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年約七十歲的鄭伯伯來診,主訴是額頭上有顆大黑痣最近經常流血,希望醫師看看能不能幫他點掉,免得壞了面子。然而,醫師定睛一看就發現「代痣」並沒有阿伯想得那麼簡單,原來,那顆大黑痣其實是皮膚癌的偽裝。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身上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嗎?別擔心,本文將為你介紹皮膚癌的特徵,以及該如何自我檢測,讓你不再聞痣色變。 紫外線是皮膚癌的主要成因

地球表面上的每個活生物都暴露在陽光的紫外線(UV)照射下,這種特殊的電磁能量既能產生生命,又能導致生命危險。紫外線會破壞 DNA,從而誘變與皮膚癌發展有關的幾個基因,其中又以UVB的致癌風險最大。

一般而言,皮膚癌會呈現在較容易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位,包括頭皮、臉部、嘴唇、耳朵、頸部、胸部、手、手臂和腿部。(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而黑色素瘤(Melanoma)則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根據英國卡倫.克利福德皮膚癌慈善機構(The Karen Clifford Skin Cancer Charity)的資料,平均曬傷5次,長黑色素瘤的風險就會提高2倍,可見防曬的重要性。 皮膚癌有3種 從外表特徵辨別

皮膚癌可分成三種,除了黑色素瘤之外,還有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簡稱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簡稱SCC)這兩種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的話,治療機率是非常高的。以下為這三種皮膚癌的特徵與辨別技巧: 基底細胞癌:經常出現於臉、耳、脖子上,呈現細小、平滑、有光澤、邊緣規則的蠟狀腫塊,但也有邊緣不規則的類型,一般呈現藍黑色,看起來就像一顆凸起的大黑痣。 鱗狀細胞癌:外觀一般偏紅因為傷口經常會有潰瘍、流血的狀況,觸摸起來感覺堅硬、呈現結痂、結節狀。大多鱗狀細胞癌的形成來自於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其成因為長期曝曬紫外線,所導致的皮膚癌前病變,大多發生於老年人。 黑色素瘤:顏色分布不均且偏黑的斑點或腫塊,外觀像黑痣。要分辨黑色素瘤需要留意痣的顏色是不是不太均勻,可能左一塊深,右一塊淺,而且黑色素瘤的邊緣也不像痣一樣圓滑,通常會呈現不規則狀,凹凹凸凸的。(同場加映:別被冬天暖陽騙了~小心防曬這樣護膚)

ABCDE皮膚癌自我檢測

在判斷身上的痣或是不明斑塊是否是皮膚癌時,你可以先用簡單的「ABCDE」5步驟檢視。若你痣或斑塊有逐漸變大或是流血不止的傾向,請諮詢醫師,以便做進一步的診斷。(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防曬關鍵5撇步 預防皮膚癌

想要避免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無論男女皆應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以下提供5項防曬小撇步: 避免在紫外線高峰時段外出:研究指出,超過5次曬傷會使皮膚癌的風險加倍,因此建議在紫外線高峰時段(10:00~16:00)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若需外出,則應盡量尋找陰影處,例如騎樓或樹蔭下,或者撐傘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了解紫外線指數:在高海拔且雲量較少的情況下,太陽紫外線強度會增加。建議民眾可前往中央氣象局的紫外線預報,了解各縣市的紫外線照射強度,以便安排當日活動與防曬準備。 穿著防曬衣物與配件:如果不喜歡塗防曬的黏膩感,可穿著長袖衣物、褲子,遮擋紫外線的入侵,尤其騎車通勤者更應額外佩戴手套。除了四肢之外,也別忘了戴帽子保護頭皮與臉部,例如帽簷寬大的寬邊帽可遮蓋頭部、面部、耳朵和頸部,防曬效果十分優秀;若配戴棒球帽,則仍須在耳朵和脖子擦上防曬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抗UV的太陽眼鏡,保護雙眼健康。(同場加映:曬黑曬傷大不同!SPF、PA、UVA防曬差別) 塗抹防曬用品:若生性怕熱喜歡穿短袖,那麼防曬就應該塗好塗滿,建議選用SPF 30以上或是PA+++的防曬乳或防曬油。塗抹時請勿遺漏嘴唇、耳朵、脖子等部位。 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上的痣的數量也可能會變多,建議使用前面提到的皮膚癌自我檢測看看,若你發現自己身上的痣看起來有異狀,出現流血或是邊緣不平整等狀況,即應及早就診,提高皮膚癌的治癒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