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要趁早!訓練大腦、防失智,關鍵:少看電視,多做新鮮事!

預防失智要趁早!訓練大腦、防失智,關鍵:少看電視,多做新鮮事!

失智症來得無聲無息,初期症狀通常較為輕微,所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難以察覺異狀,而若想提前預防大腦退化,除了保持健康且均衡飲食,也應從事可增進腦力的運動,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究竟有哪些腦力運動適合長輩平時動動腦、提升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發生?以下就讓《Hello健康》與你分享。 多動腦可預防失智?

儘管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根治失智症,但仍可藉由規律運動,以及維持均衡且清淡的飲食方式,減緩大腦退化速度,並降低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如同肌肉因長期缺乏鍛鍊而流失一般,大腦也會因缺乏腦力訓練而加速老化,因此建議平時可多從事腦力運動、學習新事物,維持大腦認知的敏銳度,以防海馬迴萎縮,延緩腦部退化與失智症發病時間。

哪些活動可以訓練腦力及預防失智?

許多年輕時忙於工作、辛苦打拼生活的長輩,在退休後卻常因在家無所事事,整天都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

據刊載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只要每天看電視3.5小時以上,在6年間的詞語記憶力便下降約8%~10%。

不僅如此,一整天看電視也會壓縮學習新事物、參加社交活動的時間,而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所以不妨建議家中長輩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保持好奇心,經常接觸新事物,或參加課程、學習新知識,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並促進大腦的認知功能保持活躍。

以下活動皆有助訓練腦力,不妨利用閒暇時間選擇喜歡的項目進行,亦可三不五時更換不同活動,不僅能為日常生活添色,也能刺激腦部機能常保健康:

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學習新技能更有助提升認知能力!

儘管腦力運動能幫助長輩提升認知能力,但若長期從事自己熟悉的事物,可能無法得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是願意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的長輩,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提升的幅度會更大。(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研究指出,想有效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可多出門參與一些過去不熟悉的活動,接受新刺激,該研究將221位60~90歲長者分成3組進行不同活動,一組學習攝影技巧或是拼布等新技能;另一組待在家聽古典樂、玩填字遊戲,進行自己熟悉的活動,而第3組則是到外面參加社交活動。

這些活動每週進行15小時,持續3個月後發現,只有學習攝影技巧或拼布等新技能的組別記憶力有明顯進步。

失智親友一直不吃飯、失禁?教你照顧失智者的7大實戰方法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統計,全球現今有5500萬名失智人口,台灣至今則有29萬人,預計到民國120年,將成長至46萬人。

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失智人口也快速攀升,意味著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需要照顧失智者。《Hello健康》向你介紹失智症為何,並提供你7個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讓你照顧失智者不緊張、不慌張,失智者也能獲得周全的照護。

失智症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

失智症不是單獨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失智症與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其他認知功能也都在退化,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常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 7大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

失智初期,患者情況可能還不嚴重,對家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隨著病情惡化,失智者變得易怒、記憶力嚴重衰退,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時,家人可能會開始手忙腳亂,因此家人間最好仔細溝通,尋求醫療與社會資源協助,互相合作,才好制定良善的時間安排。 1. 從溝通開始:說話口氣輕柔,內容簡短易懂

與失智者說話時,說話語氣輕柔,速度放慢,儘量用簡短易懂的句子,並且多給予一些答案選項,以達到方便溝通的目的。

在失智者回答時,別因為語速較慢,就打斷他們,這樣他們會暗自挫折,變得更不善言辭。在失智者回答後,別忘了適時回應,表示您聽到了,同時,多給予讚美,鼓勵,讓失智者說出更多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從飲食開始:提醒喝水,吃飯細嚼慢嚥

如果家中有失智症親人,記得提醒他們多喝水,有時候失智者雖然口乾舌燥,但他們會察覺不到或無法表達,若長時間沒補充水分,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也會導致便祕,進而衍生更多生理及心理問題。

另外,關於飲食方面,失智者除了在進食上需要他人協助之外,還可能無法辨認食物、忘記喜歡吃什麼、拒絕吃東西,甚至還會要求異常的飲食。

有些時候失智症患者之所以食慾不振,可能是因為憂鬱症、溝通問題(如無法表達飢餓)、進食不順暢(牙齒或牙齦痛)、疲倦、藥物作用、缺乏活動,以及便祕等因素所造成。因此家人們要盡可能體諒,多留時間用餐,別去催促患者,造成他們進食壓力。

