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硒會致病!補硒術後恢復快、預防心血管疾病一把罩

缺硒會致病!補硒術後恢復快、預防心血管疾病一把罩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若將焦點拉回國內,衛福部統計資料亦指出,每年有逾5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由於心血管疾病多由長年生活型態引起,除規律運動與戒除菸酒外,多樣化的飲食攝取,亦為滿足人體營養需求的關鍵,而諸多研究已證實,補充足量微量元素「硒」,可預防心血管疾病、避免特定心血管疾病發生,更可改善心臟外科手術的預後。 硒是什麼?有什麼功效?

硒是一種礦物質,和鉀、、鐵等微量元素一樣,為人體必需營養素。一般而言,人類可從肉類及海鮮之中攝取到微量的硒,但考量現代人營養不均、食物污染嚴重等情況,亦有許多人選擇透過口服營養品或營養點滴等方式進行補充。

硒在人體中主要以硒酶和硒蛋白的形式,如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 GPx)和硫氧還蛋白還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 Trx)等,避免細胞受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又可稱自由基)損傷,意即具備抗氧化功效,並可促進免疫功能、基礎代謝,以此達到維持肌膚健康、體重控制的功效。

心血管疾病的大敵「硒」

硒的抗氧化能力與人體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存有密切關係,研究證實缺硒會導致克山病(Keshan’s Disease,心肌病的一種),並與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病程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缺硒會導致克山病!

1935年,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診斷出一種特殊的心肌病變,患者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心內膜異常及心肌壞死等問題,且經調查與研究發現病患不只一位,中國各地農村及山區等落後地區皆有相同病例,並命名為克山病(Keshan disease)。

醫學人員調查發現多數出現克山病的地區,其土壤與作物的硒含量非常低,並進一步發現,人體硒濃度不足為克山病主要的致病因素,於是中國政府便推廣使用亞硒酸鈉種植作物,大幅減少克山病的發病數,充分顯現透過飲食仍可能造成營養不均,以及硒對於維持心臟健康的重要性。(你也想知道:變老、發黑、長痘痘!缺「硒」不可:皮膚健康的營養關鍵、「硒」的3大功效

克山病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而補充足量硒則可降低血小板活化反應(Platelet responsiveness)、有助預防急性和亞急性心肌多灶性血管周圍壞死,並增強抗氧化能力,降低心肌過氧化損傷,同時使GPx活性增強,提高心肌粒線體(Myocardial mitochondria)保護作用,改善心肌收縮性,進而達到預防克山病的功效。

降低氧化壓力,防動脈硬化!預防冠心病非「硒」不可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而過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OS)則是導致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硒的攝取量愈充足,冠心病的罹病風險便愈低。硒經攝入人體後,可幫助消除脂質過氧化物,並保護動脈細胞膜完整性,達到預防冠心病、血栓及心肌梗塞的功效。另一研究則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硒濃度較健康者低,其濃度差距在亞洲人身上更為顯著,進一步證實攝取充足的硒對於亞洲人的重要性。

硒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點在於抗氧化及減少發炎反應,硒蛋白可減少由活性氧化物(ROS)和活性氮(NOS)所引發的氧化壓力,抑制人體炎症反應並降低病變風險,進而達到維持心血管健康的功效。

硒濃度過低好「傷心」!心臟手術後補硒助恢復

其實不只是心肌梗塞,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其體內的硒濃度皆較一般人低,而研究也發現,硒濃度過低會提高患者心肌損傷、或因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風險。

一項2017年的瑞士研究將一群預計接受心臟手術者分為2組,1組安排在手術麻醉過程及手術後接受高劑量的硒補充劑,1組則在相同情況給予安慰劑靜脈點滴注射。研究結果發現,高劑量的硒補充劑可防止術後血液和血清硒水平下降,並減少術後使用升壓劑與強心劑與強心劑等藥物的必要,顯現出硒不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有利於心臟手術的術後恢復。

研究也觀察到大多數心臟外科手術患者,在手術前就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硒缺乏,術後血中硒濃度與術後多器官功能衰竭相關,對於預測術後是否會產生併發症而言,具豐富參考價值。

