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造成孩子偏差!6招公平教養

父母偏心造成孩子偏差!6招公平教養

若同一件事情,父母教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那就是有所偏心。儘管父母本人可能沒注意到,但小孩可是看在眼裡,也聽進心裡。長時間下來,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導致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因此,下列將為您介紹,什麼樣的行為是偏心,以及會對孩子們造成什麼影響。

常見的5種偏心情形

偏心有很多種,父母用來辯護自己偏心的理由、原因也是不勝枚舉,例如:

其中的一個孩子,跟父親、母親,或是雙方有很多相同點,如:行為、偏好、性別等,但其他兄弟姊妹則沒有這樣的特徵。 父母的時間只夠陪伴一個孩子,所以沒有時間照顧其他孩子。 第一個出生,或是最後一個出生的小孩,似乎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父母的關照與疼愛。 父母可能比較喜歡樂觀開朗、親切熱情的孩子。 在學校功課成績表現突出、良好的孩子,比較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偏心。

偏心造成孩子個性偏差

如果偏心的行為非常明顯,而且持續不斷,那在這樣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會形成個性偏差。受到父母偏愛的孩子,長大後則會過於自負、自視甚高,而不願意接受束縛,遵守規範。相反地,受到父母冷落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打擊,有嚴重的挫折感。即使在家裡,他們盡一切努力,將事情做好,他們也得不到應該的讚賞、獎勵。因此,受到冷落的孩子,有高度風險可能會心理不健康,如:注意力不集中,具有侵略性行為,情緒控管有問題等。

6方法讓父母避免偏心小孩

如果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出現偏心的行為,那麼是時候該停止這麼做了。下列為避免偏心的6種方法: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能力、表現都不同,如果您對所有孩子有相同期望,那是不對的。您應該考量孩子的年齡、個性、能力,鼓勵他們達成屬於自己的成就。 當您分配家事給孩子們的時候,請記得兄弟姊妹之間,工作分配要平均。當然,年紀大的孩子,可以多分擔一些家事,才不會讓較小的孩子忙不過來。 投注相同的時間在每個孩子身上,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感到被冷落,或是沒有足夠的關懷。 給每個孩子相同機會,包括:對他們付出的愛,關心,孩子想學的才藝課程等。當您有好幾個小孩時,要做到完全公平、盡善盡美並不容易,但是您可以跟較有經驗的家長們請教、學習,多少能獲得一些有幫助的做法。 若您要給孩子們獎勵,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給他們獎勵、處罰或獎品。 父母教養孩子時,需要與另一半密切配合,才能做好。有時候,可能父母其中一位,因為做法錯誤而偏心某一個小孩,父母應該盡可能完全避免這種情形。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教養小孩沒那麼難!掌握3招讓你溝通無阻,夫妻感情融洽

當已婚夫妻欲提升關係、建立家庭時,首要的第一件事便是擁有小孩。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另一半,在小孩教養上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往往當孩子出生後,才發現彼此教養方式極為不同,並因此爭吵、感情破裂、給孩子帶來負面心理影響,嚴重時更可能成為未來離婚的隱憂。

Hello健康》為你介紹3種常見的小孩教養方式,並分享3招教養小孩的正確觀念。 3大常見的小孩教養方式

1. 權威式教養(Authoritarian)

權威式教養的父母會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不允許任何協商空間,並鮮少傾聽孩子需求,習於將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推薦閱讀:權威式教育!3招教出獨立自律小孩

2. 溺愛型教養(Permissive)

溺愛型教養通常隨意、隨和及簡單,很少訂定規則或對孩子加以限制,因此,這類父母通常允許孩子做任何事,孩子事後也不會受到責罰。(延伸閱讀: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3. 民主型教養(Authoritative)

民主型教養的父母為前面2種類型的綜合版,這類父母不會完全控制孩子生活,也不會過度縱容孩子行為。採用民主教養方式的父母,會與孩子合作,找出適合親子雙方的規則,而不是由他們單方面決定任何規則。

掌握這3招,教養孩子沒問題!

親子教養問題不只存於父母和子女間的溝通,也會發生於夫妻觀念差異上,因此,別一昧認為溝通僅只於把問題說出口,更需要協調問題、理解各方態度,以下分享3點親子教養的觀念。

1. 親子間應充分討論

解決任何類型的爭議、問題,溝通往往是最佳方法。就教養小孩的方法而言,您與另一半需理解協調的重要性,每個想法都要用開放式的對話溝通,尊重彼此,並詳細考量彼此的所有觀點。在對話過程中,建議針對特定或基本的想法確實討論,避免遺漏任何重要意見,例如:您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您希望培養孩子具備哪些重要特質?何時應該處罰孩子?處罰程度的輕重界限為何?

