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偷看A片怎麼辦?家長必學應對6招

小孩偷看A片怎麼辦?家長必學應對6招

撞見小孩偷看A片怎麼辦?其實現在網路發達,小朋友想找什麼資訊幾乎都找的到,對於生於網路世代的這一代兒童青少年更是容易,根據 2009 年凱澤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調查,網路上幾乎過半的資訊,都含有情色相關的內容,代表家長不論再怎麼小心,很可能都是防不勝防。關於小孩看過 A 片或過早地接觸這些情色內容,相信不少父母都相當擔心,過早接觸情色內容可能會產生下列五種負面影響,並在最後建議六種簡單的方法應對,提供家長參考。

1. 小學就看過A片

青少年平均接觸 A 片的年齡,男生約為 11 歲、女生 13 歲,不過,這只是平均值,也就是說,許多小孩可能在更早、甚至在青春期前就開始接觸到色情內容,而如今隨著網路的發達,平均年齡也更為下降,因此,家長需要更早教育小孩,否則可能導致小孩對性有錯誤的認知。(推薦閱讀:A片看到無法自拔~8點檢視是否成癮 )

2. 過早發生性關係

電影和音樂常過度美化酒精、毒品和性愛等行為,如果青少年接觸這些內容,就很容易去嘗試,此外,電影內的情色內容,都會影響青少年對性愛的態度,並可能模仿電影的行為。也有研究顯示,男孩在接觸較露骨的內容後,兩年內發生關係的比率,比起從未接觸過的小孩,高了三倍,另一份調查也指出,愈早接觸情色內容,發生性關係的年齡愈早,並且更傾向發生危險性行為。 3. A片誘導危險性行為

小孩越早接觸A片等情色內容,就越容易發生危險性行為,研究顯示,13 歲前就有過性行為的人,未來較有可能有多重性伴侶、性愛成癮、危險性行為,或是性愛前使用酒精或毒品等情形;詹寧斯布萊恩醫師(Dr. Jennings Bryant)的研究更指出,66% 的男生和 40% 的女生,都表示自己想要嘗試,在網路或媒體上看過的危險親密行為,這相對也增加了未婚懷孕及傳染性病的風險。 4. 模仿A片性暴力內容

有些研究指出,過早、或 14 歲前接觸A片,以及其他較露骨的情色內容,都會增加性暴力的發生率,可能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有些習慣看A片的人,更容易尋求暴力或較變態的內容,包括強暴、虐待等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會模仿這些行為,並產生犯罪。 5. A片導致性愛成癮

並不是每個接觸情色內容的小孩都會有成癮問題,但研究顯示,過早接觸這些內容,跟未來性愛成癮或心理上有很大的影響,根據一份對性愛成癮者的調查,高達90%的男性和77%的女性承認,早期接觸色情片是他們成癮很大的因素之一。 這 6 招幫助小孩建立正確觀念

媒體傳達的內容五花八門,孩子在早期接觸這些情色內容,可能會導致他們對關係或性愛,有錯誤的認知,以下提供給家長幾點建議,以傳達正確觀念給自己的小孩。

限制小孩使用網路的時間 使用軟體過濾色情內容 注意小孩接觸到的內容,如果發現孩子正在看不適當、或情色的內容,要趁這個時候機會教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觀念。 對於關係和性等難以啟齒的話題,要適時和小孩討論,並告訴他們自己的觀念和期待。 父母應維持好榜樣,設立良好的伴侶關係和自我價值,孩子都會看在眼裡。 教導小孩應主動質疑媒體播放內容,或網路內容的正確性和目的,尤其是關於「性」、「關係」和「性別」角色的呈現,父母應和孩子相互討論,幫助小孩建立媒體判讀的能力。

雖然限制小孩接觸情色的方式,效果可能很有限,不過可以傳達給孩子一個概念,有關於情色或關係的問題,應該來找父母或師長,才能獲得較正確的觀念,但也要特別小心,過度權威或一昧地限制他們,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因此,建議父母應保持開放的心胸,了解小孩遲早會接觸性,適當的性教育搭配適時的機會教育,才能同時讓孩子健康成長,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教小孩面對挫折~運動看書調適心情

