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關於嬰兒發展「七坐、八爬、一歲站」的順口溜,究竟有無其參考價值?若家中寶寶表現不如預期、甚至感覺「比較慢」,會有不良影響嗎?每位孩子從出生開始,其生理機能就逐步往成熟的方向發展,而每個孩子發展軌跡都不盡相同,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嬰幼兒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可發現,寶寶們在相同的生理年齡已經可以做出發展里程碑的動作。
這裡指的即是約有8成的孩子在相同的生理年齡時,已可做出該項動作,但如果落後,就需要注意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的狀況。發生遲緩的部分可能在不同的發展面向,如認知、動作、語言等,可說是較容易被父母們觀察而警覺的重要指標,更進一步,就可能是所謂的「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究竟「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指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了解家裡的寶寶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呢? 什麼是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即是指在行走、爬行、跳躍、跑步等大肢體動作,發展成熟的速度明顯慢,或是動作品質如平衡、協調、耐力顯著較差。其實,嬰幼兒的發展有許多面向,但孩子們的爬行、站立、行走等粗大動作,是較容易被我們觀察而警覺的部分。舉例來說,當孩子經常跌倒、動作笨拙、或老是喊累要大人抱等都是警訊。
透過檢視發展里程碑,我們就能夠確保孩子在動作發展的步調上,是否與同儕進度相同。
發展遲緩知多少?
「發展遲緩」指的是 孩子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兒童做比較後的「相對結果」:
在同齡兒童中約有90%已具備爬行、站立或行走等相關能力,但若孩子仍無法執行或表現時,或孩子發展落後其生理年齡20%以上,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
此時即有必要透過詳細完整的專業醫療評估,並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判定是否具「發展遲緩」的可能。
幼兒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
每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歷大腦、神經、肌肉與骨骼等生理各方面的發育。從嬰幼兒早期的原始生理反射,逐漸隨著大腦成熟而整合消失、頭頸部開始的肌肉動作穩定、視覺從灰濛到能夠辨別物體,檢視幼兒發展有許多可觀察的重點。 6大年齡發展指標這樣看
依據年齡作為區分,我們列出以下各年齡時應發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以及在足齡時就應完成的指標動作有哪些,幫助爸媽留心孩子的發展狀況:
滿4個月: 趴臥且骨盆貼在床板上時,頭胸可以抬離床面 從仰臥的姿勢拉扶孩子做起,頭會跟上抬起而不垂墜 扶坐時,寶寶的頭幾乎都維持抬起
滿6個月: 直立姿勢抱著寶寶時,脖子可以豎直讓頸部維持中正 能自己翻身,由俯臥趴撐翻成仰臥 可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滿9個月: 不需大人攙扶就能坐穩 能獨立自己爬行(腹部貼地、匍匐前進)
滿12個月: 雙手扶著傢俱會走幾步 牽著雙手可以走幾步路 可以拉著物體自己站起來
滿1歲半: 可以走得很快、走得很穩 扶著欄杆或牽手能夠上樓梯
滿2歲: 會自己上下樓梯 會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會踢球(短暫的單腳站立另一腳踢球)
學齡前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
寶寶在滿二足歲後,大多開始進入幼兒園的幼幼班就讀,進行學齡前的校園生活與學習。此時幼兒們的動作發展也有了新的躍進,我們可以觀察到更多有爆發力、穩定的動作出現!
家長、學校老師則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各式活動表現,檢視孩子是否有落後的情況:
2~3歲: 不扶東西可以雙腳同時離地跳 會手心朝下丟球或東西
3~4歲: 不需牽扶就可自己上下樓梯 不扶東西。可以單腳跳一下
4~5歲: 能夠腳趾腳跟相接,向前走2~3步 不扶東西,能夠單腳連續跳五下以上
5~6歲:
不扶東西,可以單腳站10秒鐘 能夠雙腳立定跳遠45公分遠
綜合以上觀察條件與標準,一旦觀察到家中的孩子疑似有動作發展指標落後的現象時,切記不要有鴕鳥心態,或拖拖拉拉、延後尋求專業協助的時間。若孩子疑似動作發展慢,建議應與孩子一同前往專業醫療院所之復健科,由治療師、醫師共同進行發展評估,確認是否為全面或單項能力的遲緩,提供確切之診斷並及早開啟早療計畫。(你也想知道:當沉默不是金~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 早期療育:3~6歲為黃金治療期、治療結果達10倍以上!
當我們能夠越早發現孩子動作發展落後的情形,就越能及早透過積極介入與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為動作發展落後的孩子即時治療!一般來說,6歲以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階段,若能在3歲之前開始療育,效益更是高達10倍。因此,當家中幼兒發生動作發展較慢時,家長也先別慌,只要透過完善的療育計畫以及積極的參與,您家中的寶貝也可以趕上!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3大重點!
➡︎「發展遲緩」指的是 孩子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兒童做比較後的「相對結果」:
在同齡兒童中約有90%已具備爬行、站立或行走等相關能力,但若孩子仍無法執行或表現時,或孩子發展落後其生理年齡20%以上,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
➡︎粗大動作發展指標:分為幼兒期(4個月~2歲前)與學齡前(2歲~6歲)之觀察年齡區段。
➡︎疑似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時:3~6歲為最佳黃金治療期,應赴專業醫療院所由復健科治療師與醫師協助評估。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