然而,提出彼此意見雖有助於了解對方想法,但建議不要單方面認為自己的觀點一定優於另一半,雙方必須建立共識,才能有下一步的方針。 教養小孩沒有那麼難!掌握3招讓你溝通無阻,夫妻感情融洽 2. 大人需以身作則,必要時互相讓步

當原則確立後,為了讓孩子知道規則和界線在哪裡,請以身作則;若遇到突發狀況,必要時請立即調整。但這並不表示大人可以隨時毀約,因為時常違反規則,可能會讓孩子困惑,認為大人們言行不一,因此請和另一半協調並維持言行一致,避免再次挑起溝通問題。(同場加映:教育小孩~5大黃金守則學起來) 3. 遇到瓶頸,向外尋求協助

當您和另一半在教養上遇到問題時,不妨參考其他家長的教養方式,抑或尋求他人協助,例如向家中長輩請益、參加父母座談會,或諮詢諮商師等專家,以獲得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此外,若孩子年齡夠大,也可跟他們多多討論,傾聽他們的想法。

槍槍都是空包彈?男性無精症特徵不明顯,長期不孕建議做精液檢查

34歲的陳先生和老婆結婚2年,努力「造人」但卻遲遲未果,陳先生懷疑老婆體質不佳,導致求子困難。

沒想到老婆赴婦產科檢查後,結果一切正常,陳先生才聽從醫師建議,接受精液分析,結果發現,陳先生的精液中沒有半隻精子,醫師向他說明:「您可能罹患無精症,接下來我們會安排其他檢查找出成因。」

事實上,夫妻不孕有1/3為男性的問題,無精症則佔其中的15%。本文將為你介紹什麼是無精症、無精症的原因、類型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無精症?

正常男性每次射精的精液量約1.5~5cc,每cc擁有約2,000~6,000萬隻精蟲,若經精液檢驗發現精液內毫無精蟲,便屬於無精症(Azoospermia)。

每cc精蟲數目少於1千萬稱為寡精,超過1億5千萬則稱為多精。

無精症特徵不明顯,主要可分2類

男性眾多不孕症中,無精症最難診治,其成因複雜繁多,舉凡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先天構造異常、荷爾蒙異常、精道感染、成人腮腺炎、隱睪症、環境高溫、毒物暴露及輻射等,皆可能導致精液數量異常,臨床上亦有不少無精症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

無精症可簡單分為阻塞性無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及非阻塞性無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等2類,前者約占無精症的40%,後者60%。 阻塞性無精症

阻塞性無精症病患的睪丸大小正常、造精功能及荷爾蒙分泌狀況也都正常,但因先天性異常、副睪囊腫壓迫或感染等因素,導致副睪及輸精管阻塞,精子無法從精道排出。 非阻塞性無精症

非阻塞性無精症指精道系統沒有阻塞,但睪丸的造精功能異常。相較於阻塞性無精症,非阻塞性無精症診斷及治療較為困難,因為患者的睪丸沒有精子,若不找出問題加以治療,也無法進行人工受孕。

非阻塞性無精症依其原因,可分為以下6類:

荷爾蒙問題(Hormone problems):下視丘或腦下垂體荷爾蒙分泌失調,影響精蟲形成。 睪丸衰竭(Testicular failure):睪固酮異常低下,且可能伴隨染色體異常。此類病患的睪丸通常較健康者小。 生殖細胞發育中止(Maturation arrest):睪丸細精管(精小管)內的精細胞只發育到某個階段就停止,無法發育為成熟精子。 唯塞特利氏細胞症候群(Sertoli cell only syndrome):睪丸細精管內完全沒有精細胞,只有塞特利氏細胞(負責提供精細胞營養、促進精子生成)。 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膀胱頸閉鎖不全,導致精液從尿道逆流至膀胱中。 精索靜脈曲張(Varicocele):陰囊精索處不正常的靜脈彎曲與擴大,影響睪丸造精功能。

無精症能治療嗎?是否會終生不孕?

非阻塞性無精症由於造精功能異常,醫師會先找出病因並加以治療,若先天或後天缺乏荷爾蒙,可服用排卵藥或施打排卵針。若是腦部腫瘤導致荷爾蒙失調,則可服藥或接受手術治療。

男性也要吃排卵藥?

