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相當重要,因為治療的效果和痊癒的機會相對較高,也因此定期做大腸癌篩檢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建議 50 歲就要開始定期篩檢,但高風險族群則應該要更早,本文列出各種的大腸癌的篩檢方法,供民眾參考,實際情況請按照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抉擇。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大致可歸為兩類,而各別檢測會有其不同優缺點和風險,會因個人狀況而異,另要留意,如果進行其他非大腸鏡檢查的項目,一旦出現任何異常的檢測結果,後續都應作大腸鏡檢查以進行追蹤,大腸癌檢查的分類如下:

1. 糞便檢查:檢查糞便有無癌症的徵兆,檢測方法容易,但檢查的相對需要頻繁的做,以下為三種糞便檢測: 糞便 DNA 檢測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為目前政府補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詳細資訊與注意事項可參考: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愈創木脂糞便潛血檢測法(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2. 構造攝像檢測:透過攝像導管放入直腸,或藉由特別成像檢測,檢查大腸和直腸裡有無癌細胞或息肉。比起糞便檢測,此方法需要更多的預備程序,也有些風險,不過可以不需要經常檢測,以下為四種構造攝像檢測: 大腸鏡檢查(Colonography)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又稱虛擬大腸鏡)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 鋇劑灌腸攝影檢查(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當於篩檢中發現患者大腸有異常狀況,或出現類似大腸直腸癌的症狀,醫師可能會做進一步的檢查,以下一一介紹:

除了身體的症狀,醫師也會需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及家族史,包括可能的危險因子。至於身體檢查,醫師會檢查其腹部和其他身體部位有無硬塊,或器官腫大的問題,此外,也可能需要做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醫師會穿手套並用手指探入患者直腸中,感覺有無異常硬塊,但這也許會讓病患感到不舒服。 2. 血液檢測

因為大腸癌時常會造成大腸或直腸內出血,所以大腸癌的病人,可能會有貧血的症狀。紅血球數量檢測,是全套血液檢查中的一環,也能藉此檢視病患是否有出血的情況。

此方法為診斷的輔助檢測,同時它也可用作檢測癌症狀況,以下是三種常見血液檢測。 血液常規檢驗(Complete Blood Count):分析血液中不同的細胞,包含可檢測有無貧血狀況。此外,醫師可能也會檢查血液有無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它為一種可由大腸癌細胞所產生的物質。 肝功能檢測:檢查肝功能運作,因為大腸直腸癌可能轉移到肝。 腫瘤標記偵測:有的大腸直腸癌細胞會產生腫瘤標記,其中一項標記為癌胚胎抗原值(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癌胚胎抗原是一種蛋白質,癌胚胎抗原值高有可能代表大腸癌的擴散,但這只是輔助診斷而已,因為有腫瘤標記並不代表一定有癌細胞。(關於腫瘤指數迷思請點這) 3. 大腸鏡檢查

其與篩檢用的大腸鏡檢查並無分別,醫師會將攝像導管放入肛門,然後一直通往直腸達大腸部位,有必要的話,也可於導管中間置入特別儀器,送到目標部位進行切片或息肉切除。

醫師能藉由大腸鏡,檢視整個直腸和結腸的內部,這類專科醫師專精於做大腸鏡檢查。如果醫師發現你罹患大腸癌,會先進行完整的診斷,準確地找出癌細胞的位置及擴散情形。(建議閱讀:大腸鏡檢查全文) 4. 直腸鏡檢查

若有直腸癌(Rectal cancer)的可能性,醫師會使用直腸鏡(Proctoscopy)放入患者肛門,透過攝像導管檢查直腸的內部有無腫瘤。如果直腸中有腫瘤,醫師也可以確認它的大小和正確位置,並做進一步的治療。 5. 活體組織切片

活體切片檢查(Biopsy)是檢驗多種癌症中,最可靠的方式。一般來說,切片會連同大腸鏡檢查一起進行,進行切片檢查時,醫師會取一小片組織,放在顯微鏡下檢查。雖然其他種檢查,也能推測癌細胞是否存在,但唯有切片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出病人是否罹患大腸癌。

醫師也能藉由手術中切除的組織,進行切片檢查。醫師有時也會藉由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 or CAT)或超音波,進行針穿刺切片檢查(Needle biopsy),會藉由穿刺至腫瘤的針,取得腫瘤的組織。

然後移除部分的細胞組織,以做實驗分析,以下為兩種實驗測試方法:

基因測試:檢查特定的基因有無發生突變,尤其指癌細胞轉移的狀況。例如,醫師通常會檢查細胞中 KRAS、NRAS、BRAF 等致癌基因(Oncogene)的變化。 MSI 與 MMR 測試:檢查有無很高的基因變化,此狀態稱為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簡稱 MSI),另外,也會檢測錯誤配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簡稱 MMR)。多數患有遺傳性非息肉結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會有 MSI 與 MMR 的基因變化。 6. 成像檢測

透過成像檢測,醫師和患者及家屬可以知道其身體部位的狀況,而主要的目的為以下三種:

檢查可能有癌細胞的身體部位 知道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狀況 檢查治療有無效果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成像檢測有以下六種: 超音波:藉由儀器發送音波與接收回波,聲波可轉成影像供醫師分析,此檢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腹部超音波、直腸內超音波、術中超音波。 胸部 X 光:當診斷出大腸直腸癌後,X 光檢測可用來觀察癌細胞有無擴散到肺部。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簡稱 CT 掃描,透過 X 光做橫斷層面影像,可幫助釐清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程度。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像似 CT 掃描,MRI 掃描顯示身體軟組織成像,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用 X 光,而是無線電波和強力磁鐵。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將一種放射性糖放入患者血液裡,可幫助分辨癌細胞的位置,因為癌細胞往往會比一般細胞攝取更多糖。雖然此診斷沒有 CT 掃描和 MRI 成像來得詳細,但可幫助釐清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血管攝影:屬於一種 X 光檢測,透過注射顯影劑在患者動脈,即會顯示血管的外形。此檢測用以辨識供血給腫瘤的動脈,幫助醫師規劃手術移除的方法,以及作為其它治療的輔助方式。 多久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檢和檢查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不同醫療機構對於大腸癌篩檢,可能會有不同建議,因此應該根據自身病例和罹癌風險,先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篩檢方式和時機,另外,大腸癌好發於年齡 50 歲以上,年滿 50 的男女都應該篩檢,先有心理準備。