此外,針對食物也要花些心思,除了色香味俱全會更添食慾之外,將食物切成小塊,也好方便入口、咀嚼及消化。 3. 從如廁開始:體貼失禁及忘記上廁所,預先做好如廁說明

失智者若有泌尿道感染、便祕、攝護腺肥大等困擾,容易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而且失智者還可能忘記怎麼上廁所,如忘記脫褲子、忘記使用衛生紙、上完忘記沖馬桶,或忘記如何前往廁所。若照護者沒有妥善處理,可能造成患者尷尬、壓抑等情緒,以至於後續上廁所不願意求助,不小心尿在褲子上。

因此,家人除了要預先設想患者的狀況,可以在廁所明顯位置張貼上廁所的步驟,甚至在馬桶、衛生紙盒上標示名稱,以提醒患者。最後,記得照顧患者時要體恤他們的心情,或許他們忘記某些事情,但從言語動作,還是能感受到照顧的人有沒有不耐煩或負面情緒。

4. 從睡眠開始:睡眠作息穩定,白天多外出走動

失智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時鐘,讓失智者會有睡眠上的困擾,例如入睡後頻頻醒來,或在夜裡到處晃,若家人沒注意,容易有危險,而這種狀況一旦延續,會造成作息日夜顛倒、白天精神不濟,以及睡眠不足等衍生問題。遇到這些情形,家人首先要讓患者作息穩定、維持良好睡眠習慣。白天多讓患者出外運動,傍晚後減少進食,避免攝取咖啡因,並切勿吃消夜。

另外,確保臥室能幫助失智者睡眠,除了環境靜謐、沒有光線干擾之外,記得設置24小時制時鐘,能讓患者夜間醒來時可以知道時間。

5. 從自理能力開始:忘東忘西沒關係,從小事開始做起

失智者不但記憶衰退,言語溝通和判斷能力也跟著變差,即使以往熟悉擅長的事情,也變得陌生。所以基於安全考量,家人可以讓失智親人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一方面可以教導患者熟悉生活瑣事,一方面不至於讓患者遭逢太危險或難以勝任的工作。

建議家人可以趁下班後或週末,和患者一起到附近超市採買,偶爾一起整理庭院、拔拔草、種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

6. 從居家環境開始:照明、提醒不能少,危險物品要收好

建議家人保持環境整潔、地板乾燥,家具物品可以貼上名稱標籤,幫助患者記憶,並且去除環境裡多餘的家飾、家具有稜角處應小心包好、刀具危險物品也應收藏好,以免患者誤觸發生危險。另外,燈光明亮對於失智患者行動上有很大助益,患者有時精神意識不清,若樓梯、廁所、家裡角落處昏暗不明,容易有摔倒危險,所以陰暗處最好裝設自動感應照明,其他燈光開關的設置也必須方便觸及。

7. 尋求社會資源:照顧失智不孤單,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

衛福部指導編制的「失智症診療手冊」歸納出,照護者可以透過居家式照護(如聘請外籍看護)、社區式照護(如瑞智學堂協助日間照護)、機構式照護(如醫院開設的護理之家、榮民之家等照護單位),以及其他資源(如身心障礙手冊、輔具租借補助)等方面得到社會幫助,更多資訊可上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了解,也可以撥打衛福部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請求協助。

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打開冰箱後想不起來本來要拿什麼,和人聊天時總忘記剛剛要說什麼,或是完全想不起來昨天吃了什麼,對於這些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總是常常想不起來,到底真的只是健忘,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前兆?以下將介紹造成喪失短期記憶的7種可能原因,以及改善健忘的5種方法。

健忘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健忘和阿茲海默症都會喪失短期的記憶,但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伴隨著易怒、焦慮等情緒,例如找不到東西放在哪,不僅完全想不起來,也會懷疑是被偷走的,或是變得不太能接受群體的變化或配合別人等反應。若需要每次問朋友或家人經歷過的事情,才能想起來,就需要特別留意了,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忘記今天或昨天發生過的某些事情,經過提醒能想起來並記得的話,就只是健忘罷了。 導致健忘的常見7原因

