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顱內出血定義

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atoma)是指頭骨內有血液蓄積,血塊可能累積在大腦組織內或頭骨底下,壓迫腦部,並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顱內出血可分為以下分成2種:

硬腦膜上出血(Epi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顱骨與硬腦膜(大腦外最外層的腦膜)之間。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s):指血腫位於硬腦膜與腦組織之間。

顱內出血症狀

頭部創傷後,患者可能當下感覺並無大礙,此種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稱為「清醒期」,但隨著腦壓增加,有些腦傷徵兆或症狀會隨之出現,時間可能會在受創當下或數週以後發生: 頭痛加劇 嗜睡或昏睡 眩暈 意識不清或逐漸喪失意識 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口齒不清 癲癇發作 昏迷

若患者有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視力模糊或口齒不清等症狀,請請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 顱內出血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是因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腦膜下與腦皮質之間的橋靜脈或動脈出血所致,而大部分患者常因嚴重頭部創傷而引發此症,因此危險度較高,其徵兆與症狀通常立即出現,但也有可能在頭部創傷後的數天或數週後才出現。

如果是較不嚴重的頭部創傷,這類的硬腦膜下出血會導致慢性出血,因此症狀會數週甚至數月後才出現,患者可能會連頭部受過傷都沒印象,尤其當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療,則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會更難以察覺。

硬腦膜上出血的原因

硬腦膜上出血是指腦膜與顱骨之間的動脈或大靜脈(靜脈竇)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外傷而造成頭骨裂開與內側腦膜血管撕裂。

腦實質性出血的原因

這類型也就是俗稱的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即腦部組織出血,原因很多,包含創傷、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壓和腦瘤,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血管自發性破裂,使血液滲入腦部。

危險因子

車禍、跌倒、被襲擊或運動傷害所造成的頭部創傷,是引發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即使是輕微的頭部創傷;沒有明顯的開放性傷口、瘀青或其他傷勢,也可能已造成未被發現的顱內出血。

另外,高齡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抗凝血藥物者,則較容易發生硬腦膜下出血。 診斷與治療

顱內出血如何診斷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的診斷較困難,因為腦傷跟出現症狀之間的時間可能相隔較長,如果老人有記憶力衰退跟嗜睡等症狀逐漸出現,也很可能被誤診為失智症。醫師通常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患者有無硬腦膜下出血情形,不過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則更有助於判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症狀。

如果顱內出血輕微且無症狀,則無需去除血腫,但如果出現症狀或病情在腦傷數天或數週後惡化,醫師就可能需要觀察患者神經學方面的變化並追蹤腦壓,進行多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藥物

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Warfarin),那患者可能需要暫時停藥,或服用其他藥物來逆轉抗凝血藥物的效果,以降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手術

顱內出血的治療經常必須搭配手術,手術的類型也依顱內出血的類型而異: 手術引流:如果可以確認血腫位置且凝血不多,醫師可以在顱骨開一個小洞,使用引流器吸除血腫。 顱骨切開術:大量的顱內出血可能需進行開顱手術,以移除血腫。 術後恢復

顱內出血的復原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可能無法完全復原。黃金恢復期是腦部受傷後3個月內,愈往後恢復情形愈差,若在治療後仍有神經相關問題,患者可能會需要接受職能治療或復健。

生活注意事項

以下是關於顱內出血的生活調整: 夜間睡眠要充足,白天感覺疲累即應休息。 覺得身體狀況較佳時,再開始回覆正常活動。 請先諮詢醫師後再開車、參與運動、騎腳踏車或操作重型機具,因為腦部受傷反應會變慢。 遵循醫囑用藥。 在完全康復前,勿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阻礙腦傷復原,而且飲酒過量可能會增加二度腦出血的機率。 寫下讓您容易忘記的事。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確診「腎上腺腫瘤」先別怕、切一邊無大礙!無症狀難判定,莫名血壓高快就醫

林小姐服用高血壓藥物多年,血壓一直很穩定,回診也無任何異常;然而她最近覺得腹部常有悶痛感,血壓也越來越不穩定,經檢查後竟發現是腎上腺長了顆腫瘤。所幸腫瘤屬良性,摘除後在醫院休養幾天即能出院。究竟什麼是腎上腺腫瘤?而發現腎上腺腫瘤時一定要切除嗎?腎上腺腫瘤的飲食又該注意哪些?《Hello健康》為你一次解惑。

什麼是腎上腺腫瘤?

腎上腺腫瘤(Adrenocortical Cancer)的發生自然與腎上腺緊密相關。腎上腺位於2側腎臟的上方,呈拇指般大小的三角形,重量僅約7~10公克,體積雖小,在人體中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腎上腺能分泌腎上腺皮質醇、雄性素、醛固酮,幫助人體代謝壓力並維持免疫系統、電解質與血壓的穩定。然而,一旦癌細胞入侵腎上腺時,就形成所謂的腎上腺腫瘤。慶幸的是,多數腎上腺腫瘤屬於良性且常僅長在單側,另1側的腎上腺功能只要正常,目前若進行單側的腎上腺切除手術,已知對人體的代謝與調節並不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

腎上腺腫瘤的種類與症狀

一般來說,腎上腺腫瘤還被細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2種,並因此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 功能性:

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會依據其過量分泌的荷爾蒙成分,導致病患產生不同症狀如:頭痛、頻尿、肥胖、電解質不平衝、血壓上升等現象,另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更進一步細分出下列3種:

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由於腫瘤會分泌大量的皮質醇,讓病患出現水牛肩、月亮臉、心悸、高血壓的狀況,與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人十分相似。(推薦閱讀:庫欣氏症恐引起腎功能衰退!不控制高血壓須洗腎) 嗜鉻細胞腫瘤(Pheochromocytoma):由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長出的腫瘤,因持續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導致高血壓、頭痛、心絞痛、心悸的風險增加,嚴重時恐怕將併發左心衰竭、腦出血等緊急情況。 原發性醛固酮症 (Primary Aldosteronism):也稱為康氏症(Conn’s syndrome),此類會釋出過多的醛固酮,造成患者有高血壓、低血鉀、多尿的問題。(延伸閱讀:補就對了?高血壓可以喝雞精嗎?鈉含量過高小心血壓飆上天

另外,也由於功能性的腎上腺腫瘤通常會導致高血壓,若民眾當發現有下列高血壓問題時,建議進一步就醫診斷是否為腎上腺腫瘤引起: 20歲之前出現高血壓 吃藥也難以控制血壓 高血壓合併盜汗、心悸、低血鉀

非功能性:

由於非功能性腎上腺腫瘤並不會分泌荷爾蒙,因此通常不太會出現明顯症狀。多數病人常是透過臨床上進行超音波檢查,或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時才發現。一般而言,超過4公分時被判定為惡性腫瘤的機率極高,通常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

由於其他癌症的癌細胞也可能轉移至腎上腺而產生腫瘤,像是淋巴癌、肺癌和乳癌的細胞轉移就是轉移至腎上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如何治療腎上腺腫瘤?

在診斷出腎上腺腫瘤後,得先進行荷爾蒙分泌的檢查,例如腎上腺素、皮質醇、醛固醇,之後再確認腫瘤的大小與位置並給予適當的治療。腎上腺腫瘤通常大約2~3公分大,其治療方式通常建議採手術切除: 傳統開腹手術:若腎上腺腫瘤明顯腫大,或出現組織沾黏時,就須以傳統手術切除,缺點是傷口較大,約為15~20公分。 腹腔鏡手術:大部分小型的腎上腺腫瘤皆以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傷口僅1公分左右,術後恢復較快。

腎上腺腫瘤的飲食需知

腎上腺腫瘤不論是術後護理的飲食,或是平日飲食的預防,根據台北新光醫院建議的3大飲食建議,為腎上腺做到積極保養的自我照護: 避免刺激性飲食:例如過鹹、過辣或醃漬品、泡麵與加工罐頭等食物。 避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也容易引起荷爾蒙分泌改變,間接加速腫瘤癌變。 每日適量飲水:每人平均每日的飲水量應維持在2000~3000C.C.。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腎功能指數怎麼看?腎功能指數異常,是腎功能不好的警訊

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民國108年的洗腎患者已突破90,000人以上,成為健保支出最多的項目。有鑑於此,我們是否應留意自己的腎功能指數是否符合正常值?但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是否常讓你看得「霧煞煞」呢?

到底何謂腎功能指數,若腎功能指數不好,是不是代表逼近洗腎邊緣?就讓《Hello健康》帶領你認識影響腎功能指數的關鍵指標,以及如何透過調整飲食或補充營養品來改善腎臟健康,讓你由裡到外充滿元氣。 腎功能指數是什麼?4大指數幫您了解腎功能

所謂「腎功能指數」就包括了尿素氮、肌酸酐、蛋白尿指數、腎絲球過濾率,這4大指數可說是腎臟健康好壞的判別指標,每項都息息相關: 尿素氮

尿素氮(BUN)是蛋白質代謝的產物,正常值為7~20mg/dl,但若超標也不代表有腎臟病;蛋白質攝取過多、使用類固醇藥物也可能導致數值不穩,因此通常需和其他腎功能指數綜合判斷。 肌酸酐

當肌肉組織因磨損而分解出代謝物,就生成所謂的肌酸酐(Creatinine),在健檢報告大多以(Cr)呈現。肌酸酐正常值通常介於0.6~1.2之間,而男性則約落在1.4mg/dl,危險值比女性更高。

但肌酸酐常因肌肉量而有所差異,比如老年人的肌酸酐代謝量與健身者相比之下,老年人的肌酸酐值就明顯偏低。此外,在腎病早期,肌酸酐的上升幅度也不明顯,因此單以肌酸酐為指標判定腎臟病的情況並不多見。 蛋白尿指數

健康者血液中的蛋白質多數會先經腎臟過濾後再吸收,僅有少量殘餘蛋白會透過尿液排出。如果尿液中含有過多蛋白,也就是俗稱的「蛋白尿」,極可能表示腎臟發生問題,導致大部分蛋白質無法被吸收而直接排出。若想確認蛋白尿情況,一般篩檢通常會利用尿液試紙檢測,正常值是陰性,若要進一步確認會用尿液生化分析,尿蛋白質正常值應

代表腎臟製造尿液功能單位的腎元(Nephron),則是由腎絲球和腎小管組合而成。血液先經由腎絲球初步過濾後,再進入腎小管執行再吸收與分泌作用,最後在集尿管形成尿液。而用於判別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血漿某些物質能力的腎絲球過濾率(GFR),則標示為每1.73平方公尺的腎絲球/每分鐘過濾量,以 ml/min/1.73m2的單位形式呈現。

一般健康年輕人的腎絲球過濾率正常值約落在110~120間,並多由血中肌酸酐來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由於慢性腎臟病的演變主要依腎絲球過濾率而定,而肌酸酐可幫助估算(點此計算腎絲球過濾率)的情況下,肌酸酐比起尿蛋白與尿素氮也被視為有更高的參考價值。

慢性腎臟病可分五期

慢性腎臟病依數值分期如下: 第1期:eGFR≧90 第2期:60~89 第3期:3a為45~59、3b為30~44 第4期:15~29 第5期:

其實有不少慢性腎臟病患者初期無明顯症狀,直到進入第五期,腎臟功能已嚴重受損而導致本應藉尿液排出的代謝物滯留體內。若能於此時與醫師好好配合,執行嚴格的飲食與水份控制,依然有可能延緩進入洗腎,但一旦產生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衰竭、肺水腫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尿毒症」,此時就必須洗腎了。 (延伸閱讀:腹膜透析是什麼?腎病患者在家也可以洗腎) 腎功能不好該怎麼改善?

