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教起!6撇步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人

從小教起!6撇步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人

負責任比「有責任感」還有更深的意義。這代表您是可靠的人,當遇到重要的事情時,其他人能夠依靠您、可以信守承諾、並且總是盡力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接受表揚又能承擔錯誤,以及為家人和群體付出。因此,不管是在社會上的哪一個領域,負責任都是成功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教導孩子做個有責任感的人這麼重要。

教導孩子負責任的6撇步

從小開始:教導負責任這件事,應該愈早開始愈好。最好在孩子還在邯鄲學步時就為孩子灌輸這個概念,也不要把他們當作小嬰兒,認為要等到青少年期才開始教負責任就可以了。因為,突然把責任加諸在對這件事一點都不了解的青少年身上只會增加衝突。 讓孩子幫忙:不要所有的家事都自己來。就算孩子動作慢又弄得一團亂,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幫忙。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利用這珍貴的時間幫孩子好好上一課,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中也能成功。 告訴孩子怎麼做:第一步是要告訴孩子怎麼完成零碎的小事。如果他們想要吃點心,告訴他們水果放哪裡和怎麼清洗。要是他們把髒衣服亂丟在地上,就把洗衣籃給他們,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穿過的衣服應該放哪。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指派合適的工作給他們完成,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負責任這件事。 稱讚孩子:若是小小孩喜歡參與,也樂於幫忙。那麼做家事對孩子來說,更像是玩遊戲而不是在工作。因此,盡量稱讚他們來維持好氣氛。不過要精確一點,避免使用「你好棒!」之類的用語,而是要告訴他們哪裡做得好,讓您的言語不是空泛,而有意義。 不做不切實際的期待:5歲小孩做事可能會亂七八糟,這些都是可以預期,也是正常的事情。因此不要對孩子太嚴格,下次做的時候,再好好示範給孩子看怎麼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避免使用獎勵:負責任不代表會有獎勵,不要讓孩子有簡單地做個家事,就有能夠得到獎勵的期待。讓孩子因為做家事而得到獎勵,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負責任就應該要有報酬。如果真的想要獎勵孩子,就在孩子做了多過他們原本份內的事情時再獎勵。

嚴格虎爸虎媽~孩子更自律獨立負責任

若是爸媽的管教方式很嚴格,那麼每個孩子應該都會抱怨。不過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虎爸虎媽的教育方式或許能帶給孩子們好處。因為教養孩子時,嚴格的父母常有較高的標準,而這些父母多半知道,藉由教導孩子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性,以及所有行動都會導致某種後果,來有效限制孩子的行為,也能鞏固設定的限制。因此,鐵腕手法不僅能幫助孩子發育,還能建立教養過程中的一致性。下列將為您列出,這種看似高壓手段的教育方式能帶給孩子的4項好處。

1. 學業好且成就高

很多人注意到有著嚴格父母的孩子常會是模範生,因為他們比較會服從,而且一般在學校表現都不錯。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學業以及追求其他事物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因為他們一直處於需要達到父母高標準的環境中。不過也因為從小學會自律,這樣的孩子通常容易成功。他們會督促自己更用功且更努力獲得好成績。事實上,針對教養及孩子學業成就的研究顯示,成績好的孩子通常有嚴格的父母。

2. 會控制行為與自律

若父母較嚴格,常為孩子劃定界線和建立限制,那麼孩子會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有父母訂下的規矩,所以這樣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被同儕壓力影響或做出危險的行為。因為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特質,所以成年後也比較不容易發展出不良行為,也比較能夠自律。

3. 面對挑戰不退縮

有威信的父母,意味著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了解努力能帶來成功,加上父母設定的高標準,孩子會更加用功來達成目標。這樣的孩子在做決定之前會先衡量情況。而父母也會督促孩子更進步,因此孩子面臨挑戰時不會退縮,而會抬頭挺胸地勇敢面對。 4. 獨立對自己負責

