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尿是十分惱人的問題,除了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會讓人心情大受影響。漏尿可能由許多原因引發,如懷孕、年齡、疾病及更年期等,且各種漏尿情形皆不相同,有些是動作過大就會漏尿,有些則是尿後還有殘尿,一不注意就滴了幾滴出來。
《Hello健康》邀請到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從男女的生理構造切入,向你說明男女各自常見的漏尿原因。
男人天生易滴,女人天生易漏
由於生理構造的緣故,男性尿道天生較長(約18~20公分),又具有攝護腺,閉鎖壓力大,因此尿液較不容易從膀胱流出,如同長度愈長、管徑愈窄的水管,水流會更難以流出一般。
但也因為男性尿道較長,尿液也較容易殘留在尿道中,造就男人在排尿結束後,仍有少許尿液會從尿道口滴出,此狀況與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所引起的漏尿不同,且頻率容易因老化、排尿所使用的肌肉及神經衰退而增加,屬於男性正常的老化現象。
相對於此,女性尿道先天較短(約3公分),閉鎖壓力比較小,在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也會減少,使泌尿道旁的黏膜組織逐漸萎縮、彈性降低,影響尿道閉鎖功能。(延伸閱讀:說不出口的「更年期女性尿失禁」、4大療法近7成可改善!)
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所加諸的重量、生產時陰道的使力、長年蹲做家務及搬提重物等因素,也會導致女性控制排尿的骨盆底肌群鬆弛及韌帶受傷,大幅提高女性漏尿的風險。不少女性在懷孕時就有漏尿的問題,即使小孩出生之後,漏尿問題也會持續6個月至1年以上。
因此男性、女性依其生理結構、生活狀況,就會產生不同漏尿問題,而此種差異也會讓男女日後罹患不同種類的尿失禁。
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給予尿失禁的定義為:在無感染、代謝或泌尿道結構異常下,而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或社交困擾,即是尿失禁。
白話來說,當人無意識且無法控制地漏尿或排尿,就是尿失禁。
臨床上,尿失禁可分為以下5個種類: 壓力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
一般而言,男人多罹患急迫性、滿溢性等2種尿失禁,前者是因為老化,膀胱神經萎縮或病變,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控制排尿中樞,因此當尿液脹到某個程度時,膀胱便會不自主收縮,引起尿失禁。
後者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而使膀胱出口阻塞,或因尿道手術(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手術)而使尿道狹窄、括約肌閉鎖不全,造成膀胱無法有效排尿,而當膀胱過分脹尿時,尿液便有可能不自主自尿道排出。
因此男性應多注意攝護腺健康,平時在日常飲食中建議採低脂飲食,且少吃紅肉,並規律運動,同時多喝水,以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女性失禁原因多,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皆需注意
女性是尿失禁的高風險族群,可能因懷孕、生產而使骨盆底肌群鬆弛,造成膀胱頸過於鬆動,只要腹部一出力就會排尿,是謂壓力型尿失禁,或長期憋尿導致泌尿道感染、排尿神經過於敏感(膀胱過動),使膀胱一有尿液就想排尿,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女性更年期也會使尿路系統(包括尿道、膀胱頸等)內側的黏膜萎縮,而導致尿道閉鎖功能不全,即使有意識地想憋住尿液,仍可能發生漏尿情形,出現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則好發於曾接受骨盆腔腫瘤手術(如子宮頸癌)的女性,因手術而導致膀胱排尿及儲尿神經受到傷害,膀胱收縮無力,對於脹尿也較無反應,因此造成尿液脹滿滲出的狀況。
混合型尿失禁代表同時患有上述2種以上類型的尿失禁,凡是曾經生產或經常出現尿道問題的女性,皆有可能出現混合型尿失禁。(延伸閱讀: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由於女性尿失禁風險較高,因此平時對排尿功能的日常保建便需多費苦心,例如多做凱格爾運動、避免腹壓過大(久咳或舉重物),以及養成良好的排尿及飲水習慣,皆有助預防尿失禁發生。(延伸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