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流感疫苗對象、時程、公費自費廠牌、副作用一次看

2023流感疫苗對象、時程、公費自費廠牌、副作用一次看

台灣流感病毒一年四季都存在,2023年9月第3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109,054人次、新增39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33位患者有慢性病史,35位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施打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今日(11/1)開放公費流感疫苗第二階段施打,數量有限,50至64歲民眾請把握。

究竟2023年那些族群為公費流感疫苗優先施打的對象、流感疫苗可能產生哪些副作用?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Hello健康》為你一次解答流感疫苗的所有注意事項,並提醒大家在享有疫苗保護力的同時,也需準備於不良反應發生時盡早就醫哦! 2023流感疫苗施打對象與時程

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時間為10/2;施打對象如下: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65歲以上長者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受照顧者及工作人員 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孕婦 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 BMI≧30者 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 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前學生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保母 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第2階段時間為11/2,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接種後保護力平均約可達30-80%;對因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對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

65歲以上加碼施打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高齡為傳染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病毒後長者較容易誘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因此,2023年分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1958年(含)前出生)公費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疫苗。

第一階段(10/2):曾接種PCV13(或PCV15),且間隔至少1年者(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可公費接種1劑PPV23。 第二階段(11/27):未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1年後(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公費接種1劑PPV23。 第三階段(12/25):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

流感疫苗廠牌:4家公費、6家可自費

目前可供選擇之公費疫苗共有4家廠牌,民眾接種疫苗之廠牌將隨機安排,無法指定廠牌。若民眾選擇自費施打,另有多2廠牌的疫苗可供選擇。

以下為國內疫苗品牌: 公費+自費流感疫苗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 高端疫苗:MVC FLU Quadrivalent pre-filled syringe injection高端四價流感疫苗 僅能自費的流感疫苗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 葛蘭素:FluaRix Tetra伏適流四價流感疫苗

【延伸閱讀: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流感疫苗與其他藥品一樣皆具副作用,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所提供的《流感防疫問答集》中的說明,以下症狀皆須特別注意: 流感疫苗輕微副作用

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例如:發燒、 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和紅疹等。

流感疫苗嚴重副作用

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立即型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頭昏和心跳加速等),但發生機率非常低且通常會於短時間內就出現症狀。若於疫苗接種後出現任一嚴重副作用,請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施打流感疫苗4大注意事項

為了預防潛在流感疫苗副作用的危害,施打疫苗者應遵守4項疫苗注射須知: 接種疫苗後有相當小的機率會發生立即型過敏反應,並導致過敏性休克。為了能在事件發生後馬上進行醫療處置,施打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後再離開。 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接種疫苗後應注意有無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並通報當地衛生局。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仍可能罹患其他呼吸道感染,故請注意個人衛生保健及各種預防措施,維護身體健康。 流感疫苗年紀大更要打!預防重症、降低死亡率

流感疫苗之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平均約可達30-80%,對18歲以上成人因確診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入住加護病房的流感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延伸閱讀:天氣變化大!老人預防季節性流感,65歲以上疫苗要打這3種!)

6個月至未滿18歲兒童青少年族群接種流感疫苗之保護力與成人相仿,而對老年人則可減少50~60%罹患流感之嚴重性及其併發症,並可降低80%之死亡率。 出現這些流感症狀要注意!

流感(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流感病毒有A~D型,但只有A型與B型會引發季節性流感盛行。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統計,2023年病毒以A型的H1N1及H3N2兩種亞型最多,B型流感病毒的B/Victoria及B/Yamagata兩種系較少。

可能的流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另有部分感染者會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甚至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建議民眾最好能於政府開放施打流感疫苗時,盡速至指定場所接種。 5種人不適合施打流感疫苗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所提供的資訊,下列5大族群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 對疫苗成分有過敏者 曾接種疫苗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 出生未滿6個月的小嬰兒 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 接種時曾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衛服部也提醒民眾,流感疫苗施打需與新冠疫苗間隔7天以上,並且要於接種流感疫苗前主動告知醫師疫苗接種史。

如何保護腎臟功能?腎臟病飲食5大禁忌與方法!醫師推這3種運動

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10大死因,「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位,且呈現上升趨勢。長期飲食習慣不良,會加速腎功能惡化,為了幫助讀者更了解如何透過飲食延緩腎臟負擔,保護腎功能,《Hello健康》特別邀請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智超,針對如何保護腎臟功能,分享腎臟病飲食的禁忌與原則,同時也為您介紹3種護腎運動,此外,也提醒讀者如何免受應避免濫服成藥或相信偏方之害,學習有益腎臟的正確習慣。

如何保護腎臟功能?5大飲食管理方法與禁忌,幫助延緩腎臟惡化

腎臟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不當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高鹽、高糖、高油及高蛋白的飲食,都會長期累積對腎臟的負擔,導致腎功能持續惡化,最終走上洗腎治療或腎臟移植之路;因此,慢性腎臟病患更迫切需要延緩腎功能惡化以及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治療負擔。 低鈉飲食:降低腎臟代謝負擔

腎病患者管理鈉的攝取量,有助於排出水分及控制血壓;台大醫院指出,慢性腎臟病且水腫者須視病況限制鈉攝取量,除了食物中所含的鈉之外,每日可從調味料中攝取0~4克的鹽(0~1600毫克的鈉)。

鹽量 換算其他調味品 1公克鹽=400毫克的鈉

(1/5茶匙鹽) = 6毫升醬油(1又1/5茶匙醬油)

= 3公克味精(1茶匙味精)

= 5毫升烏醋(1茶匙烏醋)