和其他孩子相比,虎爸虎媽的孩子比較獨立。這是因為他們很小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要為自己著想,並在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學會妥協。一旦孩子夠大了,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錢生活,也會為了未來儲蓄。因為他們需要自食其力,因此學會衡量金錢的價值與如何靈活運用,以確保未來經濟上的成功。

小孩愛抱怨的5原因~秒懂專家破解法

很多小朋友可能習慣發牢騷,對很多事情都不遺餘力的表達不滿,雖然有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故意讓大人心煩,或代表他們是被寵壞的小孩,只是通常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會在想睡覺、肚子餓、不想做事,或不舒服時,用他們僅知的字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但有些孩子,卻習慣以耍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不滿,讓爸媽傷透腦筋。究竟該如何教出不抱怨的小孩,以下介紹父母必學的教養撇步。

專家說:5點理解小孩愛抱怨的原因

通常小孩到了2歲半~4歲時,會變得喜歡抱怨,因為他們已大概學會說話,即使句子仍說不好,還是會搭配用嗚嗚聲表達想法。心理學家卡羅琳克勞德(Carolyn Crowder)表示:「對於正在嘗試自我獨立的3~4歲孩子來說,抱怨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力量。」對此,教育博士簡尼爾森(Jane Nelsen)也表達認同,他認為大人若無法忍受小孩的抱怨,小孩就會變本加厲,因為這樣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下列是專家們認為小孩抱怨的各種可能原因,以及家長們可以如何應答,來改善或解決小孩發牢騷的習慣:

因為需要大人的幫助:心理學家潔西卡邁克爾森(Jessica Michaelson)認為,小孩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他們需要大人幫忙他們改善現況時,例如口渴、飢餓、想睡覺時。這父母可以冷靜地問小孩是否感到累了、餓了或不舒服,並用溫和的語氣,示範給小孩看理想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可以喝一點水嗎?」,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更好。 因為小孩需要大人的陪伴:心理學家貝琪貝莉(Becky Bailey)認為,有時小孩的抱怨是希望爸媽陪伴的訊息,如一起讀故事書、一起玩耍。研究指出,當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親密時,小孩會更常抱怨。所以當孩子們抱怨時,大人們不妨檢視自己最近的情緒、承受的壓力以及整體的家庭氣氛,試著稍作改變。 只是孩子想表達情緒:研究指出,抱怨也可能只是小孩們表達悲傷或失望的一種方式。早期教育專家珍妮特蘭斯伯里(Janet Lansbury)建議,父母應接受、理解和支持小孩的感受,而不是糾正、責罵或控制他們。她更表示,當我們更能接納小孩們的情緒,家裡的每個人都會更快樂。所以下次若聽到小孩發牢騷,讓您感到不舒服,請慢慢吸氣5秒鐘,然後呼氣5秒鐘,讓自己平靜下來。 因為小孩有敏感的特質:每個小孩的習氣個性都不同,面對同樣的事物,有些小孩天生就會出現較強烈的反應,例如表現更焦慮或是有更強的意志等。這時候,大人不妨告訴他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這件事,並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過程,都會過去的。 因為嚐到甜頭而抱怨:假設小孩在飯後說想吃冰棒,而大人因此偶爾給他們冰棒當作獎勵,雖然不常有,但小孩的確很可能會為了達到目的(吃冰棒),而每隔一段時間就發牢騷。正如心理學家史金納(Skinner)提出的知名理論「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當偶爾給予,並非一直都有獎賞的情況下,可以強化學習行為。建議大人們,每當孩子在賣場吵著買玩具,或是想要多玩一下手機時,請保持您的立場一致性,不要偶爾屈服,才能避免他們繼續抱怨或強化未來抱怨的傾向。當然,也不要讓小孩因此對您產生距離感,所以爸媽不妨可以在某些時候,為小孩創造特別的驚喜,關鍵是別讓小孩有跡可循,讓他們因此要求更多。

建議各位爸媽們,當小孩抱怨時,請給予積極的、溫暖的回應,這樣可以更有益於他們的情緒管理,並加強親子關係,而當親子關係越強時,小孩也會變得愈來愈少抱怨喔!

