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雙眼那麼強!您不能不知道眼睛的事

原來雙眼那麼強!您不能不知道眼睛的事

眼睛除了是人體照相機外,也是提供視覺景深、控制身體平衡的重要器官,這些功能都歸功於視桿細胞、角膜(Cornea)、視網膜與晶體等眼球複雜的構造。因此,若您現在還不了解自己每天用的器官,那實在是大不敬!下列是補救的方法,帶您好好認識 24 小時都得相處的靈魂之窗。(同場加映:注意這5項!一起保護靈魂之窗避免受傷

眼睛如何運作?

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透明部分,會讓光線穿透進入眼球,而光線會經由虹膜中央的瞳孔進入眼球,虹膜則可變大縮小來控制進光量,眼球的晶體可自行彈性調節厚薄度以便調節光線,幫助視線聚焦。光線經過晶體後,會通過一透明膠狀物質稱為玻璃體(Vitreous),玻璃體充滿整個眼球以維持眼球的形狀,光線穿過玻璃體來到視網膜聚焦成像,視網膜的功能類似相機底片,它將光線成像轉換成電波,並由視神經傳達到腦部,最後經大腦的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呈現這些電波帶給我們的影像。(推薦閱讀:眼睛疲勞、紅腫癢!用眼過度快休息) 淚液分泌

正常的淚液成分含有水、油脂以及黏液,淚液會包覆眼球並保持眼球濕潤,對於維持視力是很重要的。淚液也幫助眼睛排出殘渣和灰塵,在功能正常的運作下,淚液能維持眼睛濕潤但又不會過量溢出。請注意,任何淚液分泌異常,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視線模糊、不適。(同場加映:乾眼症又來了~缺水發炎怎麼辦) 暗適應

人類的眼睛含有一種特別的視桿細胞((Rod),具有夜視功能,視桿細胞在強光下隨著時間產生適應反應。暗適應(Dark adaption)是人眼在暗處對光的敏感度逐漸提高的過程,所需時間在 30 分鐘、數小時甚至數天以內,沒有視桿細胞,人們就無法擁有夜視的能力。

聚焦

眼球中的視網膜是光的接受器,晶體則讓光能聚焦在視網膜上。在相機結構中,光接受器就是底片,而晶體的異常則會造成特定距離內的視線模糊,然而這個症狀可以透過矯正鏡片或隱形眼鏡來修正。(同場加映:光線模糊扭曲?散光的原因與矯正方式) 深度感知

深度感知對於駕駛、拋接物體等動作都很重要。由於人眼位於人體的正面,所以能從不同的視角對焦物體,每一隻眼睛的視線都能讓我們不只是看到物體的真實尺寸,也能判斷出它與其他物體的相對位置,因此當單眼視力模糊時,可能導致深度感知的喪失。

平衡感

由於視覺能提供大腦物體之間相對位置的資訊,當平衡感作用正常時,走在路上兩旁的建築物在視覺上都會是直立的,因此視覺喪失會降低身體的平衡感。(推薦閱讀:攻略!這6種維生素能鞏固眼睛的健康)

體重變化或壓力!各種月經不規則原因

女性在月經來的前 1~2 年,以及快進入更年期的時候,月經不規則是常有的現象。而判斷月經規則與否,並不用跟其他女性的週期比較,只要檢視自己月經來的頻率即可。以下將為大家介紹,各種可能造成月經不規則的原因。

體重變化或壓力

身體的平衡很容易被體重變化影響,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都可能會造成月經不規則。從事激烈活動和壓力,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使用避孕藥或避孕器

有固定使用避孕藥的女性,尤其是在剛開始服用的人,可能會在經期之間有少量或短期出血的狀況。而會釋放銅的子宮內避孕器(IUD),雖然不太會造成月經不規則,但有許多使用者表示置入 IUD 後,經血量變很多,而且在經期時感到很疼痛;不過釋放黃體素的(Progestogen)子宮內避孕器(IUD),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月經不規則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的常見症狀,患者一年中的月經次數可能會很少、經期之間相隔過久、經量少,甚至可能沒有月經。

