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原檢測:了解3種皮膚測試法

過敏原檢測:了解3種皮膚測試法

在免疫系統對無害的事物產生劇烈反應時,便會發生過敏,這些事物包含花粉、動物毛髮,以及特定食物。劇烈反應可能會很嚴重,有時甚至會致命。避開過敏反應最好的方式,是知道自己對什麼東西過敏,皮膚測試是其中一種能確定過敏原的方式。(推薦閱讀:藥物過敏)

什麼是皮膚測試?

皮膚測試採用常見的過敏原濃縮型態,醫師會將過敏原放置在皮膚上,觀察皮膚的反應,皮膚可能會受到刺激並發癢,像是被蚊子咬一樣。免疫系統機制可用來解釋這個反應。和潛在過敏原接觸時,免疫系統會釋出抗體。抗體會引發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來對抗誘發因子,醫師能依據皮膚的反應,因此辨認過敏原。(推薦閱讀:去過敏原飲食~幫您找出問題食物) 皮膚測試類型

皮膚測試的類型如下: 抓痕測試

抓痕測試(Scratch test),也稱為點刺測試(Prick Test),是最常見的方式,醫師會檢查前臂或背部的皮膚,接著用酒精清洗。然後醫師會用筆在皮膚上標記幾個區域,之後會將一滴潛在過敏原,放在各個點上,然後將過敏原刮入皮膚,這不是注射,不會流任何血。 皮膚皮內測試

準備的方式和抓痕測試雷同,除了測試的部分,在皮內測試(Intradermal Test)中,過敏原會被注射進皮膚外層。

貼布測試

在貼布測試(Patch Test)中,潛在過敏原會被放進貼布中,然後貼在皮膚上。這個測驗一般需要30分鐘,包含等待皮膚反應的時間,貼布需要更長的時間,一般會有兩次醫師會診,來完成測驗,因為您需要戴著貼布至少48小時,這是為了讓所有延遲的反應都能出現。 皮膚測試有危險嗎?

皮膚測試一般很安全,皮膚會受到刺激,但因為曝露的過敏原,其分量有限,因此不太會引發全身性的過敏。然而若有發燒、暈眩、呼吸困難、嚴重起疹、腫起或吞嚥困難時,必須告知醫師。

測驗後,過敏原會從皮膚上清除,若發生刺激感,醫師會在皮膚上施放外用藥,來緩解症狀。根據測驗結果,醫師會給您適合的治療計畫。

關於食物過敏必知~原因 症狀與風險

食物過敏(Food allergy)是身體對食物產生的不正常反應,由身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是相當常見的現象。這裡提供一些關於食物過敏的相關知識。

食物過敏的原因

會發生食物過敏,是因為身體對食物的品質過於敏感,因此產生抗體來中和與抵抗外來物,過程中會釋放組織胺(Histamine)和其他物質,導致過敏反應。然而,這個辨認身體不需要物質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同人會對不同食物過敏,也是食因性疾病的常見原因。

許多人誤認為只有罕見的食物才會引起過敏,但事實上,普通食物也可能成為過敏原。最常和食物過敏連結的有牛奶中的蛋白質、蛋、花生、芝麻、黃豆、小麥、堅果、海鮮等。此外,色素、保存劑、製成品裡的添加物,也可能成為過敏原因。食物過敏可能輕微且短暫,但也可能形成嚴重的醫療症狀,甚至具威脅性。

食物引起的身體不良反應,包括抗體免疫球蛋白E(the immunoglobulin IgE)調和缺陷。免疫球蛋白E會在進食中,或吃進食物過敏原後很快出現,若免疫球蛋白E沒有起調和作用,在曝露於食物過敏原後一小時內,就會產生過敏反應。 食物過敏的症狀

食物過敏的症狀表現,可能有下列一種以上的症狀:

皮膚起疹子,伴隨搔癢。 鼻子和眼睛發癢。 打噴嚏和流鼻水。 嘴唇和嘴巴周圍發癢腫起,特別是有直接接觸到食物的部位。 噁心。 痙孿引起的疼痛。 上吐下瀉。

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

過敏性休克是最嚴重的食物過敏表現,且可能致死。過敏性休克危險因素包含患有氣喘(Asthma)的病人,特別是沒有好好控制氣喘的病人。如果沒有注意到過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狀,將會非常危險,因為太晚或沒有用藥來治療緊急食物過敏,會導致嚴重結果。

若您的身體有這些症狀,請停止食用任何您懷疑會引起過敏的食品,更重要的是,您應該考慮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無論是否有嚴重反應,您都應該尋求醫療協助,來確定原因和治療方式。

一些會增加食物過敏風險的因素: 先天性遺傳 年紀:食物過敏好發於兒童 氣喘

為了預防和減少食物過敏風險,需要具有食物過敏和食物過敏症狀的知識,且要避免食用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同時也要避免皮膚接觸或吸入這些食物。建議熟記常見的食物過敏呈現在皮膚、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臨床症狀,當食物過敏發生得很嚴重時,請立刻前往醫療機構,接受診斷和及時治療。

春天過敏真煩~攝取7類食物抗過敏

春天來了,萬物欣欣向榮,但是對於過敏的病人來說,春天卻是令人煩惱的季節,四周環境裡潛藏了許多誘發過敏問題的因子。所以,春天容易過敏的人,可多注意了,建議多攝取以下羅列的食材,藉此對抗過敏來襲。

富含槲皮素類的食物:槲皮素(Quercetin)是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物質,在大多數的蔬菜及水果當中可發現,例如:洋蔥、辣椒、歐芹、蘋果藍莓等常見的食材中,都含有槲皮素,是屬於植化素類黃酮的一種,有助於對抗由組織胺(Histamine)引發的過敏反應。 富含維生素C類的食物:維生素C有許多功效,例如補充人體能量等,維生素C也能幫助降低組織胺類過敏症狀發作的頻率。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對於每一個人都有益,無論種族、族群、年齡與性別,而在鮭魚、鮪魚和鯖魚等魚類中,均可以發現豐富的Omega-3酸。近期的日本研究顯示, Omega-3對女性有明顯好處,例如:Omega-3有助於降低女性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熱,Hay Fever)的發作機率。 鳳梨:對於有過敏體質的人,鳳梨是最佳戰友之一,其鳳梨酵素(Bromelain,又稱菠蘿蛋白酶),是熱門保健產品的成分,也常作成臨床藥物,用來治療過敏性的發炎,可以緩解氣喘等過敏性疾病的症狀。 益生菌食品:普遍認為,益生菌具有控制季節性過敏的神奇功效,能幫助身體機能維持平衡,事實上,每個人的腸胃道裡均存在益生菌,此外,也能攝取市售的優格、泡菜類等發酵食品,以上都富含益生菌。在選購時,請選擇貼有「活的益生菌」標籤的產品。 蜂蜜:蜂蜜是隨處可得的食物,對於身受花粉熱之苦的人,不妨在春天來臨之前,試著吃些蜂蜜,或許能提升對花粉的耐受力。雖然現今的研究仍不能明確証實,一般人能透過蜂蜜,來完全對抗過敏,但既然吃蜂蜜對於大多數人並無害處,這依然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大蒜:近期研究經常讚揚大蒜的功效,研究証實大蒜所含成分,可以阻止身體產生誘發過敏的化學物質,因而降低過敏的機率。建議每個人可以一週食用大蒜2~3次,藉此促進身體健康。

季節性過敏很煩人,但只要了解誘發過敏的原因,並避開過敏原,不論在家裡或去旅行,過敏狀況也能妥善控制或改善,另外,若吃對食物,則能幫助對抗對敏,擺脱過敏的糾纏。當然,別忘了隨身攜帶緩解過敏的藥物,作足準備才能確保身體無虞。

什麼是藥物過敏?分清和副作用的差別

當人體免疫系統將外來物質(過敏原)誤判成威脅時,身體引起的強烈反應就稱為「過敏」。人體對藥物過敏,和對食物等其他物質過敏的反應相似。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尤其是患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高血壓(Hypertension)時,更可能成為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高危險群。

