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肌少症注意 心臟病風險增加,2招預防肌少症

年輕人肌少症注意 心臟病風險增加,2招預防肌少症

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仍是國人10死因之第2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的驚人數據,讓人談及心臟病成因時,總與抽菸,飲食、作息不正常等危險因子聯想在一起,然而被多數人忽略的是,現代人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不僅加劇肌肉流失,甚至已造成「肌少症」,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當人體肌肉量不足時,就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這樣的現象已不再侷限好發於老人,如同骨質流失一樣,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之外,老化與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會引發「肌少症」。

究竟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有無前兆可循?肌少症和心臟病又有何關聯?就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肌少症的危害與預防,保有健康肌力,向心臟病say no! 什麼是肌少症?肌肉流失原因說明

人體的肌肉分為3種: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我們一般指的「肌肉」一般指的是骨骼肌,佔總體重的30-40%,除了保護關節病維持體人體姿勢外,也是我們進行所有活動的關鍵,包括咀嚼、呼吸等基本行為也都需要骨骼肌的參與,可見骨骼肌的重要性。肌肉也是貯存、轉換能量的工廠,能及時提供運動所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肌肉也能幫助淋巴、血液回流,維持免疫和心臟健康。

當肌肉隨著年齡、飲食不均、慢性疾病或長期臥床而逐漸流失,人體便會出現動作與功能喪失問題,若經過診斷,發現有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變弱,就稱為「肌少症」;例如行走步態不穩、易跌倒、感到無力與疲倦等。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年過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70歲後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快速流失。(延伸閱讀: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年輕人雖然肌肉流失速度相對慢,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坐少動,仍有機會出現肌少症,千萬別掉以輕心,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

肌少症會提高心臟疾病的風險

心臟是人體的核心,負責收縮與舒張,將血液、氧氣輸送到全身,肌肉也扮演了幫助血液回流到心臟的關鍵。若有肌少症的問題,心臟必須更賣力跳動,長久下來對心臟不僅是巨大的負擔,更會讓心肺功能出問題。

肌肉與人體新陳代謝密切相關,諸如血糖的調控、蛋白質儲存皆需肌肉的幫助。當肌肉減少時,基礎代謝率也會下降,因此人體代謝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速率就會減緩,造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長久下來引起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更會演變成心臟疾病。

《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文獻也顯示,較少肌肉量的中年人,患有心臟疾病的風險至多增加了81%。

如何判斷肌少症? 量小腿圍就知道!

肌肉量需要用精密的儀器來測量,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研究顯示,以160公分、55公斤的女性為例,肌肉量應大於9公斤;男性以170公分、80公斤為例,肌肉量至少需大於14公斤,才能滿足最基本的肌肉量標準。

若無儀器測量肌肉量,以下2種測量法也能作為居家簡便判別的方式: 手指測量法:雙手食指和拇指圈成一個圓圈,以此圓圈住小腿最粗處,若指尖仍有許多空隙,則肌少症風險較高。 皮尺測量法:使用皮尺量測腿圍。將小腿與大腿垂直呈90度後,以皮尺繞過小腿並量測小腿最粗處之圍度。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出,國人平均小腿圍為33.8公分,若小於33公分,則患有肌少症的機率較大。此外,若發現行動吃力、時常跌倒、毛巾擰不乾時,也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

2招預防肌少症 避免肌肉流失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與充足的蛋白質攝取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的不二法門。想有效提高肌肉量,建議以負重、阻力訓練為主,雖肌纖維會在運動後暫時受損並帶來痠痛,但肌肉可利用蛋白質進行修復並增加肌肉量以適應訓練強度,達到延緩肌肉流失的效果。

為避免運動傷害,建議久未運動者、老年人、慢性病或肌少症患者,應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並請教練指導正確的動作。 攝取充足蛋白質

建議每人每天攝取體重x1.2~1.5公克的蛋白質,以55公斤的女性來說,1天至少應攝取66公克蛋白質。此外,衛福部也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曬太陽15分鐘,以利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轉化,充足的維生素D除有助預防骨質疏鬆,也是維持肌肉功能與強度,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重要的維生素。(延伸閱讀:預防肌少症可以這樣做)

高血壓不能喝什麼?紅酒、啤酒可以喝嗎?關鍵要看這點!

近年來,國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不斷攀升,不外乎與飲食西化及外食人口增多有關,此外,現代人平時壓力大,下班後經常會與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暢談生活大小事。不過,若有高血壓還能喝酒嗎?就讓《Hello健康》為各位一一解惑,並提供大家飲酒上的建議!

高血壓可以喝酒嗎?

