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若發覺身體有異,認為自己可能有肺癌(Lung Cancer)前兆或症狀,請與醫師預約看診,由他們評估求診者的過去病史與風險因素,並安排體檢,詳加確認。由於肺癌的部分檢查為侵入性檢查,在醫學界中,對肺癌進行一般性篩檢是否有益,這部分爭論不斷;部分醫師認為因為肺癌在惡化前通常不會有明顯病徵,所以,這等於施加一道風險於受檢者身上;另一部分醫師則認為,這是早期診斷肺癌的關鍵所在,也能盡早開始治療,因此,只有在可能患有肺癌時,醫師才會建議進行檢測。

肺癌的診斷方法

1. 身體檢查

首先,醫師會檢查生理體徵、聆聽呼吸音,並檢查肝臟或淋巴結是否腫脹,若懷疑罹患肺癌,醫師便會安排求診者更進一步檢查,以下有許多方法可以診斷肺癌。

2. 電腦斷層掃描(CT)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當它繞著身體旋轉時會拍攝身體的內部照片。會提供所有可能腫瘤的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完整圖片。

3. 支氣管鏡檢查

經口腔或鼻腔放入支氣管鏡(一種前端裝設微型攝影機的軟管),以檢查支氣管與肺部,可以直接抽吸切片細胞來檢查。

4. 痰液細胞診斷

痰是一種從肺部咳出的濃稠液體,受檢者的痰液檢體採樣後,會送往實驗室,以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5. 肺部病理切片

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腫塊或腫瘤,但不能確定它們是良性還是惡性,醫師會根據初步的發現,可能要求對肺部組織切片檢查,以查看是否有癌細胞,而該切片組織將交由病理學家檢查。其中,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取得肺部切片。 胸腔穿刺術:以長針刺入體內,採集肺部組織層之間的胸腔積液檢體。 細針抽吸細胞診斷:以細針從肺部或淋巴結中取出組織或液體樣本。 胸腔鏡檢查:在患者胸部和背部做出小切口,以一根細管子檢查組織。 縱膈腔鏡檢查:醫師在胸骨做出小切口後,插入內視鏡同時,取組織樣本,並摘除一些淋巴結。 開胸手術:做出長切口打開胸腔,取出淋巴結和其他組織進行檢查。 支氣管鏡超音波檢查:此項技術使用超音波,引導支氣管鏡由氣管定位和拍攝腫瘤,若有腫瘤,將從相關區域採集樣本進行檢查。

檢查肺癌擴散程度的3種方法

有時候,醫師為了確定癌細胞轉移至身體何處,可能還需要其他檢查,輔助病症的判斷,主要有以下3種。

1. 磁振照影 (MRI)

磁振照影是一種使用磁場及射頻脈衝進行的特殊成像檢查,當醫師懷疑肺癌已經擴散到大腦或脊髓時,常運用此法進行檢查。

2.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PET)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會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注射入人體,而特殊相機會將具高葡萄糖代謝表現的癌細胞拍攝下來,構成人體立體彩色影像。

3. 骨骼掃描

經由靜脈注射親骨性放射性同位素製劑,放射性物質會堆積在異常骨骼中,此法只有醫師在懷疑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時,才會進行該檢查。

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統計,2018 年有 176 萬人死於肺癌(Lung Cancer),佔據癌症致死人數首位,高於第二名的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兩倍多,持續居高不下的數據,提醒民眾應該留意身體異狀。肺癌初期的症狀,多為咳嗽和呼吸短促,接著可能是胸痛,然後可能出現更多的肺癌前兆,以下將更深入介紹肺癌的潛在症狀、肺癌的分類與分期等內容,供讀者參考。

肺癌的分類

肺癌主要有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與小細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rcinoma),以及幾個依分化程度、型態特徵來區分的肺癌類型;按照肺癌癌細胞於顯微鏡下的成形,肺癌分類有兩種,兩者的癌細胞成長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另要注意,其他腫瘤也可能導致肺癌,包括像肺類癌腫瘤、腺樣囊狀癌、淋巴瘤、肉瘤,或良性肺瘤及轉移癌等等。(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小細胞肺癌

也叫燕麥細胞癌(Oat cell cancer),有 10~15% 的肺癌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SCLC),比起非小細胞肺癌,這類肺癌的成長和擴散速度較快,約有七成的 SCLC 患者去診斷時,才發現其癌細胞已經擴散了。由於小細胞癌的成長速度很快,其對化療和放射線治療的反應也很有效,但仍是有復發的可能。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有六成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這通常是因為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2. 非小細胞肺癌

