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粉刺差在哪、手術可根治?告別粉瘤先注意這些

粉瘤粉刺差在哪、手術可根治?告別粉瘤先注意這些

照顧皮膚是一門學問,尤其皮脂分泌旺盛者若未妥善清潔臉部,長出粉刺或青春痘可說是家常便飯,然而,有些人可能長出柔軟有彈性的突起物,擠壓後則流出濃稠的白色膏狀物,但這可不是青春痘,而是「粉瘤」。

究竟粉瘤是什麼?可以用手擠掉還是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Hello健康》帶你來了解粉瘤的大小事。

粉瘤是什麼

粉瘤的學名是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為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基本上,皮膚可分成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而粉瘤則是表皮細胞生長在深層真皮層內,所形成的帶囊袋腫塊。

這個腫塊的囊袋內除了含有大量皮脂分泌物,同時混和了表皮細胞所分化的老廢角質,最終形成白色膏狀物質。(延伸閱讀:痤瘡是什麼?5種常見的種類及治療方式) 粉瘤外觀特色

粉瘤的外觀看似「粉刺的放大版」,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都有可能。該處皮膚顏色除了會呈現灰黃色,摸起來還像顆圓球狀的突起物,由於周圍並無組織沾黏,因此觸摸時有時可感覺粉瘤出現微幅移動的情形。

至於有些粉瘤則有開口,當開口露出時,皮脂則連帶被氧化,形成像黑頭粉刺般的小黑點,若施力擠壓有時也會噴出帶惡臭的白色膏狀物。 粉瘤好發區域

粉瘤會長在皮膚的任何地方,常好發於臉部、頸部、背部及會陰等部位,長在四肢的情形則相對少見。

粉瘤好發於頭部、頸部、背部、會陰處。

粉瘤跟粉刺的分別

正因粉瘤和粉刺乍看之下極為相似,因此千萬別以為皮膚上的突起物只是長了粉刺,你可藉由以下4種粉瘤的特徵以和粉刺區別: 具囊袋構造,因此體積較大,甚至可長到10公分以上。 不會自行消退。 觸感較軟且觸碰時會有位移的情況。 擠掉粉刺會在不同部位發作,但擠掉粉瘤則會在同處重複發作,這是因為「囊袋結構」仍在,皮脂腺仍會重複流入。

為什麼會長粉瘤?這些危險因子要小心

粉瘤的生長原因眾說紛紜,但目前獲多數醫師認同的主因推測為粉刺發炎或表皮受傷,導致上皮細胞在真皮層增生、形成囊袋。

另外一說則認為粉刺發炎是導致粉瘤的原因之一;當攝取過多油炸、刺激性食物、經常飲酒、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熬夜、衣物過度摩擦等,即可能刺激皮脂分泌,皆有可能提高粉瘤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提升顏值基本功!皮膚保養男女皆適用) 粉瘤會發炎嗎?

多數粉瘤在初期時大小僅約2~3毫米,且幾乎無疼痛感,但若遭細菌感染導致粉瘤發炎,病灶周圍的皮膚則會開始紅腫、發熱、刺痛,甚至出現膿包,因此醫師通常不建議患者自行擠出粉瘤,以避免患部反因照顧不慎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反而增加治療難度。若是粉瘤發炎,可以用熱毛巾敷在粉瘤上,減緩發炎症狀,並盡速向皮膚科醫師就診。 粉瘤亂擠恐化膿 手術治療快狠準

很多人因誤把粉瘤當作青春痘,認為只要自行擠出或擦藥膏即可痊癒,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由於粉瘤也是良性腫瘤的一種,若粉瘤體積小、無症狀,不妨可繼續觀察,不過要是粉瘤體積較大,若只除去囊袋中的膏狀物而沒有處理掉囊袋,之後代謝出的角質跟皮脂仍有可能堆積在囊袋內,反而容易化膿或復發,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上長有疑似粉瘤的不明凸起物,建議應先至皮膚科諮詢醫師協助診斷。

