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正值暑假,近日卻爆發北部30多歲女子,感染「食腦變形蟲」而死亡,由於女子發病前曾去過北部室內親水設施,因此也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究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Hello健康》為您介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途徑、症狀、檢查、治療與預防方法。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定義

食腦變形蟲(Brain-eating amoeba)的學名為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屬於透色門(Percolozoa)變形蟲屬(Naegleria)的物種,是一種單細胞生物,也是變形蟲屬裡唯一會感染人類的種類。食腦變形蟲首次是在1965年,於澳洲被發現的,不過牠很有可能是在美國演化的。 若不幸感染食腦變形蟲並且發病,則稱為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或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Naegleriasis)。 食腦變形蟲感染有多常見?

食腦變形蟲很常見,但引發腦部疾病的機率很小。這種感染一年大概會出現0~8次,且幾乎都在7~8月發生。但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人都能對食腦變形蟲產生抗體,因此就算感染,免疫系統大多也都能將其擊退。若希望降低自身感染的機率,請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症狀

若感染食腦變形蟲並罹患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腦部組織便會發炎,並遭到破壞。患者通常會在感染的15天內出現以下症狀,病發的速度不但很快,而且通常在1週內死亡: 發燒 畏光 睏倦 痙攣 頸部僵硬 喪失平衡感 噁心、嘔吐 味覺和嗅覺改變 突然有劇烈的頭痛 意識混亂、出現幻覺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最近有接觸溫暖水域的人,且出現以下任一症狀:突然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請立即就醫。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原因

在世界各地溫暖的淡水裡,都可以看到食腦變形蟲的蹤影,例如美國南邊的湖泊,(但近年靠近美國北邊的區域,也開始出現感染案例,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食腦變形蟲的活躍季節是夏季,並且除了水池,有時也存在於土壤當中。通常食腦變形蟲都會透過水和塵土,從鼻孔進入人體,再順著嗅覺神經移動到腦部。不過食腦變形蟲無法人傳人,也不會因喝到受感染的水而遭受感染。乾淨、消毒過的游泳池,也不有食腦變形蟲存在。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風險因素

每年都有上百萬的人會接觸食腦變形蟲,但因此得病的人很少。會增加與食腦變形蟲接觸的風險因素如下: 在淡水裡游泳:大多因食腦變形蟲生病的人,在病發前的前2週,都曾在開放的淡水水域中游過泳。 熱浪來襲時:因為食腦變形蟲喜歡溫水和熱水。 年齡:較多感染案例都是發生在小孩和青少年身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年齡族群的人,比較容易一次在水裡待很久。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食腦變形蟲感染?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都可以用來檢查患者的腦部是否有內出血的情形。 腰椎穿刺(Spinal tap或lumbar puncture):抽取頭腦和脊椎附近的組織液,並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確認食腦變形蟲是否存在。醫師會從患者的下背周圍取樣,並順便檢查是否有發炎現象。 如何治療食腦變形蟲? 一旦感染病發,就算接受治療,也很難存活下來。但提早診斷、盡早治療,仍然很重要。 治療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的主要方法,為使用抗黴菌藥物—雙性殺黴素B(Amphotericin B)。服用方式通常是從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椎。 目前美國有一種稱為米替福斯(Miltefosine)的藥物,若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並搭配控制腦部腫脹的強效療法,患者有可能會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避免食腦變形蟲感染的注意事項

維持以下習慣很重要,經常暴露在風險因素下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減少接觸溫暖的戶外淡水,如溫暖地區的湖泊和溪流。 若要接觸上述場域,請把鼻子用鼻夾夾起來,或配戴能把鼻子包住的面鏡。 在淡水、溫暖,且水深較淺的地方游泳時,避免將水底的泥沙踢起。 若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是肺腺癌?肺腺癌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屬於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肺腺癌始於分泌黏液的顆粒細胞(Glandular cell),通常會在肺泡(Alveoli)之中增長,位於肺部外緣,與其他癌症相比,肺腺癌往往生長得更慢。

台灣人肺癌在流行病學上部分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例如:女性肺癌的發生率特別高。以美國的資料來說,肺癌患者中有40%屬肺腺癌。就台灣來情況來說,肺腺癌佔台灣新診斷肺癌 70% 以上。

總的來說,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不抽菸,且超過9成的肺癌女性患者都不抽菸。東亞地區不吸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率高過於癮君子,且近年肺腺癌有年輕化趨勢。不過為何如此原因未明,醫界仍在努力找出答案。(推薦閱讀: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肺腺癌原因? 肺腺癌 vs. APOBEC 酵素

肺癌的成因取決於基因的穩定性,或是環境致癌物的刺激。基因不穩定就容易受癌細胞的破壞,受破壞後也不容易修復。(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中央研究院2020年7月發表,找到台灣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的原因,元兇就是癌細胞突變印記「APOBEC 酵素」。中研院指出,有高達74%從未抽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 APOBEC 突變印記程度高。

另外,中研院發表報告中也指出,暴露於致癌物而引起的基因突變 ,也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主要驅動因素。

因此當生活在不良環境或有不良生活習慣,免疫力又不足以清除異常細胞時,就會容易導致癌症。(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肺腺癌8大風險因子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所以觸發肺腺癌的危險因子與觸發癌症的因子有所重疊。包括: 吸菸 吸二手菸 炒菜油煙 基因突變 家族病史 本身就有肺病 空氣汙染 化學物質汙染: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

肺腺癌前兆與症狀

肺癌是個無聲又致命的疾病,因為肺部內少有末端神經,造成肺腺癌初期「無感」,讓我們無法提早感覺不適。以下是常見的肺腺癌警訊與症狀: 久咳 喘不過氣 胸痛 聲音變的刺耳 咳血 體重異常下降

症狀可能會因人而異。但若呈現多個所述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務必諮詢醫師了解狀況。(詳細了解: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腺癌分期

肺腺癌的分期,也就肺腺癌的分期,也就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主要是依據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的TNM癌症分期系統,並以此為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腫瘤(Tumor,簡稱 T):腫瘤多大了?肝臟中有幾顆腫瘤?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肝臟裡的靜脈血管。 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 轉移(Metastasis,簡稱 M)至遠端: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諸如肺部等處。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肺腺癌第0期

腫瘤只在氣管的最表層細胞中被發現,並未深入到其他肺部組織中。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一期 肺腺癌第1a1期

以下2種情況皆屬肺腺癌第1a1期:

1. 肺腺癌仍屬微浸潤腺癌 (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簡稱 MIA),腫瘤的直徑不超過3公分,而癌細胞入侵肺部更深組織部分,直徑不超過0.5公分。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身體的遠處(M0)。

2. 腫瘤的寬度不超過1公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Visceral pleura,圍繞肺部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T1a)的主要分支。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a2期

腫瘤的直徑1~2公分,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b)。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 1a3 期

腫瘤的直徑大於2公分,但小於3公分,尚未長到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c)。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b期

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2a):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4公分。 已經長到主支氣管,但在突起處不到2公分的範圍內(氣管分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並且其寬度不超過4公分。 已長至內臟胸膜,寬度不超過4公分。 部分堵住了呼吸道,寬度不超過4公分。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二期 肺腺癌第2a期

腫瘤具有以下1個或多個特徵(T2b): 腫瘤直徑大於4公分,但小於5公分。 已經長到主支氣管,但在突起處不到2公分的範圍內(即氣管分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直徑大於4公分,但小於5公分。 腫瘤已經長到內臟胸膜,直徑大於4公分,但小於5公分。 腫瘤部分阻塞氣道(直徑大於4公分,但小於5公分)。

