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新冠疫情延燒、經歷數次變種至今,全球皆已意識到新冠肺炎的傳播力驚人的嚴重性;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顯示,台灣截至今(20日)已有16,816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而從年初部桃群聚感染、華航機師群聚感染,一直到職場傳播鏈等事件中,都能發現新冠肺炎可透過空氣傳播至人體內,傳播率之高讓所有人不可不慎。

就讓《Hello健康》帶你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冠狀病毒是否能經由空氣傳播?又會留在物體表面多久時間?讓大家從防疫日常做起,打擊新冠零失誤!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有哪些?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會經由感染者呼氣時所釋出的飛沫與微粒,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播出去,這些含有冠狀病毒的飛沫及微粒可能會進入其他人的眼睛、鼻腔或口腔內。

在某些情況之下,感染者也可能透過觸摸周遭物品的表面,把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及微粒傳播到這些物品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表示,感染者最常透過飛沫在距離其他人約2公尺(6英尺)內,將新冠病毒傳播出去。

以下為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途徑:

健康者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濺出含有冠狀病毒的飛沫和微粒,進入眼睛、鼻子或嘴巴。 健康者與感染者直接接觸,並用已感染冠狀病毒的身體部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 健康者摸到附著新冠病毒的物體,再觸碰自己的眼睛或嘴巴等黏膜部位。 冠狀病毒能經由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播?

除了上面提到的2大傳播途徑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也宣布「氣溶膠」是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之一。氣溶膠(Aerosol),又稱為氣膠、煙霧質,一般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的懸浮於氣體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同時也是一種懸浮微粒。

根據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氣溶膠是一種空氣傳播方式,大小約在5~10微米以下,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數10分鐘至幾小時,傳播距離甚至能遠至10幾公尺。

雖然在單位相同的狀況下,1單位氣溶膠帶病毒量比飛沫少,但傳播病毒的距離比飛沫傳染還遠,諸如電梯或郵輪等密閉環境,皆可發現氣溶膠高度散播與附著於物體的情況。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民眾說話與呼吸時所排出的氣溶膠比飛沫更加細小、在空氣中能懸浮更久,更遠超出現行規範的社交距離。

若要快速清除這些飄散在空中且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建議民眾應盡量保持窗戶和房門開啟,促進室內、外空氣流通,避免氣溶膠於密閉空間久滯不散。

新冠病毒殘留物體表面最久達7天!

不少民眾都相當擔心,自己是否會摸到帶有冠狀病毒的物品而遭感染。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在各處停留至少數小時至數天。依照物品材質的不同,病毒停留時間長短也有差異,常見物品病毒殘留時間如下: 外科口罩外層:7天 玻璃(製品):4~5天 紙鈔:4天 塑膠(製品):停留3天 木頭(製品):2~4天 不鏽鋼(製品):2~3天 衣物:2天 紙板:24小時 銅(製品):4小時 紙張或衛生紙:3小時

然而,上述物品皆可能依衛生條件、陽光曝曬及氣溫等環境與人為因素,而讓新冠病毒停留的時間出現變化,仍不失為民眾防疫清潔時的參考資訊之一。(推薦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保持距離勤洗手 預防新冠肺炎8大守則

為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民眾應遠離曾直接接觸疑似新冠肺炎個案,與其帶有病毒之分泌物以預防飛沫傳染。以下為新冠肺炎相關預防措施: 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中心最新公告防疫政策。 手部不乾淨時不觸碰眼口鼻,維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及如廁後)。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 搭乘交通工具時遵守配戴口罩和相關防疫措施。(推薦閱讀:通勤族佛系抗疫法!5招並用Covid退散) 減少探病與非緊急醫療需求而前往醫院。 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請遵守相關規範。 身體不適時請停止上班上課,先留在家中觀察、休息,需要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就醫時請說明旅遊史、接觸史、職業,以及周遭家人和同事是否曾有群聚。 配合新冠疫苗接種政策,按時完成接種。(推薦閱讀:新冠肺炎4大疫苗種類比較!成分、保護力一次了解