大腸癌篩檢方式: 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每年一次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每年一次 糞便 DNA 檢測:依醫師建議作檢查

以下檢查能診斷出息肉及癌症:  大腸鏡:每十年一次,若前述大腸癌篩檢為陽性則應即時作大腸鏡追蹤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Flexible Sigmoidoscopy): 建議每五或十年進行一次檢查,並每年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大腸攝影:每五年一次。 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每五年一次。

另外,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建議,76~85 歲的成年人定期做篩檢的風險大於益處,因此不應該定期做篩檢;而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則要避免做篩檢,但是有長過息肉或罹患過大腸癌的民眾罹患此癌症的機率較高,因此即使年紀過大,還是建議要做篩檢。

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統計,2018 年有 176 萬人死於肺癌(Lung Cancer),佔據癌症致死人數首位,高於第二名的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兩倍多,持續居高不下的數據,提醒民眾應該留意身體異狀。肺癌初期的症狀,多為咳嗽和呼吸短促,接著可能是胸痛,然後可能出現更多的肺癌前兆,以下將更深入介紹肺癌的潛在症狀、肺癌的分類與分期等內容,供讀者參考。

肺癌的分類

肺癌主要有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與小細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rcinoma),以及幾個依分化程度、型態特徵來區分的肺癌類型;按照肺癌癌細胞於顯微鏡下的成形,肺癌分類有兩種,兩者的癌細胞成長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另要注意,其他腫瘤也可能導致肺癌,包括像肺類癌腫瘤、腺樣囊狀癌、淋巴瘤、肉瘤,或良性肺瘤及轉移癌等等。(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小細胞肺癌

也叫燕麥細胞癌(Oat cell cancer),有 10~15% 的肺癌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SCLC),比起非小細胞肺癌,這類肺癌的成長和擴散速度較快,約有七成的 SCLC 患者去診斷時,才發現其癌細胞已經擴散了。由於小細胞癌的成長速度很快,其對化療和放射線治療的反應也很有效,但仍是有復發的可能。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有六成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這通常是因為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2. 非小細胞肺癌

屬較常見的肺癌分類,罹患率約有 80~85%,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主要還可細分為以下幾種,但它們的治療和預後方法相似。 肺腺癌:一般發現於肺的外部,且可在癌細胞擴散前發現。非吸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多為此類,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其中一類細支氣管肺泡腺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常見於無吸煙史的女性。 鱗狀細胞癌:這種類型的腫瘤病灶多始於中央支氣管附近,腫瘤中心常因細胞壞死(Necrosis)而形成空腔。 大細胞癌:也稱為未分化癌,可發現於任何肺部位此類癌細胞生長速度快、擴散能力強,使其非常難難以治療。其中,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和小細胞癌很類似,乃一種成長快速的癌症。

肺癌的分期

肺癌使用「TNM」分期系統為標準,分別代表了「腫瘤」(Tumor)、「局部淋巴結」( Regional Lymph Nodes),以及「遠處轉移」(Distant Metastasis),其表示的數字愈高,意味腫瘤愈大。(同場加映:癌症分類與分期)

更常見的分類則是以期數表示。 第 0 期(Stage 0):癌症細胞仍位於最原始的位置。(推薦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第 1 期(Stage I):癌細胞持續生長,但尚未擴散至附近組織。 第 2、3 期(Stage II, III):癌細胞在原發部位繼續生長外,同時已擴散、影響周圍組織。 第 4 期(Stage IV):這一時期意味著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有時被稱為「晚期」或末期。

肺癌轉移

轉移性癌症(Metastatic Cancer)是指,癌症從發病部位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肺癌致死率為何這麼高。而且治療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早期癌症形成後就有機會轉移,而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腎上腺(Adrenal Gland)、肝臟、腦部與骨頭,另外,肺部則是其他癌症的常見轉移部位。 肺癌潛在症狀有哪些?

對吸菸者來說,咳嗽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肺癌徵兆,若咳嗽持續不止或有咳血現象,則是病情加重的跡象,另外,喘息,呼吸短促和胸痛,也是常被忽略的肺癌潛在症狀。除上述之外,其他可能症狀還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身體虛弱、疲憊、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顏面神經麻痺、眼瞼下垂、骨痛等,其中一些跡象屬於早期症狀,若是有上述情形,請務必尋求醫師協助。(肺癌的症狀與9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癌病因與風險

最容易得到癌症的方式,就是抽菸,即便是二手菸,也會增加罹癌風險。除去家族病史,其他增加罹患肺癌風險的因素有: 高度空氣汙染 飲用水含砷(Arsenic) 氡氣(Radon gas) 石棉(Asbestos) 接觸致癌化學品,如鈾(Uranium)、燃煤製品、汽油或柴油廢氣。

戒菸避免空污防肺癌

肺癌雖致命,但只要避開潛在風險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罹癌機率,其中,最簡單方法就是戒菸,另外,保持良好飲食、運動和其他健康習慣之外,了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資訊,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的關鍵。(同場加映: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若發覺身體有異,認為自己可能有肺癌(Lung Cancer)前兆或症狀,請與醫師預約看診,由他們評估求診者的過去病史與風險因素,並安排體檢,詳加確認。由於肺癌的部分檢查為侵入性檢查,在醫學界中,對肺癌進行一般性篩檢是否有益,這部分爭論不斷;部分醫師認為因為肺癌在惡化前通常不會有明顯病徵,所以,這等於施加一道風險於受檢者身上;另一部分醫師則認為,這是早期診斷肺癌的關鍵所在,也能盡早開始治療,因此,只有在可能患有肺癌時,醫師才會建議進行檢測。

