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不少人洗牙結束後,滿口是血,甚至到了隔天,牙齦還是不時流血,讓人不禁懷疑牙齒是不是洗壞了,否則怎麼會又酸又痛、不停流血呢?

Hello健康》向您解釋為什麼洗牙會流血,說明洗牙洗血該怎麼辦、洗牙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為什麼洗牙會流血?

洗牙的正式名稱為「結石刮除」,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超音波或牙周刮刀(一根金屬的鉤狀物),將牙齒表面、齒縫及齦溝(牙齒與牙齦之間的縫隙)的牙結石清除。

牙結石由牙菌斑、口水中的和磷所組成,最初呈乳白色柔軟狀,時間一久,顏色會漸漸轉深、質地也會變硬;牙結石不斷沉積在牙縫及齦溝之間,會滋生大量細菌;當身體為對抗這些細菌,免疫細胞會經由血液流向牙齦,造成牙齦紅腫、充血,也是俗稱的發炎。

發炎的牙齦,很容易因為刺激而流血,例如刷牙或使用牙線;洗牙是針對發炎區域的牙齒,去除其牙結石,所以也會造成流血,但仍屬正常現象,因為若不清除牙結石,牙齦發炎的情況會愈發嚴重,可能從輕度發炎演變為牙周病;嚴重時,更可能侵入牙根、損壞骨頭,需拔牙處理才能治癒。

洗牙流血怎麼辦?

洗牙是否會流血,視個人牙周健康狀況而定;若牙齒幾乎沒有牙結石、牙齦也沒有發炎,可能完全不會流血,或只有少量出血;但若牙結石非常多、嚴重牙齦炎,洗牙時可能會大量出血,甚至洗牙後幾天,都還是會輕微流血。

在牙結石清除後,發炎的牙齦通常會於1週內消腫,流血的狀況也會逐漸改善;在這段時間內,請依以下建議照護牙齒,避免牙齦持續發炎。(延伸閱讀: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洗牙後5點注意事項

用牙線要小心:洗牙後1~2天,避免使用牙線過度清潔流血處,以免傷及牙齦,使出血量增加。 避免吃冰冷、酸、甜的食物:洗牙會將原本包覆牙根的牙結石清除,使牙齒異常敏感,因此1週內,請避免食用冰冷、酸及甜的食物,減少刺激酸痛。(延伸閱讀:碰冷碰熱都會痛?敏感性牙齒一員就是您) 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每天至少刷牙2次,在早餐後及睡前各1次,午餐及晚餐後則可使用牙線與漱口,減少菜渣、牙菌斑的停留時間。 定期吃藥、漱口助消炎:若有輕微牙周病或嚴重出血,醫師通常會開立消炎、止痛藥,或藥用漱口水,幫助消炎、止血。 避免抽菸、嚼檳榔:抽菸、嚼檳榔會使牙齦周邊的血液循環不良,影響牙周組織自我修復的能力;換言之,牙齒會更容易有牙菌斑、牙結石,若有牙周病也更難治癒。 定期回診檢查:定期回診洗牙及檢查,能減少牙結石、改善整體口腔健康;一般人每半年至1年需洗牙1次,牙周病患者每3個月就應洗牙1次。

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許多人總等到牙齒出問題了,才願意到牙醫診所洗牙;究竟多久要洗牙一次?為什麼要洗牙,每天刷牙仍不夠乾淨嗎?洗牙過程時間多久?《Hello健康》為您一一說明。

為什麼要洗牙?

洗牙是維持牙周組織健康、預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措施,並具有以下功用: 清除牙菌斑、牙結石 清除牙齒表面著色,恢復正常光澤和顏色 檢查蛀牙及牙周健康狀況 避免口臭、牙齦發炎或牙周病

牙菌斑、牙結石和牙周病等3件事環環相扣。台灣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9成,除了因為抽菸、嚼檳榔及刷牙方式不正確之外,也包括未定期回診洗牙、檢查。

牙菌斑:又稱牙垢,由食物殘渣、口腔上皮細胞、唾液及細菌所組成,最快於進食20分鐘後產生,主要藉由日常刷牙清除。 牙結石:若日常刷牙未將牙菌斑清潔乾淨,或未按時洗牙,清除齦溝內的牙菌斑,久了就會導致蛀牙或形成牙結石。洗牙不僅能清除牙菌斑,也能去除牙結石。 牙周病:牙結石沉積已久,會往牙齦下方,也就是牙肉與骨頭的方向發展,造成牙齦腫脹、發炎,形成牙周病,或嚴重損壞牙根,造成病患需接受拔牙治療。

洗牙是用水洗嗎?多久洗牙一次?

