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想要抽血必須要先找到血管,才能插入針頭。有些人的血管輕易就能找到,但也有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拍又打的,淡淡的青色血管才浮現在皮膚表面。而在抽血的時候,常常會看到護理師拿著五顏六色的採血管,這些顏色都有不同的意義。本文將帶您了解真空採血管的顏色分類,以及它們各自所代表的醫療用途。

真空採血管的材質與用途

採血管的材質主要有無菌玻璃或塑膠二類,由於血液所能檢驗的項目繁多,為了區分清楚,根據管子上標示的顏色,才知道盛裝的血液有什麼檢驗用途。另外,有些採血管的內壁,可能會添加抗凝血劑或凝血劑,來幫助或避免血液凝固,透過採血管上的標色,也可以清楚判定管內是否含有這些添加物。以下為真空採血管的顏色分類:

1. 紫色管蓋:此種管內含有乙二胺四乙酸,可以將血液中的游離螯合,防止血液凝固。主要用途為:全血細胞計數、血液分型、血液學檢驗、血紅素蛋白電泳檢查、異常細胞或瘧疾寄生蟲檢驗。

2. 紅色管蓋:此管可能不含任何添加物,主要用於血庫檢驗、血清學或血清檢測,如葡萄糖、三酸甘油脂和澱粉酶等等。由於未添加抗凝血劑,在血液凝固作用的進行下,可以從血漿當中解離出血清,並有其他醫療用途。

3. 綠色管蓋:管內含有肝素鉀或肝素鋰,一樣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效果,主要用於血漿、染色體、骨髓檢驗。

4. 灰色管蓋:管內所含之草酸鉀屬於抗凝血劑,而氟化納則有抑制紅血球發生糖解作用的效果,讓被抽取出的血液在保存過程中,不會因為該作用而影響血糖含量,因此最常被用於檢驗血液中的葡萄糖和乳酸。

5. 淺藍色管蓋:內含 3.2% 的檸檬酸鈉,作為抗凝血劑使用。跟前面所提到的螯合作用有些相似,檸檬酸鈉也會將血液中的離子吸收,成為一種稱檸檬酸鈣的複合物,缺少了鈣離子的血液便不會輕易凝固。測試各項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時間,是此管的主要用途。

6. 深藍色管蓋:管內所添加的肝素鈉或乙二胺四乙酸,有助於測定血液內的金屬物質如汞、鋅、銅和鉛的含量,以及其他毒物的相關檢驗。

7. 黑色管蓋:內含 3.8% 檸檬酸鈉作為抗凝血劑,主要用途為紅血球沉降速率檢測,測試紅血球的沉澱速度。

8. 黃色管蓋:聚茴香腦磺酸鈉和檸檬酸葡萄糖,是此管內可能添加的抗凝血劑。除了可用來檢測 DNA、鑑定親子關係外,聚茴香腦磺酸鈉還有助於穩定血液中的微生物狀態,減慢或抑制它們進行增生或吞噬作用。

9. 棕色管蓋:一般來說,玻璃管內的添加物為肝素鈉,而塑膠管內則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鉀,以檢測血液中的鉛含量為主要用途。

無法久待大樓辦公室?你可能中了病態建築症候群

待在辦公室太久是否讓你覺得不舒服?恐怕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或稱病態大樓症候群)在作祟!它可能是因為室內空氣品質差,或其他外在因素引起,其症狀很像感冒和流感,每個人所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嚴重程度也會因曝露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奇怪的是,隨著你離開該空間,症狀亦會好轉。本文將帶你一窺它的兩大真相。

病態建築不只有辦公大樓

根據印度羅摩克里希納傳教維韋卡南達大學(Ramakrishna Mission Vivekananda University)環境與災難管理系所的研究,病態建築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症狀,其可能造成黏膜刺激、氣喘、神經性效應、腸胃失調、皮膚乾燥,以及氣味過敏。此現象已被證實出現在多個國家的大型辦公大樓,台灣也不例外;雖然病態大樓症候群最常見於開放式辦公空間,但其實於任何一個建築物都可能存在,包含學校和醫院。

(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此外,病態建築症候群也會加劇過敏或呼吸道疾病的問題。舉例來說,同時患有氣喘和病態大樓症候群的人,氣喘病發作的可能性將提高。以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常見症狀:

頭痛、頭暈 鼻子灼熱、鼻塞、流鼻涕 喉嚨發癢 皮膚乾燥、搔癢、長皮疹 眼睛乾澀及痠痛 噁心、發燒、發冷 身體痠痛 疲勞、健忘、易激動、無法專注 胸悶、呼吸困難

(同場加映:進新房不舒服?可能是病態建築症候群

降低接觸風險的時間

事實上,醫學上之所以會使用病態建築症候群一詞,是因為其症狀涉及的因素太多,導致難以辨識,要精確剖析一個原因相當困難。醫師唯一能做的就是逐一處理每一個症狀。以下列出可能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因素,一般來說,症狀的引發通常是由數個因素共同造成。 通風不良、空調不佳。 環境有很多灰塵,如煙塵、二手菸、一氧化碳、織物纖維、黴菌、甲醛、石綿、殺蟲劑、清潔器的化學物質、列印機排出的臭氧。 環境太熱、太吵、太乾燥、濕氣太重。 光線不足、太強或閃爍。 電腦螢幕差。 工作或學業壓力、員工士氣低。 有蟲子或動物排泄物。

(同場加映:通風很重要!5方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要改善病態大樓症候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減低曝露在風險因素的時間,如果在公司,你可以利用午休的時間出去走走,或離開工作的區域,同時這也幫助調適心情;若你是公司的負責人或老闆,請想辦法處理以上所提到的環境危險因子,畢竟有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會提升。

止汗手術風險大?手術前必知注意事項

對有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人來說,手腳異常地大量出汗不僅不適,也會影響生活日常,可能要經常換洗衣物,或想和人握手時,手汗過多等尷尬的狀況,因此,這樣的人通常會考慮動手術擺脫困擾。汗線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泌過多汗水通常是因為交感神經亢進,因此常見的止汗手術會將交感神經切除,稱為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簡稱 ETS)。雖然止汗手術的效果不錯,但仍有一些風險,以下介紹交感神經切斷術的注意事項。

先用止汗藥物再考慮手術

當出現腋下、手掌和臉部多汗與通紅時,可能就是多汗症的表現,可以考慮做止汗手術,但是任何手術前必須謹慎評估。建議在嘗試止汗劑、口服和外用藥物,或是其他非入侵的方式都沒有效果的時候,再去做手術。

其實,大部分全身特發性多汗症(Generalized idiopathic hyperhidrosis)的患者僅須口服藥物治療,繼發性全身性多汗症(Secondary generalized hyperhidrosis)因疾病導致身體過熱所引起,所以需要皮膚科醫師做專業評估。 切交感神經阻汗腺傳遞

簡單的說,交感神經切斷術的目的,是切割並干擾脊柱和汗腺之間的神經訊號傳遞。醫師會用胸腔鏡於腋下的下方做細小的鎖眼切口,直徑各約半釐米,切斷胸部的交感神經或神經節,但這並不會傷害交感神經系統,因為其神經功能有重疊性。

由於它屬小切口手術,患者的疼痛感較少,且復原速度很快,是一種低入侵性的治療方法。手術過程只會花約一小時,然後手術結束後當天即可回家,但可能於切口處及胸部會痠痛,縫合處則會漸漸消失,通常隔天就可以洗澡,過幾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了。

(同場加映:學起來!脊椎手術的風險與術後照護) 多數人適用但含手術風險

一般上,只要年齡介於 10~65 歲,多數人都能進行交感神經切斷術,但若患有呼吸循環疾病、肋膜病(Pleural disease)、未處理的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胸部過多結疤,則不適合接受此手術。

至於手術的風險,因為它需要全身麻醉,所以跟其他手術一樣,可能會有對藥物、出血及感染的危險。比較罕見的狀況則會出現血胸(Hemothorax),血胸是指因某些原因,使血液流入胸腔與肺臟之間(稱為肋膜腔)的狀態,而如果血凝塊無法排解掉的話,可能要做一次胸腔鏡手術。