由於控制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的荷爾蒙相同,因此可刺激排卵的藥物,亦能促進精子製造。

精索靜脈曲張可透過手術治療,但仍有復發或失敗可能;藥物或疾病所導致的逆行性射精,雖可藉由停用藥物或治療疾病改善,但若為神經傷害或曾接受攝護腺、腹部或骨盆腔手術所引起之逆行性射精,則較難治癒。此時醫師可能會建議病患採取人工受孕。(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阻塞性無精症患者可藉由顯微精道重建手術治療,透過顯微手術技術找尋阻斷點,並將輸精管道接通。

但若患者年紀較大、結構異常問題嚴重(如無輸精管)、合併其他不孕問題,或雖為非阻塞性無精症,但極少部分的睪丸組織仍有造精能力,此時則可考慮直接手術取精,透過睪丸取精(Testicular Extraction of Sperm, TESE)合併精蟲植入術(ICSI)執行人工受孕。

若仍無法取得精蟲,則建議接受精蟲捐贈或領養孩子,因睪丸若反覆接受取精手術,可能會導致睪丸嚴重萎縮,男性更年期症狀提早出現。

尿尿怎麼變紫色?紫色尿袋症候群7大高危險族群要小心!遵守5方法有效預防

78歲邱奶奶因行動不便,長期於安養中心臥床休養,但日前家人前往探望奶奶時,發現奶奶的尿袋呈現一片紫色,嚇了一大跳,因而立即帶著她前往醫院就診。

經醫師診斷發現邱奶奶罹患了「紫色尿袋症候群」,透過更換導尿管與點滴治療後,尿液顏色已漸漸恢復正常。

究竟為何會出現紫色尿液?又需透過哪些方法,才能有效治療與預防紫色尿袋症候群?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 紫色尿袋症候群是什麼?

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好發於長期使用導尿管與尿袋的臥床病患,當此類患者若有腸道方面的問題(如便祕),人體所需的色胺酸便無法順利被小腸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並與色氨酸羥化酶結合,產生大量吲哚(Indole,又稱靛基質)。

之後,吲哚則會經由腸肝循環,被送至肝臟,再透過氧化作用形成氧靛基質硫酸鹽(Indoxyl sulphate),若此時患者還使用利尿劑、鹼性補充藥物(如碳酸氫鈉),或者合併泌尿道感染,氧靛基質硫酸鹽便會與致病菌結合,使尿液呈現鹼性,並形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青質,2者混合後便會將尿液染成紫色。

隨著時間的變化,尿液顏色不僅會逐漸加深,氣味也可能會愈來愈強烈。

7大高危險族群易患紫色尿袋症候群

紫色尿袋症患者以高齡長者居多,好發於長期臥床及使用導尿管的患者,以下為7種容易罹患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長期使用導尿管者 慢性便祕者 女性 年紀較大者 行動不便者 罹患慢性疾病、認知障礙及長期臥床之失能病患(延伸閱讀:長期臥床長褥瘡怎麼辦?了解褥瘡原因、症狀、傷口分級治療與4大預防方法) 長居安養機構者

紫色尿袋症候群合併症狀有哪些?

一旦患者的尿袋或導尿管內的尿液呈現紫色,便容易合併泌尿道系統感染,患者可能出現發燒,排尿疼痛、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 如何診斷與治療紫色尿袋症?

若患者僅出現紫尿症,可先更換導尿管、多補充水分或進行點滴輸液,以改善鹼性尿液。

但若病患也合併發燒、倦怠無力或其他感染症狀,醫師便會進行尿液檢查或細菌培養,以深入檢查感染情形,除需定時更換導尿管,亦會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感染症狀。

定時更換導尿管、預防便秘,遵守5方法預防紫尿袋症

攝取足夠水分:若未因心臟病、腎臟病而需限制水分攝取,建議每日至少飲水2,000cc,有助降低泌尿道感染。 定時更換導尿管:患者可提高更換尿管的頻率,並考慮使用較不容易造成患者泌尿道感染的矽質導尿管。 正確固定尿管與尿袋位置:使用尿袋時,應避免尿袋位置高過膀胱,以免造成尿液逆流,增加致病菌感染風險。 酸化尿液:可多攝取含維他命C蔓越莓或食用醋等食物,有效將尿液酸化,以免感染紫尿袋症。 預防便祕:由於慢性便祕為出現紫色尿袋症候群的主因之一,若家中長輩長期使用導尿管及尿袋,且合併便祕的症狀,應盡早改善,如多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促進腸道蠕動,維護腸道健康,以有效預防紫色尿袋症候群。(同場加映:拉肚子消化不良怎麼辦?腸胃不適這些飲食千萬別碰)