懷孕期間大小事都有影響

意外懷孕、流產、哺乳,以及子宮或卵巢出問題,都會影響月經來潮的規律。 甲狀腺出問題

位於頸部的甲狀腺,與荷爾蒙的製造有關,因此當它出問題,就可能影響月經。雖然這不是一個造成月經不規則的常見原因,但身體若出現其他異常狀況,仍可以就醫抽血檢查。

其他可能的問題

其他可能造成月經不規則的原因包括:物質濫用、無孔處女膜(Imperforate hymen)、阿修曼症候群(Asherman’s syndrome)、化療和放射治療、腸躁症候群(IBS)、肝病(Liver disease)、肺結核(Ttuberculosis)、糖尿病(Diabetes)。最後,在此呼籲大家,就算月經不規則或沒有月經,還是有可能懷孕,因此請持續做好避孕措施以避免意外懷孕。還有維持健康、平衡的身心,或許能減低月經不規則的機率。

青春期月經不規則!都是荷爾蒙惹的禍

如果家有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兒,且月經來得比其他女生更久或更短,都會不禁讓人擔心,這樣正常嗎?一般而言,月經會有 4~7 天,如果超過、來的時間不一定,則代表月經不規則。以下,我們將告訴大家青春期月經不規則的原因,以及它的處理方法。

月經不規則的症狀

如果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有下列症狀,那她的月經可能就是不規則的:

每小時需要使用一個以上的衛生棉或衛生棉條。 月經超過七天以上。 兩次月經的前後間隔少於 20 天。 沒有懷孕,但月經隔很長一段時間才來,例如半年。

很多原因都會導致月經不規則

很多輕少女初經乍到的頭一、二年,都有月經不規則的現象。造成這些規則的原因很多,如下:

因為體內荷爾蒙改變,可能導致卵巢沒有排卵,進而使月經過多或不規則。 患有甲狀腺病(Thyroid disease),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等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體內荷爾蒙改變。 患有嚴重的出血性疾病,如馮威里氏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這是一種遺傳性假血友病,會造成經血過多。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強迫性運動行為、壓力、飲食不均衡等任何不健康的狀況,都會導致月經不規刖。

月經不規則的解決辦法

請看醫師進行診斷,醫師會詢問關於月經週期的問題,如體重變化、性行為狀況等,並做貧血(Anemia)和婦科檢查,以排除疾病或感染的可能。醫師找到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適時開立鐵質補充劑或其他藥物。

一般而言,正值青春期的女性,需要時間讓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待身體習慣了這個新的改變,月經就會變的跟一般人一樣正常。如果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美洛西卡

美洛西卡(Meloxicam)屬於一種非類固醇的消炎藥物(NSAIDs)。它用於幫助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骨關節炎的患者,治療他們的疼痛和發炎症狀。美洛西卡現在提供的方式,包括一般的錠劑和口溶片的形式提供給需要的患者。

美洛西卡的功用是什麼?

美洛西卡作用的方式,是透過抑制環氧合酶(COX)的作用而產生效果。因為環氧合酶會在受傷害的區域生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正是疼痛和炎症的罪魁禍首。所以透過與環氧合酶的交互作用,美洛西卡可以使患者免受劇烈疼痛和發炎症狀所苦。(推薦閱讀:慢性疼痛好焦慮~6招掌控疼痛找回生活) 服用美洛西卡前該知道些什麼?

使用某些特定類型的藥物之前,需經過醫師及藥師的診斷,確認您的條件符合才建議使用。某些特定的藥物在使用前,甚至需要額外關注。因此,在開始服用美洛西卡進行治療之前,如果您有下列狀況,請先諮詢您的醫師。:

已懷孕、正計畫懷孕,或正在親餵母乳 有吸菸 在服用特定藥物,包括醫師的處方藥、草藥、或營養補充劑 曾經罹患胃潰瘍或任何發炎性腸道疾病 曾罹患血液凝固問題 曾對任何藥物,尤其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NSAIDs)有過敏反應 有任何肝臟或腎臟疾病 有任何心血管問題 有高血糖、高血壓(Hypertension)或高膽固醇 紅斑性狼瘡 患有氣喘或任何過敏性疾病

如何服用美洛西卡?