交感神經切斷術副作用

交感神經切斷術是不可回頭的手術,如果有考慮要進行此療程,務必做好詳細的研究,並找一個對此手術十分了解且經驗豐富的醫師,同時也可以向其他做過該手術的患者詢問意見。以下是交感神經切斷術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代償性排汗:這是最常見的副作用,有七成的患者都有此狀況,多汗的部位包括在背部、腹部、大腿、腳部,值得留意的是,手掌多汗者會較輕微,腋下多汗者較嚴重。但於多數病例中,比起手術前的多汗問題,相較能忍受及管理。 臉部乾燥:有些患者在術後會覺得臉部、頸部及頭皮乾燥,但只要敷保濕霜即可緩解問題,而皮膚乾燥或許還能助改善粉刺問題。 味覺性排汗:少數人在吃或聞食物味道時,臉部會排汗,但基本上並無大礙。 霍納氏症候群: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是很罕見的症狀,發生在臉部做交感神經切斷術的多汗患者,症狀如眼簾下垂、瞳孔縮小、臉部不出汗。 神經炎和神經痛:少數患者會於肩胛感覺痛感,但通常不會變嚴重,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或也可用無類固醇的消炎藥治療。此外,若傷及脊神經,身體上肢會感覺麻痺和無力,但屬極罕見狀況。 心率下降:很多患者於手術後都會有心率下降的問題,但它並不會影響運動耐受力,反而還可能會帶給有心律不整的病人一些益處,但這並不適用在需要高心肺能力的運動員身上。

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鬼月來到,很多人都因為民俗禁忌而不敢玩水。但跟害怕孩子跌倒受傷,而不讓他學走路的道理一樣,畏懼海洋溪流、禁止下水,只是癱瘓大眾,而不是一個有效預防溺水悲劇的方法。積極學習安全的戲水知識,提升自己應付危險的能力,才不會扼殺大家接觸大自然,和從事水上運動的機會。以下4個安全要點,不管幾月玩水都適用,希望能帶大家邁出安全玩水的第一步,讓包圍台灣的海洋,和遍布島嶼的溪流,不再是可怕的奪命場域。

1. 慌張最致命應放鬆漂浮

當發現自己被捲入強流之中時,先不要驚慌。很多人發現自己不小心離岸邊愈來愈遠,在水裡踩不到底時,一緊張,就立刻開始狂亂掙扎,但這麼做只會快速消耗體力。這時應放鬆仰漂或踩水,讓口鼻保持在水面之上即可繼續呼吸。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認識離岸流」教學影片指出,如果遇到的是離岸流,逆流而行與其對抗只是徒勞,可以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方向游出海流,先把自己帶到較平靜的水域,再游回岸邊。

2. 出門玩水浮具泳伴不能少

遇到體力喪失,或被浪潮帶走等危險時,若備有救生圈、魚雷浮標、救生衣等浮具,身邊至少還有個漂浮物可依附。尤其是當身邊有不會或不太會游泳的人,當他們在水中瘋狂掙扎時,千萬不可親身靠近救援,應將浮具遞給他們,否則一被緊張的人攀附,就算自己很會游泳,也有可能被壓下水起不來。下水前也別忘了將自己的玩水計畫告知岸上親友或泳伴,行蹤有人監看,萬一意外發生才比較方便救援。 3. 積極提升水性與泳技以自保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會游泳,但一踩不到底,或到無邊無際的開放水域,就立刻驚慌失措。不能輕鬆踩水、無法不休息游一段距離,也等於泳技不足,建議尋求專業訓練,以避免發生危險。學游泳永遠不嫌晚,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才學很丟臉。勇於承認自己泳技不足,並懂得求助、改善,才是避免玩水遇難的明智之舉。就算水性已經不錯,也可以進階參加救生員訓練,學習自救和危機處理的基本概念。

4. 認識天候海象避免危險因素

了解水域,懂得辨識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挑選安全的地方戲水,就可以降低溺水的風險。例如選擇在有救生員駐點的地方玩水,或不在颱風警報發布時靠近水域,都是基本的安全常識。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懂得辨認潮汐、風浪、洋流,以及可能造成漩渦、海浪的岩石區域,也是很重要的安全知識,有助於讓人避開高風險的下水時間、地點。去陌生之地時若有地陪帶領,會更安全。

除了擁有以上的玩水安全觀念,也別忘了尋求專業訓練,實際學會游泳、自救等相關技能!