藥物過敏的症狀

輕微

通常引起紅腫、皮疹的過敏症狀,會在使用藥物後立即或1小時後發生。當下列這些輕微的症狀發生時,請立即告知醫師:

紅疹或蕁麻疹 皮膚或眼睛癢 發燒 關節痛或腫脹 淋巴腫脹

嚴重

嚴重的藥物過敏可能會危及生命,這種狀況稱之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會影響多個身體功能。若發生下列症狀,請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鎖喉、呼吸困難 唇、舌、口、眼部腫脹 腹痛、噁心嘔吐、腹瀉 頭暈、意識混亂 心悸 暈倒 痙攣

藥物過敏和副作用的差別

藥物過敏與藥物副作用有些相似的症狀,如上述的頭暈或噁心嘔吐,但過敏對身體的影響比副作用還要嚴重許多。剛開始使用一種新的藥物時,請諮詢醫師或藥師該藥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或參考藥品包裝說明,以分辨特殊身體反應是否為過敏。也就是說,若藥物的副作用不包含上述症狀,但您服藥後卻經歷了,即代表您對該藥過敏。 容易導致過敏的藥物和物質 抗生素,例如盤尼西林(Penicillin)。 非類固醇消炎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 阿斯匹靈(Aspirin) 抗癲癇藥物 單株抗體治療藥物 化療藥物 胰島素(Insulin) 有些用來包裝藥物的物質也會引起過敏,如染劑、乳膠等。

害怕小孩變成過敏兒?教你如何預防嬰兒過敏、準備低敏副食品

過敏有極高機率因遺傳造成,若父母當中有1人為過敏體質,嬰兒有1/3機率患有過敏,若父母雙方皆為過敏體質,嬰兒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則提高至2/3。

然而,受台灣的暖濕氣候與空汙影響,即便父母雙方皆無過敏,嬰兒仍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究竟有何方式可避免寶寶成為過敏兒?

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如何採取合適措施,透過改善環境、選擇低致敏性副食品等方式,預防或降低嬰兒過敏的風險。

預防孩子過敏從懷孕開始!

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遺傳性過敏發炎體質,而所有遺傳性體質皆須受到環境因素的不良作用才會造成發病。

研究發現,在母親懷孕、受精卵形成後,避免任何可能的致敏因子,如食物、菸或塵蟎等,可降低孩童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以下分成懷孕期間、出生後6個月、出生後9個月等3階段,提供你預防嬰兒過敏的相關建議。 1. 懷孕期間:避免接觸過敏原,建立健康抗敏體質

遠離過敏原:避免暴露於塵蟎、貓狗等有毛寵物、灰塵及空氣汙染物等過敏原中。(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避免吸菸:包含二手菸及三手菸,孕婦抽菸會降低胎兒氧氣供給量,有害寶寶的智力發展及成長發育。 避免飲酒:酒精會傷害胎兒的腦部發展,且會加劇過敏現象,引發母體不適。 均衡飲食:確保胎兒健康發育,並補充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深色蔬菜、水果和全穀類,以及有助於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產生的魚油及小型深海魚類等含有DHA、Omega-3的食物。 若嬰兒的1等親,如父母或兄弟姊妹等已有過敏症狀,懷孕4個月後建議避免食用令其他家人過敏的食物。

2. 出生後6個月內:持續哺餵母乳,提升免疫系統耐受性 若能力與時間允許,建議媽媽們可持續哺乳至寶寶6個月大;初乳所含之IgA抗體,可幫助中和外來致敏抗原,且母乳的豐富營養素及蛋白質,亦可提升嬰兒免疫系統的耐受性,進而降低過敏機率。 母親持續避免食用任何會造成家族成員過敏之食物 若無法餵食母乳,可餵食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避免牛奶蛋白等過敏原刺激。此外,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也有助減少嬰幼兒濕疹及喘鳴的發生率。 一般而言,嬰兒可於4個月大後添加副食品,但具高過敏體質遺傳風險的嬰兒則建議於6個月大後再餵食副食品。若欲訓練吞曣、咀嚼、咬合等生理能力,可餵食低過敏性的嬰兒米粉。 3. 出生後9個月內:添加低過敏性副食品