除了醫師的指示,您也必須仔細閱讀製造商提供的說明小冊。通常都附在包裝裡。透過這本小冊,您可以更加了解這種藥物,以及所有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在劑量方面,請嚴格遵照醫師的指示。 一般錠劑:

錠劑需在用餐後服用。吞嚥它時,需要以大量的水吞服整個藥錠。 口溶片劑: 先喝一口水,讓嘴巴濕潤。 小心地將片劑從包裝中取出來,不要把它弄濕。 將片劑放在舌頭上,讓它慢慢溶解。 等待約5分鐘,然後喝下大量的水,最後吞下已溶解的片劑。 若片劑尚未溶解,請勿試著咀嚼或吞嚥它。

如何保存美洛西卡? 請放在孩童碰觸不到的地方。 請放置於陰涼乾燥處。勿暴露在直接的熱度和光照下。 請將藥物保存在原本的包裝裡面。

嬰兒第23週:患濕疹須知 餵食需協助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寶寶看見及追蹤移動中小東西的能力,愈來愈好。現在寶寶能夠在只看到一部分物體的情況下,辨認出來那是什麼東西,例如能認出被壓在毯子下的,是他最愛的玩具車。這就是未來幾個月,開始玩捉迷藏的基礎。

你可能還會注意到,若你把書桌上的積木拿靠近寶寶,他就會伸手去拿,拿到一個以後,很快就繼續抓下一個。

第 23 週時,寶寶能夠做到下列事項:

不需協助,自己坐得好好的。 能發現很小的東西並追蹤它的移動。 看到物體一部分,就能辨認出是什麼物品。 把積木或其他桌上的東西拿到寶寶旁邊時,他會伸手抓住。

如何照顧寶寶?

在第 23 週,寶寶開始感受到顏色,看色彩繽紛的圖畫書,或是玩五彩繽紛的積木,能幫助寶寶認識顏色。

一起拍拍手吧!多給寶寶一些能拔插或吸吮的物品,這能幫助寶寶增加對物品和其型態的認識。 寶寶的健康須知

多數醫師在這週不會替寶寶安排健康檢查。你可以準備一些問題,下個月回診時詢問醫師,若有任何狀況讓你擔心,請直接就診。 了解生長曲線圖

你的醫師會替寶寶測量身高、體重、頭圍,根據之前的紀錄,總結出寶寶整體的生長情形,並利用生長曲線百分位圖,來比較寶寶與其他同齡孩子的發展情形。若某些部分沒在標準內,可能代表寶寶可能健康上出了些狀況,影響營養吸收,不過也並非全然如此。

若寶寶身高體重沒達標,不需過度擔心,每位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速度。有些寶寶雖然這段時間生長很慢,但是之後突然快速抽高長胖,有些則一開始很快,後來速度變慢。生長的速度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基因遺傳有關,寶寶的健康還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環境、個性、活動程度等等。若你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拉耳朵

手指、腳趾與耳朵,是容易引起寶寶好奇的身體部位。這時候,寶寶開始探索身體,若不是煩躁或發燒的情形下拉扯耳朵,不需要過度擔心。若寶寶看起來不舒服或是發燒,寶寶可能受到感染或正在長牙。若發生異常的情形,請告知醫師。(延伸閱讀:嬰兒第29週:發燒這樣做 別一直抱著寶寶) 濕疹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罹患濕疹的寶寶,皮膚會發癢且粗糙。(延伸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下列資訊對改善寶寶的濕疹,非常重要: 剪指甲:寶寶的指甲越短越好,避免抓癢時受傷。 減少洗澡時間:長時間接觸肥皂和水,會使皮膚乾燥,因此,請將洗澡的時間,限縮在 10~15 分鐘內,並使用溫和,和較不傷肌膚的肥皂。不要讓寶寶泡在肥皂水裡,事後幫寶寶擦保濕產品。(延伸閱讀: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抹乳液:抹上大量的乳液,使寶寶的皮膚濕潤,不會感到刺激。然而,你不該使用像凡士林那樣的油或乳霜。(延伸閱讀:呵護嬰兒柔嫩肌膚~必知這5種方法) 調整環境:太熱、太冷或太乾的空氣,都會使濕疹更嚴重。因此,在惡劣的天氣下,你應該減少寶寶的戶外活動,讓屋內保持適宜的溫度。 穿棉質的衣服:流汗會使濕疹更嚴重,所以你不該讓寶寶穿合成纖維或羊毛製的衣服,更不該一次穿太多件。 調整飲食:請在醫師的監督下,去除飲食中任何會造成刺激,或使濕疹更嚴重的食物。(同場加映: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新手爸媽小提醒

餵寶寶吃飯時,不可能保持乾淨的。你可能會認為,讓寶寶坐在你膝蓋上餵飯是最好的方式,但這可能會搞得亂七八糟,而且並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最好是找個有束帶的安全椅,且你必須時時盯著寶寶的情況。不過,就算有支撐及束帶,寶寶還是可能摔倒。這個年紀的寶寶,無法坐得很好,有時候需要旁人協助。一但寶寶能坐穩,就能夠換成高腳椅了。

第 24 週的寶寶,會變成怎樣呢?

