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濫用抗生素!必知4風險與副作用

小孩濫用抗生素!必知4風險與副作用

孩子生病時,父母當然希望他們儘快康復,因此可能會忍不住想要給他們服用抗生素(Antibiotics)。但是,抗生素往往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藥,有時候對身體會造成更嚴重傷害。抗生素在現代醫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因此濫用,可能會產生有害的副作用。

抗生素無法治療所有疾病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症狀的必需藥品。不過,並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因為細菌引起的;像是真菌、病毒導致的疾病,抗生素就無法起作用。如果濫用抗生素,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問題,因為存在於體內很多健康的細菌,會被抗生素破壞。而這些體內好的微生物、細菌、真菌與病毒,是促進身體健康有重要角色。如:腸道菌相平衡、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共生夥伴。簡單的說,正確服用抗生素是很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真正需要時,才能服用它。 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的4種風險

1. 提高致命性腹瀉風險

很多人都認為,抗生素會提高小孩有致命性腹瀉(Diarrhea)風險。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造成,如果治療時服用抗生素,其實是無法消滅體內感染的情況,而且可能會引發嚴重副作用。

多數的研究結果顯示,經由醫師開立處方藥,兒童服用的抗生素,有一半是用來治療感冒時的上呼吸道感染。

2. 殺死腸道的好菌

抗生素也會造成孩童敏感的腸道裡,細菌叢不適的情況。人體腸道含有大約100兆各種不同的細菌菌株,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體有益,但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裡的一些細菌。對身體有幫助的細菌稱為腸內菌叢(Intestine flora),它們能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

因此,具有攻擊性的抗生素,雖然治療嚴重感染效果很好,但卻會消滅體內好菌、降低免疫力,使抗生素在體內反而變得活躍。

3. 讓好菌變成壞菌

科學家發現,抗生素會讓好菌變成壞菌。抗生素進入細菌後,會干擾細菌製造新細胞的功能,進而阻礙細菌繁殖;不過在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過程中,細菌會發展出抵禦抗生素的能力。這是因為細菌找到對付抗生素的方法,細菌繁殖時出現基因突變,將抗藥基因傳給後代。由抗藥基因所產生的酵素,讓細菌受到保護,而不會受到抗生素攻擊。

長久下來,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造成原本可以消滅某些病菌的抗生素,無法對這些菌株產生抑制效用。

4. 可能導致嚴重感染

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腹瀉、發燒、喉嚨痛,甚至一些嚴重感染,例如:耳部感染。

預防孩子濫用抗生素的6方法 詢問醫師,是否會做菌種檢驗,以確定醫師開立的抗生素處方藥是正確、有效的。 遵照醫師囑咐,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抗生素,不要自行停藥。即使您的孩子症狀改善,請記得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避免身體產生抗藥性細菌。 由於不同感染症狀,必須服用不同抗生素,因此請您讓孩子服用醫師針對他的症狀開立的抗生素,不要拿別人的藥物,或是服用先前剩下的藥物。如果服用的藥物不對,會耽誤正確的治療時機,導致細菌大量增加。 請不要把抗生素留到下次需要時再服用。 如果醫師認為您的孩子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切記勿再要求醫師開立這個藥物。請您了解,抗生素一般都會產生副作用。 鼓勵孩子多注意個人衛生保健,並接受必要的疫苗注射,能更有效預防感染發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兒童骨折手術何時做?先了解這些徵兆

如果兒童骨折了,您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以改善情況。如果醫師建議兒童進行手術以治療骨折,便是希望能給兒童最好的治療。

兒童骨折有哪些徵兆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骨折一些相關症狀。下列是骨折常見的徵兆,如果有以下提到的情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請醫師診斷病情。

骨折部位,有明顯接合聲音 骨折部位,有瘀血 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 小孩覺得異常疼痛,如果移動骨折部位,疼痛會更加劇烈 骨折部位,變得僵硬