適量喝酒確實可以降低血壓。即便如此,也不鼓勵大家飲酒,畢竟只要1天喝超過3杯酒即飲酒過量,會影響體內的心肌細胞,使血壓瞬間上升,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心臟衰竭。長期飲酒過量,則會引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若於服用降血壓藥物後喝酒,還可能使其失去療效。

此外,酒精的熱量也不低,舉例來說,一罐容量330毫升的啤酒熱量約為161大卡,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喝多了不但會使人發胖,甚至還會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決定喝這杯酒前,病患應評估所有的風險因子,例如許多人有心臟病或肝臟疾病等家族病史,這類人就應盡量避免飲酒,因為它會提高嚴重併發症發生的風險。酒癮大的人,更應控制每天酒精的攝取量,避免血壓飆升。

然而,高血壓患者也應該盡量避免飲酒,平時也須採取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飲食,並規律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將血壓控制在120/80mmHg之內,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血壓可以喝紅酒嗎?

有些研究顯示,紅酒中所含的多羥基苯酚(Polyphenols),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對健康有益,可降低血栓發生率及血管的壓力, 1杯紅酒不會使血壓升高,但紅酒中的酒精就不那麼友善了,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酒精其實會降低紅酒抗氧化的效果,不利於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實用的飲酒量建議

若酒癮大的人想戒酒,請逐步地減少攝取量,因為如果突然停止飲酒,反而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若您已罹患高血壓,請暫停飲酒,或控制酒精飲料的攝取量,建議若年齡在65歲以下,每日勿飲酒超過2杯。(延伸閱讀:4方法減酒戒酒~是對心臟最好的保護

如果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罹病風險,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資料: 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得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 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 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寶寶的健康,請避免喝酒

一般民眾雖然不需要到滴酒不沾,但平時仍注意酌量飲用,才可預防罹患高血壓、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中風(Stroke),畢竟人生裡,並不是每樣嗜好都對健康有益,只要好好掌握分量即可活出快樂又健康的人生。(延伸閱讀: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Hello健康》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口腔癌5大原因曝:不碰檳榔菸酒也會中?6方法預防口腔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7千多人確診口腔癌,其中有3千多人死亡。導致口腔癌的主因為檳榔,陽光基金會資料指出,高達88%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也讓「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Oral Cancer )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然而,為何有人不吃檳榔也得口腔癌?《Hello健康》整理口腔癌5大原因,守護你我口腔健康。

口腔癌5大原因公開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位居台灣第5名。即使一人不吃檳榔,若有錯誤的飲食習慣,也有極高風險導致口腔癌上身! 口腔癌原因1:吃檳榔

在台灣,吃檳榔者相較於不吃檳榔的口腔癌罹病率高出28倍。檳榔本身所含的檳榔素(Arecoline)與檳榔鹼(Arecaidine),會在口腔中進行硝化作用,成為誘發腫瘤的致癌物。

另外,有些檳榔中還會夾入荖花,其含有大量黃樟素(Safrole)等致癌成分,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因此長期嚼檳榔將提高口腔癌的罹患風險。

口腔癌原因2:飲酒過度

由於酒精容易對口腔黏膜細胞產生慢性刺激,進而引發細胞病變與口腔癌發生;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表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其中已知22%罹患頭頸癌的患者都有喝酒的習慣外,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若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飲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症狀外,也因無法有效代謝乙醛,而導致乙醛易在體內累積,大大提高罹癌的風險。

另外,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所提及之研究顯示,75~80%口腔癌患者皆有飲酒習慣,而長期酗酒者更可能因營養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造成罹癌風險進一步上升。(延伸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ALDH2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功能缺乏,增強飲酒對於頭頸癌風險的影響。(圖片來源:衛福部) 口腔癌原因3:吃太燙

一般而言,口腔和食道內壁正常耐受溫度為40~60度,一旦受到50~60度以上溫度刺激,就容易發生食道燙傷,因而造成黏膜炎症並對細胞核酸代謝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未將熱食吹涼便直接食用,除了會因過燙而損害食道上皮,若長期反覆刺激,就可能促使口腔發生癌變的風險,引發口腔癌及食道癌。 口腔癌原因4:營養不均衡

如果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衡,缺少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等營養素,導致口腔黏膜增厚,引發口腔癌。(推薦閱讀: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口腔癌原因5:抽菸

雖然抽菸並非飲食習慣,但因香菸含高達93種致癌物質,包括焦油、亞硝酸和甲醛等,都被認定是引發口腔癌的第一級致癌物質,因此抽菸也是引發口腔癌的關鍵危險因子。

此外,抽煙時產生的煙霧溫度非常高,而且還會產生微量放射性輻射,刺激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黏膜角質層逐漸增厚,還可能誘發黏膜白斑,若未及時治療,很可能發展為口腔癌。(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口腔癌如何預防:定期檢查、做好口腔保健

早期口腔癌治癒率高達8成以上,若口腔內長期出現紅斑、白斑或潰瘍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但若有嚼檳榔、抽菸和大量飲酒等不良習慣,最好每半年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檢查。