不要害怕!危險性行為後4步驟救自己

就算避孕方式在現代社會已經相當普及,而且對人們的負擔也不算太大,但是,危險性行為依然持續地發生,有時候是因為人們太過衝動導致準備不足,有時候則是天不從人願的發生真正的意外。但不管如何,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幸好還有補救措施可以照顧著我們的健康。下列為您列出了4項主要發生危險性行為後的補救方法。

1. 事後避孕藥

沒有事先規劃嗎?別擔心,有事後避孕藥來守護您。事後避孕藥是為緊急避孕設計的荷爾蒙藥物。如果在危險性行為結束後三天內服用,能預防排卵及受精。所有藥局都買得到事後避孕藥,專家建議女性應隨時準備事後避孕藥以防萬一。不過有些女性對事後避孕藥可能會產生諸如噁心、疲倦、頭痛或胸部壓痛等副作用。

除了事後避孕藥,您也可以使用含銅子宮內避孕器(Copper IUD)來預防懷孕。子宮內避孕器需要在危險性行為後5天內由醫師放入。藉由使子宮頸黏膜增厚和防止精子進入來預防懷孕。子宮內避孕器的優點是,放入後效果可以穩定持續10年以上。 2. 接受性病檢查

在狂野的一夜過後,若沒有做好保護措施,那麼沒有什麼方式能預防性病。不過對於治療及控制性病還是有一些方法。若發生危險性行為,需要在2週內接受淋病(Gonorrhea)、披衣菌(Chlamydia)、梅毒(Syphilis)、HIV、愛滋病(AIDS)、B型肝炎和C型肝炎檢測。HIV和肝炎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能被檢驗出來,因此若檢查結果是陰性的,6個月後應該再檢查一次來確認。若覺得自己可能感染HIV,應接受反轉錄病毒預防療程,不過一般只有在高風險的狀況才會建議做此療程,例如:受到性侵。

3. 注意懷孕跡象

就算使用了事後避孕藥無法,仍然沒辦法100%避孕,依舊有懷孕的機會。因此應該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是否有懷孕的跡象。值得一提的是,事後避孕藥可能會導致出血和經期不規律,使懷孕狀況更難預測,所以若有生理期延後的情況時應該要進行驗孕。畢竟,愈早得知是否懷孕就有愈多決定怎麼做下一步的時間。 4. 危險性行為後的禁忌動作

危險性行為後很多女性會嘗試陰道灌洗(Douche),相信灌洗有助於將精子和病毒清理乾淨。可惜的是,灌洗並沒有辦法預防懷孕或感染性病,這個行為不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能還會破壞陰道中的細菌平衡而增加骨盆感染風險。(延伸閱讀:愛愛結束後要愛自己!性交後常見女性問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小孩中風難辨!送醫會經歷的診斷方式

小孩和寶寶都有可能中風,並造成腦部損傷和身體殘疾。若小孩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到了醫院後,醫療人員會開始進行各種檢查,以確認是否中風。以下是小孩送醫後,在醫院可能經歷的中風診斷方法。

檢查家族史等基本健康狀況

熟悉小孩的病史,有助於讓醫師判斷中風的潛在原因。就醫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問詢問以下問題:

懷孕過程的情形 父母與親人的家族病史 小孩的病史和其他醫療狀況,例如感染、外傷等 小孩送醫前的症狀 小孩平常的行為,若最近有注意到任何改變,請告知醫師

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

醫師可能會建議做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以觀察大腦組織、血流和腦內其他的液體狀態。醫師看了掃描影像,就可判斷中風的原因是否為血栓(缺血性中風),還是腦出血(出血性中風)。醫師有時候會用染劑,以讓影像更清楚。

1種以上的血液檢測

醫師可能會為小孩做血液檢查,以了解是否有血球數、凝血系統、感染或化學等的相關問題,以了解中風原因。為此,小孩可能會進行1項以上的血液檢查。

導管血管造影:染劑+X光

導管血管造影可檢查腦部的血管狀況,讓醫師了解腦血管是否有問題。進行此檢查時,醫師會將一種特別的染劑注射到動脈,再用X光來拍攝血管的圖像。 用心臟超音波檢視心臟運動狀況

心臟超音波能夠顯示心臟的運動狀況,幫助醫師了解小孩是否有血栓、感染或心臟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引發中風。 用心電圖檢查心律是否有問題

