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

膀胱癌

膀胱癌的定義

膀胱位於骨盆腔,像顆可伸縮的囊狀氣球,用來儲存尿液。若膀胱中的細胞發生惡性癌病變,就是膀胱癌(Bladder cancer),通常癌細胞會生長迅速且不受控制,有時還會侵犯其他器官組織。

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而大多數膀胱癌在早期就會被診斷出來,且治療的效果很好。不過膀胱癌有復發的可能性, 因此康復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數年的回診觀察。膀胱癌目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過渡性上皮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又稱尿路上皮細胞癌,Urothelial carcinoma):為最常見的膀胱癌類型,會從膀胱上皮細胞發生癌變。 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並不常見,是在長期感染或刺激膀胱後,從膀胱中薄又平的鱗狀細胞開始癌變的。 腺性上皮癌(Adenocarcinoma):腺性上皮癌屬於罕見癌症,是因長期發炎和刺激膀胱,使膀胱中的腺細胞(負責人體黏液分泌的腺體)癌變。 膀胱癌有多常見?

膀胱癌患者分布於各年齡層,但以老人最常見。不過只要能減少風險因子,就能降低罹患膀胱癌的機率,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訊息。

膀胱癌的的症狀

膀胱癌的典型症狀為血尿,尤其是無痛的血尿。膀胱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體力衰退、體重減輕、骨頭痛痛等症狀,而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表示癌細胞轉移,病情漸趨嚴重。其他應注意的症狀包括: 血尿 排尿疼痛 頻尿 尿急 尿失禁 腹部疼痛 下背疼痛

什麼時候該就醫?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阻止病況惡化,防範緊急狀況發生。因此一發現異樣或上述症狀,請盡早聯繫醫師。身體狀況、症狀及治療方式都因人而異,最好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膀胱癌的致病原因

引發膀胱癌的確切原因至今未知。 膀胱癌的風險因素

以下為會增加罹患膀胱癌機率的風險因子: 吸煙:抽煙、雪茄或煙斗,會使身體產生有害化學物質,並聚集在尿液中,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風險。 年齡:年長者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會增加,雖然任何年紀的人都可以罹患,但少見於 40 歲以下的人。 種族:白種人罹患膀胱癌的比率高過於其他種族。 性別: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 接觸致癌化學物質:腎臟會過濾人體血液中的有害化學物質,讓其進入膀胱中,並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常接觸化學物質,可能會提高罹患膀胱癌的風險。 長期服用糖尿病藥物:服用成分含有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的糖尿病藥物一年以上的人,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會增加。 慢性膀胱發炎症(Chronic bladder inflammation):長期或反復使用導尿管,可能會引起慢性或反復性尿道感染、發炎,以及膀胱炎(Cystitis),並增加罹患鱗狀細胞膀胱癌的風險。 有個人或家族癌症病史:曾患過膀胱癌的人有可能會再次復發;如果您有1或多個直系親屬曾有膀胱癌,您罹患膀胱癌的風險也會增加,不過家族多人罹患膀胱癌的情況並不常見。 膀胱癌的診斷、治療與分期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替代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取更多資訊。 膀胱癌的診斷方式

醫師可以採取一種或同時併用數種診斷方法: 尿液常規檢查:用新鮮尿液細胞學檢查,主要檢測尿液中存在的細胞、細胞碎片、結晶體,或其他物質 內診:用腹部觸診或用戴著手套的手指,伸入陰道或直腸,直接對腫塊進行觸診。 膀胱鏡檢查:醫師會利用膀胱鏡,自尿道進入,並從膀胱中取出一小片組織,作為病理檢查樣本,以檢查出膀胱癌變情形,及腫瘤可能位置。膀胱鏡為一條可彎曲、有彈性,及前端有光源鏡頭的細管。 患部活體切片:用顯微鏡觀察從患者身上取下的切片組織,判斷是否為癌細胞、癌細胞的種類、分期,以及是否擴散至其他部位。 下腹掃描: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掃描膀胱或腹部。 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術:可作鑑別診斷,目的是要發現膀胱內的異常狀況,以及是否有合併上泌尿道的上皮腫瘤。 X 光檢查。

膀胱癌的分期

依據癌細胞擴散的程度,膀胱癌可分為 0~4 期: 0期:原位癌,癌細胞尚未侵犯到膀胱內壁黏膜層。 1期:表淺型,侵犯到膀胱內壁黏膜層,但尚未達到膀胱的肌肉層。 2期:癌細胞已經侵犯到膀胱肌肉層。 3期: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膀胱四周的器官組織中。 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腹腔、鄰近器官及淋巴結,甚至遠端的骨骼、肺部等器官。 膀胱癌治療方式

醫師會根據膀胱癌的嚴重程度,來建議適當的治療方案:

0 期和 1 期的治療

治療方式可能包括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化療或免疫療法(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2 期和 3 期的治療 手術切除部分膀胱、經尿道切除手術,或電燒膀胱腫瘤,再佐以化療。也可能以手術切除整個膀胱,將膀胱根除性切除,加上尿路改道手術。 化療、放射線療法或免疫療法,可在手術前縮小腫瘤,或作為無法手術時的治療選項,亦可在術後殺死殘存的癌細胞,以及防止癌症復發。

4 期的治療 進行化療;主要在於緩解症狀,並期望能延長壽命。 膀胱根除性切除(Radical cystectomy),並摘除鄰近淋巴結,加上尿路改道手術。並在術後佐以化療,放射線療法或免疫療法,以殺死殘存的癌細胞,緩解症狀或延長壽命 接受臨床試驗藥物(Clinical trial drugs)治療。 膀胱癌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項或居家療法

以下方式可以幫助您遠離膀胱癌的威脅: 不吸煙 避開二手煙 避開接觸致癌化學物質 多喝水 不憋尿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以更深入完整地了解最適合的治療或預防方案。

肝癌原因多!認識9大風險、這樣預防肝癌

2019 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是肺癌,第二名就是肝癌了。其實肝癌已經在榜上超過二十年,肝臟又是個無聲的器官,所以發現癌症時己是末期,回天乏術讓人遺憾。我們應當好好認識肝癌的原因與前兆,才能好好預防。

肝癌的原因

造成肝癌的成因並不單純,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所形成的。肝細胞若長期暴露於化學的致癌物之下,或是被病毒不斷地感染,就會提升肝細胞的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因此肝細胞突變成癌細胞的比例也增高。這也就是為何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由來。 肝癌的風險因子