衛生福利部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預防口腔癌6大生活習慣

而除定期檢查外,遵守以下生活習慣與飲食建議,也有助預防口腔癌的發生: 減少攝取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 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若有假牙不合或牙齒不正的情形,應盡早請牙醫矯正,以免牙齒或假牙不斷摩擦周圍口腔組織產生破皮、潰瘍,提高癌變風險。 正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及其他營養素,避免造成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利用戴帽子、塗抹防曬乳等方式,避免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以免過量紫外線誘發細胞癌變。 不吃過燙的食物。

Hello健康》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聽醫師的話】孩子咳不停!兒童氣喘5大症狀,2治療方法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常會暴露在許多病菌環境,有時感冒、咳嗽、流鼻水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但如果發生頻率太頻繁,甚至會有「咳不停」、「晚上咳嗽厲害」的狀況,爸爸媽媽就要更加小心,孩子可能有「氣喘」的體質喔!

兒童氣喘比例:15.7%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在2000-2007年間,20歲以下的孩子或青少年有氣喘的比率約為15.7%。平均6個小朋友就有一個孩子有氣喘!

氣喘有哪些症狀呢?

兒童氣喘常以這些症狀表現: 頻繁咳嗽 夜咳

鳴喘聲 呼吸急促

胸悶、胸痛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因為氣管、支氣管、肺部產生「慢性發炎」的關係,讓呼吸道產生狹窄,進而造成呼吸道阻塞。這樣子的阻塞,就會看到孩子會出現喘、咳嗽咳不停,有時有會聽見孩子發出鳴喘聲。 為什麼會氣喘?竟是過敏惹的禍

會產生這樣的「慢性發炎」,跟過敏有很大的關係。研究發現,氣喘的孩子大約有8成是有過敏體質。

當過敏發生時,有些人手上腳上、眼皮、身體就會開始腫脹、發紅。這是我們可以從外表看到的反應。氣喘也是一樣,當氣喘發作時,呼吸道也會產生相似的反應,氣管、支氣管會開始腫脹、水腫。

由於呼吸道空間有限,當腫脹厲害時就會阻擋到空氣進入肺部,就會造成孩子出現胸痛、喘、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也因為呼吸道狹窄的關係,孩子呼吸的時候就會聽到像是吹口哨一樣的鳴喘聲。 氣喘要怎麼治療呢? 慢性氣喘治療方式:吸入性的類固醇

由於氣喘是「慢性發炎」,因此需要長期使用保養藥物,控制發炎反應。這些保養藥物,主要是吸入性的類固醇。

吸入性的類固醇好處是可以直接作用在氣管、支氣管,能有比較好的效果,且比較不容易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缺點是孩子要會使用吸入器,以及比較容易造成口腔念珠菌感染。 急性氣喘治療方式:短效型的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

有時孩子突然喘起來的急性發作時,會使用短效型的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來改善症狀。但如果使用以上兩種藥物,還是沒辦法有效控制時,會使用一些調節免疫系統的生物製劑,改善過敏狀況進而減少氣喘發作。 孩子有氣喘:給家長的9大注意事項

1.遵從醫囑,切勿自行停藥

許多家長常因孩子症狀改善,就將長期使用的藥物貿然停止。這樣反而會讓已經被控制的發炎反應再次惡化,有時需要會需要更強的藥物才能抑制。因此氣喘藥物的調整,一定要和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停藥!

2.減少過敏原的暴露

由於氣喘的孩子大多都有過敏體質。減少過敏原的暴露,就可以減少氣喘急性發作的次數。

3.避免接觸動物

貓、狗、鳥類等動物的毛和皮屑是常見的過敏原,要盡量避免

4.避免塵蟎

塵蟎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塵蟎大多藏匿在床墊、枕頭、棉被、地毯、填充玩具等處。因此如果孩子有氣喘,家中地毯或是填充玩具應盡量減少。

5.減少灰塵、保持整潔

灰塵也會造成氣喘發作,定期清潔,減少灰塵產生,就能減少氣喘發作的次數。

6.避免化學芳香劑、除臭劑等

化學芳香劑、除臭劑有很強烈的氣味,這類的氣味會刺激呼吸道,進而引發氣喘發作,應盡量避免。

7.家中成員戒菸

二手菸對於呼吸道有刺激性,會引發氣喘的發作。蘇格蘭一項研究發現,當禁菸法案通過之後,兒童因為氣喘而住院的比率下降了18%。

8.治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和胃食道逆流

氣喘的孩子常合併這些疾病。而這些疾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也會讓氣喘更不容易控制。因此在治療氣喘的同時,也要控制這些疾病。

9.記錄孩子氣喘發作的情況

醫師會根據孩子平常氣喘控制的情況,評估治療需要加強、維持或是減藥。

一般會記錄以下事項: 白天氣喘發作次數 晚上是否因氣喘(喘、夜咳)而醒來 因氣喘而使用急救藥物的次數 有沒有因氣喘導致活動受限(不能運動、不能上體育課等)