兒童骨折 何時需要手術

很多兒童的骨折,大多只需敷上石膏,情況就會慢慢好轉、康復;然而,有些兒童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讓骨折更快癒合。有時候,為了固定,醫師會在骨折處植入固定物,如鋼釘。您小孩的骨折,如果有下列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以加速痊癒:

骨頭碎裂: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用手術方式,把碎裂骨頭接在一起。醫師可能會用鋼釘、鋼板或螺絲將骨頭固定,經過一段時間後,醫師再將鋼釘、鋼板或螺絲這些植入物移除。 骨折影響到關節:在這種情況下,骨折會貫穿關節,需要進行手術才能保護關節。 斷裂骨頭穿刺過皮膚:您會看到骨折部位的開放性傷口,骨頭突出到皮膚外,這種情況稱為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在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可能都受到影響。開放性骨折需要用手術方式,治療骨頭、將傷口縫合。 手肘骨折:如果兒童的骨折部位是在手肘,便需要進行手術,這種骨折稱為移位性骨折(Displaced fracture)。 斷裂骨頭需要重新排列: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兒童先照X光,評估後再決定骨頭要如何重新排列。手術會在骨折部位腫脹情況減緩後,大約1或2星期進行。

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人的體溫是受大腦的下視丘嚴格控制的,它是人體的恆溫器,為了維持正常運作,會把人體的核心溫度大約保持在37°C左右。而當體溫超過這個設定值,身體就會自動啟動散熱功能,例如使呼吸變快而淺短,或使皮膚表面的血液流量增加。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大部分的熱能都是經由皮膚表面散去的。當我們處在乾燥涼爽的環境中,散熱是件輕鬆容易的事,但在陽光直射、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散熱就會變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在悶熱的夏天,會有較多人罹患散熱相關疾病的原因。

有散熱問題風險的小孩

過去的想法普遍認為,小孩調節熱的能力比成人差,因此更容易罹患與熱相關的疾病。但其實只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大多數小孩的體溫調節能力和成人是一樣的。然而,無法自行調節體溫或有散熱困難的兒童,在高溫環境中會面臨生命危險。

尤其是嬰幼兒,因為身體表面的面積和身體的體積相比,表面所佔的比例較高,相對會從環境中吸收更多熱能;加上身體會在活動時變更熱、排出的汗水又少於成人,而且不但不會自己補充水分,大人也常忘了替他們補充,所以才會容易出現散熱問題。此外,屬於以下族群的兒童,也較容易會有散熱方面的問題:

發展遲緩或有發育障礙的兒童,因為他們可能沒有補充水分的自覺,口渴了也無法表達。 沒有自由行動能力的兒童。 患有糖尿病(Diabetes)、囊腫纖維化(Cystic fibrosis)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慢性疾病的兒童。 患有發燒、胃腸道感染或曬傷等急性疾病的兒童。 運動量大且有健康問題、不習慣處於高溫環境,或肥胖的兒童。 正在服用抗組織胺、利尿劑,或精神疾病等會降低人體調節體溫能力藥物的兒童。 過去曾產生散熱相關問題的兒童。

與散熱問題有關的常見疾病

大量出汗而又沒有適當補充水分,會導致脫水和熱痙攣。如果身體不能自行散熱,在極端狀況下,則可能會引發中暑,一種醫療緊急狀況。在烈日下進行長時間體育活動的兒童和青少年,最容易引發熱痙攣、熱衰竭或中暑。在其他狀況下,要考量的問題主要是脫水,一種當出汗或排尿所流失的水分,多於身體得到補充和吸收的水分時,所呈現的現象。對兒童而言,即使只流失體重2%的水分,也會影響身體自行調節溫度的能力,提高得到散熱相關疾病的風險。