癌症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身體遠處的部位(M0)。 肺腺癌第2b期

下列3種情況皆屬肺線腺癌第2b期。

1. 腫瘤的寬度不超過3公分,還沒長到包圍肺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 它已經擴散到肺內和 / 或支氣管進入肺的區域周圍的淋巴結(肺門淋巴結)。癌症與淋巴結在同一側(N1)。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

2. 癌症還沒擴散到肺內和 / 或支氣管進入肺的區域周圍的淋巴結(肺門淋巴結),這些淋巴結與癌症在同一側(N1)。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而且還符合以下1項或多項特徵(T2):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5公分。 腫瘤已經長至主支氣管,但不在突起的2公分範圍內(氣管分裂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且直徑不超過5公分。 腫瘤已經長至內臟胸膜,且小於5公分。 腫瘤部分阻塞了呼吸道,且小於5公分。

3.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身體的遠處(M0)。 並具有以下1項或多項特徵(T3): 寬度大於5公分,但小於7公分。 已長至胸壁(又稱體壁胸膜)、膈神經(Phrenic nerve)或心臟周圍的囊膜,又稱心包膜(Parietal pericardium)。 在同一個肺葉(Lobe)中有2個或多個獨立的腫瘤結節。 肺腺癌第三期 肺腺癌第3a期

下列3種情況皆屬肺線腺癌第 3a 期。

1. 寬度不超過3公分,尚未長至包圍肺部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 癌症已經擴散到突起周圍的淋巴結(氣管分裂成左右支氣管的位置)或肺之間的空間,其稱為縱隔(Mediastinum)。

這些淋巴結與主要肺部腫瘤在同一側(N2)。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

2. 癌症已經擴散到突起周圍的淋巴結(氣管分裂成左右支氣管的位置)或肺之間的空間(縱隔)。 這些淋巴結與主要的肺部腫瘤(N2)在同一側。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 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2):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5公分。 它已經長成主支氣管,但不在突起的2公分範圍內(氣管分裂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且直徑不超過5公分。 已經長至內臟胸膜,且小於5公分。 部分阻塞了呼吸道,且小於5公分。

3. 癌症還擴散到肺內和 / 或支氣管進入肺的區域周圍的淋巴結(肺門淋巴結)。 這些淋巴結與癌症在同一側(N1)。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3): 寬度大於5公分,但小於7公分。 已長至胸壁(又稱體壁胸膜)、膈神經或心臟周圍的囊膜(心包膜)。 在同一個肺葉中有2個或多個獨立的腫瘤結節。

肺腺癌第3b期

下列4種情況皆屬肺線腺癌第3b期。

1. 癌症的寬度不超過3公分,尚未長出包圍肺部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 癌症已擴散到身體任一側鎖骨附近的淋巴結,和 / 或已擴散到主要腫瘤或另一端的肝門或縱隔腔淋巴結(Mediastinal lymph nodes)(N3)。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

2. 癌症已擴散到身體任一側鎖骨附近的淋巴結,和 / 或已擴散到主要腫瘤另一端的肝門或縱隔腔淋巴結(N3)。 癌症還沒擴散到身體的遠端(M0)。腫瘤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徵(T2):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5公分。 它已經長成主支氣管,但不在突起的2公分範圍內(氣管分裂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且直徑不超過5公分。 已經長至內臟胸膜,並且小於5公分。 部分阻塞了呼吸道,且不大大於5公分。

3. 癌症已經擴散到隆突周圍的淋巴結(氣管分裂成左右支氣管的位置)或肺之間的空間(縱隔)。這些淋巴結與主要肺部腫瘤(N2)在同一側。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端(M0)。腫瘤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徵(T3):

寬度大於5公分,但小於7公分。 已長至胸壁(又稱體壁胸膜)、膈神經或心臟周圍的囊膜(心包膜)。 在同一肺葉中有2個或多個獨立的腫瘤結節。

4. 癌症已經擴散到隆突周圍的淋巴結(氣管分裂成左右支氣管的位置)或肺之間的空間(縱隔)。 這些淋巴結與主要的肺部腫瘤在同一側(N2)。 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 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4): 寬度大於7公分。 已經長至介於肺(縱隔)、心臟,靠近心臟的大血管(例如主動脈)、氣管、連接喉嚨與食道處, 以及將胸部與腹部、中樞或脊柱分開的肌肉(氣管分裂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 在同一肺的不同肺葉中有2個或多個單獨的腫瘤結節。 肺腺癌第3c期

下列2種情況皆屬肺線腺癌第3c期。

1. 癌症已擴散到身體任一側鎖骨附近的淋巴結,和 / 或已擴散到主要腫瘤或另一端的肝門或縱隔腔淋巴結(N3)。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處(M0)。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3): 跨度大於5公分,但小於7公分。 已長至胸壁(又稱體壁胸膜)、膈神經或心臟周圍的囊膜(心包膜)。 在同一肺葉中有2個或多個獨立的腫瘤結節。

2. 癌症已擴散到身體任一側鎖骨附近的淋巴結,和 / 或已擴散到主要腫瘤或另一端的肝門或縱隔腔淋巴結(N3)。癌症尚未擴散到身體的遠端(M0)。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4): 寬度大於7公分。 已經長至介於肺(縱隔)、心臟,靠近心臟的大血管(例如主動脈)、氣管、連接喉嚨與食道處, 以及將胸部與腹部、中樞或脊柱分開的肌肉(氣管分裂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 在同一肺的不同肺葉中有2個或多個單獨的腫瘤結節。 肺腺癌第四期 肺腺癌第4a期

下列2種情況皆屬肺線腺癌第4a期。

1. 任何大小的癌症,可能已經或可能還沒有發展成附近的結構(任何 T 型)。它可能到達或未到達附近的淋巴結(任何 N)。此外,符合以下任何1項(M1a): 癌症已經擴散到另一肺。 在肺部周圍的液體中發現癌細胞(稱為惡性胸腔積液)。 在心臟周圍的液體中發現癌細胞(稱為惡性心包積液)。

2. 任何大小的癌症,可能已經或可能沒有發展成附近的結構(任何 T 型)。它可能到達或未到達附近的淋巴結(任何 N)。它已作為單個腫瘤擴散到胸部外部,例如擴散到遠處的淋巴結或器官,如肝臟、骨骼或大腦(M1b)。 肺腺癌第4b期

任何大小的癌症,可能已經或可能沒有發展成附近的結構(任何 T 型)。它可能到達或未到達附近的淋巴結(任何 N)。它已在胸部外擴散為1種以上的腫瘤,例如擴散到遠處的淋巴結和 / 或其他器官,例如肝臟、骨骼或大腦(M1c)。 肺腺癌的檢查與治療

多數肺癌都是因患者身體出現明顯的症狀後才被發現。隨著患者身體呈現可能為肺癌的症狀,醫師會依照症狀進行不同的檢測,來確認有無癌細胞,或其他疾病情形。

以下列出肺癌診斷的主要方法,一但確診後,再判斷其癌症分期和擴散之程度。討論治療方式。(推薦閱讀: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肺腺癌如何檢查?