肺癌的診斷方法

1. 身體檢查

首先,醫師會檢查生理體徵、聆聽呼吸音,並檢查肝臟或淋巴結是否腫脹,若懷疑罹患肺癌,醫師便會安排求診者更進一步檢查,以下有許多方法可以診斷肺癌。

2. 電腦斷層掃描(CT)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當它繞著身體旋轉時會拍攝身體的內部照片。會提供所有可能腫瘤的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完整圖片。

3. 支氣管鏡檢查

經口腔或鼻腔放入支氣管鏡(一種前端裝設微型攝影機的軟管),以檢查支氣管與肺部,可以直接抽吸切片細胞來檢查。

4. 痰液細胞診斷

痰是一種從肺部咳出的濃稠液體,受檢者的痰液檢體採樣後,會送往實驗室,以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5. 肺部病理切片

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腫塊或腫瘤,但不能確定它們是良性還是惡性,醫師會根據初步的發現,可能要求對肺部組織切片檢查,以查看是否有癌細胞,而該切片組織將交由病理學家檢查。其中,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取得肺部切片。 胸腔穿刺術:以長針刺入體內,採集肺部組織層之間的胸腔積液檢體。 細針抽吸細胞診斷:以細針從肺部或淋巴結中取出組織或液體樣本。 胸腔鏡檢查:在患者胸部和背部做出小切口,以一根細管子檢查組織。 縱膈腔鏡檢查:醫師在胸骨做出小切口後,插入內視鏡同時,取組織樣本,並摘除一些淋巴結。 開胸手術:做出長切口打開胸腔,取出淋巴結和其他組織進行檢查。 支氣管鏡超音波檢查:此項技術使用超音波,引導支氣管鏡由氣管定位和拍攝腫瘤,若有腫瘤,將從相關區域採集樣本進行檢查。

檢查肺癌擴散程度的3種方法

有時候,醫師為了確定癌細胞轉移至身體何處,可能還需要其他檢查,輔助病症的判斷,主要有以下3種。

1. 磁振照影 (MRI)

磁振照影是一種使用磁場及射頻脈衝進行的特殊成像檢查,當醫師懷疑肺癌已經擴散到大腦或脊髓時,常運用此法進行檢查。

2.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PET)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會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注射入人體,而特殊相機會將具高葡萄糖代謝表現的癌細胞拍攝下來,構成人體立體彩色影像。

3. 骨骼掃描

經由靜脈注射親骨性放射性同位素製劑,放射性物質會堆積在異常骨骼中,此法只有醫師在懷疑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時,才會進行該檢查。

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放射線治療適用各階段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治療,會依癌症分期而定。我們對特定的療法若有不了解之處,向醫師尋求諮詢之餘,也可以積極蒐集治療資訊,就診時就會更明白了。本文會介紹子宮頸癌的診斷方式與治療方法。

對子宮頸癌治療來說,子宮頸癌分期又是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其他當然還包括像是腫瘤位置、癌症種類(鱗狀細胞癌或腺癌)、患者年齡、患者健康狀況以及患者是否還想生育等因素。因為子宮頸癌通常是局部性侵襲的腫瘤,一但知道分期,大概就能知道治療怎麼做。 手術適合早期子宮頸癌

而對已確診的子宮頸癌病友,醫師會根據子宮頸癌的位置、範圍,及患者的生育計畫來決定實施的手術方式。以下介紹子宮頸癌常見的主要手術方式。(同場加映:術後照護~子宮頸癌後的生活之道) 錐形活組織檢查手術

當醫師剛發現身體出現可能癌變的細胞時,會進行子宮頸錐形切除術(Cone biopsy),以篩檢異常細胞,並在病灶發展成癌症前將其移除。這個階段的手術可能會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雷射法 冷凍法 電燒法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

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Cervicectomy,或稱 radical trachelectomy)適用於早期子宮頸癌,以及希望保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醫師會將子宮頸和上半段陰道移除,再將子宮與下半段的陰道接在一起,有時骨盆腔的淋巴也會一併移除。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雖然能讓患者保留子宮,使其不受損害,但術後不保證一定可以正常受孕。建議術後 6 ~ 12 個月再懷孕較安全,且若術後懷孕,也可能需要剖腹產。 子宮切除術

子宮切除術(Hysterectomy)也是治療早期子宮頸癌的常見選項,通常會搭配放射線治療,以預防癌症復發。因為此手術會將子宮完全移除,患者術後會失去生育能力。子宮切除術有以下兩種: 單純性子宮切除(Simple hysterectomy)

適用於非常早期的子宮頸癌,只切除子宮頸和子宮,有時也會連卵巢和輸卵管一起切除。

根治性子宮切除(Radical hysterectomy)

完全切除子宮頸、子宮、陰道上段、周圍組織、骨盆淋巴結、卵巢和輸卵管。 大手術盆腔廓清術

盆腔廓清術(Pelvic exenteration)是一項大手術,通常比較少見,只會施作於子宮頸癌復發,但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骨盆腔外的病患。進行盆腔廓清術前,醫師可能會先進行放射線治療,並依癌症病灶的擴散範圍來決定該移除的器官,包括子宮、陰道、末段大腸、直腸,或膀胱。術後患者腹部會留下兩個氣口,以將尿液和糞便排放至收集袋(結腸造口袋)中。醫師也會利用患者其他部位的皮膚和組織重建陰道,讓患者在手術恢復期結束後,依然可以擁有性生活。 放射線治療可用於癌症各階段

除了破壞癌細胞,放射線也會對周圍的健康組織造成影響,但治療優點是高過風險的。此療程是用高能量的輻射,如 X 光,來殺死癌細胞。對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子宮頸癌患者來說,可以單獨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一般早期子宮頸癌患者也能將此術搭配手術進行治療。而晚期宮子頸癌患者,則可將此療程搭配化療進行,也就是所謂的「放化療」。