以下為增加罹患肝癌風險的危險因子,務必要特別注意: 1. 男多於女

罹患肝癌男性病患中比女性更多,這是因為肝細胞表面有許多男性荷爾蒙受體,當上述受體被男性荷爾蒙刺激時,讓肝臟的修復功能受到抑制,便加速了癌細胞的生長。男人本身的男性荷爾蒙濃度較女性高,男性荷爾蒙受體也比較多,這也解釋了肝癌「重男輕女」的原因。

2. B型肝炎與C型肝炎

因肝癌的死亡的患者中,約占 70% 為 B 型肝炎(Hepatitis B)帶原者,20% 為慢性 C 型肝炎(Hepatitis C)感染者,可說是得了肝炎,也就是得癌症的前兆: 感染 B 型肝炎後大部分的病友得以康復,但約 20% 的人會成為帶原者,帶原者之中約佔 40% 持續有肝炎發作的症狀,這樣一來會引發 15~20% 的機率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 感染 C 型肝炎至少會有 50% 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 20% 的患者會引發肝硬化,大大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

3. 肝硬化

肝細胞不斷的發炎(大多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造成肝臟組織纖維化。當肝臟發炎太厲害超過肝臟修補能力,肝實質會產生纖維化,就稱為肝硬化(Cirrhosis)。而罹患肝硬化就是罹患肝癌的前兆。 4. 肥胖

體重過胖增加了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也提高了肝硬化的風險,更容易引發肝癌。(同場加映: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5. 脂肪肝

正常的肝細胞中含有少許的脂肪,約佔肝重量的 2~5%。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 5% 時,即稱為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脂肪肝主要是因為肥胖與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代謝異常,讓肝細胞囤積過多的脂肪,影響肝細胞的功能,因此併發肝硬化與肝癌。(推薦閱讀: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6. 飲酒

酗酒是造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肝硬化又增加了罹患肝癌的風險。(同場加映:酒喝太多超傷肝!恐致肝硬化和肝癌) 7. 抽菸

抽菸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不抽菸的人的罹癌風險比癮君子來得低,但兩者得病的比例仍然高過不抽菸的族群。

8. 第二型糖尿病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可說是罹患肝癌的前兆,這是因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體重過胖,進而引發一連串的肝病。 9. 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Aflatoxins)是一種會誘發肝癌的物質,我們如果吃下了含有黃麴毒素的食品,諸如花生、小麥、大豆、玉米等等製品,會增肝癌的發生率。黃麴毒素是一種黴菌毒素,會長期存在食物中,而且不會因為烹調高溫分解而被破壞,所以一定要注意食物的保存、注意食品有無發霉或受到汙染。(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預防肝癌的方法

想要避免肝癌,就得先顧好肝臟健康及避免肝硬化。肝硬化的原因為肝炎病毒引起或是其他上述等飲酒或免一問,導致纖維組織增生,肝臟愈來愈硬,表面凹凸不平。以下介紹有助降低肝硬化風險的方法,進而預防肝癌: 施打B型肝炎疫苗

我國從西元 1984 年開始對新生兒注射 B 型肝炎疫苗,大幅降低 B 型肝炎的帶原人數比例,然而在西元 1984 年前出生的國民未接踵疫苗,每 5~6 人中就有一位是 B 型肝炎的帶原者,所以施打 B 型肝炎疫苗也許能阻斷感染 B 型肝炎的機率,也能夠降低肝癌發生的可能。 改變生活習慣

抽菸、喝酒、肥胖是罹患肝癌的風險因素,所以請戒菸、戒酒,透過飲食與運動維持體態,才能真的治標又治本。 適度飲酒:女性每天最多一杯,男性最多兩杯。 保持健康的體重:過胖的人請開始減重,減肥的速度建議控制在每週減少 0.5~1 公斤。 安全性行為:除非你確定伴侶未感染 B 型肝炎病毒(簡稱HBV)、 C 型肝炎病毒(簡稱HCV) 或任何其他性傳染疾病,不然性行為最好有安全措施,建議每次都要使用安全套。

打洞或紋身前確認器具的衛生

刺青、紋身或是穿洞請找衛生乾淨的店家,未消毒的針頭可能會傳播 C 型肝炎病毒。 謹慎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

合成代謝類固醇(Anabolic steroid,又稱同化類固醇)是運動員拿來增肌肉量的男性激素。長期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可能會增加肝細胞癌的風險。 好好追蹤與治療肝炎

既然 B 型肝炎與 C 型肝炎都是罹患肝癌的前兆,那麼持續地追蹤與治療肝炎就更顯得重要了。患有肝炎的病友一定不可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就忘了按時回診。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有感受到異狀,就代表事態嚴重了。建議 B 型肝炎、C 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血液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檢查。

什麼是幹細胞治療?癌症幹細胞移植種類、過程、副作用

癌症與幹細胞治療

有些癌症病人在治療階段,可能會接受幹細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髓移植。本文將帶你了解幹細胞移植的全貌。

幹細胞治療通常無法直接治療癌症,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恢復身體幹細胞的製造,尤其是當癌症患者在接受高劑量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或兩種療法一起之後,體內免疫系統被消滅殆盡,急需修復時。(你知道還有哪些癌症治療嗎?推薦閱讀:癌症治療簡介) 什麼是幹細胞?

在人體較大的骨骼腔中,包括像在髖部和大腿等,都充滿了海綿狀的物質,這些海綿組織就所謂的骨髓,而幹細胞則是骨髓最早製造出、最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具有發展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潛力。幹細胞這種能夠多方發展且不斷更新修復的特性,也因此吸引了醫學界的研究,打開現今再生醫學的大門,希望藉此改變人類對疾病應對的方法。

隨著幹細胞的成長成熟,它分別會形成以下三種血球。 紅血球:傳輸氧氣到全身。 白血球:為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對抗感染。(延伸閱讀:癌症免疫治療與其副作用) 血小板:幫助凝血,避免失血。 為什麼需要幹細胞治療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幹細胞治療目的要依病人狀況做判斷。多數癌症幹細胞治療來說,這並不會直接治療癌症,而是幫助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後,恢復自身幹細胞製造的能力。

但對影響骨髓和血液的癌症,像是患有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骨髓瘤、神經胚細胞瘤,或其他血液疾病的人來說,幹細胞治療則有機會可直接對抗癌症,當然也可幫助緩解症狀,直到所有症狀消失為止。(推薦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請注意,醫師唯有在以下兩種狀況,才可能會建議患者進行幹細胞治療:

1. 疾病症狀已緩解,但有可能會復發。

2. 其他疾病治療皆無效。 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

提到幹細胞治療,我們往往會把「幹細胞移植」和「骨髓移植」混為一談,雖然都是採集幹細胞,但其實兩者還是不同,前者用的是血液裡的幹細胞,後者為骨髓的幹細胞。連同臍帶血移植,這三種移植都稱為造血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移植:也叫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患者或捐贈者血液的幹細胞。 骨髓移植:使用患者或捐贈者骨髓的幹細胞。 臍帶血移植:使用新嬰兒臍帶和胎盤的幹細胞。

其中,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為最常見的移植方法,原因包括有: 過程較容易採集 可採集更多幹細胞量 移植後的血球計數恢復速度較快(血球計數值上升為幹細胞移植成功的指標) 幹細胞治療的過程

於一般的幹細胞治療流程,醫師會先給予患者很高劑量的化療,或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一起使用,甚至還會採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以下簡稱 TBI),這可確保殺死癌細胞,但這樣做同時也會殺死骨髓中的幹細胞,此過程被稱為骨髓破壞療法。 (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待治療結束後,會讓患者休息數天,然後再用靜脈導管施予造血幹細胞,過程需歷時一到五小時,身體才能接收全部幹細胞。接著,患者會進入恢復期,當注入的幹細胞被傳輸到骨髓部位,並成長形成健康的血球,骨髓也會漸漸恢復,此過程叫做細胞植入。不過,即使血球計數恢復正常值,免疫系統的完全恢復仍還需要一段時間,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到兩年。 幹細胞治療的種類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幹細胞治療視捐贈者而定,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1. 自體移植:幹細胞取自患者本身。

2. 異體移植:幹細胞取自其他人,可以是血緣關係的人,也可能是外人。

但是,還有另四種幹細胞治療特例,它們分別如下。

同基因移植:幹細胞取自同卵雙胞胎,或三胞胎,其擁有一模一樣的組織結構。 半相合移植:在家人不符合同基因捐贈者移植的情況下,其仍可搭配臍帶血移植和配對完全吻合的非親屬捐贈者移植(Matched Unrelated Donor)捐贈給患者使用。 迷你移植:又稱作非骨髓破壞移植,或使用減低劑量療方(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此移植考量到患者接受骨髓破壞療法會有很高的風險,因此在移植前會給予較低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劑量。 兩次相接式移植:也叫兩次自體移植,患者分別被施予兩次高劑量化療和自體幹細胞,有時候,自體移植搭配異體移植也是方法之一。雖然此移植對有些癌症有效,但兩次移植風險相對會比一次移植來得更高。 幹細胞治療副作用

基本上,幹細胞治療副作用是因接受高劑量化療及標靶藥物引起,包括 TBI 治療,常見副作用有像出血和感染風險,若有其他症狀請諮詢醫護團隊了解。每個人對幹細胞治療的身體反應不同,其影響因素有:

癌症種類 癌症分期(推薦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幹細胞移植前的治療劑量 患者對高劑量治療的身體反應 幹細胞移植種類 患者在幹細胞移植前的身體狀況

選擇異體移植的患者應注意,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以下簡稱 GvHD)為一種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可致命,這是因為捐贈者的免疫細胞視患者身體為外來者,並發出攻擊,傷害皮膚、肝臟、腸道等器官,其可發生於移植後的數週,或更後期。不過,患者與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愈符合,GvHD 的風險亦愈低。此外,醫師也可用類固醇等藥物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統,幫助預防或治療 GvHD。

但是,這不意味著 GvHD 就對身體無益,患者在接受高劑量治療後,輕微的 GvHD 可助身體殺死還存留體內的癌細胞,這也叫做移植物抗腫瘤(Graft-versus-tumor)效應,可發生於多發性骨髓瘤及特定白血病異體移植後。

另外,在飲食選擇也要留意,因為有的食物會導致感染和副作用,請找醫護人員和營養師討論,在出院後,建議遵照以下飲食原則。 充分加熱熟物並趁新鮮吃 洗和削所有水果再吃 洗乾淨所有沙拉菜 避吃烹煮不熟的雞蛋

其他幹細胞治療副作用還包括: 低免疫力、易感染 貧血和出血 口瘡 生病、腹瀉 低食慾 疲倦 不孕

針灸緩癌症疼痛!癌症針灸前必知4件事

你可能知道針灸(Acupuncture)能舒緩背痛和過敏,但其實癌症針灸還可以幫助抑制疼痛。隨著中醫治療的崛起,選擇癌症針灸的人愈來愈多。如果你對癌症針灸功效與安全性存有疑慮,或擔心針灸後遺症,請細讀本文了解更多。

(欲詳細了解癌症,請閱讀認識癌症) 針灸原理乃平衡「氣」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針灸屬另類醫學的一種,也是傳統中醫非常重要的一環。針灸治療是一種將細針插入身體穴位的治療方式,其原理基於能量流,或稱為「氣」,而流竄於特定身體部位的,又叫經絡。

中醫相信,當「氣」自由地在經絡中流動,就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提升身體恢復機制,來平衡身體系統。反之,若「氣」受到干擾,或能量流失去平衡時,身體亦會出現疼痛反應,導致人生病。所以,針灸功效乃在平衡體內陰陽,讓「氣」竄於全身,藉此抑制疼痛並幫助控制其他疾病症狀。 癌症針灸助緩解疼痛

在疾病治療方面,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有研究指出,針灸能減輕化療後的症狀,如噁心、嘔吐。不僅如此,針灸也有助於身體抑制疼痛,同時釋放控管血壓和血流的化學物質,幫助緩解癌症的不適。

對照臨床隨機試驗,針灸也能幫助抑制癌症疼痛,包括慢性神經病變,以及手術後的疼痛,像是乳癌(Breast cancer)、膀胱癌(Bladder cancer)、卵巢癌(Ovarian cancer),以及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

其他癌症針灸能幫助緩解症狀: 疲倦與虛弱感 口乾舌燥 呼吸急促 癌症治療造成的潮熱

另有研究指出,針灸合併止痛藥物效果,比單獨使用止痛藥物要好上許多。

(同場加映:癌症治療) 癌症針灸前必知 4 件事

欲接受癌症針灸緩解病痛的人,務必先諮詢醫師,再找合格的針灸師進行治療。此外,你也可以向有做過癌症針灸的人請教經驗。以下為癌症針灸要注意的四件事: 白血球或血小板量過低者,不建議選擇針灸治療。 針灸前,務必確保使用的針是乾淨的,並且只能使用一次。若針灸所用的針沒有做好消毒,接受針灸治療者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稱愛滋病毒)、肝炎的疾病風險將提高。 將針插入或取出皮膚時,疼痛程度因人而異,針灸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沒什麼感覺,但也有很多人感覺很痛,除了疼痛,有的人可能會有刺痛感、溫熱感、疲累、頭暈、壓力等副作用。 針灸後,皮膚可能會流血或瘀青,但不必過於擔心,過幾天傷口就會自然痊癒了。