胸部X光檢查(X-ray)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NMRI) 腫瘤標記(Biomarkers) 活體組織切片(Biopsies) 肺腺癌治療方法 手術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ies) 血管新生抑制劑(Angiogenesis inhibitors)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肺腺癌檢測、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合適性可能會因人而異,需與專業醫師討論。(推薦閱讀: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肺腺癌的預防 戒菸 拒吸二手煙 拒吸油煙 定期檢查 多吃蔬果(推薦閱讀:吃蔬果抗肺癌~5維生素增強抵抗力) 出門戴口罩避空汙 避免化學物質毒害 保持愉快的心情 肺腺癌的照護 若沒食慾,可少量多餐,細嚼慢嚥。(推薦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勿喝大量液體,以免因飽脹引發噁心。 採清淡飲食,避免味道濃烈與油膩的食品。 均衡飲食。 多喝開水,除非醫生限制飲水量。 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 化學治療後避免進出公共場所,外出時戴口罩避免受其他的細菌、病毒感染。 發燒時要就診。

乳癌分期與分類:原位癌與侵入性乳癌

乳癌依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分成很多種類型,本篇主要以「病理」和「荷爾蒙受體」2種方式來替乳癌做分類,並在文末簡單介紹乳癌分期的概念。

乳癌依病理/擴散程度分類

根據乳癌的擴散程度,可分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尚未擴散的癌症)和侵入性(Invasive )癌。

乳管原位癌

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又稱乳房原位癌。

在乳管或乳葉的周圍與旁邊的支持組織(如脂肪、纖維組織)會有一個由肌肉上皮細胞組成的界限,稱為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當乳癌細胞還沒從乳腺導管發展到其它乳房組織,仍侷限在基底膜內,就稱為原位癌,屬於非浸潤性或浸潤前性乳癌。 侵入性乳癌

一旦乳癌細胞跨越了基底膜,擴散或入侵到周圍乳腺組織時,稱為侵入性或浸潤性乳癌(Infiltrative breast cancer)。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 浸潤性腺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是最常見的乳癌種類,約佔所有侵入性乳癌的70~80% 浸潤性小葉癌(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ILC) 其他特殊類型

其他類型的侵入性乳癌仍有許多種,以下列舉2種侵入性乳癌: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罕見且難治療的侵入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5%,是比較難治療的乳癌類型。三陰性指的是2種荷爾蒙受體及 HER2 檢測均呈陰性的乳癌。由於癌細胞缺少這3種受體,導致無法採用荷爾蒙治療藥物或標靶治療藥物進行全身治療,目前仍以化學治療為主,就算是癌症早期也使用化療。

三陰性乳癌在治療後,復發機率也較高,所以整體的存活率和恢復成效都較不理想,目前有待醫學專家研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簡稱 IBC)

不常見的浸潤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 1~5%。由於其徵狀與乳腺炎十分相似,因此可能會被誤以為是乳腺炎。大部分的乳癌,個案的乳房都會出現不明硬塊,但炎性乳癌通常沒有腫塊,癌細胞會阻塞皮下淋巴管,引起如發炎般的症狀。雖然可以單獨或合併使用手術,或放射治療提供有效的局部治療,但是也容易復發。

原位癌與侵入性癌最大的不同,在於原位癌並沒有入侵到旁邊的組織,因此也不會有進入血管或淋巴的機會,所以不會出現腋下淋巴、肝、肺等轉移癌。(延伸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依荷爾蒙受體或基因的乳癌分類

檢測乳癌組織中的動情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簡稱 ER)、黃體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簡稱 PR)與第二型人類表皮因子受體(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以下簡稱 HER2)的表現,可將乳癌大致分為4種類型: 1. 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這種類型的預後較佳,若沒有多數淋巴腺轉移時,治療上除了手術之外可考慮只給荷爾蒙治療。 2. 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治療除了手術之外可給予化學治療合併荷爾蒙治療,若HER-2陽性則再加上抗HER-2標靶治療。 3. 荷爾蒙受體陰性HER-2陽性型(HER2過度表現型)

約有26%~30%的乳癌患者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現象。常給予化學治療加上抗HER-2標靶治療。 4. 三陰性乳癌

當腫瘤的3種受體表現皆呈陰性,就屬於三陰性乳癌。(延伸閱讀: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乳癌分期

乳癌主要分為5期,零期為非侵入性癌(原位癌),1~4期則為侵入性癌。除了數字之外,醫師也會用TNM分期來診斷癌症分期,T代表腫瘤的大小,N代表是否擴散到局部淋巴結,M代表轉移情況,即癌症向身體遠處擴散。(進一步了解關於TNM癌症分期的方式,請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醫師可能還會檢測體內某些物質的多寡,來協助判斷的癌症階段位於哪一分期,如:

女性荷爾蒙的受體,含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 人類上皮因子接受體第二型蛋白的狀態(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其為HER2基因的蛋白質產物。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腫瘤通常會生長更快。 乳癌第0期

第0期是非浸潤性乳癌,例如乳管原位癌,而目前仍沒有證據指出癌細胞或腫瘤會擴散或入侵周圍正常細胞,。 乳癌第一期

乳癌第1~4期一般指的是侵入性乳癌(癌細胞突破或侵入到周圍的正常乳房組織),一般乳癌第1期的狀況如下,分為1a 、 1b期: 乳癌第1a期腫瘤直徑小於2公分,且癌細胞局限在乳房組織內,尚未轉移至淋巴。 乳癌第1b期:乳房內有可能沒有腫瘤,或存在小於2毫米的腫瘤,且淋巴結有一群介於0.2~2毫米的癌細胞聚集。

然而,如果雌激素受體為陽性或黃體素受體陽性,很可能會被歸為1a期。

乳癌第二期

第2期乳癌的表現可能如下,分為2a、2b期: 乳癌第2a期:(1)在乳房中未發現腫瘤,但在1~3個腋下淋巴結或靠近胸骨的淋巴結中,出現大於 2 毫米的癌細胞。(2)2公分以下的腫瘤擴散到腋窩的淋巴結。(3)腫瘤介於2~5公分,且未擴散至腋窩淋巴結。 乳癌第2b期:以下3種情形歸於2b期乳癌-(1)腫瘤介於2~5公分;0.2~2毫米的乳癌細胞群聚於淋巴結。(2)腫瘤介於2~5公分;癌細胞已擴散至1~3個腋窩淋巴結或靠近胸骨的淋巴結。(3)腫瘤大於5公分但還未擴散到腋窩淋巴結。

有些特殊狀況下(如:HER2陰性、未擴散至淋巴等),即使符合上述條件,還是有可能被歸類於乳癌第1期。 乳癌第三期

乳癌第3期的表現可能如下,分為3a、3b、3c期: 乳癌第3a期:(1)乳房可能存在任何大小的腫瘤,也可能沒有發現腫瘤;但在乳房檢查中可以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4~9個淋巴結(腋窩或胸骨處)。(2)腫瘤大於5公分;發現0.2~2毫米的乳癌細胞群聚於淋巴結。(3)腫瘤大於5公分;癌細胞已擴散至1~3個淋巴結(腋窩或胸骨處)。 乳癌第3b期:通常發炎性乳癌被歸類是第3b期。腫瘤可能是任何大小,且擴散至胸壁和(或)胸部的皮膚,導致皮膚紅腫或潰爛。這時腫瘤最多可能已擴散至9個淋巴結,或擴散至胸骨周圍的淋巴結。 乳癌第3c期:乳房內可能沒有癌症的跡象,如果有也可能是任何大小的腫瘤,並且(1)可能已經擴散到了胸壁或乳房皮膚。(2)癌細胞已經擴散到10個以上的腋下淋巴結。(3)已經擴散到鎖骨周圍、腋窩、胸骨附近的淋巴結。 乳癌第四期

也就是乳癌末期,已經從乳房和周圍的淋巴結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例如肺、遠處的淋巴結、皮膚、骨骼、肝臟或大腦。患者可能初次確診乳癌就發現是第4期,也可能是由於轉移性乳癌的復發。(延伸閱讀:乳癌末期遠端轉移:乳癌四期症狀明顯、五年存活率低)

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感覺胸部有硬塊、乳房出現異狀就是乳癌前兆嗎?先別緊張,胸部出現異狀不代表就是乳癌的前兆或症狀。首先,乳房的外型有很多種,沒有所謂正常或標準的乳房形狀,其實大多數女生的胸部,兩邊也不全然是一樣或均勻的;若遇到月經、生小孩、減、增重或服用某些藥物等等,也都可能會影響乳房的外觀和感覺,因此容易讓女性擔心是乳癌徵兆。

不過為了預防乳癌,這樣的警覺是必要的,建議女性要時常檢查乳房及胸部的變化、或是否有不明的硬塊,如果懷疑是乳癌徵兆或症狀,或有以下提及的症狀,請及早就醫,因為早期發現乳癌並治療,治癒率是相當高的。

胸部有硬塊是乳癌前兆?

