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正常值多少?過快、過慢原因?教你用脈搏計算靜止心率

心跳正常值多少?過快、過慢原因?教你用脈搏計算靜止心率

現代人健康意識逐漸提高,不少人都很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和血糖的三高指標,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不過除了測量血壓外,心臟健康的關鍵指標還包含「心跳次數」,無論心跳太快或過慢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心頭小鹿亂撞時,不見得是偶遇天菜那樣的大好消息,那麼心跳次數應該要幾下才正常?若是發現自己心跳太快該怎麼辦?《Hello健康》帶您深入了解! 心跳正常值多少?脈搏正常值範圍

心跳要幾下才屬於正常範圍?一般而言,心跳速率是以每分鐘的心跳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表示,而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的心率則通常介於1分鐘60~100下(bpm)之間,也就是「靜止心率」(RHR)。

當靜止心率低於60bpm時,可能就有心跳過慢的問題,高於100bpm,則要留意是否心跳過快(心搏過速),並針對個人狀態進一步與醫師諮詢。(建議使用:心率計算機:評估靜止心率標準、計算運動目標心率) 靜止心率算法:摸脈搏15秒算一分鐘心跳

因為心率單位為每分鐘(60秒)的心跳次數,若要自行手動計算,只需要感覺自己的脈搏,計算15秒內脈搏跳動的次數,再乘上4就等於靜止心率(次/分鐘)。例如:15秒內脈搏跳動15次,即15×4= 60bpm(次/每分鐘),就屬於正常的靜止心率。 心跳過快、過慢的原因

心跳次數會受許多因素改變,例如運動會導致心跳加速、而睡覺時心跳會減緩,除了這2種常見原因外,以下狀況也可能影響心跳快慢: 自律神經失調(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攝取咖啡因 緊張 壓力大 貧血 低血壓 肺栓塞 心臟疾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跳很快、很慢都是心律不整

心跳與身體健康相關,而部分疾病會改變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導致心跳次數與節律改變,形成我們常聽到的「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只是一個統稱,心跳太快、心跳太慢或是心跳不規則收縮都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

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眾多,電解質代謝異常、藥物、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都是心律不整的因素之一。當你有心律不整時,也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心悸(延伸閱讀:什麼是心悸?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胸悶 胸痛 頭暈 呼吸很喘 呼吸困難 低血壓 全身無力

心律不整包括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竇房結病變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等不同表現方式,其中又以心室頻脈以及心房顫動特別危險。

據耕莘醫院的統計顯示,近90%因心律不整病患因上述2種症狀造成猝死,因此若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就診檢查並嚴加注意心率變化,遵照醫囑調整生活型態以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心率正常值測量2方法

以下提供2種方式測量自己的脈搏和心率: 量橈動脈脈搏:伸出食指和中指,找到另一隻手大拇指側下方的手腕部分,輕壓該處感受脈搏跳動。 找出頸動脈的脈搏:伸出食指和中指,擺在脖子的側邊肌肉凹陷柔軟處,感受頸動脈跳動。 測量靜止心率的時機

靜止心率指的是人在安靜休息時的每分鐘心跳次數,最佳的測量時間是在早上睡醒、還沒下床的時候;花個15秒鐘,算算看自己的靜止心率吧,懶得換算乘以4的話只要記住,15秒內心跳低於15下或高於25下,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心跳偏快或偏慢。 心跳愈慢愈健康?

靜止心率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是健康警訊,不過一般來說,較低的靜止心率代表心臟足夠健康且強壯,僅需跳動一定次數就能夠充分供應全身血液,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也較低。研究也顯示,較高的心率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女性健康研究協會(WHI)的報告指出,較低的靜止心率能夠保護心臟、降低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的機率。

建議民眾一定要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除了能改善三高的狀況和心血管健康,持續運動一段時間後,會發現靜止心率也神奇的下降了。 心跳過快、過慢如何改善?

較低的心率一般代表心血管狀況較健康,透過下列方式能夠幫助改善心率問題: 保持生活作息正常:獲得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幫助保持情緒穩定,促進心血管健康。 適當補充鎂和鉀:平日飲食中可攝取富含鎂與鉀的食物,以便平衡的作用,達到減緩心跳,預防心搏過速發作的效果。(延伸閱讀:鎂的功效與作用: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適度的運動:運動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還有助提升體內高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好膽固醇)水平,降低動脈粥狀硬化與冠心病風險。(延伸閱讀:達到目標心率運動!變強必知的鍛鍊法) 養成量血壓習慣:自我量測血壓或脈搏可幫助我們監控並記錄自己的心臟健康狀況,同時也便於如心跳或血壓出現異狀時,及早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高血壓不能喝什麼?紅酒、啤酒可以喝嗎?關鍵要看這點!