= 12毫升番茄醬(2.5茶匙番茄醬)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 飲食改善建議:選擇新鮮食材,可用天然辛香料和特殊風味食材增加風味,減少鹽的攝取,含鈉量較低的天然辛香料調味如:蔥、、蒜、辣椒、香菜、芹菜、羅勒、胡椒、八角、五香粉、咖哩粉、迷迭香、百里香等。 飲食禁忌:吃太多醃漬食品,如泡菜、醬瓜等,並需避免選用低鈉鹽、薄鹽醬油,這類產品鉀含量反而較高,易導致高血鉀。 攝取低普林食物,降低腎臟的尿酸濃度

普林經代謝形成尿酸,高尿酸易導致慢性腎臟病,為了降低尿酸,需減少吃攝取高普林食物。

飲食改善建議:選擇全榖雜糧類(糙米、糙麥等)或雞蛋。 飲食禁忌:腎病患者應避免吃下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類(肝臟、腎臟等)和海鮮(海參、海蜇皮除外)、乾香菇、黃豆、發芽豆類等。 合適蛋白飲食:控管蛋白質攝取量,並選擇高生理價蛋白質

楊智超說,除了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慢性腎臟病患者也需選擇高生理價蛋白質;研究發現這類蛋白質消化後形成的支鏈胺基酸(BCAA),較不會造成腎絲球壓力上升,攝取後更容易被製造成蛋白質;同理,對腎臟負擔較高的低生理價蛋白質,平日飲食應予以限制。 飲食改善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第三期(3a)時可開始採用低蛋白飲食原則(即指每公斤體重每日0.6~0.8公克攝取量),並優先選擇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魚、瘦肉、黃豆製品(豆腐、豆干、豆漿)。 飲食禁忌:吃過多肉類和蛋白質及低生理價蛋白質,如加工肉品、蠶豆、腰果。 低鉀飲食:避免腎臟負擔過重

慢性腎臟病患應避免吃鉀含量過高的食物,以避免體內鉀離子過高,對心臟產生不良影響。 飲食改善建議:吃新鮮蔬菜用熱水汆燙去除鉀離子,再用少量油拌著吃,湯汁含鉀離子,應避免飲用。 飲食禁忌:如濃湯、菠菜等。此外,國健署也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天吃水果份量應以不超過2顆棒球大小為原則。 低磷飲食,並免過多的磷留在體內

依據國泰醫訊資料指出,未洗腎的腎友磷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00~800毫克,洗腎者則是建議每日600~1000毫克。 飲食改善建議:可多吃深綠色蔬菜或茄子等低磷蔬菜。 飲食禁忌:應避免吃磷含量過高的食物,以減輕腎臟的代謝負擔,並預防骨質疏鬆等問題,常見的高含磷食物如下:

食物 高含磷食物 >250毫克/100公克  蛋類 蛋黃、鴿蛋 豆類 黑豆、豆皮、刀豆、蠶豆、甘豆、綠豆、紅豆、黃豆、豆干 肉類 豬肝、豬肉鬆、豬肉乾、豬肉酥、雞肝、香腸 魚類 蝦米、魷魚、鮑魚、烏魚子、魚鬆、小管 五穀根莖類 全麥食品、麥麩、營養米、小麥、麥片、麥粉、糙米 蔬菜類 紫菜 油脂類 黑芝麻 其他 汽水、酵母粉、健素糖、起司、花生、瓜子、三合一咖啡

參考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飲食方法包括低鈉飲食、低普林飲食、合適蛋白、低鉀飲食和低磷飲食;對抗慢性腎臟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發現腎功能衰退時,除了藥物治療外,腎友的飲食管理也至關重要,必要時也可結合專業的腎臟病營養補充品,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選對「腎臟病營養補充品」,精準營養補充,幫助延緩腎功能惡化

蛋白質、熱量攝取營養不足常發生在慢性腎臟病患身上,是造成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提升的一大原因。另外,楊智超也指出,對於飲食控制不良、腎臟功能持續惡化的患者,可透過營養補充品讓腎臟先穩定下來,在治療時,能幫病人提供精準營養、掌握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狀況,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尚未進入洗腎階段的腎友,除了做好飲食控管,若有食慾不佳或營養不良的問題,也可適時選擇含有以下特性的營養補充品: 濃縮熱量: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同時減少水分攝取,適合需要限制液體攝取量的腎友。 合適蛋白:國外研究指出,第三期~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中,有11~54%出現蛋白質熱量耗損,即長期蛋白質、熱量攝取不足造成脂肪組織與肌肉組織耗損,因此若腎友食慾差,可選擇含有合適蛋白質的補充品,以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 低鈉、低鉀、低磷:腎臟功能耗損時,代謝鈉、鉀、磷的能力也降低,為了減輕腎臟的負擔,降低攝取量,對慢性腎臟病的管理至關重要。 低GI、添加鉻:研究指出,有高達25~50%糖尿病患者有腎臟病;對於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來說,選擇低GI、添加鉻的營養品,有助於血糖穩定的效果。 優質脂肪:慢性腎臟病患需攝取足夠的油脂,因為少油會造成熱量不足導致營養不良且缺乏飽足感,不利於維持血糖穩定。此外,額外補充Omega-3,被研究證實可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同時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果寡醣FOS: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後的患常有腸道菌叢失衡的問題,甚至是便秘的症狀,除了可以透過補充纖維外,也可以藉由攝取益菌生例如果寡醣FOS來幫助腸道順暢,並且提高營養的吸收率。

楊智超補充,對於尚未進入洗腎階段的腎友來說,飲食管理非常重要,選擇適合的腎臟病營養補充品,也有助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程,目前有許多市售的慢性腎臟病營養品,建議可選擇完整營養的液體配方,熱量濃縮每瓶提供約425大卡,且僅有約10克的蛋白質,相當非常適合未洗腎的腎友做營養補充。 對腎好的運動:維持腎功能效果更加分