放射治療主要分為兩種,體外放射線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簡稱 EBRT),顧名思義就是從體外進行,醫師會用高能量光波照射骨盆;另一種則是體內進行的近接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醫師會先將放射線器械放置在陰道、子宮或子宮頸,再進行照射。 化學治療適復發和擴散癌症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是把對抗癌細胞生長的化學藥物,以點滴注射或口服(較少見)的方式給藥。藥物會隨著血液送到全身,雖然有助於消除體內大部分的癌細胞,卻和放射線治療一樣,會在過程中損害到健康,並引起副作用。化療經常用於治療復發的子宮頸癌,或在子宮頸癌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時採用。醫師可能會同時使用多種或單種藥物進行化療,並依病況將化療作為治療子宮頸癌的唯一療程,或與放射線治療、手術搭配進行。 子宮頸癌治療(依分期) 第 1a1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錐形切除術:若切片無癌細胞反應,只需持續追蹤,無需進一步治療。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術或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切片顯示有癌細胞反應。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或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加骨盆淋巴摘除:癌細胞擴散血管或淋巴管內。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單純性子宮切除:子宮頸切片與淋巴血管無癌細胞入侵。 二次子宮頸錐形切除術或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子宮頸切片邊緣有癌細胞反應。 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或體外放射線治療合併近接放射治療:癌細胞擴散到血管或淋巴管內。

第 1a2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加骨盆淋巴摘除(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 宮頸癌保留子宮手術加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骨盆體外放射線治療加近接放射治療。 根治性子宮切除加骨盆淋巴摘除。 第 1b 與 2a 期治療方法

若患者仍有生育計畫: 子宮頸癌保留子宮手術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有時也會合併摘除主動脈旁淋巴。

若患者無生育計畫: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有時也會合併摘除主動脈旁淋巴。 淋巴無癌細胞但腫廇過大,或若腫瘤擴散入血管或淋巴管,或侵入周圍器官(子宮、膀胱和陰道等),醫師則仍會建議手術後再合併放射線療法。 若癌細胞擴散到子宫旁組織(parametria)或任何淋巴結,或切片顯示有癌細胞,醫師則通常會再建議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療法。 若患者健康狀況不允許手術,或選擇不進行手術,則可選擇近接放射治療合併體外放射治療。化學療法也可同時進行。 第 2a1 期治療方法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與主動脈旁淋巴切片,若切片結果有癌細胞,則需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性治療並合併化學治療。 放射性療法(可選擇合併化學療法):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若合併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 第 1b3、2a2 期治療方法 放化療: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放療則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 根治性子宮切除合併骨盆淋巴結清除手術與主動脈旁淋巴切片,若切片結果有癌細胞,則需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性治療並合併化學治療。 第 2b、3、4a 期治療方法 放化療:化療藥物可能包括: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或順鉑合併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簡稱5-FU)。放療則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與近接放射治療。 第 4b 期治療方法 緩解性化學治療。

治療胃癌的胃切除手術:術後飲食營養

胃切除手術屬胃癌常見治療方法。在胃切除手術後,按照其切割的大小,患者的全部胃,或部分胃會被移除,這將減少胃的食物容納量,肚子更快覺得飽,並可能會引發腸胃症狀或營養素缺乏。

這是因為食物可以直接到達消化道,不再停留在胃中,此病症被稱為胃傾倒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本文將剖介紹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及營養須知,也請不要擔心,並不是每個胃癌手術患者都會患上胃傾倒症候群 ,且即使患上了,經由飲食調整,其症狀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延伸閱讀: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什麼是胃切除手術

顧名思義,胃切除手術(Gastrectomy)是一種胃移除的手術,先會給予患者全身麻醉,然後才於腹部做切口,然後依照手術目的將胃移除。好消息是,有的醫師會以腹腔鏡術進行,其過程只需幾個小手術切口,使患者較不會感覺痛,身體康復速度也更快。

以下為兩種胃切除手術類型,各別有不同的手術進行方法,詳情如下。 部分胃切除:移除部分的胃,剩餘的胃持續進行消化功能。 全胃切除:移除整個胃,另將小腸直接和食道做銜接。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醫學院的資料,當十二指腸(小腸上部位)呈現嚴重胃潰瘍,幽門可能會同部分或全部十二指腸一併被移除,這將造成食物少了被消化分解的步驟,就快速地到達小腸,引致胃傾食症候群。 胃切除手術目的與風險

除了胃癌,胃切除手術也可用做治療其他胃問題,包括: 胃潰瘍出血、發炎 胃壁穿孔 胃息肉

不可忽視的,胃切除手術也有風險,應注意的有: 胃與腸的銜接有滲漏,這可造成感染或膿瘍。 胃與腸的銜接變窄,造成阻塞。 胃切除手術後的可能影響

胃切除手術後的生理影響因人而異,但通常患者還是可以享受大部分的美食。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建議,可將每天吃喝的食物與其或引發的身體副作用記錄在筆記上,並持續幾週做觀察,這也能幫助客製化專屬自己的菜單。

以下舉出胃切除手術後可能會呈現的飲食問題,在此提醒,若你沒有所提的症狀,就不須為此調整該部分飲食,患者可藉由逐一嘗試新的食物,來判斷身體對該食物的承受和容忍度。 營養缺乏,特指纖維、、鐵以及維生素 B12 乳糖不耐症 胃傾倒症候群 急速體重減輕(指一週內減超過介於 0.5~1kg 的體重,對正常體重或過重者皆危險)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注意事項

馬偕紀念醫院建議,胃切除手術後,食物在未經過胃的混合稀釋,直接進入空腸,因此在進食後半小時內,容易引發腹痛、心悸、暈眩、飽脹、腹瀉、噁心與嘔吐等情況。因此在接受為切除手術後飲食請注意以下事項: 少量多餐 避免精緻醣類 避免易脹氣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適量攝取蛋白質 進食與飯後 1~2 小時內避免飲水或液體 請充分咀嚼再吞入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四階段