屬較常見的肺癌分類,罹患率約有 80~85%,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主要還可細分為以下幾種,但它們的治療和預後方法相似。 肺腺癌:一般發現於肺的外部,且可在癌細胞擴散前發現。非吸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多為此類,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其中一類細支氣管肺泡腺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常見於無吸煙史的女性。 鱗狀細胞癌:這種類型的腫瘤病灶多始於中央支氣管附近,腫瘤中心常因細胞壞死(Necrosis)而形成空腔。 大細胞癌:也稱為未分化癌,可發現於任何肺部位此類癌細胞生長速度快、擴散能力強,使其非常難難以治療。其中,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和小細胞癌很類似,乃一種成長快速的癌症。

肺癌的分期

肺癌使用「TNM」分期系統為標準,分別代表了「腫瘤」(Tumor)、「局部淋巴結」( Regional Lymph Nodes),以及「遠處轉移」(Distant Metastasis),其表示的數字愈高,意味腫瘤愈大。(同場加映:癌症分類與分期)

更常見的分類則是以期數表示。 第 0 期(Stage 0):癌症細胞仍位於最原始的位置。(推薦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第 1 期(Stage I):癌細胞持續生長,但尚未擴散至附近組織。 第 2、3 期(Stage II, III):癌細胞在原發部位繼續生長外,同時已擴散、影響周圍組織。 第 4 期(Stage IV):這一時期意味著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有時被稱為「晚期」或末期。

肺癌轉移

轉移性癌症(Metastatic Cancer)是指,癌症從發病部位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肺癌致死率為何這麼高。而且治療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早期癌症形成後就有機會轉移,而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腎上腺(Adrenal Gland)、肝臟、腦部與骨頭,另外,肺部則是其他癌症的常見轉移部位。 肺癌潛在症狀有哪些?

對吸菸者來說,咳嗽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肺癌徵兆,若咳嗽持續不止或有咳血現象,則是病情加重的跡象,另外,喘息,呼吸短促和胸痛,也是常被忽略的肺癌潛在症狀。除上述之外,其他可能症狀還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身體虛弱、疲憊、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顏面神經麻痺、眼瞼下垂、骨痛等,其中一些跡象屬於早期症狀,若是有上述情形,請務必尋求醫師協助。(肺癌的症狀與9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癌病因與風險

最容易得到癌症的方式,就是抽菸,即便是二手菸,也會增加罹癌風險。除去家族病史,其他增加罹患肺癌風險的因素有: 高度空氣汙染 飲用水含砷(Arsenic) 氡氣(Radon gas) 石棉(Asbestos) 接觸致癌化學品,如鈾(Uranium)、燃煤製品、汽油或柴油廢氣。

戒菸避免空污防肺癌

肺癌雖致命,但只要避開潛在風險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罹癌機率,其中,最簡單方法就是戒菸,另外,保持良好飲食、運動和其他健康習慣之外,了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資訊,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的關鍵。(同場加映: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懷孕第24週:懷孕憂鬱如何評斷?憂鬱量表這樣測

寶寶第24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4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30公分,與一根玉米的長度相仿,體重則約達600克。

到了第24週,寶寶的主要器官,諸如肺臟等,已經成熟到足以在外面的世界運作了,所以24週出生的胎兒存活機率也相對較高,但孩子越早出生,在健康上的挑戰也更多。(可參考:懷孕第16週:第3次產檢,早產衛教知多少?) 懷孕第24週的身體變化與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4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肋骨疼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痔瘡(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22週)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4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孕期憂鬱

荷爾蒙變化造成孕婦憂鬱、焦慮

準媽媽在懷孕第24週後,體內的荷爾蒙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帶動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特別是「血清素」可能因此而失衡。而血清素又與我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分泌不足便提高孕婦感到憂鬱和焦慮機率。

研究顯示,無論在懷孕的時期或是產後,高達70~80%的媽媽會出現短暫的焦慮與憂鬱情形;更有10~20%症狀較重者會出現較大的身心變化,以致被醫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可見孕期憂鬱往往不是單因孕婦「意志力不足」而引起。 孕期憂鬱與產後憂鬱的差異

許多人都曾聽聞孕婦產後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然而,其實在懷孕中後期,準媽媽就可能出現一些憂鬱或焦慮的身心變化,我們將其稱為「孕期憂鬱」。

無論產前或產後,媽媽的情緒都攸關著新生兒與自身的健康,因此若準媽媽之親友發現孕婦有憂鬱傾向,應多予其關懷,包括日常雜事的協助或是聊天,或是前往婦產科尋求醫師的幫助。(推薦閱讀:產後憂鬱怎麼辦?如何分辨?認識症狀、測憂鬱指數孕期荷爾蒙變化與身體不適易使準媽媽出現憂鬱傾向,因此另一半或親友應多給予關懷並注意準媽媽身體狀況。 準媽媽心情不好的原因