缺乏睡眠:睡眠不足通常是導致健忘的主要原因,當睡眠不夠時,會導致情緒起伏和焦慮,進而導致記憶力變差。 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能幫助維持神經細胞(Nerve cells)和紅血球(Red blood cells)的健康,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和增加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風險有關。 壓力和焦慮:壓力和焦慮都會造成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而當我們難以專注時,就不容易記住事情。 沮喪和悲傷:同上述壓力和焦慮的原理,當長期處在沮喪和悲傷的情緒時,做事會提不起勁,多半時間沉浸在煩惱或負面情緒中,進而影響記憶力。 飲酒過量:喝太多酒會影響短期記憶,即使酒精的作用退去後也一樣。雖然酒量是因人而異,但男性最好還是每天不超過2杯,而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通常一杯的定義為42.52克(g)或1.5盎司(oz)40%濃度的烈酒,142克(等於5盎司)的葡萄酒,或340克(等於12盎司)啤酒。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Underactive thyroid):當甲狀腺功能失常時,會影響睡眠並增加憂鬱症(Depression)的機率,而這2者也都是造成記憶力變差的常見原因。 服用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抗憂鬱藥物及某些降血壓藥等,具有鎮靜、安穩效果的藥物,可能會讓人難以專注在新的事物上,進而影響記憶力。若您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藥物影響,可以告訴醫師,並詢問能否替換藥物。

幫助改善健忘5方法

充足的維生素B12:通常老人和吃素者是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族群,而維生素B12可從肉類和穀物中攝取,若因飲食習慣而欠缺這類維生素的人,可以每天適量地吃維生素B12營養補充劑。 充足的薑黃素:有些資料指出,認為薑黃(Turmeric)中的黃素(Curcumin),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雖然目前沒有足夠研究證實黃可增強記憶力,但薑黃仍是好食材,可多補充有益健康。 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的睡眠品質,平時多運動,以及多吃蔬菜水果、全榖物和瘦肉等健康的食物,有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大腦更健康。 整理環境:維持環境乾淨整潔,可以減少干擾思緒的事物。 寫下來:寫下待辦事項,或是紀錄已經完成的事,我們就可以追蹤進度,不怕遺漏事情。

如果您感覺記憶力開始漸漸變差,並也試著多睡一點、吃得營養健康後,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最好請醫師檢查,看看是否需要調整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是其他問題。

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對青、壯年或中年族群可能相對陌生,若非家中已有失智長者需要照顧,許多人往往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失智症,甚至對其抱有不少錯誤迷思,導致此多數人往往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迷思,如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就是失智症徵兆等。

Hello健康》將為你破解常見的失智症6大迷思,幫助你建立失智症的正確知識,提升對失智症狀的敏感度,若有親友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時,便可及早做出正確判斷,及早就醫診斷並照護失智家人。

失智症常見6大迷思 1. 健忘就是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但不代表人只要開始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就是罹患失智症,因為老化(年紀變大)本身也會導致大腦的記憶力不如以往。

記憶力衰退:老化VS失智

在記憶衰退上,失智症與老化通常會有以下差異:

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有辦法想起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對於自己所說、所做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由上可知,失智者的失憶問題非常嚴重,且會忘記對一般人來說理應記得的事情,如家中的某位成員、成員的名字及自家住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

除此之外,失智症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問題,如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並出現行為異常、性情改變及精神疾病等症狀,因此記憶力不是評斷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單一標準,仍需透過醫師專業診斷及檢查。(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2. 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

多數失智者的年紀通常為65歲以上,但65歲以下的中年人口也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65歲以下發病的失智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Young/Early Onset Dementia,或稱早發性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40~50歲,台灣目前45~65歲的失智人口約有1萬多人。

有鑑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年紀較輕,體力較好,因此多數患者發病後雖然認知能力快速退化、發生失憶,但行動力及精神相對較好,因此無法長期置於室內或安養中心照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外出、活動,以平衡無處消耗的體力及精神。

由於照顧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需耗費更多心力,且不易將照護責任交由其他單位或看護。因此建議民眾平時即需做好失智症的預防工作,如規律運動、多進行腦力活動(思考議題、計算)、多參加社交活動,並著手改善及避免可能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如抽菸、三高及頭部外傷等。(延伸閱讀:不知如何照顧失智者?認識失智症8大行為變化,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3. 可以記得事情就代表沒有失智?

