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的定義是指孕期 20 週以內的意外妊娠中止,是懷孕時常出現的事,每10位孕婦就有1~2位流產。不少人認為流產跟孕婦去運動或是工作有關,其實運動對孕婦的好處不少,還可減少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究竟為什麼會流產?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流產的機制,以及要怎麼照顧剛流產的女性。
流產會有什麼症狀
出血和陣發性痙攣是兩個危險的流產徵兆,即使這些症狀可能是正常現象,但在懷孕初期3個月發生的話可能非常危險,建議孕婦立即就醫或聯絡醫師。然而並非所有出血或疼痛都是危險徵兆,如果檢查顯示胎兒心跳強壯,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因此建議孕婦一定要定期就醫檢查才能了解胎兒狀況。 流產可以分為這幾類
臨床上將流產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先兆性流產:任何懷孕後出現的陰道出血都稱為先兆性流產,然而這種陰道出血並不會真的導致流產,大部分的陰道出血送醫後即可治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約9成都能保住胎兒,但須留意恐有早產的問題。 迫切性流產:出現下腹疼痛、子宮頸擴張,以及大量出血,這類型的流產較無法完全保住胎兒。 不完全性流產:已經流產,但胎盤組織尚未完全排乾淨,將導致子宮持續出血。 完全性流產:意指已經死亡的胚胎仍留在子宮內。
為什麼會流產?跟運動無關!
雖然很多孕婦認為流產是自己的問題,不過流產其實是胎兒保護自己的機制。胚胎可以自行偵測到本身不尋常的訊號,妊娠前8週是流產危險期,當超音波掃描發現胎兒心跳微弱,流產的風險就會增加。
除了胎兒保護機制之外,荷爾蒙也是其中1個原因,少數女性會因荷爾蒙變化使子宮內膜較薄,此狀況可使用黃體素來治療,但成功率不高。患有自體免疫溶血性疾病也容易導致流產,透過血液檢查醫師就能判斷流產的風險以便預防,可能會注射阿斯匹靈或肝素來治療。(推薦閱讀: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流產最常發生的年齡
一般而言,年過40歲的女性流產的風險較高,40歲以上孕婦流產的比例是25%,因此高齡產婦懷孕時應更加小心,並增加就醫檢查的頻率,以免流產發生。
有不少女性擔心流產後會很難再次受孕,不過別緊張,即使經歷過流產,日後也還是能正常懷孕的,約有70%的女性在流產後還是能順利生育,不過醫師會建議應休息一陣子再嘗試。(延伸閱讀:人工流產竟然比生產安全?研究這樣說) 流不乾淨怎麼辦?
流產後的兩週內,產婦可能會有胚胎的組織殘留在子宮內,若有此現象,請醫師為你開立能盡快減低疼痛並排出殘物的藥物,有時候也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例如子宮擴張刮除術。
降低流產機率的方法
雖然沒有能預防流產的方法,但媽媽們可以透過調整孕前或懷孕期間的生活型態,來降低流產風險,例如飲酒和吸菸都必須避免。即使目前尚無證據證明運動會造成流產,高齡產婦仍應從事較和緩的運動,以避免任何流產的風險。(推薦閱讀: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與便祕還可助睡眠)
若你曾經歷前述症狀或屬於流產高風險群,請與醫師聯繫以安排完整的評估及適當的治療,血液、荷爾蒙檢查以及超音波掃描,都可能是必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