至於長粉瘤是否一定要動手術,仍須依據醫師診斷與粉瘤的大小來決定。若是小顆粉瘤,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如果粉瘤體積頗大且影響外觀,則會進行外科手術根治。手術時會先將粉瘤周圍切開、並取出裡面的囊袋後縫合。雖然手術時間僅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術後不需住院,但仍應注意傷口變化並定期回診直到拆線。而若是粉瘤發炎,炎症會與周圍組織粘連,便無法進行根治手術,選擇臨時切開引流排出膿液,待感染徹底康復後再行切除手術。

防曬噴霧有風險?4要點教你安全使用不曬黑

大熱天出門要如何保護皮膚不曬傷,除了可以用衣物和帽子遮陽之外,最關鍵的還是要適時使用防曬乳,而在選購時,到底該選塗抹的防曬乳、防曬霜,還是防曬噴霧呢?講求快速又方便的人,通常會選擇噴霧防曬,但是比起防曬乳,防曬噴霧雖然較為方便,卻存在一些潛在風險,《Hello健康》將於本文介紹防曬噴霧的4要點,教你如何安全使用不曬黑。在此提醒,噴霧防曬並非不好,而是應知道每種產品的特色、效果和安全性,才能正確防曬唷!

1. 成分吸入恐引過敏

多數的防曬產品都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和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化學名字為 TiO2,也稱作氧化鈦或鈦白粉)的奈米粒子,而這些粒子有助於反射太陽光,且接觸皮膚是安全的,但若是使用防曬噴霧噴灑於皮膚時,因為質地較為細小,容易被吸入體內,引發過敏反應及氣喘(Asthma),或從肺部侵入血管,進而造成其他器官的傷害。(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 FDA)提醒,防曬用品千萬不可直接噴在臉上,塗抹時也要避免接觸到眼睛和嘴巴。

2. 避吸入噴霧先塗抹

使用噴霧劑時,噴出的涵蓋範圍很廣,若附近有人,恐怕會不小心吸入噴劑,如果身旁有小孩,則更需要小心,因為小孩更容易在四處移動和玩耍,而奈米粒子可以輕易地被吸入呼吸道中。使用防曬噴霧較安全的方式,是先噴在手,然後在手上抹開,才塗在皮膚上,即使產品告訴你方便不需塗抹,但仍建議均勻抹開,以確保防曬效果更好。

3. 避開火源防燒傷

使用防曬噴霧時,請不要處在有風的環境,因為它無法讓防曬工作做得到位,更糟的是,你可能還會不小心吸入防曬噴霧釋放的化學粒子。另外,由於市售密封金屬罐裝之噴霧劑型產品內含高壓氣體,在高溫下可能有燃燒的風險,所以使用時應選擇於通風場所為佳,並遠離火源及高溫處,以避免防曬噴霧內含的易燃成分造成灼傷,即便已經噴灑完畢,但在皮膚尚未完全乾燥前,短時間內仍須遠離火源,才可確保使用安全。(同場加映:酒精會爆炸!使用酒精燈的安全3原則

4. 防曬用量不夠多

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資料,大部分男性使用防曬產品時,用量普遍不足,使用防曬乳或防曬凝露的話,至少要2到3茶匙才夠覆蓋全身;防曬噴霧的話則是每個部位定點噴6秒,或是噴到看見皮膚表面已有噴劑液體的光澤為止。不過保險起見,建議還是買塗抹式的防曬乳、防曬霜或防曬凝露,且挑選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簡稱 SPF)30以上的產品,防曬的效果比較強和徹底。(同場加映:小心紫外線!曬傷脫皮4招保護皮膚)

指甲不是口香糖!6方法戒除咬指甲

人在緊張或焦躁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得進行某些動作,例如:抓頭、搓手、咬嘴唇、咬指甲等,其中咬指甲的行為,可以算是我們身體行為記憶上頗有歷史淵源的動作;我們出生後的口腔期開始,寶寶透過吸吮獲得的不僅只是1餐溫飽,同時也得到了安全感,因此,即便早已脫離童年許久,有些人仍然會在情緒緊張時咬指甲來使心情平靜。

話雖如此,不管從健康層面或是儀態來看,咬指甲或吸吮手指都不是個適合成年人的習慣。《Hello健康》將於本文帶您了解咬指甲的壞處以及改善的方法。 咬指甲的壞處有哪些?