如前所述,記憶力衰退僅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失智症可分為許多種類,如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患者在罹病初期沒有失憶問題,反而會出現人格劇變、喪失控制行為能力及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症狀,因此記憶能力無法作為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判別標準,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檢查才可確定。 4. 失智症不具致死性?

當失智症邁入晚期(末期)時,病人通常已完全喪失行為能力及生理能力,因此會出現無法正常說話、活動、排泄及進食等問題,並長期臥床,需要接受插管餵食。

隨著病情持續惡化,病患的生理機能會持續下降,並可能因無法正常進食、排泄等問題,而併發多種炎症,或因免疫力衰退而感染其它疾病,最後逐漸步入生命終點。

一般而言,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平均為5~8年,但隨著患者的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愈差,存活年數就會愈短。

5. 失智症無法根治,不用吃藥和接受治療?

無論是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懷舊治療)皆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可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改善失智症狀及生活品質,並降低家人及照護者的負擔,例如頻繁走失、失禁或忘記吃飯等問題。

專業治療及居家照護對於控制及延遲病情至關重要,若早期病情控制得當、照護完善,病患不僅可較晚邁入中、晚期,存活年數也有望延遲至8年以上,甚至10~12年也大有人在,因此若身邊家人出現輕微失智徵兆,建議盡快赴醫院接受診斷及檢查,以便即早接受專業治療。

失智症如何改善?跟著4方法調整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延緩病情惡化

當家中長輩頻繁忘記回家的路,情緒起伏比以前大,甚至變得不愛出門,對於社交活動也興趣缺缺,即有可能是患有失智症前兆。

儘管多數失智症患者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改善飲食方式及生活習慣,仍可幫助減緩失智症加劇。

究竟有哪些方法可幫助失智症病患延緩退化?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吧!

失智症不可逆?4招有效改善失智症

失智症主要可分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類型,而多數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屬「不可逆」,但可藉由治療或其它方式減慢惡化速度,僅少部份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腦瘤、酒精等原因所致的失智症,才可及時治癒。

失智症患者的存活時間與發病年齡有關,患者於65~70歲發病,平均存活年齡約為10~11年,而90歲以上發病者,存活時間則約3~4年。

為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建議病友或照護者參考以下4項建議,從調整飲食及運動方式,打造健康生活型態: 1. 均衡飲食:以地中海飲食為主

地中海飲食以蔬食為基礎,含有大量當季蔬果、全穀類、豆類、堅果、乳製品等;肉類則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及海鮮為主,減少紅肉攝取量。

根據刊登於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一篇長達2年的研究中發現,與長期採取地中海飲食的人相比,西式飲食者腦內含有較多的β型澱粉樣蛋白,當此種物質過度沉積於腦內時,便會使腦神經出現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進而引起腦神經細胞壞死,引發阿茲海默症。

研究人員也推估,長期採行地中海飲食者若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能讓病程進展的時間延遲約3年半,所以建議患者平時應以地中海飲食為主,並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減緩失智症患者認知退化速度。(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2. 提升失智患者胃口,避免營養失衡

不少失智症患者可能因記憶力喪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緣故,時常忘記自己有無進食,因此少吃或多吃一餐,甚至還會因情緒問題,而拒絕飲食,導致每日營養攝取不均衡。

隨著失智症病況加劇,年紀較長的病患更可能出現咀嚼或吞嚥困難,導致其因食慾不佳,而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的情形,加快病程進展。

因此,建議照顧者平時可以多加留意,病友是否經常出現上述症狀,並以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患者日常飲食,避免讓有吞嚥困難的患者一次吃下過多食物,也應善用烹調技巧,像是透過將食物弄碎、壓成泥或煮得較為軟爛,改變其質地,讓患者容易入口,以免因此排斥進食,而缺乏營養。

此外,患者也應避免攝取以下3類食物,以防吞嚥及消化困難、食物阻塞呼吸道或嗆到的情形發生: 過於細小、易散開或太乾的食物:如魚鬆、肉鬆、綠豆糕、麵包等,以預防患者吞嚥困難或嗆到。 黏度太高的食物:例如年糕、米糕、麻糬等糯米製品或果醬,防止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或腹痛等症狀。 小圓形狀食物:患者應避免攝取,如毛豆仁、玉米粒、花生、小丸子、湯圓等圓形且小巧的食物,可降低吞嚥時發生嗆咳的風險。 3. 攝取充足水分

