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過敏喉嚨痛!快看醫師避免繼發感染

花粉過敏喉嚨痛!快看醫師避免繼發感染

花粉季一到,當喉嚨痛、腫脹,就表示它發炎了,這也是花粉症(Pollen Allergy)的症狀之一。當過敏原刺激身體釋出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導致喉嚨發炎、敏感。這個症狀不只不舒服,其實也很危險。以下三點,都是不能忽視的花粉過敏症狀,及早就醫才能避免繼發感染。

1. 喉嚨痛

喉嚨痛(Sore throat)是花粉症的常見症狀,若置之不理,喉嚨可能會腫脹到令人難以吞嚥食物和唾液,並使喉嚨受損。因花粉症引起的喉嚨痛,還可能會使喉嚨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進而演變成更難醫治的鏈球菌性咽喉炎(Strep throat),或其他繼發感染。(延伸閱讀:喉嚨痛怎麼辦?6招有效緩解喉嚨痛)

2. 鼻涕倒流

花粉症也會使鼻竇黏液增生,過多的鼻涕倒流至喉嚨,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喉嚨發炎。而堆積在喉嚨的鼻涕所引起的細菌滋生,就會變成日後喉嚨感染的罪魁禍首。因此若發現喉嚨有黃色濃稠的鼻涕,建議向醫師求診,因為這可能是繼發感染的前兆。

3. 異常的聲音改變

花粉症引起的喉嚨痛,會導致聲音沙啞,以及喘鳴(呼吸聲音粗糙)。這因為當喉嚨變敏感,喉頭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讓人無法正常發聲。花粉症也會使呼吸道阻塞,除了喘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對有氣喘的人來說特別危險,應儘速就醫。(延伸閱讀:保養喉嚨養出好聲音!無咖啡因茶等5食材首選

這些可怕的症狀如何緩解?

首先應盡量避免讓自己暴露在有花粉的環境中,若已經有過敏反應,可以使用抗組織胺類的藥物(Antihistamine drugs)來緩解症狀。如果喉嚨痛持續,建議盡速就醫,請醫師會為患者做全面檢查。喉嚨痛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前兆,不能輕忽,即使症狀輕微,及早就醫才能避免潛在麻煩。

成人喝母乳行嗎?味道甜但營養價值不高

前些日子爆出有網紅錄製了成人飲用母乳的影片,並對此發表嘲諷性的言論,引發網友的軒然大波。其實母乳是母愛的象徵,讓我們對此多點理解,少點口水戰吧!那麼成人能不能喝母奶?就讓《Hello健康》為你解釋。

母乳是什麼味道?

不少喝母乳長大的幼兒到了能夠開口講話的年紀,覺得母乳喝起來「真的好甜」!不過母乳的口味其實會隨著母親所攝取的食物而改變,以下是一些勇於嘗試的媽媽喝下自己的乳汁後,覺得與母乳味道相似的食品:

超甜的杏仁奶 小黃瓜 糖水 哈密瓜 融化的冰淇淋 蜂蜜

母奶酸味來自於脂肪分解

大部分的媽媽覺得母乳聞起來像是剛擠出的生牛乳,不過更甜,味道也不比牛奶濃郁。母乳含有脂肪酶(Lipase),有助於嬰兒消化母奶中的脂肪,然而過多的脂肪酶會快速分解脂肪,會讓母乳聞起來酸酸的,或是有肥皂的味道。其中又以保存於冰箱的母乳較容易發生上述的狀況,這也是為何有人覺得新鮮的母乳比較美味。

成人可以喝母奶嗎?亂喝陌生母乳恐感染疾病

基本上母乳就是體液,像是愛滋病毒(HIV)或是肝炎病毒都有可能透過母乳傳染,所以最好別喝陌生人的母乳。有些健身族把母乳視為「食療聖品」,蔚為風潮。不過醫師表示,母乳所含的養分只適合讓新生兒吸收。以成人的營養攝取而言,牛奶或其他奶類所含的蛋白質其實比母乳還多。

根據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的報導,有人喝母乳來治療癌症。母乳的確含有HAMLET(Human alpha-lactalbumin made lethal to tumor cells ,中文為:對腫瘤細胞具有致命性的人類甲型乳清蛋白),具抗癌的潛力,但是醫師表示,母奶能不能抗癌還在測試中,因此別以為喝母奶就能殺死癌細胞。