胸部有硬塊、腫塊或乳房組織增厚等異狀,是許多女生會首先注意到的乳癌徵兆,但乳房出現異狀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建議定期作乳房檢查,並追蹤這些良性的腫塊是否有癌化的跡象,不必過於擔心。 纖維囊腫非乳癌

乳房最常見的腫塊類型有乳房纖維囊腫(Fibrocystic breast)和乳房囊腫(Cysts,水泡)兩大類。纖維囊腫會導致乳房發生非癌性變化,進而使乳房腫起、變軟和痠痛;而囊腫是在乳房中發展的液囊。 胸部有硬塊或異狀該看哪科?

可以前往各大醫院的一般外科或乳房、乳癌門診做諮詢和檢查,建議可參考自己的病症或疑問,在看病之前先查詢醫師的專長背景,挑選合適的醫師。

乳癌前兆與症狀

不同類型、階段的乳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與徵兆。像是浸潤性腺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就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乳房腫塊,而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則可能會導致乳房增厚。(推薦閱讀:乳癌的分期與分類:原位癌與侵入性乳癌) 早期乳癌前兆與症狀 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 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任何變化 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 任何一邊的乳頭流血或流任何液體 乳房莫名疼痛並維持一段時間 乳房或腋下、腋窩出現腫塊或腫脹 乳房的皮膚凹陷(延伸閱讀:乳房有這些變化要小心!恐是健康警訊) 輕拉乳頭或乳頭附近感到疼痛

出現6症狀恐為浸潤性乳癌 乳房不適或搔癢 乳房顏色改變 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 觸感變化(變硬、變軟或溫度出現變化) 乳頭皮膚脫皮 乳房增厚或腫脹

符合幾項上述症狀,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建議如有符合上述的情況,可以前往醫院諮詢和檢查。(延伸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特殊類型的乳癌症狀

發炎性乳癌

發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乳癌,其症狀可能與其他類型的乳癌不同。整個乳房可能看起來發紅、發炎並感到疼痛。乳房可能會感覺硬,皮膚可能看起來像橘皮。因為症狀非常相似,發炎性乳癌常被誤以為是乳腺感染(乳腺炎),而乳腺炎在更年期女性中並不常見。 乳房柏哲氏症

乳房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又稱乳頭濕疹樣乳癌,是特殊類型的乳癌,有時是乳癌的潛在徵兆。症狀是乳頭和周圍區域出現紅色鱗狀皮疹,可能會發癢,由於外觀與濕疹相似,所以乳癌初期有時會誤認為是濕疹。

其實光用乳房攝影也不一定可以準確地判斷是否罹患乳癌,甚至大多數發現的乳房腫塊並不會癌化,最好找醫師進行多項檢查和評估後才能確定。

乳癌檢查與診斷

乳癌的診斷方式如下: 1.乳房檢查

醫生會檢查你的乳房和腋下的淋巴結,是否有腫塊或其他異常情況。 2.乳房攝影

乳房攝影(Mammogram)簡單來說就是乳房X光檢查,通常用來篩檢乳癌。如果在篩檢乳房 X 光線照片上檢測到異常,醫師可能會建議再做一次乳房攝影,以便進一步評估。

3.乳房超音波檢查

使用超音波產生體內深處的結構圖像,可用來確定新的乳房腫塊是實心硬塊還是液體的囊包,並進一步治療。(推薦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4.活體組織切片

取出乳房細胞樣本進行切片檢查(Biopsy)是診斷乳癌的一種方式。醫師會使用專門的針頭設備,在X光或其他影像儀器的操作下,從待檢查的部位取出組織樣本。醫師可能會在乳房內會留下一個小的金屬作為標記,以便在之後影像檢查中輕鬆識別該區域。

活檢樣本被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由專家確定細胞是否為癌細胞,並且會對活檢樣本進行分析,以確定涉及乳癌的細胞類型、侵襲能力,以及癌細胞是否具有激素受體,或其他可能影響治療選擇的因素。(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5.乳房核磁共振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使用磁鐵和無線電波來建立乳房內部的影像。而在進行乳房磁振造影之前,需要先注射染料,這與其他類型的成像檢查不同,核磁共振不使用輻射來建立圖像。

乳癌治療與分期檢測:標靶、化療、放療、手術一次懂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好發於45~69歲之間,但乳癌若能愈早發現,治療成功機率愈高,而乳癌的檢測、診斷方式、治療方法有很多種,以下進一步介紹乳癌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乳癌分期檢測方法

一旦被診斷出乳癌,醫師會替你的乳癌階段分期,一般使用臨床分期,有助於醫師評估患者的預後(Prognosis)和最佳治療方式,但在手術前並沒有辦法分析活體採檢樣本,所以只能透過臨床分期。下列為臨床分期的檢測方法: 驗血,例如血液常規檢驗(Complete blood count,簡稱 CBC) 乳房攝影 骨骼掃描 乳房核磁共振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簡稱 CT)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 PET)

不過,並非所有女性都需要這些測試和程序,醫師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並考量個人症狀或副作用,選擇適當的檢驗方式。

更多關於乳癌分期的相關資訊,可參考:【乳癌的分期與分類:原位癌與侵入性乳癌】 乳癌治療7大方法詳解

乳癌治療方法取決於患者的乳癌類型與其擴散的程度,以下提供各種治療方式的簡介,包含:

手術治療 化療 放射治療 荷爾蒙療法 標靶治療 免疫療法 輔助與另類療法 乳癌治療手術

乳癌手術種類有許多種,包括移除癌細胞和淋巴結的手術,醫師會依據以下情況做決定病患適合哪種手術。 腫瘤大小 腫瘤位置 乳房大小 病患意願與感受

1. 乳房保留手術(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又稱為「乳房局部切除手術」,可保留大部分乳房,只切除腫瘤及一些正常組織,包括腫瘤附近的一些皮膚。恢復後會輔以放射線治療。術後可能會有暫時性壓痛及局部腫脹,或有左右乳房不對稱情形。

2. 乳房切除手術(Mastectomy)

移除範圍包含全部乳房組織,有時連鄰近組織亦一併切除,包括: 乳房全部切除術(Simple/ total mastectomy)

移除包含乳頭的整個乳房, 但保留淋巴結或乳房下肌肉組織,術後會輔以放射線治療。由於淋巴結還存在,所以手臂腫痛的機率較小,乳房重建較容易。一般術後隔天即可出院,是最常見的乳癌手術。 改良型乳房根除手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移除包含乳頭的整個乳房和淋巴結,但保留胸大肌或胸小肌,如此能維持胸部肌肉及手臂肌肉的張力,相較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手臂腫脹的情形較輕微。