認識安寧緩和醫療|緩和與安寧療護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別於以往,對絕症或癌症末期的患者隱匿病情,已不再適用於現今社會價值觀了。患者寧願被告知疾病真相,也不要什麼都不知情地死去。

為幫助患者減輕不適、在最後的生命階段能活得有尊嚴,醫師會先諮詢其家屬和專業健康照護團隊的意見,並給予緩和與安寧療護的建議。本文將剖析兩者的功能與不同之處,讓患者得到最好的全人醫療照顧,同時盡可能地圓滿其心願,也因此安寧照護又被稱為臨終照護。 緩和療護與安寧療護的定義

按照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的資料,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雖然很相似,但仍有不同之處,其定義如下:

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此治療幫助舒緩患者的身體、情緒及心靈層面,同時疾病治療仍能繼續進行。並且,它可於重病的任何階段進行,不須等到頻死時才開始此治療,其包括像疼痛緩解、營養或心理諮商。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此照護同樣為舒緩患者的身心靈層面,但不再進行疾病治療。一般來說,若醫師判斷患者只剩六個月的壽命時,患者及其家屬可選擇是否要接受安寧療護。

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都是為舒緩重病患者的症狀,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且各自會有特殊的專業醫療照護團隊,以滿足其身心靈和情感的所有需要。縱使安寧照護會納入緩和療護的療程,它們仍具有不同的療護功能與目的,以下舉出兩者的三大區別: 緩和療護可於重病中的任何階段進行,安寧照護只會給予絕症的最後階段,或於生命即將結束前的患者。 緩和療護可與其他疾病治療同時進行,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以及免疫療法,安寧照護只會在所有疾病治療都無效後才進行,但仍可抑制症狀或副作用,此為舒緩症狀,並非治療疾病。 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團隊皆會與患者的治療照護團隊溝通與協調,但緩和療護會與治療並行,而安寧照護則會負責主要的患者照護工作。

緩和與安寧照護目的和考量因素

在台灣,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主要提供給癌症患者,其目的有以下三點: 照顧與尊重患者,並幫助舒緩疼痛。 幫助患者完成心願,好讓他臨走不帶一絲遺憾。 幫助患者的家屬在失去摯愛後,能走出悲傷。(推薦閱讀:摯愛離世後~走出悲傷做到這5點

不過,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ing)提醒,在考量臨終照護前,請務必先慎重思考以下三個因素: 患者生存的渴望或接受治療的意願(尤其是老年患者)。 患者的剩餘壽命。 疾病治療與照護的醫療設備。(推薦閱讀:家人朋友得癌症~如何當個好照護者) 緩和療護非放棄治療

有些人可能誤把緩和療護與「放棄治療」混為一談,但其實並非如此。患者在接受緩和療護的階段中,其他疾病治療仍可同時進行,並不拘患者的年齡或疾病的嚴重程度。

緩和療護可以幫助舒緩疾病的症狀和疼痛,進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根據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研究,及早接受緩和療護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還可助於延長壽命。所以,請別把緩和療護和「放棄治療」畫上等號。

經由緩和療護團隊的多專業協助與支持,包括醫師和醫療專家、護士、營養師、社會工作員,以及至親家屬,患者會更清楚自身的病況,並溝通和討論出自己最想要的療護方法。換言之,緩和療護將患者的治療意願納為最大考量,好讓醫護團隊和家人也都能理解和尊重其心願。

在舒緩疾病症狀的過程,緩和療護團隊會盡其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的生活,減輕常見的壓力及症狀如疼痛、焦慮、憂鬱、疲勞、食慾變差、噁心、便祕、呼吸困難、睡眠問題等。

不過,當緩和療護再無法幫助患者舒緩症狀時,醫護團隊通常只有以下兩個選項: 繼續增強緩和療護 轉為安寧照護(尤其當醫師判斷患者只剩六個月的壽命)

安寧照護的意義與服務類型

安寧照護與緩和療護有些微不同,兩者皆可提供綜合型療護和支持,但在安寧照護的醫療設定下,治療疾病的方法將中止進行,不過,身體的症狀控制仍是可以進行。舉例來說,若化療不再對癌症患者有治療效果,而該患者選擇了安寧照護,化療便會中止進行,但若該患者有高血壓,則控制高血壓的治療仍可以進行。

重要的是,患者在接受安寧照護前,醫師與照護團隊要確保對方清楚理解他的病況。直白地說,就是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再也沒有醫療方法可以治療,或緩解其疾病繼續惡化。

在安寧照護的中心思想裡,每個人的生命都相當寶貴,在接受死亡為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時,也應該獲得良好照顧,尊重並幫助患者減輕痛苦,讓他們有尊嚴並完成心願的活到最後嚥下最後一口氣,然後安然逝去,這同時也能幫助親屬度過哀傷。

原則上,安寧照護並不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其他安寧照護機構、護理之家或在家都是可行的場所。根據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資料,台灣的安寧照護服務可分為以下六個層面。 安寧門診:提供緩和醫療的處置與照顧諮詢、末期臨終照顧、病情告知、悲傷輔導。 安寧病房:提供必須住院才能處理的醫療服務,症狀改善後可出院。 安寧居家療護服務:讓病人能待在熟悉的家中,獲得適當的症狀緩解與控制,協助其順利度過瀕死期、在家善終,或在必要時提供適時轉介。 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銜接基層診所或區域醫院的末期病人返家,以及後續的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共同照護:由安寧團隊人員與末期病人原醫療團隊合作,共同擬定照護計畫及諮詢服務,提供更全面的症狀控制與緩解、情緒支持以及心理調適。 長照安寧:銜接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間,一種由失能到死亡的垂直連續性照護。

安寧照護團隊除了有專業的醫師和照護團隊,可能還會有心理治療師和宗教師,為的是要給予患者及其家屬最大的支持。以安寧居家照護為例,護士和醫療人員會固定做家庭訪視,同時也有醫護人員 24 小時隨時待命,以便掌握患者即時狀況。

不過,有些人會抗拒安寧照護,甚至是醫師本身也不例外,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就如同放棄生命。所以,如果患者或其家屬發現已無任何治療選擇,而醫師也沒提出其他治療方向,或許該由你主動開口問醫師了。 誰需要安寧照護?