小孩成長過程中,隨時都面臨許多挑戰,也經常遭遇挫折。身為父母,看到小孩受挫難免會失望和不捨,不過如果可以教他們學會自己克服困難,就可以讓他們成為有抗壓力的人。

教小孩學會選擇快樂

父母可以教小孩用樂觀的態度看待事情,例如小孩去朋友家參加生日派對,回到家裡表現得並不開心。與其直接問小孩發生什麼事讓他不開心,可以改問他喜歡生日派對裡的哪裡,鼓勵他們往事情好的方向看。

對小孩展現同理心

當小孩受到打擊時,找機會與他們坐下來好好聊聊是很重要的。談話一開始可以直接告訴小孩,對於他們內心的感覺,你感同身受,這樣小孩才會知道原來父母對他們有同理心,並了解他們的感受。可以把過去的經驗與小孩分享,讓他們知道你也曾經遭遇類似的困難,這樣可以讓小孩會知道其實不是只有他們才會碰到問題。另外,也請教小孩回應失敗的方法,並從當中學習經驗。

教小孩自我調適的方法

可以教小孩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例如: 多做動態伸展和運動,如深呼吸、慢跑、跳躍,藉由消耗體力的方式,幫助轉移對挫折的注意力。 聆聽音樂或與朋友聊天,都能幫小孩冷靜,重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多看美麗的風景,或閱讀一本好書,讓心靈沈澱,會更容易專注。 發揮另類創意,如畫畫、或烹飪,能暫時轉移注意,忘記不快。 給小孩一個深情的擁抱、讓小孩喝些溫開水、鼓勵小孩洗個舒服的熱水澡,都能舒緩小孩的心情。 觀賞好笑的電影,或閱讀一篇幽默好玩的故事,對小孩都很有幫助。

幫助小孩發現自己的優點

小孩常常因為自尊心低而與朋友比較時,卻又容易因此感到挫折。身為家長,應該盡力幫小孩找到他們的長處。請記得,每個小孩的優點、能力是不同的。鼓勵小孩專注在他們擅長的才能上,會讓他們變得更有自信。

為下次機會做好準備

教導小孩做好準備,面對下一次可能遇到的挫折。鼓勵他們自己處理事情的同時,也別忘了讓他們知道,如果有需要,你隨時都會在身邊幫助、支持他們。

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不管長牙沒,父母都要留意小孩的口腔健康,以確保他們將來能擁有甜美的笑容。以下是一些兒童口腔的照護須知,爸爸媽媽們有做到幾樣呢?

定期給牙醫檢查

每年都要帶小孩去給牙醫檢查,及早照護可以預防很多口腔問題,節省日後的荷包花費。

養成清潔的好習慣

從小就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小孩就會終生受益。即使小孩1顆牙都還沒長,也要用牙刷或軟布清潔他的牙齦,不過這個時期還不需要使用牙膏,用水就足夠了。

小孩長出牙齒後,每天都可以用兒童專用的牙刷和含氟牙膏,在睡前和起床後各刷1次。小孩的牙齒長齊後,也可以開始使用牙線幫他清潔牙齒。注意睡前刷完牙後,除了水,就不要再吃喝任何東西了。如果小孩會把嘴裡的液體吐掉,那牙醫也可能會建議他開始使用漱口水。 預防「奶瓶齲齒」

如果小孩習慣一邊喝牛奶或果汁,一邊喝到睡著,當果汁或牛奶所含的糖分附著在牙齒上數小時,琺琅質就會被侵蝕,導致所謂的「奶瓶齲齒」,會在門牙上出現白斑、坑洞或脫色。

每天不要讓小孩喝超過120毫升的果汁,並只在用餐時間提供食物和含糖飲料。如果小孩喜歡帶奶瓶上床,或喜歡整天拿著吸管杯到處走,那請確定裡面裝的只有水。 控制奶嘴的用量