呼吸困難怎麼辦?COPD的嚴重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危害肺功能的疾病,病人會呼吸困難(Dyspnea),感覺喘不過氣、也可能覺得疲勞、沒有體力。有些病人在走路或運動後,會感到呼吸困難,而有些病人則是光坐下,沒做什麼事,也可能感到呼吸很吃力,因此開始喘氣。

什麼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涵蓋多種肺部疾病,以及肺功能不全的症狀,其中包含了肺氣腫(Emphysema)和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2大類型,許多病人合併有這2種病症,這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這個名稱的由來。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種慢性疾病,會隨時間推進而惡化,病情難以痊癒。然而,雖然無法完全治癒,但病人可以透過醫師的協助,讓呼吸困難的情況減少,減緩病情的惡化。

早期階段的肺阻病症狀經常會被誤診,被當成日常一般的疲勞或健康欠佳、狀況不好。一直到症狀明顯、變得嚴重了,才會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列為肺阻病最常見症狀。 喘不過氣,呼吸困難。 胸口很緊、胸痛。 經常咳嗽。 頭暈眼花。 呼吸道及肺部痰過多,咳嗽時時常咳出痰。 經常疲倦不堪。 反覆的呼吸道感染。 沒有原因的體重減輕。 咳嗽時發出哮喘聲。

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何破壞肺功能?

肺氣腫:

肺氣腫患者的肺氣囊,會充氣過度膨脹導致氣道壁破壞,干擾了給身體組織細胞提供氧氣並載走二氧化碳的交換功能,造成肺部無法保存並移動足夠氧氣。您會感受肺活量不夠,無法提供您完成日常活動所需的氧氣,造成您您很容易感到疲倦、氣喘和呼吸困難。

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支氣管內層的粘膜因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及其周遭組織的慢性發炎,會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久而久之,慢性支氣管炎導致氣道壁變厚、失去彈性,無法排除過多的粘液而堵塞住呼吸道形成,使呼吸變得十分困難。您的呼吸次數會增加,呼吸快又淺,您也更容易感到疲倦。 呼吸困難的程度

測量呼吸困難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許多醫生使用的英國醫學研究顧問團體之改良呼吸困難指標(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 ,MMRC),另外還包括基礎呼吸困難指標(Baseline dyspnea index,BDI)及呼吸氧耗圖(Oxygen cost diagram,OCD)。

根據研究顯示,改良呼吸困難指標被證實與各種肺功能的測試,或其他呼吸困難的指標有具體相關性,改良呼吸困難程度指標會直接評估患者,評估患者們呼吸困難造成的失能程度,在臨床上是非常實用的判斷工具。缺點是改良呼吸困難指標缺少對其他身體損傷的考量評估,缺乏涵蓋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受影響的部分。改良呼吸困難指標共分5個級距,0級最輕微,到最嚴重的第4級。這5項分別是: MMRC0級:只有在劇烈運動時才感覺到呼吸困難。 MMRC1級:在平路快速行走或上小斜坡時感到呼吸短促。 MMRC2級:在平路行走時即會因呼吸困難,而走得比同齡的人慢,或是以正常步調走路時必須停下來才能呼吸。 MMRC3級:在平路約行走100公尺或每隔幾分鐘就需停下來呼吸。 MMRC4級:因呼吸困難而無法外出,或是穿脫衣物時感到呼吸困難。

如何預防呼吸困難?

慢性阻塞性肺病無法完全治癒。儘管透過醫學治療,也只可以減緩疾病,但最終無法阻止肺阻病發展及患者死亡。不過,藉由一些藥物、方法及輔助工具,您可以降低呼吸困難和疲倦程度,並盡量維持正常日常活動。 運動:許多肺阻病患者會因擔心呼吸困難而閃避運動,但是,實際上運動對肺阻病患者的好處多多。運動可以幫助您的肺部更強壯、提升肺活量、增加肌肉的耐力,反而降低了呼吸困難的發作機率。您只要注意不要過度運動,並可與醫師討論一個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的的健身計劃。 呼吸練習:呼吸治療專家會教您在運動時保持呼吸順暢的方法,也會傳授您在呼吸困難時調整呼吸的技巧。 戒掉壞習慣:吸菸是罹患肺阻病最主要原因。只要您戒菸,肺阻病的症狀即刻可獲得緩解。即使您之前有過不成功的戒菸經驗,您也應該再試試。許多人反覆吸菸戒菸了幾次才能成功,戒菸之後您會活得更久,生活得更健康。 呼吸乾淨的空氣:除了抽菸的菸霧,其他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會加重您呼吸道及肺部的負擔,造成您呼吸困難。請盡量避開汽車排放的廢氣,油漆所含的化學物質,氣味強烈的清潔用品,這些都可能引發您的肺阻病發作。