雖然咬指甲與嬰兒口腔期的吸吮行為有關聯,但其實新生兒並不會有自發性的咬指甲習慣。一般來說,幼童大約要在4歲之後才會出現咬指甲的行為,而男孩子出現咬指甲的行為年紀又更大一些,但是通常在6歲之後就會戒除。

至於有咬指甲行為的成人,建議戒除的原因多不勝數,以外在而言,在別人面前咬指甲可能會讓對方產生不衛生的印象,而歪七扭八的指甲及坑坑巴巴的手指皮膚對外表也有不好的觀感、且咬指甲也可能造成牙齒損傷,讓您不再能夠自信地露出迷人微笑。(延伸閱讀:想擁有健康的指甲嗎!辨別指甲顏色形狀,運用6個簡單省錢方法保養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現代人經常手機不離身,手指在螢幕上滑完不夠,還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甚至許多人還會在上廁所的時候滑手機,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隱藏在手機、鍵盤和滑鼠上的細菌,比起馬桶座上的細菌還要高出數倍。

想像一下,咬指甲可能跟舔馬桶座的行為差不多髒,而且我們上完廁所還會洗手,但是並不會在每次使用完手機或鍵盤後洗手,而咬指甲所造成的周遭皮膚脫落、創造細小的傷口,這些小傷口就像為口腔內細菌而開的大門,提高人體染病機會。

改善咬指甲的6種方法

不要留長指甲:最好避免咬指甲的方式,就是讓那裡沒有指甲可咬,所以定期修剪指甲,不只可避免咬指甲的情況發生,也能減少指甲內藏汙納垢的情況。此外,短指甲不管在運動或從事勞動工作時,也比較不容易妨礙行動或斷裂。(推薦閱讀: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指甲美容:近年來指甲美容和彩繪的潮流相當流行,如果您不排斥的話,不妨可以嘗試看看;這樣不僅能轉換心情,而且當產生想咬指甲的衝動時,看到手上美美的指甲,總不忍心一嘴咬下,將這些心血破壞掉吧! 先從一隻開始禁止:雖說大拇指是許多人咬指甲的首選,但是也有不少人每隻指頭都是「可食用」的範圍。建議可以先從禁咬大拇指開始,觀察數天至1個禮拜,如果成效不錯,再逐步將禁咬的範圍擴展至全部手指。當然,我們都知道1個習慣的養成是經年累月的,並不是今天下定決心不再咬指甲,就能立刻見效,雖然它可能不比戒菸來的困難,但是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還是會比較容易改善咬指甲的情況。 嚼口香糖:用口香糖作為手指的替代品聽起來是個好主意,就像有些人在戒菸的時候,也會透過嚼口香糖讓自己的嘴巴不會閒著,降低抽菸的慾望。除了嘴巴不能閒著之外,您也可以考慮透過轉筆或是按壓筆頭,來改善咬指甲的習慣。有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工作,透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將面臨的壓力宣洩出來,至少比咬指甲來得更加得體與健康。 從源頭改善:人們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已經知道了咬指甲多發生在我們感受到壓力或是焦躁不安的時候,因此,我們在戒除咬指甲的同時,也可以試著找尋其他的舒壓方式,不論是心態調整、冥想、運動、閱讀或是社交,都可能作為您自己的舒壓好方法。 苦味劑:當自己的毅力不足時,就只能靠外力來輔助了!市面上有種稱做「防咬甲液」的商品,這種防咬甲液常被用於改善小朋友的咬甲行為,其液體中不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但是若您將其塗在指甲上後,一旦咬指甲,它絕對會讓您苦到不要不要的。

痣變大、痣多或長毛會變皮膚癌?認識痣的形成與原因

猜猜看,你身上有哪些痣是與生俱來的?又有多少痣是後天形成的呢?根據統計,大約只有1%的新生兒身上有痣,而其他多數人身上的痣則是後天形成,並隨著年紀增長,通常痣的數量也會增加。

痣生成的位置有時可能會影響外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看來不起眼的痣有極大可能會發生癌症病變。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有痣的出現,而痣多、痣變大甚至是長毛,與皮膚癌之間是否相關聯,就由《Hello健康》帶領你進一步認識「新痣」、「舊痣」的形成和長痣的原因。 為什麼會長痣?