在胃切除手術後,患者可能需按照醫師指示喝開水,或清澈的液體,而飲食也會隨著時間進行調整,直到能吃正常飲食為止,四種飲食階段如下。 清流質飲食(術後 1~3 天):應限清流質而已,若患者身體可承受,一般會持續一到兩天。例:粥水、粗麥粉製成奶、蔬果汁、牛奶、優酪乳、卡士達。 全流質飲食(術後 3~7 天):若患者對清澈流體無呈現疼痛或不適,醫師可調整為全流質飲食。例:平滑燕麥、粥、蔬菜泥(用奶、油、奶油或起司)、軟質水果泥、罐頭水果泥、牛奶、原味優酪(無添加水果或堅果)、卡士達、肉或魚或豆泥加醬、嫩豆腐泥。 半流質飲食、軟質飲食(術後 7~14 天):若患者身體可承受全流質,醫師可直接納入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例如:粥、燕麥加牛奶、煮熟的飯或麵食、白吐司塗醬、蔬菜泥或煮軟的蔬菜(用奶、油、奶油,或起司)、果汁、罐頭水果、軟質水果、牛奶、水果優格、卡士達、煮軟的肉或魚加醬、水煮蛋、荷包蛋、蛋捲、炒蛋、燴豆。(延伸閱讀: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低熱量均衡飲食(術後一個月):吃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一段時間後,患者對其已習慣了的話(大約七週後),則可慢慢調整為低熱量均衡飲食。在低卡路里的同時,依均衡飲食為原則調整,開始加入固體食物,建議可先從蛋白質的食物攝取,如乳品類、豆魚蛋肉類等,不過仍須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胃切除術後預防營養素缺乏

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楊子穎營養師的建議,術後因進食量少,攝取的營養素不足身體所需,因此需加強營養素的補充,以避免缺乏症的發生。下述為術後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

1. 蛋白質攝取不足:術後因胃容量大幅減少,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影響術後的組織修補,出現掉髮、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等情況。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含黃豆及其製品、魚肉或海鮮、雞肉、豬肉、牛肉、奶製品、雞蛋等。術後的蛋白質建議量為一日 60 至 80 公克,或每公斤理想體重 1.1~1.5 公克,相當於一日需攝取 6~8 份的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食物,一份蛋白質食物為一兩魚、一兩肉、一顆蛋、240 毫升低脂鮮奶、260 毫升豆漿或半盒盒裝豆腐。若無法由天然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依照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以市售高蛋白粉補充至足量。

2. 水分攝取不足: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體重 60%。若水分攝取不足易造成脫水而影響生理功能,並發生便秘的情形。

術後第一週建議每日攝取1500~1900 毫升,之後可視胃的耐受量漸增加飲水量至尿液呈現淡黃色。建議選擇白開水及無糖的液體(如湯、無糖豆漿、低脂牛奶等),避免酒精及含糖飲料,並隨身攜帶水壺、茶杯,方便隨時小口飲用。

3. 維生素 B12 及鐵質缺乏:由於術後維生素 B12 及鐵質攝取不足及吸收受影響,約有 40%~50%的人在術後 1-2 年會出現貧血。

除遵照醫師或營養師建議補充市售綜合維他命、維生素B群以外,宜多攝取富含的維生素 B12 食物,如鮭魚、肉類、牡蠣、鯡魚、鯖魚、牛奶及雞蛋等,及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肝臟、牡蠣、肉類(尤其是紅肉)、蛋、深綠色蔬菜(如:紅莧菜、山芹菜、菠菜等)。

4. 及維生素 D 缺乏:鈣及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造成骨質疏鬆和骨軟化症,建議遵照醫師或營養師建議補充含維生素 D 之鈣片,並攝取富含鈣食物,如牛奶及其製品、小魚干、海藻類、蝦皮、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及富含維生素 D 食物,如蛋黃、乳酪、魚類、肝。

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吃堅果對心臟的好處,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還能幫助降低癌症風險呢!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只要每天吃約 28 克堅果,罹癌率就能減低 15%,大腸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效果尤其顯著。本文將介紹堅果對不同癌症的飲食指南,一起來看看它們有什麼健康好處吧!

(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堅果各種不同抗癌等級

雖然堅果類皆能促進健康,但其含有的植物化合物及營養成分各不同,依照美國非營利組織營養真相(Nutrition Facts)的資料,透過分析酚類和類黃酮的含量、抗氧化及抗增生活動,堅果類的抗癌效果從高到低依序如下: 強抗癌效果:核桃、胡桃、花生 中抗癌效果:杏仁 低抗癌效果:松果、腰果、澳洲胡桃 相較無抗癌效果:開心果、榛子、巴西栗子

堅果抗氧化但要挑低溫烘焙

根據羅馬尼亞律路哈蒂耶加努醫藥大學(Iuliu Haţieganu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藥學系的研究,堅果可以影響血脂表現,具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進而改善認知障礙、老化疾病、心臟代謝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癌症風險。

其中,核桃不僅有很高的多酚類、類黃酮等植化素,維生素 E 含量高,因此抗氧化效果高,不僅能預防細胞損傷,進而損傷 DNA。堅果之所以有抗癌效果,其關鍵在於它的抗發炎和抗氧化功能,藉由降低自由基的形成,進而降低細胞癌化的可能性。

另外,為確保身體可以吸取堅果好的脂肪,特別是 Omega-3 脂肪酸和維生素 E,建議民眾選購低溫烘焙的堅果,避開高溫加工的堅果產品,因為高溫會導致油脂裂解和破壞,進而產生更多自由基,這反而對身體沒有幫助。

事實上,大部分民眾都知道吃堅果對身體很好,但請記得將堅果保存在低溫環境且盡早吃完,盡量避免油炸或及不新鮮的堅果,以免把自由基或不好的成分也吃進肚子裡。

(同場加映: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4 種癌症的堅果飲食對策

以下列出四個適合堅果飲食的癌症,但建議患者在調整飲食前,先跟專業醫師諮詢商量,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 大腸癌