綜合以上所述,硒與心血管健康的密切關聯已經諸多研究證實,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的飲食習慣,卻經常導致營養不均、缺乏特定營養素,不只不利於心臟健康,亦可能提高其它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建議民眾不妨可諮詢營養師,評估自身營養狀況,量身打造個人化的飲食菜單,並視情況搭配營養品或營養點滴補足營養缺口,做好日常調養,預防心血管等慢性病找上門。

保護心血管、預防慢性病就靠「硒」!微量元素硒的作用與功效

依據衛福部國人10大死因統計排名顯示,心臟病已成為國人第2大死因,每年造成2萬多人死亡,若再加上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每年即有5萬4千多人死亡,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所奪走的生命。

心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臟、血管,以及影響循環系統的疾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外周動脈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等皆是常見心血管病症之一。

所幸近代已有研究發現,微量元素硒(Selenium, Se)可強化人體抗氧化能力,預防冠心病、血栓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適量攝取並可幫助減脂,達到預防各種慢性病的功效。 保健養身?絕對不可不知道「硒」!

硒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構成人體內第21個胺基酸:硒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硒半胱氨酸於人體內可組成25種功能性硒蛋白質及酵素,並擔任這些蛋白質與酵素的活化中心。

當人體自海鮮及肉類攝入微量硒後,硒便於細胞內結合胺基酸,合成體內的硒蛋白(Selenoprotein)及酵素,它們具備多種重要功能,包含抗氧化、抗發炎、調節免疫力,以及調控甲狀腺激素的代謝等,其中較廣為人知的硒蛋白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便是經由硒來活化該酵素,提升抗氧化能力,避免細胞

受自由基傷害。

硒對人體的5大功效如下:

維持皮膚健康,預防曬黑、曬傷、痤瘡及皮膚過敏 維持甲狀腺機能,預防甲狀腺低下 有助維持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 促進代謝效率,有助減脂及體重控制 保健心血管系統,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相關慢性疾病

由上可知,硒不僅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營養素,且對於心臟保健更是十分重要,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為什麼硒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

抗氧化保護血管  心血管的健康守門員「硒」

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與發炎和氧化壓力有密切關聯。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為自由基與抗氧化物比值間不平衡,尤其是自由基過剩、抗氧化物被過度耗損的失衡狀態。當人體內存在過多自由基時,自由基會攻擊細胞內的大分子,如蛋白質、脂類及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醣核酸(RNA),造成細胞氧化損傷。

也因硒是許多功能性硒蛋白的關鍵成分,硒蛋白GPx可以抵抗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氧化壓力;缺乏硒則會引起高氧化壓力,導致發炎反應,促使發炎細胞激素如TNF-α、IL-1等,通過PI3K/AKT信號途徑啟動NF-κΚβ,並與相應受體結合、產生調節介質,進而導致內皮細胞損傷,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最後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疾病。

補充硒則可提升人體抗氧化能力,改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代謝,並因此達到抗發炎作用。代謝物類花生酸為一種擔任調節發炎反應的類荷爾蒙脂質化合物,並也與具信號傳導功能的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的活化有關聯性。

動物研究顯示,缺乏硒會導致實驗鼠體內的PLD活化率降低,進而抑制磷脂酸和二酸甘油酯的生成,最後降低擔任調控發炎等免疫反應的因子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的活化率,因此補充硒則可促進花生四烯酸代謝,調節身體的免疫反應,進一步達到抗發炎功效。 正確補硒:和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說再見!

硒是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營養素,攝取足量硒有助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此外,相關研究亦證實硒可幫助減少內臟脂肪、降低體重及體重控制的功

效。

2016年即有一項 研究 安排超過3千位受試者,探討飲食中硒攝取量與肥胖的關聯性,該研究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硒的人,BMI、腰圍和總體脂肪百分比皆較低;反之,患有肥胖症的受試者(BMI≧30 kg/m2),其硒攝取量皆比體重正常者還低,顯現出硒對於體重控制的幫助及重要性。

肥胖為導致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子,相較於體重健康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之風險則為2倍,可見每日攝取足量硒元素,有助預防現代人常見的多種文明病。 「硒」收多少最剛好?補硒管道有這些