除內分泌的影響外,左右準媽媽情緒的原因還包括: 本來並無生小孩的打算卻懷孕;有打算生小孩,但懷孕來得太過突然,尚未為此做好計畫。 準媽媽曾經有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病史;精神病史的準媽媽在停藥、沒有治療之下懷孕。 缺乏枕邊人或親友的協助與心理上的支持。 經濟不穩定或缺乏醫療支援。 準媽媽憂鬱、焦慮症狀

所謂孕期或是產前的憂鬱,有兩大症狀最為明顯: 孕婦大部分的時間心情都不好,情緒似乎一直在谷底,感覺未來好像沒有希望。 準媽媽對許多事情都失去了興致與活力,連以前的嗜好,都沒有動力再度嘗試,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而上述症狀只要有其中之一,就應該當心,建議可先上網試作「心情溫度計(BSRS簡式健康量表)」,簡略判斷目前的身心狀態,或是尋求專業的醫生或是心理師諮詢。 孕期也可使用產後憂鬱量表

除簡式健康量表外,針對孕產婦的憂鬱情形,醫界則多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進行評估。雖然稱之為產後憂鬱量表,但是在懷孕第24週之後使用即具評斷效果。以下10題請憑直覺填寫,以免影響答案準確性。

1. 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面向,也會笑得開心 跟以前一樣(0) 沒有以前那麼多(1) 一定比以前少(2) 完全無法(3)

2. 我能快樂地期待未來的一切 跟以前一樣(0) 沒有以前那麼多(1) 一定比以前少(2) 完全無法(3)

3. 當事情不順遂的時候,我會不必要地責備自己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4. 我會無緣無故感到焦慮和擔心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5. 我會無緣無故感到害怕和驚慌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6. 感覺有很多事情壓得我喘不過氣 大多數的時候我都不能應付(3) 有時候我無法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2) 大部分的時候我都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1) 我一直都能應付得不錯(0)

7. 我感到很不開心,所以失眠睡不好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8. 我感到難過和悲傷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9. 我的不快樂導致我哭泣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10. 我有傷害自己的想法 總是如此(3) 有時候如此(2) 很少如此(1) 完全不會(0)

請將括號中的分數加總,以確認自己的測驗結果。 總分9分以下:絕大多數為正常。 總分10~12分:有可能為憂鬱症的病癥,需要追蹤觀察。建議近期內可再次評估或找醫師諮詢。 總分超過13分:代表極可能已受憂鬱症所苦,應立即就醫。 枕邊人與家人一定要當神隊友

懷孕、生產絕對不是準媽媽一個人的事!周遭相關的親友團一定也要肩負守護母親與寶寶的責任!如何不要幫倒忙?請看:懷孕第9週:留心孕婦產前憂鬱並給予支持

【上一週:懷孕第23週】

【下一週:懷孕第25週】

兒童牙齒幾歲可矯正?矯正疑問大公開、3大情況可提早戴牙套

現代人戴牙套矯正是為了改善牙齒的美觀程度,舊有觀念認為要等乳牙完整替換成恆牙後才能做牙齒矯正,以免在換牙的過程又把矯正完的牙齒擠亂了,其實這個想法不一定正確。那麼最早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矯正牙齒?《Hello健康》邀來牙齒矯正專家「大信牙醫」蔡禎櫻牙醫師,一次解開最常見的兒童牙齒矯正的疑問,讓父母們面對醫生時不再霧煞煞。

兒童幾歲起可矯正牙齒?

小朋友的牙齒生長大概可以分成3個時期:

乳牙階段(6歲前) 兒童混合齒列期(812歲) 恆牙階段(12~18歲)

一般而言,等到恆牙階段再來做牙齒矯正並無太大問題,不過有部分特殊狀況,矯正牙醫師會建議在兒童牙齒矯正黃金期(又稱混合齒列時期),也就是口腔內同時有乳牙及恆牙並存時就要介入矯正。 3種情況需盡早接受牙齒矯正

至於什麼樣的特殊狀況會需要提早介入矯正呢?以下簡單介紹3種常見的狀況: 錯咬

若有牙齒錯咬(Crossbite)的狀況,小朋友在吃飯時會長時間使用錯咬的那一側來咀嚼,不正確的咀嚼習慣長久下來,會導致下巴明顯歪向一側,容易造成兩邊臉頰的大小臉或下巴不對稱。 前牙深咬合併小下巴

牙齒正常咬合時,上門牙會覆蓋下門牙2~3mm左右,如果小朋友牙齒咬起來後只看到下門牙的一半甚至超過,就稱之為深咬(Deep bite或稱Overbite)。深咬會在咀嚼時,讓前牙承受較大的咬合力,隨著小朋友進入青少年時期,深咬也可能將下巴卡住,限制下顎骨的發育,進而影響外觀與呼吸。(延伸閱讀:暴牙影響身心健康!了解3種治療方式) 前牙反咬