楊智超指出,研究發現肥胖也是慢性腎臟病惡化的危險因子,由於肥胖通常與脂肪累積有關,若肚子脂肪累積比較明顯,通常會對腎臟造成更大的傷害,腹部脂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血糖控制差、發炎激素分泌變多,也會造成腎絲球壓力上升,因為肚子的脂肪壓到腎臟,造成腎絲球難以排出,使得病情惡化;所以若能透過運動來維持體重,達到良好的BMI值,對腎臟也會有保護的效果。

至於運動的方式,楊智超建議,需要依據病人的年紀、體力,若年紀輕、體力好的患者,可嘗試高強度的運動,針對身體狀況比較虛弱的族群,鼓勵可以做一些不會對關節造成太大負擔的運動,以下推薦3款適合長者或身體虛弱的患者的運動: 床上抬腿運動

躺在床上,雙腿伸直,輕輕抬起一隻腳,保持15秒,再輕輕放下,然後換另一隻腳進行相同的運動,重複這個動作8~15次(次數依患者的身體狀況適時調整);這個運動有助於增加腿部肌肉量、血液循環。 散步/原地踏步運動

可根據自身的體力狀況調整運動的快慢和時間,從慢慢的步伐開始,逐漸增加速度和步伐的幅度。踏步屬於有氧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臟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 單腳站立

站立時,輕輕抬起一隻腳並保持平衡,視線專注於前方定點,逐漸增加持續時間以提高平衡和肌肉力量,慢性腎臟病患肌肉量容易下降,此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防止腎功能持續下降。

提醒您,若運動過程中發生以下狀況,應立即停止動作並讓自己緩和下來:頭暈、喘、冒冷汗、噁心、胸悶、胸痛、血壓下降或上升太高、疲倦無力。

維持適度的運動習慣是提升腎功能*的關鍵之一,通過適合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臟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腎功能*,抬腿運動和原地踏步運動、單腳站立是3種腎友在家也能輕鬆實踐的運動方式,以達到提升腎功能*的目標。更重要的,切勿迷信偏方,或在未經醫師指示下濫服成藥,避免增加慢性腎臟病情惡化的風險。

*警語:前 1、2 期腎臟病病人可因血壓、血糖…等指標改善,而改善腎功能。

TW.2023.38885.NEP.1

咳嗽、感冒竟變肝癌?!4大肝癌症狀停看聽、戒這2樣不做肝苦人

根據衛福部新聞指出,肝癌在108年高居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有7,970人死於肝癌。現代人工作繁忙,時常需要喝酒應酬,長期下來也讓肝癌找上門,究竟有沒有方法能預防肝癌?哪些原因會讓肝癌找上門?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肝癌的大小事。

肝癌症狀易忽略 癌細胞轉移早已是末期

肝臟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為最常見的肝癌,多數肝癌是由肝細胞變異所形成的。然而,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多數肝癌患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僅有如如咳嗽、發燒、頭暈等類感冒症狀,因而輕忽未前往就醫,錯過治療先機。

隨著肝癌病情逐漸惡化,諸如腹部疼痛、眼白黃疸等症狀將慢慢出現,而治療難度則大幅提升,其它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

上腹部疼痛:若肝臟腫瘤長於肝臟表面或由肝臟內部擴散至表面,可能會刺激肝臟包膜的痛覺神經,而引發上腹部疼痛。 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當腫瘤快速生長時會讓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導致體重迅速下降,此時已屬於較晚期的肝癌症狀。 黃疸:若是長在膽管附近的肝癌入侵到總肝管或是總膽管,會使肝內膽管擴張,引發黃疸症狀,也會導致肝腫瘤過大。(延伸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 下肢水腫、腹水、吐血:當腫瘤長在肝門靜脈附近時,則會造成肝門靜脈壓上升,引起下肢水腫、腹水。若肝門靜脈血流受阻,使得血液從食道靜脈流出,就會形成靜脈瘤,若食道靜脈瘤不幸破裂出血,輕者有血便,嚴重者可能會大量吐血,須立刻就醫急救。

此外,若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則會有不同症狀,例如轉移到腦部則會引起頭痛、噁心;轉移到肺部則引起咳嗽、吐血,出現癌細胞轉移的症狀時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延伸閱讀:肝癌治療與分期:視腫瘤情況決定治療方向

為什麼罹患肝癌?這4大原因要注意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指出,肝癌最主要的原因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所引起,其中B型肝炎佔了60%-70%。此外,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加班工作和喝酒應酬,也是罹患肝癌的原因,以下列出肝癌4大主要致病原因:

肝硬化: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是肝癌高風險族群,有一部分的患者會由慢性肝炎逐步演變為肝硬化,最終引發肝癌。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為具強烈生物毒性的真菌毒素,多藏匿於發霉的花生、玉米、黃豆上,長期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病變,尤其本身即為B、C型肝炎患者,食用含黃麴毒素的食物將進一步提高肝癌罹患風險。(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酗酒、抽菸:每天攝取含酒精性飲料超過50~70克則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另據一項針對希臘肝癌患者的研究顯示,每天抽菸達2包以上,也會增加肝癌風險達2.8倍。 遺傳:若一等親家人有肝癌患者,則後代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5倍。以台灣為例,早期許多罹患型肝炎母親因懷孕生子,而導致母子垂直感染,新生兒一出生即為B型肝炎帶原者。所幸在全面實施新生兒接種肝炎疫苗後,小兒肝癌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延伸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如何預防肝癌?定期追蹤、戒除菸酒人生不黑白

肝癌令人聞之色變,等到有症狀時早已是末期,因此及早預防、定期檢查才是關鍵:

定期檢查: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回診照腹部超音波、抽血,檢查肝臟有無出現癌前病變。(延伸閱讀:肝癌前兆、症狀、診斷一覽) 避免吃容易產生黃麴毒素食物:發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產生黃麴毒素,而黃麴毒素則會增加罹患B型肝炎機率,轉變成肝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 戒菸、戒酒:菸酒不離手容易導致肝硬化,因此盡早戒菸、戒酒能避免肝硬化與肝癌的問題。(延伸閱讀:6個戒菸方法解救肝癌患者)