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打哈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大腦為了增加供氧量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我們常在感到疲累的時候打哈欠,甚至連看到別人打哈欠,都會引起我們不自主地仿效。但是當哈欠連連,停不下來的時候,可能表示你的身體狀況出問題了。以下將介紹5種打哈欠所隱含的身體症狀。

3種常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睡眠問題:睡覺沒睡好,哈欠停不了。打哈欠最直覺的聯想便是睡眠,如果您有長期失眠的症狀,請務必尋求醫師的幫助,長期失眠不管是對心理或生理的影響,都是相當嚴重的。此外,有些症狀,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但是患者自己卻不太容易注意到,也可能是白天哈欠連連的原因。 藥物影響:許多藥物的副作用會讓你嗜睡,如果您被藥物嚴重影響在白天的精神狀態,也許可以跟醫師討論斟酌改變藥物的劑量,或是尋求其他替代方案。 心理問題:焦慮和憂鬱都可能會導致頻繁打哈欠,在壓力升高時,人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可體松,也稱皮質醇),可體松會提高血壓和血糖,降低人體的壓力,這也同時代表了焦慮、可體松與打哈欠的彼此影響。另外,有些人可能服用抗憂鬱藥物,其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影響精神狀況,讓人犯睏打哈欠。

2種少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心臟問題:哈欠打不停也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刺激,迷走神經是人體分布最廣的腦神經,包括呼吸系統、心臟和消化系統都是它所經過的地方。若心臟有出血、血液輸出量過低等狀況,可能會發生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其徵兆即包含了頻繁地打哈欠,爾後引發患者昏倒的狀況。 多發性硬化症(MS) :哈欠頻繁可能出自於多發性硬化症,其症狀常使患者感到異常疲累,造成不停打哈欠的狀況。此外,研究表示,透過辨識前述所提可體松的異常升高,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現可能有所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慢性疼痛的舒緩妙招

慢性疼痛常常會讓病人苦不堪言,無法好好從事日常活動,而且,事實上,患有慢性疼痛的人因為部分能力喪失,也會造成他們感到憂鬱無助,因此,除了適當照顧自身的疼痛之外,罹患慢性疼痛的病人也要妥善管理好自我的情緒,因為不管是生理上的痛,還是心理上的苦,對我們來說都一樣的重要。

慢性疼痛與情緒的關聯性是什麼?

人體會感到疼痛,是因為身體將疼痛的訊號傳遞給大腦,而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因此疼痛與情緒常會相互影響,例如:疼痛會導致壓力、憂鬱感增加,而壓力與憂鬱則會使疼痛變得更加劇烈。下列2項是慢性疼痛與心理因素最常見的關聯性。

1. 壓力

身體如果有疼痛,就會令人感到壓力。而疼痛對我們身體的生理、心理都會造成影響,進而衍生出很多問題。常導致壓力的生理上疾病有很多,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呼吸和心跳速率加快、肥胖、糖尿病、肌肉緊張或肌肉痙攣等。而這些生理上的疾病,可能會導致身體產生其他問題,如疲勞、睡眠問題、食慾改變,最後可能讓人變得更加憂鬱、焦慮。

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過如果能有效做好壓力管理,將可以直接降低您身體疼痛的強度。第一步,便是認清您的壓力,例如:當您疲憊時如果不能睡一下,或是睡覺時睡眠被打斷,您就會感受到壓力,下列9項為您能夠簡單識別的壓力跡象。 記憶力出現問題,無法集中精神,判斷力下降。 思緒焦慮或快速改變,情緒不安,無法放鬆心情。 經常性的擔憂,緊張不安的習性,如:咬指甲、來回踱步。 喜怒無常,感到寂寞。 感到無法招架任何事。 進食不正常,變得吃比較多或吃比較少。 睡眠時間太長或不足。 拖延或疏忽應盡的責任。 飲酒、抽菸、吸毒以尋求自我放鬆。

如果您有上述提到的徵象,建議您向您的醫師或心理諮商師求助。諮商心理師能協助您有效做好壓力管理,像是提供您冥想、靜坐或呼吸練習等,消除壓力的方法,來減緩您的疼痛程度。

2. 憂鬱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經常也會伴隨著憂鬱的狀況。因為,當您長期受到疼痛的困擾,您會不自覺地感到悲觀與無助,而且每3個有憂鬱症狀的人當中,至少有2個人以上,會使疼痛程度增加,因此,就像壓力一樣,憂鬱對身體也會產生一些影響,例如: 慢性疲勞。 對性生活逐漸不感興趣。 食慾降低。 失眠(Insomnia)。

