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心臟病5大迷思!瘦子不會得心臟病?心臟病一定是遺傳造成?

破解心臟病5大迷思!瘦子不會得心臟病?心臟病一定是遺傳造成?

心臟病泛指所有對心臟造成影響的疾病,舉凡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其中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以「冠心病」為主。隨著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人口愈來愈多,心臟病的發生率已大幅提升。

心臟病不只為特定族群的專屬疾病,除了過度肥胖、有心臟病家族病史、有時心悸或胸痛等症狀的患者之外,其實稍有不慎,你我都有可能讓心臟病找上門!《Hello健康》就來破解5大心臟病常見迷思。

❌迷思1: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就統計數字而言,肥胖者相對於瘦子確實較易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等問題。因此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跟著提高。

即使機率較低,但瘦子也有少部分罹患心臟病 。特別是自恃吃不胖所以飲食不健康的人。因為吃不胖,平時很少運動,且對油炸物、甜點、含糖飲料及零食等高油高鹽高脂肪食物戒心更低,導致身體的膽固醇、脂肪及血糖過高,成為看似苗條,卻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族群。

❌迷思2: 老人才會得心臟病?

現今社會節奏快速、飲食精緻化、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生活方式,讓過去多以為50歲以上才要注意心臟疾病的情形翻轉,罹患心臟病的年齡層逐漸下修,35歲起的中壯年族群更成為主要的危險族群。

有愈來愈多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不到30歲,而這些患者的共同點多是三高、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少運動或有菸酒習慣的族群,顯見心臟病已非長者專屬。

建議中壯年族群應開始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和運動習慣。若感覺呼吸或胸口有喘、緊繃等不適感,都應盡早就醫檢查,定期健檢。

❌迷思3:心臟病常因遺傳造成?

家族有心臟病史,確實是心臟病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但僅是機率較一般人高,而非絕對。此外,若家族有心臟病的遺傳史,後天飲食習慣又高糖、高油或高鹽,平時也沒有運動習慣,如此在日後出現三高甚至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明顯更高。

若家族已確定有心臟病的遺傳史,建議積極調整生活、注重飲食均衡,相對降低心臟病的發生機率,避免邁上家族史的後塵。

❌迷思4:胸痛、易喘是心臟病前兆?

心臟病不一定以胸痛表現,頭暈、呼吸困難、牙痛、胃痛或肩膀痛等亦會合併發生。而胸痛時亦可能由食道炎、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或氣胸所造成,若單以胸痛即判定為心臟病恐怕過於大意,最好仍應盡快就醫診斷處理。

另外,心臟病發作時併發的呼吸費力現象,或是感覺較喘的狀況,亦常被認為是心臟病前兆,但也可能是肺部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度肥胖等原因所致。。

當胸痛、易喘的情況發生,卻難以判定是否為心臟疾病時,建議仍應儘速就醫、交由專業醫護人員協助診治。

❌迷思5:心臟不好不能運動?

許多人因為三高或心臟疾病而易累易喘,乾脆因此不做運動,或減少活動量,卻忽略了適當的運動才是扭轉心臟健康的重要性。

運動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改善三高疾病,讓血液流動代謝順暢,並改善心臟功能,因此適度運動對心臟疾病的控制是有益的。然而,心臟病患者的運動方式仍需比一般人多加小心,尤其運動前要暖身、注意溫差變化、不要激烈運動等。 適合心臟病患的運動,相對緩和的如慢跑、騎車、游泳、太極拳等著重加強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都可適度施行,但重點是要循序漸進,並且在有人監督下進行運動訓練,才能避免發生危險。

也因適度的活動有助於維持身體與心臟機能,建議心臟病患除了運動前後應進行約5~10分鐘暖身運動跟緩和運動外,亦應觀察運動前後的心臟狀況並與醫師諮詢討論,提供個人最適宜的運動頻率與種類之相關建議。

指甲變黑、變紫?指甲顏色透露身體健康,解析4大指甲顏色

健康的指甲應呈溫潤的粉紅色,表面沒有紋路與皺褶。若指甲並非處於此狀況,表示身體可能有某些問題。

Hello健康》過去曾介紹過指甲發紫或指甲有黑線,以及指甲有直條紋和橫紋所隱含的狀況。本篇文章我們將針對指甲顏色,告訴您各種指甲顏色的形成原因,以及需注意的潛在疾病。