生產過程詳解!胎頭著冠後推出寶寶

什麼是胎頭著冠?

在生產的過程中,胎兒的頭部會隨著宮縮,而向前推進,等子宮舒張時,才又縮回去。每次收縮與舒張之間,都可再前進些許。當胎頭完全處於陰道口時,不會隨著宮縮結束而退縮,稱為著冠(Crowning),一旦嬰兒頭部著冠後,生產過程很快就會結束。 生產過程會發生什麼事?

身體在生產的前幾週,就已經開始為生產做準備了,這個過程稱為胎頭固定(Engagement),表示胎兒的頭部,正朝骨盆下方移動。生產分為數個階段,子宮收縮是第一產程的現象,最短也最劇烈。接下來會進入活動期,子宮頸開始迅速擴張,子宮規則性地收縮,這時胎頭將緩慢露出、著冠。 該如何為生產日準備?

按摩會陰,對生產非常有幫助。在懷孕35週時,可以開始按摩會陰,每天潤滑手指,並輕輕拉伸陰道口約 10 分鐘,這樣會幫助身體做好準備,降低生產時的灼燒感,也可避免將會陰切開。

胎頭著冠後應注意什麼?

寶寶的頭部著冠後,由於陰道口被寶寶的頭部拉伸,會感到灼熱感。這時必須停止出力推動,如不停止會增加撕裂風險,或需要切開外陰部。您的醫師或助產士,會在此階段跟您溝通。

當寶寶的頭部將您的陰道組織擴張到極致,這時因局部神經被阻斷,灼熱感會變得麻木,成為天然麻醉劑。過程持續多長時間,因人而異,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最痛苦的部分。專注於呼吸,能緩解並控制疼痛,短而淺的呼吸,能有助於減少撕裂傷,蹲姿也有幫助。

您可以請醫護人員在您下腹的前方擺一面鏡子,這樣就可以看到寶寶的頭部,也可以伸手觸摸寶寶的頭。讓伴侶陪在身邊,也能鼓勵您。把嬰兒推出來並不容易,您需要眾人的支援,可以在脖子後搭一塊涼爽的毛巾、每次用力後都要喝一小口水,這樣就不會太累。

胎頭著冠後會如何?

胎兒頭部著冠後,醫師將檢查是否有任何異樣,如臍帶繞頸。若胎兒卡在產道裡或娩出有困難時,醫師會使用產鉗或其他工具,協助分娩。寶寶的頭部娩出後,身體也會跟著出來,最後的分娩階段,只需要將胎盤排出即可。

懷孕第25週:認識單純疱疹病毒,正確處理保護胎兒

寶寶第25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5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34.6公分,差不多是一顆花椰菜的大小;體重660克,約與四顆馬鈴薯等重。

到了第25週,寶寶的肺臟與消化系統發育良好,不過大腦的發展尚未成熟,還需要多一點時間。此外,孕婦也能開始感覺到寶寶在打嗝,胎兒可能會受外在聲音的影響,讓胎動變得更為明顯。 懷孕第25週的症狀與身體變化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5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肋骨疼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痔瘡(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22週)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5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小心單純疱疹病毒!

疱疹分類解釋

所謂的疱疹主要分為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簡稱VZV)與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HSV)。單純疱疹病毒還有第一型(Herpes Simplex Virus-1,簡稱HSV-1)與第二型(Herpes Simplex Virus-2,簡稱HSV-2)之分。

一般人比較熟知的水痘、皮蛇,都是由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不過如果孕婦感染到單純疱疹病毒,並傳染給寶寶,可能會造成約50%胎兒罹患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更有30%以上的胎兒會因此死亡。所以準媽媽與另一半皆應了解疱疹是怎麼一回事。 感染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可能在嘴唇周圍出現病灶。 準媽媽感染單純性疱疹病毒的狀況

誠如前段所述,單純性疱疹病毒有一、二兩型,主要差異如下: 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

主要侵犯:嘴巴周圍、嘴唇、耳朵、鼻子、手指、皮膚、下巴、臉頰等。 主要感染途徑:經由接吻、餐具、毛巾等交互傳染。 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 主要侵犯:生殖器官、臀部等。  主要感染途徑:性行為等親密接觸。

