純母乳哺餵不滿五成!選擇配方奶關鍵:銜接母乳雙重免疫力

純母乳哺餵不滿五成!選擇配方奶關鍵:銜接母乳雙重免疫力

大家都知道母乳最好,一般建議寶寶滿六個月大前最好能以純母乳哺餵,但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職場媽媽想好好把母奶餵好餵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根據衛福部截至民國 107 年的統計顯示,在寶寶兩個月大之前,純母乳哺育的人數佔 62.5%,其實並不差,但如果寶寶年齡拉到六個月大,純母乳哺餵率則只剩 46.2%,可以想見要堅持純母乳哺育確實不容易,如果想替寶寶延續母乳的保護力,這時候配方奶就是關鍵了![1] 選擇配方奶的營養重點

媽媽當然想把最好的給寶寶,即便沒辦法做到全母乳哺育,在選擇配方奶的時候,還是想為寶寶挑選最接近母乳的配方,但是市面上諸多訴求“貼近母乳”的配方不免讓人眼花撩亂,該怎麼選擇呢? 專業的兒科醫生建議:一般配方奶的主要營養素,不論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熱量,大多是平衡而充足的,但母乳給寶寶的免疫保護力,才是真正關鍵!

近來科學研究逐漸揭開母乳免疫力的奧秘,其中母乳中的重要成分: HMO 母乳寡醣,就是一大突破! 也解釋了為什麼母乳寶寶通常免疫力都比較好。 HMO是銜接母乳的關鍵營養

讀者們可能很陌生,什麼是 HMO 呢?HMOs(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中文翻譯為「母乳寡醣」或母乳低聚醣 ,是一組結構複雜且多樣化的聚醣,大量存在於母乳中,為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研究指出,每公升的成熟奶中大約有5~15 克 HMO s,而它也是目前研究發現與免疫最相關的營養素。[2] HMO 的三道保護作用

寶寶的免疫力與腸道健康有密切相關,打從胎兒從媽媽體出生的那一刻起,腸道就會開始進駐各種細菌,進而產生菌叢,幫助寶寶維持健康人體機能,而 HMO 更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三道保護。[3][4]

1. 由於新生兒腸道尚未發展完全,一旦病原菌進入人體並黏附在腸道表面,就容易發生腸胃消化問題與各式各樣可能的感染等,而 HMO 母乳寡醣因為其表面型態與腸道上皮細胞相像,因此可以誘使病原菌與 HMO 母乳寡醣的特殊構造結合並將病原菌打包帶走,抑制了嬰兒胃腸道中潛在病原體的粘附和入侵,減少感染的風險。

2. 人體有 70% 免疫細胞都在腸道,HMO 母乳寡醣可以促進腸道重要益生菌之一—雙歧桿菌(比菲德氏菌)的生長,幫助建立好的菌叢生態,壞菌少了,好菌多了,寶寶的消化道自然強健,更提升對應的先天免疫力發展。。

3. 此外,HMO 母乳寡醣經人體吸收後,會進入血液循環,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更提升寶寶腸道免疫力。 母乳中的另一項免疫關鍵:核苷酸

說到 HMO 母乳寡醣,就不能不提到核苷酸(Nucleotides),它是組成核酸(Nucleic acids)基本材料,我們常提到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就是由核苷酸組成的。核苷酸會參與生理調節和能量代謝等重要功能,是人體重要的元素。

由於不少食物中都含有核苷酸,因此一般成人在攝取上不會有太大困難,但新生兒還無法自行攝取一般食物,僅靠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不足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因此母乳扮演了提供豐富核苷酸的角色。 核苷酸對寶寶的好處

核苷酸有助腸道益菌生長,提升寶寶腸胃道的抵抗力,降低配方奶寶寶拉肚子的機率與拉肚子症狀的持續時間,研究還指出,母乳中核苷酸濃度大約為 72mg/L,這樣的濃度比例對寶寶的免疫功能可達到強化效果,研究中發現,以含有母乳等量濃度 72mg/L 核苷酸配方奶哺育的寶寶,在施打 B 型流感 疫苗後,其體內的抗體濃度提升了 46%,並且降低拉肚子的機率達 63%。[5][6]