3. 淋巴結手術 (Lymph node surgery)

若乳癌細胞擴散至腋下淋巴結,則必須採取清除手術。包含: 前哨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簡稱 SLNB)

前哨淋巴結是最有可能被乳癌細胞侵襲的淋巴腺。當乳癌細胞往腋下淋巴轉移時,通常會轉移的第一群淋巴結就是前哨淋巴結。醫師會在乳暈或腫瘤部分周圍皮內注射藍染料或放射同位性藥劑(radiaisotope),藉此找出並摘除前哨淋巴結,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來確認是否有乳癌細胞轉移。目前已是早期乳癌病患標準的手術。(你也想知道: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腋下淋巴清除術(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簡稱 ALND)

能達到較好乳癌局部控制,並可幫助醫師精準判定乳癌期別,同時評估患者預後和術後製料,但副作用相對比較明顯。如今則演變成配合前哨切片術呈陽性後,再進行一次腋下淋巴結廓清手術,對於早期乳癌患者來說,相對減少不可復原的副作用。 2.乳癌化學療法

簡稱化療,使用特殊藥物來縮小或殺死癌細胞。可分為口服藥丸或靜脈注射藥物,或是兩者兼具。並非所有乳癌患者都須接受化療,但以下情況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化療:

1. 手術後(Adjuvant chemotherapy,輔助性化療)

利用來殺死影像學檢查中無法探查到、但可能擴散或遺留的癌細胞。如果放任這些癌細胞生長,恐轉移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腫瘤。輔助化療也能幫助降低乳癌復發的機率。

2. 手術前(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前導性化療)

前導性化療主要是希望能在手術前先縮小腫瘤尺寸,好降低手術複雜度。前導性化療通常用於在初次診斷時,因腫瘤尺寸過大,無法透過手術移除病例(局部晚期癌症)。這樣做醫師也可以同時觀察腫瘤對化療的反應。若腫瘤無反應,醫師則需要依照情況調整化療藥物。前導性化療同時還能殺死已擴散但尚未被查出的癌細胞,降低乳癌的復發機率。

對某些乳癌類型,若是在手術時發現殘餘癌細胞,醫師術後會建議再接受化療以避免癌症復發。

乳癌晚期:乳癌細胞已經出現擴散到乳房以外和腋下區域的患者,化療將會是確診或初步治療後的主要治療方式。治療時間的長短將取決於治療成效以及病患能接受的程度。(推薦閱讀:乳癌末期遠端轉移:乳癌四期症狀明顯、五年存活率低) 3.乳癌放射治療

使用能量較高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在下列情況,醫師會建議接受放射治療: 在乳房保留手術後,可有助降低癌症在同側乳房或附近淋巴結復發的機會。 乳房切除手術後,尤其是腫瘤大於5公分,且出現在多顆淋巴結,或在皮膚和肌肉等手術切口邊緣組織也發現癌細胞的情況。 若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像是骨骼或大腦。 4.乳癌荷爾蒙療法

有些乳癌是受到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等荷爾蒙影響,這些乳癌細胞有附著於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的受體(蛋白質),能夠幫助癌細胞成長。荷爾蒙療法就是阻止癌細胞接受這些生長激素。(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5.乳癌標靶藥物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癌細胞特殊因子為標靶進行治療,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性大大減小,也減少許多副作用。

標靶藥物有許多不同類型,在不同的情况下治療方向如下: 手術前:讓癌細胞萎縮 手術後: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如果乳癌復發或是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分(癌症晚期),也可能需要標靶藥物治療。

常見乳癌標靶藥物種類包括:

1. Trastuzumab 是種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會附著在癌細胞上或癌細胞內的蛋白質上。 如果你的癌細胞有 HER2 蛋白的受體就會使用這種藥物。 患者可以單獨使用 Trastuzumab,或是配合化療或其他種標靶藥物。例如 Kadcyla,它是合併Trastuzumab 與一種叫做 Emtansine 的化療藥物,用於手術後,治療 HER2 陽性的早期乳癌患者,用於手術前的情況只有針對那些癌細胞沒有因為藥物治療而萎縮的患者。

作用原理:Trastuzumab 發現癌細胞並附著在癌細胞表面上的 HER2 蛋白上,接著 Emtansine 隨後進入癌細胞並破壞它。

2. Pertuzumab 是種單株抗體。 如果你的癌細胞有 HER2 蛋白,且有以下三種情況的其中一種,則可能會在手術前合併使用 Trastuzumab 和 Pertuzumab 這兩種藥物,主要使用在復發機率高的早期乳癌、局部乳癌晚期、炎性乳癌。

3. Neratinib

是一種抑制癌症生長的藥物,這種藥物的原理是阻斷癌細胞分裂的訊號過程。 如果荷爾蒙受體測試呈現陽性反應以及 HER2 蛋白呈現陽性,會使用 Neratinib 治療早期乳癌。主要用於過去一年內已經接受 Trastuzumab 治療的對象。

4. 其他標靶藥物

醫師可能會使用其他抑制癌症生長的藥物來治療局部晚期乳癌。你可能會使用某種荷爾蒙治療的藥物,可能是芳香酶(Aromatase)抑制劑或 Fulvestrant(一種雌激素接受體抑制劑)。包括: Palbociclib Ribociclib abemaciclib

以上藥物用於荷爾蒙受體呈現陽性和 HER2 呈現陰性的乳癌患者。讀者若對上列藥物成分有疑問,或想進一步了解,可前往健保局網站查詢。

6.乳癌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進而更有效地識別和破壞癌細胞。免疫療法可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乳癌。免疫療法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疲勞、咳嗽、噁心、皮疹、食慾不振、便祕和腹瀉等。

常見的免疫療法藥物包含:

1. Pembrolizumab(PD-1 抑製劑)

這是針對 PD-1 的藥物,PD-1 是免疫系統細胞上稱為 T 細胞的一種蛋白質,這種藥物通常可幫助阻止這些細胞攻擊體內的其他細胞。通過阻斷 PD-1,這些藥物可增強對乳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並縮小腫瘤。

2. Atezolizumab(PD-L1 抑製劑)

這種藥物是針對 PD-L1 這種在一些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上所發現的蛋白質。透過阻斷這種蛋白質,可以幫助增強對乳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並可以縮小某些腫瘤或減緩其生長。

另外,乳癌中最棘手的類型,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透過免疫療法治療。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MCT-1 致癌基因(Multiple Copies in T-cell Malignancy 1)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抑制該基因,並結合 IL-6 及 IL-6R 免疫療法,將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 7.輔助及另類乳癌療法

在治療階段,也可能會透過輔助及另類療法(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簡稱 CAM)的方式,這是除了標準治療外,也使用輔助的藥物治療,或甚至用替代藥物代替標準治療。方式包含冥想、瑜伽或是維生素和草藥等。大家享用任何的補充或替代藥物之前,務必諮詢和告知醫師。

低GI食物:水果、澱粉清單一次看!注意「高升糖指數」食物地雷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是指食物對增加血糖快慢的影響力,因此,低GI(低升糖指數)飲食也常被推薦用來控制血糖,不僅可降低血糖波動,避免脂肪堆積,還能維持飽足感,減少食慾,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Hello健康》帶您認識常見的低GI食物、中GI食物及高GI食物,教您透過料理方法,降低食物GI值,並破解常見的低GI飲食迷思。 GI值是什麼?