想改善腎功能不好的情況,得先了解病情、透過腎功能檢查才能安排進一步的治療。根據以下要點,讓不同階段的慢性腎臟病患,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並確實執行。若工作或生活上不便遵行腎病飲食、或是胃口不佳時,也能適時選擇合適的腎病專用營養補充品。 定期檢查腎功能

建議從未安排過健康檢查的民眾應至少接受1次健檢,檢視自己的健康與潛在的危機,之後平均每1~3年檢查1次即可。年滿40歲以上的民眾,則可利用國民健康署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其中包含了針對血液、尿液與腎絲球過濾率等各項腎臟病檢查補助,不妨多多利用。

除了定期健檢之外,若懷疑自己有腎臟病,並出現疑似蛋白尿、多尿、食慾不振、水腫、高血壓等徵兆,應儘早就診檢查,降低洗腎的風險。(推薦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腎功能不好從飲食改善

腎功能不好的人在飲食上得特別注意,尤其是蛋白質及磷、鈉、鉀的攝取量更須小心。

當腎臟功能受損後,對磷和鉀的代謝力會變差,若血磷過高,容易刺激副甲狀腺增生,影響全身性血管化,腎性骨病變等;血鉀過高則易造成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血鈉則常與高血壓和水腫有關。

下列為腎臟病患飲食攝取的幾大原則: 麵筋、堅果、豆類(非黃豆)屬高磷、低生物價值蛋白的食物,應盡量避免。而乳製品雖然是高生物價值蛋白,但仍屬高磷食物。(延伸閱讀:洗腎病患NG食物:高磷高鈉高鉀低生物蛋白) 腎臟病患應避免食用楊桃、菜湯,因這2者鉀含量極高,其中楊桃還具有腎臟病患無法代謝之神經毒素,更要特別小心。 豆瓣醬、辣椒醬、沙茶醬等含鈉量高的調味料也應避免,烹調時也不應選擇低鈉鹽,以免導致血鉀過高而誘發其他疾病因子的風險。

由於每位病患的病況不同,低鈉磷鉀的建議攝取量或正常值也不一定;例如鉀通常要在尿量

對腎臟病中後期的病友而言,需長期保持低蛋白飲食、又不能攝取過多調味料,可以說是一大挑戰,反而容易影響食慾,導致熱量攝取不足,而總熱量攝取不足容易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

尤其沒有自煮習慣的病友,外食隱藏的高油鹽風險更常讓人不小心誤觸地雷。若你也覺得控制飲食並需兼顧營養及熱量很困難,也可選擇適量補充針對腎臟病患量身打造的營養補充品,以更容易的方式維持安全數值。挑選營養品的基本原則只要記住2大重點: 購買經衛福部核准的商品,安全有保障。 提供濃縮高熱量、適量蛋白、低鈉磷鉀。

而大多數腎臟營養品都能滿足腎臟病友對濃縮高熱量、適量蛋白、低鈉磷鉀的基本需求,但仍有部分營養品可提供額外的保健需求。 低GI、果寡醣、Omega-3脂肪酸

有糖尿病的腎臟病患,應選擇低GI食物以降低血糖急速波動,但像常被視為健康食物的糙米、全麥麵包等,雖然屬於低GI飲食, 卻含有高磷,反而不利於腎臟病患。

若怕吃錯,低GI的腎臟營養品可說是相對簡單的選擇。對此也有研究發現,腎臟病友常有的便祕問題,因易導致大腸黏膜吸收毒素,加重腎臟代謝負擔,因此病友亦可補充益生菌,或額外以添加果寡醣的營養品來幫助調節腸道機能。[9][10]

此外,研究指出,補充魚油和芥花油可改善透析病患的皮膚搔癢問題,而Omega-3脂肪酸也是身體必需脂肪酸之一,不但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降低蛋白尿,更可達到病患需補充脂肪以達到濃縮高熱量的需求。建議腎友烹飪可以芥花油、橄欖油為主,或者從額外添加Omega-3脂肪酸的營養品中獲取。[11](延伸閱讀:別再妖魔化脂肪!破除脂肪攝取6迷思安心吃油

不過要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換要選擇專用的營養品,1罐打包所有腎臟病患所需的營養,若病友的胃口本來就很好,則需要跟正常的飲食做代換,因此選購營養品前建議先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充品。 總結 每1~3年健康檢查 定期回診追蹤病情。 腎絲球過濾率是腎功能的主要指標。 低蛋白飲食、確保營養均衡、熱量充足。 適時補充腎病專用營養品

吃大蒜說話好尷尬!10招快速改善口臭

許多美味的料理都少不了蔥和蒜,不少人喜歡吃香腸配生大蒜,或是漢堡中加入幾片生洋蔥,這些辛香料不僅能增添料理的香氣,對人體好處也很多,但唯一困擾的是,吃完這些辛香料之後,嘴巴裡的「香氣」久久無法散去,讓人一開口就好尷尬。