用奶嘴來安撫哭鬧的小孩很有效,但如果讓正在長牙的小孩吸奶嘴的話,可能會弊多於利。因為吸奶嘴會影響牙齒生長,導致牙齒排列不整,甚至影響嘴形。 小孩拒刷牙?父母請堅持立場

不是每個小孩都喜歡刷牙,如果小孩拒絕刷牙,父母應該堅持立場,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情沒得選。此外,也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哄小孩刷牙: 保持耐心,你可以在小孩2~3歲時開始教他們刷牙,但他們可能到6歲左右都還無主動完成這項任務,甚至要到10歲,才能學會使用牙線。建議父母可以在睡前和剛起床時,一邊示範,一邊陪他們刷牙。 別太晚刷牙,因為如果小孩累了,配合度肯定很低。 讓小孩自己選牙膏,5歲以上就可以開始這麼做。當然,小孩只能從你提供的選擇裡面挑。 讓口腔清潔變成家庭活動,看到大人們同時都在刷牙時,小孩應該也會很樂意加入。

讓孩子夢想不設限!父母請做這3件事

我們常聽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但隨著年紀增長,當我們漸漸得到社會和團體的認同,責任和影響力也愈來愈大時,膽子反而愈來愈小,不知不覺,小時候的夢想就這樣被丟進垃圾筒裡,或被埋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現代的孩子身上,愈來愈多的小孩不敢再追求夢想,而身為父母和老師,建議可參考做到以下3點,幫助孩子們重拾信心和夢想,翻轉自己的人生!

1. 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第一件事就是,父母要學習並做到真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與這個世界,包括喜好、興趣、才能等等,訣竅就是讓孩子不設限地多方面嘗試,允許孩子在失敗中學習爬起來,讓孩子有犯錯和掙扎的機會,父母需要做的僅僅就是簡單的陪伴。東方的父母往往因為過於保護孩子,且不忍心看見孩子受傷,導致他們一直等到長大後,甚至是高中或大學畢業離開家之後,才開始學習「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這門功課。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語非常關鍵,建議父母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像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潛力。另外,請一定要避免提及家庭經濟的缺乏,或是一些消極負面的話,因為如此會打擊到孩子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此外,還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這麼做不但能提升他的表達能力和對自我的信心,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2. 不強迫且尊重孩子自己的夢想

孩子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個體,當然會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您不應該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讓您用來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父母的職責只是幫助孩子找出他們的興趣與夢想,並陪伴他們長大,讓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換句話說,醫師的孩子不一定要學醫,藝術家的孩子不一定要學藝,決定權在於孩子,因為父母只是陪伴者,請不要剝奪孩子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力。

每個人擅長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孩子亦是如此,家族事業有人繼承當然好,但若沒有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能夠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出人頭地,父母就該感到驕傲與欣慰。

3. 夢想要搭配品格教育才美麗

與追求夢想同等重要的,就是品格教育,若少了品格和性格的塑造,夢想再美好,也都會逐漸走偏,最後可能毀了整個人生。因此,父母不管多忙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可以趁週末有空的時間,挑一本心靈勵志的書或電影,和孩子一起觀賞,再一起分享觀後心得,透過仿效故事中的好角色,以及避免做出不好的行為,這些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教育素材。

此外,建議在家時多跟子分享激勵人心的好領袖特質,或是歷代偉人的道德價值觀,讓孩子熟悉這種正面的價值觀與氛圍,進而培養孩子們成為一位好領袖。信仰宗教也是另一種方式,藉由追求真善美,也能同時建立好的品格特質,教導孩子不能只是完全照著自己的夢想活,也要懂得照顧別人的需求,體現出愛與包容的真諦,這樣的夢想才美麗!