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力的基石

拜科技進步所賜,科學家對母乳的研究,拉進了配方奶與母乳的差距。藉由核苷酸加上 HMO 母乳寡醣,配方奶補強了以往容易被人詬病缺乏免疫因子的問題,幫助建立與強化寶寶免疫力。

尤其對於職場媽媽來說,寶寶經常肚子痛或不願喝奶,肯定很消磨媽媽的心神,因此打造寶寶免疫力就該從腸道健康開始做起。寶寶的免疫力建構起來後,感冒、不舒服的次數少了,胃口或是睡眠也都會變好,媽媽們照顧起來也更輕鬆,不再像根蠟燭,工作、家庭兩頭燒。

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爸媽在幫寶寶挑選奶粉時,一定會仔細研究奶粉的成分,特別是市售奶粉含有的不同添加物,爸媽也會想知道是否有其宣稱的效果。奶粉中常見的添加物有很多,其中一個是核苷酸(Nucleotides);其實核苷酸是在母乳裡自然存在的營養成分,早期科學家研究就發現,母乳中的核苷酸對寶寶相當有益,特別是免疫系統和胃腸道的發展,也因此在 1960 年開始就有添加核苷酸的配方奶粉出現,本文就帶爸媽一同更深入認識核苷酸,以及其他的功效與好處。

什麼是核苷酸?

核苷酸(Nucleotides)是組成核酸(Nucleic acids)基本要素,而核酸會更進一步合成我們人類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RNA等遺傳物質;此外,核苷酸也會參與能量代謝和生理調節等重要功能,由此可見核苷酸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元素。 哪些食物含有核苷酸?

事實上,很多食物也都含有核苷酸,主要存在於深海魚類、肉類、乳品類、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及菇菌類等,因此一般人在攝取上不會有太大困難。 母乳提供豐富核苷酸

然而,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因為新生兒既不能吃一般食物,僅靠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並不足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因此母乳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寶寶豐富的核苷酸;而且與牛奶相比,母乳所含的核苷酸也更勝一籌。

核苷酸對寶寶的好處 等量核苷酸增強免疫力

母乳中含有核苷酸的比例大約是每公升 72 毫克( 72 mg/L),而研究發現,給寶寶喝添加與母乳等量核苷酸的配方奶,其體內的抗體濃度提升了 46%,並且降低腹瀉的機率達 63%。

另有一項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發現,喝含核苷酸配方奶的寶寶,擁有更高濃度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對大腦、紅血球、白血球和皮膚等的發展都是必需的營養,是寶寶發展的重要關鍵。(延伸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減少腹瀉顧腸道

核苷酸對嬰兒來說是很重要的非蛋白質含氮化合物,核苷酸對免疫系統、腸微生物叢(Intestinal microflora)和小腸道都有益,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研究證實,在奶粉裡添加核苷酸對寶寶有益,可以有效減少寶寶拉肚子的次數和時間。

母乳中還有什麼關鍵成分?

母乳當中除了核苷酸,最新的研究也指出母乳當中的 HMO 母乳寡糖 ,是幫助嬰兒免疫系統發展的關鍵成分。 什麼是 HMO?對嬰兒有什麼益處?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為母乳寡醣,是母乳裡的第三大成分,是目前母乳研究中與免疫力最相關的營養素,也是母乳中關鍵免疫因子,可以有效建立與強化嬰兒的免疫力,透過三種機制調節與強化免疫作用。 研究證實 HMO 的 3 種潛在功效與作用

HMO 母乳寡糖可透過以下三種機制,幫助寶寶抵禦病菌入侵、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進入血液作用,達到調節與強化寶寶的免疫功能的效果。

病菌遠離腸道、減少感染:病菌容易和腸道上的一種特定聚醣結合,而由於 HMO 在結構上和這種聚醣很相似,因此,HMO 能和這些病菌結合,把壞菌打包帶走,降低寶寶受感染的風險,也減少腸胃不適症狀。 增加腸道好菌、改善腸絞痛:HMO 能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或稱益生元),也就是腸道好菌的食物,能促進腸道益生菌(Probiotics)的繁殖,提升腸道免疫力;根據研究,HMO 也能減少寶寶腸絞痛相關症狀(包括:躁動、脹氣、哭鬧),效果持續 28 天。 進入血液循環、調節免疫:除了益菌生的功能,HMO 母乳寡糖還能穿過腸道,直接進入血液調節全身免疫反應。