GI值代表我們吃進的醣類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吸收後,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食物升糖指數越高,代表血糖上升幅度波動越大。

GI值說明: 以食用100公克葡萄糖後,2小時內的血糖增加值為基準(GI值=100) 將吃某種食物的血糖增加值,與基準進行比較所得的數值,即為「升糖指數」

低GI飲食的起源

「低GI飲食」的觀念最早用在糖尿病飲食,國外研究發現,吃較多的高GI食物,例如精緻的澱粉食物、白飯或白吐司等,會加速血糖上升,使體內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形成脂肪儲存,造成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堆積。 GI值食物的3種分級:低、中、高

依據血糖波動程度,醣類食物的升糖指數可分為低、中、高等3種等級:

食物等級 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 對血糖的影響 低GI值 ≦55 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小 中GI值 56~69 對血糖波動影響介於中間 高GI值 ≧70 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大

高GI飲食與疾病的關聯

攝取高GI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可能刺激胰島素急速分泌;若胰島素分泌太快,就可能造成反應性低血糖,使身體對食物又產生慾望,進入飢餓與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與胰島素阻抗,因此高GI飲食常與以下疾病與問題有關: 第二型糖尿病 高膽固醇 高血壓 心臟病 腹部肥胖 低GI飲食3大好處 1.維持血糖穩定,避免產生脂肪

使血糖波動較平緩,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且較不容易脂肪累積,有助控制血糖穩定。 2.較有飽足感,避免飲食過量

低GI食物在胃腸道吸收的速度較慢,因此可延長飽足感,更不容易飢餓,幫助控制進食量與體重。 3.降低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低GI飲食可降低三酸甘油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LDL),並幫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又稱好膽固醇),因此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及中風)、高血壓、 糖尿病及其他併發症的罹患風險。 (延伸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以下依低、中、高等3種等級,整理各種常見水果、澱粉食物的GI值: 低GI食物(低升糖食物)

低GI水果 草莓蘋果、小番茄、楊桃、蓮霧、檸檬芭樂、柿子、柳丁、橘子、柑橘、文旦、火龍果、葡萄、棗子、桃子、李子、梨子、青香蕉(未全熟)、櫻桃、葡萄柚、奇異果 低GI澱粉 燕麥、小麥、大麥、米糠、冬粉、薏仁、糙米、蓮藕、蓮子、豆薯、綠豆、山藥、多榖米、蕎麥麵、全麥麵、全麥麵包、義大利麵

中GI食物(中升糖食物)

中GI水果 芒果、水蜜桃、香蕉、木瓜 中GI澱粉 地瓜、玉米、胚芽米、米粉、蕎麥、南瓜、芋頭、栗子、馬鈴薯

高GI食物(高升糖食物)

高GI水果 西瓜、鳳梨、榴槤、荔枝、龍眼 高GI澱粉 南瓜、白飯、白稀飯、胚芽米飯、糙米稀飯、白糯米飯、八寶糯米飯(粥)、糯米磨粉製成的食物、米漿、饅頭、炒麵、炒飯、粽子、粉圓、蚵仔麺線、米粉湯、薯條、麻糬、湯圓、白吐司、貝果、甜甜圈、牛角麵包、馬鈴薯泥、法國麵包、鬆餅

低GI飲食5大方法

不同食物、水果的GI值都不一樣,一時之間很難全部記得,其實只要在飲食中掌握以下5個原則,也可輕鬆維持低GI飲食: 1.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在腸道中消化吸收速度較慢,血糖波動小,因此升糖指數較低,例如糙米飯的升糖指數,就比白飯低。 2.飲食中添加蛋白質與脂肪

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會延長消化吸收時間,也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3.少吃加工食物

天然未加工之食物,顆粒完整度高,較不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升糖指數較低,例如燕麥片的升糖指數就比燕麥粉低。 4.避免長時間的烹調

長時間水煮烹調會使食物中的澱粉顆粒糊化,提高人體的吸收率,使血糖上升速度加快,提高升糖指數,例如芶芡的羹湯、濃湯。 5.添加醋調味

白醋有助於延長醣類食物消化吸收,延緩血糖上升的幅度,例如以200克白飯加1.5克白醋製成的醋飯,做成其升糖指數就比200克白飯低。

低GI飲食迷思:吃低GI食物就不會胖?

低GI並不等於低熱量,若吃很多低GI但高熱量的食物,仍可能會造成血糖或體重上升,所以除了GI值之外,飲食的熱量控制也很重要,低GI飲食的重點是要在固定熱量範圍內,重新組合食物的種類。

攝護腺肥大5原因!前兆7症狀要注意!治療2大方法一次看

攝護腺肥大的定義

上廁所時總是上半天,覺得尿不乾淨或是尿不出來嗎?如果你是正步入中老年的男性,那很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攝護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包圍著尿道,負責製造精液裡含蛋白質的液體,是決定男性生育力不可或缺的器官,正常形狀和大小就像胡桃一樣。

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簡稱BPH)是男性的專屬常見疾病。因為攝護腺可稱前列腺,所以也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腫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等說法。(延伸閱讀:認識攝護腺:前列腺的功能、症狀與檢查方式)

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的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的症狀,也就是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 LUTS)。當攝護腺腫大時,尿道會因此受到擠壓、變窄,造成膀胱壁變厚。時間久了,膀胱壁變得較為衰弱,無法將尿液從膀胱完全排出,甚至造成急性尿滯留,造成尿不出來的現象。

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隨著組織增生造成攝護腺肥大,同時也會進一步引起排尿障礙。以下列出攝護腺肥大常見的症狀,但有些症狀因人而異,如果你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攝護腺肥大前兆:尿不乾淨、尿不出來 頻尿 排尿慢 尿流細小 急迫性尿失禁 有餘尿感 膀胱發炎 夜尿次數增多

攝護腺肥大晚期症狀

膀胱發炎、血尿、尿滯留、因為尿滯留造成的腎功能障礙,甚至引發尿毒症。

男性也可以檢查自我檢查,觀察是否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建議參考 Hello健康整理的攝護腺肥大自我評量表。 攝護腺肥大5種原因 年齡:低於 40 歲的男性,鮮少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接近 60 歲的男性,有大約 1/3 的人有中度到嚴重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而 80 歲左右的男性,大約 50% 以上有中度到嚴重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家族病史:血緣關係近的親戚患有攝護腺肥大,自己罹患攝護腺肥大的風險就會提高。 種族背景:白人與黑人的男性,患有攝護腺肥大的風險較高。黑人男性可能比白人男性在更年輕時,就會出現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習慣:抽煙、喝酒及肥胖。 其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

儘管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到目前仍然無法確知,不過一般認為是不平衡的荷爾蒙與細胞生長的變化,導致攝護腺肥大。此外,當症狀較為嚴重時,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推薦閱讀:攝護腺鈣化:攝護腺結石和鈣化有關係嗎?) 攝護腺肥大的併發症

攝護腺肥大嚴重時,也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 尿滯留(Urinary retention)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簡稱UTIs) 膀胱結石(Bladder stones)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如何診斷攝護腺肥大?