儘管補硒有助預防預防心血管疾病,但若補充過量,導致體內硒濃度過高,亦可能對心臟代謝帶來不良影響。

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55微克硒,以滿足人體健康需求。由於硒普遍存於肉類及海鮮之中,以台灣人常吃的食物來說,僅有鮪魚、牛肉、雞肉及雞蛋含量較高,若為素食或少吃海鮮者,硒攝取量可能稍嫌不足。

建議民眾不妨諮詢醫師,透過硒營養品、營養點滴等方式,補足每日硒攝取量。同時也需多多食用各類蔬果,確保其它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取足夠,以利身體保持免疫平衡與健康體重,降低罹患心血管與其它慢性病風險。

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近代人常因家庭、工作兩頭燒,難以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壓力過大時還常以暴飲暴食來排解,不僅容易肥胖,還會導致三高找上門,即使沒有心臟病史,仍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發生的機率。

究竟罹患心臟病的原因有哪些?該藉由何種方法預防心臟病?而高血壓竟是心臟病發的元兇之一?《Hello健康》一次告訴你4大守則、一起遠離心臟病!

罹患心臟病5大常見原因:慢性病上身別僥倖

心臟病種類繁多,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臟發炎等,而引發上述心臟病的原因,除了與心臟病家族病史有關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是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之一,以下為5大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 1. 高血壓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公布的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南顯示,血壓平均值只要達到≥130/80毫米汞柱 (mmHg),意指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即為高血壓。

高血壓為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之一,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及動脈血管的負擔,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較於一般人,還可能提高2倍以上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甚至心臟衰竭。(推薦閱讀:高血壓就在你身邊!這些高血壓地雷你知道嗎?高血壓4大迷思一次破解!)

2.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異常疾病,由於患者體內的高血糖除了會使動脈壁蛋白糖化,血管管壁容易受損,並加速斑塊沉澱於心臟冠狀動脈處,使動脈硬化與管壁增厚,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臟的血管管腔變得狹窄,心肌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及養氣,進而容易引發冠心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以上,且因糖尿病患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感,所以較不易發覺自己罹病,而長期高血糖除了會導致冠心病外,還可能併發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神經病變等。

3. 高血脂

當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時,便為高血脂,一旦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中,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就會使得血管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而在心肌缺氧後,便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多種心臟疾病。(延伸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4. 肥胖

隨著台灣人飲食逐漸西化,在攝取過多熱量之下,肥胖人口也跟著增多。據衛福部公布的體位標準,18歲以上成人如果BMI≧27,即可稱為肥胖。

然而,肥胖可說是萬病之源,更與心臟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多數肥胖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等問題,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

5. 抽菸

長期抽菸者比一般人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多上2倍半,由於香菸內含的尼古丁及菸草等化學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變得黏稠、血管缺乏彈性,膽固醇便會聚積在一起,並出現血管壁塞住的情形。

進而減緩血液循環,最終還可能導致血管壁變厚,誘發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若是血管破裂,還可能因此造成出血性中風。(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預防心臟病4大原則:遠離煙酒、吃好多動

了解罹患心臟病的5大高危險因子後,透過調整以下4項日常生活原則,就能大幅降低並預防心臟病找上門:

戒菸:心臟病發作有將近30%是因長期抽菸所致,建議應盡早戒菸,才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平時應盡量攝取低脂肪、高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並少攝取肉類食品,因其富含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引發三高。此外,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點,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及魚,則有助於膽固醇下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減少飲酒:建議每人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純酒精20cc,即可減少心肌衰弱、心律不整的問題,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規律運動:若有高血壓、肥胖等問題者,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以有效鬆弛血管、降低血壓及減輕體重,達到預防罹患心臟病的功效。

治療癌症心情很重要!心情愈正向,手術、化療的成功率愈高

說到癌症治療(Cancer treatment),多數人首先會想到手術治療、化學療法 (Chemotherapy)或放射治療 (Radiation),但在治療癌症上,還有一種療法的功效無法被忽視,那便是心理療法 (Psychotherapy),心理治療或心理支持可提升癌症治療的成功率。