在嬰兒滿4~6個月後,即可開始添加副食品,此時應優先選擇低過敏性副食品,並避免高過敏性食物。

此外,父母應避免嬰兒處在充滿灰塵、塵蟎及菸等過敏原的環境,妥善照料寶寶,以預防寶寶發生呼吸道感染,如呼吸道融合病毒、百日咳感染等,而遭誘發過敏體質。

下表列出常見低過敏性食物與高過敏性食物:

低過敏性食物 奶類:母乳、水解蛋白配方(延伸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縠類:米 蔬菜:菠菜、高麗菜、紅蘿蔔、花椰菜、南瓜、蘿蔔、地瓜、萵苣 水果:香蕉、梨子葡萄、櫻桃、棗子、蓮霧、蘋果

高過敏性食物 奶類:一般配方奶、鮮奶、各式奶製品 穀類:玉米、小麥、全麥類 蔬菜:韭菜、芹菜、芥菜、茄子、竹筍香菇、磨菇、木耳 肉蛋豆類:蛋白、大豆、豌豆、黃豆製品、花生 海鮮類:有殼海鮮類,如蝦、龍蝦、蟹、牡蠣及貝類等,以及不新鮮的魚 水果:柳丁、橘子、葡萄柚草莓、奇異果、芒果、番茄、桃子、木瓜 其他:堅果類,如核桃、腰果、杏仁、胡桃、栗子、開心果及薏仁等,以及巧克力、可可與咖啡

嬰兒食物過敏怎麼辦?

嬰兒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為「抓大放小」,若嬰兒因吃了某食物而臉上出現小紅點,可讓嬰兒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嬰兒進食後出現全身性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避免再次餵食該食物。

若之後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便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建議爸媽1次只餵予嬰兒1種新食物,並給予4~7天觀察期以確立過敏原,每個月添加1類新食物,從味道較淡,較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建議添加順序為: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黃>魚類。(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血管性水腫: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血管性水腫的定義

血管性水腫是因為過敏反應引起的皮下腫脹症狀,此症狀與蕁麻疹(Urticaria)類似,但蕁麻疹僅會影響皮膚表面;但當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時,身體會釋出組織胺至血液中以對抗過敏原,使身體起免疫反應的外來物質。而血管性水腫會影響嘴唇和眼周部位,嚴重時血管性血腫也會使舌頭、喉嚨腫脹,造成呼吸困難,而導致生命危險。因此若有血管性水腫的狀況,請儘速就醫。

血管性水腫有多常見

血管性水腫是一種常見疾病,約有15~20%的人一生可能至少罹患過一次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且任何年齡、性別都可能發生,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血管性水腫的症狀

血管性水腫的主要症狀是深皮層腫脹,可能會伴隨紅腫熱痛,而單一部位的血管性水腫只會持續1~2天,但多處血管性水腫則會持續數天或變成慢性水腫,慢性血管性水腫雖然會造成不適,但通常不會衍生更嚴重的問題。

血管性水腫可能出現在全身任何一處,通常是發生在眼皮、嘴唇、舌頭或喉嚨,若水腫是出現在身體表面則無危險性,但若發生在身體內部,例如腸道或呼吸道,就可能引起呼吸困難且有危險性,甚至致命。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輕微血管性水腫一般不需要治療,只有中度或重度的症狀才需要就醫,若水腫持續數天或感覺呼吸困難、症狀惡化,請儘速聯繫您的醫師。 血管性水腫的原因

血管性水腫的常見原因是過敏所導致,例如:服用新藥物、嘗試新的食物、噴新的香水等。即使過去沒發生過問題,也可能在日後發生過敏反應;血管性水腫無法預測,也不是經由感染造成的,雖然感染可能導致血管性水腫,但大部分血管性水腫的原因是仍然是遺傳的緣故。 血管性水腫的風險因素