小孩是多汗兒?造成異常排汗的 3 原因

一般而言,小孩流汗是健康的表現,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在涼爽、無運動的環境下,孩子依然大量地出汗,且皮膚顯得濕濕的,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徵兆了。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排汗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常見於寶寶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但異常的排汗通常伴隨著以下三個原因,提供給各位父母參考。

1. 多汗症導致異常排汗

多汗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部的身體部位大量排汗,像是手掌、腳掌、腋下,以及臉部,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種則是全身都可見大量的排汗症狀,多數情況下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根據美國兒科護理醫院兒童國家健康系統(Children’s National Health System)的資料,身體局部大量排汗的孩童估計佔了全球兒童人口 2~3%,並且它是因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出了問題,造成身體功能失調,進而影響排汗系統。

至於全身性的大量排汗,通常是因為感染、慢性病,或由影響體內荷爾蒙的疾病所引起,包括有,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等,另外,有些藥物也會刺激汗水的分泌。 2. 緊張或焦慮時易排汗

人在緊張或焦慮時會出汗,小孩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在面對威脅時,身體會進入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又稱戰鬥或逃跑反應)來與之抗衡,且隨著腎上腺素飆升(Adrenaline rush),皮膚毛孔就會開始排汗,其他症狀也會一一表現出來,像是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四肢抖動,以及噁心、想吐。

若只是輕微、不頻繁的排汗,也許只是當下的不舒服而已,但如果演變為長期、嚴重的排汗時,它會造成小孩身體虛弱,甚至影響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並打擊其自信心。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平日行為,去了解多汗症造成的影響,像是握筆寫字手會否發癢、回到家腳會否發臭,以及學校跟同學相處的狀況。 3. 酷熱加上辛辣食物致排汗

在酷熱或潮濕的環境下,孩子很容易流汗,尤其如果父母喜歡讓孩子穿上很多衣物更要注意,這樣做會使他們身體更熱,排汗也會更嚴重。此外,吃辛辣的食物也會刺激排汗,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脫水而暈厥。若小孩出現暈眩的情況,父母要留意的症狀包括,手出汗、頭暈,以及噁心,建議這時幫助孩子坐著或平躺,並且讓他喝液體來補充水分,並邊注意其身體的狀況。

訂密語學說不!教育小孩防止被性侵

性侵的創傷非常痛苦,尤其當受害者是小孩時。保護小孩受性侵害的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教育,讓他們了解這個議題的問題所在,以及預防、求助等處理方式。以下,是給父母教育小孩性侵知識的幾點建議。

用正確的名詞介紹身體部位

小孩還小時,請教導他們認識各個身體部位。無論要用專有名詞(如陰莖、陰部)還是代稱(如小鳥、妹妹)講解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因為害羞而亂講,例如把「陰道」稱為「屁股」。用正確名詞進行性教育的目的,是萬一小孩真的不幸受到侵犯,他們對各部位的實際名稱有所了解,才能清楚表達自己哪裡被別人觸碰。 介紹私處的隱私重要性

讓小孩了解,身體某些部位,如生殖器,是不可以讓別人看到的,並告訴他們這些地方叫做「私處」。除了自己,這些地方只有父母在幫他們穿衣洗澡,或醫師看診時才能看到和碰到,其他人一律通通不行。而且醫師在檢查身體時,父母也一定要在旁邊,才能讓醫師檢查私處。現在網路發達,因此也別忘了告訴小孩,不要隨意把自己私處的照片傳給別人。 不能被摸也不能摸別人私處

大家都知道要教小孩不可以讓別人摸自己的私處,但卻常常忘了告訴他們,自己也不可以隨便摸別人。因為在許多性侵案例裡,加害者可能會要求受害者觸摸他們的私處。 教小孩不要保守肢體上的祕密

加害者可能會說服或逼迫受害者保守祕密,因此請告訴小孩,肢體上的祕密是不能保守的。不管發生什麼事,尤其是跟其他大人的肢體接觸,都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並請孩子告訴您,是誰要求孩子保守祕密的。同時,請向小孩保證,說出事實不會讓他們遭殃。

