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兒才貼心?鼓勵表達養出好男生

誰說女兒才貼心?鼓勵表達養出好男生

女兒都比較貼心,男生就是皮!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其實不一定是事實,而往往只是固有觀念的放大。加上受刻板性別觀影響的教育方式,當小朋友發現女生多幫忙會被稱讚,男生調皮搗蛋是天生的改不了,長大後就很容易被這個價值觀框住。這個觀念無論對男女,都是有負面影響的。因此我們要針對生生男生的家長,如果希望兒子可以不受這個限制,自由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人,那以下建議或許會對你很有幫助。

讓他習慣幫助別人

就算我們活在一個由女性總統整治的國家,在很多家庭,還是可以看到爸爸和公公翹著二郎腿,等著媽媽或媳婦端茶奉果。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要從小做起,就算生男生也可以教他們做家事。家長可以慢慢教他們按照指令,完成大人交付的工作,並用請他們協助,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叫他們幫忙倒水,或是把門和燈關好。透過協助大人,小孩會產生責任感,也更能體會紀律和規則的意義。

鼓勵他說出感覺和想法

應該沒有人聽過「女生不能哭,哭了就不是女人!」這句話吧?但男兒總是有淚不輕彈,就算到了傷心處也要故作堅強。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讓女生比較能對自己的內在情感暢所欲言,但卻會讓男生習慣壓抑情緒。而憋住感情、怒氣吞肚的習慣,往往就是不快樂的根源。所以發現兒子感到憂鬱時,請不要叫他忍耐,而是要試圖理解、安慰,並鼓勵他用健康的方式抒發,例如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適當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

研究結果指出,小孩尚在學步期階段時,家長就會很自然地,對女兒投注比兒子還多的關愛,殊不知男生也是需要被關懷和擁抱的。家長在男生小時候給予緊擁和親吻,會讓他們有安全感。雖然他們長大後,多少會漸漸對這些身體接觸感到不好意思,但家長可以換成他們可以接受的作法,例如趁旁人不注意時快速抱一下就好,或是在他們難過需要支持時,輕撫他們的背。

盡量教他們守規矩

小孩總有用不完的體力,只要有機會,隨時都想到處跑跳,甚至攀爬。但家長不能因為認為頑皮是男生的天性,就縱容這種行為。雖然男生對別人大吼大叫時,不像女生會被貼上恰北北或沒氣質的標籤,但這也不表示他們就有權力這麼做。就算是男生,家長可以嘗試教導他什麼時間、地點可以這樣玩,什麼場合需要特別保持安靜。 鼓勵他多分享和交朋友

相較於女生,男生通常要長較大,或要進入青春期時,才會開始結交親密至友。這可能是因為男生與朋友互動玩耍時,都是成群結隊的關係,較少有一對一建立朋友關係的機會。家長可以鼓勵兒子跟朋友來往時,多分享玩具,並教他友善和大方的重要,以結交更多朋友。此外,家長也可以教導他們不要有恐同的觀念,因為就算異性戀小孩,若有開放的性別價值觀,也可以讓他們活得更自由、交友更自在。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別亂讚美小孩!就這一種才有正面效果

讚美也可能是壞事?沒錯,合宜的讚美能幫助建立自信心,言過其實或誇大的讚美,卻會造成反效果,打擊其自我價值,並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尤其常發生在小孩身上,由於深怕自己無法達到大人的期待,所以小孩會選擇迴避新的挑戰。以下分析3種讚美小孩的類型,從中選擇對小孩最好的讚美方式,從小就建造他們的自信心。

1. 個人讚美:讓小孩更緊張

個人讚美(Person Praise)意指著重在人格特質的讚美,它看的是與生俱來的基因象徵,像是聰明和外表,舉個例子:「你好聰明」或「你好漂亮」,就是典型的個人讚美。多數的父母或老師不知道的是,這樣的讚美反而會造成小孩對失敗產生恐懼和沮喪,並且更容易有負面的情緒及自卑感。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的報告顯示,父母往往對於較沒自信的小孩,會採用個人讚美的方式,但事實上這會使他們更緊張,深怕犯了錯會讓周圍的人對其改觀。以考試不及格為例,學生可能會過度看重成績,當達不到老師或父母的期待時,他們便會誤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不再堅持和享受在其中,甚至怪罪自己,對未來的事物也失去了熱情。 2. 歷程讚美:重視過程和努力