造成血管性水腫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食物或其他化學物質過敏 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Lupus)、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 家族遺傳。 血管性水腫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如何診斷血管性水診腫

醫師大多會檢查腫脹的皮膚,確認水腫處觸壓後回復的彈性才能給予適當的診斷;此外,醫師可能還會進行血液檢查,但並不影響治療的方式,醫師也可能會參考過去血管性水腫的家族病史。

如何治療血管性水腫

通常中度至重度的血管性水腫才需要治療,輕微的水腫可能不需要治療,確認引起水腫的原因是治療的第一步,血管性水腫的治療方式包含:

冰敷加壓可以緩解不適,但擦乳液容易效果不好,因為水腫處是在皮膚深層,而不是表面。 使用抗組織胺可減少血液中的組織胺,不過一旦過敏原消失,血管性水腫也會不藥而癒,若過敏原仍存在於體內,那抗組織胺就能有效抑制血管性水腫。抗組織胺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如嗜睡或口乾。 類固醇是較有效的藥物,如普賴鬆(Prednisone);當抗組織胺無法控制嚴重的血管性水腫時,則會使用類固醇。 血管性水腫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您克服血管性水腫: 紅腫處冰敷。 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 記錄可能引起血管性水腫的過敏原,例如:新食物、藥物、肥皂、香水或衣物,這能幫助您避免接觸這些物質。 向醫師諮詢您的用藥情形。 抗組織胺藥物治療2~3天仍無改善,請聯繫您的醫師。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金屬過敏元兇是「鎳」,小心這些東西都含鎳!3招降低鎳過敏風險

過敏是難以捉摸的疾病,許多人不知自己的過敏原為何,只知道三不五時身體就出現過敏反應,像是配戴某條新項鍊、新眼鏡,或是穿上某件新衣服之後,身體便開始四處發癢、起疹子。

若你符合上述狀況,則極有可能是對金屬,尤其是金屬之中的「鎳」過敏。

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何為金屬過敏、哪些物品含有鎳,以及金屬過敏的症狀為何。 什麼是金屬過敏?

過敏泛指人體對特定外來物質,無論是透過吸入、食用或接觸,而產生紅腫、發炎的反應,而金屬過敏者則在接觸特定金屬時引發過敏。

一般而言,金屬過敏以對皮膚的影響最為常見,如接觸性皮膚炎,但也可能因暴露於高濃度金屬環境之中,如提煉廠或工廠,吸入及接觸過量過敏原,而出現呼吸道相關或全身性過敏反應。 金屬過敏以「鎳」最為常見

舉凡鈷、鐵、鉑等金屬皆有可能導致過敏,但金屬過敏以「鎳」最為普遍,約10~20%人口對鎳過敏。 什麼是鎳(Nickel)?

鎳是一種自然元素,存在於土壤、隕石與海底之中,可和其他金屬,如鐵、銅、鉻和鋅等形成合金,製作成錢幣、首飾等物品,也是不鏽鋼的常見製作材料。

常見的含鎳生活用品如下:

首飾:耳環、項鍊、戒指、手環 服飾配件:眼鏡、手錶、皮帶、髮飾 衣物結構:衣褲鈕扣、拉鍊以及內衣扣鉤 生活物品:鑰匙和鑰匙圈、電池、錢幣、香菸及各種鍍鎳用品 不鏽鋼製品:廚具、餐具