按時接種很重要!兒童疫苗保護力高,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其副作用及民眾因不了解所產生的擔憂,讓許多人對接種疫苗卻步,但其實疫苗是保護幼童免於疾病威脅,健康成長的絕佳方式。

Hello健康》將從疫苗原理切入,帶你快速認識疫苗的重要性,再分別列出各項疫苗的保護力,及防治疾病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出色成果。

疫苗是什麼?

疫苗的原理是讓人體免疫系統具有辨識敵我的能力,讓人體在外來物質(如細菌、病菌)侵入的時候,能夠迅速地加以辨識並消滅,其原理的重點包括: 讓人體免疫系統辨認病原,事先知道敵人是誰 人體對該病原建立免疫記憶,可於病原再度入侵時迅速應對 建構長期自然防衛機制(延伸閱讀: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接種疫苗具有以下功效及好處: 預防特定疾病(如水痘、德國麻疹) 減輕特定疾病的病症(如水痘所引起的發燒、紅疹) 減少特定疾病併發症風險(如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 阻止疫病傳播,避免成為感染鏈及帶原者 疫苗保護力高,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目前台灣有諸多公費疫苗,如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及五合一疫苗等,總計10項,而各項疫苗皆具極佳保護力。(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公費疫苗所預防的疫病部分多具高致死率及重症風險,如水痘致死率最高達25~30%、結核病的死亡率有30%、白喉及破傷風的死亡率則最高為10%、50%。

不過,經疫苗接種後,重症及死亡率則有顯著下降,如接種水痘疫苗可預防99%重症機率、卡介苗對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達85%、B肝疫苗具有90%的預防功效(剩下10%可由口服藥物補足)。

以下簡列部分公費疫苗預防疾病之重症或死亡機率與預防效果:

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死亡率為千分之3,接種1劑疫苗者,約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完成2劑施打更可提供長達20年以上的保護力。 B型肝炎疫苗:肝癌病患中有50~70%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而施打疫苗即能產生85~95%的B型肝炎病毒抗體。 流感疫苗:肺炎及流感死亡率低於千分之1,但65歲長者死亡率最高可達14%,施打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約在70~90%之間。(推薦閱讀:天氣變化大!預防季節性流感,65歲以上打這3種疫苗最安心!) 卡介苗:結核病死亡率最高達32.8%,接種卡介苗對初期症候的預防效果達85%。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與b型嗜血桿菌,其中破傷風死亡率最高可達50%,而疫苗針對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保護成效皆達9成。 水痘疫苗:死亡率最高達25~30%,完整接種2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可達98%。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若併發菌血症之肺炎,其致死率為10~20%,若為老年患者,則致死率可飆升至60%,而接種肺炎疫苗則可提供95%保護力。 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致死率約20~30%;接種疫苗則可提供最高達9成的保護力。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現今死亡率低,但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麻疹所引起的腦炎、肺炎,德國麻疹則可能導致孕婦流產或死胎;但經接種MMR疫苗後,保護力可達95%。

依建議施打流程接種,替孩子建立疫苗保護力

分析與歸納上述數據後,可發現現行公費疫苗皆具優異保護力,有效應對多種疾病並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因此,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著想,建議各位父母按時接種疫苗,若疫苗接種不完整(不達完整劑數或間隔時間太短、太長),則可依照衛福部疾管署建議,重新施打或補充追加劑,以確保兒童具備完整且可靠的疫苗保護力。(推薦閱讀: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新生兒要準備什麼?新手爸媽必看!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上)

第一次當上新手父母時,心情上難免都會感到緊張及焦慮,日日夜夜都在思考著該購買哪些嬰兒用品。嬰兒用品數量繁多,有些視個人偏好選購,有些則是必需品。本篇文章《Hello健康》為你整理一份0~1歲新生兒的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讓你一眼就知道該為寶寶添購哪些用品!