過去,台灣安寧照護的服務族群多為癌症末期和漸凍人,但經「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安寧居家療護」的範圍擴大後,另新增八個疾病類別的病人如下: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Dementia) 其他大腦變質狀況 心臟衰竭 慢性氣道阻塞 其他肺部疾病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急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

欲了解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施行細則,以及相關醫療抉擇意願書,請至安寧照顧基金會查看。

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什麼是腫瘤?

腫瘤(Tumor, Neoplasm)是一群異常增生、多餘的細胞,可能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發生;腫瘤的生長和分裂速度比一般細胞快得多,且會不斷增生,最後影響到人體功能。根據字義解釋,「腫」是指皮膚等組織的隆起、而「瘤」是指身體組織或器官因細胞過度增生而產生的贅生物。 良性與惡性腫瘤

腫瘤可分為良性(Benign)或是惡性(Malignant)腫瘤,主要以其生長方式和性質區分,而非以致命性來作分類。

良性腫瘤:較常見的良性腫瘤像是皮膚疣,容易切除且不容易復發。良性腫瘤的增生有侷限性,雖然可能持續變大,但不會入侵到鄰近組織。值得注意的是,良性腫瘤若發生在某些部位且不斷增生擴大,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器官的功能受影響(例如:腸阻塞或子宮肌瘤),一旦長在腦部或心臟等難以切除的部位,也可能有高致命風險。 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Cancer)。除了不斷增生的性質,惡性腫瘤還會入侵周邊組織,並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持續擴散,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

腫瘤成因與細胞增殖

人體擁有數十兆細胞,每天有將近上兆個細胞衰老或死亡。由於細胞會不斷分裂和成長,以替換老化或凋亡的細胞,因此組成人體所有組織和器官的細胞總數基本上保持不變,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當這個過程出現錯誤,導致細胞在不該分裂時分裂、在細胞衰老凋亡時無法替換,這些不斷增生的細胞就成了腫瘤。

原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細胞增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與腫瘤和癌症的演化息息相關。 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又稱原癌基因,是人體細胞內之正常基因,平時負責促進細胞生長及分裂。在接受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及病毒等致癌因子作用下,原癌基因就有可能突變成為致癌基因,並大幅加速細胞的生長及分裂形成腫瘤,進而導致癌症。 致癌基因(Oncogene):由原癌基因轉化而成。致癌基因被活化後,會破壞正常的細胞生命週期,導致細胞無法進入正常「細胞凋亡」的程序,反而無限制地增長生殖,這些細胞最後將形成腫瘤,嚴重可發展成惡性腫瘤細胞,也就是癌細胞。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正常情況下,抑癌基因會抑制細胞分裂、修復受損 DNA,抑制癌症產生。然而,在抑癌基因發生突變,或失去功能的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將會不受控制,造成腫瘤生長,最後導致癌症發生。 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不同的腫瘤會搭配不同的檢查方式,包括血液、尿液或切片檢查等,最後交由病理科醫師判定腫瘤為良性或惡性,以下是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X光 超音波 正子斷層掃描(PET)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磁振造影(MRI,或稱核磁共振) 乳房攝影術(Mammography)

不危害健康的良性腫瘤,無須進一步治療,但醫師通常會建議持續追蹤腫瘤生長狀況。如果腫瘤生長部位威脅到健康或生命安全,則有以下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切除後的良性腫瘤不容易復發,也很少變成惡性腫瘤,但是仍須術後追蹤。 化療等癌症治療:少數腫瘤長在不容易切除的部位,就需要化療或放療等癌症治療方式,如:腦部或心臟等特殊部位。

(同場加映: 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原理與6種治療方式

惡性腫瘤即癌症,更多關於癌症相關的內容請參考:癌症專區。

腫瘤的危險因子與自我檢查

腫瘤和癌症關係密不可分,無論是良性或惡性腫瘤,下列常見的致癌因素也是容易導致腫瘤生成的潛在原因:基因、病毒、飲食、肥胖症、抽菸、飲酒過量、過度照射紫外線(推薦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曝露於輻射環境、曝露於環境汙染物(例如:苯)

其他致癌物可參考 WHO 轄下癌症研究所 IARC 的致癌物分類或參考以下文章:【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摸得出來的腫塊多為良性腫瘤,但仍然要請專業醫師檢查才準確。」– 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一般人偶爾會在身體表面觸摸到腫塊而心生疑慮,不知是惡性還是良性的腫瘤。雖然依據病理學的診斷,以切片或細針穿刺才是最正確檢查方式,但民眾還是可以藉由腫塊出現的部位,來初步判斷是否有罹癌的可能。

1. 淋巴結節

淋巴結主要位於兩側頸部,鎖骨上窩、腋窩及鼠蹊部或腹股溝,在以上部位發現的腫塊通常就是發生於淋巴結。多數淋巴結腫大為良性發炎,但也有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如淋巴瘤或是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合併淋巴結轉移。(推薦閱讀:淋巴結腫大

若隆起的淋巴結有紅腫或壓痛之現象,大部分是良性的發炎。另外可依腫大的速度或大小來判斷,一般來說,小於一公分的淋巴結較無臨床重要性,但淋巴結若在短時間內不斷變大,或出現硬化現象,就有可能是惡性淋巴腫大。

2. 皮下組織的腫塊

許多人會在皮下組織長出良性的脂肪瘤或纖維瘤,但不必擔心,絕大多數的皮下腫瘤屬於良性,經常分佈在四肢或軀幹的皮下,觸摸時會隨皮膚移動。不過一旦腫塊在短時間內迅速長大,必須要立即就醫。值得注意的是,良性的神經纖維瘤在極少的情況下也發生惡化。

3. 乳房的腫塊

任何長在乳房的腫塊應該立即就醫,因為早期的乳癌治癒的可能性極高。通常觸診很難百分之百確定為乳癌,醫師會再安排其他檢查如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或細針穿刺、切片,作進一步診斷。

(同場加映:年輕女生不能忽視!乳癌必知的5件事

腫瘤指數迷思

一般抽血檢查時常會包括腫瘤指數,容易讓民眾誤認為腫瘤指數能做為癌症確診與否的依據,但是腫瘤指數用途並非篩檢癌症,因為罹癌病人腫瘤指數未必會上升,腫瘤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罹癌。

一般「腫瘤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包括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 AFP)、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簡稱 PSA)、上皮癌胚胎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簡稱 CEA)等。

腫瘤「標記」主要由癌細胞直接或間接產生,可在血清、尿液或腫瘤組織中檢測到,通常癌症病患的腫瘤指會高於正常人。腫瘤指數除了輔助臨床早期診斷,主要有兩個用途:追蹤癌症是否復發;追蹤治療效果