Hello健康》向您解釋為何心理治療有效,並說明癌友接受各療法常見的心理問題,以改善治療心境。 心情會影響癌症治療的成效

許多研究都證明了心理療法對癌症治療非常有效,因此各國不少醫療機構現都推行癌症治療加心理治療的整合治療,以達理想的效果。

根據研究調查,約85%的癌症患者有憂鬱(Depression)的跡象。若一人憂鬱、沮喪,那麼癌細胞發展的機率將提高,死亡風險也會增加。

除此之外,精神不濟對身體的整體健康影響也很大,也會增加治療的難度;反之,若一人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身體將接收到這樣子的正面情緒,不但能促進人體分泌有益的荷爾蒙,也能提高癌症的存活率。

3大癌症治療法的迷思與誤解 1. 手術治療

許多人認為手術會使腫瘤擴散,甚至會導致死亡。但是,這些想法都只是來自接受不正確的資訊所產生的恐懼。恐懼會影響一人治療的意願,也會對治療過程產生負面影響。

若您在早期就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多數情況下,手術通常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您不必擔心手術會導致癌症轉移,現今不少醫院皆採用整合療法,意即同時接受手術與其他療法,以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2. 放射治療

輻射對健康有影響嗎?這是許多患者的問題。事實上,輻射僅會集中在破壞腫瘤上,不會對其他器官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無須對放療感到擔憂。請依照醫師建議,接受最適合您當前病情的治療方法。 3. 化學治療

化療的治療成效雖好,但有可能會導致白血球低下症 (Leukopenia),也易使癌友掉髮。整合療法可減少掉髮的情況,若需完全仰賴化學治療,掉髮的情形也多會在治療結束後3個月停止。癌友們可向各癌症機構租借假髮,度過3個月的掉髮期。

正向樂觀是治療癌症的最佳藥物

癌症治療相當不易,可適時與親友分享心中的恐懼與擔憂,並嘗試正面思考,多接觸正向友善的人群、參加互助會或癌友講座、閱讀抗癌成功的書籍等,以維持正向心境,提升治療成效。

罹患癌症不等於就被判了死刑,只要保有正向心境,維持健康生活與飲食,治療的成效便能顯著提升,相信最終便能度過難關,重拾健康生活。

卵巢癌吃不下、呼吸急促?教你4招改善卵巢癌不適

卵巢癌患者通常會經歷一連串的身體變化,有些是療程副作用,有些則是癌症本身所引起的症狀。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飲食、腸胃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生活或工作時經常不適、沒胃口或飲食不正常,或是疲憊不想動。

Hello健康》向你分享改善上述問題的4個方法,幫助你度過卵巢癌所帶來的各種不適。

1. 呼吸急促別焦慮,放輕鬆慢呼吸

卵巢癌可能會影響呼吸系統,使人呼吸急促,但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癌友們不用過度緊張與擔心。建議可透過腹式呼吸、意象訓練(或稱視覺想像,Visualization)和催眠療法(Hypnotherapy)等不同的方法放鬆身體和心情。

若症狀相當嚴重,開始喘不過氣或呼吸困難,請立即就醫,讓醫師檢查病情是否惡化,開立改善呼吸問題的相關藥物。

2. 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改善腸胃不適

治療期間,癌友可能會因為手術、放射治療或化療而出現腸道問題,例如腹瀉、痙攣、便祕或下腹疼痛。建議可嘗試高纖飲食,如將白麵包換成全麥麵包,多吃蔬果。此外,多喝水也能幫助腸道肌肉放鬆、緩解便祕,也能補充因腹瀉而流失的體液。癌友也可嘗試有助於緩解腹痛的薄荷茶。若腸道問題無法改善,請諮詢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開立改善腸胃問題的藥物。

3. 發燒要按時服藥,穿清涼衣物

癌友們有時會出現發燒的症狀,並因此疲倦、燥熱、畏寒、顫抖及臉色發白,請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退燒藥物,並穿著清涼衣服,避免散熱不易、身體過熱。此外,若想洗澡但體力不支,可藉由擦澡的方式清潔身體。

4. 改善食慾可少量多餐或多動

罹癌和治療期間,癌友可能會因過度疲勞、噁心、嘔吐或口腔潰瘍而食慾不振,建議可少量多餐,或是在飯前做一些輕度活動,以促進食慾。若實在吃不下,則可食用堅果或果乾等健康的營養食品。