吃完辛香料後要去拜訪客戶,或是趕著去約會前,該怎麼快速消除口臭呢?《Hello健康》將介紹吃大蒜洋蔥之後,快速消除口臭的方法,讓你能自信開口。

大蒜和洋蔥為何遺臭口腔

口臭是每個人都可能發生的問題,而口臭的原因通常以吃下的食物種類,或身體罹患疾病為主。造成口臭的食物非常多,尤以大蒜或洋蔥這2種辛香料的效果最顯著,洋蔥和大蒜都是蔥屬的成員,它們的成分相似,也含許多相同的硫化合物,因此具有特別的味道。

當大蒜、洋蔥被切碎之後,會釋放出獨特的氣體,在與散發氣味的細菌混和之後,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濃烈味道。尤其生的、未煮熟的狀態下的洋蔥或大蒜,味道更強烈,在吃下生大蒜或生洋蔥後,這股獨特的氣味,能在口中持續存留數小時。

此外,在消化過程中,製造出來的副產可能會被吸收到血液中,並帶到肺部,加重口臭的程度。(推薦閱讀:狂收口香糖!原來你的口臭太薰人

有口臭怎麼辦?教你10招改善口臭

雖然大蒜和洋蔥會造成口臭,但是它們都是有益健康,幫助抗癌的好食材,所以別因此就不吃大蒜和洋蔥了,以下列出10招快速改善口臭的撇步,讓您吃得美味健康,不用怕開口就臭氣薰天。 1. 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吃了很多大蒜之後,不妨吃蘋果當作甜點,或咀嚼新鮮的薄荷葉。研究指出,新鮮的或加熱的蘋果、萵苣或薄荷的化學成分,可以改善大蒜造成的口臭。 2. 飯後刷牙和用牙線

許多會引起口臭的細菌,都聚集在牙齦線下方,以及牙齒上的牙菌斑中,所以想去除異味的話,最好在吃洋蔥或大蒜後,用牙刷清潔牙齒和舌頭,並且用牙線清理牙縫,可以清理引起口臭的細菌,以及食物的殘渣,達到改善口臭的效果。(推薦閱讀:除了刷牙用牙線~口腔保健再添5招) 3. 用漱口水

研究指出,含二氧化氯的漱口水可以有效改善口臭,二氧化氯能幫助去除牙菌斑、舌苔上的細菌,和微小的食物殘渣。在刷牙和使用牙線之後,使用漱口水的效果最好,但仍需注意漱口水的包裝使用說明,避免過度使用、刺激和傷害口腔。

4. 喝綠茶

如果吃完飯後,一直沒有機會去刷牙漱口,不妨在飯桌上點杯熱綠茶喝,可以幫助掩蓋口中強烈的異味。研究發現,含綠茶兒茶素的漱口水,其殺菌效果和殺菌漱口水的差不多,可以有效減少牙菌斑。而其他研究發現,綠茶和牙膏比洋芹油、口香糖和薄荷糖更能改善口臭。 5. 喝檸檬

檸檬汁可能可以幫助中和從嘴巴和鼻子所呼出的食物氣味。將新鮮的檸檬汁(約1湯匙)擠入1杯水中,並在富含洋蔥或大蒜的餐後飲用。 6. 喝牛奶

在吃大蒜或洋蔥時,或在吃完之後來杯牛奶,可能會降低口中硫化合物味道的濃度。而且研究指出,全脂牛奶消除大蒜和洋蔥異味的效果,比脫脂牛奶更好。 7. 喝稀釋過的蘋果醋

蘋果醋含有果膠,可促進好菌的生長。在杯水中加1~2湯匙的蘋果醋,在吃大蒜或洋蔥前或之後喝,不僅能幫助改善口臭的問題,而且還能幫助消化。吃完飯後,也可以用稀釋到很淡的蘋果醋,漱口約10~15秒即可。(推薦閱讀:降血糖助減肥~蘋果醋的10大好處) 8. 嚼口香糖

薄荷口味的口香糖能掩蓋口中難聞的氣味,且咀嚼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清潔口腔裡的細菌和食物顆粒。另外,美國牙科協會表示,飯後咀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有機率降低蛀牙的機率。(推薦閱讀:芬芳好口氣?3爭議性口香糖添加物)

9. 嘴巴含自製的精油

通常含酒精的漱口水中會添加精油,除了使口氣清新外,有些還具抗菌效果,或者,大家也可以用精油和基礎油,如椰子油、甜杏仁油或橄欖油,自己製作精油漱口水。

目前經研究證實,可消除口臭的精油包括:薄荷、迷迭香、桉樹油。而該如何用精油來去除口臭呢?可以先在口中含1茶匙的基礎油,再滴1滴食用薄荷油在嘴巴裡,讓它們均勻地分布在口腔裡,可以幫助去除食物顆粒、細菌和異味,進一步改善口臭的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購買薄荷油時,除了記得選擇食品級的之外,也請盡量選擇不含糖的薄荷油。 10. 試著用刮舌器

如果舌苔太厚,代表上面已有許多死皮細胞、微小食物顆粒和細菌,這影響嘴巴的氣味。另外,在舌頭後部也容易是細菌的溫床,建議用刮舌器來清除舌苔,因為它的前端比牙刷小,可以伸到舌頭更後面的地方,能有效去除殘渣。

使用刮舌器時,請從舌頭的後面開始,輕輕地往舌尖的方向刮,在漱口後重複幾次,直到刮板上沒有殘留物為止。(推薦閱讀:口臭找不到原因?10成因擺脫困擾)