歷程讚美(Process Praise)講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它著重在努力的行為和態度,過程中的細節才是其考量標準,反之,結果或輸贏不再是關鍵。以學校成績做比照,成績單的數字不再是學生唯一的考核憑據,因為平常的操行和態度,包括課外活動,也都要納入審核,這也就意味著過程和結果都一樣重要。

個人讚美告訴您不需要再努力了,保持原狀就好;歷程讚美卻不同,它鼓勵您要不停地往前邁進,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從學步期的嬰兒身上,就能看出這兩種讚美的不同,美國4所大學針對53個寶寶,做了5年後(8歲)的觀察性研究,結果證明受歷程讚美的小孩,在破解問題上有更好的表現,相較於受個人讚美者,他們更相信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3. 誇大讚美:大忌反效果

誇大的讚美(Inflated Praise)絕對是大忌,您或許是想提升對方的自信和勇氣,但這類的讚美一般只會導致小孩備感壓力,為達到大人們的期待,他們不敢再嘗試新事物,因為害怕失敗會讓您失望。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研究指出,這些小孩會因此傾向選擇較容易的問題。另外,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也會變得異常謹慎及膽怯,而且不太願意分享內心的想法。

所以,父母或老師在讚美小孩時,請記住一個原則:別讚美小孩沒有控制權的地方,這涵蓋所有天生、無法輕易改變的能力,像是聰明、外表、運動或藝術能力等。孩子需要的是,他正在努力的地方被別人看見和肯定,這包括態度、紀律、責任、專注、憐憫心、抉擇判斷等等,若父母以這些細節來讚美孩子,它將成為孩子心中莫大的鼓勵。

如果您的小孩仍處於學步期,其實根本不用讚美,您需要做的只是點出他做到的事,好比說,自己可以走路,或可以爬上遊樂場的階梯。小孩知道他們做得好或不好,父母只需要做好扶持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告訴孩子他做到了,讓他們自己感受那份成就的喜悅就好。

激發小孩語言與想像力!圖畫書5大好處

很多人都知道,讓小朋友從小開始看書,可以培養小孩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讀寫能力,而色彩繽紛、插畫可愛的圖畫書,不僅能吸引小孩的目光,連大人也喜歡翻閱。而您知道嗎?讓孩子從小多看圖文並茂的圖畫書,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能大大幫助他們學習文字、詞彙、句子結構,和說故事的能力喔!以下介紹圖畫書的特性與5大好處。

1. 建立語言技能

圖畫書的故事節奏適中,能讓小孩輕鬆地閱讀,並且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思。如果父母陪著小孩讀圖畫書,不妨用生動的語氣和輔助動作,能讓孩子更快速地學會並運用。且若相同的故事多讀幾次,能讓小孩更容易記住這些詞彙。

2. 幫助理解內容

圖畫書中的插圖,能幫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有些文字可能小孩看不懂,但插圖可以讓小孩輕易理解。 3. 增加投入程度

當父母或老師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時,書上的插圖和文字,更能激發大家一起討論故事的發展,例如書中角色的外型、聲音或顏色是什麼等等,訓練小孩更能理解和投入故事,進而訓練思考和表達能力。

4. 讓閱讀變有趣

如果小孩不喜歡看書,不妨試著讓他們看圖畫書,比起文字書來得輕鬆好讀許多,而老師和父母也可鼓勵孩子,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書,無論是圖畫小說、漫畫、雜誌等,都是培養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5. 激發創造性思考

有些圖畫書中沒有文字,只用圖像說故事,這種書會比一般故事書更能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沒有文字的描述,小朋友更能用自己的觀點,表達不同於別人的想法。

父母們不妨在小朋友學齡前的階段,就開始陪小孩閱讀,甚至是新生兒小寶寶,也可以對著他們朗讀故事,尤其媽媽的聲音對寶寶來說,具有熟悉感和安慰的效果。每晚睡前讀一本書,有助於讓小孩靜下心準備睡覺,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還能幫助提高小孩對閱讀的興趣喔!