母乳在英文裡的另一個稱呼是液態黃金(Liquid gold),顯示其稀有性與高度營養價值,但前面已經提過,母乳對於成人的營養價值不高,身為成人也就無須與寶寶爭搶,更用不著拿「媽媽送給寶寶的第1份大禮」大開玩笑。女性所分泌乳汁最好還是留給寶寶,更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讓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

想要好聲音~飆歌前要避吃這5種食物

吃是一門學問,食物除了要能強身健體,如何吃出好聲音也很重要,我們都想用最美的嗓音跟人對話,因此食物的選擇絕不容忽視。有的食物能解渴潤喉,有的卻會使嘴巴分泌更多的痰,讓人愈吃愈渴,這對歌手來說更是大忌,以下舉出5種可能需要避吃的食物,趕快做筆記吧!

1. 乳製品導致胃酸反流與清不完的痰

牛奶、優格、起司等乳製品,都是聲音工作者的禁忌食物,因為它們會導致胃酸逆流(Acid reflux),在喉嚨中形成很多的痰,影響聲帶的發聲,使您頻繁地清喉嚨,試想若發生在舞台上的歌手身上,會是多麼困擾。因此,在唱歌或演講當天,建議可以喝腰果奶(Cashew milk),或其他非乳奶製品來取代。

除了乳製品,會造成胃酸反流現象的還有這些食物,包括酸性食物(番茄製品)、油脂及辛辣食物、粗糧(爆米花、花生、纖維性生菜)等等。

2. 咖啡和酒都會愈喝愈渴

想要好聲音,就別喝咖啡,因為咖啡因(Caffeine)會使喉嚨發乾,它屬於利尿劑(Diuretic)的一種,會造成聲帶脫水,增加排尿的次數。另外,茶中的單寧(Tannin)也有一樣的風險,它會導致喉嚨的肌肉緊繃,聲音沒法正常發揮。所以,建議在演出當天,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平日也別喝超過兩杯,茶則可選用花草茶。

很多歌手會習慣在唱歌前,先喝杯酒潤喉,但其實這是個迷思,酒不會有止渴的效果,它和咖啡一樣,人只會愈喝愈渴。此外,酒精還會導致喉癌(Larynx cancer),根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大學生日報(The Daily Collegian)指出,酒精久而久之會影響到聽力,使人分辨不出音量的大小。 3. 冰水OUT!太熱太冷的食物都不行

太熱或太冷的水對唱歌都不好,它會使喉嚨的肌肉緊繃,導致聲帶失去彈性,冰淇淋中的高糖分更會讓聲音不適,喝常溫水解渴才是正確,待演出結束再大吃也不遲。此外,不要餓肚子或吃過飽去參加演出,雖然唱歌需要消耗很多熱量,但按時吃飯,吃得剛好,唱歌才會好!

4. 巧克力很危險!檸檬與香蕉也不妥

高糖分與加工糖的食物要避吃,就像乳製品,因為吃進去的糖會停留在嘴巴和喉嚨,然後形成痰,若沒有纖維和蛋白質的平衡,人很快就會變得疲勞而無力。喜歡吃巧克力的要注意,這款甜點對聲音最具威脅性,因為它通常有很高的糖分,還有咖啡因的成分,會觸發胃酸反流,請把它留在演講或唱歌結束後再食用。

檸檬茶可說是多數演出者必備的提神飲品,但事實上,柑橘類都會使喉嚨發乾,檸檬也不例外,所以喝前請三思。另外,香蕉雖然能幫助降低焦慮,但它的膠粘口感卻會刺激聲帶,造成黏液分泌過多,因此建議可以改吃杏仁或菠菜

5. 油炸與辛辣食物不要吃

唱歌前不要吃油炸物,包含奶油,因為這些肥油和脂肪會堆積在喉嚨,導致消化不良,辛辣食物更可能觸發胃灼熱(Heartburn)。當然,喝碳酸飲料也是演唱者的大忌,因為它不但有很高的糖分,其碳酸引致的打嗝更是災難,您絕對不會想要體驗這種尷尬場面。

5招擺脫壞零食!養出健康飲食習慣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下午吃點心是許多上班族的小確幸,除了辦公室,連家裡也有零食櫃作為嘴饞時或睡前宵夜的供應站。源源不絕的零食點心雖然讓人感到被療癒,但這些高熱量又重鹹的食品,除了讓身型看起來更臃腫,加工食品吃多了更會危害健康。若你正因為愛吃零食而感到困擾,曾試著戒掉習慣但卻以失敗收場,或是想在新的一年建立新的飲食習慣,不妨試試以下的方式開始練習吧!

