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你身上有哪些痣是與生俱來的?又有多少痣是後天形成的呢?根據統計,大約只有1%的新生兒身上有痣,而其他多數人身上的痣則是後天形成,並隨著年紀增長,通常痣的數量也會增加。
痣生成的位置有時可能會影響外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看來不起眼的痣有極大可能會發生癌症病變。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有痣的出現,而痣多、痣變大甚至是長毛,與皮膚癌之間是否相關聯,就由《Hello健康》帶領你進一步認識「新痣」、「舊痣」的形成和長痣的原因。 為什麼會長痣?
人體身上長痣,在學名上稱做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也稱痣細胞)的聚集而形成,說白話點就是我們常聽到「黑色素沉澱」的情況之一。專精於放射腫瘤科別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痣也被視為是皮膚上或鄰近黏膜可見的︑外切的持久性病變,而對於幾種類型不同的痣,因遺傳所帶來的鑲嵌現象(Mosaicism)概念(意指在同一個生物體上,同時擁有2種或更多不同基因型細胞的現象),已在細胞水平測試中得到證實。」
當新生兒身上出現痣,除了被稱為「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以外,也可視為是胎記的一種。而當成年後,在人體皮膚的色素沉著病變則通常稱為「雀斑」,它們包括日光性色素斑︑先天性痣︑黏膜痣以及手掌和腳掌的特殊痣等。
這些痣長得有大有小,但幸好大部分的痣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並被視為是「良性腫瘤」的一種。一般而言,多數的痣大約在30歲前就會就定位,之後再長的痣也會大幅減少。(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痣痣有3種
若進一步區分,根據痣的形成方式可分成以下3種: 接合痣(Junctional nevus,又稱交接面痣):痣細胞分布於表皮及真皮交接面,這個地方也稱作基底層。接合痣大概是最常見的痣,面積一般不大,且形狀扁平,顏色呈棕、黑色。 真皮痣(Intradermal nevus):痣細胞分布於真皮層,通常這種痣因為基礎打得穩(從真皮長出),因此不僅體積可能較大,也可能會凸起或甚至長毛。 複合性痣(Compound nevus):就是以上2種痣的混合型,痣細胞的分布貫穿表皮層與真皮層,因此同時具有2種痣的特徵。
黑色素瘤多由痣發展而成
目前針對黑色素細胞為何會聚集的原因仍未明朗,但若經常曬太陽、接觸紫外線,對於痣的生成產生直接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尤其是皮膚癌的風險更讓人擔心。
皮膚癌包含黑色素瘤(Melanoma,又稱惡性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而最容易由正常痣「癌變」的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最低,但也最危險。
對東方人來說,特別容易發生的癌變則屬「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這種黑色素瘤容易長在手腳的掌底或指縫間,並不像多數皮膚癌常出現在曬得到太陽的皮膚區域,因此在自我檢查或就醫時應特別注意。(推薦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另外,何懷德醫師亦指出:「兒童時期如遇嚴重燒傷,與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黑色素瘤的風險主要受間歇性強烈陽光照射影響,並有極大的機率會癱瘓正常的免疫監視系統和人體對異常黑色素細胞的破壞的正常反應。」
何懷德醫師更進一步補充,青春期曬傷會破壞人體終生的免疫監控系統,並損害贅生性細胞的正常凋亡現象,而使黑色素瘤情況加劇。此外,遺傳易感性也可能有助於解釋某些區域的黑色素瘤, 每10個黑色素瘤中,就有1個可能與遺傳的基因缺陷有關。(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如何判斷痣是不是皮膚癌?
當明瞭小小一顆痣竟與皮膚癌息息相關,多數人的疑問也隨之而生:痣變大是不是黑色素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是否增加?其實判斷自己的痣是不是皮膚癌很簡單,透過以下ABCDE的口訣自我檢測就OK!
然而,也有些痣的變化屬於良性;比如說青春期、懷孕時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痣的顏色變深或體積變大,因此要精確判別痣的正常與否,建議在自我檢測後應進一步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 什麼時候要找醫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因皮膚癌死亡的280人當中,超過一半的人的死因為黑色素瘤,因此及早診斷出病灶是治療的關鍵。何懷德醫師建議,當發現自己的痣出現上圖現象,例如痣的面積變大、開始流血或顏色異於一般痣,建議應該就診檢查之外。有關黑色素細胞痣的診斷和處置,建議由醫師、藥劑師和護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跨團隊綜合評斷,輔以透過切片檢查,進行更精確的病症判斷。
何懷德醫師並根據臨床經驗表示,如欲改善患者的預後,徹底檢查皮膚也相當重要;例如患者的足底痣可能會改變,因此當針對腳底和腳趾頭縫隙進行重點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肢端黑色素瘤。此外,醫師並需進行簡單的臨床評估以尋找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變化︑直徑大於6毫米︑隨時間變化或隆腫的病灶,並針對有疑慮的皮膚病變進行病理切片,都是能否精準治療、改善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