依照韓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藥學院的研究,大量的堅果能幫助降低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風險。另外,美國耶魯大學癌症中心(Yale Cancer Center)的調查指出,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和化療結束後,每週吃約 60 克的堅果,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簡稱 DFS)提升了 42%,整體存活率則提高 57%。

在此研究中,治療效果好的堅果類有核桃、胡桃、杏仁、腰果、夏威夷豆、開心果、榛果、巴西堅果,但不包括花生或花生醬。科學家推斷,堅果的抗癌性可能跟降低胰島素抗性有密切的關係,透過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也會間接改善大腸癌症狀,以及高血糖相關疾病,像是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症(Obesity)。 2. 胰臟癌

堅果也能幫助降低罹患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的風險。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藥學系所的研究,每週吃約 30 克的堅果,有助於降低胰臟癌風險,其結果並不受 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和糖尿病病史的因素所影響。 3. 乳癌

墨西哥科利馬大學(University of Colima)癌症研究所指出,與不吃或少吃堅果的女性相比,攝取大量堅果的女性,降低了 1/3 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的機率,其中以核桃、杏仁及花生的效果最顯著。

另外,布萊根婦女醫院在一項高中女生的飲食研究中發現,大量攝取堅果及植物性脂肪者,其發展成良性乳房疾病(Benign Breast Disease),又稱纖維囊腫病,英文為 Fibrocystic disease,其風險相較低。雖然是良性腫瘤,但仍可能變為癌細胞。研究指出,9~15 歲的女性吃堅果能降低腫瘤的生長達 40%,尤其有乳癌家族疾病史者何不嘗試看看。 4. 卵巢癌

堅果和豆類富含植物雌激素與纖維,有助於預防邊際性卵巢癌(Borderline ovarian cancer),這是一種危險度較低、生長速度慢的腫瘤,好發於年輕的女性身上。不過,對其他類型的卵巢癌,目前並沒有研究表示具預防效果。

(同場加映:卵巢癌患者這樣吃~6項健康飲食小撇步) 堅果準備和料理方式

知道了堅果的健康好處,下一步當然就是料理預備程序,以核桃為例,它可和各種食物搭配做成料理組合,像是燕麥、優格、沙拉、炒青菜、糙米、藜麥等。另外,地中海飲食也是很不錯的搭配,以攝取全穀類、蔬果和橄欖油為主,適量攝取白肉和少量的紅肉。下列為堅果的準備方法和料理方式:

挑選堅果 選擇沒有萎縮、乾枯和退色的。 選擇聞起來新鮮,無酸或臭味的。 選擇外觀無染色的、無損傷且無黴菌的。 若是一樣大小,質量愈重品質愈好。 料理方式

將堅果加入熱或冷的燕麥 將堅果拌入沙拉食用 將堅果撒入炒青菜、麵食或煮米食用 先把堅果切碎,連同佐料撒在魚或肉類上 將堅果拌入水果乾一起吃 將堅果同蘋果和水果乾製成醬,然後與肉類或海鮮搭配食用 烤或煎堅果

大腸癌化療副作用不可怕!生活、飲食這樣調整緩解不適

相信許多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患者在得知要接受化療之後,都會感到不安,尤其害怕化療後產生的症狀,從很多戲劇作品中也可看到如沒食慾、嚴重嘔吐及變得瘦骨如柴等狀況,因此讓有些病人感到恐懼和排斥。但事實上,化療並沒有那麼恐怖,副作用也會隨治療結束漸漸消退。以下列出常見大腸癌化療副作用,以及針對大腸癌的飲食調整及生活的改善方式。

化療會破壞正常細胞造成副作用

要了解大腸癌化療後的飲食調整方法,首先需要先明白化療的功能與機制,簡單來說,化療是藉由注射或服用含細胞毒性的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方式。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資料,因為化療藥物會視分裂速度快的細胞為敵,所以它也會攻擊和破壞身體其他分裂速度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胃腸黏膜、口腔黏膜、毛囊細胞等,進而引發一些副作用。

一般來說,大腸癌的化療副作用屬輕微,也只會持續幾天,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會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給予合適的緩解治療方法,再搭配飲食和生活型態調整,多數病人都能如期完成治療。 大腸癌化療副作用與改善方法

以下是五種常見的大腸癌化療副作用,及因應各症狀的改善方法,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噁心、嘔吐 避免太甜、太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 避免會造成噁心的食物。 選擇較清淡的食物(如吐司、軟質蔬果、清流質食物)。 選擇冰涼飲料或酸味食物(如酸梅、無花果)。 少量多餐,避免空腹。 細嚼慢曣,吃正餐時勿喝大量液體,以免因飽脹感造成噁心。 勿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進食。 化療前兩小時避免進食。 起床或運動前吃較乾硬的食物。 飯後一小時內避免激烈運動。 飯後兩小時內避免平躺休息,以助消化。 遠離不舒服的氣味。 穿寬鬆的衣服。

(同場加映:4種食物~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嘔吐)

腹瀉 選擇清淡飲食。 避免油膩、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茶和咖啡。 避免乳製品,因為會造成暫時乳糖不耐症。 多吃高鉀食物,像是香蕉、柑橘或茼蒿,幫助身體補充因腹瀉而流失的鉀離子。

(同場加映:腹瀉與消化不良時…請避開這些飲食) 食慾不振

避免乾燥粗硬的食物,以及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包括酒、菸、檳榔、酸性飲料。 選擇含維生素 C 的食物,或是高蛋白食物,如像魚、肉、蛋、奶;冰涼飲品則可選擇像奶昔、霜淇淋、布丁或果凍。 選擇自己喜愛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適量補充維生素。 食物可用勾芡或拌湯方式進食。 少量多餐。 趁著化療前或兩次治療之間多進食,因為這期間身體處於較舒適狀況,而化療期間或結束後幾天是食慾較差的時候。 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因為良好用餐情緒可促進食慾。 餐前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