而且,若您有下列症狀,代表著您可能患有憂鬱症: 大部分的時間感到心情低落及憂鬱的情緒。 經常感到悲傷、憤怒、沒有價值或絕望。 缺乏活力。 缺少參與團體活動的興趣,或是參加活動後感受不到快樂。 入睡困難,或睡得不安穩、維持睡眠有困難。 食慾增加或減少,導致體重增加或減少。 注意力專注有困難。 常有死亡、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想法。

如何做好自我情緒的管理?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這種方法是透過專業治療師協助您改變思路。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您將獲得全新且正面的想法,並遠離您心中的負面想法。在治療的過程中,您會降低對疼痛的害怕程度,感受疼痛遠離而輕鬆自在。經過治療後,可以確定的是,您的自我情緒控制會變得更積極健康。

以下8項是能有效改善想法,降低疼痛感的小撇步供您參考:

不要讓疼痛主導您的生活,多投入能讓您開心愉快的活動,隨時保持積極快樂的態度。 坦然接受身體有病痛的事實,了解日常生活也會受限於疼痛帶來的不方便。知道身體的極限,並且在限度內發揮體能最大的作用。 藉由從事伸展運動、瑜伽、散步與游泳等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隨時鍛鍊、保持身體健康。 保持良好的社交生活,有空就打電話跟親朋好友連絡,一起約吃飯、喝咖啡聊是非。參與病友支持團體,適時為慢性疼痛患者發聲,提供彼此支持、陪伴與關照的力量。 當身體感到疼痛時,請您儘可能找到轉移疼痛的方法,如:多讓歡樂愉快的事物、想法幫助您舒緩疼痛。 隨時保持正面的想法、態度,同時不要放棄治療的希望。大多數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疼痛和諧相處。 確實按時服用處方藥物,這樣您將更能有效面對、處理疼痛。服用藥物之餘,諮商心理師能協助您,找到最適當的生活常規、日常作息。 如果您感到憂鬱或情緒控制有困難,請儘早諮詢您的醫師。您的醫師可能會開立一些藥物,幫助您改善壓力或悲傷導致的情緒變化。

氣多氣少都不妙~簡單4招補氣剛剛好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氣是中醫經常提到的概念,好像身體哪裡出了毛病,都跟氣的多寡有關,今天Hello健康將提供您4招補氣養神的方法,讓您不再缺氣,健康不漏氣!

氣是一種能量維持體內平衡

氣是人體固有且無形的一種生命能量,也是在我們活動的同時,維持體內機能平衡的重要能源,氣不管是過多或缺少,都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引發疾病,因此,如何維持氣的平衡,便是中醫的醫療重點。許多常見的醫療方式,如:針灸、中藥等,都是藉由改善氣的流向或是補氣,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既然氣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缺少氣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從以下3點在日常生活裡的表現就能看出: 氣足:精神很好、有活力,幾乎不太感冒,食慾良好且排便通暢。 氣虛:精神萎靡、免疫力較差、心情不佳,沒什麼胃口而且容易貧血。 氣過剩:焦躁、不耐煩,氣過多也容易產生阻塞,造成人體不適,這時就可透過針灸來「清淤」。

4招養氣方法

前面提過,氣是一種生命能量,要補充這種生命能量的方式顯而易見,就是要活得像個人,改掉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飯、睡覺和呼吸是人體基本需求,達成吃好、睡飽、呼吸好的生活模式,便能改善氣虛的情況。以下將介紹4招實用的養氣方法:

1. 吃好:多攝取天然和健康的食物,保持固定的進食時間,避免吃生、冷食,油炸物和速食更不用說了。可以多吃溫性食物如:雞肉、、全麥、香菇等食物。

2. 睡飽飽:如果您常常熬夜,氣當然不會站在您這邊,尤其睡眠基本佔了我們每天1/3的時間,更能顯現出它對人體的重要性。建議每天睡眠時間至少達7小時以上,才能儲備足夠精神以利白天使用。

3. 呼吸好:通常在有壓力或工作的時候,我們習慣的呼吸方式比較短促和虛弱,透過腹式呼吸法,可以改善呼吸的方式和效率。腹式呼吸法的進行請見以下3步驟: 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氣。 在吸的同時,想像吸進去的氣是進到腹部裡,但不要刻意用力繃緊腹部肌肉,此時腹部會逐漸膨脹,您也可以將手放在腹部上,感受腹部是否有隆起。 然後用嘴巴緩緩地將氣吐出來。