指甲健康相關文章

指甲、腳趾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指甲有黑線免緊張!7大狀況發黑長斑你中了沒? 指甲有直條紋?指甲紋路與原因詳解!若有橫紋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從4種指甲顏色看身體健康

指甲的紅色來自於下方血液的顏色,指甲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因此若血液出現變化,或疾病與外在因素影響指甲健康,指甲就會改變顏色。以下介紹常見的4種指甲顏色,幫助您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況。

指甲顏色1:黑色

指甲呈黑色有3種原因: 指甲受傷:受傷會導致指甲下方出血或瘀血,使指甲呈黑色或紫色。隨著傷口癒合,黑色外觀多會逐漸消失,但需注意受傷的嚴重程度。若傷得過於嚴重,指甲可能會剝落或造成指甲基質受損。 指甲基質受損:指甲基質位於指甲尾端,是生成指甲的主要構造。指甲基質受損除了可能使指甲呈黑色之外,也會影響指甲的生成。視情況可能需去除指甲以修復基質。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的一種,通常從黑線或黑斑開始演進。若發現指甲黑線或黑斑並未隨指甲生成而往前,反而向外擴散且愈來愈多,請盡速赴皮膚科檢查。

指甲顏色2:藍色或紫色

指甲呈藍色或紫色通常為血氧過低所致,其原因可分為以下3種:

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又稱肺阻塞,包含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 氣喘 呼吸窘迫 肺炎 肺栓塞

心臟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衰竭 低血壓 周邊血管阻塞或損傷 休克

其他因素 由寒冷或情緒壓力過大所引起的雷諾氏症 位處於高海拔地區

指甲顏色3:黃色

指甲呈黃色的原因較複雜,可能為各種慢性疾病所致,因此若發現指甲變黃,且短期皆無改善,建議赴皮膚科接受深入檢查以找出原因。以下列出指甲變黃的可能原因: 香菸中的焦油所致 肺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真菌感染 乾癬(又稱牛皮癬)(延伸閱讀:了解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糖尿病 胡蘿蔔素血症 甲狀腺疾病 淋巴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

指甲顏色4:白色

指甲呈白色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整個指甲變白,二是有白色斑點。

指甲變白的原因如下: 糖尿病:糖尿病除可能使指甲變黃,也可能使指甲變白或沒有月牙。 身體虛弱或營養失調:如心臟衰竭、貧血或缺鋅。 肝病:例如肝炎或肝硬化,特點為指甲整體變白,但邊緣顏色變深。 腎臟疾病:腎臟疾病可能會導致Lindsay’s nail(林賽氏指甲),使指甲變棕白色。

指甲出現白點的原因如下: 指甲受傷 真菌感染

上班族皮膚保養警報!如何避免長痘痘?5招輕鬆顧好肌膚

上班族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一不小心就忽略了皮膚保養,導致「臉色」慘淡;很多人甚至誤以為待在有空調的室內環境中,感覺沒有出汗,就不用擔心皮膚保養的問題;事實上,即使整天待在辦公室不出門,同樣要注意皮膚保養。

上班族的皮膚困擾

以下是3種常見的皮膚問題,供上班族朋友們參考:

1.皮膚好乾

待在空調房一整天,皮膚容易乾燥,主要是皮脂腺分泌減少,工作時常忘記喝水,造成皮膚水分流失所致,皮膚因而乾燥黯淡,缺乏彈性,容易形成皺紋。

2. 長痘痘

一般人焦慮或沮喪時,很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皮脂腺分泌旺盛,導致痘痘狂冒,有些人甚至連續長好幾週才稍停歇,此時,要盡快尋求醫師幫助,醫師可能會透過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藥物,例如塗抹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A酸(Retinoids)等藥膏,情況嚴重者可能會需要口服用藥。(延伸閱讀:痘痘壞了面子?學6招抗痘找回美麗

3. 濕疹

辦公室往往人口混雜,雜物擺放多,又加上台灣氣候潮濕,容易孳生塵蟎和黴菌,空調中的合成纖維,還會刺激皮膚,惡化皮膚狀況,此時,工作壓力還排山倒海而來,濕疹(Eczema)、酒糟性皮膚炎(Rosacea,又稱玫瑰斑)、乾癬(Psoriasis)等皮膚問題可就上門找麻煩了。