巴比妥藥物是什麼?吃多竟會成癮、中毒?戒斷症狀、治療詳解

2023年6月,新北市板橋區某私立幼兒園被爆出疑似餵食幼兒管制藥物「巴比妥」,藉此讓小孩鎮定與安眠;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在9月13日公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將苯巴比妥、氯二氮平等複方製劑將納第4級管制藥品,自今年12月1日生效,所有留存該藥物之業者都須定期申報。

究竟巴比妥是什麼?有哪些作用?中毒症狀為何?如何診斷與治療?《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析!

巴比妥藥物是什麼?

巴比妥又稱巴比妥酸鹽類藥物(Barbiturates),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早期開發用於治療焦慮、失眠,但因副作用多、安全性低,易產生依賴性與耐受性,現今通常僅於治療癲癇或開刀麻醉時使用。

過去常有青少年濫用巴比妥之情形,其中以Secobarbital(Seconal)及Amobarbital(Amytal)等兩款藥品最常見;前者的膠囊外觀為紅色,故俗稱「紅中」,後者為青色,代稱為「青發」。

巴比妥的危害

1.成癮與戒斷症狀

長期使用巴比妥,身體會逐漸產生耐受性(藥效降低)與依賴性,所以服用者經常會尋求更高劑量,導致藥物過量或中毒。

根據美國成癮中心(American Addiction Centers)的資料,長期服用巴比妥者,在停藥後約8~15小時就可能產生嚴重的戒斷症狀。 (延伸閱讀:好奇吸毒誤成癮!5招勇敢向毒品說不

常見的戒斷症狀如下:

躁動不安 焦慮 顫抖 出汗、體溫變低 失眠 2.藥物過量與中毒

一旦服用過量的巴比妥,患者會出現中樞神經、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的症狀: 巴比妥藥物過量的早期病徵 呼吸變淺、呼吸衰竭 皮膚冰冷 瞳孔收縮 脈搏變弱 昏迷

巴比妥藥物中毒症狀

中樞神經症狀:瞳孔放大、嗜睡、眼球震顫、頭痛、意識模糊、昏迷 呼吸症狀:呼吸頻率異常、呼吸性酸中毒、腦缺氧 心血管症狀:心臟收縮異常、血壓下降

如何診斷及治療巴比妥中毒?

若懷疑誤用巴比妥或有藥物中毒,最快的診斷方法就是檢驗血中的藥物濃度。

在沒有藥物過量或中毒的情況下,身體會自行代謝藥物,無需治療,但需持續觀察有無戒斷症狀、後遺症;代謝時間則依濃度、服用年齡而異(兒童所需時間較久)。

若有藥物中毒,因沒有巴比妥的解毒劑,治療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例如洗胃、給予活性碳,或是血液灌注,並持續住院觀察患者的心肺功能與恢復狀況。

牙周病7大症狀!治療費用多少?會自己好嗎?牙周病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8歲以上國人有99.2%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從無症狀、牙齦發炎到紅腫,甚至是牙齒掉落,幾乎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牙周病的困擾。當牙周組織受到嚴重損傷時往往無法回復,甚至全身健康都可能因此受影響;為了避免不可逆傷害,《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牙周病症狀有哪些?致病原因為何?該如何治療?

牙周病是什麼?

牙周病為一種疾病的統稱,泛指牙齒周圍組織,包括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發生細菌感染與發炎。除了影響口腔健康,許多研究也發現,牙周細菌會隨著血液流向全身,並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病或失智等全身性健康問題;其中,引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至3倍。 牙周病原因

牙周病成因和飲食、口腔清潔等多種因素有關。當口腔內細菌過多,會形成透明而黏稠的牙菌斑(Dental Plaque),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和口水與口腔中的礦物質結合,形成難以清除的牙結石。牙菌斑或牙結石會代謝毒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導致牙周組織造成發炎;初期牙周病沒有症狀與疼痛感,若嚴重時,牙周組織會萎縮,導致牙齒脫落。

【延伸閱讀:牙齒掉了怎麼辦?緊急處理措施看這裡】 牙橋易結石

造成牙齦發炎萎縮

除了本身牙周問題外,在缺牙的情況下,牙橋是一種民眾常選擇的重建方法,使用人工牙套連接在缺牙的前後端共3顆假牙。牙橋底部的位置容易累積細菌與汙垢,因此,在口腔衛生習慣不佳的情況下,容易孳生牙菌斑和結石,導致牙齦發炎、萎縮等牙周病症狀。

牙周病嚴重度分級

牙周病能細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其中,牙周炎又可分為輕、中、重等3個階段:

牙齦炎:牙齦腫脹,牙齦顏色從健康的粉紅色轉為深紅色,但齒槽骨未受破壞。
牙周炎:牙周組織受影響,開始容易產生細菌與結石。
輕度牙周炎:出現牙結石、牙周囊袋超過3mm。
中度牙周炎:齒槽骨萎縮、部分牙根外露。
重度牙周炎:牙齦嚴重紅腫、牙周囊袋超過6mm,或齒槽骨流失造成牙齒脫落。

牙周病7大症狀

牙周病早期通常沒有疼痛感,但仍可從一些輕微的症狀來觀察。

牙周病早期症狀、刷牙流血、牙齦紅腫、牙齦發炎、牙齦膿包、口腔異味、牙周病晚期症狀、牙周組織流失、牙齒脫落

【延伸閱讀: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牙周病會自己好嗎?

治療方法解說

早期的牙周病患接受治療時,同時須加強口腔清潔、改善生活習慣,才更有助恢復牙周健康;然而,一旦形成牙結石,就很難只透過刷牙、牙線等常見的居家口腔清潔方式來改善,須接受專業的治療。

非手術治療

牙周探測:使用牙周探針了解牙周囊袋深度與牙齦是否出血。
超音波洗牙:透過洗牙方式清除牙菌斑與牙結石。
牙根平整:在局部麻醉後,以牙根刮刀深入牙齦,將牙根表面的感染與結石清除。

非手術治療四到六周後,若患者仍有>5mm牙周囊袋或齒槽骨嚴重破壞等,須進一步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牙周翻瓣手術:在麻醉後翻開牙齦,清除牙結石與致病菌。
牙周再生手術:翻瓣手術後,使用生物材料或骨粉填補缺損的組織,促進組織再生。
雷射:使用雷射光清除牙周細菌,也能用來幫助傷口癒合。
抗生素凝膠:幫助消滅口腔細菌,改善發炎。

支持性療法 定期口腔檢查:定期回診、洗牙、追蹤牙周囊袋深度變化,了解牙齒清潔狀況,以便及早發現牙周病變,及早治療。

牙周病治療費用

牙周病治療費用是許多患者都很關心的議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部分牙周病治療都涵蓋在健保給付範圍,但仍有些治療須患者自費。

掛號費+部分負擔:$150~$470(依醫院層級而有所不同)。 牙周病治療健保給付項目 洗牙 牙周病緊急處置 牙周敷料 齒齦下刮除 牙周骨膜翻開術 牙齦切除等治療項目

牙周病治療自費項目及費用(依材料、儀器等有所不同,實際費用依各醫療機構為主): 牙周雷射治療:$10,000~$50,000 牙周組織引導再生術:每顆牙$15,000~$30,000。 牙齦自體移植:每顆牙$6,000~$25,000 結締組織移植:每顆牙$10,000~$30,000

立秋後天氣變冷!常見5大類疾病預防解析

立秋代表秋季的開始,但有時立秋已過,甚至到了秋分,各地仍會出現超過32℃高溫,一點也感覺不到秋意。

天氣炎熱,若夾雜秋颱的颱風雨、濕氣,再加上進出冷氣房或經常喝冷飲消暑等生活習慣,可要多加注意身體狀況了。

中醫理論認為,秋季氣候為「燥」,氣候逐漸變冷,日夜溫差大,空氣濕度下降,容易皮膚、眼、口乾,以及便祕等,也會使人心浮氣躁,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保濕,避免吃辣炸烤等食物。以下介紹在立秋及天氣變冷時節常見的疾病與傳染病,以及合適的保健撇步。

立秋常見疾病1. 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簡稱DENV)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可在蚊子吸血的時候傳給人類。

許多人以為夏天是蚊子最多的時期,其實秋天因為較多颱風,雨水和氣流,反而容易帶來更多蚊子和增加繁殖機會。為預防登革熱與其他傳染病,請注意以下5點:

雨過後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佩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勿赤腳或穿拖鞋,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類鼻疽(Melioidosis)及破傷風(Tetanus)。 如果蓄水池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 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 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 100 倍擦拭。 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 10 公升清水加 40 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後,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以避免感染腸道傳染病。

立秋常見疾病2. 熱傷害

即使是立秋,短期之內天氣依舊濕熱。由於老人的排汗與調節溫度能力較差,特別是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熱傷害。如果沒有隨時補充水分,或是受藥物影響,使體內的熱能排不出去,長時間處在高溫的環境下,就會容易造成熱傷害。