冬天保暖5招省錢撇步!在家追劇不怕冷

冬天保暖您做對了嗎?寒流來襲只想待在家,很多家庭都會紛紛開暖氣、暖爐,好調高室溫溫度,但其實也相對耗電。以下舉出5個省錢的保暖小撇步,包括一些常見的迷思,提供給各位民眾參考。

溫馨提醒,冬天不僅在外要做好保暖,在家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我們待在室內的時間相較會更長,讓身體維持在舒服的溫度、降低溫差變化,才不容易感冒或生病。 1. 穿多層保暖 吸濕排汗衣物最禦寒

面對寒冷天氣就多穿幾層衣服,其實這是對的,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很容易覺得冷,有的人對冷較無感。而多層次穿衣的好處就在於方便脫下,當覺得熱時,只需要脫下外層的一兩件即可。當然,選擇保暖的衣服材質也很重要,天然纖維與吸濕排汗質料例如聚酯纖維,皆能有效禦寒;蠶絲(Silk)和羊毛(Wool)則屬於透氣纖維,除了保暖還能幫助身體排汗。

此外,法蘭絨布和羊毛絨,也是禦寒熱門衣物之一,但不建議直接接觸於皮膚上穿,因為它沒有吸濕排汗的功能,稍微流汗就可能變得濕濕的,因此讓身體感覺更冷。其實,只要穿上一般的短袖上衣,再加上一層能隔絕外面溫度的衣物,以及防風防水的外套,寒冷氣候就拿您沒轍了。請謹記,身體愈是乾爽,所能保留的熱能愈多,相較就會愈暖。

2. 頭和身體要保暖 在家穿襪子拖鞋

您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人的頭散熱最快,所以只要頭部暖了,全身就暖了,但這不完全正確。頭部的確對禦寒較弱,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做好頭部保暖就沒問題了,當頭部受寒時,寒意會透過頭皮上大量的血管,傳送到身體部位,因此讓人覺得冷,所以身體和頭部的保暖一樣重要。

此外,戴上圍巾能讓胸部和頸部保暖,同時還可以幫助臉部防風,若還覺得冷,也可以戴上連指手套(Mittens)和耳罩(Earmuffs)。

如果在戶外活動,可以在鞋裡放鞋中底(Insoles),這有助於隔絕地面傳送至鞋子的寒冷。回到家後,記得要換穿另一雙襪子,因為我們的腳會排汗,汗水會讓腳部感到更冷。切記做到正確保暖,睡眠品質才會好。 3. 封住風口縫隙 房間中心最暖和

為減少暖爐的電費開銷,聰明的方法是封閉住家的風口,避免外面的冷空氣進入屋內,要留意的地方包括像門縫、窗口,以及屋頂。白天有太陽時,可以拉開窗簾讓陽光投射進家裡;晚上則要關緊窗戶,並用抹布或毛巾密封隙縫,而窗簾最好選擇能隔熱的材質,布料愈厚效果愈好。

腳踩在地板上覺得冷?在家除了穿拖鞋之外,也可以舖上地毯。此外,通常我們會將沙發和床位靠著牆放,但冬天時,因為其靠近外面,所以感覺會更冷,較溫暖的位置應該是屋子或房間的中心區塊。

4. 暖爐不會起痔瘡 身體保濕要兼顧

坐在電暖器上會長痔瘡是過去常見的迷思,同樣地,坐在冷的表面上,皮膚也不會起痔瘡,但為讓室內空間的保暖,請確暖爐的排風口沒有東西阻擋。

除了使室內環境升溫,保持環境濕度也很重要,空氣濕度過低,反而會讓身體失去過多水分,而透過空氣加濕器(Humidifier),或在桌上放一杯水,空氣中的水分就能鎖住熱能,使皮膚保濕。

另外,多數廠牌的吊扇會有兩種旋轉模式,分別是順時鐘和逆時鐘,逆時鐘方向是特別為天氣寒冷的季節而設計,只要開啟逆時鐘模式,天花板上的熱空氣就會往下循環,不過效果可能會因房間的空間設計和風速有不同效果。

5. 在家烹飪多運動 不建議喝酒暖身

冬天讓人特別想吃熱騰騰的火鍋,以及那些能幫助暖胃的食物,所以不少人會在家料理,不論是燉湯或烘焙,烹飪過程所使用的熱能可幫助暖和整個空間,同時也能享用美食,真是兩全其美!

享受美食之餘,有的人會想藉酒暖身,不過根據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簡稱BHF)的資料,人在喝酒後雖然會感到身體發熱,但這其實是因為酒精促使血液往皮膚表面流,造成喝酒臉紅、感覺身體發熱的現象,然而當血液從器官流向體表時,人對冷的感知系統會變遲鈍,且身體核心溫度也會下降,並可能導致體溫過低(Hypothermia),尤其冬天在外宿醉的話更是危險。

面對寒冷的冬天,建議少坐多動,透過運動燃燒卡路里,身體促進新陳代謝也會提高其溫度,簡單的在家做訓練,或是做家事,都能夠達到暖身的作用。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有高血壓會頭痛?高血壓4大迷思破解

高血壓一開始通常都難以察覺,往往要等到血壓趨近高血壓的數據,或者高血壓引發其他疾病時,患者才驚覺自己有高血壓,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去(2021)年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18歲以上的青少年中的高血壓盛行率已高達26%,40歲以上更高達38%,估計全台至今已超過501萬人罹患高血壓,顯示出高血壓不再是大眾所認知的「中老年病」。