上班族的保養之道

長期待辦公室的上班族,可以試試看以下這些方法,來維護皮膚健康。

1. 避開空調出風口

盡量不要直接坐在空調的風口處。如果可以的話,將空調出風口轉向沒有人的方向,並且準備保濕噴霧或保濕霜等等,每 2~3 小時做1次皮膚保濕。

2. 多喝水別久坐

上班時,不妨幫自己設立小聲的鬧鐘,提醒自己少喝含糖飲料,多喝水,每天必須喝2~3公升(L),這時別逼著眼球緊盯電腦螢幕,不妨到辦公室外望遠凝視,伸展筋骨,不僅能預防皮膚太乾,也能促進工作效率。

3. 避免長時間盯電腦螢幕

研究顯示,如果長期坐在電腦桌前,皮膚狀況可能更糟糕,尤其患有酒糟性皮膚炎或濕疹的病人們,應當多加留意,若工作需要一直打電腦,記得每小時都要起身走動,並且注意電腦桌周邊的清潔,避免灰塵與塵蟎孳生。

4. 洗臉保濕

如果一整個上午覺得皮膚好緊繃,不妨善用午休時間,卸下妝容,好好洗個臉,讓皮膚呼吸一下,洗後記得保濕,有益皮膚健康,如果可以的話,建議準備卸妝棉來清除臉部多餘的油脂,避免毛孔堵塞、形成粉刺與痘痘。另外,皮膚保養可不是女生專屬權利,男生也別大意,請參考痘痘別再冒!保養帥臉的5個關鍵。

5. 再忙別忘記吃飯

許多上班族忙於工作的時候,會選擇略過一餐,或是用零嘴打發,雖說是情非得已,但如此習慣長期下來,不僅對皮膚甚至整個身體健康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建議擠出 15 分鐘的時間,吃一頓營養均衡的午餐,也能恢復體力,讓下午工作更有效率。外出用餐時,多點一份青菜或沙拉,幫助攝取豐富維生素及纖維質,並控制脂肪攝取量,減少身體負擔,促進皮膚健康,當然,如果能帶便當,自主掌控飲食來源與均衡,那是最好的了,總而言之,別為了工作,而不吃飯。

6. 按醫師指示用藥

如果醫師開立皮膚用藥,無論工作有多忙碌,記得要撥出時間,定時用藥,切勿自行斷藥,另外,痘痘還沒好的時候,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壓,以免細菌感染,讓問題更棘手。(延伸閱讀:痘痘別再冒!男士保養帥臉的5個關鍵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看電視、玩手機會散光?解說兒童散光原因、症狀!及早矯正不弱視

許多父母發現小孩散光都非常吃驚,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與常看3C產品或孕期營養等無關,但有些因素確實會提高散光機率。

Hello健康》向您說明兒童散光的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幫助您及早發現與治療兒童散光,守護兒童視力健康。

散光是什麼?

散光(Astigmatism)俗稱亂視。在正常狀況下,當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射至視網膜時,會聚焦成一個點。這個點若位在視網膜之前,就是近視;位在視網膜之後,則是遠視。散光指光線射進後並非聚焦成一個點,而是散開的影像。 左為正常聚焦成一點的光線,右為分散成多點的散光

散光主要因為角膜或水晶體的方向弧度不同所造成。角膜是眼球最外層的屈光構造,就像一個放大鏡。當光線射進眼睛時,正常角膜就會如同一個「圓形」的放大鏡,將光線集中成一個點,但若角膜並非圓形,而是橢圓形,光線就無法正常聚焦在單一點上。

多數人的角膜都偏橢圓形,形狀類似橫放的雞蛋,因此都會有一點散光。散光的度數在50~100度內屬合理範圍,但若在150度到200度以上,便需接受矯正,以免演變為弱視。

兒童散光的原因

兒童散光通常是遺傳所致,也就是先天性的,與看電視、滑手機、閱讀習慣不良或營養攝取等因素無關。若父母有散光,小孩有較高機率也有散光,但若父母沒有散光,小孩仍有散光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角膜外傷、眼睛疾病、眼睛手術或揉眼睛等因素也會導致散光或使散光惡化,因此父母需注意不要讓小孩一直揉眼睛,若有眼睛問題則應盡早就醫檢查。 兒童散光的症狀

無論距離遠近,散光會使兒童看見的影像模糊或扭曲,或於特定方向時才會使視力變清楚。而兒童散光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導致弱視。