在心電圖檢測中,醫師會在小孩的胸腔黏上一個特別的貼布,以測量心臟的電流狀況。這項檢查可判斷小孩是否是因心律問題,而導致中風。(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用腦波圖檢查腦部電流是否過多

腦波圖檢測時,醫師會在小孩的頭皮黏有導線的貼布,與機器連接。機器會顯示小孩的腦波資訊,可以幫助醫師了解小孩的腦部是否有過多的電流,也就是中風的症狀。

就這5招!降低您膽固醇的替代療法

研究證實,改善飲食習慣及增加運動量能幫助您降低膽固醇(Cholesterol)指數。然而,有益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並不足以將膽固醇指數降低到健康水準。因此,坊間有許多能降低膽固醇的替代療法,有些人選擇草藥或營養補充品作為降低膽固醇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飲食中增加任何補充品或嘗試任何替代療法前,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因為某些補充品與您目前所服用的藥物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下面列出5項能幫助您降低膽固醇的草藥和營養補充品。

1. 紅麴米

您可以用紅麴菌發酵大米來製造紅麴米。在醫療方面,紅麴米的主要用途是降低膽固醇。紅麴米的代謝產物具有能抑制膽固醇合成的作用,其中一種代謝產物莫那可林 K(Monacolin K)的化學結構與洛伐他汀(Lovastatin)這種膽固醇藥物非常相近。醫師可能會開洛伐他汀或其他降血脂藥物給您,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不再升高。

2. 纖維

只有蔬果類,如豆莢、水果、青菜、未精緻穀物等,才有膳食纖維。因此,您可以藉由食用可溶性纖維有效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例如:豆類、蘋果、燕麥麩、亞麻仁籽粉、柑橘類水果、大麥等都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3. 大豆

高膽固醇與心臟病之間有著密不分的關係。用大豆或大豆蛋白替代其他蛋白質能降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有助於降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風險。含有大豆蛋白的食物有:毛豆、豆漿、豆腐、豆漿優酪乳、大豆類製品。

4. Omega-3 脂肪酸

您可以藉由食用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降低三酸甘油脂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肝臟合成三酸甘油脂的速率也是使用Omega-3的好處之一。此外,Omega-3 脂肪酸還具有消炎、减少動脈斑塊形成、幫助稀釋血液等作用。您應該每週攝取2份高脂肪魚類,如鮭魚、鮪魚、沙丁魚,或者核桃和亞麻仁籽。

5. 大蒜

經研究發現,大蒜能大幅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但這種效果只能持續一陣時間。儘管如此,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大蒜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益處。再者,大蒜能使出血及凝血時間延長。因此,您不應在手術前或服用可邁丁(Coumadin)等血液稀釋藥物時食用大蒜或大蒜補充品。

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肌肉痠痛、疲憊要小心

新冠疫情在台隨疫苗接種比例提高而逐漸趨緩之際,國際又再度傳出病毒變種的消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1/26當地時間宣布,於非洲最新發現了新冠肺炎新變種病毒株「B.1.1.529」,已定名為「Omicron」,除了警告此變種病毒具有大量突變點,全球各地包含比利時、荷蘭、捷克、義大利、德國、英國、澳洲、巴西、瑞士、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與日本等國也隨之陸續傳出受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的案例。

2日開放疫苗預約 跨年防疫審慎討論

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本週再次呼籲民眾盡快接種疫苗。而第16期疫苗將自今日上午10時起開始分流預約,AZ、BNT、莫德納均開放,並將於2日起開放施打,有需要的民眾可把握時間進行預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亦表示,台灣應及早提升群體免疫力,因此針對原先暫停施打的青少年BNT第2劑,即日起將恢復施打,並建議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6個月後的民眾,應依序追加第3劑。同時間疾管局也針對年底即將展開的連續假期返國潮嚴陣以待。

行政院長蘇貞昌亦於29日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針對國內外疫情概況與疫苗施打情形、歲末/跨年大型活動防疫規定以及春節專案,針對因應新型變種病毒相關整備等議題進行討論。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各地方政府即將舉辦之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主辦單位除應遵守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外,亦應遵守指揮中心所公告之相關指引規範;另外,為因應新型Omicron變種病毒,春節返鄉專案部分,指揮中心除將持續擴增防疫旅宿量能及釋出集中檢疫所房數外,我國已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及辛巴威等6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加強入境檢疫隔離措施,指揮中心也將視國內外疫情發展趨勢,即時評估是否有新增名單之必要,並滾動調整春節專案居家檢疫措施。 Omicron變異多 憂傳染性高