近年來,國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不斷攀升,不外乎與飲食西化及外食人口增多有關,此外,現代人平時壓力大,下班後經常會與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暢談生活大小事。不過,若有高血壓還能喝酒嗎?就讓《Hello健康》為各位一一解惑,並提供大家飲酒上的建議!

高血壓可以喝酒嗎?

適量喝酒確實可以降低血壓。即便如此,也不鼓勵大家飲酒,畢竟只要1天喝超過3杯酒即飲酒過量,會影響體內的心肌細胞,使血壓瞬間上升,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心臟衰竭。長期飲酒過量,則會引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若於服用降血壓藥物後喝酒,還可能使其失去療效。

此外,酒精的熱量也不低,舉例來說,一罐容量330毫升的啤酒熱量約為161大卡,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喝多了不但會使人發胖,甚至還會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決定喝這杯酒前,病患應評估所有的風險因子,例如許多人有心臟病或肝臟疾病等家族病史,這類人就應盡量避免飲酒,因為它會提高嚴重併發症發生的風險。酒癮大的人,更應控制每天酒精的攝取量,避免血壓飆升。

然而,高血壓患者也應該盡量避免飲酒,平時也須採取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飲食,並規律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將血壓控制在120/80mmHg之內,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血壓可以喝紅酒嗎?

有些研究顯示,紅酒中所含的多羥基苯酚(Polyphenols),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對健康有益,可降低血栓發生率及血管的壓力, 1杯紅酒不會使血壓升高,但紅酒中的酒精就不那麼友善了,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酒精其實會降低紅酒抗氧化的效果,不利於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實用的飲酒量建議

若酒癮大的人想戒酒,請逐步地減少攝取量,因為如果突然停止飲酒,反而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若您已罹患高血壓,請暫停飲酒,或控制酒精飲料的攝取量,建議若年齡在65歲以下,每日勿飲酒超過2杯。(延伸閱讀:4方法減酒戒酒~是對心臟最好的保護

如果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罹病風險,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資料: 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得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 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 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寶寶的健康,請避免喝酒

一般民眾雖然不需要到滴酒不沾,但平時仍注意酌量飲用,才可預防罹患高血壓、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中風(Stroke),畢竟人生裡,並不是每樣嗜好都對健康有益,只要好好掌握分量即可活出快樂又健康的人生。(延伸閱讀: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Hello健康》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年輕人肌少症注意 心臟病風險增加,2招預防肌少症

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仍是國人10死因之第2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的驚人數據,讓人談及心臟病成因時,總與抽菸,飲食、作息不正常等危險因子聯想在一起,然而被多數人忽略的是,現代人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不僅加劇肌肉流失,甚至已造成「肌少症」,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當人體肌肉量不足時,就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這樣的現象已不再侷限好發於老人,如同骨質流失一樣,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之外,老化與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會引發「肌少症」。

究竟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有無前兆可循?肌少症和心臟病又有何關聯?就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肌少症的危害與預防,保有健康肌力,向心臟病say no! 什麼是肌少症?肌肉流失原因說明

人體的肌肉分為3種: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我們一般指的「肌肉」一般指的是骨骼肌,佔總體重的30-40%,除了保護關節病維持體人體姿勢外,也是我們進行所有活動的關鍵,包括咀嚼、呼吸等基本行為也都需要骨骼肌的參與,可見骨骼肌的重要性。肌肉也是貯存、轉換能量的工廠,能及時提供運動所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肌肉也能幫助淋巴、血液回流,維持免疫和心臟健康。

當肌肉隨著年齡、飲食不均、慢性疾病或長期臥床而逐漸流失,人體便會出現動作與功能喪失問題,若經過診斷,發現有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變弱,就稱為「肌少症」;例如行走步態不穩、易跌倒、感到無力與疲倦等。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年過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70歲後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快速流失。(延伸閱讀: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年輕人雖然肌肉流失速度相對慢,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坐少動,仍有機會出現肌少症,千萬別掉以輕心,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

肌少症會提高心臟疾病的風險

心臟是人體的核心,負責收縮與舒張,將血液、氧氣輸送到全身,肌肉也扮演了幫助血液回流到心臟的關鍵。若有肌少症的問題,心臟必須更賣力跳動,長久下來對心臟不僅是巨大的負擔,更會讓心肺功能出問題。

肌肉與人體新陳代謝密切相關,諸如血糖的調控、蛋白質儲存皆需肌肉的幫助。當肌肉減少時,基礎代謝率也會下降,因此人體代謝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速率就會減緩,造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長久下來引起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更會演變成心臟疾病。

《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文獻也顯示,較少肌肉量的中年人,患有心臟疾病的風險至多增加了81%。

如何判斷肌少症? 量小腿圍就知道!