你適合哪一款?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的好處與差別

現代人愈來愈注重牙齒清潔與整齊,不少人成年後就想透過牙套矯正來改善外觀以及暴牙或牙齒咬合問題。然而,多數人對矯正牙齒仍停留在­傳統牙套、如同「大鋼牙」的刻板印象,每當微笑或開口交談就露出難以忽視的矯正器,尤其讓許多愛美的女性卻步。

因應市場需求,近年流行的「隱形牙套」愈來愈普及,加上便於清潔又美觀,因此大受歡迎。究竟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的差別在哪?是否所有人都可以戴隱形牙套呢?讓《Hello健康》為你分別解析隱形牙套和傳統牙套的好處與差別。

隱形牙套5大優點

隱形牙套是由病人先印齒模之後,以電腦製作出個人的上下顎模型,再由醫師評估以及電腦軟體模擬牙齒的移動方向與程度,讓矯正期間牙齒的移動速度在病人可接受的範圍,逐漸幫助牙齒重新排列整齊。(延伸閱讀:成人戴牙套需要注意這些)

近年來不少人開始捨棄傳統牙套,選擇隱形牙套,主要是隱形牙套有下列的好處:

美觀舒適度絕佳:隱形牙套戴上去之後幾乎看不見,不像傳統牙套會露出鋼線與矯正器,再加上隱形牙套為醫學塑料(聚氨酯)製成,可服貼在牙齒表面,舒適性大為提升。 拆卸輕鬆:隱形牙套拆卸方便,不會因戴牙套就無法享用美食。不過隱形牙套一天需配戴20~22小時,有些人拿下來之後會忘記戴上去,相當考驗病人的自律能力。 疼痛感下降:傳統牙套因有鋼線拉扯牙齒移動,或因鋼線過長刮傷口腔黏膜,而隱形牙套則因服貼於牙齒上,少了鋼線的拉扯而讓疼痛感大幅下降。 彈性回診:不似傳統牙套需要醫師定期調整鋼線,約每3~4週須回診,隱形牙套的回診時間可拉長至6~8週。 清潔容易:隱形牙套具可隨時拆下清洗的便利性,讓牙齒不會因戴牙套而無法完整清潔,降低蛀牙風險。(延伸閱讀:蛀牙抽神經?要做牙套嗎?根管治療的過程與注意事項

傳統牙套雖不易拆卸清潔,容易刮傷口腔,但其矯正力道與效率較高。

傳統牙套的好處

傳統牙套則是利用矯正器以及鋼線施力讓牙齒移動,正式配戴前甚至有部分患者須視個人情況拔牙以利調整結果。由於需要來回調整鋼線,以確保牙齒達到理想的位置,除了牙齦因鋼線緊縮而不適之外,也因傳統牙套為金屬鋼材,經常會誤傷口腔,因此部分患者容易經歷疼痛感,讓許多人在美觀考量之外,也因疼痛度而更加排斥。

然而,傳統牙套雖看似麻煩又不美觀,但實際上仍具優點: 矯正力道強:由於回診時間短,且需要醫師視個人矯正情況手動調整鋼線,比起回診時間長的隱形牙套,矯正力道較強,也可縮短矯正期、更快結束配戴。 配戴時間固定:傳統牙套都是黏在牙齒上,不像隱形牙套可隨時取下、偶有忘記戴回去的情形,進而影響矯正結果。對於較不自律的人來說,傳統牙套相對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控制牙根具優勢:相較於隱形牙套,傳統牙套力道較強,對於牙根的控制程度也比較好。若是牙齒需要大幅調整的病患,仍建議選擇傳統牙套比較適合。 戴牙套前後需要注意什麼?

戴牙套前需要請醫師評估牙齒的問題,例如是否有深咬、暴牙、咬合不正等問題,再來醫師會決定你適合戴隱形牙套或是傳統牙套。除此之外,戴牙套前還需要檢查是否有牙周病,若有牙周病可能要先治療好才有辦法做後續的診斷。(推薦閱讀:咬合不正一定要矯正嗎?醫師曝不矯正恐有這些危險)

戴上牙套後,請務必遵守以下事項: 維持口腔清潔:傳統牙套的清潔較不易,應使用牙間刷來清潔矯正器與牙齒之間的食物殘渣。 清潔牙套:若配戴隱形牙套,牙套也需要定期以清水清洗,以免細菌孳生其中。 盡量吃軟質食物:比起隱形牙套可以隨時拆卸吃東西,傳統牙套會讓牙齒痠軟,建議盡量以軟質或是流質食物為主,並避免黏牙、需要撕咬或是容易卡在牙縫的食物。 配戴維持器:在療程結束後,應遵照醫囑搭配維持器戴好戴滿,避免剛矯正好的牙齒回到原位。(你也想知道:口腔保健這樣做)

年紀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療與預防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顯示,全台有 1/10 的人口受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所苦。而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失眠經驗者高達 50.8%,代表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每週至少有一次入睡困難、淺眠,或是過早醒來無法入睡的現象。我國老年人符合慢性失眠症盛行率也有 27%,高於年紀介於 19~59 歲國人 19.3% 的失眠盛行率。台灣 65 歲以上慢性失眠比例約有 1/4,即每四位老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失眠。

老人睡眠品質不好的情形

美國的研究人員觀察 16~83 歲的男性受試者,發現他們從中年到 80 幾歲之間,平均每增加十歲就減少了 27 分鐘的睡眠時間。老人睡不好的常見情形如下:

躺上床到睡著的時間增加 真正睡著的時間變短 睡眠中醒來的時間增加 躺在床上的時間愈來愈長 對夜間的睡眠品質愈來愈不滿 日間嗜睡的狀況愈來愈明顯 午睡的時間愈來愈長