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 新生兒要準備什麼?新手爸媽必看!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上) 嬰兒車與配件

嬰兒背帶:嬰兒背帶能讓你將寶寶背在身上,也同時能讓你將雙手空出來做其他事情,建議選擇背帶式且背帶堅固的款式,除了確保寶寶的安全也方便清洗。 嬰兒推車:帶寶寶外出不僅可刺激寶寶的感官神經,也能適時轉換母親心情。(延伸閱讀: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兒童汽車安全座椅不僅為法律所制,也是維護寶寶安危的重要用品。許多車禍所導致的不幸事故,皆是因為寶寶並未安置於安全的汽座上。建議在選購時須留意安全座椅的使用年限(5~7年),且避免使用超過使用年限之老舊或二手安全座椅。

哺乳用品 餵奶專用枕:餵奶專用枕可減少母親手臂或頸部酸痛,讓餵奶的過程更輕鬆、順利,也能讓寶寶在進食時維持適當姿勢。 哺乳小物:綿羊油或冰袋等哺乳小物可緩解乳房的脹痛,新手媽媽也可使用防溢乳墊來避免乳汁沾濕衣服。 圍兜:在寶寶流口水或溢奶時擦拭。 奶瓶:若擔心塑膠奶瓶恐溶出化學物質,可選購玻璃或不鏽鋼製的奶瓶。 配方奶:當你不再親餵母乳時,可選擇餵食配方奶,配方奶的種類眾多,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集乳器:集乳器用於收集乳汁,市售集乳器有傳統手壓型,也有電子款可以兩側乳房同時使用。 母乳儲存袋:將母乳擠出後,母親會需要儲存袋來保存乳汁,使用母乳儲存袋可節省冰箱空間,市面上甚至還有可解凍的專用儲存袋。

新生兒用寢具

毯子:依據爸媽的使用需求,毯子可分為可穿式、包巾式等2類。 嬰兒床和床墊:嬰兒床的用處在於保護寶寶及維持父母睡眠品質,建議購買符合安全檢驗標準且易清洗的嬰兒床及床墊。

如何跟孩子談性?了解性教育4階段,不讓性知識成為親子禁忌話題

根據兒福聯盟的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1/4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知識」,更有高達近7成的父母,從未和小孩談論過「性行為」議題,可見台灣家庭性教育仍處於親子溝通間的灰色地帶。

另外,此項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家長傾向於跟女孩談論性知識內容,這可能與傳統上父母對於女兒身體的保護意識較兒子來得高有關,才會投入較多的心力,與女孩討論正確的性知識。

為了及早建立孩子的身體權意識,培養其保護自身的能力,《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各年齡層的孩子適合的性教育溝通和內容,提供各位爸媽參考。 性知識不用教,孩子長大就會知道?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許多父母可能都會對性教育話題感到尷尬,而不知如何啟齒,然而,替孩子建立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千萬別覺得等他們大了自然就會知道,應該要從小就開始建立。

如果孩子未能從小接受正確的性教育,便可能自行尋求網路資源,從中了解性知識。然而,如今社群媒體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假訊息,極有可能會不小心讓小孩接受錯誤的性知識。因此,建議家長應扮演監督及過濾資訊的角色,根據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認知能力,替小孩選擇適當的性教育資訊。

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4階段大不同

父母若能以坦然且開放的態度,與小孩談論正確的性知識,不僅能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所以建議各位爸媽,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分成4階段進行性教育: 2~5歲的小孩:建立身體權意識和判斷觸摸底線

這個階段的小孩,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會開始感到好奇,教育這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底線」。

在摸別人或被別人摸時,哪些舉動算是可以接受,哪些又是超出界線,並告訴孩子,不應該碰別人或讓別人碰他們的生殖器。父母們不妨透過搔癢遊戲,或是實際上藉由肢體示範做舉例,幫助他們建立清楚的觀念,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會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犯。

另外,這階段的小孩可能也會好奇寶寶是如何出生的,如果父母被問到這題,不妨可用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說明受孕和生產的過程,例如成年的男女有精子和卵子等,但解釋的詳細程度,可依孩子的理解程度而定,最好再可找1本介紹身體的童書搭配講解。 6~8歲的小孩:如何看待媒體上的色情資訊

小朋友也許在學會看電視或用電腦後,意外看到一些和情色有關的話題或廣告,若他們有疑問,父母們也可以淡定地解釋,這些類型的網站是關於成年人的行為,以及是大人會做的事情,並不需要將這些內容視為負面行為,而拒絕向孩子解釋。