人體身上長痣,在學名上稱做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也稱痣細胞)的聚集而形成,說白話點就是我們常聽到「黑色素沉澱」的情況之一。專精於放射腫瘤科別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痣也被視為是皮膚上或鄰近黏膜可見的︑外切的持久性病變,而對於幾種類型不同的痣,因遺傳所帶來的鑲嵌現象(Mosaicism)概念(意指在同一個生物體上,同時擁有2種或更多不同基因型細胞的現象),已在細胞水平測試中得到證實。」

當新生兒身上出現痣,除了被稱為「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以外,也可視為是胎記的一種。而當成年後,在人體皮膚的色素沉著病變則通常稱為「雀斑」,它們包括日光性色素斑︑先天性痣︑黏膜痣以及手掌和腳掌的特殊痣等。

這些痣長得有大有小,但幸好大部分的痣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並被視為是「良性腫瘤」的一種。一般而言,多數的痣大約在30歲前就會就定位,之後再長的痣也會大幅減少。(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痣痣有3種

若進一步區分,根據痣的形成方式可分成以下3種: 接合痣(Junctional nevus,又稱交接面痣):痣細胞分布於表皮及真皮交接面,這個地方也稱作基底層。接合痣大概是最常見的痣,面積一般不大,且形狀扁平,顏色呈棕、黑色。 真皮痣(Intradermal nevus):痣細胞分布於真皮層,通常這種痣因為基礎打得穩(從真皮長出),因此不僅體積可能較大,也可能會凸起或甚至長毛。 複合性痣(Compound nevus):就是以上2種痣的混合型,痣細胞的分布貫穿表皮層與真皮層,因此同時具有2種痣的特徵。

黑色素瘤多由痣發展而成

目前針對黑色素細胞為何會聚集的原因仍未明朗,但若經常曬太陽、接觸紫外線,對於痣的生成產生直接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尤其是皮膚癌的風險更讓人擔心。

皮膚癌包含黑色素瘤(Melanoma,又稱惡性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而最容易由正常痣「癌變」的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最低,但也最危險。

對東方人來說,特別容易發生的癌變則屬「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這種黑色素瘤容易長在手腳的掌底或指縫間,並不像多數皮膚癌常出現在曬得到太陽的皮膚區域,因此在自我檢查或就醫時應特別注意。(推薦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另外,何懷德醫師亦指出:「兒童時期如遇嚴重燒傷,與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黑色素瘤的風險主要受間歇性強烈陽光照射影響,並有極大的機率會癱瘓正常的免疫監視系統和人體對異常黑色素細胞的破壞的正常反應。」

何懷德醫師更進一步補充,青春期曬傷會破壞人體終生的免疫監控系統,並損害贅生性細胞的正常凋亡現象,而使黑色素瘤情況加劇。此外,遺傳易感性也可能有助於解釋某些區域的黑色素瘤, 每10個黑色素瘤中,就有1個可能與遺傳的基因缺陷有關。(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如何判斷痣是不是皮膚癌?

當明瞭小小一顆痣竟與皮膚癌息息相關,多數人的疑問也隨之而生:痣變大是不是黑色素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是否增加?其實判斷自己的痣是不是皮膚癌很簡單,透過以下ABCDE的口訣自我檢測就OK!

然而,也有些痣的變化屬於良性;比如說青春期、懷孕時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痣的顏色變深或體積變大,因此要精確判別痣的正常與否,建議在自我檢測後應進一步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 什麼時候要找醫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因皮膚癌死亡的280人當中,超過一半的人的死因為黑色素瘤,因此及早診斷出病灶是治療的關鍵。何懷德醫師建議,當發現自己的痣出現上圖現象,例如痣的面積變大、開始流血或顏色異於一般痣,建議應該就診檢查之外。有關黑色素細胞痣的診斷和處置,建議由醫師、藥劑師和護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跨團隊綜合評斷,輔以透過切片檢查,進行更精確的病症判斷。

何懷德醫師並根據臨床經驗表示,如欲改善患者的預後,徹底檢查皮膚也相當重要;例如患者的足底痣可能會改變,因此當針對腳底和腳趾頭縫隙進行重點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肢端黑色素瘤。此外,醫師並需進行簡單的臨床評估以尋找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變化︑直徑大於6毫米︑隨時間變化或隆腫的病灶,並針對有疑慮的皮膚病變進行病理切片,都是能否精準治療、改善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

搶救頭髮大作戰!7招有效預防掉髮

由於遺傳的關係,男性天生比女性有更高的掉髮機率,但是女性也有許多掉髮誘因。若經常燙、染髮、太頻繁洗頭、綁過緊的髮辮,都可能使頭髮變脆弱或掉髮。為防止掉髮,除了避免用過多的髮類造型品或洗髮精,也要注意飲食均衡才行。想要知道如何預防掉髮嗎?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看下去。

為什麼頭髮一直掉?掉髮的原因有哪些?