老人睡眠障礙的原因

以現在的文獻以及研究來說,我們無法確定是否老人需要比較少的睡眠,不過對老年人來說,要睡得飽似乎沒那麼容易。老人獲得充足睡眠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包含以下原因: 晝夜節律睡眠障礙(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患者的睡眠週期與正常人不同。 原發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如睡眠相關呼吸失調(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週期性腿部抽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簡稱 PLMD)、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生理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關節炎(Arthritis)。 精神疾病:如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Anxiety)。 多重用藥(Polypharmacy):老年人容易罹患多重疾病,可能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各式各樣的副作用都可能影響睡眠。 失智(Dementia):失智症可能會對大腦負責調節睡眠的區塊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指的是提升睡眠品質的行為,而失眠通常是由數年甚至數十年的不良習慣所引起的。

失眠的診斷

研究顯示,40% 的失眠患者同時併發精神相關的症狀,以焦慮症為大宗,憂鬱症次之,大約 90% 的憂鬱症患者同時也會出現睡眠障礙。失眠可說憂鬱症的症狀之一,同時失眠也可能引發憂鬱症。另一方面,就生理上而言,失眠的症狀可分為: 難以入睡,不容易睡著。 睡眠容易中斷,晚上一直會醒來。 即使睡眠時間足夠,仍覺得睡不飽。 提早醒來。

有些患者只有上述一、兩種症狀,有些全部都有,因人而異。若每週失眠超過三個晚上,導致白天生活作息及情緒受到影響,且情況持續超過三個月,就是臨床所謂的失眠症。 (為什麼都盡量讓自己躺在床上七、八個小時,還是累累的?也許你該看看:總覺得沒睡飽?認識慢性疲勞症候群) 老年人失眠的治療

並不是靠吃藥才能解決所有問題,失眠也有非藥物療法,如下: 睡眠限制

許多失眠症的患者被醫師要求「做功課」,也就是每天寫「睡眠日記」,記錄睡眠的時間和清醒的時間,還有每晚入睡所需的時間等等。而睡眠限制(Sleep restriction)就是醫師根據患者的睡眠日記,要求他限制睡眠時間的長短,直到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有所進步為止,睡眠效率即為每晚睡眠時間與每晚在床上醒來的時間兩者之間的比率。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幫助老年人找出他們對睡眠負面的態度和錯誤的信念,然後以更明智、更積極的心態取而代之。 光照治療

對於早睡早起的老年人來說,晚上「定時暴露於強光下」(Timed exposure to bright lights)能調控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量,讓他們能延長清醒的時間,所以可以晚一點入眠。

若非藥物的方法無若無效,可在醫師的建議之下使用助眠的藥物。而安眠藥品分為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與非苯二氮平(Non-benzodiazepine)兩類。

苯二氮平類藥物的效果及安全性已受研究證實,目前是安眠藥的主流。以藥物半衰期(Half life)來分類,也就是藥物被人體吸收後,其濃度在血液中剩下一半的時間,種類如下:

少於 6 小時的短效型(如 Brotizolam) 介於 6~24 小時的中效型(如 Lorazepam) 超過 24 小時的成效型(如 Diazepam)

要注意的是,長效型的藥物不適合老人家服用。因為其效果明顯副作用較高,會有所謂「白天殘留鎮靜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宿醉感」會比較強烈,長輩容易跌倒。

非苯二氮平的藥物的副作用比苯二氮平類來的小,以下三例比較常見,又因為三者成分都是英文字 Z 開頭,醫藥界通稱這些藥叫「Z-Drug」: 佐沛眠(Zolpidem) Zopiclone Zaleplon

安眠藥不能想吃就吃,一定要透過專業醫師的診療,切勿自行服用。 老人失眠的預防

光靠藥物是治標不能治本,要治本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作起。讓我們來看看擁有良好的睡眠衛生可以怎麼做:

維持規律之睡眠作息

每日盡可能按時上床入睡、按時起床。即使前一晚沒有睡好或睡飽,隔天仍要定時起床,才能養成規律的睡眠型態。 別強迫自己入睡

別怕睡不著而提早上床,應該是在有睡意的時候再上床。如果躺在床上超過 20 分鐘仍然睡不著,可離開臥房,直到想睡了再上床睡覺。 把床的功用單純化

白天的事情或活動,都不要在床上做,如:看電視、看書、講電話、滑手機、用電腦、寫字等都不行。盡量只在晚上想睡的時候才上去床上,避免將床當作除了睡覺以外的活動場所,把床的功能簡化到只有睡眠或是愛愛時所使用。 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燈光、聲音、溫度、通風、被褥都該盡量依個人習慣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而睡前 3C 產品最好都不要使用。(總是為了半夜如廁留盞燈?其實昏暗才助眠唷!推薦閱讀: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飲食要注意

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等刺激性的食物,抽菸也要避免。但睡前吃些小點心有助睡眠,例如喝一小杯加糖的溫牛奶或麥片,千萬別吃太飽。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另外,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並在上床睡覺前先去上一下廁所。 規律運動

睡前適合做些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熱水澡、肌肉放鬆、深呼吸等運動。雖然規律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在睡前三小時,應避免劇烈活動。

【更多相關文章,請上銀髮族專區】

懷孕失眠真惱人…改善與預防方法

翻來覆去睡不著!懷孕的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可能會遇到睡眠問題,而失眠就是其中之一,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NSF)在1998年,做了一項有關婦女及睡眠的調查,結果指出,78%的女性認為自己在懷孕期間的睡眠品質,的確受到干擾。懷孕時的失眠,雖然對於胎兒及媽媽沒有大危害,但會讓媽媽們想睡卻睡不著,無比難受。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善,或預防懷孕時的失眠,以下帶您一起了解。