肌肉量需要用精密的儀器來測量,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研究顯示,以160公分、55公斤的女性為例,肌肉量應大於9公斤;男性以170公分、80公斤為例,肌肉量至少需大於14公斤,才能滿足最基本的肌肉量標準。

若無儀器測量肌肉量,以下2種測量法也能作為居家簡便判別的方式: 手指測量法:雙手食指和拇指圈成一個圓圈,以此圓圈住小腿最粗處,若指尖仍有許多空隙,則肌少症風險較高。 皮尺測量法:使用皮尺量測腿圍。將小腿與大腿垂直呈90度後,以皮尺繞過小腿並量測小腿最粗處之圍度。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出,國人平均小腿圍為33.8公分,若小於33公分,則患有肌少症的機率較大。此外,若發現行動吃力、時常跌倒、毛巾擰不乾時,也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

2招預防肌少症 避免肌肉流失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與充足的蛋白質攝取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的不二法門。想有效提高肌肉量,建議以負重、阻力訓練為主,雖肌纖維會在運動後暫時受損並帶來痠痛,但肌肉可利用蛋白質進行修復並增加肌肉量以適應訓練強度,達到延緩肌肉流失的效果。

為避免運動傷害,建議久未運動者、老年人、慢性病或肌少症患者,應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並請教練指導正確的動作。 攝取充足蛋白質

建議每人每天攝取體重x1.2~1.5公克的蛋白質,以55公斤的女性來說,1天至少應攝取66公克蛋白質。此外,衛福部也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曬太陽15分鐘,以利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轉化,充足的維生素D除有助預防骨質疏鬆,也是維持肌肉功能與強度,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重要的維生素。(延伸閱讀:預防肌少症可以這樣做)

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哺乳、飲食、運動、日常注意事項

根據統計,每1,000個活產寶寶當中,約有6~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包含心室中膈缺損和法洛氏四重症等較常聽到的先天心臟疾病。該如何照顧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和兒童呢?本文將一一為你介紹。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6點哺乳須知

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較差,因此家長在餵奶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避免寶寶嗆到或嘔吐,以下列出相關哺乳注意事項:

要點1:奶嘴的挑選

奶瓶口的奶嘴有許多種類型,由於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不佳,如果奶嘴開口太小,可能會讓寶寶吸不到奶水,反而吸進一堆空氣,提高嘔吐機率。建議家長們可以選擇開口較大、圓形的奶嘴。 要點2:餵食採少量多餐

先天心臟病的寶寶較易在喝奶時感到疲倦,少量多餐可以確保寶寶喝到足夠的奶量。此外,寶寶一次喝太多奶,也容易因胃部壓迫胸腔而造成不適。(延伸閱讀: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假設原本的餵奶間隔為每四小時 60c.c.,可改成每三小時 45c.c.。另外,寶寶在喝奶的時候也要適時的休息,不要一下全喝完,容易嗆到或太脹。

要點3:隨時注意寶寶狀況

如果你在餵奶時發現寶寶有發紺(皮膚發藍、紫)或是看起來呼吸急促,應該馬上暫停餵奶。 要點4:餵食者要半坐臥姿餵奶

半坐臥指的是半躺半坐,身體呈現 45 度的姿勢,媽媽們可在背後墊著枕頭或抱枕,幫助支撐身體。抱著寶寶餵奶時,寶寶則採膝胸體位,趴伏於媽媽胸前,可以讓寶寶更輕鬆喝到奶水、不易疲倦。(延伸閱讀:寶寶生病好心疼!父母怎麼餵才放心) 要點5:餵奶完需助排氣

喝完奶的寶寶,餵食者記得要幫寶寶拍背以助排氣,並讓寶寶採右側臥姿來幫助消化,同時觀察寶寶有無溢奶狀況。 要點6:吐奶處理方式

讓寶寶的頭部轉向側邊,接著拍其背部,讓殘餘在口腔內的奶水能夠全部流出,避免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最後還要清潔寶寶口腔。

先天性心臟病童飲食須知

有心臟病的兒童與一般的孩子無異,都需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惟因先天心臟病兒童的呼吸較費力且容易疲倦,因此影響食慾,導致營養攝取不夠。

家長們可觀察孩子的飲食喜好,在餐點裡適量加入喜好食物,提高孩子的進食意願。另外,也可以增加高蛋白質、熱量較高的食物,補足病童的成長所需。

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水腫或心衰竭的症狀,在飲食上就要改成低鹽或無鹽,並減少水分攝取。

