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單很難?教你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脫單很難?教你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現代人賺錢不易、買房不易,連「脫單(脫離單身)」也是難上加難。內政部公佈2021年人口資料,結婚對數為11萬4,606對,結婚率千分之4.88,創11年來的新低,但仍有多人期盼進入婚姻,因此才會有這麼大的「婚配市場」,包括聯誼、相親、交友網站或是軟體等。

聯誼總是很緊張?不知道要跟對方說什麼?參加無數聯誼但都沒有遇到適合對象?《Hello健康》邀請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向你說明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聯誼、相親過時了?

聯誼、相親到底是不是老掉牙的活動?這讓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流行文化來回答吧! 2019 年熱播的神劇「俗女養成記」就有相親的情節,更不用說日劇、韓劇時不時出現聯誼的橋段。連美劇「聯誼會(GRΣΣK)」都在探討大學生在兄弟會(Fraternity)、姐妹會(Sorority)交際、認識朋友的故事。可見,線上的交流的確變多了,但是實體的活動也沒有完全消失。

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1. 聯誼其實和玩交友軟體差不多

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在受訪時表示,如果在單身聯誼、相親前覺得緊張,不妨這樣思考 – 如果使用過交友APP或交友網站,就表示你對相親、聯誼的「經驗十足」。試想,在手機上按一按,就可以把對方的資訊都看得一清二楚,這跟單身聯誼、相親前拿到的一堆「身家調查」後的個人資料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你如果熱衷網路交友,相親、聯誼對你來說其實一點也不陌生。

不過實際上跟對方碰面,的確有更大的挑戰,林醫師也給了以下的綜合建議:   2. 要瞭解別人,必需先瞭解自己

林醫師提醒道,在日本有「婚活」(發音:Konkatsu)一詞,就是「結婚活動」的縮寫,代表未婚男女積極參與各種能夠有助於成家的活動。其實婚活是從日文「就活」(發音:Shukatsu),也就是「就職活動」演變而來。就活對日本大學生可是重要非凡,在畢業前就要拼命面試,拿到未來公司的內定才行。婚活的概念像是求職一般,要花時間、要很拚、很競爭,才能尋覓到未來的人生伴侶。 

所以林醫師建議,在聯誼、相親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個看似「認識新朋友」的過程,其實跟面試很像。在求職的時候,對自己的強項、弱項有所掌控的話,能夠發揮優點、縮小缺點,更容易找到工作。在聯誼時,也要對自己預想的表現聊若指掌,也更容易脫穎而出。

以同樣的比喻來說,找工作時我們會設定符合自己標準的公司、單位來投履歷,也會掂掂自己的斤兩,試想自己最好與最差會投身在何處。那麼參加聯誼,一樣要給自己訂定心儀的對象要符合什麼條件,跟自身的特質有無對應,過高與過低都有損配對成功的可能。

3. 聯誼第一印象決定80%的分數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真的不是老生常談。第一次見面,的確要花點心思在穿搭上面。並非要一擲千金,而是延續上述對自己了解,做出符合自己身材的打扮。舉例來說,如果覺得自己的小腿太粗,就不應該穿短褲、短裙。 4. 聯誼不要陷入「比較 — 競爭 — 評論」的循環

畢竟單身聯誼活動也是群體活動,當你發現旁人看似更有「市場」的時候,心情一定會受到影響,隨之也會更想表現自己,而內心也會不停為潛在對象打分數。所以一定要給自己心理建設為先,畢竟「人比人,氣死人」心情不好,臉色難看,也很難認識新朋友。 5. 聯誼或多或少都會帶點討好的成份

在心儀的對象面前,的確很難「不動如山」,但是更有可能「亂了陣腳」。如果發現自己為了贏得芳心或是想要讓男方多跟你講一句話,卻開始「插科打諢」說些讓場面尷尬的冷笑話。也許你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但請你放輕鬆,別太過苛責。為了討好而失去自己,也算是是擇偶時期的一種常態。

林醫師也說,我們在特定的場合,反射性地要去討好那個環境裡的其他人,會順應著社交禮儀戴上「無形的面具」而言不由衷。所以在聯誼、相親時,無論自己還是對方都無法展示真實的自己。不過這樣的狀態無法長期維持,而看見對方的真正的樣貌,以及讓對方看見自己真正的樣貌,其實更加重要! 聯誼、相親之下的省思

日本社會學家,東京工業大學的名譽教授橋爪大三郎便指出:「……婚活……如今卻像包裝好的套餐商品,似乎要把風險降到最低……選結婚對象就像是在從衣櫥裡頭挑選衣服似的……是真的相愛嗎?彼此的腦中只剩下算計,完全沒有戀愛兩個字可言……」

相對於日本,台灣市場上為數頗多的聯誼活動,總是設下重重限制。年齡、財力、外貌幾乎都成了關卡,無法達標的人也無法參與未婚男女的活動。但是婚姻的媒合若只是條件的評比而已,那真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國內的研究也顯示:社群網站上的使用者若是比較心態愈高,他的負面情緒與寂寞感也隨之提升。在虛擬的網路世界看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的貼文、照片、按讚數就能讓我們夠鬱悶了,那麼實際參加聯誼活動時遇見條件出眾的競爭者把自己心儀的對象給追走了,心情一定更是淒慘!