除此之外,以下食物亦含有高含量的鎳: 罐頭食品、罐頭飲料或在不鏽鋼容器內烹煮的酸性食物 茶葉 可可粉、巧克力 發酵粉 香蕉 大麥、穀類 豆類 甘藍 堅果

由上述列表可知,鎳似乎無所不在,難以避免,但其實對鎳過敏者,多數皆屬於接觸性過敏,僅少數人會因食用含鎳食物而出現汗皰疹和皮膚炎。

鎳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含鎳量約為6~10毫克,主要存於腦部和肝臟中。食物中只有10~20%的鎳會被人體吸收,其餘皆由糞便排出。 鎳過敏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皮膚接觸過敏原,而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丘疹或水泡等因發炎而起的濕疹反應。若水泡破裂,患部便會經歷濕潤、乾燥等階段,進而演變成結痂、脫屑、龜裂或皮膚增厚等狀況。(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一般而言,由接觸鎳而引起的接觸皮膚炎,大多僅出現在直接接觸金屬的部位,如戴手錶的手腕、內衣拉鉤所碰觸的背部,外型呈現紅色搔癢性的凸起丘疹,並因反覆發作而呈現新舊雜陳的現象,如部分疹子偏紅、部分疹子則呈消炎後的深棕色。(延伸閱讀: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鎳過敏該如何治療?

當皮膚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時,通常僅需使用過敏藥物或類固醇藥膏,即能有效減緩過敏症狀,但當過敏者再次接觸鎳時,過敏反應往往會再度出現,因此,遠離鎳是改善鎳過敏的最佳方式。

以下提供3點減少鎳接觸的建議: 使用非鎳飾品,如較不容易致敏的純金、純銀及純鈦飾品 選用不含鎳或鎳含量較少的衣物配件,或在容易接觸處使用低敏膠布,防止直接接觸 配戴手套以避免長時間碰觸不鏽鋼製品,如下廚或洗碗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幾位受過敏困擾的親友,無論成人、兒童皆不例外。當鼻子因過敏而塞住時,人便不自覺用口呼吸,但你知道用嘴巴呼吸其實有許多缺點嗎?小孩長期用口呼吸甚至可能會導致暴牙、咬合不正及臉部變形!

就讓《Hello健康》告訴你用口呼吸的4大缺點,以及該如何矯正用口呼吸的情況,幫鼻子奪回呼吸的主導權。

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

除了兒童因肥胖、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等因素,患有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外,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多可歸咎於鼻塞,以下簡列長期鼻塞的常見病因:

過敏性鼻炎 鼻中隔彎曲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增生 肥厚性鼻炎(下鼻甲肉增生) 鼻腔腫瘤

長期用口呼吸的4大問題 1. 兒童可能暴牙、咬合不正,甚至臉部變形

由於兒童時期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不正常的生理狀態會對骨骼造成很大影響。

過敏兒若睡覺長期習慣用口呼吸,容易使嘴唇周圍肌肉鬆弛、舌頭離開上顎降低至較低位置,上顎牙弓橫向發展的力量減輕,造成上顎異常狹窄,進而衍伸出暴牙、牙齒排列不正與咬合不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駝背、臉部窄長、顏面扁平等症狀。(推薦閱讀:兒童牙齒幾歲可矯正?矯正疑問大公開、3大情況可提早戴牙套) 2. 幼兒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幼兒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可能會造成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其屬於睡眠呼吸障礙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伴隨著呼吸中止的連續鼾聲、容易驚醒、尿床、生長速率變慢、食慾不佳、過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幼兒也會出現用口呼吸的現象。

然而,幼兒若長期習慣用口呼吸,也會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用口呼吸會造成上述牙齒及顎骨生長異常,進而擠壓到鼻腔與鼻道的空間,導致鼻子的通氣度減少,提高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3. 嘴巴呼吸易引發口臭

長期用口呼吸容易讓口腔內部的水分蒸發,形成口乾的狀況,而口腔一旦長期處於乾燥的狀態,就會容易增生細菌(如牙菌斑)、產生更多的揮發性氣體,並進而出現口腔異味,也就是口臭,嚴重時更可能因為牙菌斑過多而導致牙周病。 4. 容易引發氣喘或加劇鼻炎症狀

鼻孔具有過濾、加溫及保濕作用,在冬天或乾冷環境(如冷氣房)用口呼吸,會直接吸入乾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而且鼻孔具有基本過濾功能,可阻止灰塵、異物進入肺部,降低肺部感染風險。