4. 紓壓:適當的壓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但過度的壓力不僅可能影響睡眠、吃飯時間,還影響了呼吸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排解壓力的方式,如運動、健身、唱歌和閱讀等方式,讓壓力不會在心裡築巢久待,保持好心情,也能讓自己更能堅持住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會只有三分鐘熱度。

長時間追劇要小心!健康代價高恐致命

無論韓劇、日劇或美劇,各種影集和電影,都能在各種影音串流平台觀賞,追劇儼然已成了現代人最愛的休閒活動,有時一到假日,甚至可以一整天不出門在家追劇,但您知道這種習慣,可能有害身心健康嗎?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指出,慣性長時間追劇的人,除了睡眠品質會變差之外,疲勞感和失眠症狀也會更嚴重,除此之外,追劇還可能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請看以下的介紹。

久坐不動:腿部血栓恐致命

一些專家認為,追劇會影響心血管系統、視力、社交能力和睡眠品質,而這些都可能衍生出其他健康問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Ohio State University Wexner Medical Center)的蘇菲亞托利弗(Sophia Tolliver)醫師指出,追劇的首要問題是久坐不動。研究表示,久坐會增加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風險,也會增加患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Stroke)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風險。

另有研究發現,因為長時間追劇、長途飛行,或因病而長期久坐的行為,都會增加罹患深層靜脈栓塞(Deep-vein thrombosis)的風險,這會讓腿部血栓,而若腿部血液凝塊剝落,並流進心臟或肺部時,就會致命。而研究也指出,即使花時間運動並達到每日建議的運動量,也無法降低其風險。

少與人互動:恐罹患憂鬱症

托利弗醫師也指出,追劇和暴飲暴食通常是相輔相成的,長時間大量追劇會增加肥胖機率。此外,大量追劇也代表長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少有人際互動,而研究指出,缺乏社交除了會增加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的機率之外,可能也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機率。 螢幕藍光:擾亂生理時鐘

密西根醫學睡眠障礙中心(Michigan Medicine’s Sleep Disorders Centers)主任羅納德切爾文(Ronald Chervin)表示,睡覺前看影集會使人無法睡得久,甚至無法睡到隔天天亮,因為電子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擾亂人體的生理時鐘。 用眼過度:眼睛乾澀疲勞

根據美國視力協會(Vision Council)的統計,使用數位產品超過2小時後,有59%的人覺得眼睛乾澀、疲勞和視力模糊,而頸、肩和頭部,也會感到疼痛。

健康追劇3原則 定期活動身體:每30分鐘就起身活動一下,或是站著觀看某些片段,多利用暫停鍵休息一下。 備好健康零食:在追劇前先準備切好的蔬菜水果,或原味爆米花等健康點心,減少吃垃圾食物的機會。 睡前1~2小時不追劇:睡前不要追劇或是看電子螢幕,以免干擾睡眠品質。

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台灣天氣潮濕炎熱,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出沒,除了較嚴重的疾病傳染,一般蚊蟲叮咬也令人相當困擾,您是否曾發現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蚊子叮,有些人卻不會?蚊子除了會辨別氣味,還有一些您意想不到的因素,都可能吸引蚊子靠近,以下分享 6 個吸引蚊子的原因,以及實用防蚊 4 招。