另外,父母也可提早和這階段的孩子,提到青春期會出現的性徵變化,介紹時最好利用圖畫書,讓他們更能理解。

9~12歲的小孩:性別議題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

爸媽可與這階段的孩子,談論關於性別印象和性別歧視等議題,不妨以報章雜誌上的報導,甚至是認識的人事物作為例子。而孩子到11歲時,爸媽們可以開始談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雖然您可能會覺得談這話題還太早,但建議最好還是提早讓小孩有正確的概念。

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知道風險狀況時,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父母們應該跟孩子解釋有哪些不同的避孕方式,並告訴他們有關性的基礎知識。(推薦閱讀:不要害怕!危險性行為後4步驟救自己) 青少年時期:引導孩子開口談性的煩惱

若在小孩年紀還小時,就已有和孩子談論有關基礎性知識與安全性行為的議題,等到孩子長大後,成為青少年,便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論此類話題。

對青少年時期的小孩,父母們務必大方且樂意地引導他們,幫他們解決與性有關的煩惱。若他們不想談論,父母不妨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讓小孩更有意願說出口。而在談論時,請務必尊重和鼓勵孩子,避免一味地批判或譴責,之後孩子才會更願意和你大方地討論相關的問題。

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國內除新冠疫苗外,更有數十項應對不同疾病的疫苗,其中最常見的便屬幼兒常規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等。接種疫苗可提供絕佳保護力,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仍有許多人擔憂疫苗副作用,或抱有錯誤迷思,而害怕接種疫苗。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結果中顯示,在台灣,拒絕接種疫苗的受訪者中,就約有高達7成4的比例,是因為害怕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而不願施打。然而,接種疫苗其實往往利大於弊。

就讓《Hello健康》為你打破常見的接種疫苗迷思,並了解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及早做好準備,別讓病毒威脅您與家人的健康。 5大接種疫苗原因

1. 疫苗皆經過嚴格檢驗、長期追蹤

一款疫苗的開發與研究通常是以年為單位,在研發過程中會經過專業醫學研究人員反覆檢驗、實驗,直到最後通過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並獲得國家監管機關許可才予以上市。

以美國為例,所有疫苗在上市之前皆需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制署(FDA)檢驗及審核通過,而英國則是由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負責,2單位皆會對疫苗使用狀況進行後續追蹤或開放民眾回報接種的不良反應,以檢驗疫苗安全性。

同樣地,在台灣所有疫苗(如COVID-19疫苗或幼童公費疫苗)在獲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批准之前,也會在臨床試驗中進行嚴格測試,以證明它們符合國際公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準,並於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不良狀況或設立回報管道。 2. 疫苗副作用輕微,通常於數日消退

因疫苗皆經過專業研究和檢驗,適用於人體且安全性高,因此多數疫苗副作用皆很輕微,於數日內便會自動消退。

一般常見疫苗副作用包括:施打部位痠痛、發紅、腫脹等,有時會伴隨著輕微發燒、疲累與其他不適症狀,通常會於2~3日內消失。(延伸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然而,仍有極少數人於接種疫苗後,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如過敏、高燒或血栓等併發症,其中又以患有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等接種者風險較高。若無以上體況,接種疫苗通常十分安全,但您仍可於接種各類疫苗前向醫生諮詢。

3. 接種疫苗可預防或降低疾病致命風險

對於病毒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兒童而言,接種疫苗可顯著降低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如65歲以上長者罹患流感的死亡率可達14%、水痘死亡率則有25~30%;但經接種流感疫苗後,65歲以上長者死亡率可降低80%,幼童接種水痘疫苗更能降低高達99%的水痘重症機率。

此外,疫苗除了預防特定疾病外,也有助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接種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流感疫苗則能降低由流感所引起的心肌梗塞、糖尿病及慢性肺部疾病。 4. 保護身邊所愛的人,阻止疫病傳播

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身邊的人,尤其是高危險族群如幼兒(及其兄弟姊妹)和長者(年長父母),並也可幫助因患有特殊疾病或處於特殊狀況而無法施打疫苗的人,如白血病、癌症、免疫力低下病患,減少他們的罹病風險。

此外,施打疫苗也可減少疫病傳播機會,為杜絕疾病付出一分心力,如致死率高達30%的天花,即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普及且廣泛接種疫苗,達成「群體免疫」後,才使天花逐漸在世界上銷聲匿跡。(延伸閱讀: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5. 接種疫苗避免染病需付出的心力、時間和金錢