此外,長期用口呼吸也會造成鼻腔機能退化,變得異常敏感,加重鼻炎症狀,如一整夜睡覺皆用口呼吸,早上醒來鼻子因突然吸入過多空氣,而產生各種過敏症狀。

如何避免用口呼吸

若要避免用口呼吸,首先必需從用口呼吸的原因下手。若你是過敏性鼻炎患者,那便可藉由以下2種方法改善過敏情形:

藥物治療:如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或抗發炎藥物改善過敏狀況。(延伸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環境改善:避免接觸塵蟎、灰塵、黴菌、動物皮屑等過敏原。

若是因長期嚴重過敏性鼻炎而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增生或肥厚性鼻炎,那便需要從治療疾病開始,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或進行手術治療。

若幼兒疑似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則建議先就醫諮詢。一旦確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況,透過口肌功能矯正器、口肌訓練、控制過敏等方法改善,或是直接切除扁桃腺或腺樣體來治療。

小孩腿上長紫斑勿輕忽!過敏性紫斑症嚴重恐致腎發炎

8歲的小豪從小沒有任何過敏症狀,但某天感冒之後,他的腿上便開始冒出一粒粒的紫色疹子,看起來既像過敏,又像蚊蟲叮咬,小豪的媽媽雖然有些擔心,但仍決定再觀察看看。

沒想到又過了幾週,小豪腿上的紫色疹子愈長愈多,漸漸蔓延至屁股,且膝蓋、腳踝也開始腫脹發痛,肚子也變得很不舒服,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過敏性紫斑症所引起的症狀。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於兒童且致病原因不明,若病況嚴重甚至會引起腎臟發炎,導致腎功能下降。

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何為過敏性紫斑症、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過敏性紫斑症?與一般過敏大不同

過敏性紫斑症(Anaphylactoid purpura)是一種侵犯皮膚或其它器官微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

有別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疾病,是因體內免疫蛋白球E(IgE)對過敏原產生作用,進而出現過敏症狀;過敏性紫斑症的過敏反應乃因於體內的免疫蛋白球A(IgA,又稱A抗體)反應異常。

當人體感冒時,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抗體,其中之一即為IgA,IgA可對抗入侵體內的外來物質,但當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時,IgA便會轉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有鑑於過敏性紫斑並不是對於外在過敏原產生反應,因此過敏性紫斑又稱為「類過敏紫斑症」,與尋常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皆無關係。

好發於10歲以下小孩,每位小孩皆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年齡為5~10歲,但其它年齡層之孩童亦可能發生。由於其致病原因不明,目前研究僅知是免疫系統異常、體質特殊所導致,因此每位小孩皆有可能發生。

過敏性紫斑症通常發生於人體受到病菌感染、體內出現抗體後,白話來說也就是生病之後,因此多數病童在發病前2~3星期,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曾出現感冒、咳嗽或喉嚨痛等症狀。

此外,9成以上過敏性紫斑症病例皆發生於好發感冒的秋冬季節。

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 紫斑:皮膚出現紅紫斑點(下肢尤多),外型為明顯紅點或黑青樣,因此不少病童家長將其誤認為蚊蟲叮咬、過敏紅疹或瘀青。這些紫斑來自於血管發炎、微血管破裂,並會自腿部往上擴散至臀部和軀幹,用手按壓時顏色不會消失,且會伴隨輕微疼痛。在紫斑剛出現時,病情較不嚴重且病童精神狀況依舊良好。  關節痛:除血管發炎外,過敏性紫斑症患者的下肢關節,如膝蓋及腳踝,也可能遭受免疫系統攻擊,使病童出現輕微且暫時性的關節炎,有時膝關節會輕微浮腫,嚴重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 腹痛:過敏性紫斑症的血管炎亦可能侵犯腸胃道,引起腹痛的症狀,這種腹痛於臨床表現往往非常疼痛,病童會大聲哭喊,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血便等症狀。