(推薦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口乾、口腔發炎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嚥;若食物質地不利於吞嚥,可調整或傾斜頸背部,以利食物往下移動。 小口喝水,有助於講話和吞嚥。 將食物拌入湯汁或以芶芡方式烹調食物,有助於吞嚥。 若有胃灼熱的問題,試著在飯後一小時內站著或坐著。 用餐後 30 分鐘內,及睡前使用軟毛牙刷刷牙。 選用非刺激性漱口水或鹽水漱口,若欲減輕進食時引起的疼痛,可詢問醫師能否使用麻醉性漱口藥水。 用護唇膏保持嘴唇溼潤。

貧血、感染 化療後 7~14 天,白血球量與免疫力會降到最低,要注意避免受感染,應於進食前和如廁後洗手乾淨,外出時也建議配戴口罩。 避免吃生食或半熟食,包括生菜沙拉、生魚片等。 隨著血小板和紅血球下降,應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包括像牛肉、豬肉、深綠色蔬菜;同時也避免碰撞或外傷。 吃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和蔬果。 按照醫師指示補充維生素。

更詳細的大腸癌飲食指南,建議參考:大腸癌患者飲食指南!5個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卵巢癌症狀:早期消化道問題、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多以消化道症狀居多,像是感覺腸胃不適,因此容易被忽視。而卵巢癌到了末期,也容易產生腹水。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卵巢癌的症狀。

卵巢癌的症狀

初期的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容易發現,比較像是泌尿科或是腸胃肝膽科臨床的症狀,如下:

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 感覺吃一點點東西就飽了 胃口變差吃不了太多 骨盆與下腹部感到疼痛 頻尿或感到尿意時幾乎憋不住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祕 容易感到疲憊 體重莫名地持續減輕。 背痛(及早發現治癒率高,了解卵巢癌更多初期症狀:及早發現卵巢癌症狀!存活率可高達95%

而上述這些症狀也會有以下特質:

頻率高:一個月內這些特殊的症狀發生的頻率超過 12 次。 持續不間斷:症狀都在,不會偶爾才出現。 從未遇過:之前的病史沒有出現過的症狀。

卵巢癌末期的腹水難收

惡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簡稱腹水)是卵巢癌末期常見比較嚴重的症狀。根據統計,卵巢癌患者約 30% 會出現腹水,末期卵巢癌患者,則有超過 60% 有大量的惡性腹水。

腹水指人體腹腔內存有超量的液體。一般來說,腔積水超過 500 毫升時,我們能從外觀看出腹部鼓脹,或是原本凹進去的肚臍變平、變得突出。腹水其實好發於肝硬化,不過其實除了卵巢癌之外,下列的癌症也能引發腹水: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

癌症新探期刊指出,整體而言,上皮性癌症(譬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結腸癌、胃癌、胰臟癌等)約佔惡性腹水成因的 80%,其他如惡性間皮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也可能會出現惡性腹水。

惡性腹水的症狀

惡性腹水引發的症狀也會帶來身體上的影響,諸如: 體重增加 皮膚紋路改變、喪失彈性 尿量減少 腹部腫脹 食慾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腹水會引發呼吸困難,或是呼吸急促有壓迫感,遇到這種情況請盡快就醫治療,不得輕忽。

緩解並治療卵巢癌腹水的方法

腹水可說是卵巢癌引發的副作用,下列的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有助於減緩卵巢癌病友的不適。 採低鹽飲食 限制水分的攝取量 可使用利尿劑做治療 嚴重時可施行腹腔穿刺放液術(Abdominocentesis)抽出腹水來減輕呼吸困難

腹水若無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也許醫師會認為無需治療,皆須由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

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年約七十歲的鄭伯伯來診,主訴是額頭上有顆大黑痣最近經常流血,希望醫師看看能不能幫他點掉,免得壞了面子。然而,醫師定睛一看就發現「代痣」並沒有阿伯想得那麼簡單,原來,那顆大黑痣其實是皮膚癌的偽裝。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身上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嗎?別擔心,本文將為你介紹皮膚癌的特徵,以及該如何自我檢測,讓你不再聞痣色變。 紫外線是皮膚癌的主要成因

地球表面上的每個活生物都暴露在陽光的紫外線(UV)照射下,這種特殊的電磁能量既能產生生命,又能導致生命危險。紫外線會破壞 DNA,從而誘變與皮膚癌發展有關的幾個基因,其中又以UVB的致癌風險最大。

一般而言,皮膚癌會呈現在較容易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位,包括頭皮、臉部、嘴唇、耳朵、頸部、胸部、手、手臂和腿部。(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而黑色素瘤(Melanoma)則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根據英國卡倫.克利福德皮膚癌慈善機構(The Karen Clifford Skin Cancer Charity)的資料,平均曬傷5次,長黑色素瘤的風險就會提高2倍,可見防曬的重要性。 皮膚癌有3種 從外表特徵辨別

皮膚癌可分成三種,除了黑色素瘤之外,還有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簡稱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簡稱SCC)這兩種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的話,治療機率是非常高的。以下為這三種皮膚癌的特徵與辨別技巧: 基底細胞癌:經常出現於臉、耳、脖子上,呈現細小、平滑、有光澤、邊緣規則的蠟狀腫塊,但也有邊緣不規則的類型,一般呈現藍黑色,看起來就像一顆凸起的大黑痣。 鱗狀細胞癌:外觀一般偏紅因為傷口經常會有潰瘍、流血的狀況,觸摸起來感覺堅硬、呈現結痂、結節狀。大多鱗狀細胞癌的形成來自於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其成因為長期曝曬紫外線,所導致的皮膚癌前病變,大多發生於老年人。 黑色素瘤:顏色分布不均且偏黑的斑點或腫塊,外觀像黑痣。要分辨黑色素瘤需要留意痣的顏色是不是不太均勻,可能左一塊深,右一塊淺,而且黑色素瘤的邊緣也不像痣一樣圓滑,通常會呈現不規則狀,凹凹凸凸的。(同場加映:別被冬天暖陽騙了~小心防曬這樣護膚)