為了診斷是否患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醫師會檢查症狀、過去的健康情形,並對進行身體檢查,醫師也可能做進一步的檢查: 肛門指診:醫師將手指伸入患者直腸內,檢查直腸前方的前列腺大小。 尿液檢查:分析患者的尿液,以確定是否有無感染。 抽血檢驗:檢驗血液確定腎臟是否有任何問題。 神經學檢查:檢驗腦部與神經系統是否正常,以摒除排尿問題是因腦、神經造成。 膀胱鏡檢查:醫師利用膀胱鏡(軟式或硬式),從尿道進入膀胱,以觀察患者的尿道、膀胱。 活體組織切片:醫師會取出患者的攝護腺組織切片,以檢查是否含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癌細胞存在。 尿路動力學檢查:此為一系列針對尿道、膀胱儲尿、排尿是否順暢進行的檢查。 經直腸超音波檢查:這項超音波檢查,運用一種感測器裝置,從器官反射安全、無痛的聲波,以描繪出器官的結構。超音波可以檢測出攝護腺是否有任何異常。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抽血檢驗: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種物質,如果血液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數值較高,這是前列腺肥大的明顯指標。

攝護腺肥大治療 1.藥物治療

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和手術。採用哪一種治療方法,取決在攝護腺的大小、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患者目前感到的不舒服程度。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包括: α-阻斷劑(Alpha blockers):這類藥物能舒緩攝護腺、膀胱的平滑肌(Smooth muscle),常見的藥物有:提勒松辛(Terazosin)、德夏沙辛(Doxazosin)、唐素羅辛(Tamsulosin)、亞氟索辛(Alfuzosin),和錫勒多辛(Silodosin)。 第五型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s):雖然這類藥物主要用來治療勃起障礙,近年來也被用在治療、減輕泌尿道症狀;藥物的效用能讓下泌尿道平滑肌獲得舒緩,如塔德拉氟(Tadalafil)。 5-alpha還原酶抑制劑(5-alpha reductase inhibitors):當前列腺肥大時,這些藥物會阻斷二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的形成、累積,如:芬那斯特里(Finasteride)、杜特斯特里(Dutasteride)。

2.攝護腺肥大5種手術 手術1.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

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是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標準處理方法,內視鏡直視下利用非溶血的沖洗液和單極切割刀,將攝護腺組織一片片的切割下來,刮出類似隧道的空間,以便改善排尿狀況。此外,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目前屬於健保論件計酬給付項目,所以患者按健保規範繳部分負擔費用即可。 手術2.經尿道攝護腺雙極電刀氣化術或括除術

雙極技術能量大多集中在切割刀上,對於周邊組織和心律調節器的影響較小。利用生理食鹽水當沖洗液,可減少經尿道攝護腺的括除症侯群。 手術3.經尿道前列腺切開術(TUIP)

經尿道前列腺切開術(TUIP)適用於前列腺輕微增大、但症狀較嚴重的病人,手術不會切除前列腺組織,而在膀胱頸上作一個切口放寬尿道。 手術4.傳統攝護腺開腹式手術

指的是經由開腹手術直接移除攝護腺。 手術5.經尿道雷射手術

經尿道雷射手術的優點為:較不會出血、安全性高、恢復較快。 泌尿科吳振宇醫師 – 攝護腺肥大相關文章: 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攝護腺肥大可靠吃藥改善?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藥物介紹 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確認並非癌症,再擬定治療方案

嬰兒咳嗽怎麼辦?寶寶常見咳嗽原因有3個,若出現5症狀請盡速就醫

咳嗽是常見的生理反應,成人通常都知道自身咳嗽的原因及不適程度,但嬰兒不同,嬰兒無法告知咳嗽原因、嚴重程度,也因如此,多數新手父母發現嬰兒咳嗽時多十分緊張、害怕嬰兒生病,擔心是否需要馬上就醫。

Hello健康》帶你瞭解嬰兒咳嗽3個常見原因,以及當嬰兒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迅速就醫。

嬰兒咳嗽常見3大原因

由於嬰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小小的病毒感染即可能就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嚴重時更需住院治療。

寶寶急性咳嗽的原因可能與感染、嗆奶和吞食異物有關,若反覆咳嗽或咳嗽很長一段時間(咳嗽超過4週即為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Asthma)、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呼吸道結構異常,或是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所引起。

當家裡的寶寶咳嗽時,建議爸媽除尋找兒科專科醫師就診外,也可透過以下幾個角度觀察,判斷寶寶咳嗽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不同的病毒感染會引發不同症狀,但共同病徵大多包含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鼻塞、喉嚨發炎等,也有可能伴隨發燒。咳嗽屬於特別常見的症狀,且症狀通常會持續5~7天。然而,病毒感染有時也會造成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肺炎或誘發氣喘,若出現喘的症狀或久咳不癒,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檢查。 氣喘:氣喘是兒童出現反覆性、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引發過敏的原因眾多,例如天氣變化、食物、寵物毛髮及氣味等,都有機會引發咳嗽。此類咳嗽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好發於早晨或是夜晚。除就醫尋求醫療協助或接受過敏原檢測(建議滿2歲再做),父母平時可透過日常觀察找出過敏原,並盡可能避免寶寶接觸。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造成咳嗽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主要源於食道的迷走神經受到逆流的酸性物質刺激,誘發支氣管攣縮而引起咳嗽。胃食道逆流常見於6個月大的嬰幼兒,並常於1歲大時緩解。(推薦閱讀: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為何會咳嗽?

咳嗽能夠清除呼吸道的多餘分泌物,是人體面對外來物的防衛機制。當我們接觸到病菌、灰塵或冷空氣時,體內神經末梢的咳嗽受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引發咳嗽將塵粒、病菌、分泌物排出。

母乳營養激活寶寶免疫力,減少嬰兒咳嗽

新生兒的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可能因接觸外界病毒引發咳嗽或容易感冒;若要讓孩子健康長大,醫師建議「哺餵母乳」是最有效的方式,若因內、外在環境限制或受個人因素影響,以致無法哺乳,可改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因為母乳成分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抗體,以及寶寶成長期間所需的關鍵營養。

母乳成分中包含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如HMO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生成;gsMO可幫助吸附寶寶體內病原體、增加免疫;sn-2 PA則可減少皂生成,讓寶寶排便順暢。

除了上述提及的成分,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更包含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醣等成分,皆屬於對寶寶免疫力發展有重要幫助的母乳營養,可讓寶寶藉此激活自我免疫力,健康平安長大。

嬰兒咳嗽會有危險嗎?需要看醫生嗎?

嬰兒咳嗽常是一些嚴重疾病的症狀表現,若寶寶出現以下5種症狀,建議父母立即帶孩子就醫: 呼吸困難或是十分費力 嘴唇、臉部、舌頭呈現藍色或是黑紫色,是發紺(缺氧)的徵兆 嬰幼兒連續咳嗽超過幾個小時或合併發燒症狀 咳嗽時會發出「咻咻」聲或吸氣時發出喘鳴聲 無精打采、活動力降低或異常煩躁難安撫

每位家長都希望家中寶寶健康長大,若咳嗽真的持續不止或是有以上情況時,務必立即請醫生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間。(延伸閱讀: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寶)

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了解嬰兒鼻塞原因,3招舒緩寶寶鼻塞

病毒容易在低溫環境生存和傳播,使得冬季成為感冒的好發季節。當嬰兒感冒時會出現鼻塞的症狀,導致睡覺時呼吸聲明顯,令不少家長相當憂心。究竟嬰兒鼻塞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舒緩寶寶鼻塞?《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教你如何改善、解決新生兒鼻塞問題。

為什麼嬰兒會鼻塞?新生兒鼻塞正常嗎?