害怕子宮頸癌復發?癌後必做4件事,生活安心健康沒煩惱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治療隨著期數不同,療程內容與時間長短皆不太一樣,但唯一的共同點是治療結束後,多數病患皆十分疲憊虛弱,對於癌症復發感到不安與恐懼。

Hello健康》與你分享4個改善癌後生活的方法,幫助您維持健康開心的生活。

1. 持續追蹤健康狀況

定期回診,讓醫師掌握您的情況,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察覺有無任何異常與症狀。若出現異常現象,請迅速就醫治療,依照醫師指示接受相關檢查。

2. 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壓力、焦慮、憂鬱或擔心害怕癌症復發等,這些情緒都有可能讓自己產生以前沒有的生理問題,如失眠、頭痛和胃痛。建議可嘗試一些有助於改善負面情緒的活動,如寫日記、參加支持團體、練習放鬆技巧或尋求心理諮商。

3. 維持健康體重

體重過重是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每位癌友都應注意自己的體重是否過輕或過重,並做出適當的調整。建議可詢問營養師,或依照醫師指示調整日常飲食。

飲食均衡有助於維持健康、提升抵抗力,以及恢復身體元氣,建議可多吃蔬果、瘦肉,並減少食用加工食品或高糖、高油與高鈉之食物。

4. 飲酒適量,1天最多1杯

通常一般健康的成人每天可飲用1杯酒,雖然酒精並非致癌因子,但飲酒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增加罹癌機率。

建議每日飲酒不超過2杯,最好的方式是諮詢醫師,依照醫師指示控制酒精的攝取量。

大腸癌治療虛累累?5種食物馬上改善疲累、提振精神!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如同其他癌症,會讓人身體不適、疲憊且虛弱,多數病患通常都因此食慾不振、不想吃飯,並陷入營養不均衡、身體愈發疲累的狀況之中。

均衡的飲食與優質的食物不僅有助於改善健康,也能為人體帶來活力。《Hello健康》為您整理了5種有助於改善疲勞、提振精神的食物,幫助你克服疲勞,挺過化療。 1. 蛋

蛋富含蛋白質、鐵、鋅、維生素A、D、B12,是身體能量一大來源,不僅能帶來能量、促進肌肉生長,也能帶來飽足感。(延伸閱讀:雞蛋怎麼挑才對?買回來要洗嗎?3原則讓你安全挑蛋吃蛋)

疲勞=缺乏能量

疲勞感是一種身心靈疲倦,而且缺乏能量的整體感受,諸如筋疲力盡或慵懶的感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表示疲勞感不等同於想睡覺或嗜睡感,當一個人感到疲勞時,會精神欠佳且沒有動力,而對付疲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攝取重點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蛋白質及維生素等。

2. 堅果

許多堅果都富含蛋白質和纖維,可補充能量,強化身體的續航力。在挑選堅果上,建議選擇無調味或調味清淡的堅果,避免噁心或增加身體負擔。(延伸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3. 豆類

豆類是提供能量的好選擇,因為豆類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纖維;蛋白質能做為身體的燃料,碳水化合物則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纖維則能促進消化、改善血糖值。(延伸閱讀:豆漿蛋白質含量高!運動增肌就這樣喝)

4. 燕麥

若早晨時沒什麼精神,來碗燕麥是個好選擇,燕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能提供我們大腦和肌肉能量,並亦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問題。(延伸閱讀:5大降膽固醇食物:燕麥、豆類效果好,吃這種「肉」也能降!

5. 奇亞籽

奇亞籽(Chia Seed)水含量超高,並含有蛋白質、脂肪和纖維,能同時補充能量與水分,增加體力與精神。

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容易引發不同皮膚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皮膚病則非「癬」莫屬。在皮膚科診所,不少病患登門看診第一句話就是「醫師,我長癬了嗎?」

除了好發於特定部位的足癬、甲癬及股癬外,「體癬」則因其病灶型態又得名圓癬或金錢癬,接下來就讓《Hello健康》帶你認識體癬與其他皮膚癬的差異,介紹9類最容易長體癬的族群,以及體癬的治療須知。

體癬、股癬傻傻分不清?