在漢人社會裡,婚姻,還是帶著一點「買賣」的現實意味。不然怎麼會有聘金、嫁妝這種類似交易的儀式?但是我們好不容易進入自由戀愛的時代,要體會一個人的好,最好別僅僅是把他的生命歷程歸納為幾組數字而已。

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有人說:「大笑治百病」。笑,也是一種國際共通語言,大笑更被當成一種運動,例如源自印度,盛行於歐美的大笑瑜伽(Laughter yoga)。快樂的情緒對身心有很多益處,笑聲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且有科學根據。大笑到底有什麼魔力?以下讓我們一探究竟!

研究證實笑聲會傳染

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聽見別人大笑時,自己也想笑,甚至忍不住就直接笑出聲來?這是很正常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認知神經學教授蘇菲史考特(Sophie Scott)也同意道:「您笑,全世界都跟著笑」。史考特與其團隊的研究顯示,當人聽見笑聲時,大腦掌管情緒的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cortical region)會開始活躍,同時刺激相應的臉部肌肉,而使我們更容易笑出來。

此研究是以功能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觀測受試者在聽到不同聲音時的大腦反應,比起尖叫、嘔吐等負面聲音,笑聲與勝利的歡呼等正面聲音,引起大腦的反應會強烈許多,顯示正向情緒的感染力,遠勝過負面情緒。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與芬蘭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也顯示相同的結果。 大笑的5大健康好處

釋放壓力:大笑可降低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又稱可體松、皮質醇) ,同時能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因此大笑能減壓、去焦慮、緩解疼痛與不適,讓緊繃的身心都放鬆,且可持續長達 45 分鐘。(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放鬆紓壓) 增強免疫系統:除了減輕壓力,大笑還能促進免疫細胞生成、增加抗體,進而提升免疫力,避免感冒及疾病找上門。(同場加映:減壓提升免疫力!愛愛7大好處報你知) 燃燒卡路里練腹肌:一天若笑 10~15 分鐘,便能消耗約 40 大卡的熱量,一年下來能瘦下1~2公斤。而且大笑時,會牽動到腹部的肌肉,與訓練腹肌時運用到的肌肉非常相似。 促進心血管健康:大笑會加速血液流動、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風險。 延長壽命:上述的各種健康好處,已涵蓋了生理與心理,身心都更健康的情況下,相對地壽命也會跟著延長,印證了「笑是最好的特效藥」這句話,而有幽默感的人,不僅自己較容易笑且放鬆,也較能讓人開心地笑。一份長達 15 年的研究數據,也顯示了幽默的健康益處,幽默感較高的女性,各種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48%,心臟疾病及各種感染的致死率,則分別降低了73%和83%;幽默感較高的男性,感染致死率則是降低74%。

化療副作用身心俱疲?癌友照護難題別害怕找人幫忙!醫:了解病況、保持樂觀

當身邊親友罹癌時,化療的副作用不僅只有生理可見的掉髮、腹瀉或免疫力下降,癌友的心理狀態也同樣在承受著考驗。而除患者因病痛纏身而鬱鬱寡歡,照顧者也因長期照護變得疲憊不堪。究竟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後會出現哪些身心變化,又該如何減輕副作用與照護者的負擔。

Hello健康》邀請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亦是癌症治療領域專家的鄭鴻鈞醫師,一同討論癌友與照護者如何調適身心狀況,攜手面對癌症治療過程與心理壓力。

化療引負面情緒 做好心理調適是抗癌關鍵

癌友的心理變化在抗癌歷程上扮演關鍵角色,不少癌友在接受化療後便一蹶不振,但也有許多人學會與與癌症和平共處,而接受化療者通常會出現下列心理症狀:

焦慮、憂鬱:化療帶來的副作用相當痛苦,病患對於死亡也懷著憂慮、恐懼,長久下來對照護者產生心理依賴,加重照護者的負擔,而對病情憂鬱的心情也會影響免疫系統,讓抗癌路程更加艱辛。(推薦閱讀:癌友心裡苦你甘知?癌後3大心理反應、心理師教癌友走出憂鬱) 幻覺、經常疲勞、事事缺乏興趣:頻繁接受化療容易讓患者出現幻覺。臺大醫院的研究指出,化療後經常感到疲憊、提不起勁,對於外界事物興趣缺缺等症狀,稱為「癌因性疲憊症」,屬於化療後的正常現象。建議患者減少體力消耗、盡量做喜歡的事情讓心情愉悅,能減少化療引起的疲憊與不適。