懷孕時失眠的原因

懷孕期的失眠問題,可能是因為荷爾蒙出現變化、頻尿、噁心、嘔吐等等,而其他生理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影響孕婦的睡眠品質: 呼吸急促:孕婦的子宮會漸漸變大,壓迫到肺下面的橫膈膜,使孕婦呼吸較吃力。 胸部變得較敏感:碰到或摩擦時容易痛。 背痛:懷孕時身體重心會向前移動,背部需要支撐更多重量,這容易使背疼痛。 胃灼熱:孕婦體內的荷爾蒙,會讓消化道的肌肉更放鬆,這容易使胃酸往上竄,灼傷食道。 懷孕時的荷爾蒙:會使消化速度變慢,出現脹氣的情況。 腿部痙攣、躁動:寶寶對於孕婦肌肉及神經的壓迫,會讓孕婦腿部痙攣,也可能感覺腿部躁動,靜不下來,感覺像是腿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爬,此症狀為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產前焦慮:對於分娩感到焦慮,或是想著、擔心著任何有關小孩的事,都容易讓孕婦睡不著覺。

改善懷孕時的失眠

孕婦們可以嘗試一些方法,或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來改善失眠的情況:

白天多喝點水,但晚上7點之後要少喝一些,避免晚上頻頻跑廁所。 茶和咖啡都要少喝,因為咖啡因會讓孕婦睡不著。 懷孕時每天約運動30分鐘(例如走路),但睡前4個小時就別運動了,會容易睡不著。 洗個熱水澡,但溫度不要太高,否則對孕婦和胎兒都有風險。 睡不著時,可以做點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讓自己漸漸疲累想睡,或是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冥想。 舒適的睡眠環境,睡覺時讓房間保持安靜、昏暗、通風涼爽,採側睡(左側為佳)姿勢,兩膝蓋間夾個枕頭,若肚子漸漸大了,可在肚子下方也放顆枕頭。

預防懷孕時的失眠

除了嘗試不同方法改善失眠之外,孕婦也可試著預防失眠,建議如下:

晚餐吃健康一點,並且早點吃,不要狼吞虎嚥,以降低胃灼熱的機會。 若睡前想吃東西,可以吃一點點零食,但請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品,以維持睡覺時血糖的穩定,也可來杯溫牛奶,讓自己有睡意。 睡前1小時盡量不要使用手機、電腦、平板、看電視等等,這些電子產品的藍光,會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理時鐘,還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生成,褪黑激素可以調節生理時鐘,對於睡眠週期也至關重要。 每天盡可能同樣時間睡覺、起床,睡前可以聽點柔和的音樂、做瑜伽,或任何能讓自己放鬆的事。

腎功能不佳者愛注意!不寧腿症候群,腳就是想動一下才舒服

已經洗腎多年的陳媽媽於看診時向醫師抱怨,她睡覺時腿總是會抽動,或是感覺腿有蟲子在爬,一定要踢幾下才有辦法入睡,讓她夜夜不得安寧。

醫師表示這是不寧腿症候群典型症狀,建議陳媽媽洗腎時順便做一下腳部伸展運動後便能讓症狀稍微緩解。為何陳媽媽會有不寧腿的症狀,還有哪些改善方法可讓雙腳不再抽動,安心睡好覺?《Hello健康》為你揭密。

為什麼會有不寧腿?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是種合併運動與感覺神經症狀的慢性疾病,病患的下肢經常感到酸、麻、痛,皮下也有搔癢感,如同上百隻蟲子在裡面鑽動,忍不住要踢一踢、動一動才能稍微緩解不適,通常在晚上睡前發作,導致患者睡眠品質大幅下降。

不寧腿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不過患者服用多巴胺藥物、鐵劑時有顯著的改善。鐵離子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輔酶離子,因此推測不寧腿的致病原因可能與大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以及鐵質不足有關。

哪些人容易有不寧腿?這7類人要注意

若你時常感覺到腿部搔癢又痠麻,讓睡眠品質愈趨嚴重時,應留意自己是否符合以下可能引發不寧腿的原因。: 腎功能不佳者(如洗腎患者、慢性腎衰竭) 糖尿病患者 缺鐵性貧血 帕金森氏症 服用抗憂鬱藥物(如三環抗憂鬱劑) 周邊神經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孕婦

在上述多種致病原因中,以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最容易出現不寧腿的症狀,約20~30%左右的洗腎患者受不寧腿症狀所擾。(推薦閱讀:洗腎病患易貧血!飲食多鐵仍需補充蛋白質) 不寧腿的4大症狀

不寧腿患者符合下列4大臨床症狀:

下肢經常出現不舒服的痠麻、搔癢感,有時如小蟲在鑽洞般難以忍受,迫使患者腳部一定要移動才有辦法緩解。 患者下肢想要亂動、靜不下來,在床上反覆摩擦小腿,甚至睡一半想起來走動來舒緩不適感。 通常在晚上、睡前時症狀才會加劇,白天不太會有任何症狀。 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等靜止狀態下,患者下肢的不舒服感會加重。

此外,不少患者還會合併睡眠週期性肢體多動症(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為不自覺且有規律性的腳板抽動,通常是快睡著時會發作,長期下來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也造成白天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下降,心情也變得憂鬱、焦慮。

如何治療不寧腿症?