洗牙過程雖有水出現,但主要是透過超音波,將牙結石震碎後清除;也有醫師會用牙周刮刀,去除牙齦下方的牙結石。

洗牙一般建議半年洗1次,或最少1年1次,以便及時去除牙結石、治療蛀牙,避免後續問題出現。 洗牙要幾分鐘?洗牙時間因人而異

洗牙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視個人的牙周健康狀況而定;若牙齒滿布牙結石,或有其他牙周問題,洗牙時間可能較長;反之,若平時皆認真刷牙,每半年也都會按時洗牙,洗牙時間就比較短。(延伸閱讀: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下列10個族群由於易有牙周問題、併發症風險較高,若罹患牙周疾病,治療難度也比一般人高,建議每3個月洗牙1次(包含在健保給費之內): 孕婦 口乾症患者,例如服用高血壓藥物所致 糖尿病患 牙周病患者 腦血管疾病患者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 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 惡性腫瘤患者 身心障礙者 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

胖子更怕熱、容易流汗?怕熱體質9大原因解說

「怎麼還沒夏天就這麼熱?」、「明明這麼熱朋友卻在穿外套?」

怕熱的人,可能都曾有上述這些想法,因為每個人對冷和熱的忍受程度不同。在台灣,如果氣溫高於28度,而且還出大太陽,一般人都會覺得熱,但是如果在冷氣房,或是在舒適的氣溫下,還是覺得熱,除了可能有潛在疾病之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作祟。以下為您整理9種常見怕熱的原因。 1. 胖子真的比較怕熱? 

體重過重真的會比較怕熱嗎?

研究顯示肥胖跟體溫有相當密切關聯,特別是男性和更年期後女性。不同研究也同樣指出,肥胖者的核心體溫(Body Core Temperature)較低,因此在同樣氣溫下,肥胖者感覺更熱就相當合理。

另外一個潛在原因是,體重愈重的人,基礎代謝率(BMR)愈高,體溫也較高。而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肥胖的人相對於正常體重者,皮膚占總體重的比例較少,所以散熱的能力相對較差。(計算BMR / TDEE請參考: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2.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讓身體產生多餘的熱能並多汗,例如:含有鋅元素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某些抗憂鬱劑、荷爾蒙藥物、抗生素、止痛藥、心臟病或高血壓藥。 3. 咖啡因或酒精

喝熱湯、吃熱食身體會變熱很合理,不過一杯冰咖啡呢?凡含咖啡因、酒精等成分的飲品,都會提高身體代謝率與心率,進而使體溫升高、排汗變多,而辛辣食物則因為含有辣椒素,會讓體溫升高、排汗增加。 4. 咖啡喝太多

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早上來杯提神的咖啡是少不了的,不過您知道咖啡也會造成體溫升高嗎?

咖啡因屬於興奮劑,會使血壓和心率上升,讓人感覺更熱。衛福部表示:「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 300 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咖啡勿攝取過量,否則除了感覺更熱以外,還有可能有焦慮等副作用。

5. 身體還在適應氣溫變化

對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要適應一個新環境的溫度,大約要花兩週的時間,如果年紀較大或健康狀況不佳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適應期過後,感覺就不會像當初這麼熱,即便身體有在活動,體溫和體內水分保持恆定的能力,也會比一開始好。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溫度不要低於室外超過5°C,這樣能更能適應室外的氣溫。

6. 發燒體溫飆高

保持人體正常運作的最佳溫度約是攝氏37度,體溫過高很有可能就有發燒的情形,感覺熱和流汗更是發燒常經歷的過程,不過發燒是身體對抗病菌和疾病的一種自然的機制,如果持續感覺身體不適,或有高燒超過39.5°C,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同場加映:老是覺得熱?7個潛在疾病告訴你) 7. 運動產生熱能