相較於接種疫苗的費用及副作用,罹患疾病所付出的代價通常更大,無論是治療費用、時間、心力,更遑論最重要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由於疫苗所防護的疾病普遍具有高度傳染性或重症率,因此多數罹病患者需住院接受隔離治療,並耗費可觀的治療時間及費用。若患者的所在處並無合乎規範的隔離設施及醫療人員,在治療成本上還會增加通勤、地利不便等因素。(同場加映:成人疫苗打這些!9大常見疫苗接種時間表及須知)

此外,患者的親友也得肩負病患照護的責任,而影響工作或學業進度,可說是勞心、費神又傷財。

精液逆流,射出來沒東西!4原因致逆行性射精,未治療當心不孕

32歲的鄭先生趁著難得特休假期,帶著老婆前往知名溫泉旅館,享受久違的放鬆與兩人時光,沒想到一夜激情後,他發現自己雖有高潮及射精的感覺,但卻無半點精液流出。

擔心生殖器可能罹患不明疾病,鄭先生隨即赴泌尿科就診,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逆行性射精」(精液逆流)的症狀,指精液未正常射出體外,反倒流至膀胱中。本文將說明何謂逆行性射精?為何會導致精液逆流,並介紹精液逆流的治療方法。

逆行性射精是什麼?

正常情況下,當男性高潮時,交感神經會傳達射精訊號,使膀胱頸收縮緊閉,連帶著海綿體周圍的肌肉(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及會陰肌肉)一起收縮,讓精液自儲精囊向前射出,但若膀胱頸因某些原因而無法正常緊閉時,精液便會逆流至膀胱之中。 逆行性射精症狀

逆行性射精的患者可能於高潮射精後,僅有少許精液或無半點精液流出,排尿時則會發現尿液因混著精液而異常混濁,患者亦可能面臨不孕;一項2011年的研究指出,不孕患者中約有3.2%有逆行性射精的問題。 精液逆流的4大原因,射出來沒東西要注意!

交感神經負責控制射精,因此任何影響交感神經作用的因素皆可能導致精液逆流,以下列出可能導致精液逆流4種原因: 1. 糖尿病併神經病變

若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病情惡化,便可能出現末梢神經及血管病變,影響膀胱頸緊閉功能,引發逆行性射精,嚴重者更可能無法射精(無射精感)。

2. 脊髓傷害

脊髓受傷位置若為第10個胸椎以上者(T10),易損害交感神經,造成膀胱頸緊閉不全、精液逆流,但勃起功能仍然良好。

若損害位置為第11個胸椎至第2腰椎者(T11~L2),由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雙受損,便可能出現勃起及射精障礙。(延伸閱讀:有勃起功能障礙?用諮商藥物等方法治療) 3. 手術後遺症

下列手術皆可能傷及交感神經,造成暫時或永久性的膀胱頸失能和逆行性射精:

脊髓手術 大腸直腸手術 腹部或骨盆重大手術 經尿道前列腺刮除術(攝護腺肥大) 後腹腔淋巴腺切除手術(睪丸癌)

此外,小孩先天性的泌尿道異常如膀胱外翻(Bladder exstrophy)、尿道上裂(Epispadia)或曾接受膀胱頸重建術(Bladder neck reconstruction)等,成年後也容易出現精液逆流。

4. 藥物副作用

臨床上有許多藥物皆會影響射精功能,如甲型阻斷劑(α-blockers)雖能治療前列腺肥大,降低膀胱出口阻力幫助排尿,但也可能造成膀胱頸緊閉不全,導致精液逆流。

另外,精神疾病藥物Levomepromazine、抗癲癇藥物Phenytoin、Valproate,以及部分降血壓藥物Clonidine、a-Methyldopa等皆可能引起逆行性射精。(推薦閱讀:高血壓讓人陽痿?高血壓、降血壓藥可能造成勃起障礙) 精液逆流可用藥物治療,或採人工受孕提高懷孕機率

當泌尿科醫師檢查病患性行為後的尿液,發現尿液存有精子,確認為逆行性射精後,便會針對病因予以治療。

若診斷由藥物引起,醫師會建議病患暫時停藥或改服其它替代藥物;若已排除藥物影響,下一步則會針對病史及身體神經學檢查評估自律神經及下泌尿道功能。

若是由特定疾病導致精液逆流,便會針對疾病治療,並給予交感神經刺激劑治療,促進膀胱頸收縮。但若為不可逆因素,如神經傷害或曾接受攝護腺、腹部或骨盆腔手術,因藥物治療效果較差,較難根治。

如果患者仍有生育考量,建議可採取人工受孕,將精子自尿液分離、收集,再放入女性子宮之中協助受孕;或直接由副睪丸取出精子進行人工受孕。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