孩子若有服用毛地黃(Digoxin)等心臟病藥物,則可補充富含鉀的食物,例如菠菜、空心菜、香蕉、柑橘(除了葡萄柚)、柳橙汁、山藥和地瓜等。

一般在接受治療時,醫師便會叮嚀相關注意事項,家長們不必過度擔憂。 先天性心臟病童運動原則

很多家長會因為擔憂心臟病童,而限制或阻止他們運動,這樣反而有反效果,不論是一般人或是心臟病童,都有需要享有運動的好處。

較為嚴重的心臟病童仍需遵照醫師的建議,嚴格限制運動量;而症狀輕微者進行一般遊戲或玩耍等輕度活動,只要運動時或運動完不會氣喘、發紺或出現異常疲倦等症狀,其實沒有問題。另外,發現孩子活動到一半突然蹲下或暫停活動,出現不適的神情,請立即休息並觀察情況有無好轉,否則應盡快送醫。

然而,過於劇烈的運動如賽跑、打籃球等,可能不太適合未經手術治療或處於藥物治療中的病童。建議家長仍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病童的運動方針。

先天性心臟病4注意 第一:預防便祕

便祕時需要特別用力,而對於心臟病童來說,這種出力也會增加心臟的壓力。因此平時多讓孩子由蔬菜水果中攝取充分纖維質,並利用腹式呼吸、按摩腹部等方式,促進腸道蠕動,達到每天排便。

第二:預防心內膜炎

一些特殊心臟病病童易罹患心內膜炎,為確保免於感染,請在接受牙齒保健(拔牙等)、消化道或生殖泌尿道手術等各項檢查與任何手術前,應事先請教先天性心臟科專科醫師或告知施術醫師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是否需先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治療中造成感染。

除了部分先天心臟缺陷,容易讓細菌附著在心臟組織外,心臟病童感染心內膜炎(Endocarditis),會讓本來就較虛弱的心臟功能雪上加霜,引起其他重度併發症,不可不慎。

第三:預防感冒、避免感染

先天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普遍較弱,即使是一般感冒也要特別注意,以免造成嚴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遠離感染源,像是避免和感冒的人接觸、維持環境整潔、戴口罩等。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弭,勤洗手和戴口罩這兩項基本的防護務必做好。

如果出現發燒,應該先幫孩子降溫並觀察身體狀況,因為發燒會讓病童的心臟負荷增加和容易缺氧,若無改善就須即刻就醫。 第四:小心哭泣引起發紺

對寶寶或兒童來說,哭泣是常見情況,但有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如果過度哭泣、哭得太久或太用力,可能會造成發紺。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發紺症狀加劇。(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這些狀況需要立即就醫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

呼吸困難、急促 發紺無法改善或症狀加劇 高燒不退 活動力變差、異常疲倦 下肢、眼眶、前囟門發生水腫 尿量大幅減低 心跳突然減慢或增加

爸媽看過來:寶貝需要做新生兒自費超音波嗎?專業醫教你這樣做!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家長常會問: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到底有沒有必要做呢?其實這個檢查比較像是「買保險」的行為;當生活有餘裕時,會想花錢多買點保險;但經濟拮据時,保險就變成可以犧牲的東西。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也是一樣,因為大部分孩子檢查的結果,幾乎都是正常或者輕微異常,只要追蹤即可。

新生兒心臟病風險有多高?

根據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吳美環研究,台灣每10萬名新生兒,約有1307位是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包含開放性軟圓孔),機率約是1.3%。這樣的機率乍聽之下其實不低,等於每一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新生兒是有先天性心臟病。

事實上,這些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單純的先天性心臟病,以下共佔了1046位新生兒(約80%):

心房中膈缺損 心室中膈缺損 開放性動脈導管 肺動脈狹窄

心室中膈缺損怎麼辦?新生兒心室中膈缺損分4種,缺損大小影響自癒率

另外,比較嚴重、一定需要進行手術矯正的嚴重型先天性心臟病僅有141位,大約是0.1%。 嚴重型先天性心臟病的0.1%機率算高嗎?

實際上並沒有這麼高;透過「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發現孩子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其實比0.1%還要更低。

剛剛所說的統計,是「 盛行率」的統計,是反映整個群體的狀況。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尤其是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多數會在出生後就出現「厲害」症狀,例如唇色發紺(發紫)、呼吸急促、心臟衰竭等,所以一出生後不久,就會被送到加護病房做檢查及照顧。

另一方面,現在產前的胎兒心臟超音波,也是越來越精準,許多先天性心臟病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會被診斷,出生之後馬上就會進行治療。

所以對於產前檢查正常、出生後完全沒有症狀的健康寶寶,藉由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來診斷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其實機率遠低於0.1%。 除了心臟超音波之外,其實新生兒都有做「危急性心臟病篩檢」喔!