目前已知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有32個突變,集先前Alpha、Gamma、Lambda等變異株的突變特徵於一身,包括與病毒進入細胞及免疫逃脫有關的突變,可逃避人體防禦系統,讓專家感到擔憂。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指出,若病毒在宿主身上久留,時間一長,病毒就可能突變,同一人所感染的病毒,當日檢驗與2週後的檢驗結果可能就天差地別。而一個地區傳出新變異株的原因有以下2種: 該地區感染情況嚴重壓迫病毒株突變 該地區定序能力強,不斷做檢驗、關注新的變異株,因此如英國等地區就高度關注病毒之變異情況。

症狀多為肌肉痠痛、疲憊等輕症 無味嗅覺喪失徵兆

根據南非醫療協會(South Af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SAMA)所觀察的個案研判,罹患Omicron變種病毒以輕微症狀表現為主,主要症狀為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目前個案無失去味嗅覺病徵。也由於病毒Omicron變異株極具威脅性,目前已知英、法、德、日、星、菲律賓、以色列等國則率先對非洲多國祭出旅行禁令,防止病毒入侵。美總統拜登也宣布限制南非等8國非美國公民入境。 維持二級警戒至12月13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9日宣布,自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並維持相關措施及規定如下: 一、維持現行戴口罩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但符合以下情形,得免戴口罩(本次未調整):

(一)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於室內外從事運動、唱歌時。 於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時。 單人或多人進行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二)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三)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如符合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維持應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指揮中心指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相關大型活動具有人潮擁擠、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的特性,仍應維持嚴格防疫管理並加嚴裁處,請主辦單位及民眾務必遵守下列防疫準備注意事項:

一、主辦單位應遵守指揮中心二級警戒公告措施、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

(一)主辦單位應於活動場域提供足量手部清消用品、提高公共廁所之消毒頻率並設有醫療應變措施。

(二)除指定販賣區外,場內不得販售飲食。

(三)室內活動不得販售無座位票,須落實實聯制,規劃固定入口,且於入口處進行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 二、活動期間應全程佩戴口罩,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

(一)除主持、表演及致詞人員得於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免戴口罩,其餘人員及參加活動者不適用飲食(補充水分除外)、拍照等得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

(二)主辦單位經地方政府同意,得設置專屬飲食區域供民眾脫口罩飲食,該區域須落實實聯制、入口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並不得邊走邊吃,亦不開放試吃。

(三)違反以上規定、經工作人員勸導不聽者,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裁罰。 三、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加強)自主健康管理者,及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之民眾(包括表演者及活動工作人員),不得參加相關活動。違反者將從重處罰。

指揮中心將視國內外疫情及實際執行狀況,適時機動調整防疫措施,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親友批評孩子、給建議怎應對?3種狀況父母這樣回應

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遭他人指指點點,甚至是小孩的外貌被批評的時候,身為父母要如何應對可說是一門學問。而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中,尤其明星藝人的孩子會更容易被放大檢視。本文將舉出父母在面對他人批評的狀況下,應對的方法。

1. 長輩批評:給予尊重但保留己見

做為新手父母,我們可能都曾被家人、親戚、朋友,或是不認識的路人和網友批評教育孩子的方式,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莫特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的調查,零到五歲孩子的父母被雙方的家人批評的比例高達 61%,在公眾場所為 12%,網路上則是 7%,其批評內容又以家庭教育佔最多。

當家中有了新生兒,阿公阿嬤一定也很開心,有的長輩甚至會急著想要介入其中,對你的育兒計畫指指點點。這時候,父母可以傾聽他們提出的建議,考慮該方法的合適性,但也要提醒老人家,自己才是孩子的父母,為會負責拿捏和做決策。