小孩只想上網滑手機~訂規則讓他理你

平常叫小孩做家事寫功課就已經很不容易,當他們正在看上網或玩手機的當下,叫他們聽你的就更難、更不可能,他們甚至還會想盡辦法,避開對家長的理會。

大人小時候何嘗不是如此?

這種情況你可能已經遇到很多次了,但回想童年,其實自己小時候可能也會用這招對付爸媽吧?因此遇到小孩行為不對,或對你不理不睬的時候,失望、挫折是正常的,但不用立刻與小孩掀起爭端,讓這種小事衝擊親子關係。

面臨這種情況時,父母應請盡量保持冷靜,妥善處理才能圓滿解決。為人父母後,我們常常沒有警覺到,自己因為小孩不聽話而大小聲。與其在他們專心時不斷罵他、逼他放下手邊娛樂,去做你叫他們做的事,更有效的方法是早在事前,就應該跟他們約定待辦事項的完成期限,否則就要禁止他們使用3C產品。 小孩竟然假裝戴耳機聽不到!

當你跟小孩說話,他們卻戴著耳機假裝沒聽到,那擺明就是故意不尊重大人。這時即使他們真的聽得到,也不要對他們說話,反倒要用輕拍肩膀的方是呼喚他,讓他沒辦法繼續裝聾作啞。無論是你要對小孩說話,還是小孩要對你說話,都請他們在談話過程中不要戴耳機,以學習彼此互相尊重。要知道小孩年紀愈大,這點就愈重要。

小孩不理你氣死人?先冷靜別急著指責

身為父母的您,是否曾經落入以下情境:晚餐時間到了,小孩仍一直上網,無論怎麼呼喊,他們就是不願意放下電腦或手機。如果常常遇到這種狀況,可能會讓您受不了,把您逼到近乎抓狂的地步!不過稍微冷靜下來想想,小孩的不理不睬,好像很普遍、很常見。

小孩不理父母原因多

小孩不理父母的原因很多,例如對正在做的事情過於專心,沒有聽到您對他說什麼,或是不想被旁人打斷,但也有可能是純粹不想理會。這是因為小孩在成長階段,認知技能會逐漸增強,他們會愈來愈像大人,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以下是面對不理人的小孩時,父母應該採取的態度。

小孩不理你  請先檢視自己

當小孩不理您,或是拒絕與您說話時,可以問問自己:「他這樣是因為有什麼需求嗎?」建議在小孩比較冷靜,而且願意溝通時,好好坐下來聊聊。對這種行為,請不要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處理,因為這樣只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張,所以請盡量讓氣氛保持溫柔和諧。 沒禮貌行為不用當面斥喝

小孩不願意跟親朋好友打招呼,的確是沒禮貌的行為,但與其在大家面前當場教訓他的不是,造成眾人難堪,父母應該等客人離開後,再好好跟小孩談談。父母可以告訴他們:「你的朋友來家裡玩時,大家都會招呼他們,但是我們朋友來的時候,你卻不打招呼,他們會覺得很不受歡迎。」

如果小孩想爭論,請不要與他們對槓,而事應直接告訴他們:「請不要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好好談談。」給各自一點冷靜的空間。如果有必要懲罰,請簡單、明確地告知無理態度的後果。

不理弟妹不用強迫

如果家裡小孩年齡差距很大,或是當小孩愈接近青春期時,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愈來愈疏遠。有這樣的情況時,不用強迫比較大的小孩跟弟妹互動,而是要告訴年紀較小的孩子,哥哥姊姊不是討厭他們,而是長大後本來就只會想找年齡相近的朋友玩。