體內的運作會消耗熱量、產生熱能,運動則會產生更多熱能,為了降溫,體內會將溫度較高的血液,送往皮膚表層,並透過排汗來降體溫。

8. 天氣太濕熱

在台灣濕熱的環境,尤其是梅雨季,不僅氣溫高、還一直下雨,而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導致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也因此我們常聽到的「體感溫度」。(同場加映:梅雨下不停…高溫濕熱有害健康3招對付) 9. 年紀大心臟無力

氣溫或體溫過高時,身體需要透過輸送更多血液到體表,來幫助散熱,但是隨著年紀愈大,心臟不再像以往這麼有力,再加上血管也不如年輕時健康,血液的運送就容易受阻,對溫度變化的調適速度,不如年輕時快,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熱,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感覺熱而開始流汗,其實是身體調節體溫的機制,用來排出體內過多的熱能;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熱的承受度或排汗能力不盡相同,有些人慢跑數公里仍舊臉不紅氣不喘,有些人走幾步路就渾身是汗,所以還是得依個人的感覺為主,如果熱到不舒服就應盡快到陰涼處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或脫水的情形,如果狀況遲未改善,建議就醫檢查。

浴室、廁所排水管有臭味?3大原因、解決方法一次懂

當家裡飄來一股難聞的排水管臭味時,多數人都會先去廁所檢查看看,但其實臭味不一定是從浴室飄出來的,廚房和洗衣間也可能是「犯人」之一。

排水管臭味若置之不理,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大量甲烷(Methane)滲入室內也會造成頭暈、暈眩及失去意識,甚至窒息。以下列排水管有臭味的3個可能原因,幫助您找出問題,改善生活品質與健康。 排水管有臭味,3大原因一次看!

1. 馬桶排水管破裂,傳出臭味

如果排水管臭味是從馬桶傳來,在簡單的清潔和沖水之後,若味道仍未消失,就可能就是馬桶排水管的問題,常見的原因像是排水管破裂、安裝不佳或排水封口出現裂痕。

在正常情況下,廁所排水管會直接將臭味排出室外,不會滯留在浴室。同樣的狀況也有機會發生在洗衣機的排水管,建議找專業水電工修理,即可改善臭味。

有時候,臭味也不一定來自汙水,也許是馬桶底部或排水管破裂的縫隙讓細菌積聚,進而引發臭味,只要換個新的蠟帶,或將破口填補好即可。 2. 浴室、廁所P管積垢,傳出排水管臭味

除了馬桶之外,臭味從浴室排水孔飄出來的狀況也相當常見,由於我們每天都會使用洗髮精和沐浴乳,而且一個家庭往往不會只用一款品牌,這些化學成分混雜人的皮屑和脫落的頭髮,一同流入排水管後,可能會卡在P管(P-trap)中的存水彎,造成生物膜(Biofilm)的蓄積。

長期下來,細菌和人體分解出來的碎屑將產生化學反應,並散發一種臭味,隨時間慢慢擴散到整間浴室。不止如此,細菌還會分泌黏液,使其固定在水管中,這時,單用水沖是無法除去味道的,正確的做法是融合醋、蘇打粉,及熱水沖洗。

另要注意,不常使用的浴室也可能產生汙水味,這是因為P管內的存水灣需要定時有水來填滿空間,以防止臭味滲入室內。如果存水彎裡呈乾涸狀態,汙水臭就能輕易飄進室內。不必擔心,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讓水開著流數分鐘即可,等P管的水位回升了,臭味應該就會消失。

遇到灌水也無效的話,可嘗試將浴室內所有的排水孔都沖水看看,若還有臭味,或許是P管因老舊而出現了裂口,請找水電工前來查看。

3. 熱水器孳生細菌

有時候,浴室的洗手台會有像硫(Sulfur)的味道,它可能涉及不同的原因,比方說,水龍頭開關下方溢水孔堆積了灰塵、汙垢和黴菌,但只要使用漂白水刷洗乾淨,味道就會消失。

假如是在打開水龍頭後才聞到硫味,可能是熱水器裡滋長了細菌,或是水中有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的成分。

細菌之所以會滋長,因為其溫度適合它生存,像是長期沒在使用或處於低溫狀態的熱水器。雖然它並不會造成身體的危害,但卻會散發一種難聞的、類似雞蛋腐爛的味道,干擾人洗澡的美好時光。想除去臭味,則得開啟熱水器,並把溫度調到至少60°C以上,24小時後味道自然就會消失。倘若不是熱水器溫度的問題,那可能是其水源有高密度的硫化氫,請聯絡自來水公司進行檢測。