寶寶出生之後,醫師會和爸爸媽媽說,孩子會進行很多很多新生兒篩檢項目喔!這些項目確實非常繁瑣,爸爸媽媽不可能記得起來;其中就有一項是「危急性心臟病篩檢」,這是透過測量新生兒的右上肢和下肢得到血氧濃度結果,如果差距過大或是血氧濃度太低,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發現,篩檢6387位新生兒中,篩檢有問題的寶寶有16位,其中5位最後被診斷是危急性心臟病。因此透過篩檢而找出危急性心臟病的機率大概是0.07%。 各項檢查之外,其實還有「醫生」啊!

不論是足月兒或者是早產兒,一定會有醫師幫孩子做基本的生理檢查,其中就包含心音聽診。先天性心臟病中,許多都會伴隨有心雜音。一般新生兒發現有心雜音時,就會需要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有心臟結構的異常。 層層保護之下,讓風險降到最低!

醫學令人討厭的地方【聽醫師的話】就是,我們可以說有心臟病的機會低於0.01%,但就是沒辦法說100%沒有心臟病,因為凡事都有例外。在層層保護之下,聽起來台灣的孩子在經過一連串的檢查之後,應該都不會有未發現的先天性心臟病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仍是有少數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在出生後檢查都正常,但在數個月後慢慢產生症狀,就診之後才發現是先天性心臟病。 透過自費的心臟超音波,可以讓未發現的心臟病機率降到更低。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要不要做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啊?我自己的孩子,我一定幫他做心臟超音波。畢竟超音波是非侵入的檢查,且提供的資訊很充足,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都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診斷。算是性價比很高的一個檢查。

當然性價比是一回事,但還是需要考量經濟能力。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是一個「划算」但「非必要」的檢查。因為在台灣的孩子其實受到了層層保護,很多常規的篩檢、檢查可以抽絲剝繭,嚴重的心臟病抓出來。因此也不必為了沒有做新生兒的心臟超音波感到太過擔心。

心律不整忌吃食物:飲食怎麼改善?心跳過快不能吃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保護心血管功能;但若心臟不舒服仍維持相同的飲食習慣,反而可能愈心痛。《Hello健康》為大家整理出5大心律不整忌吃食物,與你一起保護心血管,跟心臟病say no!

心律不整忌吃5大食物 1.酒精

提到心律不整,最常出現的頭號敵人就是酒精。無數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會導致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症狀),導致患者脈搏速度不正常、呼吸困難。因此如果你有疑似心律不整的症狀,即應儘早減少酒精的攝取。 2.咖啡因(茶、咖啡、能量飲料)

咖啡因、尼古丁(香菸)和其他興奮劑,會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甚至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對於已經診斷出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含有高飽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食用過多的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增加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諸如奶油、起司、紅肉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反式脂肪則常見於零食(餅乾或洋芋片)或各種油炸食品之中。

4.高鈉食品

長期由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鈉容易引發高血壓,並可能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多數的加工及冷凍食品皆含有大量的鹽來方便保存、增加風味。因此應盡可能食用生鮮食品,或選擇食用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5.高糖食品

研究報告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比一般人多40%,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所導致,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若你已經是糖尿患者,則需要注意整體糖分吸收,酌量分配含糖食物食用份量,以免造成血糖波動過大,加劇糖尿病或其它併發症狀。(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心律不整飲食怎麼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簡單列表,作為改善心律不整的日常飲食指南: 1.心律不整多吃這些食物 蔬菜 全穀食物 橄欖油 水果 豆類

2.心律不整多吃無害,對身體各有益處

魚類 雞肉 堅果 蛋 乳製品 3.心律不整要忌吃 加工食品 含糖食物 高油脂食物 精緻澱粉

心律不整常見原因:加工、高糖食物

有些特定食物會為心臟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顯著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像是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超商食品,或含糖量過高的飲料、餅乾及蛋糕,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體重過重、糖尿病、認知能力衰退或癌症等。以下為大家說明5種應該盡量減少攝取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解說膽固醇過低原因、危害及標準

許多人聽到「膽固醇」,可能存有刻板印象,覺得「膽固醇」就是對人體不好,;其實,這都要怪膽固醇過高,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膽固醇也是人體產生荷爾蒙與構成細胞膜,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一般人大都會擔心膽固醇過高,不過,有些人反而會膽固醇「過低」,這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問題呢?趕快來看看,如何界定膽固醇過低?又有哪些症狀?