隨著研究逐漸解密母乳當中的成分,我們已經找出 HMO 母乳寡醣與核苷酸都是母乳中關鍵免疫因子,而且還能添加到奶粉當中,因此,就算無法餵母乳,只要好好挑選配方奶的關鍵成份,一樣可以讓寶寶頭好壯壯。

秋季就要吃螃蟹!2大健康好處報您知

用夾蟹鉗壓碎螃蟹殼,一口將白色的蟹肉放進嘴裡,幸福感充滿了整個嘴巴;所有的海洋生物裡,螃蟹(Crab)可說是海鮮料理的高級美食之一。而且,它的肉不僅甜美好吃,其營養價值也很高,並不輸其他魚貝類,以下列出吃蟹肉的2大好處和料理方法,趕快把握秋季螃蟹旺季,趁週末去市場抓一堆回來煮吧!

1. 螃蟹含Omega-3脂肪酸且助抗氧化

與其他的魚類一樣,螃蟹含有Omega-3脂肪酸,能避免血管中的血小板黏在一塊,確保血流順暢,其來源來自於攝取水中浮游植物和藻類所得。此外,它也有鉻(Chromium)的礦物質,可以幫助提升身體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HDL),加上固醇(Sterol)能限制其他膽固醇(Cholesterol)的吸收,進而降低了心臟疾病(Heart disease)和中風(Stroke)的風險。

幾乎所有的甲殼類都有硒(Selenium)的成分,但螃蟹算是較頂級的食物來源,可以加強身體的抗氧化保護系統,保障甲狀腺功能和身體免疫系統,還能中和自由基(Free radicals),幫助對抗癌症。 2. 螃蟹肉強壯骨骼牙齒

對小孩和年長者而言,螃蟹其實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因為它的肉並沒有結締組織,所以與其他肉類相比更容易消化,適合各個年齡層食用。另外,它對於腦部認知和神經系統也非常重要,包括維生素B2、維生素B12、銅;其中銅能助於鐵的吸收、紅血球的製造,進而加速傷口的治癒時間。

很多人不知道,吃螃蟹能強壯骨骼和牙齒,它含有磷(Phosphorus)和質,有骨質疏鬆風險的老人建議多多攝取,以保障健康的高齡生活。但是,也不要大量地吃蟹肉,因為它仍有很高的鈉(Sodium)和膽固醇,吃多了反而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膽固醇病人也要儘量避免,並且在做任何飲食的調整前,請先跟專業醫師或營養師商量。

螃蟹要活著出手料理

料理海鮮一定要活著出手,螃蟹也不例外,若發現買回來的螃蟹死了,或蟹殼破了,請將屍體丟掉,因為死了的海鮮會釋放組織胺(Histamine),會導致過敏症狀。而由於螃蟹身上可能會有細菌和寄生蟲,要注意別把熟食放在一起,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根據美國紐約州衛生部(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的資料,螃蟹殼上的褐綠色物質要移除,因為它含有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簡稱PCBs)、戴奧辛(Dioxin)及其他重金屬成分,用沸水煮熟螃蟹後,也請把水倒掉,以免誤食,80%的PCBs會從螃蟹體內滲出。

在處理活螃蟹時,請使用手套和鉗子,抓的時候從螃蟹的後部著手,且抓穩2邊的後腳,然後沖冷水數分鐘。接著,將整隻螃蟹下沸水煮約10分鐘,或煮至蟹殼轉粉紅色,才拿起放入冰水中冷卻,若是體型較大的大蟹,則可以煮至20分鐘,等到摸了不會燙手,就可以開動吃美味的螃蟹大餐啦!