兒童的視覺系統在6歲以前是高度發展期,這段期間兒童所見的影像因散光而較為模糊,會影響大腦視覺系統的正常發育並造成弱視。弱視是不可逆的終身傷害,一旦兒童弱視且未於6歲以前矯正,隨著年紀增長跟著增加治療難度;超過9歲後便難以治癒,成為永久性的視力問題。

一般而言,散光超過150度,特別是斜向散光很有可能造成弱視,需接受矯正治療。(延伸閱讀:兒童近視怎麼辦?掌握小孩近視原因、治療!兒童近視不矯正,每年增加100度) 兒童散光的檢查與評估

兒童眼睛的調節能力很強,因此在接受視力檢查時,通常需使用散瞳劑讓睫狀肌放鬆,以此獲得正確的檢查結果。

兒童散光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 電腦驗光或檢影鏡:檢查角膜與水晶體的整體散光 角膜弧度檢查:辨別散光來源

若角膜散光度數過高,可能會使用裂隙燈觀察角膜,或建議加做角膜地形圖檢查,以釐清可能的角膜病變。 兒童散光的治療

兒童散光主要透過配戴矯正眼鏡治療,其治療重點有二:一是不讓度數繼續惡化,二是讓視覺系統正常發展而不要演變成弱視。

若散光度數不高,小孩僅需配戴一段時間的眼鏡即可,並持續追蹤兒童的視力發展,但若兒童的年齡與度數符合以下情況,便可能需長時間配戴眼鏡矯正:

1歲以下度數高於300度 1歲~2歲度數高於250度 2歲以上度數高於200度

此外,散光可分為順向散光與斜向散光等2種。順向散光較不易造成症狀,而斜向散光則容易引起視力扭曲或模糊。若小孩是症狀較嚴重的斜向散光,只要高於100度,家長就需考慮矯正治療。

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不少幼童在成長階段常喜歡挖鼻孔,有些即使已經進入國小就讀,仍改不了,甚至有吃鼻屎或將鼻屎隨意亂抹的習慣,不僅不衛生,也會讓人感到討厭;其實,挖鼻孔就是清潔鼻孔的行為,父母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若挖鼻孔的方法不當,例如手指不乾淨,便可能引起鼻孔感染,若頻率過高,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Hello健康》告訴您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同時分享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習慣的方法。 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

無聊或好奇:就像有些人無聊時會抓臉或玩手指頭,小孩習慣挖鼻孔,可能是因為無聊或好奇。 緊張焦慮:如同吸拇指、咬指甲或玩頭髮,挖鼻孔也可能是緊張的表現,但相對而言,焦慮程度較低。 過敏:過敏常使小孩亂挖鼻孔,因為過敏所產生的黏液,跟鼻涕乾掉的硬塊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招改善愛挖鼻孔的壞習慣 1. 不指責、要教導

小孩當眾挖鼻孔,雖然會讓人覺得習慣不佳,但若一昧責怪、強迫制止或嘲笑方式,對小孩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誤認為挖鼻孔反而會吸引父母注意,或嘗試挑戰父母的容忍度;因此,建議以「以教代罵」,讓小孩了解為何不能挖鼻孔。 2. 教導實用的替代方案

有些父母會用道具來制止小孩挖鼻孔,例如拿繃帶將孩子的手指纏起來,但這樣只是在懲罰小孩,甚至會產生虐待小孩的爭議;建議教導孩子在鼻子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改用擤鼻涕方式代替挖鼻孔,或挖鼻孔時稍微迴避到旁邊角落,之後也要記得洗手。

3. 觀察並分散小孩注意力

觀察小孩喜歡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情況下挖鼻孔,如看電視或發呆等,並嘗試在他們挖鼻孔時,給他們一些東西,如玩具、書本,讓他們有事可做、分散注意力。 4. 嚴重情況請求助專家

若小孩挖鼻孔的習慣已經很嚴重,例如出現傷口,或演變成持續性的焦慮反應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其他孩童常見的焦慮反應還包含吸手指、挖鼻孔與睡眠障礙。 5. 耐心樂觀以待

當小孩漸漸長大,可能會慢慢培養其他興趣,並取代挖鼻孔的習慣;另外,小孩入學後,也可能因為不想被同學嘲笑,自然便會慢慢改掉挖鼻孔的習慣。

小孩自慰怎麼辦?正常行為別驚慌 父母牢記4招  

不管任何年紀,只要是人都會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享受興奮感,小孩也不例外,就跟成人一樣,也會因為好奇心與舒適感而自慰。不過這種行為在童年探索期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必驚慌。