許多癌友在治療過程中,只著重在是否有新的癌症特效藥讓病痛減輕,卻忽略對抗病魔更需要良好的心理調適並保持樂觀態度,才能面對漫長的治療過程。

鄭鴻鈞醫師建議,癌症病患面對病魔時,可以著手了解相關癌症症狀與治療,一旦愈了解癌症,害怕情緒就會減少,心情變好則有助於改善療程效果。

6大化療副作用與改善建議

癌友們除了心理狀態不穩定,同時也會因化療的副作用而感到不適: 噁心、嘔吐、胃口差:所有接受化療的病患都得面對這個關卡,不過目前已經研發了止吐藥物,病患飲食上也須注意少量多餐、油炸食品、每餐的份量要適中才能免於嘔吐的不適。 骨髓功能抑制:化療藥物會讓造血系統受到影響,讓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低下。因此建議癌友應獲得充足睡眠,搭配均衡飲食攝取,食物以熟食代替生食,以降低因免疫系統下降而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 口腔黏膜破損:有些化療藥物會侵犯到口腔黏膜,使得吞嚥食物時會感到疼痛。建議以鼻胃管灌食,改吃柔軟、易吞嚥的食物為主並保持口腔清潔。 掉髮:化療藥物會影響到毛囊,讓頭髮逐漸變少。不過別擔心,只要化療結束,頭髮大多能慢慢長回,擔心外表受影響的病患也可以在過渡期間利用假髮來裝飾自己。(推薦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腹瀉:藥物可能傷害胃黏膜而引發腹瀉或腹痛,建議患者避免飲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飲食採少量多餐,減輕胃部負擔。 周邊神經病變:少數藥物會引起手麻、腳麻的症狀。若症狀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減輕藥量或使用其他治療方式。

鄭鴻鈞醫師補充,有些病患使用放療法來治療癌症,因此副作用會隨著部位的不同有其他的症狀,例如照射部位為口腔,病患會出現吞嚥困難、食慾不振的副作用;若照射部位為腸胃,則會引起噁心、嘔吐的不適感。

若病患於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或對自身症狀產生疑問,應直接詢問醫師,既可了解該如何舒緩症狀,也有助醫師掌握病患身體狀況。

找人幫忙、適度紓壓 照護者也需要適當休息

癌友的照護者通常以家屬最為常見,但照護者往往得身兼多職,不但要工作、打理家務,更要負起重擔,時時照顧癌症病患的身心狀況,長久下來照護者也需要自己喘息的空間。(推薦閱讀: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台灣癌症資訊網指出,身兼工作、家庭、病患的照顧者,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因此提供了幾點建議,幫助照護者在照顧病患時,也能多多注意自己:

切勿放任負面情緒吞沒自己 與其他家人分工合作照顧病患,別總是自己承擔 多餘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參加照顧者互助團體可以幫助彼此鼓勵

「性侵、家暴」女性一輩子的傷痕: 6大平台助受害者身心重建

當好萊塢因多起性醜聞而掀起的#Me too運動(反性侵性騷運動)延燒至全世界,兩岸三地亦傳出如吳亦凡等影劇偶像性侵粉絲的醜聞而遭各界猛烈撻伐與踢爆,「性侵」、「性騷擾」等議題也再度引起所有人的關注。

當面對遭受性侵、或經歷性自主權受侵害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受害者,甚至是自己面臨創傷時,我們應如何協助身邊的受害者走出性侵與創傷陰影?難以啟齒的痛讓受害者在崩潰邊緣時,又能找誰幫忙?《Hello健康》和你一起伸出援手、協助身邊需要力量的女性身心重建。

性侵案件統計:高達9成加害者為朋友關係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區於2020年接獲性侵通報之案件數為1萬8847件,前(2019)年為1萬7119件,而嫌疑人與受害者間又以朋友關係、包含親人朋友、男女朋友、普通朋友、同學、鄰居為加害者的比例最高,多達近3500件。

內政部統計處之「妨害性自主罪」報告中亦指出,違反妨害性自主罪之男性犯罪人口率與女性被害人口率,以年齡區間在12~17 歲少年最多外,嫌疑犯與被害者竟高達9成以上為相識關係。顯示加害者實為平日潛藏於受害者生活中具基本信任度的友人,以致於受害者降低戒心而釀出悲劇。(推薦閱讀:私密影片外流等於性侵!)

當曾遭性侵、性自主權受脅迫甚至是家暴的被害人們,終於有勇氣浮上檯面指證、揭露潛藏多時的痛苦,由於被性侵者往往事後仍處於當時受脅迫所經歷的巨大恐懼、羞愧,並擔心各界眼光等強烈情緒而飽受創傷煎熬。 什麼是性侵害?

根據宜蘭縣政府衛生局之「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說明,下列行為皆屬「性侵害」範圍: 違反他人意願、趁人不知抗拒時,迫使他人性交之行為。 嚴重的性侵害行為包括性交、口交、體外射精、性器官接觸、性猥褻。 其他輕微的包括展示色情圖片、口語上的性騷擾、強迫觀賞色情影片、不斷撫摸女(男)性身體、窺視等,皆可視為性侵害的範圍。 依侵犯程度再細分之5種類型:如施以性嘲弄或動作、不當碰觸、施以性報酬、施以威脅之性強迫行為,以及強暴。