簡單來說,想要單靠抽血檢查腫瘤指數來檢查癌症多半是不夠的,往往需要專業醫師配合其他影像醫學檢查,才可能早期偵測腫瘤或有無復發情形。

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原理與6種治療方式

「與傳統好壞細胞通殺的化療不同,標靶治療透過將癌細胞解析並研究之後,得以針對每種不同的癌症細胞擬定不同的作戰策略,予以治療。」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是癌症治療的一種,標靶的意思是能更精準的瞄準特定癌細胞進行治療,標靶治療也能結合其他傳統的癌症療法一起使用。

癌症是造成現代人死亡的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光是 2018 年內,就有近 960 萬人死於癌症,若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了有腫瘤生長的情形,如果是良性腫瘤還好,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許多人可能都很難接受,罹癌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拜醫學發展之賜,癌症的治療方式也推陳出新,除了常見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和手術切除外,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的出現,也帶給了癌症病人新的希望,以下將為你介紹標靶治療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的特色

與傳統好壞細胞通殺的化療不同,標靶治療透過將癌細胞解析並研究之後,得以針對每種不同的癌症細胞擬定不同的作戰策略,予以治療。目前大部分的標靶治療以小分子藥物和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為主要治療方式,前者利用其極小的體積,能夠輕鬆的進入癌細胞內部,抑制其他的分子,如變異的蛋白質的生長,或是直接攻擊癌細胞使其死亡。

後者除了有相同效果之外,有些單株抗體會挾帶毒物,直接攻擊癌細胞,或是將變異的細胞標記,讓免疫系統可以辨認,並加以消滅。此外,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一個針對細胞內物質做標記,而另一種則是對細胞表面物質標記,根據所標記物所處的位置,選擇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進行治療。

標記有害細胞的方式

想要透過這種治療,首先,得先標記有害的目標,如果想要辨認那些細胞是在作亂,則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來確認: 蛋白質數量比較:如果某些蛋白質在癌細胞中的數量比正常細胞還要多,它們通常攸關細胞生長,會成為標靶藥物的標的。以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 2(HER-2)為例,它會大量出現在部分癌細胞的表面,幫助癌細胞的生長,而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已被證實其對胃癌和乳癌這兩種高機率含有 HER-2 的癌症,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健保署也將其列入早期乳癌治療的健保給付項目內。 標記變異因子:這種方式則是針對尚未變異成癌細胞的正常細胞中,可能導致其產生變異的蛋白質進行標記,像是BRAF蛋白變異後,產生的BRAF V600,便是引發黑色素瘤(Melanoma)的主因,適合的標靶藥物如日沛樂(Zelboraf),可以治療 BRAF V600 突變陽性且無法以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成人黑色素瘤。 染色體異常辨識:部分的染色體異常現象只發生在癌細胞內,有時候這種異常可能導致融合基因出現,顧名思義,其為不同的基因融合為一體而產生,它所表現的融合蛋白可能是致癌的因素之一。當然這種基因蛋白異常,也是可以透過標靶藥物做出標記的目標。產生變異的融合蛋白,是可能引發白血病(Leukemia)的因素之一,而標靶藥物基利克膜衣錠(Gleevec)可以標定這些變異蛋白,抑制其活動。

6 種標靶治療方式 激素療法(Hormone therapies,又稱荷爾蒙療法):針對部分需要激素作為生長條件的腫瘤,激素療法可以阻止人體分泌該激素,或是干擾該激素所產生的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生長,常見於乳癌和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的治療上。 信號傳導抑制劑(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s):前面提到,變異蛋白質是造成細胞產生變異的重要因子,由於細胞上有著許多的受體,當這些受體接受到周遭環境的訊號時,便會做出相對應的回應,許多癌症惡化的過程,便是腫瘤細胞接收到不停分裂的信號,使得腫瘤不停的擴大。而信號傳導抑制劑就是阻止變異蛋白質傳送信號,導致其他細胞跟著造反的那堵牆。 凋亡誘導劑(Apoptosis inducers):人體的細胞會在有限的壽命裡進行繁殖和分裂行為,以確保細胞能正常地更新換代,研究指出,正常細胞的大約只能分裂 40~60 次,但是癌細胞卻不是如此,其細胞充滿活性端粒酶(Telomerase),使其能擁有近乎無限的分裂增殖能力。而所謂的凋亡是一種人體細胞自然死亡或是淘汰異常細胞的過程,透過使用凋亡誘導劑,將標記的癌細胞重新帶入細胞凋亡因子的管控之下,便能終結癌細胞無止盡地自我複製,使最終得面對死亡。 血管新生抑制劑(Angiogenesis inhibitors):由於血管會提供氧氣及其他細胞生長所需的養分,是腫瘤生長不可或缺的資源,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劑,可以阻斷腫瘤周圍的血管生成,除了能使癌細胞缺乏養分成長而「餓死」外,也能降低癌細胞擴散的可能性。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ies):主要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抑制或殺死癌細胞。以單株抗體為例,它能在標記特定癌細胞表面的變異物質,讓免疫系統得以從成千上萬的細胞當中,辨識出癌細胞的存在,並加以消滅。 單株抗體挾帶殺癌物質:部分的單株抗體除了標記作用外,也可以自身攜帶放射性物質或化學毒物,一旦他們接觸到了癌細胞,便會引爆身上的「炸彈」將癌細胞消滅,而且也因為標記的關係,避免了正常細胞受到波及。

每個人都能使用標靶治療嗎

標靶藥物的適用性取決於兩項條件,如果罹癌者的腫瘤沒有發生符合標靶藥物所能辨識之特定變異情形,則標靶藥物便無法設定標記,治療也就無效。另外,某些癌症需要滿足特定的條件才能使用標靶治療,像是腫瘤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等。

雖然標靶藥物的效果可能比傳統癌症療法還要有效,而且副作用更低,但是並不是每一種癌症都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而且也不是每個患者都能接受標靶治療,加上較為昂貴的醫療費用,標靶治療通常會做為一種輔助而非主要的治療方式。

由於癌症的種類繁多,且早期發現跟晚期發現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在確診癌症的情況下,醫師會針對該情況判斷應該使用什麼樣的療程,如果患者對於標靶治療有疑問,應詢問醫師。

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的優點、種類、副作用

何謂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其實它的概念很簡單,其治療途徑是透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症,因此也叫癌症免疫治療,或作腫瘤免疫療法。此治療通常會搭配其他癌症治療操作,以達到預防、控制或殺死癌細胞,本文將詳細介紹什麼是癌症免疫治療。(認識癌症的七種治療類型:癌症治療簡介)