依附教育:用愛養出滿足穩定的小孩

小孩要從小教育,而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有人喜歡用獎勵,有些人認為要訂規則,而依附教育(Attachment parenting)則是注重與小孩培養充滿關愛的親子關係,以助他們成為一個穩定、滿足、有安全感的人。若認同這個教育方式,不妨參考下幾個關於依附教育的原則:

親密觸碰培養依附感

肌膚接觸能穩定小孩的體溫、心跳,刺激身體釋放成長荷爾蒙,還能滿足他們對愛、安全感、肢體接觸等需求。摟抱、按摩、哺乳、洗澡,或是把小孩背在身上,都能達到親密觸碰的效果,培養親子之間的親密感。

注重睡眠確保健康

小孩有時可能無法一覺到天亮,肚子餓、作惡夢、長牙齒、寂寞、害怕、生病、太冷、太熱,都有可能讓他們睡到一半醒來。建議陪小孩一起睡,這樣他醒來時比較不會害怕或困惑,可以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有穩定的陪伴對象

如果無法全職陪伴小孩,可以找信賴的人擔主要照顧者,讓他有固定的陪伴對象。此外,也建議為小孩建立富有創意的日常作息,例如盡量帶小孩一起去運動,或參加各種活動。

解決問題而不一味懲罰

當他們做出負面行為時,如果小孩聽得懂並會講話,可以試著與他們溝通,了解讓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再由親子雙方共同努力,一起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過程中不要體罰,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照顧者應要會照顧自己

一位滿足的照顧者應擁有健康的日常生活,若能在工作、家庭、個人生活中取得平衡,才有餘力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與家人間的感情會更好。若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大家就會有更多心力好好照顧小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孩子怕小丑~父母用這3方法傾聽引導

你看過《牠:第二章》嗎?,這部根據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小說改編的恐怖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小丑潘尼懷斯的恐怖形象。劇中的小丑以邪惡且詭異的形態出現,重現人內心的恐懼。對孩子來說,崩壞扭曲的小丑形象,可能會讓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因此,父母可藉機教導孩子,並給予健康的價值觀。

不知小丑笑臉背後是善還惡

小丑面對眾人總是很開心,但在真實世界中,沒有人是永遠快樂的,這笑臉反而會讓人提高警覺,深怕其背後不懷好意,對有些人而言,小丑這種無法預料的行為,已演變成一種社會病態。對此,《牠》片的導演安德烈斯馬斯基蒂(Andrés Muschietti)也說,小丑潘尼懷斯並無既定的行為模式,所以無從得知牠內心的想法,正是如此才讓人害怕。

鮮紅的大鼻子、誇張的濃妝、爆炸頭假髮、誇張的服裝,這些都是典型的小丑裝扮,對有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的人來說,簡直是噩夢。美國諾克斯學院(Knox College)網路問卷調查顯示,小丑在21個職業中,被票選為最怪異職業的第1名,加拿大心理學家拉米納德(Rami Nader)也指出,小丑誇張的妝容,象徵其身分的神祕和偽裝,這反而讓人感到害怕。

3方法讓孩子不再怕小丑

小丑恐懼症病人大多是小孩,這是因為他們還無法憑理性分辨善與惡,因此,父母及老師有責任幫助孩子,用健康的觀念認識小丑這個職業,以下3點可供參考:

1. 注意孩子異常的行為變化

當您發現孩子在不明原因下,發生反常的性格變化時,務必小心別輕忽,人通常在焦慮、害怕,或不舒服的環境下,身體會做出相對的反應,以小丑恐懼症為例,孩子也許會變得異常安靜、自卑、不安、易怒、生氣,甚至睡眠習慣顛倒。

2. 用心傾聽了解孩子的煩惱和問題

很多父母往往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而不去用心傾聽他們的心事和想法,但反過來思考,正因為孩子不懂,才需要有人告訴他們知識和真理,否則他們就會受外界謠言的影響,而相信錯誤的資訊。因此,若您的孩子開始問問題,鼓勵父母要正視他提及的狀況及煩惱,對一個在害怕中的孩子來說,良好的談話和父母的關心,最能讓他們備受安慰。