受害者情緒黑洞深、親友小心罹患「替代性創傷」

然而,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指出,性侵或遭遇家暴的受害者固然亟需相關扶助,但其親友的焦慮與情緒往往不亞於被害者;由於親友通常不知應如何協助被害人、對於相關法律的無知、司法判決的不確定感、擔憂周遭眼光,甚至對於周遭環境安全之意識以極度焦慮不安的反應呈現等,也會形成所謂的「替代性創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之臨床心理師沈晏羽表示,替代性創傷不僅是單一事件造成,除了於協助受害者的過程中會逐日累積,並因內在歷程轉變而累積加重之外,協助受害者的親友若過程裡未能即時覺察自身狀態並適度調整,就可能產生情緒耗竭、憂鬱、焦慮等「替代性創傷」症狀,讓被害者和身邊親友同步深陷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生活、工作與社會功能。

支援系統扶一把、6大平台資源走出陰霾

有鑒於日常生活中遭遇性騷擾、以及性侵害等真實發生之案例往往高過於實際通報案件數,政府與各界成立之社福機構也針對遭遇性侵、性騷而身心受創的被害家庭伸出援手,當被害者或其親友無力脫離受創深淵時,建議不妨向外求援,透過下列6大支援系統平台自創傷中找回人生。 E起關懷、善用通報支援平台: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各縣市政府設置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可進一步協助性侵、家暴案件之通報與處理事宜。 各縣市政府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

針對欲聲請保護令、不知如何撰寫保護令聲請書狀,或有需陪同出庭之被害者,可就近尋求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協助。 113保護專線:

當發現身邊有任何兒童、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或本身遭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等情事者,通報者不分縣市,可以手機、市話、簡訊(聽語障人士)撥打24小時全天候開放之保護專線「113」,由專業社工人員提供相關諮詢、通報、轉介等服務,並遵循保密原則,確保無任意向第三人透漏受害者個資之情事。 113線上諮詢:

若為聽、語障或不便交談的受害人,亦可藉手機以簡訊傳送至113,或利用113線上諮詢與保護專線之社工人員聯繫。 關懷E起來:

此為衛生福利部建置之網路通報平台,提供線上通報及諮詢關於家庭暴力、性侵害及兒少保護事項。 家庭暴力相對人輔導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

有鑑於多數男性受害者,對於對外求助相對陌生與保守之態度,此專線亦提供保護隱私之方式,協助具家庭議題困擾之男性諮詢服務。

另外,當受害者為遭遇家暴者,當無經濟能力展開自主生活時,政府亦提供相關補助,讓被家暴者可至家庭暴力被害人可申請之相關補助申請緊急生活扶助費用、驗傷醫療等相關補助;衛福部保護服務司亦提供有性侵被害人之相關補助方案,協助遭受身心痛楚的受害者申請因身體受創、心理輔導需求或相關法律扶助之費用,度過難關。(你也想知道: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走出傷痛:規律運動、作息重建身心

受害者展開身心重建至恢復健康的過程漫長且艱辛,根據Psychology Today研究指出,90%之被害人能從創傷中自然恢復,換句話說,多數被害者終能隨著時間自創傷中漸漸康復。

雖然面對血淋淋的傷口相當艱難,但被害人應即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或透過與信任、具同理心之親友,心理諮商如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協會(手機、電話直撥1995)或精神科醫師紓解情緒,透過與人互動的過程,減輕被害人自責或無助的絕望感。

另外,相當程度的運動量有助於刺激腦內啡(endorphins)分泌,降低痛楚並產生愉悅感,建議被害者可藉由定期運動的輔助轉換思緒與心情,並建議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重建身心平衡以面對人生的下一階段,在自我的堅持與親友扶助下,相信傷痕終會漸漸淡去。

職場媽媽兩頭燒!5招平衡家庭與工作

現代有許多職場媽媽,白天忙工作,晚上下班還得趕回家照顧小孩,在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忙碌生活中,多半連一個人放鬆的時間都沒有,也很難顧好自己的健康。媽媽們不妨嘗試以下5種方法來調劑身心,平衡一下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

1. 早起

若職業媽媽可在孩子起床前,提早15分鐘起床,做些簡單的瑜伽伸展、讀一些喜歡的書籍,或是安排當日行程,想著如何讓自己在當天過得開心,甚至躺在床上深呼吸幾分鐘等,都是可提高心情品質,和減輕壓力和焦慮的好方法。

2. 提前計劃和準備

組織能力對職場媽媽來說十分重要,如果能事先規劃當日或近期的事項,可幫助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進而預防突來的焦慮和壓力。例如將小孩託付給保母之前,可根據孩子所需,多準備幾套換洗衣物,或是其他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此外,試著提前計劃並簡化待辦事項,建議可以寫在紙上,會讓思緒更清楚,也不怕因忙碌而不小心忘記。(相關好文推薦:全職媽媽非傭人!4招愛自己兼顧全家

3. 適時說不、設定界線

職場媽媽的生活身兼多種角色,例如母親、老婆、同事、員工等角色,且盡力將每個角色做到最好。然而,請記得,盡力做好工作並不代表要對任何要求照單全收,請適時地說「不」,拒絕一些您認為次要的事情,保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才不會因此操勞過度。

4. 睡眠充足、多運動

有充足的體力,才有辦法照顧家庭和勝任工作,所以職場媽媽們請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睡覺睡滿7小時、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等。(推薦閱讀: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於職業媽媽而言,不但能減少壓力,還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感到更加愉悅,因此即使每日只花20分鐘來運動,也具有正面效果。