發現寶寶自慰時父母請這麼做

不要慌張

自慰是安全的,並不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其實小孩還不知道性是什麼,他們的自慰並不伴隨性慾,只是純粹喜歡舒服的感覺;然而,若自慰的頻率過高,代表小孩可能有潛在的問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焦慮、不知所措的情緒或缺乏父母關心,都可能引發小孩過度自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視而不見

為了避免小孩日後受到性侵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教導小孩如何建立身體的界線,例如私處不能被自己以外的人觸碰。有些父母會將這個議題擴展到自慰,然而隱私權的概念對3歲大的小孩來說沒有意義,他們只是在憑直覺探索身體。一旦試圖阻止小孩自慰,小孩可能會因為好奇心而更頻繁地嘗試,因此在這個階段,視而不見、設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會比極力制止來得好。

分散注意

就像其他壞習慣,如挖鼻孔、咬指甲或吸拇指,小孩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開始自慰。雖然知道小孩自慰是可接受的行為,但若自己的小孩在別人面前自慰,還是會讓人尷尬不已;建議可在此時採取幫助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給小孩玩具,讓孩子的手不會一直擺在私密部位附近。

注意自己的反應

父母對小孩自慰的反應,會深深影響小孩日後對性的感受,如果家長反應過度、對小孩生氣,會讓小孩對自慰留下陰影,讓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骯髒或不好的,並在往後的人生,對性或愉悅感產生羞恥和內疚的想法。

若真的很在意小孩自慰,問題可能來自家長本身,而不是小孩;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對性感到困惑,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小孩一起面對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可以與其他父母或醫師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從中獲得一些處理的建議。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造成的疫情風暴已持續兩年多,許多感染確診者在解隔離後,卻陸續到門診求助;照理說,新冠肺炎康復後,理應是處於「無敵」狀態,為何會需要求診?新冠病患又會產生什麼後遺症,需要進一步治療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部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為您專文解析。

新冠肺炎康復者應注意兩大現象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並沒有所謂的「無敵」狀態,仍有可能會再次感染;就如同感冒病毒一樣,第一次感冒好了,也可能會在幾天內或幾個月內再次反覆感冒。因此,新冠肺炎康復後,還是需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此才能降低再度感染造成二次傷害。 並非每位確診新冠肺炎的感染者都會發生後遺症,但隨著確診者人數提升,在康復解隔離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需要治療後遺症的患者需求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而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持續數週、數月或數年,因人而異。 常見新冠後遺症有哪些?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新冠後遺症包括哪些健康問題?下列是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條列新冠後遺症包含:

 一般症狀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 發燒

呼吸和心臟症狀

呼吸困難或短促 咳嗽 胸部疼痛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

神經系統症狀 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 頭痛 睡眠問題 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 身體發麻 嗅覺或味覺變化 抑鬱或焦慮

消化系統症狀

腹瀉 腹痛

其他症狀

關節或肌肉疼痛 皮疹 月經週期的變化

以中醫觀點來說,上述症狀是病毒侵襲人體致病,屬於「外感風邪」的病因;風邪致病,因個人體質寒熱虛實狀況不同,反應在不同病人身上,才會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各式症狀。因此,不同的患者同樣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就中醫對策來說,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這便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 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應對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調理政策

以下根據資料統計出最常見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分別提出中醫辨證說明: 肺系症狀: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 神經症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記憶差、失眠、嗅覺味覺異常

研究認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在中醫認為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除了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外,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而且常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的,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關節肌肉疼痛、皮疹

感染後病毒量減少,潛伏在身體深處,只要免疫力一下降,就伺機跑出來攻擊皮膚、肌肉、關節,造成疼痛發炎。中醫治療需要清熱涼血、袪風止痛,中藥可處方當歸拈痛湯、溫清飲加減方。 怎麼做才有機會減少新冠後遺症發生?

根據美國CDC的研究表明,包含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已患慢性疾病者、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都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

因此,規律、穩定地接受慢性病治療,接種新冠疫苗,都可能對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或發生確診後中重症的機率下降。另外,規律地作息、保持良好的運動與生活習慣,都能幫助身體抗病毒達到最佳效率,亦是減少後遺症的不二法門喔!