氰化物中毒: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氰化物中毒的定義

氰化物(Cyanide)會使身體組織無法利用氧氣,是一種少見但可能致人於死的毒物。

氰化物的型態包括

氣態氰化氫 (Hydrogen cyanide) 固態氰化氫結晶 氰化鉀(potassium cyanide) 氰化鈉(sodium cyanide) 氰化物中毒的症狀

氰化物中毒不容易檢測,氰化物進入人體的反應,其實與窒息十分相似。由於所有細胞都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下去,而氰化物會抑制人體細胞使用氧氣,所以具有危險性。

氰化物中毒的症狀和登上高海拔的山時,所經歷的症狀類似,包括:

全身無力 意識混亂 行為怪異 過度嗜睡 昏迷 呼吸急促 頭痛 頭暈 嘔吐 腹痛 癲癇

通常,氰化物急性中毒發作十分迅速,會立即影響心臟並突然倒下。除此之外,急性中毒還會影響大腦,引發癲癇或昏迷。 慢性氰化物中毒的症狀

長時間處於氰化物環境,會逐漸形成慢性中毒,相關症狀如下: 頭痛 口味變化 嘔吐 胸痛 腹痛 焦慮

由於氧氣停留在血液裡卻沒進入細胞,所以氰化物中毒的患者,皮膚可能會出現異常的粉色或櫻桃紅,病患的呼吸也可能會非常急促、心律異常地快或慢。雖然很難檢測,但有時病患呼出的氣體可能聞起來像苦杏仁。

所以,除了症狀,也可以依環境因素,來判斷是否有氰化物中毒的可能,以下是具有氰化物中毒風險的情境: 在實驗室或塑膠工廠工作的人,氰化物中毒的風險較高。 住家、露營車、船上或建築發生火災時,暴露在具有氰化物環境。

若您的身邊有人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或有藥物濫用的問題,一旦發現出現了氰化物中毒的症狀,也可能是嘗試自殺,需要多加留意。

觀察環境可能比症狀更能確認是否氰化物中毒,而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發現有人服用、吸入或接觸氰化物,並出現相關症狀,如虛弱、頭暈、呼吸困難、神智不清或癲癇發作,請立即叫救護車、緊急應變中心或毒物管制中心。 氰化物中毒的原因

下列是氰化物中毒的原因:

火災,燃燒橡膠、塑膠或絲綢等材質會產生氰化物煙霧,吸入會導致氰化物中毒。 化學研究、合成纖維與塑膠、金屬加工、噴灑殺蟲劑、採礦、電鍍等都會使用到氰化氫。 植物,大部分薔薇科(Rosaceae)植物的種子與果核,都含有氰(cyanogenic glycosides),如杏桃、苦杏仁、桂櫻、李子、桃子、梨子蘋果。木薯(cassava)也會引發氰化物中毒。不過幸運的是,只有長期待在礦坑或大量攝取這些食物,才可能出現嚴重的氰化物中毒。 苦杏仁苷(Laetrile)是一種含有扁桃苷(Amygdalin)的化合物,可在未加工的生果核、堅果核及植物中發現,據稱已在全世界成為受歡迎的另類癌症療法。苦杏仁苷副作用之一為氰化物中毒。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批准將苦杏仁苷用於癌症治療。該藥物名稱為laetrile/amygdalin,目前在墨西哥生產並拿來治療癌症。 有些化學物質接觸後,會在人體內產生氫化物並引起中毒。大部分相關化學物質成分的商品都已經從市場上下架,但某些早期的人工指甲油去光水、溶劑及塑膠製造所需的溶液可能還含有這些物質。 香菸是最常見的氰化物來源。菸草中存在氰化物,即便量少還未能引發中毒,吸菸者血液裡氫化物含量,卻可能是不吸菸者體內平均的2.5倍。 氰化物中毒的風險因素

諸多因素都會造成氰化物中毒,例如: 在使用氰化物的產業工作者及試圖自殺者。 嘗試使用氰化物藥物自殺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快速且無痛的自殺手法,但氫化物會灼傷胃部,並抑制身體氧氣使用,是一段痛苦的死亡過程。 多數情形下,氰化物中毒只會發生在火災或意外接觸。 氰化物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氰化物中毒不是不治之症。若快速發現並立即治療,患者是有機會痊癒的,大多數人之所以會死亡,主要是因為沒有快速下診斷,或是起初並沒有將氰化物中毒納入考量。但氰化物中毒不常見,因此,若有疑慮,請提醒醫師這個可能性。