嬰兒鼻塞通常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鼻道及呼吸道的口徑小,鼻竇尚未發育完全,而且鼻腔及呼吸道黏膜在平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泌物。當分泌物堆積、鼻黏膜受刺激後輕微腫脹,或是小小的鼻屎,都可能讓寶寶產生類似鼻塞的聲音。

鼻塞可能會造成食慾不佳,晚上也睡不好,讓家長既著急又心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毋須過度緊張,只要適時清除外鼻孔附近的鼻屎或分泌物,就能緩和症狀。不過需注意的是,切勿拿棉花棒深入嬰兒的鼻腔反覆深挖或抽吸鼻涕,容易造成寶寶的鼻黏膜受損、出血。

若寶寶睡覺有呼嚕呼嚕的呼吸音,但發育正常,也無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家長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持續觀察、並待鼻塞情況慢慢減緩即可,也不需刻意替寶寶抽吸鼻涕。

嬰兒鼻塞原因

造成嬰兒鼻塞的原因眾多,可能因鼻腔分泌物、鼻痂堵塞狹窄的鼻道或是異物阻塞而導致,或者與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炎增大的腺樣體有關。此外,過敏、先天性疾病也是嬰兒鼻塞的可能成因。

嬰兒鼻塞原因1:過敏

過敏引起的鼻塞通常可能伴隨連續性噴嚏、流鼻水、鼻子、眼睛和喉嚨搔癢的症狀,而原因可能與天氣、濕度、環境中的過敏原有關,若能適度控制濕度並去除可能的過敏原,有助改善鼻塞情形。 嬰兒鼻塞原因2:先天性疾病 後鼻孔閉鎖: 是鼻子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嬰幼兒出生時如果出現嚴重鼻塞,可能跟後鼻孔閉鎖有關,嚴重可能會危及嬰兒的呼吸及生命。 梨狀孔狹窄: 患有這種前鼻孔骨性異常的嬰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嚴重的鼻塞,導致呼吸窘迫。

除了上述所列,其他鼻部腫瘤也可能導致寶寶鼻塞,影響寶寶的安危,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以手術治療改善。

3方法改善嬰兒鼻塞

嬰兒剛出生時只會用鼻子呼吸,口腔呼吸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所以鼻塞時寶寶呼吸會比較難受。心疼寶貝無止盡的鼻塞,到底該怎麼辦呢? 除了就醫尋求兒科醫師的幫助之外,不妨試試一些簡單的小撇步,幫助舒緩寶寶的不適。 改善房間溫溼度:可在嬰兒睡覺的房間內放碗溫水、控制濕度,讓房間的濕度適度提升,寶寶鼻腔內的黏液分泌狀況也能改善。 利用熱蒸氣:和上述原理相同,但可在為寶寶洗澡時,透過淋浴時的熱水製造出蒸氣效果,疏通寶寶的鼻腔,藉以改善鼻塞與流鼻水的不適。 使用吸鼻器:若寶寶的鼻塞已影響到生活作息,經醫師診斷建議後可用吸鼻器。但吸鼻器需小心使用,應適時調整吸力大小,才不會傷到寶寶脆弱的鼻黏膜,造成二度傷害。(推薦閱讀:寶寶流鼻涕了,該用哪一款吸鼻器?各類吸鼻器功效、優缺點介紹) 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嬰兒鼻塞問題

新生兒的免疫力不像成人般健全,特別是因鼻腔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出現鼻塞問題,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感冒或其他症狀。

建議家長要從根本減少寶寶鼻塞的頻率,除了日常照護不可少外,亦可從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的角度為出發點,讓寶寶藉由充足睡眠、飲食調整等方式,獲取足夠的免疫力。

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母乳哺餵」的方式給予寶寶抗體,讓寶寶藉由母乳全面調節體質;若孩子已到可喝配方奶的階段,亦可改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為支持寶寶生長發育的關鍵營養。

為何母乳成分對於寶寶如此重要?因為研究發現,母乳中包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在寶寶免疫力成長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成分像是sn-2 PA、α-蛋白、核苷酸、gsMO、HMO、IgA及IgM免疫球蛋白等,可全面幫助寶寶體內好菌增生,減少壞菌生成,讓寶寶藉由自身免疫力抵禦外在病毒,從根本解決鼻塞症狀。

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一種結構近似母乳的「MOS乳源寡醣」,可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此外,目前國外研究發現,若讓寶寶攝取含有MOS成分的飲食,其體內活性抗體(slgA)較未攝取該成分的寶寶來得高,可全面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免疫發展。

鼻竇癌症狀像鼻竇炎,有這些前兆快就醫!原因、檢查、治療解說

鼻竇癌相當罕見,發生率僅占頭頸部癌症的3%,但因為症狀與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類似,許多病患發現時都已經晚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5成;究竟鼻竇癌是什麼?為什麼會得鼻竇癌?鼻竇癌有哪些前兆、症狀?《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鼻竇癌是什麼?認識鼻竇位置與構造

鼻竇癌(Paranasal sinus cancer)指發生於鼻竇的惡性腫瘤,鼻竇位於鼻子與雙眼的四周,左右對稱,共有4對腔室,分別為:

額竇(Frontal sinuses):在前額下方,鼻子上方。 篩竇(Ethmoid sinuses):上鼻旁,兩眼之間。 蝶竇(Sphenoid sinuses):為最深的鼻竇,位於鼻子後方,頭顱的正中央。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es):位於鼻窩下方,鼻腔的外側。

依照鼻竇癌的發生位置,鼻竇癌可細分為額竇癌、篩竇癌、蝶竇癌及上頷竇癌,其中以上頷竇癌最常見;而依照病變的細胞類型,鼻竇癌又可分為以下5種(依發生率高低排序):

鱗狀上皮細胞癌(延伸閱讀: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 唾液腺癌 惡性淋巴瘤(延伸閱讀:淋巴癌初期症狀、先兆有哪些?) 其他非惡性淋巴瘤的肉瘤 惡性黑色素瘤

鼻竇癌好發於45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病患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

鼻竇癌的原因

下列因素皆可能導致細胞癌變,提高罹患鼻竇癌的風險: 長期吸入粉塵或有毒化學物質,例如:木屑、鎳金屬、戴奧辛或亞硝酸。 抽菸 酗酒 鼻竇癌前兆、症狀?

鼻竇癌早期症狀與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及部分牙科疾病相似,包括: 單側鼻塞 擤鼻涕有血絲 鼻涕倒流 嗅覺不良 臉頰腫大、麻木 上頜牙痛、硬顎腫痛

隨著鼻竇腫瘤持續發展,鼻竇癌後期會出現以下症狀,通常此時腫瘤已十分巨大,治療難度與風險也相當高。 顏面變形 眼球膨出 運動失常 複視、視力受損 張口困難 頭痛 頸部腫塊

鼻竇癌的診斷方法

若有上述症狀,且鼻涕連續1~2週都出現血絲,或合併臉部腫脹、麻木等症狀,建議立即赴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檢查;醫師會先分析相關病史,並透過理學檢查,判斷是否有鼻竇病變的可能性,若需進一步診斷,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擬定之後的治療方針。 鼻竇內視鏡(Sinosopy) 抽血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X光 核磁共振(MRI) 腹部超音波 全身骨骼掃瞄 鼻竇切片檢查

鼻竇癌的治療方法

鼻竇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加上放射治療為主,由於鼻竇鄰近眼球及大腦等重要器官,手術範圍有限,所以術後通常會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清除殘存的癌細胞;然而,若早期發現,醫師可能會先採取放療縮小腫瘤,減少手術對臉部外觀的影響。

雖說如此,國內多數鼻竇癌治療案例仍以晚期為大宗,除了手術切除與放療之外,醫師也會視患者情況合併化療,降低日後的復發率;總體而言,鼻竇癌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40~50%,第2期患者則有近70%的5年存活率。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