教小孩逃脫並勇敢說不

有些小孩不太會跟人說不,因此請務必告訴他們,拒絕別人是他們的權力,而且只要發生任何讓他們感到不安全的事,他們都可以選擇離開。若對方不讓小孩離開,請訓練孩子們,要勇敢地大聲喊叫求助。 和小孩訂定安全密語

並非身邊所有來者都是好人,有些可能來家裡過夜或陪小孩玩的人,其實並不善良。建議父母跟小孩一起訂定安全密語,若小孩覺得在某些客人面前感到不舒服,可以說出安全密語,這樣父母就知道要給予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扮牙醫幫玩具看病~教導小孩正確刷牙

為了使刷牙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最好讓小孩盡快學會,並且不只爸媽,家中其他大人,如阿公、阿嬤,也都可以一起教小孩養成這個習慣。大家不妨透過以下方法和遊戲技巧,讓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

開始刷牙的時機和方法

第1顆牙通常都在6個月大左右時長,但不要一長就開始刷,請等它長好再用牙刷。還不能刷的時候,可以先把柔軟的布用水沾溼濕清理就好。家長應該每天早上醒來和睡前,都各幫小孩清潔1次,並記得牙齒的兩側也要清潔。 依年齡挑選刷牙用具

牙刷請買小孩專用的小型軟毛牙刷,並遵守以下事項選擇牙膏: 0~18個月:僅需使用水,不要使用牙膏。沒長牙前,也不用牙刷,用軟布即可。 18個月~ 6歲:可使用低氟牙膏。 6歲以上:可使用標準的氟化物牙膏。

對於無法接觸氟化水,或因其他原因而有較大蛀牙風險的小孩,請務必另外請專業醫師推薦牙膏。 大人可以這樣幫小孩刷牙

開始刷牙時,先讓小孩保持靜止不動,再嘗試以下步驟: 讓小孩背對你坐在你的膝蓋上。 用一隻手托住小孩的下巴,並讓小孩的頭能靠著你的身體。 沿著牙齦線刷牙,所有表面都輕輕刷一下就好。 若有用牙膏,刷完牙請鼓勵小孩直接把它吐出來,不要讓他吞下去或用水洗掉。對小孩來說,吐的動作可能很難,大人可以示範並鼓勵他們模仿。

幫助養成刷牙習慣的方法

並不是所有小孩一開始就會喜歡刷牙,以下是一些鼓勵刷牙的技巧: 與小孩一起玩牙醫遊戲,並拿喜歡的玩具一起玩。例如一起假裝帶娃娃去看牙醫,並假裝幫娃娃看牙、刷牙;如果可以,假裝檢查娃娃牙齒的正反面,諸如此類的練習,可以鼓勵小孩之後對自己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如果小孩喜歡模仿別人,可以自己或請其他家庭成員刷牙給他們看。 如果小孩不喜歡牙膏的味道,可以先不用牙膏刷牙。之後習慣刷牙後,再慢慢讓他們嘗試低氟牙膏。 如果家裡的廁所不方便教小孩刷牙,也可以在家裡其他地方進行。 年齡較大的小孩,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刷牙。例如在日曆上標記每天清潔牙齒的次數,若有連續幾天都達到2次,就可以得到獎勵。

陪小孩演戲練習~學尊重個人空間隱私

我們都曉得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並保持適當距離,但是這種概念並非與生俱來的,尤其是注意力不足、有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ADHD),或有學習障礙的小孩,更需要大人用耐心和特殊技巧,來教導他們尊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道理。以下提供5種方法,幫助家長家導小孩和人互動的道理:

1. 用實例教導抽象概念

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是尊重隱私的第一步。不過小孩都很喜歡和人親近,就算這麼告訴小孩,他們也不見得能馬上理解。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為小孩提供一些實際的原則,幫助他們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例如對年紀較小的小孩,可以說:「手插腰的時候,如果手肘碰到別人,就是靠別人太近囉!」若小孩年紀較長,就可以教他們和別人之間,應該要保持約半公尺以上的距離。教導後,可以先讓小孩在家中練習,他們在外和別人互動時,就知道要如何保持友善的距離。