正常牙齒咬合上門牙的位置會稍微位於下門牙前端,而前牙反咬(Underbite)即為下門牙包覆上門牙,更嚴重的前牙反咬會形成戽斗,也就是常聽到的月亮臉。因為反咬的狀況使上顎無法正常發育,這時就要引導上顎發育,讓上門牙可以罩住下門牙,延緩下巴骨骼的發育速度。

蔡禎櫻牙醫師表示,以上這3種情況建議在8~10歲前評估是否可以矯正。除此之外,若是家中小朋友有咬合不正、恆牙異位生長、阻生齒,或齒列嚴重不整齊都要及早矯正,以免日後影響兒童日後的臉型,導致小朋友對自己的外表自卑。(你也想知道:咬合不正一定要矯正?醫師曝不矯正這些危險恐上門讓兒童及早戴牙套,讓孩子不再對外表自卑。 兒童牙齒矯正與成人矯正的差異

如先前所提及,8~12歲的年紀是牙齒矯正的黃金期,原因是這時期的兒童上、下顎骨尚未發展定型,骨骼尚有些可移動空間,而早期矯正是醫師利用此空間優勢,為恆牙爭取空間。若是從牙齒排列的角度來看,此時為混合齒列時期,還能同時引導新長出來的恆牙一起排列整齊。

不過多數接受早期矯正治療的小朋友,並不了解矯正的必要性,爸媽需要跟小朋友好好溝通,因為患者的配合度也會影響矯正的效果。

牙齒矯正成人難度大增

成年後會伴隨著其他口腔疾病,像是牙周病、蛀牙、牙齒磨損甚至是缺牙等問題,因此成人矯正難度相較兒童高出許多,也令許多大人擔心矯正效果會不如預期而卻步,不過牙齒矯正其實不分年齡,雖然成年後接受矯正,牙齒移動速度稍慢,只要尋求專業的矯正醫師並好好配合,效果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牙齒矯正的黃金期就跟身高一樣,一生只有1次機會。蔡禎櫻牙醫師也建議,爸媽在小朋友小學2年級左右,可以帶去專業的兒童矯正診所做一次完整的檢查,千萬不要錯過黃金期的矯正機會。

吃東西小心!會讓牙齒染色的飲食習慣

為什麼就算每天都刷牙,也無法擁有亮白的牙齒,到底是什麼壞習慣造成牙齒被染色?其實,牙齒被染色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外在因素會使牙齒染色,飲食習慣更是關鍵。因此,本文將列出造成牙齒染色的原因。

先找出染色的根源

牙齒表層的琺瑯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裂縫,而色素也會藉此附著在其中。下列為,造成牙齒染色的主要原因:

色素原(Chromogens)是帶有強烈色素的化合物。 單寧酸(Tannins)是植物性化合物,會讓汙漬附著在牙齒上。 酸性物質會使琺瑯質變軟、變粗糙,此時口腔環境會讓汙漬更容易附著。

牙齒染色的5原因

1. 咖啡和茶

因為咖啡的顏色較深,大家常認為它就是白牙終結者。雖然咖啡會影響牙齒的顏色,但卻不是造成染色主因。事實上,茶比咖啡更容易將牙齒染色。茶不只含有酸性物質,還有丹寧酸,能使汙漬附著在牙齒上。不要要記得,喝茶並不會馬上讓牙齒染色,但喝茶的頻率愈高,染色的機率也愈高。

2. 紅酒

紅酒為含有色原體與單寧酸的酸性飲料。紅酒對身體很好,但是對潔白的牙齒有害。此外,雖然白酒的顏色很淡但一樣對牙齒不好,因為白酒含有單寧酸和其他酸性物質,有助於色素附著在牙齒上。

3. 食用色素

咖哩醬、番茄醬、冰棒、冰淇淋、糖果等任何含有食用色素的食物都會讓牙齒染色,含食用色素的飲料對牙齒也不好。想想看,假如把牙齒當成一塊潔白的畫布,吃進去五彩繽紛的食物,牙齒當然也會變得五顏六色。

4. 無酒精飲料

如上所述,飲料會讓牙齒染色。汽水含有酸性物質,可樂也含有色原體。比顏色較深的飲料,淺色的汽水和紅酒反而更容易讓牙齒染色。也就是說,不管顏色深淺或零卡飲料,只要是汽水都是牙齒的天敵。

5. 莓果類

所有莓果,包含藍莓草莓覆盆莓和黑莓等,都含有色原體,櫻桃和番茄也不例外。葡萄和石榴除了含色原子以外,還有單寧酸。通常會弄髒衣服、褲子的水果,想當然爾,也會將您的寶貝牙齒染色。因此,牙齒更容易被番茄、草莓藍莓染色。

飲料變染料~適量攝取預防黃板牙

 美麗的笑容來自潔白亮眼的牙齒,如果對自己牙齒的顏色不滿意,那或許應該思考一下平時的飲食習慣。以下為大家介紹會讓牙齒變黃的食物,一旦能夠分辨哪些能吃、哪些最好避免不吃,就能預防牙齒不變黃板牙!