平時飲水量不足,可能會使失智症長輩產生精神不濟、泌尿道感染、中暑、尿道結石,甚至導致腦部認知功能退化。以下提供5種提高失智症患者飲水意願的小撇步:

在飲用水中添加微量果汁、決明子、麥茶、蜂蜜等增添風味,但在服用藥物時,仍應搭配無調味、無添加物的白開水吞服,以免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加劇藥物副作用。 宜採少量多次飲用,每次飲水約200cc。(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除飲用白開水外,也可透過湯食或當季水果增加攝水量。 若患者長年有喝茶、喝咖啡的習慣,可稀釋後,在中午前給予飲用完畢,讓咖啡因可於晚上就寢前代謝完畢,避免導致失眠。(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可用遊戲方式,輸的人罰喝1杯水,讓喝水也很開心。

4. 規律運動阻止失智症病程加速

規律運動可有效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並刺激腦細胞生長,不僅能降低健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還能減緩失智症患者生理機能的退化速度。

由於許多失智症患者罹病後,常因肌力衰退,出現平衡能力及體適能下降、經常跌倒等問題,唯有透過避免肌力及平衡感過度退化,才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狀。

不同程度的失智症患者適合的運動方式也有所差異,以下提供2個失智症病患於運動時應注意的事項: 輕、中度失智症患者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每週運動2~3次,每次運動應持續30~45分鐘。 適合的運動方式:由於輕、中度失智症患者活動能力尚未喪失,因此可以體適能運動為主,並可搭配散步、爬山、體操、太極拳等運動,訓練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推薦閱讀:訓練平衡感!6方法預防老人跌倒

重度失智症患者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每週運動2~3次,但由於重度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行走困難、無法站立的情況,所以建議每次活動時間可縮短為15~20分鐘。 適合的運動方式:若患者僅因肌力下降而造成行走困難,照顧者便可協助失智症長輩使用助行器,進行站立行走訓練,並利用相同方式反覆練習,鍛鍊病患下肢肌力。 不過,若肌力與關節由於長期臥床,退化程度較嚴重者,則應依照醫師建議進行簡單的關節運動或肌力訓練,以減少因不活動而加劇退化速度或產生其它併發症。

中風6大後遺症!癱瘓、失語、認知障礙,復健照顧不可馬虎

中風的危險性眾所皆知,需要立即照顧與復健,但是您知道除了導致死亡和癱瘓,中風還會怎麼影響健康嗎? 這篇文章會帶您一起了解。

1. 癱瘓

癱瘓或肌肉無法運動是最常見的中風後殘障之一,通常會發生在身體其中一邊,影響臉部、一隻手、一條腿,或整個半身,這樣的情況稱作偏癱(Hemiplegia),又稱半身不遂,受半身不遂困擾的患者,會覺得穿衣、用餐或走路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而飽受煎熬,另外,若傷及小腦( Cerebellum),可能導致運動失調 (Ataxia),產生走路、平衡和儀態方面的問題。 2. 知覺障礙(Sensory Disturbances)

某些中風患者無法感受到溫度、疼痛或觸碰,甚至無法辨別手上握著的物體, 而部分患者還是能感覺疼痛、麻木、四肢無力,又某身體部位會感覺異常(Paresthesias)等狀況。中風還可能影響控制排尿的能力,造成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讓患者無法意識到需要排尿,或是無法控制膀胱肌肉,衍生便秘和無法控制腸道的情況。 3. 語言障礙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中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資料指出1/4中風患者會經歷語言障礙,傷害腦部的語言中樞,影響溝通能力,若傷及大腦布洛克區(Broca’s area)會導致表達型失語症(Expressive Aphasia),患者可能無法將文字在腦中組成正確流暢的句子,用書寫或口語表達想法;而若傷及大腦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會導致接受型失語症(Receptive Aphasia),可能會無法理解書寫的文字或別人說什麼。

4. 記憶力受損,思考能力變弱

中風可能損害腦部某些控制思考、記憶和學習的區域,患者可能會記憶力喪失和思考困難,也可能喪失做決定、做計劃、判斷力、學習力、理解抽象概念,以及從事較複雜心理活動等能力。 5. 情緒問題