1. 放下手機 專心吃飯

無論吃零食或正餐,請先練習暫時把手機、電視、電腦等會讓你分心的物品都關閉或是遠離視線可及處。當開始專心用餐時,更能體會食物的美味,也可察覺飢餓和飽足的程度,以避免吃得過多。(同場加映:何時給小孩手機?考慮7風險與8撇步) 2. 食物裝盤吃

袋裝或盒裝零食十分常見,雖然在食用時可直接從裡面拿取,不必另外準備容器相當方便,但是卻也讓你難以掌握進食份量。因此建議不妨將餅乾、洋芋片等零食倒入碗、盤內,以便自己清楚掌握吃下的零食份量,以免一不小心攝取的熱量又超乎預期,阻礙你保持健康的體態。(同場加映:多喝水吃蔬果用小盤~女生的健康10招)

3. 購買前詳閱營養標示 認識食物營養成分

買任何食品或零時前,記得看一下食品背後的營養標示,包括卡路里、糖分、油脂(有無反式脂肪)、鈉等含量多寡,除了提醒自己減少攝取,也應學會避免購買過度加工的食品。平時也可查詢了解天然食材的熱量,並了解加工食品與天然食品的卡路里差異,讓你懂得選擇更健康的好食物。(推薦閱讀:反式脂肪是什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都有它的份

4. 把不健康的零食藏起來

據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慣性囤積食物,容易導致不健康且盲目地進食。不妨將零食和垃圾食物,放在不明顯且很難拿到的位置,如最低或最高的櫥櫃裡,並把水果或原味堅果,放在明顯且易取得的地方;另外也可將健康天然的食物,排放在打開冰箱時馬上可見之處。這樣嘴饞或肚子餓時,更容易傾向選擇較健康的食物或點心來止飢。

5. 斷絕自我批評 慢慢建立好習慣

若吃零食後因為怕胖出現罪惡感,而把過去的飲食方式貼上負面標籤,反而會阻礙你戒掉舊習慣。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飲食和健身中心營養總監伊麗莎白.波利蒂(Elisabetta Politi)表示,對自身行為的評判,可能阻礙減肥。

沒有所謂正確的飲食方式,應是把重心放在執行健康飲食時,身體感受到的正面效果,才更可能維持下去並減肥成功,且最好採取漸進與替代的方式,不要一次就斷絕任何零食,並可用天然食材加點調味料,替代加工食品等。

根據研究,要改變一種習慣,平均需要約66天,但實際上因人而異。波利蒂表示,過去認為改變習慣需要21~28天,但根據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對腦神經的可塑性而言,可能要花更久的時間。想改變飲食習慣,可以先找尋替代的食物選擇,同時告訴家人或朋友你的新計畫,最重要的是,記得善待自己並給自己一點時間,因為進步是種過程,永遠別把自己貼上「弱」或「缺乏意志力」的標籤。(同場加映:自嘲成習慣?4個不健康的自我貶低跡象)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妊娠糖尿病影響寶寶健康!孕婦務必注意飲食控制與產檢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指在懷孕前並沒有糖尿病,但是懷孕時血糖卻偏高的情形。若孕婦在懷孕時,沒有好好注意飲食控制讓血糖濃度升高,除了會影響孕婦身體之外,還影響肚裡的寶寶,是個不可忽視的疾病。

妊娠糖尿病對寶寶的影響

一般來說,妊娠糖尿病大約發生在懷孕 20~24 週左右,會隨著孕婦年齡提高機率,若家族有卵巢、糖尿病病史,或是抽菸等習慣,特別容易得到妊娠糖尿病。雖然輕微的妊娠糖尿病本身不會有什麼症狀,但若不注意讓血糖持續升高,會對孕婦及寶寶有不少影響。

由於胎兒會從媽媽的血液吸收營養,如果媽媽血糖濃度過高,寶寶就會被影響。多餘的糖分儲存在胎兒體內的方式,跟脂肪儲存方式類似,會導致寶寶體型過大,以及下列併發症:

新生兒黃疸 早產 新生兒過大(巨嬰症) 新生兒產傷 新生兒低血糖 寶寶長大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較高。