高血壓連帶引起的不適症狀也經常被輕忽,像是頭痛、暈眩等也讓人擔心,是否高血壓就是引發頭痛的根源?緊張忙碌的上班族身為高風險高血壓族群,又有何高血壓地雷?種種關於高血壓的迷思,《Hello健康》在此為你一次歸納!(推薦閱讀:如何預防高血壓?8個降血壓的飲食方法一次看!) 為什麼會有高血壓?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多數高血壓都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的成因相對不明,可能與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過多、壓力、缺乏運動等有關;繼發性高血壓通常能找到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像是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及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等。(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目前測量血壓的方式有4種: 診間血壓(ROBP):到醫院就診時,由醫護人員按照常規測量的血壓;數值易受病患情緒、壓力、量測時間及環境影響。 自動診間血壓(AOBP):到醫院就診時,醫護人員安排病患到無人的診間測量;血壓機會自動量測數次,並取其平均值。 居家血壓(HBPM):在家中使用血壓機自行量測;便利性高、誤差小。 動態血壓(ABPM):佩戴自動血壓測定儀,每30~60分鐘自動測量血壓;費用高、取得不易,便利性低。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所訂定高血壓治療最新指引,建議使用居家血壓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

居家血壓採722原則測量,方法如下:

7:連續7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 2:每次量血壓2遍,取其平均值(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

持續測量1週後,只要平均居家血壓超過120mmHg,即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30mmHg,就是第一期高血壓。

由於高血壓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即使血壓異常,患者也未必會感到不舒服,所以經常會忽略而延遲治療。少數高血壓患者會有頭暈、頭痛、耳鳴、心悸,嚴重者甚至有嘔吐、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經由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若是無法透過前述的方式有效控制血壓,則需考慮服用降血壓藥治療。(同場加映:不想當藥罐子?試試5種高血壓健康生活撇步)

1. 高血壓會引發頭痛?

事實上,血壓過高確實會引發頭痛,但必須高到180mmHg以上。頭痛其實只是一種症狀,背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病因,主要可以分為原發性頭痛(Primary headaches)和次發性頭痛(Secondary headaches)。

原發性頭痛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s) 偏頭痛(Migraine) 新發每日持續性頭痛(New daily persistent headaches)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推薦閱讀:什麼是緊張型頭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次發性頭痛可能與下列症狀有關:

頭部受傷 腦部感染,包括腦炎(Encephalitics)、腦膿瘍(Brain abscess)等 水腦症(Hydrocephalus) 血壓過高 藥物濫用 鼻塞(Sinus congestion) 腦瘤(Brain tumor) 2.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

咖啡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為咖啡因,根據文獻,一般成人每日攝取3~5杯黑咖啡(每杯約235毫升),咖啡因攝取量每日建議不超過400毫克。(延伸閱讀:有心臟病還能喝咖啡?這樣喝竟然幫降心臟病風險

攝取適量的咖啡因不但可提高認知能力、減少憂鬱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還能降低肝硬化、減少肝癌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咖啡因對心臟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興奮劑,可能會使人在短時間內提高血壓,患有高血壓,或正處於中風、心臟病、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的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同場加映: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3. 高血壓可以捐血嗎?

捐血可以促進紅血球的新陳代謝,平均1個紅血球可活120天,老的紅血球在肝臟或脾臟中被吞噬掉,血紅素也會被分解出鐵質而再利用。

經研究發現,捐血後因骨髓幹細胞被短暫刺激,會加速造血,捐出的血不分新舊,人體平均2個月內可以將捐出的血補滿,此時年輕紅血球佔全血的比例會增加,因年輕紅血球流速較快、細胞膜較平整,可減少血管內皮的不良反應。

不過,並非人人都能捐血,若捐血者本身有高血壓,而且血壓控制不佳、短期內醫生有更改過血壓藥物或劑量,或產生高血壓併發症者,如心臟衰竭、腎衰竭、心肌梗塞等問題,都不適合捐血。

4. 高血壓可以喝酒嗎?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喝酒可能會使高血壓藥失去效用。此外,若要避免血壓上升,每日飲酒量不宜超過30公克酒精(約50%烈酒60c.c.或紅酒150~200c.c.)

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一般男性每日不可喝超過1罐啤酒,女性則不能超過半罐啤酒,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必須禁止飲酒。(推薦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因選舉結果焦慮、失眠或沒胃口?小心,你恐患「選舉症候群」!

為了2024總統大選,65歲的張伯伯積極參與各種競選活動,到處當志工、拜票、拉票及喊口喊;隨著投票日逼近,張伯伯漸漸開始每天焦慮不安,吃飯沒胃口,晚上也睡不著,日夜腦中都想著跟選舉有關的事情。家人更擔心,萬一選舉結果不如預期,恐怕會造成身心極大創傷。

選舉症候群是什麼?

選舉症候群是一種集合症狀,與選舉帶給人的壓力有關;英文為Post-Election Distress Symptoms,簡稱PEDS,直譯為選舉後症候群,但因症狀也可能在選前出現,故在此稱選舉症候群。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總統大選後,超過半數人認為選舉是一種壓力來源;部分民眾體內的皮質醇濃度,也就是所謂的「壓力荷爾蒙」,會在投票期間,甚至是開票結束後上升,情緒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烈,正面情緒變得更好,負面情緒也因此變得更差;若選民本身就有身心科問題,在選舉期間,心理疾病復發的機率也會上升。 選舉症候群選前、選後不同

在選舉前後衍生出來的情緒適應困擾,都可歸類為「選舉症候群」,並因選前、選後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如下。

1.選舉前

有些人在選舉前就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且症狀隨著選舉日將近而加劇: 焦慮不安 失眠 易怒 情緒起伏過大 頭痛 肩頸痠痛 腸胃不適

2.選舉後

選舉症候群通常會隨著選舉落幕而恢復正常,但有些人會因先前過度投入選舉,選後結果又不如預期,症狀反而加劇;除了上述症狀之外,還可能出現: 胸悶 憂鬱 有失落感、對事物失去興趣 內心充滿負面想法 社交人際退縮