中風患者可能感到焦慮、害怕、傷心、生氣,這些情緒是因為中風,而失去生心理功能的自然反應,然而,患者可能會無法控制情緒,演變成憂鬱症,憂鬱症是中風所引起的情緒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其症狀和徵兆包括體重暴增或暴減、疲勞、易怒或自殺念頭,還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家人負擔。

6. 行為改變

您的問題可能導致行為改變,會變得不擅長社交活動,不想要與他人溝通,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或生活圈任何人,並且家務和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幫忙打理;關於患者可能面臨的情感壓力。(延伸閱讀:中風後壓力大~病人與親友的心理調適

中風會影響腦部並導致病情,若從中風中存活下來,仍然可能需要面臨疼痛、麻木、虛弱、說話、飲食問題等等,因此,預防、照顧和復健至關重要,不可馬虎。

布魯斯威利驚爆罹患「失語症」!失語症會好嗎?5大類失語症知多少

叱吒好萊塢影壇多年、以「終極警探」(Die Hard)系列電影奠定地位的影視巨星布魯斯威利,上月31日時竟驚爆傳出因罹患「失語症」(Aphasia),已由家人宣布將告別影壇息影,消息一出即引起全球譁然。

「失語症」與大腦損傷有緊密相關,但「失語症」究竟是什麼?什麼原因會造成腦部受損、進一步引發失語症的發生?面對失語症患者,身邊的親友應趕緊協助掛哪一科?「失語症」又該如何治療?讓《Hello健康》帶你進一步了解「失語症」無聲的世界。

什麼是失語症

「失語症」(Aphasia)是由後天因素所造成,根據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研究顯示,當大腦語言區受到損傷,將產生對語言的理解力及表達的障礙,包含了聽、說、讀、寫等範圍,依據損傷情況而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不少患者常源於因腦中風、腦部意外受損或腦炎等而引發。尤其不少腦中風患者在罹病後,經常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如半側肢體癱瘓、失語症等。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蔡泊意醫師的研究顯示,約有1/3腦中風患者容易發生失語症,預後治療的成效也較差,因此仍建議應從日常預防著手,避免腦中風。(你也想知道: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失語症5大類型:

表達性失語症:可發出聲音與理解部分溝通內容,但僅能以單字或語法不完整的句子表達,而無法形成語言,不時還有亂講的情形。 接受型失語症:表達能力較好,但理解力極差,常因無法理解語言本身的意思而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傳導型失語症:無法重複語言。 舉名不能失語症:無法表達出複雜或特有的專有名詞,但仍能聽仍說。 完全性失語症:綜合以上4種症狀共同發生,聽不懂他人的話語也無法表達,甚至發生半側軀體癱瘓的情況。

當失語症患者為左撇子,意即其語言中樞位於右大腦半球,如果患者是右撇子,語言中樞就在左大腦半球。然而,失語症取決於語言中樞區受損的區域;前語言區主導「表達」、後語言區則與「接收」有關。前語言區受損,會無法說明自己的想法,「表達性失語症」即屬此情形。

而與接收訊息相關的後語言區受損的話,患者就有無法理解他人話語、仍能表達,但會有答非所問,產生「接受性失語症」的狀態。至於當前後語言區都受到傷害時,即形成「完全性失語症」,也是失語症類型中病症最嚴重的狀態。 失語症該掛哪一科?

由於目前尚未有治療失語症的藥物,因此全靠後期安排復健治療,來協助病患盡可能維持生活常軌。當身邊親友發生失語症症狀時,總讓人措手不及,也不知道應該先掛哪一科進行治療。通常當病症發生時,建議可先會診神經內科協助了解腦部情形並評估是否受到損傷,再依患者狀況進一步求診復健科安排語言治療等相關療程。 失語症評估方式

針對患者是否罹患失語症、或罹患程度輕重,根據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的語言治療師鍾玉梅於其研究指出,目前普遍用於評估的是一種稱為 CCAT(Concise Chinese Aphasia Test, CCAT)的中文失語症測驗,由於簡明易操作、施測時間最長僅需1小時,透過圖物配對與施測物品等輔助,即可完成失語症病況的初步評估,了解患者聽說讀寫的能力。

更進一步,部分醫療院所亦輔助以「成人語言能力篩檢表」,協助行動不便、臥床患者更加簡易快速的方式完成評估,半小時內即可完成。 失語症如何治療?