什麼是膽固醇過低?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所謂「膽固醇過低」,是指哪些膽固醇過低?所以,我們先以一般血脂檢測最常看到的數值為例,膽固醇主要可分為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總膽固醇代表所有膽固醇總和,包括低密度、極低密度、中密度及高密度膽固醇等;低密度脂蛋白負責載送肝臟製造的膽固醇,經血液送給需要的細胞;高密度脂蛋白則會與血液裡的膽固醇結合,送回肝臟進行代謝。

關於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過低,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醫界仍在研究;不過,高密度脂蛋白過低,代表更多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勢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膽固醇過低原因

膽固醇和飽和脂肪普遍存在於肉類和蛋,素食者、不愛吃肉與熱量攝取不足的人,就可能膽固醇偏低;不過,其原因並非是食物膽固醇過少,而是製造膽固醇的原料之一–飽和脂肪過少。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內的膽固醇濃度主要是肝臟製造,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反而只佔一小部分。

此外,有些遺傳疾病,如史密斯-蘭利-歐匹茲症候群(Smith-Lemli-Opitz syndrome,簡稱 SLOS)、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或是罹患癌症等,也可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 膽固醇過低會有危害嗎?

有學者提出,膽固醇過低可能影響正常細胞功能,對於大腦這種佔膽固醇含量 25% 的器官,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已經知道,膽固醇是合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合理;部分研究也發現,過低的膽固醇濃度,可能與癌症、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憂鬱症(Depression)相關。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一般公認的研究成果,證明膽固醇過低對人體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罕見疾病 SLOS(Smith-Lemli-Opitz症候群)患者因基因缺陷,人體膽固醇合成發生問題,多數患者皆會有膽固醇過低,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小頭、顎裂、心臟缺陷及腦部發育異常等,患者反而需要透過膽固醇補劑改善症狀;不過,這並不等於一般人膽固醇過低,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關於總膽固醇過低會對人體造成有什麼影響?醫界仍未有定論所以,通常不會針對偏低的膽固醇進行治療;現在主流醫學仍將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點。

膽固醇過低的標準

其實,不僅膽固醇過低對人體危害沒有定論,目前醫界對於膽固醇過低的標準,也還未有明確共識。

若以一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檢測標準值來看,只有規定總膽固醇應低於 200 mg/dL、LDL-C 應低於 130 mg/dL,但沒有標註應該高於多少。

根據美國知名診所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資料指出,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

該如何面對膽固醇檢測的結果?

膽固醇過低究竟會對一般人造成什麼影響?醫界未有定論,人們面對膽固醇的態度及醫師給出的建議,也會因為研究進展而有所變化,甚至與過往建議相反。

無論如何,當前醫學治療方針著重在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過低等病症,留待日後進一步研究,為我們解答膽固醇過低的好壞之處。

若你的膽固醇並非處在標準值之內(可能用紅字標示),請諮詢醫師,討論改善的方式。

高齡心臟重症患者手術新選擇!何謂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一文帶您了解

89歲黃姓老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第三期慢性腎病,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發現三條血管病變,4個月內還因三次急性心衰竭惡化住院;經醫院進行繞道手術術前評估,死亡率為17.2%,他本人也抗拒動手術;面對如此高齡、高風險的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不只成功救回老翁一命,而且老翁3天就出院,還能中氣十足地說:「以前走一段路要停三次,現在都不用休息就能走到底」。

國內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心臟重症患者也愈來愈多,傳統常採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風險高,復原時間也長;就算採行傷口小、復原快的心導管介入治療,風險也不低;如何能透過安全循環輔助系統,減少病人風險,是全球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亟需追求之道;《Hello健康》帶您了解,台大醫院新近發表的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如何幫八旬老翁成功完成高風險的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與葉克膜及主動脈氣球幫浦相較,其特點又為何? 高齡、重度心臟患者手術方式選擇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慶昌表示,嚴重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過去臨床治療原本就相當棘手;傳統常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重建血管為首選,但因風險過高,不管是醫師或患者都對於採行手術治療卻步。

黃慶昌說,對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心導管介入治療是另外一種可達成冠狀動脈循環重建的方式;不過,心導管介入治療雖有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但術中風險絲毫不亞於、甚至高於外科手術,導致病患循環不穩定、心跳停止而需接受急救甚至緊急開心手術。

即使在心導管術中未發生重大併發症,但因為風險高,手術結果也常常只能先治療最嚴重的病灶處,治療成果有限。 新型循環輔助系統是什麼(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近年來世界各地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面對此種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建議於必要時可採用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輔助,可避免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導致心跳停止需進行急救或甚至需接受緊急開心手術。

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Percutaneous micro-axial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其特點與執行方式如下: 是一種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可在心導管術中由股動脈將導管逆行性經主動脈穿過主動脈瓣膜置入左心室 血液於左心室經由機械幫浦驅動抽入導管內 再送至遠端主動脈根部的導管出口流出 其血流方向與正常生理狀況相同 可達成輔助心臟輸出的目的。

因應未來可見有愈來愈多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率先引進「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在2022年10月18日成功完成首2例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輔助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幫兩位重度冠心病合併嚴重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達成完全心臟循環重建;透過此系統,預期未來也將大幅改善病患的症狀與心臟功能。 採用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條件為何?