免疫系統與免疫治療

在談癌症免疫治療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它是由白血球、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系統組織等器官所組成。而當免疫細胞和免疫系統分泌的物質散布到全身,身體就能偵測並殺死異常的細胞,以癌症的狀況而言,能預防或抑制癌細胞的成長。

你知道嗎?人的免疫系統會自動記錄體內平常可見的物質,所以一旦有新的未知物質侵入體內,其系統就會將它視作「威脅」,然後開始攻擊它。舉例來說,當細菌侵入人體,免疫系統可以偵測到這個細菌可能含有身體平常沒有的蛋白質等成分,亦會將其看作「侵入者」並攻擊,這同樣發生在感染、疾病,以及癌症等情況。(延伸閱讀:認識癌症

躲過免疫系統的癌細胞

不過,人體免疫系統仍有它的限制,在現實中,有很多免疫系統健全的人終還是會罹癌,這是因為癌細胞也是從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的,免疫系統不一定能及時偵測此異變。以下為免疫系統在偵測癌症時,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問題: 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差別不大。 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使其難被察覺。 癌細胞有能抑制免疫細胞蛋白。 癌細胞改變周遭的正常細胞,進而干擾免疫系統的偵測。 免疫系統反應不足以殺死癌細胞。

正因為如此,癌症免疫治療才派上用場,藉由科學方法的輔助,來增強或調整患者的免疫系統運作和反應,最後成功殺死癌細胞。(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癌症免疫治療功能與優點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料,由於癌症免疫治療使用生物成分做治療,所以它屬生物療法的一種,或作生物反應調節療法。而有的免疫治療會藉由基因工程提升免疫細胞的抗癌力,則可稱作基因治療。

以下為癌症免疫治療的三個優點:

1. 教育免疫系統辨認和攻擊特定的癌細胞

2. 幫助提升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

3. 輔助身體提升免疫反應

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免疫治療的好處包括有: 基於免疫系統的精準治療特性,可以只對癌細胞攻擊,並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 使免疫系統「記得」癌細胞的形狀,也可於同一種癌細胞再侵入時,將其鎖定並殺死。 使免疫系統可以持續性、有機能性地做調適,倘若有腫瘤沒被偵測到,其系統重新評估並發出新的攻擊命令。 癌症免疫治療途徑和種類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過去數十年間,癌症免疫治療已變得愈來愈重要,新的免疫治療方法和臨床試驗也逐一受檢驗和監測。於癌症免疫治療之醫療場所,可能會在診所或醫院門診中心,治療途徑可分成以下四種: 靜脈:治療直接注入靜脈。 口服:患者服用藥丸或膠囊。 敷抹:治療採乳劑形式,直接敷在皮膚上,適用在皮膚癌(Skin cancer)早期。(皮膚癌表徵這樣看,快來了解:黑痣變化要小心!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 膀胱:治療直接放入膀胱。

很多癌症免疫治療方法已經由研究證實,主要有以下七種:

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為健康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以避免免疫反應過於強烈,但在癌細胞侵犯其他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抑制免疫檢查點就變得必要了,好增強免疫細胞的抗癌力。

2. T 細胞療法:也叫養療法、養療免疫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其透過採取癌症患者身體的免疫細胞,然後針對篩選出抗癌反應最強的細胞,或於實驗室做研究改良,再進行大量倍增,最後用針將它們注入回患者靜脈。

3. 單株抗體:同樣在實驗室人工培育,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簡稱 mAbs 或 MoAbs)也叫治療抗體,是一種免疫系統蛋白,它能和癌細胞的結構結合,使癌細胞容易被免疫細胞辨識,並將其殺死。

4. 免疫調節劑:為強化身體的抗癌免疫反應,有的免疫調節劑只影響部分的免疫系統,有的卻概括整體免疫系統。

5. 癌症疫苗:藉由將癌症疫苗放入患者身體,可提升其抗癌免疫反應,通常是針對健康的人以免感染,但也有疫苗能用做預防或治療癌症。

6. 細胞激素:使用細胞激素刺激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

7. 溶瘤病毒:將病毒做實驗改良後,再用以殺死特定的腫瘤。 (分辨好壞腫瘤有方法,請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

別於化療和放射線治療,癌症免疫治療是透過強化患者的免疫系統,來達到治療效果,但它仍有副作用,此治療並非每個人都適用。不過,只要及早做辨識和診斷,多數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皆可安全處理,患者也可進行生物標記(Biomarker)檢測,找出特定的癌症類型,來衡量免疫治療的效果。

與傳統治療相比,免疫治療的效果或需耗較長的時間,其副作用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像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order),常見的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 頭痛 口瘡 皮膚反應 血壓變化 噁心 身體疼痛 疲勞

另要留意,有時候腫瘤在變小前,會先變大或腫脹,此現象叫做假性惡化(Pseudoprogression),這或許是因免疫細胞的侵入和攻擊造成。在特定的癌症,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也可能和治療成功有某種關聯,特指黑色素瘤患者,他們會呈現白斑症(Vitiligo),但對大多數患者而言,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與其治療效果並無確定關係。(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癌症免疫治療要持續多久

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癌症免疫治療可以延後醫療好處,即使在治療結束後,身體的健康狀態仍可持續。請注意,癌症免疫治療可以是每天制、每週制、每月制,或以週期計算,這是確保身體有足夠恢復的時間,保障健全的免疫反應和細胞產製。

要衡量癌症免疫治療的頻率和時間長度,包含下列三個考量因素:

1. 癌症種類與分期(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2. 接受的免疫治療種類

3. 患者身體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乳房保留手術注意事項:哪些人適合做、副作用

當你今天因為罹患乳癌,需要做乳房保留手術(又稱乳房局部切除手術)時,你應該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要進行哪一種的手術,因為乳房保留手術,包含乳房腫瘤切除術(Lumpectomy)、乳房部分切除(Partial mastetomy)、1/4 乳房切除術(Quadrantectomy)和節段性乳房切除術(Segmental mastectomy)。這項手術,是只摘除有癌細胞侵入的部分,且盡可能保留正常的組織;乳房組織摘除的範圍會視腫瘤大小、位置及其他因素而定。在進行手術前,請務必確實了解手術方式,包含術後疤痕外觀、有多少受影響的範圍必須摘除等詳細資訊。

誰適合做乳房保留手術?