傳統的華人家庭常用家規和權威施壓於孩子,這是很不妥的家庭教育,因為當孩子覺得說出來只會帶給父母麻煩,或害怕父母無法以同理心去了解他們,甚至可能招來一頓毒打時,他們就寧可什麼也不說。

3. 技巧性溝通慢慢開啟話題

一開始孩子不見得會直接對父母敞開心胸,這是正常的,因為人在面對內心的恐懼時,往往都不想去面對。因此,父母可以嘗試慢慢地開啟話題,例如聊學校和跟同學的相處等,用平靜的心仔細聆聽孩子的語氣表達,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您在意他,這就是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已經念小學了,父母可以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一一解釋他正在面對的問題,再附上自己的經歷和方法,使孩子不再畏懼小丑(以小丑恐懼症為例),並且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在遇到危險時該如何向成人求救。

跟小孩談敏感話題~6方法父母老實說

當小孩漸漸會說話和表達之後,他們會開始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可能會一直問為什麼,或是一些敏感的問題,例如:媽媽是怎麼懷孕的?讓父母頓時不知該怎麼回答。有時生命中發生無常的事,如家人或親友過世時,大人也會感到難以和小孩說明,面對這些棘手話題,大人又該如何向小孩解釋呢?可參考以下的方法,讓您更容易開口說清楚。

6方法跟小孩談敏感話題

和學步期(1~3歲)的兒童談論棘手話題時,最好用簡單的話語來解釋,並關心小孩當下和之後的反應。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雖然感情上較成熟,但有些第一次感受到的情緒,對他們來說可能還是難以消化。等到小孩上學後,更容易從媒體或同儕的對話中,聽到許多複雜的話題。所以大人們不妨嘗試以下6種方法,會讓您談論敏感話題時更順利:

永遠說實話:永遠對孩子坦承,假設是父母離婚的事情,不妨對孩子說實話:「爸爸(或媽媽)現在要去住別的地方了,但還是會一直很愛你的。」 態度要真誠:真誠地交談、尊重小孩的想法,並有些目光接觸,可讓小孩更信任您,以後也願意繼續跟您溝通。 挑私密場合:如果可以提前規劃,請選擇一個對彼此都放鬆的時間,且私密又舒適的地方來談話。 安慰地擁抱:和小孩談話後,可視孩子的情緒而定,適時擁抱孩子給予安慰。 情緒管理:與孩子溝通時,大人的情緒管理很重要,因為大人在陳述或應對時的情緒處理,會深深影響小孩看待同一件事的態度。雖然可以讓孩子知道您的心情和想法,但若表現得太過痛苦、暴躁,小孩很可能會複製您的感受,甚至會一直持續影響到他們的未來。 善用故事書:無論哪種年齡的孩子,都適合用故事書當作見習問題的機會,或建立良好觀念的媒材。不妨引用故事內容與該話題相似的書,幫助他們更理解這件事情。

談敏感話題對小孩有正面影響

無論離婚、死亡或性等問題,它們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和小孩談論這些話題,其實是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方式之一。若您願意放開心胸和小孩談論這些話題,通常會有以下4點正面影響:

小孩會感受到當未來遇到類似的困難時,可向您傾訴,這也奠定未來小孩在青少年時期,親子溝通的良好基礎。 訓練孩子思考、解決問題和溝通的能力,並培養適應力。 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向小孩談論您對家庭或人際關係的觀念。 孩子在表達想法時,便可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這能幫助他們紓解和應對壓力。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只生1個的優點

現代很多家庭都只生1個小孩,在這個少子化的社會,獨生子女的數目只會日益增多。本文將介紹只生1個小孩的優點,如果未來不能或不想幫小孩生兄弟姊妹,也不用過度擔心。

不用怕獨生子女沒朋友

對每個人來說,交朋友都是很重要的。雖然有兄弟姊妹的話就比較不怕沒伴,但就算沒有手足,小孩也會自己去外面交朋友,而且多跟家人以外的人互動,或許也能讓小孩變得更成熟。

不用擔心跟手足爭寵

在有小孩很多的家庭裡,小孩們多多少少,偶爾都會有被冷落的感覺,或有需要爭寵的時候。但如果是獨生子女,就不會有這些問題。而且如果是在大人而非同齡小孩的環繞下長大,不須爭寵的小孩會較有自信,並更有自我認知,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在爸媽心中的位置在哪,也比較會跟大人建立關係。