若您是救援者,警方或醫療團隊會詢問您患者相關的事,問題包括周圍是否有瓶瓶罐罐、患者是否有醫療或精神病史,以及其他細節。請回答問題並保持冷靜,因為這是治療患者必備的資訊。

為了確認判定氰化物中毒、中毒的嚴重程度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中毒情形,需要進行抽血檢查、X光檢查或其他檢驗流程。

氰化物中毒的檢測,需要數小時至數天,因此,醫師會根據您提供的資訊、患者外觀再佐以實驗室數據,來確定是否曾接觸氰化物。 如何治療氰化物中毒?

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若患者完全失去意識,最重要的就是先拯救性命。醫療人員會密切監測與評估病人的情形,有必要時執行侵入式檢查或治療。 若患者病情不嚴重,則需要進行徹底檢查。一般來說,會脫去患者的衣服,因為衣服上殘留的氰化物,會影響其他病人及醫療人員。 若強烈懷疑氰化物中毒,可使用解毒劑(Cyanide Antidote Kit,CAK)或羥鈷胺(Hydroxocobalamin,商品名:Cyanokit)。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治癒,但解毒劑可以防止氰化物繼續傷害病患身體。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鈷(Dicobalt edetate)進行螯合療法,進行螯合療法時,會將藥物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打入到病患體內,讓藥物與血液中的毒素結合,幫助排除體內的氰化物,目前已在英國使用。螯合療法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包括癲癇發作、過敏、低血壓及心跳異常。此療法只能在確定診斷出氰化物中毒且無替代療法時才會使用。 若病患同時出現一氧化碳中毒,若資源許可,可以進行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高壓氧治療時會將病人置於一個完全密閉的壓力艙內,治療時會將艙內壓力加壓,讓病患以自然呼吸的方式呼吸1.6 ~ 3 個大氣壓純氧氣。

依照一般流程,院方會通知當地毒物控管中心或毒物專家,並由他們介入治療。

若確定接觸氰化物的劑量非常低,可能會先觀察患者情形數小時,若患者沒有大礙,衛教完則可先行返家,若一旦出現任何中毒相關症狀,應立即回院治療。

若患者接觸大量氰化物,且先前還有其他疾病症狀,尚無法確診或過於虛弱,則需要待在醫院進行進一步觀察與治療。

飯前、飯後要間隔多久吃藥?解答4種吃西藥時間、空腹定義

吃藥是一門學問,不同藥物藥效發作的時間不同,服用的時機點也不一樣,而且隨著病症及病情的差異,有些藥一天吃一次,有些卻得吃到三、四次;若不同的藥混合在一起,很容易感到霧煞煞。

Hello健康》為您一次解說關於吃藥時間的各種疑問,告訴您吃藥的間隔時間、時機,以及常見西藥的建議服用時間。 吃藥要間隔多久?2小時?3小時?

吃藥的間隔時間,是為了讓藥物在體內維持穩定的濃度而設定;一天一次的藥物,通常是長效藥,僅需在固定時間服用即可;一天兩次或三次的藥物,藥效時間較短,會間隔6~8小時,在兩餐或三餐時服用;一天四次的藥物,藥效時間最短,通常會是三餐搭配睡前服用。 一天一次、兩次,到底什麼時候吃藥?

以下整理吃藥時機及間隔時間:

吃藥次數及時機

吃藥次數 服用時機 一天一次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 一天兩次 早、晚餐 一天三次 早、午、晚餐 一天四次 早、午、晚餐及睡前 需要時使用 有症狀時再使用,例如止痛藥、退燒藥

吃藥時間

飯前 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 飯後 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 空腹 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 隨餐 吃藥後立即吃飯,或吃飯時服藥 睡前 睡前半小時 未註明吃藥時間 飯前、飯後、空腹、隨餐或睡前均可

空腹的定義?

空腹吃藥是為避免藥物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影響藥效;建議在下列2個時間服藥: 飯前1小時:胃部沒有食物 飯後2小時:胃部已完成初步的消化工作,將食物排空 飯前/飯後/睡前/隨餐,4種吃藥時間及西藥整理!