脫水的症狀包括: 口乾舌燥 口渴 尿量稀少濃度高(尿液呈深褐色) 流不出眼淚 暴躁易怒或胡思亂想 無精打采 頭痛 頭暈 痙攣抽筋 發冷 體力不濟

嚴重脫水則會導致:

眼窩凹陷 寶寶頭蓋骨凹陷或柔軟 噁心或嘔吐 嗜睡或昏迷

小孩脫水的應對和預防

天氣熱或環境悶熱時,脫水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如果懷疑孩子出現脫水的現象,請先將他們帶至陰涼處,並幫他們補充大量的水或純果汁。如果他們還是不舒服,請帶他們去給醫師檢查。一旦孩子昏迷或反應遲鈍,一定要立刻就醫,否則處理不當,或繼續在烈日中長時間活動,就有可能會演變成熱痙攣、熱衰竭,或更嚴重的中暑。

為了防止脫水等因體溫太高所引起的健康狀況,請避免在上午10點~下午2點,這一天之中最熱的時段下於戶外活動。如果要在很熱的時候到戶外活動,請盡量待在陰涼處,並幫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及讓他們穿淺色、輕便、寬鬆的衣物。

準備好了嗎?5招讓您的寶貝便便也順利

訓練幼兒上廁所稱得上是一項麻煩的過程。但為了教導心愛的寶貝正確的生活方法,身為父母的我們,事前準備的功課也不能少。為了讓您、以及您的寶貝,在如廁訓練時能更得心應手,請參考下列5點,以了解更多對幼兒如廁訓練有幫助的方法。

1. 等到孩子準備好,才開始如廁訓練

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沒有特定年齡的限制。大多數的幼兒,在18~24個月之間,便會發展出用便盆如廁所需要的技巧;不過也有些幼童,直到3~4歲,才漸漸學會使用便盆如廁的方法。請您對孩子的身體、認知與行為多加留意,注意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進行如廁訓練。 2. 注意孩子想小便或大便的跡象

仔細觀察孩子已經準備好的徵兆。一般的孩子通常在2歲時,已經可以控制腿部肌肉,自己有能力坐下和站起。請仔細觀察您孩子的行為能力,但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您可以讓孩子在廁所裡,先嚐試使用自己的專屬便盆,這樣可以減少髒亂的情況;不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能讓孩子穿尿布的時間會更久一些。 3. 提早規劃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

請提早規劃要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最佳的時間點是:在他們要上幼兒園之前便著手進行。這是因為孩子上幼兒園時,大多已經能獨自行走。訓練孩子時,要告知他們有想要大便的感覺時,要記得到廁所裡使用便盆。此外,為了讓孩子養成習慣,偶爾也要提醒孩子定時要到廁所。對孩子的如廁訓練不要苛責,或太嚴格,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和您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有可能會使如廁訓練失敗。

4. 過渡期間,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

讓孩子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可以有效觀察他們大便的時間週期。與傳統布尿布相比較,可拋棄式的尿布因為吸收尿液效果較好,尿布表面乾爽,會讓孩子感覺較為舒適。當孩子請您替他們更換新尿布時,您可以做記錄,了解他們大便的時間點。跟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樣,有時候要記得問孩子是否願意使用便盆。

請注意,使用可拋棄式尿布的方法,也許不適用於您的孩子,尤其是如果孩子對尿布是濕的感覺已經習慣,或是如廁訓練過程中,已經漸漸習慣拋棄式尿布,則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 5. 給孩子適當獎勵

為了鼓勵孩子使用便盆,當他們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如果孩子在其他如廁訓練的階段表現得很好,也請給他們獎勵。您可以選擇送給孩子他們最喜歡的貼紙,當作最好的獎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小孩未來會長多高?身高可以這樣算

想知道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多高是人之常情,而預測小孩未來的身高,除了有趣,小兒科醫師也可以有效利用這個資訊,確認小孩是否有如預期地順利成長。雖然準確預知未來不太可能,但是父母和小兒科醫師仍可以用一些方法,算算看小孩未來會長多高。