甚至因此加劇使用成癮性物質或出現家庭暴力。

4方法改善選舉症候群 暫時減少接觸與選舉有關的資訊:少看新聞媒體、政論節目、使用臉書或與人討論政治話題,試著將自己從選舉抽離,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到戶外踏青、旅遊。 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且充實:在固定時間起床與睡覺,每週運動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多從事喜歡且與政治無關的活動,例如看書、做菜、下棋或散步等。 找人陪伴、傾聽自己的想法:找信任的對象訴說心中的想法與壓力,藉此紓發情緒,尋求同理,例如:「我因為選舉都睡不著」、「我每天都在擔心選舉結果」,但須避免將話題圍繞在選舉結果上;若暫時不想討論政治,或話題無論如何都會回到選舉上,建議單純聊天共處,增加人際接觸。 減少使用成癮性物質:例如酒精、菸或藥物,癮頭可能會因此加劇,且不會改善症狀。

維他命B群功效?什麼時候吃最好?B群好處、副作用、正確吃法

現代人工作繁忙,感到疲累、精神差或身體虛時,常會被推薦吃B群,但B群功效到底有哪些?什麼時候吃比較好?可以每天吃嗎?什麼人不能吃B群?《Hello健康》為您詳解B群功效、正確吃法及可能的副作用。

維他命B群功效有哪些?吃B群好處一次看

維他命B群也稱維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是一群維生素的總稱,包含: B1(硫胺) B2(核黃素) B3(菸鹼酸) B5(泛酸) B6(吡哆素) B7(生物素) B9(葉酸) B12(鈷胺素)

B群無法由人體自行生成,需從食物中攝取;在自然界中,這8種維生素B經常共同存在,也需彼此合作來發揮作用。

B群參與許多生化反應,包含營養素代謝,因此,當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時,容易有代謝趨緩、精神不濟的現象,但直接補充B群通常不會在短期內提神;部分的人覺得吃B群後,體力和精神有明顯改善,可能大多是短暫效果,例如飲食嚴重不正常,或經常熬夜、過勞,導致身體營養素過度消耗;在此情形下,補充B群雖能暫時改善機能,但若未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長期下來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維生素B群功效好處

名稱 作用 維生素B1(硫胺) 維持能量正常代謝、正常食慾 維持皮膚、心臟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維生素B2(核黃素) 維持能量正常代謝。 促進皮膚健康。 維生素B3(菸鹼酸) 維持能量正常代謝。 增進皮膚、神經系統、黏膜及消化系統的健康。 維生素B5(泛酸) 維持能量正常代謝。 增進皮膚和黏膜的健康。 促進體脂肪、膽固醇的合成及胺基酸的代謝。 維生素B6(吡哆素) 維持胺基酸正常代謝。 有助於紅血球中紫質的形成。 幫助色胺酸轉變成菸鹼素。 有助於紅血球維持正常型態。 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 維生素B7(生物素) 維持能量與胺基酸的正常代謝。 促進脂肪與肝醣的合成。 有助於嘌呤的合成。 增進皮膚和黏膜的健康。 維生素B9(葉酸) 促進紅血球的形成。 有助於核酸與核蛋白的形成。 幫助胎兒的正常發育與生長。 維生素B12(鈷胺素) 有助於紅血球的形成。 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

維他命B群什麼時候吃?不能每天吃嗎?正確吃法詳解

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不用隨餐吃;若有睡眠問題者,可考慮在晚上服用,因B群中的維生素B6、B9(葉酸)與B12,會協助將色胺酸轉換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維持神經穩定,進而幫助睡眠;然而,若服用的劑量太高,也可能影響神經穩定,使精神過於亢奮,難以入睡。

對此,建議的服用方法如下: 若希望能提神,建議在早上服用 若希望改善睡眠,可在睡前服用,但劑量不可太高;若無論劑量多寡,都會影響睡眠,則不要在睡前服用 B群不能每天吃嗎?

B群可以每天服用,但須注意服用量不要超過建議攝取上限。

B群是水溶性營養素,攝取過多雖會隨著尿液排出,但若嚴重過量,仍會造成肝臟負擔或其他健康問題。

以維生素B3(菸鹼酸)為例,當攝取過多時,身體會釋放大量組織胺,造成血管舒張,若服用者有氣喘或十二指腸潰瘍,皮膚可能因此紅、腫、癢及痛;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造成心灼熱感、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八版」,19歲以上成人(不含懷孕、哺乳婦女)每日建議的維生素B攝取量如下:

種類 男 女 單位 維生素B1 1.2 0.9 毫克(mg) 維生素B2 1.3 1 毫克(mg) 維生素B3(菸鹼酸) 16 14 毫克(mg NE) 維生素B5(泛酸) 5 5 微克(μg) 維生素B6 1.5~1.6 1.5~1.6 毫克(mg) 維生素B7(生物素) 30 30 微克(μg) 維生素B9(葉酸) 400 400 微克(μg) 維生素B12 2.4 2.4 微克(μg)

B群可以空腹吃嗎?

B群可以空腹吃,但若腸胃較敏感,空腹服用B群可能產生噁心、反胃等症狀,建議可改為飯後吃。 B群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B群不建議和茶或咖啡一同服用,因為茶和咖啡有利尿作用,會加速排出水溶性的B群,進而影響營養吸收。 什麼人不能吃B群?

適量吃B群通常對人體無害,但以下3種族群在服用前應多加注意: 胃功能較差:較容易因為B群而產生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建議服用劑量適中,並且改為飯後服用。 肝臟發炎或有肝功能問題:若經診斷有肝臟發炎或肝功能問題,建議服用前先諮詢醫師,避免B群增加肝臟負擔, 慢性疲勞者:長時間處於疲勞、精神不濟的狀況,代表身體需要好好休息,千萬不可吃B群充電,又繼續處於過勞、加班熬夜的工作型態中,長期下來,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維他命B群有副作用嗎?