有色素或酸性的飲料

茶、咖啡、果汁、碳酸飲料、運動飲料、能量飲料,以及紅酒和白酒,都是會讓牙齒變色的飲品。判斷飲料是否會讓牙齒染色的方法,就是如果飲料會沾染衣服,那就同樣會沾染牙齒。此外,酸性飲料會侵蝕牙齒的琺琅質,若飲料顏色深,性質又偏酸,那色素就更容易會黏著在受損的牙齒表面上。

醬油  番茄醬  咖哩等醬料

醬料能讓食物在視覺和味覺上都顯得更美味,但由於醬料富含深色的色素,跟深色飲料一樣,都會增加牙齒被染色的機率。

顏色鮮豔豐富的水果

深色水果如藍莓、桑葚、櫻桃、石榴、火龍果等其他顏色鮮豔的水果,都可能把牙齒染色。除了生吃,用這些水果製成的果汁和甜點,也都有可能讓牙齒變色。此外,雖然白葡萄等淺色水果讓牙齒染色的機率較低,但這些水果的酸度會傷害琺琅質,增加牙齒被其他色素沾染的風險。 糖果糕點等甜食

相較於前面3種食品,糖果與甜食對牙齒變黃的傷害算較小,除非吃下的糖果和甜食色素多到會讓舌頭變色。另外,甜食會讓口腔變酸,使琺瑯質受損,雖然不會直接讓牙齒染色,卻會間接讓牙齒變得容易被其他食物染色。 怎樣可以讓牙齒更白?

即使有些食物與飲料可能會讓牙齒變黃,只要適度攝取,並保持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還是可以放心享用。以下提供一些美白牙齒,以及避免牙齒變黃的方法:

如果很愛喝對牙齒不好的飲料,用吸管喝至少可以減少飲料與牙齒表面接觸的機會,不讓飲料變染料。 吃完東西半小時後,記得漱口或刷牙,以防污漬殘留。 不喝有色飲料,改喝透明無味的白開水。 每天至少使用1次牙線清潔牙縫。

懷孕第23週:荷爾蒙影響乳房,懷孕中後期溢奶怎麼辦?

寶寶第23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3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28.9公分,差不多是一顆小南瓜的大小,體重則約500克。到了第23週,寶寶的四肢與頭部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小,未來幾個禮拜寶寶的「拳打腳踢」會更厲害,當下準媽媽的肚皮也會跟著凸起一塊,看起來其實還真會有點不習慣。

另外,寶寶在這段時間也開始練習如何呼吸,並有「睡、醒」交替的模式,但並不一定與孕婦的睡眠時間相同。 懷孕第23週的症狀與身體變化

準媽媽的胸部將受孕期荷爾蒙變化的刺激,進一步變大且發脹,我們將在本文後段做更詳細的解釋。 懷孕第23週的症狀

從懷孕第23週開始,準媽媽可能會明顯感覺到肋骨區域的疼痛。這是因為胎兒的生長讓子宮增大,很容易會刺激到肋骨的下緣,肋骨因此往上推升,讓孕婦感到肋骨疼痛不已。胎位若壓到了肺部,也會使準媽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此外,準媽媽在懷孕第23週可能出現的身體變化還可能有: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肋骨疼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痔瘡(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22週)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受荷爾蒙變化影響,準媽媽可能出現乳房變大、發脹或溢乳等現象。

懷孕第23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溢乳

為了要養育寶寶,懷孕後準媽媽的乳腺因為荷爾蒙劇烈變化,也跟著出現了相應的轉變。 乳腺的基本介紹

乳房是由皮膚、脂肪和乳腺共同構成。其中,乳腺由許多腺葉組成,每個腺葉又分支出其他的小腺葉,腺葉上又有許多微小的腺泡,呈現樹狀結構。

懷孕期間乳腺的變化

由於準媽媽體內在懷孕期間會開始分泌孕酮(Progesterone,又稱黃體素)與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這些荷爾蒙會讓乳腺內的腺泡、腺管開始發育,不僅孕婦的乳頭、乳房逐漸變大,連乳暈的顏色也會加深。孕婦的腦下垂體也會開始產生泌乳素(Prolactin,又稱促乳素、催乳素),讓乳腺分泌乳汁,以利未來哺育新生兒。(延伸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懷孕中後期「溢奶」很正常