當失語症發生,不少病患會給人有變笨、自我封閉的感受,讓親友們也隨之感到情緒低落或不知該如何是好,更關心失語症應如何治療、是否有復原的機會。

目前失語症的治療仍以「語言治療」為主。主要著重於構音(articulation)、語彙 (Vocabulary)及文法(grammar)的練習。通常由語言治療師來幫助患者,將其尚存的語言功能發揮到最佳狀態,並教導病患用各種方式來增強彼此的溝通。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蔡泊意醫師

對於「表達性失語症」(亦稱為非流暢型失語症)患者,主要針對患者提升表達能力。透過單字或字詞的訓練,再進階到訓練片語短句。當患者說不出部分詞句時,則以圖片或實物輔助提示。

治療「接受型失語症」(亦稱為流暢型失語症)患者,則著重理解能力的提升。透過患者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單詞語句,特別訓練並加強重複,協助患者提高理解力,進而可提升與他人溝通的流暢度。

蔡泊意醫師亦指出,近年並有最新的治療方式,是利用重覆性穿顱磁刺激的方法,協助大腦的神經重塑(Neuroplasticity),進而增進語言能力的治療結果。(推薦閱讀:預防大腦老化!這樣運動就對了)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比目魚富含鎂~吃對能遠離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Sciatica)的感覺,大多會隨著坐骨神經傳遞,並延伸到大腿,使之感到疼痛、刺痛、麻木、無力。患者的疼痛有時會在晚上,或是坐著、站著、大笑和咳嗽的時候加劇。除了找到病因積極治療,健康的飲食也能有效改善坐骨神經痛。如果希望透過飲食舒緩坐骨神經痛,建議參考下文,並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和營養師的協助。

化學元素鎂不可或缺

坐骨神經痛常常是因為梨狀肌痙攣所致,因此建議在飲食中攝取充足的鎂,才可以協助身體放鬆緊縮的肌肉。富含鎂的食物有很多,包括乳製品、魚類、肉類、海鮮、蘋果、糙米、杏仁等。

維生素B12的食物也有助於減輕坐骨神經痛,富含這個營養素的食物包括動物肝臟、蛤蜊、牡蠣、羊肉,以及乳酪。

比目魚有大量鎂和維生素B12

比目魚在治療心律不整(Arrhythmia),和預防高血壓(Hypertension)等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的成效。此外,比目魚因為富含大量的鎂和維生素B12,對舒緩因肌肉緊繃或痙攣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幫助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兩種營養成分,比目魚還含有很多其他對身體有益的營養,例如色胺酸、Omega 3脂肪酸、硒、磷、維生素B3與B6。 坐骨神經痛患者請避免以下食物

相較於均衡的飲食,容易提高血糖,和對心血管有害的高油高脂食物,都容易讓身體組織更發炎,並對神經造成更大的壓迫。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知道要避免哪些食物,才能不讓坐骨神經痛變得更嚴重。

1. 精緻加工的高糖食物

雖然目前還不確定有沒有特定食物會使坐骨神經痛加劇,但營養不良,或會使體重增加的飲食,都有可能讓病情變得更複雜。研究結果顯示,維生素B在維持健康的神經組織是不可或缺的。精緻加工的高醣食物,如白麵包或任何用白麵粉作的食品、速食飯(如台灣便利超商微波食物),和油膩的麵食,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將穀類中的維生素B等養分去除。因此為了確保身體能攝取到充分的營養素和纖維,不要選擇精緻加工的高醣食物才是明智之舉。

2. 加太多糖的食物

在食物中加糖,只會加入甜味和熱量,不但不會增加營養,反而還會對血糖產生巨大的影響。高糖飲食會提高身體發炎的機率,也會減少身體的容納空間,讓人吃不下能抗發炎的新鮮蔬果。高糖分的食物包括:糖果、含糖飲料、蜜餞、淋上糖漿煎餅、糖霜、烘焙甜點。

3. 飽和脂肪如紅肉

飽和脂肪也會導致發炎,其來源包括紅肉、合成肉、家禽的皮和肉、全脂乳製品,以及蛋黃。建議患者用富含Omega 3脂肪酸的食物,來取代含有飽和脂肪的食物,以減少坐骨神經痛的疼痛和發炎。