維生素B群因水溶性的特性,服用過量時會隨尿液排出,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但若長期攝取高劑量的B群,仍可能會產生副作用,例如: 維生素B3(菸鹼酸)過量:皮膚紅、腫、刺及痛,並增加肝臟負擔 維生素B6過量:引起周邊神經病變,造成走路不穩、四肢感覺麻痺或異常 葉酸過量:導致失眠、過敏、腸胃及身體不適,並會影響鋅的吸收

吃B群尿變黃是副作用嗎?

維生素B群中只有維生素B2(核黃素)帶有黃色,加上B群為水溶性,所以服用後,無法被身體吸收的部分,自然會轉換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是正常現象;若服用的B群不含有維生素B2,無論劑量多寡,尿液都不會變成黃色。

維他命B群天然食物表

種類 食物 維生素B1 肉類、全穀類、豆類 維生素B2 肉類、牛奶及乳製品、蛋 維生素B3(菸鹼酸) 肉類、全穀類、豆類 維生素B5(泛酸) 肉類(特別是肝臟)、蛋黃、豆類、全穀類、蔬菜(廣泛存於各種食物中) 維生素B6 肉類、全穀類、蔬菜 維生素B7(生物素) 肝臟、蛋黃、穀類、豆類、堅果 維生素B9(葉酸) 深綠色蔬菜、豆類、肝臟 維生素B12 肉類、蛋

噪音吵死人!戴耳塞這些一定要知道

選舉期間的造勢晚會與車隊聲,以及路上汽車喇叭、鄰居裝修的電鑽聲、廣告宣傳車等,生活中充斥的各種噪音,易使我們心浮氣躁,嚴重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有些人會選擇戴耳塞來隔絕噪音,但錯誤的使用可能會影響耳朵健康,此篇將帶大家了解常見的耳塞選擇,與正確的使用方式。

市面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耳塞可選,取決於個人的需求(降噪或是睡覺用等)以及偏好(蠟製或是泡棉等)。耳塞強性由降噪等級NRR (Noise Reduce Rate,數值越大代表保護聽力能力越強)表示,一般常見耳塞NRR值為15~35分貝(指可降低15~35分貝噪音)。

3種耳塞材質與特性

泡棉耳塞:具舒適感,是最便宜的選擇,但通常使用1~2次即需拋棄,由於清洗後回彈效果會減弱,而無法重複使用,且表層的小孔易藏細菌。不過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泡綿耳塞,可反覆用達半年並可擦洗。

蠟製耳塞:蠟製耳塞也是常見的選擇,戴時可自行調整成適合耳道的形狀。由於易塑造且防水,所以也適用於游泳。但缺點是蠟製耳塞不夠衛生,蠟有可能殘留在耳道內,不易清洗,而且戴久了耳朵會有脹痛的感覺。

矽膠耳塞:優點為可重複使用,但不適合戴著睡覺。因柔軟度低,長期戴易造成耳道不適與脹痛感,且隔音效果不如其他類型。 依情況選擇適用的耳塞

凡大於85分貝的聲音,都可能損傷聽力,故施工者、於機場工作或從事大型活動者等,均建議使用耳塞。有些人為了在吵雜的環境裡集中精神或是入睡,也需要戴耳塞。

一般而言,用於睡眠的多為泡棉或是蠟製耳塞,因為較柔軟舒適。通常只要選擇NRR值約20分貝的耳塞,就能達到舒眠效果。而工作環境降噪用的耳塞,則可依據個人偏好選擇材質。日常可選擇NRR值20~30分貝之耳塞,環境吵雜者可選擇NRR值更高的。

長期戴耳塞有無副作用?

耳塞通常是安全的,但經常使用確實有潛在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

耳垢堆積:耳塞可能使耳垢被推回耳中,嚴重可能導致暫時性聽力損失和耳鳴,需要使用滴軟化藥劑或請專業醫師取出。

耳部感染:泡棉耳塞的多孔材料,使它們成為細菌的良好生長環境,因此您需要定期清潔,經常更換它們。

耳垢堆積或是耳塞上生長的細菌,皆可能導致感染。 通常會感覺疼痛並可能連帶有併發症,若不及早治療甚至可能導致失聰。為了避免以上問題,衛生清潔非常重要。若您使用拋棄式耳塞,如泡棉耳塞,請務必定期更換。為了延長壽命,可每天用溫水與中性肥皂清洗耳塞。戴之前,請確認它們已完全乾燥。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分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究竟攝護腺癌是什麼?攝護腺有哪些症狀?會有前兆警訊嗎?致病原因為何?《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屬生長緩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多數男性患者都會輕忽,導致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並有轉移的狀況出現。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

攝護腺是什麼?位置在哪?

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外型就像一顆胡桃,位在膀胱下方、直腸前側,並裹著尿道。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變大,有時會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通常發生於較年長的男性。

根據美國攝護腺癌基金會(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資料,攝護腺可劃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如下。 攝護腺周邊區:攝護腺後側,接近直腸。 攝護腺過渡區:裹著尿道的區塊,接近攝護腺中間部位。

另外,攝護腺周圍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幫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徵和性機能,如下:

儲精囊:位於攝護腺其上,分泌和儲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經血管叢:由血管和神經線組成,或銜接於攝護腺的兩側,幫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於攝護腺正上方,儲存尿液。 尿道:銜接膀胱、攝護腺及陰莖,將精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直腸:位於攝護腺後方。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攝護腺癌有前兆嗎?

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導致多數病患經常忽略警訊,在確診時已是晚期。

攝護腺癌症狀多於第三或第四期出現,可能症狀包括: 頻繁排尿,尤其在晚上,有時甚至會緊急 排尿困難:尿會中斷、無法排空 尿流弱或不順、滴尿,或無法排尿 排尿不適、會痛,或有灼熱感 勃起困難 射精的量減少 射精疼痛 尿或精液有血 直腸有壓或疼痛 骨頭疼痛 下背、髖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食慾減少 體重減輕 攝護腺癌原因?