飯前吃藥 胃藥:氫離子阻斷劑、組織胺阻斷劑 腸藥:止吐、抗腸胃痙攣 糖尿病藥:促胰島素、短效胰島素 片 B肝病毒藥 骨質疏鬆藥 隨餐吃藥 片:腎病患者隨餐吃,有助降磷 降三酸甘油酯藥 部分血糖藥物 飯後吃藥 多數未註明需於飯前、隨餐或睡前服用的藥物;飯後吃藥有助記憶服藥時間 制胃酸藥:最好與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 睡前吃藥 安眠藥、鎮定劑 感冒藥:但需注意部分鼻塞藥物會影響睡眠

提醒:實際服藥時間,請以藥單及醫師建議為主。

忘記吃藥怎麼辦?

採用「間隔時間對半法」: 如果吃藥的時間,已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不要補服 如果吃藥的時間,未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可以補服

範例:

假設一天吃兩次(間隔12小時),吃藥時間分別為早上8點及晚上8點,兩個時間的中間點為下午2點。 早上8點~下午14點突然想到要吃藥:可以補吃 下午14點之後,才想到吃藥:不用補吃,等到晚上8點再服用

燙傷起水泡怎麼辦?多久會消?4步驟處理燙傷水泡

燙傷起水泡是常有的情況,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到底燙傷起水泡的成因為何?水泡該如何處理?需要刺破嗎?水泡多久會消?《Hello健康》為您一次全部解答。

燙傷起水泡的成因

皮膚有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等3層,水泡會出現於淺二度燙傷、即表皮層及真皮表層燙傷的時候。

淺二度燙傷時,皮膚表皮層組織死亡,真皮層微血管通透性增大,產生組織水腫及大量組織液;組織液會聚集於最容易裂開的表皮層與真皮層之間,進而形成水泡。

燙傷起水泡怎麼辦?要刺破嗎?4步驟處理燙傷水泡

燙傷起水泡後,不建議刺破水泡,怕會引起感染,建議依照以下4個步驟處理: 燙傷處理步驟1:消毒患部和水泡

將雙手洗淨,用鑷子夾棉球沾優碘消毒患部,由內往外繞圈擦拭;再以棉球沾生理食鹽水,依照相同方法清洗患部;最後使用乾棉球將患部吸乾。 燙傷處理步驟2:水泡過大需要刺破時

水泡過大容易自行破掉,也可能在破掉後引發感染,因此可赴診所治療或自行在家處理。(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刺破水泡5步驟 先依上述步驟消毒傷口 用打火機消毒縫衣針、20號注射針頭或鋒利小剪刀 自水泡側面輕輕刺破一個缺口 讓組織液自行流出,或拿棉球、棉花棒輕壓,加快流出速度 保留水泡的皮,覆蓋於原處保護傷口 燙傷處理步驟3:包紮患部

將燙傷藥膏平均塗抹於化妝棉、紗布上 藥膏厚度最好超過3~5mm,紗布則必需大於傷口邊緣1公分,才能保護傷口、避免感染 蓋上紗布後以紙膠固定,最好加上網套

燙傷處理步驟4:日常照護 洗澡時可以直接淋濕傷口,因為藥膏厚度足以阻隔水份滲入 洗完澡就可以換藥,1天換藥1次,避免傷口產生分泌物發臭

淺二度燙傷多久會好?水泡多久會消?

淺二度燙傷通常會經歷以下病程階段:

最初燙傷時:沖水冷卻後,有劇烈灼熱痛感1~2小時 燙傷前3天:患部組織受損、失去痛覺 燙傷第4~6天:患部痛覺回復,而且以小腿至腳部最痛(俗稱腳氣) 燙傷第7~8天:患部發癢且受損的皮膚開始脫落,新皮大致生成