4. 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

反式脂肪,又稱為反式脂肪酸,是經化學反應產生的脂肪,會增加人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又稱壞膽固醇),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又稱好膽固醇)。反式脂肪常見於人造奶油,以及食品成分標示中含有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的各種食物,請盡量避免。

避孕藥影響血壓?預防女性中風6建議

由於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中風(Stroke)已成為現代人好發的疾病之一,即使女性也許會因為女性荷爾蒙、懷孕、生產,或其他與性別相關的因素而有不同的風險,但也跟男性一樣面臨著中風的可能,以下列出最重要的6點健康建議,幫助您預防女性中風。

預防女性中風6個建議

以下所列出的6點建議摘自《預防女性中風方針》,並有科學上的依據。請女性們銘記在心,並仔細追蹤自己的身體狀態以維護健康,因為了解中風的症狀和治療方式,不但可以協助您自救,也能保護其他人的安全:

1. 低劑量阿斯匹靈或補充品可降低子癲前症發生機率

對於患有高血壓的孕婦來說,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或補充品有降低子癲前症發生機率的功效。鈣與鎂可幫助人體大量生成新鮮的血細胞,以應懷孕所需。

另一方面,孕婦也要確認是否有維持理想的體重數字,因為體重會影響血壓,可以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和其它健康統計指標來確認您的健康狀況,請戒菸、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及速食以避免高血壓的發生。 2. 子癲前症會提高中風的機率

子癲前症會增加女性中風和高血壓的風險,即便是妊娠後也是如此,子癲前症會使中風的機率提高2倍,此外,根據最近的研究,在懷孕32週以前曾發生子癲前症的婦女,將來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

3. 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

患有高血壓的孕婦應與醫師詳細討論治療計畫,因為每個人的狀況皆不相同,只有醫師才是最了解您健康狀況的人,請遵照醫囑以持續改善健康狀態。

4. 避孕藥可能影響血壓

在服用避孕藥前,請先測量血壓,因為避孕藥可能會影響血壓而提高中風的風險。 5. 戒菸有助減少中風的風險

尤其建議有偏頭痛問題的女性戒菸,以降低罹患中風的機率。

6. 檢查是否有心房顫動

由於心房顫動常與中風的發生有關,因此75歲以上女性應檢查是否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並及早治療。(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導致女性中風的可能因素

女性更年期(Menopause)、更年期後期(Post menopause)、口服避孕藥、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或其他生活型態的問題等,皆可能是導致女性中風的原因。此外,憂鬱症及其他情緒障礙也是女性中風的常見風險因素,因此女性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

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出現中風時,會造成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礙,讓腦細胞缺氧或葡萄糖供給不足,造成嚴重殘障、失能,嚴重時恐導致生命上的危險,而高血壓則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絕不容忽視。至於為高血壓為何會引起中風?要如何預防中風與高血壓?眾多的疑問就交給《Hello健康》一一解釋。

什麼是高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正常血壓是低於120/80mmHg,意即收縮壓

為什麼高血壓會引起中風?

罹患高血壓可能壓迫身體任何部分的血管系統,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變得脆弱、破損脆弱,一旦血管變得沒有彈性時,將有機會形成阻塞而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一些研究顯示,罹患高血壓使中風的風險提高4~6倍,有時高血壓可能導致大動脈硬化,間接造成腦部微小血管阻塞,嚴重後果即是血管腫脹,甚至破裂。依據研究顯示,中風分為以下2種: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和心臟病類似,只是它發生的部位在腦部,與腦部或通往腦部的血管栓塞有關,由於血栓導致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缺血性中風多半是由於脂肪或膽固醇阻塞腦部血管導致。(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出血性中風 :高血壓及動脈瘤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肇因,導致腦血管破裂,造成血管損壞,最終致使腦細胞受損。

如何治療中風

血栓終結者─血栓溶劑,亦即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酶,是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唯一用來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藥物。此外,仍有許多新藥可在中風發生後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腦損。

人常言,預防勝於治療,藉由監控中風發生的風險因素,來預防中風造成的傷害, 而其中最需被嚴格觀察的即是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尤其高血壓的治療是預防中風最有效的方式。(推薦閱讀:中風後遺症別煩!親友牢記4點助康復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