初次感染單純疱疹病毒的準媽媽,受到病毒侵犯的部位會出現: 疼痛 發紅 發腫 起水泡

如果是感染了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上述的症狀會在陰道、會陰、子宮頸、臀部等處發生之外,準媽媽也會可能會: 類感冒 發燒 頭痛 情緒低落 排尿灼熱、疼痛 排尿、排便困難

要注意的是,曾感染過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的女性有高度再感染風險,這會引發生殖器官的潰爛,讓病毒於生殖系統內散佈。雖然女性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復發時不見得有症狀出現,但仍然還是會傳染給性伴侶。

孕婦若不幸感染了單純疱疹病毒,也可能會引起諸如產後子宮內膜炎、腦炎、肝炎等併發症,對準媽媽或腹中胎兒造成更大的危害。

胎兒感染單純性疱疹病毒的危險

準媽媽如果經由胎盤,讓寶寶感染到單純性疱疹病毒,可能造成死胎或是流產,也會引發胎兒長期性生長上的異常,若寶寶在子宮內感染到單純性疱疹病毒可能造成:  神經系統問題:小頭畸形(俗稱小頭症)、癲癇、腦內化、腦軟化症。 皮膚問題:出現水泡或疤痕。 眼睛問題:脈絡膜網膜炎、小眼畸形、白內障。 單純性疱疹病毒的應對與治療

單純性疱疹病毒除可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外,罹患第二型單純疱疹的孕婦在分娩時,胎兒經由陰道生產受到感染機率約有40~50%。因此罹患第二型單純疱疹的準媽媽可能需考慮剖腹生產,避免寶寶與母親帶有病毒的生殖器接觸而罹病。產後,醫師會視新生兒的狀況使用抗疱疹藥物,同時監控是否還有其它嚴重併發症出現。

第二型單純疱疹病史的孕婦,或是性伴侶有生殖器疱疹的準媽媽皆屬高危險群,可能需在懷孕第36週起,持續服用抗疱疹病毒藥物,預防二型單純疱疹復發,以免傳染給新生兒。不過請孕婦使用任何藥物前先諮詢醫師,以免對腹內胎兒或自身造成傷害。

【上一週:懷孕第24週】

【下一週:懷孕第26週】

告別腰痠背痛有效!3招改善姿勢不良

在看著手機或電腦的您,現在是什麼樣的姿勢呢?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耳提面命地叮嚀「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求我們保持姿勢端正,避免脊椎側彎,導致將來姿勢更歪。(同場加映:小孩駝背怎麼辦?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的確,很多人都忽略了維持良好姿勢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當各種身體疼痛開始紛紛找上門,或是經常閃到腰,深受腰痛、背痛所苦時,才驚覺為時已晚。究竟姿勢會如何影響健康和生活?以下為您介紹維持姿勢端正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姿勢的練習方法。

維持好姿勢你我都要

養成良好姿勢的習慣,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物理治療師妮娜斯壯(Nina Strang)表示,姿勢端正代表「脊椎中立」(Neutral Spine),也就是說,當我們保持良好的姿勢時,脊椎周圍的肌肉就會平衡,並且以平均地力量支撐身體。如果我們養成站姿端正的習慣,不僅脊椎不會過度地承受壓力或彎曲,身體重量也可以平均地分給兩腳,此外,也能幫助增強身體在從事各種運動時的活動力,例如打球、跑步、跳舞或滑雪等。(推薦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就算平常不太做運動的人,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因為生活中許多時刻,都會運用到身體脊椎周圍的肌群,例如走在有坡度的街道、上下樓梯、搬東西,或甚至是聽到有人在背後叫自己而回頭,但是,如果長期姿勢不正,很可能就在做這些動作時,不小心閃到腰,也就是急性腰痛發作。當長期姿勢不良,肌肉力量不足,就很容易在進行某個動作的瞬間,忽然肌肉扭傷或拉傷背部,造成下背疼痛(Low back pain,簡稱 LBP) ,所以平時除了要維持良好的姿勢,也要多訓練身體肌肉,做些伸展操來增加柔軟度,並減少身體受傷的機會。(同場加映:1分鐘一定鬆!辦公室裡的伸展操) 身體平衡來自端正姿勢

造成姿勢不良的原因通常分為兩種: 肌肉僵硬和緊繃

肌肉僵硬會縮小身體的運動範圍,也就是說,關節不能輕易地朝各種方向前進,或是自如地彎曲。舉例來說,臀部肌肉太緊的時候,會拉動上半身往前傾斜,使姿勢不良;或是胸部肌肉過緊時,也會拉動肩膀肌肉往前,造成駝背。 肌肉不夠有力而失衡