台灣必吃的美食!吃臭豆腐的3大好處

說到台灣小吃,一定少不了臭豆腐(Stinky tofu),這種食物就和榴槤一樣,會散發出強烈的味道,多數人更將這種味道描述成腐敗的肉或垃圾,不過,喜歡吃的人甚是喜愛,但討厭的人也很多。事實上,臭豆腐不只是「臭」而已,它還有很多有益身體的好處,以下將為您一一介紹,並讓不敢吃,及還沒吃過的朋友們看看臭豆腐到底有多好。

1. 會臭的關鍵是發酵

臭豆腐之所以會臭,是因為它是經過長時間的發酵。製作過程中,通常會將豆腐連同蔬菜、肉類、奶一起浸泡在鹽水中,短則放置4~6小時,長則一個禮拜,甚至幾個月,讓微生物去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質,形成胺基酸(Amino acid)和硫化物(Sulfide),其中半胱胺酸(Cysteine)和甲硫胺酸(Methionine)就是造成它臭味的「元凶」。

豆腐在發酵的過程,它會產生對身體有益的的細菌,叫做益生菌(Probiotics),包含一些抗氧化成分,不僅可以利腸胃消化,也能幫助對抗疾病中的自由基(Free radical)。由於益生菌怕高溫,基本上烹調後的臭豆腐只剩下一堆死菌,更別說是夜市販賣的炸臭豆腐,而依照中醫的說法,若要吃含有益生菌的臭豆腐,必須先用草藥將其發酵至深灰色,再以 5℃ 的低溫保存,才能食用。但畢竟這種生臭豆腐處理方法未經科學實驗和醫學報告佐證,提醒民眾不要輕易嘗試,要補充益生菌,建議選優格、納豆、起司。 2. 臭豆腐能降低心血管和糖尿病風險

由於臭豆腐屬豆製品,所以它含有雌馬酚(Equol),這是一種由腸內大豆異黃酮苷素(Isoflavone daidzein)所代謝出來的化合物,根據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UEA)的研究,它能幫助降低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

另外,有的異黃酮類(Isoflavonoids)和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經過發酵後,也能幫助刺激胰島素(Insulin)的分泌,進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3. 臭豆腐利腸胃吸收、幫助減重

臭豆腐仍是豆腐,它擁有我們身體需要的蛋白質和纖維,除了可以提供肌肉能量,還能幫助腸胃吸收營養,避免便祕、脹氣等問題。此外,它是低脂肪食物,透過降低膽固醇,不但可以避免中風(Stroke),還能幫助控制食慾和減重。

吃臭豆腐也能補充礦物質,包括鐵、、鎂,其中鐵對製造紅血球和氧氣的傳送很重要,則可以強壯骨骼、維持體液平衡。

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當你口渴的時候,你會選擇透過冰水還是溫水來補充水分呢?許多人認為喝冰水有害,但有些人卻對溫水敬謝不敏,尤其是大熱天或是運動完滿身大汗的時候,不來罐冰水好像沒有消暑的感覺。無論你是屬於冰水派還是溫水派,本文將為你解析喝冰水的壞處與好處,讓你了解水溫對你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喝冰水壞處:加劇感冒鼻塞症狀

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研究指出,在感冒的情況下,喝冰水可能會使得鼻涕變得更加濃稠,使鼻塞的情況更嚴重,因此最好喝溫水或熱水來幫助緩解感冒的症狀,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感冒的情形包含喉嚨痛,最好以常溫水代替熱水,因為喉嚨痛多因發炎而導致,熱水可能會刺激發炎的區域更加腫脹不適。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喝冷水或冰水可能會加劇偏頭痛(Migraine)的症狀。另外一個有研究佐證的喝冰水壞處,出自於神經胃腸病學及胃腸蠕動期刊(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這份研究表示,喝冰水對於消化緩慢或消化問題,如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有不良的影響。

所謂的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指的是賁門不正常緊閉,導致吞入的食物或液體無法順利進入胃部進行消化,因為冰水的溫度較低,在飲用時會刺激到整個消化系統收縮,使得賁門緊閉的情況更加嚴重。