治療不寧腿症以舒緩症狀為主,可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鐵劑:缺鐵性貧血患者、孕婦可以適量補充鐵劑,待孕期結束或是體內鐵離子足夠時,不寧腿症狀便會消失。(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多巴胺促動劑:若不寧腿已經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醫師會開立多巴胺促動劑來治療。多巴胺促動劑原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不過在舒緩不寧腿的症狀上也具顯著效果,常見的藥物如Ropinirole或Pramipexole。 鎮靜安眠藥:可改善睡眠品質,減少腳板抽動,不過對於下肢不適感的改善有限,常見藥物如Clonazepam。 非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的睡前習慣,例如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避免劇烈運動、睡前泡熱水澡、按摩腿部或在白天做些腿部伸展運動,皆有助患者培養睡意。

用玩具不羞恥!女性自慰好處多 可改善血液循環

像男人一樣,女人也自慰。根據性研究雜誌(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女性每週至少會自慰1次。而且在現代,這也不是什麼需要遮遮掩掩的害羞話題。本文將為您揭露有關女性自慰的大小事,希望各位姐妹一起勇於追求自己的生理需求。

自慰有利女性健康

女性自慰時,體內的血液循環會增加,進而釋放腦內啡,使身體感覺愉快,並減少壓力及緩解抽筋。也有許多女性將自慰視為一種天然的止痛藥,他們會透過自慰來改善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的某些症狀,例如易怒和頭痛。此外,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自慰有助於治療令人躁動不安的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一個會導致雙腿在睡覺時猛跳的神經系統問題。

自慰可以改善女性的性生活

自慰會給女性帶來性交時的舒適感,以及性愛後充滿自信的感覺,不管對單身女性,還是有伴侶的女性都是如此。通常會有自慰行為的女性,也會比害怕自慰的女性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怎樣讓自己更舒服,讓她們在性交時更有主控權。自慰對難以達到性高潮的女性,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閒暇之餘對自己嘗試各種類型的觸摸,可以幫助您了解怎樣才能更輕易達到高潮。

解決更年期後的性生活問題

女性的身體會在經歷更年期後產生很多變化,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較低,可能會減少陰道的血液供應,導致陰道乾燥;如果性交時產生太多摩擦,就會降低女性的性慾。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水性潤滑液自慰,可以促進血液流動,進而增加慾望。除此之外,自慰還可以防止陰道變窄。

不過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自慰時使用唾液作為潤滑液的女性,較容易發生酵母菌感染。儘管唾液是第2天然的人體潤滑液,但是它可能導致陰道細菌失衡,並引發感染。因此為了您的健康,較建議選擇水性潤滑液。

善用玩具可以獲得更多樂趣

美國羅伯特莫里斯大學(Robert Morris University)的一項調查顯示,將近有一半18~60歲的女性表示,她們曾使用過情趣用品自慰。用玩具自慰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透過假陽具和振動器,對難以達到性高潮的女性,反而還比較有幫助。

吃素會胖嗎?吃對素食4大營養素,讓你降低膽固醇無負擔

若您膽固醇(Cholesterol)指數過高,意味著您得到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也相對高出許多。而會影響膽固醇的因素包括肉、蛋、家禽等動物性食物,它們也是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且會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

因此,要降低高膽固醇指數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飲食中的肉類與乳製品分量,而其中吃素食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同時降低肥胖、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與其他慢性病的風險。《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幾種素食中能降低膽固醇的營養成分,幫助大家越吃越健康! 素食必吃4大營養素

雖然素食很健康,不過有時候有些重要的營養素可能也會攝取不到,因此,您可以通過添加下列4種重要的營養素,確保能夠吃到健康又營養的素食餐點: 1. 蛋白質不吃肉也能夠攝取

蛋白質(Protein):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素食者也能夠透過不吃肉,得到您一日蛋白質所需,例如:黃豆、青豆、豆莢等豆類都富含蛋白質,且植物種子、全穀物、核果類與其他根莖蔬菜類也多含有植物性蛋白質。(推薦閱讀:吃素蛋白質怎麼補充?必知5種素食蛋白質來源

2. 鋅:強化您的免疫系統

身體細胞需要鋅來生長和發育。因為鋅能活化體內一百多種不同的新陳代謝酵素(Enzyme,又稱酶),甚至,它也能強化人的免疫系統。若您從自然的食物中攝取鋅,您可以在豆莢、穀物、核果、大蒜中內找到。 3. 鐵:減少貧血的大功臣

鐵是幫助身體運送氧氣的重要礦物質,因此更別提缺鐵,會導致貧血(Anemia)。動物性食物中多含有鐵質,但這並不表示素食者更容易缺鐵和貧血。許多水果、蔬菜也富含鐵質,如果乾類的桃子乾、葡萄乾、梅乾、梨子乾等;深綠色蔬菜有菠菜、瑞士甜菜甜菜葉,或是皇帝豆、嫩豌豆;和大多數的漿果類,如覆盆子(Raspberry)、接骨木莓(Elderberry)等。

3. 維生素B12: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一般民眾與素食者通常都缺乏維生素B12,它以能降低心臟病風險而聞名,因此,也就表示缺乏此種維生素將會提高您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您應該在飲食中添加豐富的維生素B12,如紫菜、營養強化食品(Fortified food),如維生素B12强化牛奶或豆奶。(推薦閱讀:遠離壞膽固醇防心臟病!清除壞膽固醇食物要吃「這些」

該如何烹調素食呢?

儘管素食飲食不含動物性食物中的飽和脂肪,但您仍然需要注意正的確烹飪方式,以免食材健康,但吃的不健康而,影響您體內膽固醇的數值。以下列出4項素食烹飪技巧,您可以以此嘗試降低膽固醇。 避免使用反式脂肪烹煮。 避免使用飽和脂肪烹煮。 使用對心臟有益的油品。 嘗試低脂烹飪法。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