人的毛髮都有生長期以及休止期,有些頭髮進入生長期時,另外的頭髮會進入休止期,讓頭髮維持一定的髮量。然而,影響頭髮的生長期與休止期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掉頭髮時,不妨檢查看看有哪些原因: 荷爾蒙失調 遺傳 飲食不均衡 過度節食 貧血

7招預防掉髮的小撇步趕緊試試看

在了解掉頭髮的原因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掉髮?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看下去: 1. 挑選適合的清潔頭髮產品

要讓頭皮健康,首先油脂平衡是關鍵,那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洗髮與護髮產品就顯得相當重要,像是油性頭皮可選擇清爽的洗髮精。挑選時不妨注意洗髮精成分,主要為去油清潔的成分,不應過度添加。但切記別讓頭皮過乾,這樣反而會分泌更多油脂。

2. 減少電棒捲、離子夾或是化學藥劑

使用造型電棒捲或離子夾,都容易導致頭髮斷裂或脫落。若必要使用,請每隔10秒左右移動1次造型電器。若熱塑頭髮時聽到器具的嘶嘶聲,代表溫度過高,頭髮正在受損。建議使用造型工具時,先上防熱噴霧以減少對頭髮的傷害。有些人則是用化學藥劑洗直頭髮或漂淺髮色,這都會嚴重損害頭髮與頭皮健康。 3. 避免拉扯頭髮

女性掉髮通常可能是因不當的造型或梳理方式所造成,建議挑選梳毛較有彈性的刷子,也避免在頭髮濕的時候梳理頭髮,才不會傷害髮質與過度拉扯頭髮,而造成斷裂或受損。此外,過緊的馬尾、辮子以及其他拉動髮根的造型方式,都可能導致脫髮。

若拉得太緊,可能會發生掉髮、髮質變細等狀況;如果想要紮馬尾,請使用適當鬆緊度的髮圈,拆下時才不會拉扯到頭髮。 4. 攝取均衡營養

飲食均衡也能幫助頭髮保持強韌和光澤,如鐵、鎂、鋅礦物質元素和蛋白質都對頭髮生長很重要。多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以及亞麻籽油、核桃和杏仁等,都有益於皮膚、頭髮和指甲健康。另外,如香蕉、馬鈴薯菠菜中富含的維生素B6,及肉類、魚類和乳製品所含的維生素B12,都對長頭髮很有幫助。(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 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5. 使用健髮產品

若想減少掉髮情形,可考慮市面上許多強健穩固髮根的產品,透過油脂和礦物質幫助頭髮生長,減少會導致頭髮斷裂和脫落的細菌,並增加頭皮的血液循環等等。 6. 適度按摩頭皮

每日洗髮時或護髮後可以按摩頭皮,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刺激毛髮生長。在整個頭部周圍緩慢並用繞圈方式移動指腹,可同時紓壓並促進頭髮再生。(延伸閱讀:頭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5方法擁有秀髮) 7. 使用天然精油

有些天然精油可以幫助頭皮狀況改善,像是柏樹、薰衣草和迷迭香等精油,具有再生、舒緩的特性,促進頭髮生長,但須注意精油相關的過敏反應。

頭皮屑不要怕~了解造成原因與療法

頭皮屑(Dandruff)是一種慢性的皮膚問題,頭皮太乾或太油時,會產生雪花狀的死皮,通常在10~20歲之間開始,而30歲以上的人高達40%有此困擾。雖然頭皮屑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但總是讓人尷尬不已。