妊娠糖尿病對孕婦的影響

可能會流產或早產 可能會有高血壓(Hypertension)或子癲前症(Preeclampsia)

生產完後媽媽的血糖濃度可能就會回復正常,但如果再次懷孕,那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很高。 媽媽幫自己健康加分的作法

當孕婦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時,應立即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並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型態,可有效降低一開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已經有糖尿病的話則可控制病情,媽媽在盡力照顧寶寶的同時,也別忘了照顧自己。 均衡飲食:均衡、多元的健康飲食,能降低血糖濃度,少吃含糖食物和飲料。 定期產檢:定期超音波、胎心和胎動檢查。 定期測量血糖:這是監控身體健康狀況的最主要方法,每天要固定時間測量好幾次血糖值,隨時注意血糖變化情形。 定時服藥:有些懷孕的糖尿病媽媽只能藉由胰島素,或某些特定藥物控制血糖,請務必遵守醫師規定,定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幼兒及青年期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台灣其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10萬人口有1.5人罹病,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3%左右。

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

第一型糖尿病是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體內抗體錯誤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造成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Insulin)來控制血糖,但造成免疫系統異常的原因,目前仍不明。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都需要靠施打胰島素來治療,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型胰島素曾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有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體內發展超過好幾個月或甚至好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早在好幾年前,血液中就已經帶有某些自身抗體。這些抗體也可以作為檢測和診斷的依據之一。(你知道糖尿病症狀有哪些嗎?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因素,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是遺傳基因、環境與自體免疫系統3方面的相互作用所造成。

自體免疫系統

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 造成β細胞受損,導致第一型糖尿病。免疫系統異常則可能會受基因與環境的誘發,就像有些人即使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卻沒有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讓有些專家相信環境或其中特定物質(如病毒),是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關鍵原因之一,而與飲食和生活習慣並無關聯。 糖尿病遺傳

到底遺傳基因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發的影響多大?從同卵雙胞胎來看,他們具有相同性極高的基因,當雙胞胎其中1人在25歲以前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的發病機率有50%,但是若雙胞胎其中1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另一人的風險約為75%,這顯示就算有第一型糖尿病的遺傳體質,也須有環境因素的配合才會發病,而遺傳體質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也正是醫學界長期以來試圖要理解的地方。(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以下是家族基因的影響機率: 若父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6%。 若母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2%。 若兄弟姊妹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5%。 來自同卵雙胞胎:50%機率 來自異卵雙胞胎:5~6%機率

在全球各地,第一型糖尿病的普遍性也不同。專家學者認為不同種族的基因,多少也影響著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例如中國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比歐洲、澳洲、或北美皆少10~20倍。芬蘭的第一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世界最高的,每10萬人中,平均就有6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幾乎是美國的3倍。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以下簡稱HLA)是造成這其中巨大差異的關鍵。HLA 基因種類繁多,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擁有保護他們免受第一型糖尿病侵害的 HLA,其他則擁有會提升風險的HLA組合。 (你知道糖尿病不只有一、二型嗎?請看:認識糖尿病) 環境因素

帶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若遇到了與胰島β細胞表面自我抗原結構相似的環境分子,造成免疫系統無法分辨,進而連帶攻擊β細胞,那麼這個人就會因此發病。但到底哪些環境因素會誘發第一型糖尿病基因,目前科學家仍在研究證實中。

疑似能導致第一型糖尿病的環境因素如下:

過早接觸牛奶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簡稱BSA) 病毒,例如:腮腺病毒(Mumps 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先天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等。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我的小孩確診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將終生依賴胰島素維生。」這可能是糖尿病孩童父母普遍都有的擔憂。第一型糖尿病因為缺乏胰島素,需要仰賴胰島素治療,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又因多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所以也常有人以兒童糖尿病稱之。但由於生活形態變化,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罹患年齡也持續下降,不少青少年年紀輕輕就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因此要小心,現在兒童糖尿病可不一定是單指第一型糖尿病兒童了。(同場加映:第1.5型糖尿病(LADA)

要扶養一名小孩健康長大本來就是個艱鉅任務,而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卻還得在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並與糖尿病共處,一面學習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包括擔憂孩子血糖過低,徹夜未眠只為了確認孩子的血糖狀況,或是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孩子飲食是否正確,在學校裡是否有正常施打胰島素等。

本文將給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一些建議,幫助父母調適心理,教導小孩如何照顧自己,在抗病生活中找出新「常態」。 第一型糖尿病童照護重點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需要進快掌握的資訊:

改變家人飲食習慣,學會計算碳水化合物量 了解長效與短效胰島素差異,以及如何使用 了解如何使用血糖機與注射胰島素(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學習如何檢查血糖與測量結果意思 (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了解運動、疾病與壓力如何影響血糖 了解可能對患病孩子的心理影響與情緒變化 告知並尋求親朋好友與學校的幫助

小孩有兒童糖尿病怎麼辦?