熱傷害的徵兆包含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呼吸加速,嚴重則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症狀。若有出現上述症狀,請盡快離開高溫的環境,並且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開衣物、用濕冷的毛巾覆蓋身體、以冷水噴灑全身並搧風,或者喝一些稀釋的鹽水或電解質飲料等。盡速就醫,且在途中也須持續降溫。(同場加映:夏天防中暑!5 個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國民健康署針對長輩提供貼心3要點: 保持涼爽:穿著輕便、透氣、排汗功能佳的淺色衣物,並且適度穿戴太陽眼鏡或帽子,可以避免吸熱。 補充水分:定時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建議可利用有刻度的水壺檢視每天喝水量是否充足。每人每天最好喝每公斤體重 30~40 c.c. 的水,以 60 公斤者來說,一天需要喝 1,800 c.c.的水。若要精確計算,根據 Holliday-Segar method(一種人體輸液計算方式),按照體重分階段順序來計算,第一個 10 公斤乘以 100 c.c.,第二個 10 公斤(10~20 kg)乘以 50 c.c.,最後加上體重(>20 kg)的部分乘以 20 c.c.。以體重 60 公斤為例,算式為1,000 + 500 + 800 = 2,300,也就是一天應攝取 2,300 c.c.的水分。然而食物中也含有水份,所以會減掉 400~500 c.c.,1,800 c.c. 為大多標準人體攝取所需水量,但是腎功能不佳或是其他疾病的病人則因特別考量而有所不同。 提高警覺:尤其需要多加注意老年人,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或是表達不夠即時,發生熱傷害時無力求助,如果周遭沒有人發現就很可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隨時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間外出,外出時建議走在陰涼處並做好防曬。

(同場加映:衣物也能防曬!認識紫外線防護係數 UPF)

立秋常見疾病3. 腸胃疾病

夏秋之際,胃不好的人要盡量吃清淡、新鮮的食物,並且定時定量,不吃生冷和重口味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另外也要小心腸胃炎,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喜歡暖濕的環境。

疾管署表示,腸胃炎除了腹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而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到十天。依患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不同,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立秋常見疾病4.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簡稱三高)、心肌梗塞等,會因為氣溫變化影響血管收縮,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就醫比例增加1-2成。 肥胖:氣溫下降進食的慾望提升、較不喜歡運動,導致肥胖比例增加。 立秋常見疾病5. 其他 氣喘:除了環境中的過敏原會誘發氣喘,當冷空氣進入呼吸道時,也容易導致氣喘發作。 身心科疾病:秋、冬季日照時間較短,缺乏陽光會影響腦部褪黑激素、血清素運作,因而增加憂鬱、焦慮等疾病風險。

(同場加映:清淡飲食多運動~預防高血壓7方法)

眼皮跳不停什麼意思?除了時辰吉凶,當心9大原因!

你是否也有過眼皮一直跳,但跳了幾秒鐘後,又馬上停下來的經驗呢?我們可能聽過別人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不過可能更多人擔心這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在醫學上,眼皮跳的正式名稱為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或稱肌纖維顫搐(Myokymia),本文將介紹眼皮跳、眼瞼抽搐的成因,以及相關的可能疾病。

眼皮一直跳是什麼意思?眼皮跳9大原因

一般來說,眼皮跳的現象會發生在上眼皮,也有可能上下眼皮同時發生,眼皮跳通常並非任何疾病引起,當眼部肌肉處於壓力下,受到刺激,不停抽動,通常會持續幾個小時或是幾天之久, 可能生活不正常,使眼部周圍的小神經發炎,無法良好控制眼皮導致眼皮跳。眼皮跳大致可分為9種潛在原因:

吸菸 眼睛過勞 壓力過大 睡眠不足 體力消耗 藥物副作用 眼睛受到刺激 攝取過多酒精、咖啡因 大腦或神經失調等疾病因素

眼皮跳原因:6種疾病導致大腦或神經失調

眼皮跳有時候也可能是大腦或神經失調等相關疾病的症狀之一,例如:

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一種顱神經(Cranial nerves)失調,導致人體無法控制面部其中一邊的肌肉,而造成的面部癱瘓。 肌張力障礙(Dystonia):身體肌肉因為持續收縮而變形,身體無法活動自如。 頸肌張力障礙(Cervical Dystonia,又稱斜頸症):頸部因肌肉或是骨骼問題,頭部往一方傾斜。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產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發炎的疾病。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统。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 TS):一種神經疾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會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Tics)。

眼皮跳可能變慢性!出現7大症狀要注意

如果長期有眼皮跳的現象,眼瞼抽搐可能變成慢性病,這就稱為良性自發性眼瞼痙攣症(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雖然沒什麼大礙,但若是伴隨以下幾種情形一起出現,可能就要注意了!(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壓力大 眼睛乾澀 眼瞼炎(Blepharitis) 攝取過量酒精、咖啡因 光敏感(Light sensitivity) 結膜炎(Conjunctivitis)又稱紅眼症(Pink Eye) 環境物刺激,例如風、亮光、太陽光及空氣汙染等 眼皮一直跳怎麼辦?舒緩眼皮跳5方法

除了讓眼皮自動停止跳動外,還可以嘗試下列幾種方式來減緩眼皮跳:

保持充足睡眠 點人工淚液保持眼睛濕潤 少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飲料 眼皮跳時,可以拿溫熱的毛巾敷在眼睛上 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Botox)也可以舒緩眼瞼抽搐和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但是如果施打的成效不佳,可能需要注射更多肉毒桿菌毒素。

眼皮一直跳看哪科?