懷孕4個月之後,孕婦可能於胸罩上發現一些淡黃色漬痕,或是見到白色且細小的皮屑黏在乳頭上。這表示準媽媽已經開始分泌「初乳」(Colostrum)。

初乳溢出的現象通常發生於懷孕後期,不過有些孕婦可能於孕中期便有此狀況,尤其是按摩乳房,或者與枕邊人行房後,發生溢乳的機率通常較高。不過懷孕期間所分泌的初乳的量其實很少,這是因為孕酮其實也具有抑制泌乳的特性。直到寶寶出生後的5天內,初乳分泌量才有明顯增加。

由此看來,懷孕期間分泌母乳實屬自然現象,代表準媽媽的哺乳機制逐漸成熟,但是產前孕婦有無溢乳,跟未來的乳汁分泌量並無關連,因此準媽媽們也毋須因未發生孕期溢乳,而擔憂孩子出生後的哺乳狀況。(延伸閱讀: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孕婦內衣選擇建議

因應懷孕期間準媽媽乳房的變化與乳汁分泌,準媽媽最好在內衣的篩選參考以下3點建議: 罩杯升級不斷,需添購更大尺寸的內衣,避免乳腺受擠壓。 選擇吸汗、透氣的材質,避免引發胸部的肌膚出現濕疹的症狀。 可使用溢乳墊(Breast pads),避免敏感的乳頭被磨擦而受傷,也可避免初乳弄濕胸罩後讓細菌孳生。 若準媽媽於懷孕中後期有溢奶情形,不妨使用溢乳墊避免弄濕胸罩。 懷孕期間乳房的保健

若準媽媽發現自己已開始分泌乳汁,不必驚慌,以下為正確的應對方法: 不要刻意擠壓乳頭。 用水清潔即可,無須用肥皂或是其他清潔用品。 若有白色碎屑黏在乳頭,可塗植物油,等軟化後,再用水清潔。 若準媽媽覺得乳頭乾燥,可塗上適量乳液,防止乳頭龜裂。 溢乳以外的分泌物要小心

孕婦泌乳是正常現象,但是除此之外的分泌物可就要好好注意了!懷孕期間準媽媽雌激素的飆升,也可能會刺激乳癌細胞或是乳腺纖維瘤增生。癌細胞的生長有機會產生異常分泌物,也可能壓迫到乳腺管,引發急性乳腺炎,症狀為: 通常好發於單側乳房 胸部的肌膚發紅、發熱 乳房疼痛 乳房腫脹 乳房流膿、流血水 乳房有異味 全身無力 發燒 畏寒

雖然急性乳腺炎主要好發於產後媽媽,但是孕婦罹患的機率也不容小覷,若準媽媽發現自己符合上述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上一週:懷孕第22週】

【下一週:懷孕第24週】

脂肪練不出肌肉!這些健身迷思錯很大

您曾經聽過先吃胖再練壯的說法嗎?事實上,所謂吃胖只會讓身上累積更多的脂肪,如果沒有同步進行重量訓練,只會讓您與理想體態漸行漸遠。Hello健康今天將破除健身常見的迷思,希望對您擬定運動計畫或是飲食控制,都有所幫助。

脂肪其實無法練成肌肉

這是許多人常有的迷思。其實脂肪和肌肉是不同的組織,不只脂肪無法練成肌肉,肌肉也不會因為缺乏訓練而轉化為脂肪。脂肪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燃燒卡路里(Calorie)來降低,肌肉則能透過重量訓練來逐漸增加。

即便如此,若您完全切斷食物攝取,以禁食的方式想快速降低脂肪的同時,肌肉也可能會因此而流失。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避免辛苦練成的肌肉跟著脂肪一起離家出走,以一位70公斤的成人為例,一天應攝取120公克左右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 重訓可增加肌肉量

印度教三大主神裡的濕婆,同時代表了破壞與再生,而肌肉的增加方式也是同理。當您經由重量訓練操遍全身,肌肉纖維會因為鍛鍊而受到損傷。透過休息,人體會自行修復受損的肌肉纖維,同時增加肌肉量來強化人體,使肌肉能夠應付更艱難的訓練。 固定時間量體重較準確

您是否有開始進行規律健身後,一兩個禮拜後量體重,卻發現變胖了?我們必須先了解,體重是很容易產生浮動的數值,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體重的變化。因此,為了盡量使體重數值有參考價值,您應該在固定的時間測量自己的體重,例如:每天早晨起床排便後,由於此時尚未進食,體重的測量會更準確。以下為可能影響體重變化的因素: 飲食 身體含水量 壓力 訓練