喝冰水好處:運動喝降溫又止渴

根據發布在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喝冰水,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身體核心溫度外,部份運動表現也會有些微提升。除了運動以外,在炎熱的天氣之下,人體也會增加排汗量來降低體溫,因此補充足夠的水分,來維持排汗功能的運作是相當重要的。

國際臨床與實驗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研究則以5°C、16°C、26°C、58°C這4種水溫,觀察飲用者出汗反應與水分吸收的變化。結果發現,喝58°C熱水的人,飲用後出汗量增加最多;喝5°C冰水的人出汗量則明顯減少。然而適當的出汗是人體降溫的重要機制,綜合考量下,該研究認為冰水雖然同樣具降低體溫與解渴功用,但「微冰」的16°C冷水在保持適當出汗量的同時,人體吸收水分的效率也較佳。 喝冰水減肥效果甚微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喝冰水對於減重有幫助,因為身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將冰水溫度提升至體溫,其實水溫高低對於減肥的影響微乎其微,主要應該著重於水「量」的攝取,以及飲食的控制,才能有效減重。 直接喝常溫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怕水溫太燙太冷?喝溫水百搭

溫水並無明確定義,只要喝下去並無特別的冷、熱刺激感,皆可稱為溫水。比起冰水或熱水,溫水通常雖無明顯特點,但這就是它的好處,既不會因水溫過冷而刺激上呼吸道或引發腸胃不適,也不如熱水般,飲用時須小心翼翼,以免燙口。

若你沒有明顯的水溫偏好,喝常溫水或溫水是你滿足一天飲水量的最佳夥伴。

每日補充足夠水分比水溫重要

不管喝冰水或溫水,只要它不會引起你的不適,都是值得一喝的好水。衛福部也建議,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取1,500c.c.的水分,當然若是有在運動或是從事外勤工作的人,水分的需求量也會增加。

因此培養多喝水的習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如果硬要一個習慣喝冰水的人改喝溫水,可能會降低他喝水的頻率與意願,最好依自己的活動習慣和氣候決定水溫,例如:在天氣熱的時候,冰水會比較好入口,對於剛運動完的人來說,補充冰水可以幫助降低體溫;天氣冷的時候,喝點溫水或熱水可以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起來。(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這樣吃才到位!預防腹瀉的益生菌

什麼是抗生素相關腹瀉?

抗生素相關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DD)是由於腸道、消化道中的微生菌叢不平衡所導致,這種腹瀉症狀大多是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副作用,原因是腸道蠕動快速、水分過多。抗生素相關腹瀉通常會導致一天腹瀉數次。

益生菌是什麼?

益生菌是一種好的活體細菌和酵母,它們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及消化系統的表現,雖然每個人的腸道中都含有特定數量的益生菌,而且益生菌也會隨個人體質、健康狀況而有數量上的不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缺乏益生菌會導致消化不良、營養素吸收率低等問題,影響身心健康。由於益生菌為健康帶來的好處多多,所以現在很多食品都會添加益生菌或製成益生菌補充品,常見的益生菌有存在於人體小腸的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及存在於人體結腸的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推薦閱讀:益生菌怎麼吃?原來益生元、益生菌作用有這些) 預防兒童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益生菌

一般狀況下,抗生素相關腹瀉被認為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小症狀,只要腹瀉個幾天就會自然痊癒,但腹瀉畢竟會造成個人工作或社交生活上的困擾。因此有研究指出,透過恢復腸道微生物菌叢的數量,可以有效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

有研究將數千位年齡在2週~17歲,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青少年兒童,被給予益生菌來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的臨床實驗,實驗組被給予乳酸桿菌(Lactobacilli)、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鏈球菌(Streptococcus)或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而對照組則只給予抗生素相關腹瀉的治療,例如:舒腹達(Diosmectite) 或嬰幼兒配方奶粉,或完全不提供任何腹瀉處方,每個案的追蹤期間1~12週不等。

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有使用益生菌的病童,不給予益生菌的病童發生抗生素相關腹瀉的機率高出11.9~28.5%,且未使用益生菌或接受任何腹瀉治療的個案有較高的機率出現紅疹(Rash)、嘔吐(Vomiting)、便祕(Constipation)、味覺失調(Taste disturbance)、胸和腹痛(Chest and abdominal pain)等副作用。