自己玩更能激發想像力

當其他小孩都在跟自己的兄弟姊妹玩耍時,您的獨生子女只能自己玩,看起來可能很可憐,不過您不用擔心,因為自己玩,其實更能激發小孩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或許在未來,這就是他們發展創意職涯的基礎! 只養1個小孩比較省錢

只有1個小孩的話,爸媽財務壓力會比較小,也比較能存得了錢。有前投資未來,才能讓小孩擁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

重複學習法:助孩子腦部建立神經連結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透過「重複」的學習方式,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且練習愈多次,熟練度更高,進而提升自信心。別小看每天的床邊故事,它不僅能提升速度和流暢性,並同時加強腦部的連結和自信。美國著名勵志演講者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也表示:「重複是學習之母、行動之父,如同建築師一般層層建立成就。(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learning, the father of action, which makes it the architect of accomplishment.)」本文將解釋重複學習對小孩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同場加映:孩子總是不能專注?教父母4個小撇步

腦神經連結促重複式學習

根據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兒童早期教育和護理(Queensland Govern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資料,小孩的腦部發展在五歲以前是黃金時期,這段期間,孩子的腦細胞會受新環境因子的刺激,使神經結彼此連繫,以此作為學習的基礎。於腦部建立神經連結的過程中,常用的神經結就會被保存,沒有用的就會被淘汰,因此重複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比起成熟的小孩,幼小的孩童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好比說,他們可能要重複學好幾遍,才能記起東西的名稱。透過重複學習,孩子就能逐步吸收新的知識,並溫習已經掌握的知識。另外,重複學習還能激發理解力,讓孩子去效仿,最明顯的例子為重複唸出你所朗讀的詞句,或是把它用筆寫下來。(同場加映:學齡期孩子怎麼教?正面積極學這6招) 兒童三階段適用方法

就像有的人喜歡重複看連續劇中某一集的劇情,小孩同樣也喜歡聽父母讀某一個故事,甚至把它當作每天的流程,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種重複性活動能給他想要的安全感。面對孩子重複閱讀的要求,建議父母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以下為兒童三階段的適用方法:

嬰兒期:可善用每天的活動做為重複式學習時間,像是在餵食或洗澡時,讓寶寶練習握東西,或唱兒歌。 學步期:這個階段的小孩非常喜歡重複做某件事,請父母給予孩子多點耐心,讓他反覆練習那一件事,當然偶爾也可以做點活動的小調整。 學齡前:此階段的小孩已經準備可以完成更複雜的技能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方嘗試新的活動,同樣的,重複式學習仍是學習的關鍵,原則上,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盡情地做。

溫馨提醒,在訓練小孩重複學習之外,常常跟他陪讀和說話也很重要,父母要記得,孩童時期的說故事時間會成為他美好童年的養分,以下舉出其他重複學習法。

在料理時教導數字,例:一顆蘋果、兩個碟子、三碗湯。 說故事中教導字彙。 鼓勵孩子在對話中運用所學的字彙。 在說故事中激發孩子創意,讓他們自己發想別的故事結局。 平常的休閒活動包含創意藝術,像是塗鴉和繪畫。 確保每天有規律的作息。 保有身體活動的時間。

(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扮家家酒很重要!想像遊戲助孩子成長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玩過想像遊戲和扮家家酒,但有些父母對學前教育非常重視,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犧牲孩子進行這類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又稱假想或裝扮遊戲)的時間,並用各種才藝課程填滿他們的生活。雖然父母的立意良好,但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影響小孩的情緒發展,甚至造成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以下列出想像遊戲的重要性和好處,玩樂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有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靈以面對未來挑戰。

透過想像遊戲 認識自己和世界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從而認識自己與世界,根據澳洲昆士蘭州衛生局(Queensland Health)的資料,所謂的想像遊戲,指的是人參與創造一個虛擬世界或故事情境,且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玩法,像是從獨自遊玩,到需要跟別人玩的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以及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等等。