通常在男生青春期,攝護腺會受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幫助表現男性特徵和促進生殖力;然而,若攝護腺細胞發生癌變後,癌細胞也會藉由雄性激素來幫助生長。

攝護腺癌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家族遺傳: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有15%病例與家族遺傳和基因有關。 基因:目前證實有8種基因與攝護腺癌有關流,尤其是HPC1。 發炎與感染:慢性發炎已證實與諸多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大腸癌或食道癌等有關;研究顯示,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攝護腺癌。 其他因素:例如高脂飲食或攝取過多紅肉等。

攝護腺的細胞生長可分為兩種類型,詳情如下:

良性生長 多為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以下簡稱 BPH),此非攝護腺癌狀況。 很少對生命造成威脅。 不浸潤鄰近細胞組織。 不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可被移除且通常不會復發,即使復發的成長速度很慢。

惡性生長 成為攝護腺癌。 可對生命造成威脅。 可浸潤鄰近器官和組織,像是膀胱和直腸。 可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像是儲精囊、淋巴結或骨頭。 可被移除,但可能會復發。

基本上,近乎全部的攝護腺癌皆為腺癌,亦指癌細胞始於腺細胞,其他罕見的攝護腺癌類型則包括: 小細胞癌 神經內分泌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移行細胞癌 攝護腺癌診斷與分期

做攝護腺癌早期診斷,通常醫師會使用以下兩種檢測,以檢查有無攝護腺癌症狀,建議民眾在決定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前,先和醫療照護人員諮詢。不過,其檢測仍有不足之處,若呈現異常結果,可能是感染或攝護腺肥大引起,並非攝護腺癌的緣故。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 肛門指診

若檢測評估一個人可能有攝護腺癌風險,下一步亦是做生檢,其一般會以門診程序進行,泌尿科醫師將藉由細針和超音波,移除小部分的攝護腺組織做採樣,研究細胞為良性或惡性成長。

當生檢結果證實有攝護腺癌,病理學家會做分級(Grading)和分期(Staging),以定義攝護腺癌的成長進度和擴散程度,以下做解釋。 攝護腺癌分級:評估攝護腺癌細胞的成長和擴散速度。 攝護腺癌分期:闡述攝護腺癌細胞目前的位置、其擴散性,以及有無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攝護腺癌如何治療?

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為近年的新治療選項,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

此外,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PARP抑制劑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亦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預防與照顧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五的癌症,且罹癌率和死亡率有年年成長的跡象,這可能與台灣社會高度發展,高齡化、篩檢攝護腺方便等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現今國人高脂飲食的習慣,都是使攝護腺癌歷年登上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的因素。

想要預防任何一種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在內,得先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瞭解攝護腺癌的徵兆與症狀,並注意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

BMI計算法》男女BMI標準正常值、公式、計算機一次看

計算BMI可了解體重是標準、過重或過輕,到底BMI是什麼?計算方法為何?男女標準正常值多少?《Hello健康》一次為您解析。

BMI是什麼?計算方法?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透過身高和體重的比例作為標準衡量肥胖程度,為國際目前普遍使用的評估方法。 BMI 計算公式: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平方公尺)

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 160 公分,體重是 55 公斤,其 BMI 值為 55 / 1.6² = 21.5。 BMI計算器

BMI男、女標準正常值為何?

BMI在台灣和國外的標準有些不同,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並將指數結果分為以下3類: 1.體重過輕:BMI = 35

根據WHO的定義,標準的成人BMI值,應介於 18.5~24.9 之間,如果BMI值介於 25.0~29.9,共病症(Comorbidity)的風險會增加。

共病症是指會影響其他身體疾病的已存在疾病,而當BMI大於30時,產生嚴重共病症的機率會更高。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料,BMI值介於 18.5~24.9 之間為正常,BMI值低於 18.5 代表過輕,介於25.0~29.9則代表過重,而 30.0(含)以上則為肥胖。 BMI計算出來過高的風險

由上述可知,BMI值超過 24 代表過重,超過 27 則代表輕度肥胖,過重和肥胖都會影響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狀況。

在疾病方面,隨著BMI值上升,不僅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和膽囊癌的機率。 BMI計算出來過低的風險

如果BMI低於 18.5,代表體重過輕,這樣的人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並且容易發展成免疫功能受損、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癌症和骨質疏鬆症等。

無論是過輕或過重,控制體重在健康範圍 18.5~24,是最重要的事情,想知道如何健康控制體重,請多利用 Hello健康健康小工具 - 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配合代謝率和 TDEE,能清楚知道一天應吃進多少熱量,幫助體重控制。

不適用BMI值的例外

您可能會覺得BMI的數值,和真正的胖瘦有些出入,其實這樣想沒錯,因為 BMI 的公式只用身高和體重來計算,沒有列入體脂肪和肌肉的重量,所以有些人,即使 BMI 值在標準範圍內,也是體脂肪過高的「泡芙族」,或是 BMI 超標,但其實是脂肪超少的「筋肉人」,所以光用 BMI 來判斷胖瘦,其實也不全然準確。以下是一些例外: 有大量肌肉的人:健美選手或是和有大量肌肉的人,他們的 BMI 值會比較高,但他們並不算超重或肥胖。 殘障人士:肢體障礙者或無法走路的人,因為無法經常運用肌肉,容易使肌肉量減少,所以他們的 BMI 可能會偏低,但這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體重過輕。若是因為肢體行動不便,使肌肉流失的話,建議可以諮詢營養師,獲得有益健康的飲食建議。 身高太高或太矮:如果根據 BMI 的計算公式,可能算出來的結果,往往會高估矮的人的肥胖程度,並低估高的人的肥胖程度。所以,身高低於 150 公分(cm),或高於 190 公分的成年人,不太適合採用 BMI 的標準。

(同場加映: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