2. 用演戲模擬練習

有些小孩可能不太能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這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來幫助他們學習。例如請家人假裝排隊等公車,並要求小孩加入隊伍,同時告訴他們什麼才是適當的距離。或是請小孩幫忙拿東西,如電視遙控;等小孩拿來時,先在適當的距離請他停下來,再請他把東西交給你。在進行這些練習的同時,記得要一邊說明與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原因。 3. 用音量教小孩辨別對話隱私

小孩年紀較大之後,可能會開始喜歡待在大人身邊,嘗試參與大人的活動,甚至喜歡去聽大人在說什麼。這時家長必須教導他們,如果別人刻意壓低聲音講話,就代表他們不想讓其他人聽到。而即便別人在以正常的音量講話,要聽別人說話時,也應先尋求他們的同意,這樣才是尊重的行為。

4. 鼓勵小孩先詢問再動作

如果沒有特別叮嚀,通常小朋友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二話不說拿了就走。因此教導小孩區分,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相當重要。家長要讓小孩知道,如果對別人的東西很好奇,應該要先詢求對方同意,才能拿去使用。包括進別人房門時也是,應該要先敲門,對方同意了才可以進去。 5. 爸媽自己要學會尊重小孩

要幫助小孩理解隱私、個人空間等這些複雜的概念,爸媽自己就要先懂得尊重小孩的身體自主權。例如父母擁抱或親吻小孩時,可以詢問:「我這樣子親你可以接受嗎?會不會讓你不舒服?」幫他們提書包前,也可以先尋求他們同意,再幫他們提。還有爸媽進小孩房間前,也應該要先敲門,並得到小孩同意後再進入。

小孩長大後,也會漸漸發現自己需要更多隱私。身為父母,應該要給予尊重,並讓小孩保有自己適當的空間。小孩非常會觀察父母,也很容易有樣學樣。當小孩發現自己是被尊重對待時,就能用同理心去理解個人空間和隱私的重要。這類觀念愈早教導,小孩就愈能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另類兩腳書櫥?書包過重傷害小孩成長

曾幾何時開始,小孩竟也得跟父母一樣,肩上擔負著不少重量,不過父母扛的是家庭,而小孩扛的卻是沉甸甸的書包,本文將帶您了解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健康影響,以及如何減輕書包重量。

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的書包減重計畫顯示,兒童的書包重量以低於超過體重的12.5%為準,書包過重可能造成兒童脊椎側彎、肌肉或韌帶的拉傷等症狀,小孩除了容易感到肩頸和背部痠痛外,行走時的平衡感也會因為書包重量的影響而降低,可能導致跌倒或摔傷的機率增加。根據書包種類的不同,側背包過重可能會造成斜肩的症狀,對於骨骼還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每天揹著過重的書包上下學,對於身高發展或是正確站立與行走姿勢的建立,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減輕書包過重的3種方式

為了避免小孩被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以下提供3種減輕書包的方式:

教孩子整理書包:有些小孩可能嫌麻煩,常常把課本、作業簿或課外讀物等東西不做分類,放在書包裡每天帶著,書包的重量當然會超重。家長應該詢問小孩,每天放學前,除了回家作業外,還有什麼東西是需要每天放在書包裡攜帶的,帶需要的參考筆記或課本回來就足夠,最好能夠讓小孩把上課時的重點紀錄在輕薄的筆記本上,就不必把厚重的課本帶回家中;如果是在學校圖書館借的課外讀物,則可以放在家中看完在帶回學校歸還,不需要每天帶在身上增加重量。 書包種類選擇:雙肩書包大概是最常拿來被當作書包使用的種類,比起側背包,雙肩書包可以讓雙肩都平均負擔背包重量,可以避免因負重不平均,而造成的斜肩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拉桿書包,就像行李箱一樣可以拖著走,這種書包的確可以完全避免過重的問題,不過它也很可能讓小孩更加喜歡在行進間打鬧嬉戲,拉桿的伸縮功能,可以讓小孩拿起來揮舞,書包底部有輪子,被拿來當作碰碰車。相信讀者們都知道讓小孩在賣場控制手推車的情況,不當的使用拉桿書包不僅可能增加小孩受傷的機率,也可能成為小孩拿來霸凌同學的工具。因此,建議還是選擇重量輕,背帶和靠背有減壓設計的後背包為主。 多利用置物櫃:除了學生課桌的抽屜外,通常學生們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置物櫃,請小孩把已經檢討過的考卷,或上完的講義等物品收納在置物櫃即可,甚至也可以考慮讓小孩直接把水壺貼上名字留在學校,用學校的飲水機裝水即可,畢竟裝滿水的水壺佔的重量也不可小覷。