使用益生菌前您該知道的事

綜合益生菌研究的使用評估,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治療抗生素相關腹瀉最有效的兩種益生菌,然而在進一步研究確認前,為避免嚴重的副作用產生,免疫系統受損或較弱的兒童並不建議使用益生菌療法。

嬰兒多大可以喝水?寶寶滿6個月後再考慮

剛出生的嬰兒,因為許多身體功能尚未發展成熟,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就算如喝水這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事,對於新生兒或不滿1歲的幼童而言,卻可能潛藏水中毒的危機。究竟寶寶幾個月可以喝水?每日飲水量又該達多少?以下將一一說明寶寶喝水的注意事項。

母乳或配方奶的水分已足夠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水」是需要獨立攝取的,但是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皆可滿足寶寶的水分需求,為什麼呢?原來母乳有近90%是水,而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的沖泡比例雖然有些差異,不過水和奶粉的比例大約都是8:2左右。

只要寶寶每天喝的總奶量足夠,每天大概有6~8片的濕尿布,那麼原則上不需要額外喝水。相反地,過早給寶寶喝水反而可能提高水中毒的風險,許多小兒科醫師、權威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小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都強烈建議未滿6個月的寶寶不要喝水,這點將在之後的段落進行說明。(推薦閱讀:寶寶奶喝多少才夠?醫師教你算嬰兒奶量)

嬰兒多大可以喝水?至少滿6個月再開始

什麼時候才適合讓寶寶喝水呢?衛福部建議,滿6個月大後可視情況讓寶寶喝水,因為這時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副食品,而且腎臟也進一步發育,對於水分的需求也不再全部仰賴奶水,還包含副食品在內,例如果汁、果泥等。(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建議家長於寶寶6~7個月大時,教導他使用「練習杯」喝水,這種小杯子通常以塑膠製成,不怕寶寶摔破,杯口有吸管、兩側則有握把方便寶寶抓握。另外,在寶寶喝水時請讓他挺直身體坐好,降低嗆到、咳嗽的機率。即便如此,寶寶一開始不熟悉可能會把水濺出,家長也毋須責備,這些都是寶寶學喝水的正常發展過程。

待寶寶滿1歲後,腎臟的功能已經跟成人相仿,這時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在喝水量上就比較不需小心翼翼。

至於一天該喝多少水則沒有標準答案,家長可依小孩情況適度補充少量水分,不過如果孩子沒有口渴,那就不需要特別讓他喝水,但喝點水漱口倒是無妨。

寶寶水喝太多恐引發水中毒

由於寶寶的腎臟尚未成熟發育,無法如成人一般,將大部分的水分先過濾吸收後再製成尿液,因此寶寶不僅容易脫水,喝下太多白開水,也恐導致寶寶體內鈉濃度過低,細胞必須吸收水分來維持體液平衡,就容易造成水中毒,尤其以腦水腫最為致命。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出現腹瀉或嘔吐等腸胃不適時,家長可能會稀釋奶粉,但是也可能不小心讓寶寶喝下太多水分,尤其是未滿6個月前的孩子要特別小心。建議在稀釋奶粉前先與醫師討論,平常仍依該牌奶粉的建議比例沖泡,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同場加映: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不滿1歲別喝果汁

許多家長可能會給寶寶喝果汁,然而,果汁去除了纖維,糖分卻更高,有可能造成寶寶蛀牙、腹瀉或尿布疹,因此美國小兒科學會不建議不滿1歲以下的寶寶喝果汁。1~4歲的寶寶每天果汁量則應以118毫升為限,並建議加水稀釋後再給寶寶飲用。

懷孕期腳抽筋~4方法舒緩與7招預防

懷孕期腳抽筋是很常見的情形,通常發生在小腳肌肉,這狀況好發於懷孕期第24~36週,可能是肇因於肌肉必須承擔額外增加的體重,或腿部增加的水分,又可稱為水腫。懷孕期發生水腫的原因,在於擴大的子宮阻礙了血液從腿部回流到心臓。

您可能會在懷孕進入第二階段時,面臨抽筋的發生,而且情況可能隨著孕程進展而變糟,大腿和臀部都可能會抽筋。雖然白天也會,但您大概也注意到,抽筋尤其好發於晚上睡覺時。 如何舒緩腳抽筋的情形呢?