父母不需要指責較大的小孩,但是可以讓他們知道,不理弟妹會對其他人造成感情上的傷害。小孩之間其實不用大人介入,只要給他們一些空間,他們自己就能找到和諧相處的方法。總之不要強迫,偶爾提醒小孩主動與他人互動的重要就好。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讓孩子自己玩!學獨立解決問題好處多

現在社會生育率低,父母對小孩各種呵護備至,除了願意花錢栽培孩子外,也願意付出很多時間陪孩子玩耍,畢竟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孩子的童年,不過您知道嗎?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享受玩耍的樂趣,也是很重要的,本文將介紹讓孩子自行玩樂的6大好處,做父母的您,不妨偶爾喘口氣,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

1. 學習獨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了解,不是隨時隨地都有人能陪他們玩遊戲,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2018年出生率僅1.06%,對於現在獨生子女比例愈來愈高的社會,及早讓孩子習慣自行玩耍,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樂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沒有兄弟姊妹當玩伴,而過於依賴父母的陪伴;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太常獨自玩耍,而且不吵不鬧,也可能是社交障礙或自閉症(Autism)的警訊。 2. 入學準備

讓孩子學習自己玩耍,對於孩子要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心態準備,有所幫助,畢竟您不可能跟著孩子到學校上課,但父母就是學齡前孩子的唯一玩伴,玩伴的消失當然會讓孩子感到不安而哭鬧。因此,讓孩子學習自己玩玩具,可以減少孩子對父母陪伴的依賴。 3. 培養想像力

父母陪伴孩子玩的時候,有時候常忍不住會一直指導孩子的玩樂方法,以成人的角度來「正確」地玩遊戲,但父母的干涉,可能反而會限制了孩子自己思考。但當孩子自己一個人玩樂時,就能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因為小孩不一定會照玩具設計者的方式去玩,只要他的玩樂方式不會傷害到自己或是其他人,不妨讓孩子享受自己探索的樂趣,促進孩子的想像力與興趣的發展。 4. 學習解決問題

孩子可以學習自己去解決在遊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如他想用樂高積木蓋出一棟房子,他可能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失敗幾次,但也因此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蓋出自己想要的房子,這種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孩子將來所必須擁有的。

5. 幫助孩子靜下心

雖然陪伴孩子非常重要,但是有時候太多的陪伴,可能也會讓孩子感到煩躁,缺乏自己思考的時間,當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也是他們靜下心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孩子可以在這個時候,讓自己的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 6. 給家長喘息機會

在現代社會,雙薪家庭的情況很普遍,父母下班後除了做家事外,還得照顧小孩,簡直分身乏術,如果孩子能學著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便能讓家長有多點時間休息,畢竟照顧小孩需要相當大的體力與耐心。

讓小孩學畫畫好處~訓練手眼建立自信

現在的小孩可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許多爸媽在小孩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發展興趣與專長。其中許多人會選擇讓小孩上畫畫課,對很多小朋友來說,畫畫也是一種有趣的遊戲。而研究指出,塗鴉或畫畫,都的確對小孩的發展有益。

畫畫對小孩的8大好處

對喜歡畫畫的人來說,只要給他們一張白紙和各種顏色的色筆,就如同給了他們無限的空間,可以發揮想像力盡情創造,以下是畫畫的8個好處:

訓練手指:畫畫能運動手指,訓練小孩的手部肌肉,尤其手指畫(用手指直接作畫)的方式。 建立自信:自由的創作能幫助小孩建立自信。 自由表達:在畫畫的世界裡不具對錯和規則,因此小孩不需要擔心失敗或成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想法和自我。 手眼協調:畫畫能訓練小孩的手眼協調發展。 認識顏色:小孩在畫畫的過程中可以認識顏色,並了解顏色混合後的效果。 培養創意:畫畫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療癒人心:眼睛看著紙張、手裡握著畫筆、自在的勾勒出線條的過程,以及筆頭和紙張發出的磨擦聲,都能讓人靜下心來。畫畫也能代替語言傳達想法或訊息,藉此達到治療心理憂鬱或焦慮的作用。 學習設計:透過畫畫,小孩可以訓練自己用圖像思考,並增進設計的能力。

