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劉先生最近每日上廁所次數愈加頻繁、尿量也增加;隨著尿量變多,劉先生的飲水量也跟著上升,但即使喝了再多的水,他仍經常感到口渴。某日,劉先生工作到一半突然頭暈、全身無力,赴醫院一查才發現自己嚴重脫水,罹患尿崩症。
尿崩症起因於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不足或反應障礙,好發於大腦受損者。《Hello健康》將為你說明何謂ADH、ADH分泌不足與尿崩症的關聯,並帶你認識尿崩症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ADH是什麼?分泌不足恐致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由腦下垂體釋出,主要功用為促進腎臟水份再吸收,濃縮尿液,以確保人體水分不虞匱乏。
當體液增多時(飲水量增加、血液滲透壓降低),ADH分泌就會減少,並減少腎臟對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加;反之,當人體缺乏體液(口渴、流汗或出血)時,ADH分泌就會增加,並提高腎臟的水分吸收效率,進而使尿量減少。
ADH在人體維持水分平衡的功能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且其分泌量有明顯的日夜變化,白天製造較少,白天尿多;夜間製造較多,晚上尿少。 ADH分泌不足會發生什麼事?
當ADH分泌不足時,身體就無法再像海綿一樣將水繼續留在體內、重複利用,而水就會不停從體內流失。ADH分泌不足者會出現尿量增多的情況,並導致夜尿、頻尿及尿崩症。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代表患者腎臟水份再吸收功能出現異常,並因此導致多尿現象(每日排出尿量大於3000c.c.)。
一般而言,尿崩症可分為2種,其一為中樞性尿崩症(又稱腦下垂體性尿崩症、神經性尿崩症),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起因於ADH分泌不足;另一種則是腎源性尿崩症(又稱腎性型尿崩症、腎因型尿崩症),起因於腎小管對ADH的作用沒有反應。
為什麼會發生尿崩症?尿崩症5大原因
中樞性尿崩症多發生於大腦損傷或腦下垂體部位損傷,或曾接受過顱內手術者身上,並因此導致ADH分泌異常,常見原因整理如下: 腫瘤: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s)、視神經膠瘤(Optic gliomas)、母細胞瘤(Germinomas)、組織球增多症(Histiocytosis)、白血病(Leukemia) 炎症:腦炎、腦膜炎、結核病、黴菌感染 外傷:車禍、開刀 特發性:可能與自體免疫有關 其他:缺氧、窒息、腦室內出血或腦血管畸形
腎源型尿崩症在臨床上較為罕見,過去發生腎源型尿崩症患者,多因長期服用鋰鹽,進而導致腎臟對ADH反應不良。
尿崩症的前兆與症狀:每天狂尿3公升,最多10公升!
中樞性尿崩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通常在兒童或成年早期發病,且男性較女性常見,發病者會出現多尿、口渴、飲水量增加及夜尿等狀況,其它症狀還有: 尿量增加:排尿次數增多,每日尿量3,000~8,000c.c.,多則可達10,000c.c. 尿液顏色變淡:尿液透明無色,如同白開水(延伸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輕微脫水:口渴、疲累、皮膚乾燥無彈性、不易流汗、便祕、頭暈、心跳過快 嚴重脫水:體重減輕、發燒、低血壓、肌肉痙攣、意識不清
每天尿多少才正常?
正常飲水的狀況下,成人每日尿量為每公斤體重40~50c.c.,例如一位50公斤成人,單日正常尿量為2~2.5公升。
尿崩症會好嗎?掌握治療改善3要點
在治療尿崩症上,除補充大量流失水分外,也會使用抗利尿激素藥物促進水分再吸收,但治療重點仍為改善引起ADH分泌不足的原因,治療方法簡列如下:
1. 去除病因
腦下垂體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 頭部外傷:需要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治療。 感染、自體免疫或腎臟疾病等問題:以藥物治療疾病本身為主。 鋰鹽或滲透型利尿劑所導致:可先採取停藥或換藥措施,若無法停藥時則減低藥物劑量。
2. 補充水分:根據每天的尿量及血鈉值,依醫師指示補充足夠水分。
3. 使用抗利尿激素藥物:以口服、鼻內給藥(鼻噴劑)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給予病患抗利尿激素藥物,提升ADH分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