肌肉增加讓身材更緊實

若您體重確實增加了,其實不需要擔心。由於肌肉的密度比脂肪高,同樣1公斤的肌肉跟1公斤脂肪相比,1公斤肌肉體積比較小且密度也會比較高,因此,體重增加可能是因為肌肉增加的速度,比脂肪減少的速度快,但是當您照鏡子時,可能會發現雖然體重上升,但身材卻變得更緊實苗條。當然,體重增加也有可能是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您吃多了。

另外,許多人可能聽過一個說法:肌肉比脂肪重,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說,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脂肪的體積就會大很多,看起來也就比較「大隻」,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以前物理課學過的,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其實是一樣重的,但是兩者的體積和密度不一樣,把棉花想像成脂肪,鐵就是肌肉,所以一樣重的兩個人,肌肉多的人,看起來就會瘦很多。

懷孕第22週:懷孕得痔瘡怎麼辦?溫水坐浴多喝水可緩解

寶寶第22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2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27.8公分,跟一顆木瓜的大小差不多。體重則約430克重,換算起來有3顆水蜜桃重。

寶寶的肺部開始發育,胎兒會在準媽媽的子宮裡開始「呼吸練習」,寶寶會吞入一些羊水,直到出生後寶寶才會把這些羊水以胎糞(Meconium)的形式,即新生兒初次排出體外的糞便,排泄出來。

另外,此時胎兒味蕾也在發育中,而準媽媽的飲食也會對此有所影響,因此應避免吃下過多垃圾食物,胎兒未來也惹能就此「上癮」。

懷孕第22週的症狀與身體變化

進入懷孕第22週,準媽媽其實已經歷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疼痛。由於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2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痔瘡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2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痔瘡

孕期因荷爾蒙改變與運動量降低等因素,導致準媽媽較易排便困難,甚至形成痔瘡。

為什麼懷孕會引發痔瘡?

痔瘡是因肛門內的壓力上升,導致直腸靜脈擴張、增生所形成的產物。而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因為: 胎兒壓迫:胎兒越長越大,子宮逐漸壓迫到直腸,對排泄形成阻礙,用力排便讓壓力增加,容易造成痔瘡。 孕期荷爾蒙影響:懷孕期間準媽媽體內荷爾蒙增加,造成腸蠕動減緩而誘發痔瘡。 缺乏運動:孕婦挺著大肚子,活動量變少,腸胃蠕動也因此減低,使得糞便滯留腸道時間延長,所含的水份不斷被腸道吸收,最後造成糞便愈來愈乾,導致排便困難。 偏食:有些準媽媽因孕吐嚴重或心情不佳,導致食慾減少,或因不喜歡吃蔬果,導致纖維攝取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孕期便祕;若持續未改善,則罹患痔瘡的風險就會提高。

懷孕得痔瘡的惡性循環

孕婦肚裡的「甜蜜負擔」不僅壓迫了下腹部,也會阻礙雙腿的血液回流,讓「痔核」,即直腸或是肛門血液循環不良造成部分血管膨脹的區塊,一直處於充血的狀態,誘發痔瘡的發作。

排便愈加困難,乾燥的糞便排出體外時,更容易擦破痔瘡的黏膜而流血,甚至讓原本的痔核脫垂於肛門外,準媽媽因此而在肛門處感到難以忍受的痛感,而更加對排便心生恐懼,形成惡性循環。(推薦閱讀:屁股隱隱作痛?痔瘡成因與治療看這邊) 懷孕時得痔瘡的症狀 肛門周遭覺得癢、痛、酸、腫 排便疼痛合併分泌物出現 痔核脫垂於肛門外 排便後流血且顏色鮮紅 大便滲漏 懷孕得痔瘡的舒緩與治療

若媽媽於孕期發現自己有痔瘡,建議採行以下方法減少刺激痔瘡,緩和疼痛:

避免在上廁所時滑手機或閱讀:以免因蹲坐時間過長而導致肛門充血,加劇痔瘡脫垂的症狀。 盡量避免久站和久坐:長時間保持不動會影響下身血液循環,建議準媽媽每過半小時到1小時就更換姿勢,或從座位起來做點伸展運動,活絡筋骨,。 多喝水:每日應攝取超過2000毫升的水分,若有運動或是戶外工作者,則應適當提高飲水量,以彌補流汗導致的水分流失。 攝取足夠纖維:衛福部建議,孕婦應攝取30~40克膳食纖維。準媽媽可由蔬菜、水果、全麥穀物等富含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中獲取。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刺激便意,避免排便改善血液循環。 溫水坐浴:溫水有助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準媽媽不妨在浴盆、浴缸或是坐浴盆中倒入30~40度的溫水,之後坐入其中浸泡15~20分鐘,每天可進行3~4次,有助緩解痔瘡所造成的疼痛。 可就醫尋求諮詢,醫師會議處方開立止痛軟膏、軟便劑等等。