ABCDE皮膚癌自我檢測

在判斷身上的痣或是不明斑塊是否是皮膚癌時,你可以先用簡單的「ABCDE」5步驟檢視。若你痣或斑塊有逐漸變大或是流血不止的傾向,請諮詢醫師,以便做進一步的診斷。(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防曬關鍵5撇步 預防皮膚癌

想要避免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無論男女皆應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以下提供5項防曬小撇步: 避免在紫外線高峰時段外出:研究指出,超過5次曬傷會使皮膚癌的風險加倍,因此建議在紫外線高峰時段(10:00~16:00)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若需外出,則應盡量尋找陰影處,例如騎樓或樹蔭下,或者撐傘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了解紫外線指數:在高海拔且雲量較少的情況下,太陽紫外線強度會增加。建議民眾可前往中央氣象局的紫外線預報,了解各縣市的紫外線照射強度,以便安排當日活動與防曬準備。 穿著防曬衣物與配件:如果不喜歡塗防曬的黏膩感,可穿著長袖衣物、褲子,遮擋紫外線的入侵,尤其騎車通勤者更應額外佩戴手套。除了四肢之外,也別忘了戴帽子保護頭皮與臉部,例如帽簷寬大的寬邊帽可遮蓋頭部、面部、耳朵和頸部,防曬效果十分優秀;若配戴棒球帽,則仍須在耳朵和脖子擦上防曬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抗UV的太陽眼鏡,保護雙眼健康。(同場加映:曬黑曬傷大不同!SPF、PA、UVA防曬差別) 塗抹防曬用品:若生性怕熱喜歡穿短袖,那麼防曬就應該塗好塗滿,建議選用SPF 30以上或是PA+++的防曬乳或防曬油。塗抹時請勿遺漏嘴唇、耳朵、脖子等部位。 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上的痣的數量也可能會變多,建議使用前面提到的皮膚癌自我檢測看看,若你發現自己身上的痣看起來有異狀,出現流血或是邊緣不平整等狀況,即應及早就診,提高皮膚癌的治癒率。

乳癌懷孕到底行不行?7個Q&A為你解答

乳癌(Breast cancer)可能發生在所有年齡層的人身上,造成許多身體痛苦和精神負擔。而還有生育規劃的患者可能會特別擔心乳癌治療是否會影響胎兒,抑或者罹癌後還有無懷孕機會。以下將針對乳癌懷孕的常見問題,逐一為你解答。

懷孕有可能得乳癌嗎?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讓部分孕婦發現自己的乳房好像有腫塊。其實大部分懷孕期出現的腫塊屬於良性的纖維囊腫,只有極少數可能是惡性腫瘤,也就是所謂的乳癌。

然而,懷孕期間罹患乳癌的機率偏低,大約在 3/100~1/3000 之間,而較晚生育則可能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5] 罹患乳癌後,還可以懷孕嗎?

不同類型的癌症治療,可能會對一個人生育孩子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化療可能導致不育,因為它會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對卵巢造成傷害,而只要在治療過程中將骨盆腔遮蔽,放療基本上不會傷及卵巢。

幾乎每個乳癌患者都須接受手術與化療,而對於年齡愈大的女性(40歲以上),化療之後的卵巢功能恢復狀況可能不盡理想。若乳癌患者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接受化療前就先將懷孕計畫告知醫師。根據病況,可採冷凍胚胎或卵子,或者施打停經針,提高治療後的受孕機率。 懷孕會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嗎?

乳癌與雌激素有高度相關,但研究顯示,懷孕不會導致增加乳癌復發的機會。相反地,懷孕期間反而讓卵巢不必再持續的分泌雌激素,與製造卵子,

相反的,懷孕於生理上近似雌激素的宣洩,因為雌激素本來就是為了懷孕而有的一種身體自然機制,如果一直未懷孕,對身體會有間接的壓力,這就是為何相對於未懷孕者,懷孕者罹乳癌的風險較低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哺乳不僅不會讓你的乳癌更容易復發。一些研究還指出,親餵母奶的女性有較低的罹癌風險。

乳癌治癒後多久可以懷孕?

醫師通常建議乳癌患者在成功治療後,至少應等待兩年,確保乳癌未復發再考慮懷孕。但不代表未來完全沒有復發可能。此外,若有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的患者,則需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或延後生育,以免影響胎兒發展。

請記住,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沒有任何臨床試驗證實何時懷孕安全。生育計劃應該根據你的年齡、癌症類型,以及癌症復發的風險去調整。 有乳癌病史會影響寶寶嗎?

沒有證據顯示乳癌病史會對孕婦的嬰兒產生直接影響,但是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可能要擔心卵巢可能曾受化療影響,導致受孕機率下降。原則上來說,只要醫師經評估身體狀況合宜,有乳癌病史者也可考慮生育。 乳癌治療是否會影響胎兒?

乳癌治療包括化療、激素治療(Hormone therapy)或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都可能會影響胎兒。原則上,在所有治療完成之前不應懷孕。但如果懷孕婦女確診乳癌,不同孕期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患者需與醫師溝通幫助擬定療程。(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例如在第一孕期診斷出乳癌,若必須進行化療,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中止妊娠。若是中期以後發現罹癌,由於胚胎發育比較完全,可以考慮進行化療。 乳癌患者可以哺餵母乳嗎?

媽媽們可以放心,哺乳並不會傳染乳癌給寶寶。乳癌治療可能會切除乳房,但只要保有單側乳房且乳管沒有切除,仍可親餵寶寶母乳,不過乳癌治療的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乳腺發炎。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化療藥物殘留或放療影響寶寶,最好等療程完全結束後,並與主治醫師討論哺餵母乳的計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