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9年公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顯示,想達到真正的職場性別平等,可能還需要再努力257年。從調查結果來看,女性在大多數情況都處於下風,但男性也並非絕對的受惠者,實際上,「厭男」(Misandry)現象也同樣存在於社會,而相對於厭女症(Misogyny),厭男症反而更難察覺,根深蒂固的時間也更長,很多時候,男性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遠比對女性還要多。《Hello健康》以下將為你詳細介紹厭男症的形成原因。
生活充滿對男性的微歧視
在這追求性別平等的年代,我們總是覺得女性受到許多言語或肢體羞辱,不過,這些遭遇男性也同樣有機會碰到,比方說,當女生聽到男生在談論女生的外型或身材時,可能會覺得被侵犯,但其實也有部分女生會用一樣的方式討論男生,只是在父權文化下,女生會認為男生理應接受這樣的評論。(同場加映:倡平權卻感覺不自由~男女都有厭女症)
長久以來的社會期待往往要求男性不能表現出軟弱、要背負家計或必須扮演一家之主,使得男性變得形單影隻,比較沒辦法像女性一樣聚集起來捍衛自己的權益,這也讓厭男的情形加劇。
厭男症也稱為男性貶抑,廣義的厭男症甚至還包含對男性厭惡、害怕、憤怒、鄙視,以及許多對男性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例如:
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 男人什麼都不懂 男人就是無法接受女人拒絕跟他發生性關係 男人就是要表現得像個男人 男人怎麼可能不喜歡運動
雖然現在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證明厭男和厭女的現象有多普遍,但能確定的是,這些觀念都已經深植在我們的文化裡。
不同於厭女症,形成厭男症的原因有很多,舉凡意識形態、政治、日常生活到心理狀態,都可能有所相關,以下將分別介紹各層面對厭男症形成的影響:
現實層面:厭男症與厭女症是互相影響而產生的,厭女的情形有多嚴重,相對地,厭男的心態就有多嚴重。 現代社會:以美國為例,大約有90%的謀殺案都是男性兇手,FBI的前10大緝凶名單也常常都是男性。這樣的數據也讓現代社會的人開始認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犯案,女人屬於弱者,不僅使性別刻板印象愈加偏頗,也讓厭男症不再只是事實,而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表現。 個人經驗:曾經跟爸爸、兄弟、男同學、男老師或是男同事有過讓人不愉快的經歷,或是他們的錯誤待人方式,都有可能在大腦的皮下區域(Subcortical matter)種下仇恨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持續在腦中成長,經過大腦中的恐懼處理(Fear processing)和記憶區域(Memory areas),最後影響感性及理性的決策,形成日後的厭男症。 政治妖魔化(Political Demonization):某些女權主義或是擁女主義(Pro-feminist)的作家,可能會有意無意的在書中宣傳反向性別歧視(Reverse Sexism)的概念。例如美國作家瑪莉蓮.法蘭奇(Marilyn French)就曾在書中稱呼所有男性為「敵人」。 天使化:上一點提到的政治妖魔化男性,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女性已經被天使化,尤其是性別歧視至今的極化(Polarization)發展:女人代表的就是好、同情心與善良;男人則代表壞、髒亂和隨便。 大眾文化:隨著大眾文化流行,厭男症的心理在很多商品、搞笑節目、電視劇,甚至流行音樂都看得到,大眾文化把嘲笑男性變成一種流行,好像男性生來就該扛得住這些鄙視的話語。
當然這也造成負面影響,男性對自己的性別會容易產生自我憎恨(Self-loathing),變相加重男性的厭女心理,同時也讓女性更鄙視男性,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影視媒體:許多美國的情境喜劇喜歡塑造兩性既定的形象,男生就是又呆又笨,可能還有個圓滾滾的肚子,例如《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的荷馬;而在《六人行》(Friends)裡面,女生總是成群結隊出現,個個多愁善感又性感撩人。雖然這些情境喜劇很好笑,但是觀眾也容易被潛移默化,接受這些既定的男女印象,甚至沒有察覺到心中已經形成厭男或厭女心理。
厭男的觀點隱藏在我們生活中各個角落,甚至已經被當作普世價值,對男女都造成不同的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這個問題,一如我們對厭女症、種族歧視或是恐同症(Homophobia)一樣,了解這個現象後努力改變。改變當然需要時間,但就算職場性別平等還需 257 年,只要愈多人意識到問題,並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或作為,我們終將朝向更平等與同理的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