以下是腳抽筋發生時,您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 立刻伸直您的腿,將腳趾朝著小腿方向反折,這樣做可以幫助小腿肌肉拉直。不要嘗試順著伸展您的腳趾,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讓肌肉收縮及抽筋更嚴重。腳趾反折在起初可能會讓您感受到疼痛,但一陣子之後,痙攣的情況就會改善,疼痛會減輕。 溫和地按摩您的小腿,放鬆肌肉。 可以敷上熱毛巾,或塗抹舒緩藥膏。 散步幾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

同時,在白天也可試著施行以下7招,可預防抽筋再度發生:

避免腿交叉著坐,因為這樣會阻礙血液流通。 白天時,試著經常伸展您的小腿肌肉數次,上床前,也要做幾次伸展。 休息時請轉轉腳踝、動動腳趾,坐下來、吃晚飯、看電視時都可以做。 除非您的健康狀況不允許,或被您的醫師或照顧者禁止,否則可每天散步或規律運動。 朝左邊躺下,可幫助改善腳部的循環。 經常喝水,為肌肉補充水分。 睡前洗個溫水澡,放鬆肌肉。

如果您想吃些營養補充品,先諮詢您的醫師或照顧者,聽取他們的意見。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片並不會幫助改善抽筋的狀況。如果抽筋實在讓您很困擾,最好的營養補充品是乳酸鎂或檸檬酸鹽,補充鈉可能可以減少抽筋次數,但效果並不明顯。(延伸閱讀: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

抽筋並不是需要太擔心的事情,萬一情況太嚴重,請趕緊聯絡您的醫師或照顧者。經常性的肌肉疼痛、發熱、出汗、無力,可能是血液栓塞的徴兆,這樣的情況需要立即就醫。雖然發生率不高,但懷孕期血液濃稠度升高,可能會增加血液栓塞的機率。

吃茼蒿5大營養好處!認識火鍋必吃打某菜

茼蒿(又稱艾菜、皇帝菜、皇冠菜、打某菜)是到火鍋店必吃的青菜之一,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不過,茼蒿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小知識,舉例來說,茼蒿的英文俗稱為Crown Daisy(皇冠雛菊),因為它的花瓣有如皇冠一般,而且在中國古代也屬於宮廷佳餚,所以又稱為皇帝菜。另外,一般人可能不曉得,茼蒿其實是菊屬的植物,上述雛菊家族的成員之一,因此,開花後的外觀就如同雛菊一般。

打某菜的由來

茼蒿的台語俗稱打某菜,也就是打老婆的菜,據傳是因為農夫採了一大把的茼蒿菜回家,結果老婆煮好後,卻只剩一點點,於是農夫以為老婆偷吃菜,便將她打罵了一頓。事實上,在煮茼蒿菜時,大家都會發現,買了一大把,煮起來卻剩下一小撮菜,這是因為茼蒿含水量高,經高溫烹煮過,體積會極度縮小,才會有此現象。

吃茼蒿5大健康好處

茼蒿雖然熱量低,但營養價值不容小覷,1杯25克的茼蒿,含有維生素K87.5微克、葉酸44微克、胡蘿蔔素、鐵、鎂等。以下將介紹吃茼蒿的5個健康益處。 1. 含綠原酸助減重

茼蒿含有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常見於咖啡中的成分,綠原酸能夠幫助減緩飯後血糖的上升,也因此對減重有幫助。除此之外,茼蒿和一般蔬菜一樣,擁有極低的熱量,又富含纖維,更是減重的好選擇。 2. 快煮保留抗氧化力

除了綠原酸,茼蒿也富含各式的抗氧化物,包括各種維生素、類黃酮(Flavonoids)、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能幫助人體清除自由基、降低許多病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病、皮膚老化起皺紋和癌症。不過,如果想保留茼蒿的抗氧化好處,最好是簡單快速地烹調,避免長時間水煮,才能盡量避免營養流失過多。 (同場加映:蔬菜煮了沒營養?生吃熟吃視種類而定) 3. 高鉀防病及避免抽筋