如何鼓勵小孩畫畫

爸媽不妨多鼓勵孩子,發揮創意畫畫,甚至可以幫助他們跳脫框架,不用紙筆,而用其他媒材創作,例如用手指、梳子或海綿取代筆刷,或用有天然色素的食物來取代顏料等等,可以一邊讓小孩嚐味道,一邊刺激視覺、觸覺、聽覺,是很棒的感官和創意練習,對正值學齡期的小孩來說很重要。另外也請爸媽們記得,對還在學齡期的小孩來說,比起畫畫技巧和作品完整度,最重要的還是他們的創作過程唷!

麥擱打囝仔!揭露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身為亞洲人的我們,對於打罵教育是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父母親那一輩,小孩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深植於幾乎每位家長或師長的心中,但是社會在走、改變要有,如今社會提倡愛的教育,認為體罰不適合做為教育小孩的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1. 治標不治本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再打小孩時,都是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並且知道下次不能再犯,但是,體罰無法讓小孩了解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他們只會知道做這件事時,會有棍子來招呼,因此,體罰雖然可以在當下制止小孩的錯誤行為,對於導正錯誤行為以及形塑正確是非觀念卻幫不上忙。 2. 使用暴力最方便?

小孩在受到體罰教育時,他們所接受到的訊息是,如果想要讓事情如自己所願,或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命令,使用暴力是最有效的方式,當家長習慣使用體罰來教訓小孩時,聽到小孩在學校用暴力霸凌其他同學時也不用感到太意外。 3. 損害親子關係

長期使用體罰來教育小孩,小孩可能表面上會服從,但是對於家長的信賴以及親暱感會降低,如果他們有什麼心事或者遇到困難,比起告訴父母,他們會更傾向跟朋友傾訴,因為他們對父母感到恐懼,小孩可能擔心跟父母說了什麼事,可能又要挨棍子。此外,隨著小孩年紀的增長,他們可能會試著逃離家長的控制,甚至也用暴力行為反抗父母。 4. 制約效應不管用

制約效應主要的概念在於,受制約目標做出某種行為後,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來控制其做出行為的意願。不過獎勵或懲罰都得在行為進行當下施行,才能有效建立制約,制約效應常被作為訓練動物的方法,讓動物知道聽到命令,便要執行什麼樣的行為。然而,當您因小孩做出某項行為而體罰他後,您不可能無時無時刻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因此也就無法達成制約效應的條件,所以小孩會知道,只要進行這項行為時不被父母看到,他就不會被處罰,制約效應也就無法成立,同時,小孩也無法理解他的行為是錯誤的。

5. 影響大腦發育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顯示,長期受到體罰的孩子,大腦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皮質量會降低,也影響了智商的成長。 6. 對體罰產生依賴

由於體罰能夠迅速制止小孩當下的錯誤行為,不必再多費唇舌對小孩講道理,可說是相當「省事」的管教方法,對於平時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累積整天的壓力和情緒,很容易在處理小孩調皮搗蛋的行為中爆炸,轉而使用體罰來便宜行事,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對體罰產生依賴,因為使用體罰不僅快速制止小孩不當行為,也抒發了體內積累的不滿,即便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把不是小孩所應該承受的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

小孩半夜敲門?6招改善孩子半夜跳上床

小朋友好像老是喜歡在半夜爬上大人的床,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是有時候又會打擾到睡眠品質。孩子們不能一覺到天亮的問題,應該每個父母都有經驗,而且也都有這方面的疑問。今天就要幫您找出原因,並且提供應對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孩子們半夜會醒來

專家認為夜間醒來是睡眠循環中大人和小孩都常會面臨到的一部分,不過懂得好好睡覺的人會知道怎麼睡回去。不巧的是小朋友就很不會處理這種狀況。若孩子半夜爬上您的床,就表示他們需要幫忙才能再次入睡。另外,對於怪物、鬼或其他東西的恐懼也會讓孩子很難再睡著。3~6歲的孩子在做惡夢時常常會跑出房間。