肌肉會以多種方式影響身體的平衡。例如,在人體的背部、側面、骨盆(Pelvis)和臀部等處的核心肌群(Core muscles),是連結和鞏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中心,當核心肌群不夠有力時,會使身體向前傾斜,進而失去平衡。反之,有力的肌肉可以幫助維持平衡,例如小腿肌力量足夠時,可以幫助站著的時候更穩定、端正。(推薦閱讀:辦公久坐身體卡~7種小物運動舒展) 改善姿勢的3招與好處

如果您發現自己姿勢不良,想矯正姿勢,可以透過一些日常的練習來改善,並減緩身體疼痛。以下介紹改善姿勢的方法。(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強化下背部並減輕腰痛

當我們站著或坐著時候,老是歪歪斜斜的話,會讓下背部,包括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小平面點(Facet points)、韌帶(Ligaments)和肌肉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建議每 20~30 分鐘就起來動一動,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治療師妮娜表示,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直長時間維持理想的姿勢,所以當我們感到疲倦、肌肉有點痠的時候,就起來走動一下。(推薦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另外,平常也可透過練習橋式(Bridges)動作,來增強下背部的肌力,並增強臀肌和腹肌,來減少身體使用腰力的負擔。首先,平躺在海綿墊或瑜伽墊上,上半身不動,雙手自然平放靠近身體兩側的地板上。再將雙膝彎曲拱起,兩隻腳掌平貼地板,接著,臀部肌肉出力,撐起屁股和身體的軀幹離開地面,再慢慢地將屁股放回地面,並重複幾次,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推薦閱讀:想要堅挺渾圓翹臀!這4個動作有效) 放鬆頸部肌肉減少頭痛

現代有許多人都習慣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盯著電腦螢幕不休息,一用就是連續好幾小時。治療師妮娜表示,姿勢不良會導致頸部和背部的肌肉緊繃,進而造成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但如果改正姿勢,就可以減輕肌肉緊繃,並改善頭痛的情形。

所以建議大家,除了要經常提醒自己保持姿勢端正,減少低頭滑手機的時間,或避免維持同個姿勢太久,平時也可做伸展頸部肌肉的動作,因為脖子的肌肉通常比較少伸展。首先,平躺在墊子上,彎曲雙膝,兩隻腳掌平放在地面,雙手自然擺放兩側,接著像擠雙下巴一樣,將下巴朝胸口的方向前進,但保持肩膀貼著地面不離地,只動到頸部的肌肉,該動作維持 10~15 秒後,再放鬆,並重複十次。(推薦閱讀:辦公室瑜伽~5大好處 6個簡單動作)

訓練側腹肌增加體力

美國科羅拉多峽谷醫院(Colorado Canyons Hospital)的運動生理學家卡拉格里菲斯(Kara Griffith)表示,如果我們的骨骼和關節排列整齊,就能不需要用太多力氣,就做到目標動作,也就能減少疲勞感和保留更多體力。

另外,想要省下更多體力,也可以透過扭轉軀幹(Torso)的動作,訓練腹斜肌(Obliques),幫助我們在維持站著或坐著時更穩定有力。首先,坐在海綿墊或瑜伽墊上,微微彎曲雙膝並併攏抬起,將腳保持離地面約 15 公分的高度,腹部收緊。雙手可以相互交叉或是合掌,上半身向某一側轉動,轉到最大限度後,再換邊轉,感覺腹外斜肌的收縮感。而過程中,請保持身體的穩定,盡量維持脊椎挺直。(推薦閱讀:人人都有腹肌?揮別脂包肌的方法

格里菲斯表示,這些練習並不會一夜之間就讓您減緩疼痛,更不用說馬上改善姿勢,但是透過經常練習和自我維持良好的姿勢,通常一週內就會感到好轉,但如果要養成良好姿勢的習慣,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才能更自然的讓姿勢更端正。

膝蓋骨關節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定義

膝蓋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是當膝蓋的軟骨磨損消耗,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狀況。(同場加映:膝蓋又痛又僵硬~可能是得了骨關節炎) 膝蓋骨關節炎有多常見?