當眼皮一直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以先找眼科醫師討論檢查,若有需要轉診再找神經科醫師治療。 眼皮跳發作頻率過高請就醫

角膜擦傷(Corneal Scratches)也可能造成眼皮跳,如果發生以下幾種情況,建議可以先去給眼科醫師檢查,避免發生更嚴重的疾病: 眼瞼抽搐持續超過幾星期 眼睛紅、腫,或是有異物流出 眼瞼下垂(Drooping eyelid) 眼瞼抽搐甚至影響到臉部其他部分 每次眼瞼抽搐發作時,雙眼會緊閉,那很可能是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

登革熱兒童症狀「出現這狀況」要注意!恐是重症快就醫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熱帶病,蚊子則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情況都不是很嚴重,差不多一星期之後,症狀都會自行消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警訊,身為家長的您,若能對登革熱多加了解,將更能有效及時處理孩子的病情,以下介紹登革熱的症狀與照顧方法。

兒童登革熱的5種症狀

過去,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Breakbone fever),當您聽到這樣的病名時,或許腦海裡馬上浮現一些聯想的症狀。不過不管怎樣,骨頭並不會真的斷裂,只是它的疼痛程度,劇烈到感覺像骨頭斷了一樣。

當孩子感染登革熱時,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與症狀:

孩子可能會發高燒,體溫可能會高達40°C。 鼻子或牙齦可能會有輕微的流血。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頭痛感到不舒服。 眼睛、關節、肌肉或骨頭,會感到疼痛。 身體多處地方出現疹子。

一般而言,幼童與年紀較小的兒童第一次感染登革熱時,症狀會比較輕微。若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年紀稍大的兒童與成人,症狀可能會趨向中等到嚴重的程度。 兒童感染登革熱診斷方法

看診時,醫師會問一些與症狀有關的問題,如孩子最近去過哪裡?

是否感染登革熱可以透過快篩或由醫院抽血送驗確認,不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從外觀診斷即可判斷孩子是否患登革熱,但經由抽血檢驗體內是否有登革熱病毒,仍是比較慎重的做法。

由於登革熱病毒會影響血小板,為了確認體內受登革熱病毒侵擾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建議孩子進行完整的血球計數(Blood count)檢查。如果您懷疑孩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因為登革熱造成的,請立即聯絡醫師。

兒童登革熱治療4種方法

一般而言,登革熱會自行消退,目前也沒有可以快速治療登革熱的特定藥物。如果孩子的登革熱病情較嚴重,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醫師會謹慎追蹤孩子的血壓、血球情況,固定的時間間隔一到,也會進行抽血檢查。治療兒童感染登革熱的重點是,避免孩子缺少水分,另外也要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下列各項是兒童感染登革熱時,做好照護的4個小撇步:

提供孩子營養豐富的餐點,富含各類健康食物,以及能強化孩子免疫系統的完整飲食。由於蛋、魚、乳製品含有豐富蛋白質,請多添加這些食物在孩子的膳食裡,以加快他們痊癒的速度。請記得提醒孩子,隨時補充大量溫開水。 確保孩子不要因為功課或玩耍過度消耗體力,他們需要多休息,而且是充分的休息。 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Paracetamol)給孩子服用,讓發燒降下來。不過傳統將濕毛巾放在額頭上降溫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 為了避免脫水,您可以讓孩子服用電解質(Electrolyte)液/口服脫水補充液(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 兒童登革熱多久會好?

兒童登革熱症狀通常大多在3~5天內即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而且發燒退了1、2天之後,狀況突然變壞又出現症狀,就可能感染了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這是登革熱重症的狀況,需立刻送急診就醫。

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哺乳、飲食、運動、日常注意事項

根據統計,每1,000個活產寶寶當中,約有6~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包含心室中膈缺損和法洛氏四重症等較常聽到的先天心臟疾病。該如何照顧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和兒童呢?本文將一一為你介紹。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6點哺乳須知

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較差,因此家長在餵奶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避免寶寶嗆到或嘔吐,以下列出相關哺乳注意事項:

要點1:奶嘴的挑選

奶瓶口的奶嘴有許多種類型,由於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不佳,如果奶嘴開口太小,可能會讓寶寶吸不到奶水,反而吸進一堆空氣,提高嘔吐機率。建議家長們可以選擇開口較大、圓形的奶嘴。 要點2:餵食採少量多餐