幫助孩子處理半夜醒來6方法 助眠小物:有些小孩有需要助眠小物的問題。因此,若晚上起床時發現手上沒有拿著助眠小物,這些孩子就會不舒服或緊繃。助眠小物可以是填充玩具或其他特別的東西。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慢慢為孩子增加助眠小物,例如:讓他們和絨毛玩偶一起睡或播放輕音樂。切記要在孩子睡著前離開房間。剛開始可能很難,不過要有耐心,讓這件事成為睡覺時的例行公事。 立場一致:如果有讓孩子睡回去的計畫,那立場就要一致。例如若您計畫設立界線,那就一直不斷嘗試守住界線。堅定立場,確認孩子有躺回床上,再親他們一下,然後就離開。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幼兒會怕黑很正常。可以在他們臥房裡加裝個小夜燈來幫助他們面對恐懼,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房間裡的東西。睡前讀書也可以讓他們忘記恐懼。 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床鋪:藉由讓孩子挑選自己的床可以幫助他們喜歡睡覺這件事。挑選自己的床可以是挑選床單、枕頭、或床型,也可以花時間和他們一起裝飾床。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床很舒適,比較容易睡的安穩。 提供獎勵:若已經試過許多方法都沒用,這個時候透過禮物的方式,或許可以解決困擾。您可以想一下獎勵孩子的方式。例如:買一個新的絨毛娃娃。這樣利誘的方式,或許能鼓勵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妥協:您可以在特別的場合讓孩子一起睡在您房間裡。不過也不是睡在同一張床上,例如,把孩子放在您房中的軟墊上即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仍然保持著一個人睡的習慣。

玩具戒斷法!這6招讓孩子獨立一覺好眠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填充玩具入睡,因為這樣讓他們覺得更有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實是很好的,這讓他們能夠睡得更安穩。然而如果睡覺時間到了,孩子找不到伴隨入眠的填充玩具,可能就得大傷腦筋。以下提供您6個小撇步,讓孩子不需要有填充玩具,也可以好好入睡。

1. 等孩子準備好再出手

期望孩子睡覺時不要有填充玩具陪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您可以在睡覺前,試著讓孩子不要把填充玩具帶在身邊,或是婉轉的告訴他們,要利用今晚睡覺的時間,把填充玩具洗乾淨;這樣孩子就能暫時與他們的填充玩具分開。如果稍後孩子仍然要求把填充玩具拿回來,那您可能得再等一段較長的時間,等孩子準備好之後,再試試看。 2. 限定填充玩具數量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分校的健康科學研究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UTHSC-H)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漸進式改變確實對改變人的習慣有幫助。如果您的孩子睡覺時,床上有過多的填充玩具陪伴他們入眠,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只選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就好。 3. 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

填充玩具或許是孩子睡覺時必要的陪伴,但如果您的孩子可以在白天,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般的玩耍,那他們對填充玩具的依賴會慢慢減少。 4. 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

與其只有擺在床上,您可以幫孩子在臥室裡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如:書桌角落,窗戶旁邊,或書櫃的架子上。這樣有助於讓孩子改變一定要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的習慣,因為它們仍然在臥室裡,離孩子不遠,安全感還是存在。

5. 偶爾與填充玩具分開

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除了週末沒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他睡覺時間都有;或您也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住幾晚,但不要帶著填充玩具。緩慢、漸進式的減少孩子睡覺時必需有填充玩具伴隨,對完全改變他們的習慣,會有很大幫助。 6. 耐心對待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要放棄心愛的填充玩具陪伴入睡而感到焦慮,而且確實需要能安撫的東西陪伴入眠,請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請耐心對待孩子,當孩子準備好時,再由他們自己主動放棄填充玩具的陪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