吸引蚊子叮你的 6 個原因

二氧化碳:是蚊子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所有脊椎動物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理論上,體型大的人會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另外,孕婦或肥胖的人,靜止時的代謝率較高,呼出量也多,所以比起小孩,蚊子可能較喜歡叮大人、肥胖者或孕婦等。 膽固醇:研究發現,如果皮膚有較高的膽固醇濃度,蚊子會特別受到這種人吸引,不過別擔心,並不是體內的膽固醇高,蚊子就會鎖定您,這是因為有些人代謝膽固醇較快,在皮膚表面形成的氣味,容易吸引蚊子靠近。 血型: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有研究指出,比起其他血型,蚊子更偏好O型血的人。 運動:有些酸類,例如尿酸(Uric acid)或乳酸(Lactic acid),會刺激蚊子的嗅覺,並吸引蚊子靠近,我們在運動時,除了會吐出較多的二氧化碳,體內會產生乳酸,汗水也含尿酸,這些都是蚊子最喜歡的氣味。 動作跟熱能:蚊子能藉由視覺偵測人類的動作,也能感測周遭熱能的變化,因此,如果您不停地走動或做出一些動作,其實也是在告訴蚊子:「我在這,快來咬我!」 懶得打蚊子:發表於生物期刊《當代生物學》的一篇研究發現,蚊子雖然較偏好人類的氣味,不過如果偵測到拍打手臂等動作,蚊子會學習避開這類目標,簡單來說,如果您懶得打蚊子,可能更容易被叮,所以不論蚊子是否真的這麼聰明,隨手一揮不僅有機會殺死蚊子,還可能讓蚊子知道這個人不好惹,並遠離他。

實用防蚊 4 妙招

噴防蚊液: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建議,成人可選用待乙妥(DEET, diethyltoluamid,又稱敵避)濃度≦50% 的防蚊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建議DEET濃度 10%~30%,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則不建議使用防蚊液。請根據防蚊液的標籤指示使用,先噴在手上,再用塗抹的,可以避免吸入,效果能持續約 90 分鐘。 穿淺色與長袖:長袖衣物的防護效果很好,如果怕悶熱的話,可以選擇較透氣的材質;黑色或深色的衣物則較容易吸引蚊子。 開電風扇:開風扇對準自己,能有效地防止蚊子靠近,因為蚊子在風的影響下,只能以很慢的速度飛行。 避免清晨或傍晚外出:清晨和傍晚時,風速較慢、濕度也高,如果避開這些時候外出,能降低被蚊蟲叮咬的機會。

進新房不舒服?可能是病態建築症候群

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文明病出現,過敏疾病也是其中之一。過敏原有很多類型,有些可能不太常見,其中,有種特別的過敏症狀,通常只發生在搬新家或是進去新房子時才會發生,稱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又稱新屋症候群)。當您走進一間剛裝潢好的房子,但卻突然感覺暈眩,感覺像是得了重感冒,甚至會懷疑是不是磁場不對甚至懷疑房屋鬧鬼,但其實只是過敏發作而已。究竟病態建築症候群有哪些症狀,以及誘發的原因有哪些,以下為您介紹。

病態建築症候群和感冒易混淆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症狀和一般感冒差不多,所以並不容易察覺,唯一的能判斷的差別在於,這些症狀可能在離開某些特定的建築物後改善很多,但是在返回同一建築物時又再度發作,症狀可能包含: 頭痛 發燒 頭暈噁心 喉嚨癢 鼻塞 持續流鼻涕 呼吸困難 皮膚乾癢 眼睛乾或是刺痛 起疹子 疲憊且容易分心

病態建築症候群影響每個人的時間長短不一,也會因為體質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許多症狀一起發作,也有的人症狀不太明顯,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有過敏體質,或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s),那麼就更容易患上新屋症候群。

空氣和環境都可能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

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CPSC)研究,大約有30%的新房子或是重新裝潢過的房子,室內空氣的品質很糟糕,而空氣品質是引發病態建築症候群的主因之一,此外,還可能有以下其他原因: 灰塵累積太多 吸菸 房間光照不良 長時間看電腦導致眼睛疲勞 黴菌(Mold)或真菌(Fungus) 石棉(Asbestos) 清潔劑中含有化學物質 農藥(Pesticides)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影印機排放出的臭氧(Ozone) 壓力過大 室內太過乾燥 工作環境吵雜 昆蟲或動物的排泄物 建築物內部的通風設計不良 木製地板或家具含有甲醛(Formaldehyde)等揮發有機物質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預防及治療

病態建築症候群容易發生在開敞佈置的辦公室,可以依照以下4種方法預防病態建築症候群:

使用電腦記得適度讓眼睛休息。 避免一整天待在室內,可以多出去走動。 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小心使用漂白劑或殺蟲劑。

如果出現疑似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症狀,可以先諮詢專業醫師,服用抗過敏藥物,例如苯海拉明(Benadryl)或是鹽酸西替利嗪(Zyrtec)等,都能幫助減輕眼睛癢、鼻塞、流鼻水,或是皮膚乾癢的問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