換季病毒最活躍!簡單7點健康預防感冒過秋冬

「夜寒如水,露水將凝結成霜」這是24節氣中「寒露」的描述,近來早晚溫差大,許多人身體也馬上發出警報,一不小心就會罹患感冒;最主要原因是人體為了適應外在溫度的變化,免疫系統需承受額外的壓力,導致免疫力減弱,易受病原體攻擊,其來源也包括任何來自動植物的病原體或灰塵;保健防疫靠自己,只要參考以下6點簡單有效的撇步,就不怕換季感冒上身、流鼻水、酷酷嗽或喉嚨癢癢了!

所謂感冒,就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數百種病毒和細菌可能誘發感冒;在季節交替時,病毒比較活躍,而且因為早晚溫差大,人體較難適應,若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或細菌便會乘虛而入,侵犯人體而導致疾病。

1. 多喝水

水分為人體重要的成分,在人體中約佔人體總體重的 60-70%,例如約佔新生兒 80%的水分, 成年男性約60%,成年女性約佔50%;在人體中,水分主要幫助人體正常運作,像是構成血液血漿、構成消化液、 幫助營養素吸收、氧氣的運送、調節體溫、排泄廢物、參與體內新陳代謝及維持心血管系統循環等作用;因此,多喝水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即使天冷少汗,也要定時補充水分。多喝水可助調節體溫,還可促進體內循環與排毒;依據專家建議,每天要喝的水量,可依個人體重計算,簡單的公式為:每日喝水量=體重公斤數(kg)x30毫升(ml.=c.c.);例如體重60公斤, 每天建議喝60×30= 1,800 也就是1,800c.c.。 2. 保持居家衛生

家裡的灰塵及塵蟎常是造成過敏和感冒症狀的主因之一,盡量保持住家乾淨,清潔地毯、衣櫃和家具;若有寵物更該注意定期清潔;另外,冬天使用暖氣需注意出風口衛生,建議每年至少清潔一次。 3. 注意個人衛生

個人衛生在對抗感冒症狀方面也非常重要。感冒和流感病毒具有傳染性,可以藉由觸摸傳播。下班回家時先洗手,如果接觸任何有感冒症狀的人,也請洗。每天洗澡,這是擺脫身體細菌非常有用的方法。 4. 選擇當季蔬果

台灣的蔬果一年四季, 選擇多又好,選擇當季盛產的水果和蔬菜是最理想的,因為其天然礦物質和維生素, 會比非當季的農產品更新鮮豐富。

5. 多吃抗寒食材

體外穿暖了,體內也要滋補,包括許多辣的食物,如辣椒和雞湯,以及一些天然的免疫增強劑,如生大蒜等,都是溫補的食材。 6. 穿合適質料的衣服

季節變化,衣服質料也要跟著調整,如春夏穿棉麻,秋冬羊毛與鵝絨。天冷時則再加強耳朵、手、腳等處的保暖。睡覺時,要讓皮膚呼吸所以別穿太緊的衣物或硬布料。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保持免疫系統健康至關重要。練習健康的習慣,比如在吃飯之前洗手,保持房子清潔,多喝水和健康飲食。此外,嘗試定期鍛煉,可以增強您的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

7. 多運動

運動型態多元,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環境與運動方式,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讓自己維持在稍微流汗、有點喘但又不會太喘的運動強度即可;只要適當增強鍛煉身體,自然可以適應天氣換季帶來的不適,增強抗病能力。

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53歲林太太自半年前開始,乳頭容易癢、紅腫和刺痛,且反覆搔抓之後會出現潰瘍、滲出組織液及流血,類似濕疹症狀。林太太赴皮膚科就醫擦藥後,症狀雖暫時好轉,但沒多久又再次復發。

林太太拖了數月不堪其擾,再赴醫院求診看乳房外科。經醫師診視以及乳房檢查的報告出爐後,向她解釋:「您罹患的是柏哲氏症,這種病通常是乳癌伴隨引起,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Hello健康》說明何為柏哲氏症、柏哲氏症的症狀、檢查及治療。

柏哲氏症:乳癌或乳房癌前病變的警訊

柏哲氏症(英文為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或稱Paget’s disease of the nipple)是種罕見的乳房疾病,成因不明,但患者乳頭會出現濕疹症狀,並合併有乳癌。