此外,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雖然很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但請各位辛苦的母親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偶爾讓自己的大腦適時放空,才能避免壓力造成的倦怠。

5. 培養孩子成為家事小幫手

孩子們雖然常是造成家中混亂的主因,但也可以讓他們成為做家事的小幫手。一般人覺得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承擔家務,其實可以訓練孩子從身邊的事務做起(如收玩具、穿脫衣物),再依孩子的能力,給他一些足以擔負的家務職責。(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不過,初期要先示範給孩子看,並包容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所犯的錯誤;一旦孩子技巧熟練後,可藉遊戲及競爭的策略,引起孩子想要參與家務的動機。

看A片才會這樣?性成癮的5個迷思

性成癮(Sex addiction)一詞成為熱門話題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儘管時常被提及,許多人並不是真正理解它。本文將談論,並試圖消除有關性成癮的5種常見迷思。

迷思1:性成癮只與性有關

性成癮不全與性有關,它是指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性行為和性衝動。性成癮者不僅僅是那些對性愛異常渴望的人,事實上,有許多潛在的心理問題導致他們的特異性行為,例如壓力、焦慮、沮喪或羞恥。性成癮在這類人身上呈現出極鮮明的負面影響,甚至嚴重干擾了他們的生活、日常活動及社交。有些專家偏向使用縱慾或性慾亢進疾患(Hypersexual disorder)一詞取代性成癮。

迷思2:性成癮者是時常自慰的人

儘管過度自慰是性成癮的早期跡象之一,但只要不嚴重到影響您的生活,您就不算是性成癮者。實際上,時常自慰反而會給您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多好處。另一方面,性成癮不僅僅侷限於自慰,它還包括對色情影片、賣淫、展示、偷窺癖等上癮,以及雜交、多重性伴侶、性騷擾、強暴、強姦等行為。 迷思3:性成隱者是感情的騙子

性成癮者可能同時經營多段關係,或發生多次一夜情,他們對感情或許不忠誠,然而,一概將關係裡不忠的人視為性成癮者,這種想法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性成癮者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羞恥,並試圖制止、減少或控制自己的?良行為,但卻難以控制對性的慾求。

迷思4:性成癮者是A片的忠實觀眾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二者不能畫上等號。觀賞A片的好處包括提供了人們學習和了解性行為的機會,也可以為您的性生活提供新題材和不同的技巧。只要不會損害交往關係或控制您的生活,藉由觀看成人片放鬆、挑逗或激起性慾、及學習性愛技巧,和性成癮並沒有關係。(同廠加映:性知識正解|看A片別當真,一起細數A片9大迷思!

迷思5:性成癮者全是男性

在學術研究中,並沒有性成癮者性別不平衡的報導。專家表示性成癮者包含了男性和女性,兩性都會有受到性成癮影響的人。性成癮的男性偏好單純性交或自慰,而女性則更喜歡性、愛情及浪漫的組合關係。

沒這麼愛你~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戀愛觀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常常照鏡子或自拍,我們可能會開玩笑說他很自戀。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一位美男子納西瑟斯(Narcissus),因為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無法自拔而死。而精神疾病對自戀的定義,則是指過度自我膨脹、活在完美愛情幻想裡的人格特質。本文將介紹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徵、造成的原因以及患者的戀愛方式,帶您知道跟自戀的人談戀愛,會發生什麼事。

從神話衍伸出的精神疾病名詞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提到,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刺傷或擊倒,他們可能會不屑一顧、愛生氣,甚至會有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就是減少與外界接觸的頻度和程度)的行為。若同時出現下列多種特徵,就可能有屬於自戀型人格: 需要別人過度的讚美 缺乏同理心 過度自負,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 過度專注幻想擁有無止境的成功、無限大的權力、過人的美貌和過於完美的愛情。 喜歡掌有特權,或是擁有特殊待遇。 喜歡利用、剝削別人。 會嫉妒、羨慕別人,但又常常認為是別人嫉妒、羨慕自己。 自大,態度或行為舉止傲慢。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原因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未完全確定,但專家相信,不論是基因、生長環境,還有早期的生活經歷,都有可能造成此病。

奧地利知名精神分析醫師漢斯.柯赫(Heinz Kohut)也認為,自戀是人格發展重要的一環,而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只不過是發展停滯,需要透過更多培養,才能正常發展。

自戀型人格疾患的愛情觀

和自戀的人談戀愛,多少都會讓人懷疑:「他真的喜歡我嗎?」事實上,大部分有自戀型人格的人,他們的愛情模式都是遊戲之愛(Ludus love)。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是一筆交易,或一場遊戲,目的是從感情中獲得地位和權力,甚至提高自尊心。自戀型人格的遊戲之愛,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拒絕討論彼此的感情瑣事 在另一半面前跟別人調情 不讓家人朋友知道另一半的存在 指望另一半會讀懂自己的心 常常讓對方找不到人,也不會主動打電話、傳訊息。 忽冷忽熱,欲拒還迎。 喜歡承諾做不到的事,或是乾脆不遵守承諾。 說謊成性,滑頭滑腦,很難定下來。 約會初期進展快速,甜言蜜語,會送禮,並善於誘惑對方。 喜歡責怪另一半,扮演受害者。