(推薦閱讀:禮節怎麼教?6建議給各位家長教小孩) 2.朋友批評:禮貌表達感謝 當有了孩子後,朋友和同事聊天時可能就會開始談論育兒技巧或分享經驗,但無論對方的經驗有多豐富,也不代表能理解你孩子的狀況。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最清楚,其他人所給的意見僅提供參考,遇到身體上的問題則請向專業兒科醫師詢問較安全。

若遇到彼此意見不合,或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其實並不用執著於非要說服對方認同你的方法不可,當然也不要沒有主見地完全照對方的話做。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敞開心胸接納對方的想法,實在沒有必要因為觀念不同,而毀了這段友誼。所以,下次碰到熱情分享教養方式的人時,你可以禮貌地跟對方表達感謝之意,接受指教的同時也懂得保有自己的立場,這麼做既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同時也表達了你的想法。

3. 惡意批評:迴避和蒐證

在比較極端的狀況下,你雖然清楚表達了其看法,對方仍是故意不聽,並持續批評你的育兒和教育方法,甚至口出惡言辱罵你的孩子,包含網路的酸民留言,這就不再是單靠理性溝通能說得通了。建議遇到這種情況,盡可能地迴避對方,若對方仍糾纏不休的話,可考慮蒐證和採取法律行動。

遇到任何會傷害孩子的身心成長的批評,父母應挺身保護孩子。這同時也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當孩子看見父母勇敢發聲時,他們也會變得懂得捍衛自己的想法和立場,甚至可能充滿熱心和正義感,成為勇於扶助弱小的勇士!

新手孕婦~懷孕前3個月6點健康守則

懷孕後的前3個月是胎兒很重要的成長期,也是小生命最不穩定的時期。這段期間,小寶寶會快速地發育為人的雛形,包含長出心臟、腦部等主要器官,所以媽媽們需要多多注意。首要的事就是定期追蹤寶寶的狀況,在懷孕3~6個月的期間,每個月都要到醫院檢查,第7和第8個月每2週1次,接著9~10個月時,每週檢查1次,一直到生產為止。記得遵循產科醫師的叮嚀,另外定期追蹤Hello健康,也可以幫助您更了解孕期生活大小事!

懷孕初期疲累和孕吐改善方法

孕期前3個月會容易感覺疲累,由於身體正在建構胎盤來孕育胎兒,需要很多能量。請您傾聽身體的需求,不要太逞強,在週末和下班回家後小睡一會,並盡量多抬腳。減少會讓您很匆忙的雜事並放慢生活步調。此外,有時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狀況發生,但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示,孕吐是在保護嬰兒免除受到潛在有害食物危害的自然反應。可配合醫師建議的劑量來攝取維生素B6,幫助減少噁心的情況發生。

大多數孕吐會在初期過後消失,之後您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避免太飽或太餓。請均衡飲食且攝取足夠的熱量,以維持身體健康和供給胎兒足夠養分。避免油膩、辛辣,以及聞到時感覺不舒服的食物。可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糙米飯等。當感到噁心時可吃鹹味食物,如雞湯、鹹蘇打餅。但若出現嚴重的孕吐症狀,例如體重急速下降、一天多次嘔吐並感到暈眩等,當心可能是「妊娠劇吐」,需要尋求醫師治療。

懷孕初期6點小提醒

除了疲勞和孕吐方面的舒緩方法,懷孕初期請留意以下6個要點:

不喝酒:孕期間喝酒會導致寶寶出現胎兒酒精症候群(FAS),發生腦部及心臟先天缺陷,以及其他健康併發症的風險。 維持運動習慣:成年人每週建議至少運動150分鐘來維持健康,孕婦也不例外。建議請先經過醫師評估許可,再進行如瑜伽、游泳或健走等等中低程度的運動。 注意服藥:在吃任何西藥、中藥、成藥或補品之前,請諮詢過醫師再服用。 避免高溫環境:體溫太高會傷害寶寶,特別是在懷孕初期。若做桑拿浴或泡熱水澡,請最好控制在10分鐘之內。 不用額外吃太多:其實懷孕初期基本上維持原本的飲食就好,到中後期,每天也只需要多攝取約300大卡的熱量,來供給寶寶需求即可。比起熱量或進食多寡,補足關鍵營養更重要。 穿著舒適:懷孕後,請別穿塑身衣等太緊的衣物,可能會使背部疼痛、靜脈曲張或是胃食道逆流等。且懷孕之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胸部脹痛,穿戴內衣時感覺不適,不妨可以開始穿材質柔軟的孕婦專用或哺乳用的內衣。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懷孕必知

懷孕會增加您心臟和循環系統的壓力,但許多有心臟病的女性仍可生出健康的嬰兒。經過謹慎計畫和孕程管理,大多數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女性,仍可成功懷孕生產。如果您有心臟病,懷孕期間需要特別護理。

我需要先諮詢醫師嗎?