醫學界普遍認為患者乳頭會出現皮膚症狀,是因乳房已存有侵入性乳癌或乳房原位癌的惡性腫瘤,癌細胞沿著乳腺管擴散至乳頭或乳暈所致。

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為女性,但也有男性的病例,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有1/3柏哲氏症病患合併浸潤性腺管癌,2/3合併乳房原位癌。在一般乳癌患者中,有1~4%患者合併柏哲氏症。

柏哲氏症症狀類似濕疹,惡化後乳房會出現硬塊

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會發現單側乳房的乳頭癢或發紅,有刺痛或燒灼感。隨病程演進,發癢的乳頭會開始脫屑、結痂、潰瘍,流血及流出組織液,並逐漸擴散至周圍乳暈。此時乳頭可能會逐漸平坦或凹陷,內部隨著時間開始出現硬塊。 柏哲氏症2招自我檢測

由於柏哲氏症患病初期的症狀如同濕疹,多數患者通常會自行塗抹藥膏或赴皮膚科治療,而皮膚科醫師依其病徵也會多會判定為濕疹,加上乳頭為私密部位,女性羞於看醫。因此發病後的患者通常歷時6~8個月,才會赴醫院檢查並確診,因此延誤時間造成癌細胞擴散及癌症惡化。

柏哲氏症簡易的判斷方式為患部位置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濕疹會同時發生於左右兩側的乳頭上,而柏哲氏症多數情況為單側乳頭(但極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發生於雙側)。

再來,濕疹以類固醇藥膏治療後,通常會於短時間內迅速改善,若患部用藥後超過2週仍未改善,就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的乳房檢查。

柏哲氏症及早治療不擔心,多數病患預後良好

醫師診察會藉由乳頭切片檢查,判別是否罹患柏哲氏症。若確診為柏哲氏症,則會安排更進一步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和乳房X光攝影,評估乳癌病程。

視病程發展,醫師會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乳癌依病理及擴散程度,可分為乳房原位癌及侵入性乳癌,前者指癌細胞仍存於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後者指癌細胞已擴散至周為乳腺組織。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皆在乳房原位癌階段便被發現,應立即治療。

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並根據術後結果,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適當治療後普遍治癒良好,患者無須憂心。

平時若發現乳頭異常癢或紅腫,先依照簡易判斷方式觀察。多數情況下,乳頭癢通常是良性問題,但若發現僅單側乳頭有症狀,且用藥一段時間仍不見改善,建議及早赴醫院檢查,把握治療時機,避免病情惡化。

鬍子、鬍渣刮不乾淨?簡單刮鬍子4步驟,讓你刮得乾淨、不紅腫

刮鬍子是一門學問,《Hello健康》教您刮鬍子的4個步驟,讓你自此鬍子全都刮得很乾淨,皮膚光滑不紅腫。

刮鬍子步驟1:鬍子先均勻沾濕

想舒服地刮鬍子,且刮完不會紅腫,最重要的訣竅就是讓鬍子充分沾水。至少要讓毛髮均勻沾水達30%,才能有效保持濕潤,因為毛髮沾濕時,鬍子會變得比較脆弱,比較容易將其刮掉。

換句話說,洗澡後是刮鬍子最好的時機,若您無法在洗澡時刮鬍子,那建議先洗臉或用濕熱的毛巾敷幾分鐘後再刮鬍子。 刮鬍子步驟2:使用刮鬍泡

選擇含有很多潤滑及保濕成分的刮鬍泡。好的刮鬍泡泡沫綿密;反之,成分較差的廉價刮鬍泡,卻沒有什麼綿密泡沫。請記住,刮鬍泡的類型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刮鬍泡對皮膚及鬍子所產生的效果,刮鬍泡除了有潤滑刮鬍刀的功能外,也會鎖住鬍子的水分,讓毛髮柔順、豎立,更容易刮除。

刮鬍子步驟3:使用刮鬍刷

刮鬍用的道具中,最酷的莫過於刮鬍刷了。刮鬍刷能讓毛髮豎立,讓刮鬍刀更容易從毛根處剃除毛髮。此外,刮鬍刷也能先將多餘老廢的角質去除,避免刮鬍刀腫塊(鬚部假性毛囊炎)發生,臉部肌膚更滑順健康。 刮鬍子步驟4:使用合格的刮鬍刀

刮鬍子不只是刮除您的毛髮,也同時修掉表面的兩層皮膚,因此刮鬍刀必須時時保持鋒利,以免產生刮鬍疹,請每2週更換您的刮鬍刀,刮鬍刀若不利也請換新。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