不過,自戀的人談戀愛時,並不是只會利用伴侶而已,他們對伴侶還是會產生正向的情感,只是可能不會深愛對方,所以才稱為遊戲之愛,並經常會讓另一半傷心。當一段感情已經偏離他們原本預期的路線之後,他們會變得冷酷、易怒、喜歡批評另一半,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交往對象。

設立共同目標!熱戀沒有過期的一天

熱戀期過後要怎麼繼續維持愛火呢?如果您的關係已經陷入了一成不變的僵局,參考以下給情侶們5個建議,就算交往很久,甚至結了婚,兩人的愛依然可以細水長流。

1. 隨時保持感恩的心

熱戀中的人可能覺得對方做什麼都很可愛,但久了,芝麻蒜皮的小事都會讓人忍不住翻白眼。這可能是因為日積月累的壓力,讓人忘了互相珍惜和體諒。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負面的事上,愛情當然無法持久。因此請時不時回想一下自己當初愛上對方的原因,而且不只提醒自己,也可以把它告訴對方。用正面的態度看待兩人關係,就會發現這段感情中還是有很多值得心存感恩的地方。

2. 親密的撫摸和觸碰

有些人在一起久了,會愈來愈少碰對方,但研究顯示,有固定親密碰觸的習慣,如親吻和擁抱,可以讓兩人對關係的滿足感提升。所以下次相處的時候,不妨多碰碰對方的手、摸摸對方的頭髮、出奇不意地給對方來個深深的擁抱,或輕輕在對方臉頰上啾一下,都可以讓對方覺得你還是對他很有感覺。在床上的時候,也可以主動提議嘗試新把戲,並增加撫摸對方的時間。 3. 認真深入地聊天

懷疑是感情中最具殺傷力的東西,如果常常搞不懂對方為什麼看起來不高興、說特定的話、做出特定的行為,與其自己獨自亂想,不如開口詢問,或許就能消除許多心中的疑慮。除此之外,認真深入地聊天,能幫助兩人了解彼此對不同事物的觀點,以後意見不合時,比較能用理解而非防衛的態度面對。

4. 為各自保留一點私人空間

很多人以為跟另一個人在一起,就代表要完全跟對方共享人生的一切,但其實並不然。雖然每個人都想要有伴,但每個人也都需要一點私人空間。只要能讓對方知道有需要時,您隨時都會支持他們,彼此為自己保有一點私人時間和空間,對感情其實是有益而無害的。 5. 一起設立共同目標

有研究顯示,成就感對快樂的影響很大。因此若跟伴侶有共同目標,兩人一起達成的時候就會倍感開心。而在共同朝目標努力時,兩人間的情感也會愈來愈強大。

自殘: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自殘的定義

非自殺性自我傷害,通常簡稱為自殘,是一種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例如割傷或燒傷自己,以應對痛苦的情緒,如憤怒和沮喪。有這種不健康行為的人,自殺的風險很高,但通常並不意味想結束生命。這可能是因為自殘的人認為,自殘就足以應付情緒困擾了,因此他們覺得不需要自殺。

自殘當下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平靜感和刺激,但通常會伴隨羞恥感,並使痛苦的情緒重新產生,甚至衍生成致命的行為。手臂、腿部和身軀是常見自殘的目標,但是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被用於自殘,且自殘的人也會使用不止一種方法來傷害自己。

一般人有沮喪的情緒,可能也會有自殘的衝動,但只會自殘幾次,但是對於心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來說,自殘會演變成一種長期的重複性行為。而儘管很少見,但有些年輕人可能會在公共場合或團體中自殘,以示結盟,或向他人展現自己受到的苦。

此外,自殘通常是私下發生的,並會以受控或儀式性的方式進行,在皮膚上留下疤痕,常見的方式有:

用鋒利的物體割傷或劃傷 抓傷 用點燃的火柴、香菸或鋒利的尖銳物體燙傷自己 在皮膚上用利器割出文字或符號 打傷 用尖銳的物體刺穿皮膚 拉扯頭髮 干擾傷口癒合 自殘有多常見?

根據統計,這種令人不安的現象,在美國和西歐等發達國家特別常見。有自殘行為的人裡,女性佔了60%,其中約有50%在14歲左右就開始自殘,並持續到20多歲。若有疑問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訊息。 自殘的症狀 身上有傷疤、新切痕、抓痕、瘀青或其他傷口 過度摩擦的部位會有灼熱感 時常有尖銳物體在手上 即使在炎熱的天氣下也要穿長袖或長褲 人際關係困難 持續有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在這是要幹嘛?」 行為和情緒不穩定、衝動、不可預測 感到無助、沒希望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正在傷害自己,或者有傷害自己的想法,即使輕微,也請尋求幫助,因為任何形式的自殘,都代表背後有需要解決的更大問題。 如果有會自殘的朋友或親人,你可能會感到震驚和害怕,但請認真對待所有關於自殘的話題,並鼓勵他們就醫,因為自殘會造成的傷害太大了,會自殘的人絕對無法獨自應對,儘管你可能會覺得這麼做像是在出賣他們的秘密。 若發生在小孩身上,可以先諮詢小兒科醫生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他們可以提供初步評估,或轉介給心理醫師。千萬不要對小孩大吼大叫或威脅指責,而是應適時表達關心。 若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建議他們可以跟朋友、父母、老師、學校輔導員或任一位可信任的成年人訴說心情,並尋求心理治療。 什麼時候應該要尋求緊急協助?