如果是一般的痔瘡個案,醫師可視情況開刀切除痔瘡。可是對準媽媽來說,畢竟手術涉及麻醉,而孕婦無論是在懷孕前3個月,還是生產前3個月進行手術,皆可能提高流產風險,所以醫師大多會建議罹患痔瘡的準媽媽,先以生活調整搭配藥物緩解不是,待寶寶出生後,再視情況考慮開刀。

【上一週:懷孕第21週】

【下一週:懷孕第23週】

懷孕第21週:懷孕牙齒痛可看牙醫?懷孕中期最適合

寶寶第21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1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26.7公分,跟一根胡蘿蔔差不多長,體重則約350克重。除了身長與體重持續增長外,胎兒的頭髮與眉毛也開始萌發,聽覺也更加敏銳,可能對子宮外的聲音產生反應。 懷孕第21週的身體變化

隨著孕期進展,準媽媽腹中的負擔也愈來愈「沉重」,但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可幫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也有助紓解壓力,排解負面情緒。建議準媽媽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20~30分鐘。(推薦閱讀: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懷孕第21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1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6週)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可能引起孕婦牙齦腫痛。

懷孕第21週——為什麼孕期容易牙齒痛?

俗話說:「懷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此說法的理論源自於母體質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寶寶吸收母體的骨作為成長的養分。然而,目前醫學已證明孕婦牙齒內的鈣質流出,當作胎兒的鈣質來源。

然而,孕期牙痛仍屬常見症狀。其原因可能來自準媽媽孕期的荷爾蒙變化,造成牙齦紅腫、脹痛,或因頻繁孕吐,導致胃酸侵蝕牙齒,使得牙齒琺瑯質變薄成為敏感性牙齒。另外,若準媽媽沒有做好牙齒清潔,也容易導致孕期齲齒或牙周病的加劇。 媽媽牙不好 寶寶牙也糟!

孕婦與新生兒口腔細菌感染的關係非常密切。本身有蛀牙的媽媽,有超過70%的機率會傳遞致齲細菌(也就是引發蛀牙的細菌)給寶寶。因此孕期一定要做好牙齒保健,確實刷牙並使用牙線清潔,避免喝含糖飲料,降低蛀牙的風險。(推薦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什麼時候該看牙醫?

一般而言,若能於懷孕前就先針對既有的牙齒或其它口腔問題進行治療較佳,以免孕期導致症狀加劇。然而,若準媽媽發現自己有牙痛或任何口腔問題,皆應先去醫院請牙醫診斷,通常洗牙或補牙並不會對孕婦或胎兒造成危險。然而,若需接受拔牙或其它手術,則應根據醫師的判斷,評估是否留到產後再進行治療。

懷孕中期看牙最合適

懷孕初期去給牙醫做任何治療,並不會提高胎兒畸形、流產等狀況。由於很多準媽媽在懷孕初期有嚴重孕吐的症狀,通常在懷孕三個月後會減緩。所以在非危急的情況時,應將牙科的治療排定在懷孕中期以後為佳。

不過若準媽媽已為懷孕後期,在接受牙醫治療或診斷時,牙科椅的角度可能會迫使準媽媽仰臥,容易導致子宮壓迫到靜脈腔,引發仰臥性低血壓綜合症,症狀可能有: 頭昏 四肢無力 全身無力 汗流浹背 煩躁不安 耳鳴 臉色蒼白 血壓降低 昏迷 抽搐

若必須於懷孕後期接受牙科治療,建議準媽媽避免太過仰臥的情形,以接近坐姿的方式接受治療最好。 懷孕後期的準媽媽看牙醫時,應調整座椅避免呈仰臥姿,減少低血壓的風險。 牙科X光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嗎?

其實牙科的放射檢查(X光)與其它醫療項目相比,不僅範圍最小,劑量也最低。由於牙科X光檢查會遠離孕婦的腹部,再加上準媽媽會穿戴鉛衣保護腹部與頸部,因此孕期接受牙科X光檢查並不大會傷及胎兒。 牙醫使用麻醉劑會影響寶寶嗎?

牙齒局部麻醉時,如果劑量不高,其實毋須憂慮。目前並無足夠證據顯示麻醉劑會進入準媽媽的乳汁,或是引發胎兒先天性的畸形。只要準媽媽於醫師問診時告知目前的懷孕狀況,醫師評估適合的麻醉劑量。 止痛藥的使用得請教醫師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服用止痛藥天經地義,但是一定要問問醫師的意見。拿阿斯匹靈(Aspirin)這類非類固醇消炎藥來說,有可能會增加孕婦出血的機率,使用大劑量的阿斯匹靈也有可能造成早產兒的顱內出血。所以準媽媽在服用止痛藥應先諮詢醫師,勿未經指示而擅自服藥。

【上一週:懷孕第20週】

【下一週:懷孕第22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