癬(Tinea)意指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依其生長部位不同,可分為頭癬、足癬、甲癬、股癬及體癬等。頭癬指頭皮發生黴菌感染、足癬則是腳部受到黴菌感染,也就是常聽到的香港腳,由指甲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甲癬亦稱灰指甲。

其中股癬指發生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的皮膚癬,體癬則泛指身體的其它部位,但通常發生於身體悶熱皺褶處,例如腋下、乳房皺褶、頸部皺褶或臥床患者的背部,但也有可能出現於手部、臉部或肩膀。

病名有「癬」,不見得就是皮膚癬哦!

乾癬(牛皮癬)、魚鱗癬等病名雖然有癬,但這些皮膚病並非為黴菌感染,不是皮膚癬,因此不能以皮膚癬的治療方式一概而論。若不確定皮膚症狀為何,建議接受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避免自己購買成藥塗抹或採行偏方,反讓症狀惡化。(延伸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體癬不只會癢,還會出現圓型、環狀紅斑

體癬通常伴隨著異常搔癢,初始症狀為單一的圓型紅斑,外圍有細小的凸起鱗屑。患部會自中心向外擴散,形成環狀,且中央的色素會慢慢減退,外圍則會形成鱗片狀的紅色邊緣,並可能伴隨著皮屑、丘疹或膿皰等症狀。

隨著時間發展、患者若搔抓患部,又接觸身體其它部位,可能導致黴菌散播,使體癬出現於身體各處,形成多個圓癬、環狀癬或不規則的分布。

這9類人最容易長體癬!

感染體癬或其他皮膚癬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皮膚暴露於大量黴菌環境之中,二是皮膚狀況不佳,容易發生黴菌感染,三為個人因疾病或其他因素使免疫低下所致。

以下列出9種最容易感染體癬的族群,若你符合以下描述,應多留意皮膚有無異常變化,及早就醫檢查: 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環境者 經常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者 曾感染皮膚癬或已患有其他皮膚癬者 經常赴潮濕且會使用公用設施之環境,如游泳池、溫泉或三溫暖 免疫缺陷者 糖尿病 多汗症(Hyperhidrosis) 休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又稱乾燥症) 魚鱗癬(Ichthyosis,又稱魚鱗病)

體癬治療2大忌:搔抓患部、亂用類固醇藥膏

無論是體癬或其他皮膚癬患者,請謹記切勿搔抓患部,雖然患部發癢很難受,但抓癢會使黴菌隨著手的觸摸,感染至其他身體部位,例如甲癬(灰指甲)患者就經常合併足癬(香港腳),股癬則常與體癬合併發生。

此外,許多患者因搔癢難耐,而赴藥局購買類固醇藥膏或廣效藥膏(含有類固醇成分)自行塗抹患部治療。(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然而,類固醇的功用為消炎,而非殺死黴菌,且具備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塗抹初期雖可能降低由發炎引起的搔癢,但卻會降低皮膚抵抗力,使感染範圍擴大。建議民眾若不確定皮膚癢是否為黴菌感染引發,應先請皮膚科醫師診斷,避免自行購藥塗抹。 治療體癬可用抗黴菌藥膏 確認病灶根除再停藥

一般而言,多數體癬或皮膚癬皆以抗黴菌藥膏治療且效果良好,若症狀嚴重則會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

由於療程簡單,不少患者常認為只要患部不癢即痊癒,便停止擦藥,但黴菌十分頑強,若未徹底根除,復發機率相當高,因此請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一般建議每日至少在患部塗抹2次少量藥膏,待患部皮膚完全正常後,再持續塗抹2週,以完全根除皮膚表面黴菌。

保持乾爽、勤換衣物,3招預防體癬上身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選擇寬鬆的剪裁與透氣布料,幫助身體排汗,保持乾爽。 提高衣物換洗頻率,尤其在夏季或工作、運動環境大量出汗時,建議每日清洗與更換衣物,以免黴菌滋生。 大量出汗後應盡快更換衣物,並用乾淨毛巾擦乾汗水。