您應該先和自己的心臟科醫師、婦產科醫師及相關醫療院所諮詢。每位孕婦因先天性心臟病患的孕程,及所需安排的檢查都不相同,醫療團隊會依情況為您量身打造。主動告知身體異狀及您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藥物的作用?我能繼續服藥嗎? 需要改變處方嗎?

懷孕期間服用的藥物會對胎兒產生影響,通常,持續服藥對你的好處多過壞處。醫師專家及藥劑師,會替你開安全性最高、劑量最合適的處方,您必須按照醫囑確實服藥,切忌私自停藥或自行更動劑量。 我的心臟會發生甚麼變化呢?

您的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因為它必須多輸送40%的血液到其他器官。血管會脹大以增加血流,血壓因此逐漸降低。為了避免生產時血崩,身體的自然機制作用,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結,血液凝固的能力增強,以減低生產時大出血的機率。平常人的心臟會自動調適以適應這些改變,但對先天性心臟病患而言,心臟承受的壓力,就像是持續在跑步機上不停地跑了9個月一樣。

 生產時會發生什麼狀況呢?

在孕期最後階段及在生產時,您必須接受醫師專家特別的照護。當子官開始收縮,大量血流會從子宮猛然湧向體內其他地方,心臟負荷加劇,心跳血壓皆會隨著疼痛和焦慮上升,產婦在生產時也有失血的可能。 我可以選擇自然產嗎?

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患都可以順利自然生產,這也是醫療建議的最佳生產方式,剖腹產只適用有特殊需要的生產過程。 風險有多大?

風險大小依您的心臟狀況而定。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心律不整、心跳急速及心臟衰竭等。 每項併發症都應小心處理及治療,以確保母嬰平安。 我的孩子會面臨什麼危險?

流產、先天缺陷、早產、 胎兒體重過輕及死產,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照顧好母體,才是對孩子最佳的照護。 怎樣做才能降低風險 ?

好好照顧自己: 定期檢查 遵照醫囑服藥 盡量休息 控制體重 維持身心平靜,避免焦慮 遠離菸、酒、毒品

只要有良好的管理照護,大多數女性先天性心臟病患都可以成功懷孕生產。在準備懷孕之前,請先和您的成人先天心臟病科及產科醫師諮詢和討論。如果您有任何相關症狀或徵兆,請聯繫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尤其是:(1) 呼吸困難;(2) 勞累或休息時呼吸短促;(3) 心悸,心率加快或脈搏不規則;(4) 胸痛;(5) 咳嗽或夜間咳嗽。

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可能會建議您在專門服務高危險妊娠的醫療中心分娩。在分娩期間,可能會使用專門的設備來監控您,因為您的心率和節律,可能需要在整個分娩期間被監測。

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3地雷

中風(Stroke)在過去被認為是中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但其實近幾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了。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期刊《中風》(Stroke) 於2020年2月所發表的報告,有10~15%的中風患者,年齡層介於18~50歲之間。

而在台灣, 4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其實罕見,但這個比例逐年來已從2〜5% ,持續上升到10%。當然,許多罹患年輕的中風患者,有家族遺傳病史,但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也很大。別以為仗著年輕就能肆無忌憚地大吃大喝,以下介紹中風的3大危險原因,也許你我都無意識地踩過這些地雷,未來一起小心預防。 中風的飲食地雷有3種

1. 低碳飲食吃錯了

年輕男女為了追求曼妙的體態、明顯的肌肉線條,努力健身。有許多人為了加速瘦身,採取低碳飲食(Low carb diet),即僅攝取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

但是有些健身族錯把「無碳」當「低碳」,為了避免碳水化合物而少吃了蔬菜、水果、穀物、豆類,另而攝取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無形中導致血脂與膽固醇的上升,增加中風的機率。