乳房保留手術最大的好處是,患者能保留大部分的乳房,但通常也必須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因此,適合做此手術的條件是符合下列六項的患者:

單側乳癌腫瘤小於五公分。 單一腫瘤,或多發性腫瘤但可在不影響乳房外觀下全數一併摘除。 有足夠的乳房組織,且在移除後不會使乳房變形。 非發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未懷孕。 可接受術後放射治療。

有些女性患者擔心摘除乳癌的範圍愈小,是否會增加日後復發的機率?在大多數乳房切除術的案例中,完全移除乳房並不能提供更高的存活機會,或更好的治療效果,在追蹤數千名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患者超過 20 年的研究顯示,將乳房完全摘除並未有更高的存活率。 乳房保留手術的程序?

乳房保留手術全程約 1~2 個小時,醫師會使用小金屬血管夾置入你的乳房來協助確認必須摘除的部位。除此之外,醫師也會一併檢查你的淋巴結(Lymph nodes)。手術後復原期間,若你有手臂或手部腫脹、皮下水腫、紅腫或任何疑似感染症狀,請馬上通知你的醫師,因為在手術後你通常必須接受放射治療。 乳房保留手術的術前注意事項?

術前幾天必須遵守醫師要求的特定規範。 手術程序說明需要完全了解。 清楚知道手術後復原及護理的相關資訊。

乳房保留手術的潛在副作用? 疼痛或觸碰時感到疼痛。 暫時性腫脹。 手術部位的硬質結痂。 乳房的形狀改變。 乳房切除術後疼痛症候群,像是胸壁、腋窩或手臂的神經痛

卵巢癌分期與轉移:癌細胞可至腹膜或其他臟器

癌症的分期能幫助我們看出體內癌細胞分佈的情形,有助於確認癌症的嚴重程度以及最佳的治療方式。卵巢癌(Ovarian cancer)當然也不例外。卵巢癌確診後,醫師需要判定癌細轉移的狀況,卵巢癌的分期就成了極度重要的指標。

卵巢癌的分期解析

卵巢癌之所以需要動刀,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手術需要採集組織的樣本檢驗,判斷癌症分期。基本上,癌症分期的數字愈小,癌細胞轉移與擴散程度也就愈少。可分為早期、晚期。以數字來分可分為五期,從第零期到第四期。在英文的用法中,會以羅馬數字來標明,第一期是 I,第四期就是 IV。而我們為了分類更加詳盡,還會以英文字母來區分同一個分期內程度不同的嚴重狀況。或是依照 TNM 系統(tumor-node-metastasis)分法。儘管每位卵巢癌病友罹癌的過程與症狀都一定有個別的差異,但若是處於相同的癌症分期,往往醫師也會給予大同小異的療程。(同場加映:癌症分類與分期) 卵巢癌的分期

下列三因素是以英文縮寫被稱為 TNM 癌症分期系統,並以此為卵巢癌分期: 腫瘤(Tumor,簡稱 T):原發腫瘤的大小和局部侵犯的程度,有無擴散至子宮。 癌細胞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擴散到骨盆內或是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 從卵巢轉移(Metastasis,簡稱 M)至遠處: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如肝、腎。

T、N、M 三組縮寫後面也會接續數字與其他英文字母。英文字母排序愈後面,或是數字愈多,則代表癌細胞發展地愈完整。 卵巢癌第一期

癌細胞出現於卵巢或輸卵管內部(T1),並沒有擴散到鄰近淋巴(N0)或遠端器官(M0)。 第 1a 期:癌細胞僅出現在一邊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且骨盆與腹水(Ascites)內沒有出現癌細胞(T1a)。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節(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1b 期:癌細胞出現在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但未出現在外側,且骨盆與腹水內也無癌細胞(T1b)。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結(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1c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T1c)。第 1c 期還可以再細分為三期: 第 1c1 期: 若腫瘤周圍的組織在手術過程中破裂(Surgical spill),造成癌細胞溢出到腹部和骨盆之中。 第 1c2 期: 卵巢或輸卵管的表面有惡性腫瘤,或是在動手術前,腫瘤周圍的組織已經破裂,這可能會使癌細胞溢出到腹部和骨盆中。 第 1c3 期:在腹水中或在腹腔灌洗液之中發現癌細胞。

卵巢癌第二期

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並已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其他的臟器,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T2),不過並沒有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結(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2a 期:癌細胞已經入侵到子宮或是輸卵管,或是雙邊的卵巢(T2a)。癌細胞尚未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N0)或是遠端的器官(M0)。 第 2b 期:癌細胞生長於卵巢附近的器官,諸如:膀胱、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也就是大腸和直腸兩者接合之處)或直腸等臟器的表面若是內部(T2b),癌細胞尚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N0)或是遠端的器官(M0)。 卵巢癌第三期

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腔或淋巴結。 第 3a 期:癌細胞擴散到腹腔內,惡性腫瘤須使用顯微鏡下才可看得出來。 第 3a1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T1)。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器官(T2)。癌細胞僅僅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就是骨盆腔、主動脈旁的淋巴結),癌細胞尚未擴散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3a2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在原發性腹膜癌,且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在手術過程中,無法以肉眼看到腹部(也就是骨盆腔外部)癌細胞,但是在實驗室檢查時,在腹部內膜能夠發現了微小的癌細胞沉積物(T3a)。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N0 或 N1)但尚未擴散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3b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 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 癌細胞沉積物大到讓外科醫師能夠以肉眼所見,但是癌細胞沉積物的尺寸尚未超過兩公分。(T3b) 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可能沒有。(N0 或 N1) 癌細胞尚未擴散至肝臟或是脾臟內部等遠端的器官。(M0)

第 3c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 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 癌細胞沉積物的大小已超過兩公分。 癌細胞沉積物可能位於肝臟或脾臟的外側。(T3c) 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可能沒有。(N0 或 N1) 癌細胞尚未擴散至肝臟或是脾臟內部等遠端的器官。(M0) 卵巢癌第四期

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肺臟,或其他的臟器。 第 4a 期:能在惡性肋膜積水(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肺部周圍的液體) 中發現癌細胞,在肝臟、脾臟、大小腸以及腹部以外淋巴結等部位,皆不會發現癌細胞的擴散(M1a)。 第 4b 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脾臟或肝臟的內部,也擴散到其他的淋巴結以及腹膜後的淋巴結。或者擴散至腹腔外其的他器官或組織,例如:肺臟和骨骼(M1b)。

卵巢癌轉移的徵兆

由上述所知,卵巢癌的轉移可能會到腹部的臟器,除了先前提及的肝臟、肺臟之外,卵巢癌也有可能轉移至脾臟、大腦、大腸、皮膚等等其他的身體部位。此階段的症狀包括: 疲勞 便祕 嘔吐 噁心 胃痛 腎臟疼痛 體重下降 腹水

若有上述的症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安排去婦產科讓醫師檢查。(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