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因自殘而嚴重受傷、傷勢可能危及生命,或認為自殘者可能受傷或自殺,請立即撥打119或當地的緊急電話。如果有自殺念頭,請考慮以下選項: 諮詢心理醫師 與信任的人聯繫 撥打自殺熱線電話(生命線24小時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 自殘的原因

大多數的人有自殘行為,都是為了應對令人窒息的情緒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社會問題:例如被欺負、在工作或學校中遇到困難、與朋友或家人的關係不好,以及性向問題。或者也有可能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而產生難以控制的情緒。自殘也可能與反社會行為同時發生,例如在學校裡表現不良,或與警察發生糾紛。 創傷:例如身體曾經遭受過性虐待、親密的家人或朋友死亡、流產。 心理原因:例如焦慮、憂鬱、反芻性思考,或覺得心理有聲音在叫他們自殘。也有可能是因未與親友分離,而失去身份認同,或形成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強烈的憤怒、絕望和自我憎恨感。自殘的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該找誰求助,所以才用自殘釋放這些壓抑的情緒。 自殘的風險因素

可能讓人自殘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處於青春期:儘管其他年齡的人也會自殘,但自殘通常好發於青春期,因為那時情緒較不穩定,且青少年面對同儕壓力、孤獨感以及與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的衝突,都會增加自殘發生的風險。 有會自殘的朋友:有會自殘的朋友的人,更有可能開始自殘。 生活遇到問題:一些自殘的人,通常都在生活中受過創傷。他們可能生活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或性向感到疑惑,或是在團體中屬於較邊緣的人。 精神健康有問題:自殘的人比一般人更會批評、批判自己,並且不太會解決問題。此外,有某些精神障礙的人特別容易自殘,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Anxiety)、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 過量飲酒或吸毒:在酒精或毒品的影響下,容易造成自殘的行為。

自殘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自殘?

目前並沒有自殘的診斷測試,醫師主要會透過身體和精神狀況來做評估。自殘可能需要具有治療自殘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才能評估,而心理諮商師可協助評估患者是否有與自殘相關的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人格障礙症(Personality disorder)。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或諮商師可能會用到其他工具來診斷,例如問卷調查或心理測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儘管尋求了醫療幫助,家人或朋友仍然會發現患者有持續自殘的行為。或者回診時,醫師會發現新的疤痕和傷口。

如何治療自殘?

目前沒有治療自殘的最佳方法,不過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心理狀況告訴其他人。雖然可能會覺得很丟臉,但還是建議患者多與信任的人交談,例如朋友、親人、醫師、精神領袖或學校人員。

治療取決於個人的問題,以及可能患有的相關心理疾病,可以的話,最好向有治療自殘經驗的心理專家求助。而且治療自殘行為可能需要時間,患者並且需要付出努力,以及擁有想康復的慾望。

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的治療作用包括: 辨別和管理觸發自殘行為的潛在問題 學習用更好地技巧來處理困擾、調整情緒 學習如何提升自我意象 發展與改善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的技巧 培養健康的解決問題能力

此外,以下幾種類型的心理治療,也可能會有幫助: 認知行為療法(CBT):可幫助患者辨認不健康的負面想法和行為,並用健康、積極的想法和行為替代。 辯證行為療法:屬於CBT的一種,也可以教導患者一些行為技巧,以幫助度過痛苦、調節情緒,並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心理動力心理療法: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通過自我檢查來檢視自己過去的經歷,並透過挖掘隱藏的記憶,找出造成人際關係問題的根本原因。 正念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學習活在當下,並適當地感受周圍人的思想和行為,以減輕自己焦慮和沮喪的感覺,進而改善健康狀況。 除了個人諮商療法,也可以嘗試家庭諮商或團體諮商。

藥物治療

目前沒有專門治療自殘行為的藥物,但是如果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使用抗憂鬱藥或其他藥物,來治療與自殘相關的潛在疾病,以減少想傷害自己的感覺。

入住精神科病院

如果嚴重或反覆受傷,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或嘗試日間護理計畫,以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療。住院通常是短期的,可以患者提供安全的環境和更深入的治療,直到度過危機。 自殘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自殘: 堅持治療計劃,並按照指示服藥。 認識可能觸發自殘的情況或感覺,制定其他舒緩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並尋求支持計劃,以為下次的自殘衝動做好準備。 隨身攜帶醫師或精神科醫師的電話號碼,並告訴他所有與自殘有關的事件。也可以找一位值得信任的家庭成員或朋友,作為緊急聯絡人,下次有自殘慾望或自殘行為時,就可以打給他。 學習照顧自己,了解如何透過運動放鬆,以及怎麼吃才健康。 若有失眠問題,請諮詢醫師,因為這會嚴重影響自殘行為。 避免飲酒和吸毒,因為它們會影響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使人面臨自殘的風險。 如果受傷或需要接受治療,請適當照顧傷口。 不要共享用於自殘的工具,因為這會增加得傳染病的風險。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法。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過度換氣:定義、症狀、原因、治療與改善方式