紫斑出現快就醫 以免拖延導致腎臟受損

一般而言,過敏性紫斑症患者大多會先於皮膚浮現紫斑,但也有可能先出現腹痛而無其它症狀,造成臨床診斷可能誤判為缺血性腸炎、腹膜炎、胃潰瘍或者盲腸炎等急症,直至紫斑出現才確定真實病因。

除上述典型的症狀外,過敏性紫斑症最需注意的是可能會侵犯腎臟,造成腎臟發炎、持續性腎功能降低,甚至造成腎衰竭,因此當醫師診斷為過敏性紫斑症時,皆會為孩童安排尿液檢驗,以了解病童腎臟受影響程度,並持續追蹤腎功能狀況。

在臨床上,約1/3病童會出現血尿或尿蛋白,但多數病童皆會在1個月內恢復正常。(延伸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過敏性紫斑症治療:緩解疼痛、抑制過度免疫反應

過敏性紫斑症並非棘手疾病,只要接受治療皆能康復,皮膚上的紫斑也會消失,僅有10~20%病童會再次復發,但症狀都較初次發病時輕微。

醫師的治療方針會以緩解症狀為主,如使用消炎止痛藥緩解病童的關節痛與其他不適,若病情嚴重如腹痛或腎臟受到侵犯時,便會使用類固醇消炎藥,以抑制免疫反應。僅有極少數的病童會因腎臟受到嚴重侵犯,需使用免疫抑制劑與類固醇合併治療。

過敏性紫斑症病童在在症狀逐漸緩解之後,仍需定期回診檢查腎功能,以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避免因腎臟發炎而導致慢性腎衰竭。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只有寶寶才有,但其實有1/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有別於過敏、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難以控制和預防,治療起來相對棘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乾癢」所苦。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否能治癒?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沒有致病原因嗎?讓《Hello健康》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原因、症狀及治療等各層面,為你深入介紹這個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異位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異位性(Atopic)」一詞(注意不是異味哦!),源自於希臘文Atopy,字面本身的意思為錯置(Wrongly placed)。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受特定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產生皮膚發炎、紅腫、脫屑等過敏反應。(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你該知道的重要數據

在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會於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全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約有10%,嬰幼兒患者佔3~5%,其中1歲之前發病者有60%、5歲之前發病者佔90%,而男孩的發病年齡通常早於女孩。 全球約有7.88%的過敏及氣喘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並有1/4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成年後才出現症狀。

為什麼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環境或其他因素。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罹患機率則為59%。

其它異位性皮膚炎危險因子包括:

居住於市區 住在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典型西式飲食(飲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食物過敏 汗水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異常敏感,因此患者容易受外在環境的突然變化,或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如: 空氣變化(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 接觸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吸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屑及塵蟎等) 吸菸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其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並由於長期搔抓、揉擦而導致續發性病變,如破皮、脫屑、潰爛,以及各類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

東方人常因此出現魚鱗癬(Ichthyosis),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在臨床上可分為3期: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顯現,但也可能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

尿布包裹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皮膚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

由於患部不斷滲出組織液或結痂,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嬰兒通常會因乾癢不適,而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2. 兒童期(2歲~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特別是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

患童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經常處於乾裂、脫屑的狀態,並因此形成溝紋。典型症狀為皮膚乾裂、斑丘疹,以及由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增厚的苔癬樣皮膚。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

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佈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浮現。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因此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

讀者們可依據前述年齡階段及症狀嚴重度,瞭解自身或寶寶的病況,並與您的醫生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避免前述各項危險因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 第1線治療 潤膚劑:屬於輔助腳色,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 局部皮質類固醇:主要治療藥物,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效果長達20週。(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抗組織胺:同為主要治療藥物,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副作用雖低,但療效較類固醇弱。 治療性的病患衛教: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

第2線治療 局部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長期使用可預防、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 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主要針對,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 光照療法: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以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第3線治療 全身性免疫調節劑: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通常僅做短期使用。 抗菌劑:透過浸泡漂白水浴、鹽浴,或使用抗菌紡織品,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 替代療法:以中醫、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2線治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