《美國心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也指出,採取低碳飲食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這是一種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

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比起一般人多了五倍,更有可能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所以絕對不能為了瘦身而營養攝取不均衡,澱粉還是非吃不可的。(同場加映: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2. 油炸食物吃太多

台灣是美食天堂,尤其夜市文化更是遠近馳名,但其中油炸的品項佔了很大的一部份,而吃太多油炸食品也會導致血脂肪與膽固醇的上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發中風。

美國的研究顯示,吃愈多炸物,罹患中風的風險愈高!一週吃1~3次炸物的人,比1週吃不到1次炸物的人,高出7%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風險。如果每天都吃炸物,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發的風險甚至高達14%!鹽酥雞和薯條等食物,雖然很誘人,但千萬不能仗著年紀輕就不忌口,一定要有所節制。

3. 飲酒過量

剛剛聊過美食,現在來談談美酒。年輕人與親友聚餐,黃湯不下肚似乎就無法玩得過癮,不過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 BBC)的報導,一項由中國與英國進行的基因調查指出,即便每天只喝少量的酒類飲品,也會提升中風的風險。

劍橋大學醫學統計學家伯吉斯博士(Dr Stephen Burgess)表示,即使適度、輕度飲酒也會增加中風機率,且中風風險與飲酒量呈正比,所以如果選擇喝酒,便應該控制酒量。

因為酒精會傷肝,也可能會引發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上述三者都會提高中風的機率。此研究主要針對烈酒及啤酒,而非葡萄酒,所以伯吉斯博士也認為研究結果可證實的有限。但是我們在暢飲之餘,真應該有所警覺,無論我們有多年輕、多有活力,飲酒的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中風的距離。(同場加映: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很多減肥的人因為瘦不下來,認為自己連喝水都會胖,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水分滯留在體內太多時,的確會讓身體看起來更胖,這就是所謂的水腫(Edema)。雖然水腫不是真的胖,但可能是身體潛藏某些疾病的徵兆喔!以下介紹水腫的原因,和可能潛藏的疾病。

水腫的症狀

當人體組織有過多水分,無法排出時,就會造成水腫。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腫脹,例如手、腳、腳踝和腿部等。若要判斷有無水腫,可觀察是否有以下徵兆:

皮膚沒有光澤和延展性 按壓皮膚幾秒鐘後,表皮仍維持凹陷的形狀 關節有些僵硬或身體疼痛 脈搏和血壓更高 頭痛 肚子痛 排便習慣改變 噁心和嘔吐 嗜睡

水腫的原因

一般如果坐或站太久、吃得太鹹,或是女性月經前幾天和懷孕時,都易輕度水腫,而有些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水腫,如高血壓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類固醇藥物(Steroid drugs)、雌激素(Estrogen)和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藥物等,或是下列其他潛藏的疾病所致:

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因心臟輸出血液的功能不全,使血液積在腿、腳踝和腳上,導致全身和腹部腫脹。若血液積聚在肺部的話,會造成肺水腫,出現呼吸急促的反應。 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當肝臟損傷或肝硬化時,體液就可能會積聚在腹腔和腿部。 腎臟疾病:腎病會使人體無法順利代謝體液和鈉(Sodium),導致水腫,而通常與腎病有關的水腫,會反映在腿部和眼睛周圍。 腿部靜脈虛弱或受損:靜脈功能不全的話,會使腿部靜脈中匯集過多血液導致腫脹。 淋巴系統不全: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可清除身體組織中多餘的體液,但若該系統功能不全,如因癌症手術後,使淋巴結和淋巴管無法正常工作,就可能導致水腫。 長期缺乏攝取蛋白質:若長期只攝取極少量的蛋白質,會使體液積聚,造成水腫。

水腫的治療

一般來說,若只是輕微的水腫,可藉由少吃鹽分、多排汗和排尿等,來緩解水腫症狀,但若是與其他身體疾病有關,則需找到導致水腫的原因並治療該病。若經長時間坐著,如搭飛機等,感覺腿部嚴重疼痛和腫脹的話,請盡早請醫師診治,而若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胸痛等情況發生時,則可能是肺水腫的徵兆,請立即就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