小孩確診後,父母不但要負責確保孩子的安全,建立施打胰島素習慣,父母同時還是病童重要的支持。但在幫助小孩的同時,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別再抱有罪惡感

這不是父母或小孩的錯,不要覺得「小孩有糖尿病是因為家人有糖尿病的關係」、「餵小孩吃了不對的東西才會讓他得糖尿病」、「我沒有教好小孩保護自己」。基因或環境或許會造成影響,但是通常不是造成孩子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主因。(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根據研究,有第一型糖尿病的爸爸,其小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1/17。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在25歲之前生小孩,孩子發病的機率是4%,25歲之後生的孩子發病風險則為1%。如果夫妻2人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孩子罹患的風險為10~25%。比例其實並不算高,且即使具有遺傳基因,孩子也不一定會罹患糖尿病。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病毒等物質所誘發,因此父母不妨放下負面、自責的心態,與孩子勇敢和積極地克服問題。

讓小孩了解糖尿病

當小孩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時,父母應要讓他們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相關資訊,讓你和小孩共同攜手對抗病魔,讓抗病過程輕鬆一些。治療原則包含按醫囑使用胰島素、飲食均衡並控制碳水化合物量、按時檢查血糖水平、規律運動。並且告訴孩子,你和醫師都會共同協助他對抗糖尿病,消除孩子的不安並給予其勇氣面對疾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得到糖尿病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糖尿病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且給予糖尿病小孩信心,讓他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規律運動、打籃球、上學、閱讀書籍等。 關懷糖尿病小孩

照顧糖尿病小孩可能會有些辛苦的地方,你必須定時檢查小孩的血糖濃度,大約1天10次,以確認孩子的狀況。並且確保糖尿病小孩在正確的時間服用了正確的胰島素劑量,紀錄下來,回診時可諮詢醫師。另外,依據醫師指示,食物的分量要經過計算,並保持運動習慣,父母也可以與小孩一起瑜伽或伸展,藉此鼓勵並且提醒他們。(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不僅如此,父母也應該關心小孩的情緒,因為小孩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生氣,而造成行為改變。如果小孩覺得自己有別於其他同儕,或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尋找並加入糖尿病童團體,讓孩子與有同樣際遇的其他同伴交流,排解孤單或沮喪等負面情緒。

若不在小孩身邊可用智慧型裝置協助

如果孩子不在你的身旁,你應該制定計畫來關心小孩。舉例來說,小孩可以穿戴裝置,像是智慧型手錶,幫助父母能遠端監控數據,了解小孩當下的身體狀況。

醫師也可能會建議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簡稱CGM),它的精準度足以取代需要經常刺在指尖的血糖儀,更方便和頻繁管理和控制孩子的血糖狀況。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每隔幾分鐘測量1次血糖。透過插入皮下並固定在適當位置的線狀感應器測量血糖,而感應器可以放置同一個位置大約達1週再進行更換。

或者,父母可以找褓姆幫忙照顧孩子,並確保他知道小孩患有第一型糖尿病,並具備基本知識,若有突發問題時立刻聯絡你。(推薦閱讀: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 小孩也該懂自我照顧

教會糖尿病小孩照顧自己非常重要,因為小孩才是最清楚自己感受和狀況的人。告訴孩子在學校自我檢測血糖的方法,同時,父母應該教小孩如何調整餐點,以及正確飲食習慣,例如:他們應該多吃蔬菜,少吃糖,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中等知識。

爸媽也要提醒孩子飲食內容要如何挑選,以及進食的時間(包含三餐和點心包含哪些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可以幫助了解應該給孩子使用多少胰島素。如果比例拿捏不當,則很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孕婦甲狀腺亢進恐引發流產!了解妊娠甲狀腺亢進症狀與治療