想像遊戲運用腦中所創造的視覺影像,不會被現實世界的框架所限制,因此有助孩子發想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刺激批判性思考。同時,它也在建造身體的情緒反應與健全的學習過程。舉例來說,女生在幫洋娃娃梳理頭髮時,可以充分展現出身為一個照顧者需要有的同理心。

2種想像遊戲 奠定社交發展基礎

想像遊戲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為假想遊戲(Fantasy play);另一種為社會戲劇遊戲(Sociodramatic play)。前者通常出現在學齡前期,這時小孩開始跟其他同儕有互動,並接觸到更多玩具和其他資源。孩子進行假想遊戲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反覆告訴別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顯示出孩子還沒辦法完全融入角色;後者則是完全投入在角色情境中,並且他們能夠模仿故事線的人物,好比說,做出超人或英雄的招牌動作。

這兩種遊戲都對小孩的社交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裝扮和假想,即使是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也能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要素,包含同理、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等等。而比起假想遊戲,社會戲劇遊戲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因為它著重於情感的訓練,像是照顧病人和緊急搜救等,這些情節能訓練孩子正確地表達關心,同時避免負面情緒行為,若從小就養成管理情緒的習慣,長大後就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同場加映: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假想行為助孩子成長 父母無須擔心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的假想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但其實這是多慮了。想像遊戲不但不會傷害孩子,對其成長過程更有加分的效果,且多數孩子到了3~5歲,就會分辨所接收的資訊是真是假。

父母也可以嘗試用好玩的情境考驗孩子,透過書本、電影、遊戲等教材,激發不同的故事情境,並多聆聽和參與他們的世界。小孩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可以把虛擬的故事應用在生活中,所以當下次看見孩子在跟自己玩時,不妨多給予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及鼓勵,孩子擁有的豐富想像力絕對會讓您大呼精彩!

包容不是犧牲!教小孩接納別人的不同

只要是生活在群體之中,我們都需要學習接納與包容,聯合國(UN)甚至將11月16日定為國際寬容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局長奥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也指出,包容為人性的表現,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及應用在日常的核心價值觀,能使我們更堅強、更合一。而有孩子的父母,除了要趁孩子還小就教導他們包容的道理,自己也成為他們的學習的榜樣。

包容是接納而不是犧牲

當孩子剛接觸一個新的環境,像是來到不認識的親戚家或第1次上學,他們也許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以及對眼前事物的不熟悉而產生排斥感,包含家庭背景、擅長與不擅長之事、禮貌態度、性向、價值觀等等都有關係。這時候,父母和老師的領導是關鍵,首先要讓孩子放鬆,然後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教導小孩不用害怕別人跟自己不同,並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試著去接納、尊重他人時,也不要忘記包容對待他人並非意味犧牲自己,我們仍然可以保持自己所相信的理念,同時與不一樣的人打成一片。

從多元活動學習包容

父母可以要幫助他們認識和重視自己,透過參與多元的社交活動,像是運動、露營或安親班,都能學習與人互動,培養自信和安全感,並更懂得包容他人。此外,父母可以找機會跟孩子聊聊家庭和傳統文化,還有分享世界不同的節慶和習俗,以助他們打開對新事物的接納度。

敷衍是扼殺包容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是教育孩子接納與包容的機會,父母並不需特別準備什麼教材,因為您本身就是他模仿的對象。父母在家或在外的言行舉止,小孩可能都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快,請好好利用小孩還小的這段這段歲月灌輸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每當孩子問問題時,建議父母先暫停手邊的工作,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即使當下不知道答案,也要認真、誠實地告訴他您沒有答案。專心傾聽很重要,不僅能給予孩子肯定,同時也豎立溝通的好榜樣,讓他知道問問題是好的。父母在回答時也一定要專注看著對方,絕對不行敷衍了事,不然以後小孩遇到跟他理念不一的人,不但無法容忍,也不會想去理解。

一旦發現孩子無法包容別人,也會發表很不尊重他人的言論,父母請不要當作不知道,或是笑笑帶過。父母務必要點出孩子有傷害力的行為,並讓他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這種情形很常發生在遊戲中,父母應盡可能釐清孩子的行為動機,幫助塑造健康、正面社交技巧,以及同裡他人、包容他人的能力。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