先天心臟病的寶寶較易在喝奶時感到疲倦,少量多餐可以確保寶寶喝到足夠的奶量。此外,寶寶一次喝太多奶,也容易因胃部壓迫胸腔而造成不適。(延伸閱讀: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假設原本的餵奶間隔為每四小時 60c.c.,可改成每三小時 45c.c.。另外,寶寶在喝奶的時候也要適時的休息,不要一下全喝完,容易嗆到或太脹。

要點3:隨時注意寶寶狀況

如果你在餵奶時發現寶寶有發紺(皮膚發藍、紫)或是看起來呼吸急促,應該馬上暫停餵奶。 要點4:餵食者要半坐臥姿餵奶

半坐臥指的是半躺半坐,身體呈現 45 度的姿勢,媽媽們可在背後墊著枕頭或抱枕,幫助支撐身體。抱著寶寶餵奶時,寶寶則採膝胸體位,趴伏於媽媽胸前,可以讓寶寶更輕鬆喝到奶水、不易疲倦。(延伸閱讀:寶寶生病好心疼!父母怎麼餵才放心) 要點5:餵奶完需助排氣

喝完奶的寶寶,餵食者記得要幫寶寶拍背以助排氣,並讓寶寶採右側臥姿來幫助消化,同時觀察寶寶有無溢奶狀況。 要點6:吐奶處理方式

讓寶寶的頭部轉向側邊,接著拍其背部,讓殘餘在口腔內的奶水能夠全部流出,避免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最後還要清潔寶寶口腔。

先天性心臟病童飲食須知

有心臟病的兒童與一般的孩子無異,都需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惟因先天心臟病兒童的呼吸較費力且容易疲倦,因此影響食慾,導致營養攝取不夠。

家長們可觀察孩子的飲食喜好,在餐點裡適量加入喜好食物,提高孩子的進食意願。另外,也可以增加高蛋白質、熱量較高的食物,補足病童的成長所需。

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水腫或心衰竭的症狀,在飲食上就要改成低鹽或無鹽,並減少水分攝取。

孩子若有服用毛地黃(Digoxin)等心臟病藥物,則可補充富含鉀的食物,例如菠菜、空心菜、香蕉、柑橘(除了葡萄柚)、柳橙汁、山藥和地瓜等。

一般在接受治療時,醫師便會叮嚀相關注意事項,家長們不必過度擔憂。 先天性心臟病童運動原則

很多家長會因為擔憂心臟病童,而限制或阻止他們運動,這樣反而有反效果,不論是一般人或是心臟病童,都有需要享有運動的好處。

較為嚴重的心臟病童仍需遵照醫師的建議,嚴格限制運動量;而症狀輕微者進行一般遊戲或玩耍等輕度活動,只要運動時或運動完不會氣喘、發紺或出現異常疲倦等症狀,其實沒有問題。另外,發現孩子活動到一半突然蹲下或暫停活動,出現不適的神情,請立即休息並觀察情況有無好轉,否則應盡快送醫。

然而,過於劇烈的運動如賽跑、打籃球等,可能不太適合未經手術治療或處於藥物治療中的病童。建議家長仍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病童的運動方針。

先天性心臟病4注意 第一:預防便祕

便祕時需要特別用力,而對於心臟病童來說,這種出力也會增加心臟的壓力。因此平時多讓孩子由蔬菜水果中攝取充分纖維質,並利用腹式呼吸、按摩腹部等方式,促進腸道蠕動,達到每天排便。

第二:預防心內膜炎

一些特殊心臟病病童易罹患心內膜炎,為確保免於感染,請在接受牙齒保健(拔牙等)、消化道或生殖泌尿道手術等各項檢查與任何手術前,應事先請教先天性心臟科專科醫師或告知施術醫師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是否需先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治療中造成感染。

除了部分先天心臟缺陷,容易讓細菌附著在心臟組織外,心臟病童感染心內膜炎(Endocarditis),會讓本來就較虛弱的心臟功能雪上加霜,引起其他重度併發症,不可不慎。

第三:預防感冒、避免感染

先天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普遍較弱,即使是一般感冒也要特別注意,以免造成嚴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遠離感染源,像是避免和感冒的人接觸、維持環境整潔、戴口罩等。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弭,勤洗手和戴口罩這兩項基本的防護務必做好。

如果出現發燒,應該先幫孩子降溫並觀察身體狀況,因為發燒會讓病童的心臟負荷增加和容易缺氧,若無改善就須即刻就醫。 第四:小心哭泣引起發紺

對寶寶或兒童來說,哭泣是常見情況,但有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如果過度哭泣、哭得太久或太用力,可能會造成發紺。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發紺症狀加劇。(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這些狀況需要立即就醫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

呼吸困難、急促 發紺無法改善或症狀加劇 高燒不退 活動力變差、異常疲倦 下肢、眼眶、前囟門發生水腫 尿量大幅減低 心跳突然減慢或增加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