因應高齡且高風險的複雜心臟重症患者,採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的病患常有以下情況: 病患共病多 血行動力學不穩定、心臟功能差 冠狀動脈結構複雜度高 目前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有哪些?

常規醫療目前可使用的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包括以下兩種,但各有其侷限:

主動脈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能提供的循環輔助較弱,於重症高風險病患的幫助較有限。 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受限於管路較粗、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及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等缺點,雖然能夠提供全身各器官的循環所需,也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經皮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比較(台大醫院提供) 新循環輔助系統特點為何? 新系統臨床效益如下: 術中血行動力學較穩定 較易達成完整冠狀動脈重建 減少術後死亡或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改善術後左心室射出分率與心衰竭症狀 減少反覆再手術或再住院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急性腎損傷

目前通過美國FDA及台灣TFDA通過核可的適應症包括如下: 高風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循環支持 心導管介入治療術後 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患者之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之心因性休克) 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中循環支持。

台大醫院表示,目前此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考量病患未來住院期短、增加心臟復原機會,亦可減少健保支出,亦有其值得重點納入給付之可能必要性。

靜脈曲張可改善?這幾招可以舒緩!

長期久站、久坐或過胖,導致腿部開始出現靜脈曲張時,靜脈會突起、浮至皮膚表面,不僅會影響美觀,嚴重時可能還會出現併發症,甚至潰爛截肢,因此不可小看靜脈曲張的嚴重性。那麼靜脈曲張是否可以改善?需要靠手術治療嗎?《Hello健康》教你快速舒緩靜脈曲張的妙招!

為什麼會靜脈曲張?哪些人容易有靜脈曲張?

以正常的生理狀況而言,下肢的靜脈血管會藉由瓣膜的閉合來維持血液回流避免有逆流的可能。當瓣膜發生問題時,血液會逆流並淤積於下肢靜脈,長期下來則造成靜脈直徑變粗、浮出皮膚表面,形成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

至於哪些人較容易有靜脈曲張?不妨一起來檢測你是否有靜脈曲張的風險: 家族史 長久站立或久坐者 中高年女性 體重過重者 長期便祕 長期穿高跟鞋者 長期服用避孕藥

靜脈曲張症狀

初期的靜脈曲張不會有明顯的感覺,但有些人會出現下列症狀: 小腿皮膚癢 腿部腫脹 腿部沉重

之後站立時小腿後面、腿部內側會出現腫大的藍色靜脈,且會愈來愈明顯,女性在生理期前後會更加嚴重。當靜脈曲張愈嚴重,則會出現下列症狀: 靜脈突出的皮膚會癢 疼痛感迷顯 腳踝血液淤積呈現紫色 靜脈破裂出血

改善靜脈曲張的小妙招

靜脈曲張嚴重時會有不少併發症,像是靜脈血栓、靜脈炎、靜脈出血破裂導致出血或潰瘍,甚至會導致截肢,因此應趁還沒惡化時,及時找出如何改善靜脈曲張的方式: 穿著彈性襪:彈性襪的彈力可以給予靜脈適當的壓迫,讓靜脈沒有空間可以繼續擴張,且長時間穿著彈性化能夠有效減緩靜脈曲張帶來的不適感。由於要長時間穿著,並非愈緊愈好,建議材質上應挑選透氣、排汗較為適合。 維持正常體重:體重過重者的脂肪會對血管的支持力較弱,容易產生靜脈曲張。 少穿緊身衣物:緊身牛仔褲或彈力褲會壓迫靜脈,讓大部分血瘀積在下肢,導致靜脈曲張。 多走動:多活動下半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代謝廢物。 腿部按摩:擦乳液時可以順便幫腿部按摩,減少水腫,按摩也能促進血管及其周圍的淋巴,有助於減緩痠痛。

靜脈曲張的手術治療

除了可以從日常生活改善靜脈曲張,必要時也要採取手術治療避免靜脈曲張惡化,手術治療又可以分成2種: 傳統手術治療:在病變血管下開數個1~3公分大的切口,利用血管通條將病變的血管抽出。不過傳統手術傷口大,需要深層麻醉。且傷口較具疼痛感、不美觀且容易復發。 血管雷射治療:從0.1~0.2公分的微小切口放入雷射管線,經由導管前端將病變的血管閉合。手術通常只需30~40分鐘左右,傷口較小,術後也比傳統手術更易照顧。

另外,硬化劑也可以治療靜脈曲張,硬化劑適合用於靜脈1~3mm以內的病患。將硬化劑注射至靜脈,藉此破壞內皮細胞,引起發炎反應以及血栓,消除靜脈曲張。不過硬化劑相對有副作用,部分患者會過敏、局部疼痛,甚至產生色素沉澱的情形。