準媽媽於懷孕期間不僅需攝取充足的營養,以利胎兒健康發展,也應多留意身體的變化。除了常見的孕吐、痠痛等孕期不適外,孕期的荷爾蒙變化甚至可能導致甲狀腺亢進。

究竟妊娠甲狀腺亢進的成因為何?懷孕併發甲狀腺亢進有無危險?《Hello健康》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帶大家來了解懷孕時併發甲狀腺亢進要怎麼辦?以及對寶寶會有什麼影響。 妊娠甲狀腺亢進原因、症狀

甲狀腺可促進體內代謝,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荷爾蒙。若懷孕前甲狀腺出了問題,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於懷孕時妨礙胎兒健康發展。

甲狀腺亢進是懷孕期間很常併發的疾病之一,這是由於人類絨毛膜性腺刺激素(hCG)功能類似甲狀腺促進素(Thyrotropin, TSH,又稱促甲狀腺素),會讓孕婦在8~13週發生暫時性無害的高甲狀腺素血症(Hyperthyroxinemia)。

不過這種暫時性的甲狀腺亢進屬於正常的生理變化,進入懷孕中期就會慢慢消失。因此多數準媽媽通常只需定期接受檢查即可,而不需使用藥物治療。

劉奕吟醫師指出,若孕婦在懷孕前就有甲狀腺亢進,則孕後症狀會進一步加重,包含體重減輕、劇烈孕吐、怕熱、心悸等,當孕婦的甲狀腺素濃度上升時、甲狀腺促進素濃度則會下降。下列2種情況為常見的甲狀腺亢進疾病:

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疾病,通常與甲狀腺刺激性抗體有關。除了會有情緒不穩、易怒、易疲倦、體重下降等症狀之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球突出以及頸部腫脹。 甲狀腺毒症(Gestational hyperthyroidism):血中甲狀腺素濃度過高,會引發劇烈孕吐、體重減輕、脫水等症狀,而這類病患通常孕前沒有甲狀腺亢進病史。 妊娠甲狀腺亢進可能造成劇烈孕吐。 妊娠甲狀腺亢進對孕婦、寶寶的影響

劉奕吟醫師表示,生理性的妊娠甲狀腺亢進通常不會對孕婦或胎兒健康造成危險。但甲狀腺亢進未治療或是控制較差的孕婦,懷孕容易併發流產、早產、子癲前症、死產,甚至因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導致充血性心臟衰竭死亡率相當高。

若媽媽體內有高倍數的甲狀腺促進素受器抗體或沒有控制好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需採取剖腹生產,而剛出生的寶寶可能會有心跳加快、發抖、流汗、低體重或是生長遲滯,甲狀腺腫大、心因性胎兒水腫等情形。

如何診斷妊娠甲狀腺亢進

準媽媽在懷孕前可至醫院檢查甲狀腺機能,抽血檢驗血清的游離型甲狀腺素(Free T3、Free T4)、甲狀腺刺激素濃度(TSH)、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Microsomal Ab)及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hyroglobulin Ab)的免疫反應。

不過懷孕後,體內的hCG會呈現高濃度,連帶影響TSH,因此需要在產檢時定期抽血確認甲狀腺亢進有無繼續惡化。 妊娠甲狀腺亢進以藥物治療為主

懷孕時若抽血診斷出甲狀腺亢進,主要是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為主。在懷孕前期(懷孕前3個月)可以服用普樂治(Propylthiouracil,又稱PTU),雖然藥物會穿過胎盤,但對於寶寶的影響不大。

至於另一抗甲狀腺藥物——利甲錠(Methimazole)雖可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但因藥物會穿透胎盤,若在懷孕前期或高劑量服用Methimazole,將提高胎兒畸形的風險。

因此劉奕吟醫師提醒民眾:「罹患甲狀腺亢進的患者若有懷孕需求應提早告知內分泌科醫師,在懷孕前2-3週將藥物改為PTU,若PTU控制不佳,可於懷孕16週後使用Methimazole。」

若孕婦有藥物過敏情形,應提前告知醫師以免導致其它副作用。此外,有少數孕婦會在服藥時發生極嚴重的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此時應立即停藥並接受手術切除甲狀腺治療。 妊娠甲狀腺亢進能預防嗎?

劉奕吟醫師表示,妊娠甲狀腺亢進的預防,主要關鍵在於懷孕前便接受藥物治療,控制好甲狀腺功能;但對於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而言,仍需考慮以手術切除甲狀腺。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