若起水泡且未刺破,大約1週身體就會自行吸收水泡中的組織液和血液,慢慢消失,燙傷部位則會於2週內癒合。(延伸閱讀:滿嘴水泡怎麼來?唇皰疹的原因症狀

舌頭燙到怎麼辦?含冰塊恐讓燙傷惡化,4招緩解舌頭、口腔燙傷

冬天天氣寒冷,讓人忍不住想吃一些熱呼呼的東西,但有時食物太燙、沒吹涼,或吃得太急,反而會使舌頭或口腔燙傷。

舌頭燙到該怎麼辦?可以含冰塊降溫嗎?《Hello健康》和您分享舌頭燙傷的原因,以及緩解燙傷的4個方法、5個治療禁忌。 貓舌頭才怕燙?超過這溫度,舌頭就可能燙傷

基本上,食物溫度只要超過45~50度,就可能造成口腔黏膜受傷;部分食物看似不燙,事實上溫度卻相當高,例如焗烤食物、小籠湯包、麻辣鍋上的辣油,或是熱湯內的豆腐或鴨血,其中又以辛辣食物特別容易燙傷,因為辣會麻痺口腔神經,讓人燙到卻沒感覺。

舌頭燙到怎麼辦?幾天會好?4招緩解口腔燙傷

舌頭或口腔燙傷通常屬於1度燙傷,約2~3天就會復原,但若燙傷後有長水泡或潰瘍(破洞),可能是二度燙傷,需要擦藥或就醫治療,復原時間也會拉長至1週以上。

緩解舌頭燙傷的4個方法: 含冷水:燙傷後,舌頭會發炎、腫脹及疼痛,冷水可減緩發炎及疼痛;建議每含幾秒鐘即可吐掉,直到疼痛減輕為止。 塗抹口內膏:舌頭輕微燙傷通常會自行復原,但若有水泡或潰瘍,可使用含有弱效類固醇的口內膏,幫助傷口癒合,建議在飯後塗抹,且擦完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若擦藥後數天仍未緩解,請就醫治療。 加強口腔清潔:飯後勤漱口或清潔牙齒,可避免食物卡在傷口上,使發炎惡化。 補充維他命C: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加速傷口癒合,燙傷後可多吃奇異果、芭樂或柑橘等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

舌頭燙傷千萬別做這5件事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繼續食用高溫、辛辣、過鹹或過酸的食物,會對舌頭造成二度傷害。 避免抽菸、喝酒或吃檳榔:菸、酒及檳榔會對口腔造成刺激,減緩傷口癒合。 含冰塊:冰塊可能會讓舌頭凍傷,導致組織凍結,並在移開冰塊時造成組織剝離,使傷口更嚴重。 含米酒、鹽水:坊間流傳用鹽水或米酒漱口能殺菌、促進傷口癒合,鹽水確實可以殺菌,但過量反而會刺激傷口,酒精則如上所述,會減緩傷口的復原速度。 聽信其他偏方:有些人會擦蜂蜜、蘆薈膠或非口內膏的外用藥,不僅無效,也可能使傷口惡化,請勿聽信偏方,依上述指示照護即可。

5招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不怕天氣太熱頭暈、身體發熱疲倦

悶熱的夏天,總是讓人昏昏欲睡、渾身無力,有些人還會因此而失去胃口、變得煩躁,也有人會出現便祕、拉肚子或頭暈等症狀,日本就有專門統稱這些夏日症狀的詞「夏バテ」(Natsubate),意思是因為太熱而精疲力盡。本文將帶你了解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症狀,以及如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為什麼天氣熱會頭暈、疲倦?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心理上來說,「熱」本身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而且為了幫助人體適應變熱的天氣,身體要花許多力氣調節體溫和平衡與外部溫差,血管會擴張,好讓血液流到靠近皮膚表面的地方,以冷卻過熱的皮膚。

除了血管擴張,人體也會排汗,當汗水蒸發時會帶走熱氣,你的心跳和基礎代謝率都會增加,這都會讓你覺得很累或嗜睡。

除此之外,你可能還會有下列症狀: 水喝太少、流太多汗都會導致脫水,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造成身體疲憊。 因為皮膚是身體調節溫度的重要部位,所以如果紫外線直射皮膚,或引發曬傷,都容易讓身體脫水。 脫水會導致便祕和脹氣。 天氣太熱會讓人沒有胃口,也會讓體內血糖降低。 天氣變熱反而利於某些細菌快速孳生,讓人易受消化不良之苦,特別是喜歡吃路邊攤的人,油膩的食物容易導致腸胃不適,若又不常喝水,身體也會較容易疲憊。

昏昏欲睡可能是褪黑激素不足所致

我們知道,流汗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不過執行這項機能其實相當耗費體力,如果你在不停流汗的同時,仍不斷的接受太陽照射,充足的陽光便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荷爾蒙,其中一個功用就是調節心情,因此褪黑激素太少可能會讓人心情低落。