法布瑞氏症是什麼?會對壽命造成影響?原因、症狀、治療解析

阿德從小就病痛不斷,只要感冒、天冷變化,手指、腳趾就會像被鐵槌敲般劇痛,皮膚也長滿奇怪的紅疹,卻找無病因。

直到某日阿德突然昏厥摔車,送醫經院方安排深入檢查後發現,阿德罹患的是罕病「法布瑞氏症」。手腳疼痛、皮膚問題,乃至於心律不整所致的昏厥皆因此病。

究竟法布瑞氏症是什麼?為何會手指長紅疹、腳趾劇痛,甚至影響心臟健康?《Hello健康》一探法布瑞氏症對健康的影響,並介紹法布瑞氏症的症狀與治療。 法布瑞氏症是什麼?

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為罕見疾病,屬於「溶小體儲積症」的一種。溶小體的作用形容細胞的垃圾場,可藉由多種酵素將蛋白質、黏多醣、醣脂質等物質消化,並分解成小分子,提供細胞回收再利用。(你也想知道: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法布瑞氏症被視為一種基因缺陷,當病患體內缺乏名為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α-GAL)的溶小體酵素,導致細胞脂質無法代謝,將使相關醣神經鞘脂質及球三糖神經酰胺(Globotriaosylceramide,簡稱GL3)及逐漸堆積在全身的細胞,引發各處器官病變。

法布瑞氏症典型3大症狀:併發症多、不容易診斷

因基因缺陷,導致GL3主要堆積在腎絲球、腎上管的上皮細胞、心肌細胞與瓣膜纖維細胞,造成腎臟、心血管、腦血管及神經病變。由於法布瑞氏症的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直至成年甚至30、40歲才經由併發症發現罹患法布瑞氏症。

法布瑞氏症的3大典型症狀如下: 肢體末端疼痛:為最明顯的症狀,且天氣變化、有情緒壓力時疼痛感會更加劇烈。疼痛感包括抽痛、灼熱感和刺麻感,嚴重時患者可能無法站立或睡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皮膚紅疹:皮膚出現暗紅色疹子,主要分布於下腹部與大腿間,頸部、四肢末梢與胸部。 角膜斑點:眼睛角膜出現輻射狀或螺旋狀的混濁斑點,有時水晶體也會出現混濁的情況。

法布瑞氏症恐引發中風、腎衰竭

法布瑞氏症的危險之處在於若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過度累積的GL3會使身體各處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腎臟及腦血管等發生病變,嚴重者更可能面臨洗腎,甚至猝死的情況。

法布瑞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女性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症狀也較輕微,因為法布瑞氏症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常見病變器官與併發症如下: 腎臟病變:腎絲球過濾下降出現蛋白尿,後期則演變為腎衰竭。 心臟病變:通常出現於成人後,症狀嚴重程度不一,可能出現左心室肥大、二尖瓣閉鎖不全、心悸、心律不整,後期則常有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問題。 腦血管病變:導致缺血性中風、腦血管梗塞、頭暈或頭痛等。(延伸閱讀:頭暈、視力模糊竟中風?頸動脈狹窄7大前兆:表情不對稱、四肢麻快就醫)

法布瑞氏症會影響壽命嗎?

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資料,若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男性「法布瑞氏症」患者壽命平均減少約20年,女性則減少約15年。 法布瑞氏症4大治療藥物:早期治療有望重返正常生活

法布瑞氏症的治療分為2部分,一部分針對症狀治療,一部分則透過酵素替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ERT),藉由注射α-半乳糖苷酶藥物,改善GL3過度累積的問題。

若早期接受治療,病情可獲得妥善控制並重新正常生活,但若治療時機太晚,已出現心肌肥大或器官衰竭,治療難度便會大幅提高。

針對法布瑞氏症常見的症狀,可區分為4大類治療藥物與方法: 肢體疼痛:使用苯妥英(Phenytoin)、癲通長效膜衣錠(Carbamazepine)預防及緩解慢性疼痛。 皮膚病變:藉由雷射治療身上所出現的暗紅色疹子。 心血管、腦血管病變:使用抗凝血藥物改善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嚴重者則可能需接受冠狀動脈手術。 腎病變:前期會先以藥物緩解腎臟病變速度,若腎衰竭已入末期,則需透過洗腎延緩病情。

新生兒建議接受基因及酵素檢測

由於法布瑞氏症屬於基因疾病,因此若家族中有任何成員患有法布瑞氏症,建議安排新生兒接受基因及酵素檢測。

母親可在產前透過基因診斷、懷孕期間的羊膜穿刺來發現法布瑞氏症,產後則可藉由新生兒手、腳之血液測定嬰兒的α-GAL酵素活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