種下良善的種子!6招養成小孩品格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資本主義掌控下所運作的社會,許多人可能忘記了除了金錢與權力外,還有許多身而為人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人自身的品德,我們會願意主動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願意參與公益活動等,都是出自於我們觀念裡積累而來的品德觀念。俗話說:「學好3年,學壞3天。」若能在小孩小的時候便能建立「施比受更有福」的助人觀念,相信在未來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工作或是人際關係,都會更加的順遂,以下就為您帶來6種幫助小孩建立善良品格的方式。

1. 鼓勵樂善好施

隨著小孩年紀逐漸長大,每個階段喜歡的玩具也不同,您可以鼓勵小孩將已經玩膩但還沒有損壞的玩具整理出來,將這些玩具捐給孤兒院等地方,同時對小孩說明這些塵封的玩具可以再次發揮它們的價值,帶給更多小朋友快樂,讓他們逐漸把助人的觀念內化,不再需要別人的建議,自己就能產生幫助人的念頭。 2.「 請、謝謝、對不起」隨時說出口

所謂的「請」並不一定表示小孩每次對別人提出要求時都要在前面加上「請」字,而是要小孩理解,請求別人幫助時的態度,要有禮貌且誠懇,同樣地,當您需要小孩的幫忙時,您也應該說「可以幫我…嗎?」或是「請幫媽媽/爸爸做…可以嗎?」,不使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要求小孩幫忙,才能使他們理解,請求別人幫助的態度,並會因為對方的年齡或地位而有所不同。

同理,受到幫助時,無論是對方是長輩或是平輩,都要說謝謝,以及做錯事情時,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跟對方道歉,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做錯事或誤會小孩,也應該坦然道歉,小孩幫了忙我們也應當道謝,如此小孩才能感受到自己有受到尊重,同時也學習尊重他人。 3. 培養小孩做家事

家事並非只是家庭主婦的事,家庭裡每個成員都應當負責部分的家務,當然一開始可以訓練他幫忙一些很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和澆花等,逐漸建立孩子做家事的習慣後,再委託他較為困難的任務。

4. 學習稱讚別人

當孩子做出一些值得稱讚的行為時,家長們通常都不吝於稱讚他們,因此,我們也應該讓小孩了解,當他看見別人有值得誇獎的地方,無論是外表、個性或者某些行為,也應該大方地稱讚對方,讓對方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變得更有自信。 5. 日行一善從身教開始

很多讀者應該都有過作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當得到對方的感謝或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整天的心情就會很好,讓孩子學習行善的習慣,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身體力行,經由自己的身教,培養小孩行善的習慣,像是:看到別人東西掉了幫忙撿,或是偶爾帶點餅乾可以分給朋友們吃等等。 6. 愛護動物生命真可貴

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貴,不應該隨意的去欺負或攻擊貓、狗或其他動物,如果家中有養寵物的話,試著讓孩子負責照顧寵物,例如:清理大便、陪牠玩耍或帶牠出門散步等,另外,帶孩子去參加流浪動物之家的機構所舉辦的志工或教育活動,也是增進孩子與動物間情感牽絆與學習愛護動物的方法。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