過度換氣的定義

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意即頻率又快又深的呼吸,又稱過度呼吸,或超呼吸。通常健康的呼吸活動會在吸入與呼出的二氧化碳之間達到平衡,一旦過度換氣,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大於吸入的量,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降低,破壞體內平衡。而體內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供應腦血流的血管變窄,減少腦血流供應,發生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的過度換氣甚至會使人喪失意識。

對某些人來說,過度換氣不常見,僅是遭遇壓力或恐懼的偶發性驚恐反應。但對有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的人來說,過度換氣的現象會因為情緒狀態起伏(例如憂鬱、焦慮或憤怒),而頻繁發作。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過度換氣的症狀

過度換氣的症狀包括:

感到焦慮、緊張或緊繃。 頻繁嘆氣或打呵欠。 心跳加速,心臟好要跳出來。 頭重腳輕、暈眩、重心不穩。 手、腳及嘴巴周邊感到麻木或刺痛。 胸悶,胸口感到壓迫或疼痛。

下列是較少發生,且可能較不明顯的其他症狀,不過仍然與過度換氣有關:

頭痛。 放屁、脹氣、打嗝。 抽搐。 冒汗。 視力變化,如視力模糊或視野狹隘。 注意力或記憶出問題。 失去意識、昏倒。

以上可能沒有列出所有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若出現上述症狀、反覆出現上述症狀,或對症狀有任何疑惑,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不太一樣,建議與醫師討論,以獲得最妥善的照顧。此外,過度換氣可能十分嚴重,症狀持續20-30分鐘,若出現下列症狀,請群求醫療協助: 第1次過度換氣發作。 即便嘗試居家療法,過度換氣的症狀仍然持續惡化。 疼痛。 發燒。 出血。 過度換氣的原因

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過度換氣,最常見的原因是焦慮、驚恐、緊張或壓力,通常會以恐慌症的形式發作。其他可能導致的因素包含: 出血 使用興奮劑 用藥過量,如過量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 嚴重疼痛。 懷孕。 肺部感染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或氣喘(Asthma)。 心臟疾病,如心臟病發作。 糖尿病酮酸中毒,即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併發症。 頭部受傷。 前往海拔超過1800公尺的地區。 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

下列危及性命的問題也可能造成過度換氣:心臟問題、肺部問題、神經系統問題、感染、肝病、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中毒。 過度換氣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醫師將會快速檢查患者的呼吸與循環系統,若對生命沒有立即威脅,醫師將詢問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並排出各個可能的原因。檢查時,醫師可能會替患者實施靜脈注射,並在評估過程中連接監控設備。下列是醫師可能進行的檢查: 動脈血檢查等其他血液檢查 胸部X光 肺部灌流或通氣掃描 胸部電腦斷層掃描 心電圖

若醫師懷疑患者不單純是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而可能有更嚴重的疾病,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以進一步檢查與觀察。 如何治療過度換氣?

若過度換氣急性發作,保持冷靜十分重要。若有人在旁邊引導,較能幫助呼吸頻率緩和下來。發作期間的治療目標也是試著降低呼吸頻率,以增加體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

居家照護 噘嘴式呼吸。 慢慢將氣吐入紙袋或呈杯狀的雙手,並只從紙袋或手心呼吸一下。 嘗試將氣吸入腹部(橫膈膜),而不是只吸到胸腔。 屏住呼吸,維持10-15秒。 吸一大口氣,閉住2~3秒再吐掉,並重複幾次。 閉上嘴巴並交替鼻孔呼吸,直到呼吸恢復正常。 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進行劇烈運動時(如快走或慢跑),使用鼻子吸氣、吐氣,能改善過度換氣的情形。

減少壓力

若患有過度換氣症候群,且處於焦慮或壓力的狀態,就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師的幫助,或學習紓壓以及呼吸技巧。

針灸治療

針灸能有效治療過度換氣症候群,是一種中醫替代療法,有助於透過減輕焦慮來減緩過度換氣的嚴重程度。

藥物治療

根據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開立處方藥物,可能的藥物如下: 阿普唑侖(Alprazolam,商品名:贊安諾Xanax) 多慮平(Doxepin,商品名:Silenor) 帕羅西汀(Paroxetine,商品名:克憂果Paxil) 改善過度換氣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過度換氣: 冥想。 交替使用鼻子、腹式呼吸及全呼吸法。 鍛鍊身心,如太極拳、瑜伽或氣功。 定期運動,包含跑步、走路、騎自行車等活動。

若過度換氣,請保持冷靜,並練習上述呼吸法,使呼吸漸漸平緩,並看醫師追蹤病情。過度換氣不是不治之症,可能是因為身體已出現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才會發作,醫師可以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