化療噁心吃不下?少量多餐+芳療,4招緩解卵巢癌噁心

與卵巢癌(Ovarian cancer)共處的過程,無論是病灶本身或化療,都可能會讓患者經歷噁心想吐的感受。雖然副作用並不嚴重,但若置之不理,還是會對生活造成困擾。

Hello健康》整理4個方法,幫助你改善化療所帶來的噁心。

1. 少量多餐:從3餐變5~6餐

一般人習慣1日3餐,但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1天分5~6餐進食較適合。如此一來胃就不會有空腹的時候,也能更均衡地攝取營養。

若毫無食慾、吃不下,也請盡量避免錯過任何一餐。癌友們可用吸管喝水幫助消化,多吃冷食、鹹餅乾、吐司、或雞肉等清淡且無刺激性的食物,並少接觸油炸、辛辣及氣味特殊等會導致噁心的食物。

2. 溫牛奶+麵包、蜂蜜

嘔吐後要人喝牛奶,乍聽之下似乎會讓人覺得更噁心,但若將牛奶與其他食物混合,其實就不然了。癌友們可先將牛奶稍微溫熱,再將烤過的麵包壓碎加入。若想增加一點味道,還可以放一些蜂蜜。牛奶直接在用餐前喝或許真的會讓人反胃,但和麵包、蜂蜜一起食用的話,效果便會完全不同。

3. 丁香芳療法:喝茶、咀嚼、聞嗅

丁香芳療法可改善卵巢癌和化療所造成的噁心。進行芳香法的方式很多,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嚼1~2顆丁香,或者將1茶匙的丁香粉和溫開水一起攪拌,加上蓋子在冰箱靜置5分鐘,濾掉殘渣後,作丁香茶飲用,也可再加入1茶匙蜂蜜增添風味。

另一種簡易的方法是在乾淨的手帕上滴幾滴丁香油,然後湊近聞嗅,直到噁心消失。

4. 做瑜伽放鬆和轉移注意力

研究指出,瑜伽能幫助人體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並舒緩噁心和不適。做瑜伽時搭配的深呼吸技巧,也能為人體帶入更多氧氣,減輕並轉移患者對噁心的不適及注意力。

吃太油竟會得乳癌!預防乳癌要先減脂,4方法減少罹癌風險

乳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1名,死亡率則為第4名。隨著台灣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國內乳癌患者的罹病年齡大幅下降,比歐美國家還年輕10歲!

近年研究發現,脂肪與罹患乳癌的風險有關。《Hello健康》與你分享為何吃太油會導致乳癌,以及預防乳癌的4個方法。 高脂肪攝取提高乳癌風險

脂肪攝取過多將提高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而雌激素愈高,則會刺激乳房細胞增生,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不僅如此,肥胖還會提高芳香酶(Aromatase)活性,將更多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

因此,想要預防乳癌,最好避免攝取高脂肪食物,而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可以分為以下3種:

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動物來源為肉類和全脂牛奶,植物來源則是椰子油或棕櫚油,有時也能在加工食品中找到。 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主要來源為堅果及橄欖油。 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主要來源為魚類及玉米油。

預防乳癌4方法

雖然過多脂肪會提高罹癌風險,但也不應過度節制。女性朋友可藉由調整飲食、運動,控制脂肪攝取總量,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1. 多喝水

沒事多喝水,建議成人每天至少喝水1500~2000毫升,並且根據工作和運動而調整飲水量。攝取足夠水分,不只避免脫水,也能幫助身體代謝,同時降低口渴,減少飲用含糖飲料的慾望。 2. 攝取脂肪以不飽和脂肪為主

建議多攝取不飽和脂肪,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並以植物油烹煮食物。除了牛肉、豬肉等紅肉外,也可以多吃魚類,增加Omega-3的攝取。

3. 少喝酒

研究指出,每天攝取2份以上酒精,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為酒精會促進荷爾蒙的分泌與活性,提高乳房細胞癌化風險。依衛福部的建議,女性每天的酒精攝取量以10公克為限,約1瓶350c.c. 罐裝啤酒的酒精量。 4. 多運動

運動能幫助燃脂並強健體魄,建議可選擇有效且溫和的運動,如游泳、走路或騎腳踏車。運動時記得補充水分,也別忘了運動前要暖身,以預防運動傷害。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