膝蓋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60 歲以上,有 10% 的男性和 13% 的女性會罹患。因為人口老化和肥胖盛行,現在患有膝蓋骨關節炎的病患人數可能又更多了。(同場加映:肥胖超強大!導致心臟 糖尿等一堆病)

膝蓋骨關節炎的成因

膝蓋骨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因素還是是年齡。因此幾乎所有人上了年紀後,多少都會有膝骨關節炎的問題。會造成膝蓋骨關節炎的因素包括: 年齡:軟骨修復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造成膝蓋骨關節發炎情況增加。(推薦閱讀:老人常見危機!這2種骨科疾病快預防) 體重:體重增加,關節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每增加約 0.45 公斤,就會對膝蓋造成額外 1.36~1.81 公斤的負擔。 遺傳:遺傳或基因突變,都有可能讓膝關節周圍的骨頭產生異常,進而造成膝蓋骨關節炎。(推薦閱讀:膝關節僵硬~5個運動幫助恢復柔軟度) 性別:55 歲以上的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產生膝蓋骨關節炎。 反覆性傷害:某些特定職業的人,需要不斷進行對膝關節施壓的活動,如跪下、蹲下、提重物等。運動員如足球、網球或長跑選手,得到膝蓋骨關節炎的風險也較高。(推薦閱讀: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其他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所有關節炎(Arthritis)中,第二常見的類型,也很容易引發膝蓋骨關節炎。

膝蓋骨關節炎的症狀 疼痛,尤其是在膝蓋移動,或一天結束時,但疼痛通常會在休息時好轉。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定,可能時好時壞,有時會被特定活動引起,有時又沒有明顯發作原因。(同場加映:膝蓋痛) 僵硬,特別好發於休息過後,但通常會在開始移動的一分多鐘後緩解。 天氣變化,如潮濕和低壓的天候,會使疼痛和僵硬惡化。這可能是因為膝關節囊的神經纖維,對大氣壓力變化特別敏感的緣故。(同場加映:物理治療師建議:舒緩膝蓋痛5祕訣) 關節活動時發出霹啪聲、咯吱聲、嗄嗄聲等,並有磨擦的感覺。 有骨刺,並引起硬塊腫脹。 腫脹,因關節處淤積了多餘的液體。(同場加映:膝蓋腫脹) 因為肌肉變弱,或關節結構變得不穩定,使膝蓋變得無力。(同場加映: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膝蓋無法像以往一樣自由活動。 膝蓋變得彎曲,無法伸直。 膝關節四周的肌肉看起來單薄虛弱。 有些人晚上會被膝蓋的疼痛痛醒,但並不常見,一般只有嚴重的膝蓋骨關節炎會造成這種狀況。(同場加映:痛到快不能走路了!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徵兆,或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膝蓋骨關節炎的風險因素 45 歲以上:肌力和身體的自癒力,都會隨年齡降低,膝關節也會逐漸磨損。 身為女性:膝蓋骨關節炎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且通常較為嚴重。 體重過重:這項因素會增加膝蓋骨關節炎發生和惡化的機率。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骨關節炎。 有膝蓋舊傷:例如半月板撕裂。 曾動過手術:例如半月板切除術,或十字韌帶動過手術。(同場加映:膝蓋截骨手術) 工作:從事艱難、重覆性高且重勞力的工作,例如務農或採礦。 身有疾病:身有會傷害關節的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Gout)。(同場加映:關節疼痛不能忍!痛風的原因與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診斷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和檢查結果,判斷是否罹患膝蓋骨關節炎。在檢查過程中,醫師會檢查下列事項:

膝蓋是否有壓痛 膝蓋是否會發出咯吱聲、摩擦聲、霹啪聲 骨頭是否腫脹 體液是否過量 活動是否受限 膝蓋是否不穩 支撐膝蓋的肌肉是否變薄

這些檢結束後,會再進行下列測試: X 光:X 光會顯示骨刺、骨間空隙窄縮和關節中的累積狀態,是診斷膝蓋骨關節炎最有用的測試方法,不過並不常需要。。 磁振造影(MRI):醫師可能會建議膝部的磁振造影,以取得軟組織,如軟骨、肌腱、肌肉等部位的影像,並且顯示標準 X 光照不出來的骨頭變化,但用到此檢查的機會相當稀少。 血液檢測:骨關節炎無法藉由血液檢測確診,但血液檢測可以幫助排除其他狀況。 膝蓋骨關節炎的治療