汗流浹背和壞心情無疑是夏日疲勞症的典型症狀,因此頂著夏日豔陽出門時,最好撐傘或擦防曬乳,避免褪黑激素分泌不足。

另外,褪黑激素有催眠作用,所以夏天日照的情況下,也容易讓人因為缺乏褪黑激素而睡不著或睡不好,建議睡覺前關燈、避免睡前看電視、滑手機,可以讓大腦提前接收「要睡覺了」的訊息。

(同場加映: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5方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想要減少夏日疲勞的症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一天至少喝三到四公升的水,避免日正中午的時候外出,也記得做好防曬,以下提供減輕夏日疲勞的五個方法: 多吃新鮮水果,特別是含水量高的水果,如西瓜;如果想喝果汁,也盡量選擇現打的。 避免油炸食物。 減少咖啡因攝取。 不要喝酒,因為酒精利尿,容易造成脫水。 吃一些鹹的小點心,例如洋芋片。

(同場加映:怕熱原因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辦?3招預防皮膚乾燥!護手霜這樣用才有效

冬天一到,不少人容易手脫皮、乾裂,尤其是經常需要碰水的家庭主婦和廚房員工;到底手指乾裂脫皮該怎麼辦?為什麼冬天容易手指乾裂?手指乾裂要擦什麼?《Hello健康》一次為您解答!

冬天手指乾裂原因:皮膚乾燥、缺乏油脂

皮膚表皮有4層組織,最外層是角質層,是保濕的第一道防線;角質層的結構如同一道磚牆,由磚塊(角質細胞)與水泥(脂質)堆砌而成。

正常情況下,角質層能抵禦外來刺激物質、保護皮膚,不讓底部的水分流失,保持皮膚彈性濕潤;然而,天氣變冷時,皮膚的血管會收縮,使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減少,外加上空氣濕度降低,導致皮膚的油脂變少、水分快速流失,引起皮膚脫皮、乾裂。

若皮膚已處於乾燥的狀態,又經常碰水、洗手或消毒,就會讓油脂、水分消失得更快,使手指嚴重乾裂、流血,更可能演變為缺脂性濕疹(又稱冬季癢、乾燥性皮膚炎)或富貴手。(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辦?

手指脫皮、乾裂的改善方法有2個重點,以下分別說明: 減少油脂及水分流失:避免頻繁碰水或接觸刺激性物質 重建保濕防線:擦護手霜和藥膏,加強保濕及保護皮膚 3招減少油脂流失,改善手指脫皮、乾裂 戴手套:從事需要碰水的家事或工作時,記得戴防水手套;若已嚴重乾裂脫皮,可先擦凡士林或護手霜,戴上一層棉手套後,再戴防水手套,增加保濕效果。 使用低刺激性物質:避免使用鹼性或清潔力過強的化學用品,例如洗手乳、沐浴乳、洗碗精或洗衣精。 濕洗手比乾洗手好:酒精或含有酒精的乾洗手用品,不只會去除手部油脂,也會減緩傷口復原速度;建議以濕洗手代替乾洗手,並於洗完手後將水擦乾,避免水分蒸發,將表皮水分一併帶走。

手指裂開要擦什麼護手霜、藥膏?

輕微的手指乾裂,例如關節處或局部地方裂開,通常只要避免皮膚繼續受損,並勤擦護手霜,乾裂就會逐漸改善,但若已演變為濕疹或富貴手,就需看診、使用外用藥膏治療;醫師可能會開立含有類固醇或尿素的藥膏,減緩發炎及增加保濕效果。(延伸閱讀:皮膚莫名發癢怎麼辦?秒懂皮膚乾癢的原因及止癢方法

每個人膚質和皮膚受損程度不同,適合的護手霜也不同,建議以「擦了不會過度油膩,也不會馬上變乾」作為選購標準,並盡量選擇成分單純、無色素或香料的護手霜,以減少手部刺激。

護手霜最佳的塗抹時機有2個:

每次洗手或碰水後:手部油脂最少,最需要滋潤的時候。 睡覺前:手部皮膚修復的時間較長。

每次塗抹時,僅需擠出一個指節的份量,並充分搓揉,讓手指皮膚完整吸收。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