100克的茼蒿含有270毫克的鉀,比起香蕉足足多了30%,是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的必需營養素,足夠的鉀能避免抽筋,而含高鉀的食物,有預防橘皮組織產生、中風、高血壓、預防骨質流失、腹脹、腎結石,不過,容易有高血鉀的腎病患者,則需要注意鉀的攝取量。(推薦閱讀: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 4. 維生素K顧骨質及護記憶

茼蒿含有相當高的維生素K含量,而許多研究都顯示,缺乏維生素K和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有相當關聯;維生素K在血液中的濃度,也被發現能增強年長者的記憶能力。 5. β-胡蘿蔔素預防肺癌

高雄三軍總醫院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發表的研究發現,提高維生素A、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的攝取量,罹患肺癌的風險則會下降,也意味著維生素A或胡蘿蔔素高的蔬菜,如茼蒿和地瓜葉對預防肺癌可能有所幫助。

根據衛福部發布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8版(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一般健康成人,維生素A的建議攝取量為500~600微克,而由於β-胡蘿蔔素能夠於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因此換算後β胡蘿蔔素的建議攝取量約為3~3.6毫克。

儘管茼蒿等蔬菜中的β-胡蘿蔔素,有預防肺癌的潛在效果,不過重度吸菸者應特別注意,因為有研究指出,重度吸菸者,若攝取過高的β-胡蘿蔔素,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所以建議吸菸者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15毫克以下較安全,也不建議額外攝取β-胡蘿蔔素營養補充品。

吃茼蒿前注意這3點

茼蒿有可能會造成輕微的腸胃不適。 對蒲公英、菊花、菊屬植物、向日葵等過敏的人,應避免食用茼蒿。 茼蒿雖然營養價值高,但對於懷孕及哺乳中的媽媽仍無相關研究,因此,建議勿過量食用。

海膽低卡、低脂超營養!還可強化免疫提升性生活品質

外表布滿有毒尖刺的球狀小生物,它就是被譽為「大海精華」的海膽(Sea urchin,又稱海刺蝟),別看它小小一顆,裡面橘黃色的肉不僅好吃,其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最常見於日式料理的壽司,以及西式料理中的海鮮燉湯,以下介紹5個吃海膽的好處!

海膽的5大好處你一定要知道

1. 低卡路里+低脂肪

海膽是一種低卡路里海鮮,根據美國卡路里計算器的資料顯示,100克的新鮮日本海膽有120卡路里,碳水化合物約3克,脂肪量約5克,而其脂肪近乎都是由不飽和脂肪所組成,這對想要控制體重或減肥的人有很大的幫助。與其他海鮮一樣,海膽也含有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保持正常心率。

2. 高蛋白質食材

吃膩了雞胸肉和魚?不妨換個口感,來吃吃海膽,同樣以100克的新鮮日本海膽來算,它可以補足女生一天蛋白質量約35%,男生則約29%,藉此提供身體所需的胺基酸(Amino acid),打造肌肉,並確保身體的健康運作。 3. 加強免疫系統

吃海膽能加強免疫系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前者有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能保護視力及保養皮膚,後者能抗壞血病(Scurvy),並且幫助抗發炎和傷口復原。此外,海膽也有鋅,這能進一步保護視覺、嗅覺、味覺的健康。

4. 促進血液循環和性生活

對於日本人而言,海膽更是一種輔助性生活的天然食物,它能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提升性愛過程中的高潮,恢復夫妻之間美好的性生活。 5. 補充纖維的好食物

海膽含有很好的纖維,若定期攝取能保證身體有足夠的纖維量,可避免便祕和痔瘡的發生,其他含纖維的替代食物,還包括燕麥、全穀物以及麩質。

海膽要怎麼吃

常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日本節目介紹海膽的料理,其實海膽有很多種吃法,除了放在壽司上之外或是做成海鮮湯,也能放在白飯上以及配上其他生魚片變成一道高蛋白又低脂的海膽丼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