治療膝蓋骨關節炎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和回復病患的活動能力,治療計畫一般會包含下列方法的組合: 減重:如果有需要,即使只是減掉一點體重,也可以大幅降低因骨關節炎造成的膝痛。 運動: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能讓關節更穩定,進而減輕疼痛;伸展運動則可幫助保持關節的活動性和彈性。(同場加映:1分鐘一定鬆!辦公室裡的伸展操) 止痛藥和消炎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鈉(Naproxen sodium)。服藥時間愈長,產生副作用的機率就愈高,因此若需服藥超過十天,或服藥後疼痛無法得到緩解,請諮詢醫師尋求其他藥物。(同場加映:不小心吃錯藥!藥物過敏的診斷與治療) 皮質類固醇或玻尿酸:類固醇是非常強勁的消炎藥,玻尿酸則能當作膝蓋的潤滑液;兩者都會直接注入膝蓋使用。 替代療法:例如使用摻有紅辣椒素的外用乳膏、針炙、補充如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等營養素。 使用支撐架等裝置:支撐架分兩種,一種是「卸重」支撐架,可將受影響的那隻腳的重量挪開;另一種是「支持」支撐架,會支撐著整個膝蓋。 物理和職能治療:如果日常活動有困難,物理或職能治療可以幫忙改善。物理治療會幫患者強化肌肉,增進關節的彈性。職能治療則會教導患者,從事日常生活的活動時,可以如何減少疼痛。(同場加映:膝蓋需要物理治療!過程注意事項詳解) 手術:當其他治療都無效時,就要考慮手術。

(同場加映:醫師請幫我檢查~膝蓋痛的診斷及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造成疼痛的原因很多,但無論病因為何,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都可以減少症狀。如果有任何的問題,請冾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推薦閱讀: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動!4類保養運動

我們大腦只用一成?3大理由破解迷思

我們大腦只運用一成這個論點被提出後,受到許多勵志演說家、傳銷大師、街頭小報媒體甚至是電影的大肆談論,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露西》(Lucy)。如同各界的激烈討論,若我們可以解鎖並動用大腦的其他九成能力,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心算、複雜運算甚至是讀心術等驚人的能力。但電影《露西》(Lucy)將人腦另外九成的潛力詮釋得宛如神一般的能力卻又太過誇張了。

但我們只運用了大腦的 10% 的這個傳言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常見的猜測可能是由1890年代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美國的第一位心理學授課教授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提出,他宣稱我們只用了部分的智力,但他並沒有明確指出運用的百分比。

心理學教授巴里巴耶爾斯坦(Barry L Beyerstein)在 1999 年發表的論文中第 11 頁指出,在 1929 年《世界年鑑》(World Almanac)中的一則廣告這數字才悄悄出現。廣告中寫到「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其實只用了 10% 的腦力。」數字謠傳的確實來源或許已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是一件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3 理由打破大腦只用 10% 迷思 我們已使用到大腦的各個部位

這是怎麼知道的呢?透過像是正子斷層造影(PET scan)或磁振造影(MRI)等神經成像技術,我們發現我們幾乎已使用到大腦的所有部位,即使只是說話、走路,甚至是睡覺等簡單的動作,大腦也是不斷活動著。雖然我們不是同時使用大腦全部的區域,這些造影掃描也證實我們一整天的生活過程中,會使用到大腦的全部。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神經科技中心(Center for Neurotechnology)執行長艾瑞克克德勒醫師(Dr. Eric Chudler)聲稱,我們已經動用了大腦的全部,但至於它們是怎麼運作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姑且一信的反證

如果我們把這個迷思假設為真,那就表示我們不需要那額外的 90% 也能活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移除掉 90% 的腦部(無論哪個部位)也會沒事,對嗎?這當然是錯的。將這個迷思擴大解釋,若我們只需要使用到 10% 的大腦,那代表就算另外 90% 受損,也不會造成任何短暫或永久性的生理或認知障礙,但任何的醫學報告、電視節目或您身邊患有神經方面疾病的親友都顯示,無論是意外或疾病造成的腦損傷,就算只影響到腦幹(brainstem)、海馬迴(hippocampus)或左腦半球,都會造成生理或認知上的障礙,切除 90% 的大腦絕對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飢餓的大腦

大腦雖然只占了人體體重的 3-4%,但它消耗掉的能量卻高達每日攝取的 20%,數百卡的卡洛里都被用在大腦運作以及各種身體不自主的反應。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消耗那麼多的能量而功率卻只有 10%,顯然一點都不合理。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