預測小孩未來身高的方法

用小孩手部X光確認骨齡:預測小孩身高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小孩的手部的X光確認骨齡,需要去醫院請醫師進行。 取父母身高的中間值: 將父母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然後加3.8公分,就會得到小孩未來身高的預測值。不過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預測方法,算出的是小孩成年後的平均身高,而且有上下10.2公分的誤差。 把18個月或2歲時的身高乘2:嬰兒期到學步期,是每個人一生當中,最早經歷的成長階段,因此有人認為,在這段時間生長的身高,會佔小孩成年身高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把小孩2歲的身高乘以2,就可以預測他長大後的身高。而女生的成長速度較快,所以可以用她們18個月大時的身高算。不過雖然這種說法流傳已久,目前仍缺乏研究證據。

家族史和遺傳對身高的影響

同一家族內的身高和成長模式通常相去不遠,小兒科醫師可能會詢問小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高,因為您和家人的基因組成,可能對小孩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此外,醫師也可能會問父母:「您小學時是否不高,但您在同學停止生成時仍繼續長高?」、「您的青春期是否提早或延後?」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小兒科醫師來說是重要的資訊。

用成長圖表確認小孩生長正常

經常量測小孩的身高、體重、頭圍,並繪出成長曲線,就可以觀察小孩是否有依預期成長。成長圖表在小孩較大時,也可用來判斷他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或青春期是否有過早開始的跡象。

會影響小孩身高的因素

雖然基因是影響小孩身高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父母若矮,小孩通常也不高,但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包括營養、荷爾蒙、用藥情形、健康狀況等。另外運動、污染暴露程度、睡眠型態、氣候、體適能、飲食、心理狀況等,也都會影響小孩的成長。

小孩很矮長不高?身材矮小的原因

小孩怎樣算太矮?如果您小的孩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同種族其他小孩的平均,那就可能代表您的小孩長太矮了。若小孩比97%的同齡同性同儕矮,也代表小孩「身材矮小」(Short stature)。

造成小孩身材矮小的原因

基因:當小孩有1或多個身材矮小的家庭成員,小孩通常也會被遺傳這個特徵。不過即便如此,小孩應該還是健康的,而且目前沒有已被證實的有效方法,可以幫他們長高。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小孩會比較難長高,因為他們的身體缺乏能幫助他們生長的養分和材料。 體質性生長遲緩:體質性生長遲緩(Constitutional growth delay),或稱生長與青春期的體質性延遲,會讓小孩有一段時間長得比同齡小孩慢,通常會發生在6個月~2歲時,但這個階段過後,小孩應該就會追上正常的生長速度。 重要器官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臟或肺。 荷爾蒙失調:小孩體內荷爾蒙不平衡,也會影響他們的生長。

醫師處理小孩身高問題的方法

如果醫師懷疑小孩有身高矮小的問題,醫師首先會持續追蹤小孩的生長狀況數月,若沒有異樣,就不會進行治療。反之,若醫師發現小孩長太慢或停止生長,則會將小孩轉診給內分泌科醫師。

之後,小孩可能會需要抽血,以檢查荷爾蒙或染色體是否有問題。醫師也可能為小孩拍攝X光,檢查小孩的骨齡,或進行核磁共振造影(MRI),以觀察小孩的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是否有異樣。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為小孩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生長激素療法。 家長能為小孩身高狀況做的事

若醫師認為沒有適合的醫療途徑能為小孩解決身高問題,那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小孩有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適度的運動。

家長切忌不要嘲笑小孩的身高,或拿小孩的身高跟別人比較。畢竟小孩長得矮可能是基因問題,並不是他們故意犯的錯。此外,不要給小孩太多長高的壓力和期望,因為心理壓力有可能導致小孩生長遲緩。而且小孩長不高其實沒關係,「高的人等於成功」是個社會迷思,長不高的人其實也可以很有成就。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