造成頭皮屑的原因

如同身體其他地方的皮膚一樣,頭皮細胞會經歷一段持續生長並脫落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頭皮屑患者的身上,以更快的速度進行。頭皮上的油使死皮細胞黏成一塊,形成白色雪花狀的頭皮屑。(延伸閱讀:頭皮癢、頭皮屑掉不停?秒懂頭皮屑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引起頭皮屑的因素很多,包含下列4項: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可能是頭皮屑最常見的原因。患有脂漏性皮膚炎時,頭皮會呈現紅腫、發炎、油膩的狀態,上面布滿白色或黃色雪花狀頭皮屑。 除了頭皮以外,其他有脂腺的部位也可能受到影響(例如眉毛、鼻翼、胸骨,腹股溝及腋窩)。發生在新生兒身上時,則可能在頭皮上形成厚厚的黃色硬皮皮疹,稱為搖籃帽(Cradle cap)。 頭髮衛生習慣不佳:若不常洗頭或選用不合適的洗髮精,可能使得油脂和死皮細胞因此積聚,而產生頭皮屑。 馬拉色菌(Malassezia):屬於酵母菌的一種,大多數人的頭皮上都有。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馬拉色菌可能不正常活化,因而刺激頭皮,導致頭皮屑。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頭髮護理產品有時會刺激頭皮,造成頭皮發癢和頭皮屑脫落。

治療頭皮屑的方法

雖然無法完全擺脫頭皮屑,但仍可透過適當的治療來控制。第1步是使用非藥用的洗髮精,徹底洗淨頭髮,試著按摩頭皮並沖洗乾淨,定期洗頭有助於去除死皮細胞,並防止積聚。若衛生習慣改善後,情況仍沒有好轉,那麼就該使用抗屑洗髮精了。有些抗屑洗髮精規定每天都得使用,有些只需要1週1~2次即可,為獲得最佳療效,請務必按照說明使用。

購買抗屑洗髮精時,請謹記,好的成分包含克多可那挫(Ketoconazole)、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水楊酸(Salicylic

acid)、硫磺(Sulfur),煤焦油(Coal tar)或吡啶硫酸鋅(Zinc pyrithione)。含有克多可那挫、硫磺和煤焦油的成分,對脂漏性皮炎引起的頭皮屑更有效,而水楊酸對乾癬(Psoriasis)引發的頭皮屑效果更好。(延伸閱讀:小蘇打、椰子油竟可去屑?10種頭皮屑天然居家療法一次報你知)

對於有搖籃帽的嬰兒,可在頭皮的乾燥部位塗抹少量礦物油,以軟化鱗屑,然後輕輕地刷去鱗片,接著用溫和的嬰兒洗髮水清洗寶寶的頭髮。如果這些措施沒有用,可以嘗試在睡前先塗抹少量溫熱的礦物油,等到隔天早上才洗髮。如果仍然無效,請與您寶寶的醫師討論後續步驟。

如果使用非處方的洗髮精沒幫助,或者情況急轉直下,最好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醫師可能開立類固醇擦劑作為局部治療。值得一提的是,類固醇擦劑會使皮膚變薄並產生一些副作用。因此,若非醫師的醫囑,不應長期使用。一般來說,嬰兒不使用皮質類固醇洗髮水和乳液,因為嬰兒比成人更容易通過皮膚吸收它們。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青春痘冒不停~9項造成滿臉豆花的原因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長幾顆青春痘,有些人是痘痘冒不停,紅腫一片,潰瘍情況嚴重,那是因為青春痘是痤瘡的一種。有些人則是卻天生麗質,幾乎從來不長青春痘。這是因為牽涉到幾項關鍵因素,《Hello健康》將會為你介紹導致青春痘生成的9項因素。

9種青春痘不斷冒出來的原因

1. 荷爾蒙變化(Hormone changes)

人體內荷爾蒙變化是導致青春痘冒出來的最常見因素,雖然荷爾蒙變化是在青少年時期,不過成人期也都有可能發生。 2. 青春期(During puberty)

雄性激素(Androgen)是一種性荷爾蒙,會在青春期增加分泌,進而刺激皮膚的油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適量的天然油脂是皮膚的保護層,也會幫助皮膚保持濕潤。但分泌過度旺盛的油脂則會與代謝後的死皮細胞一起阻塞毛孔,使毛囊發炎形成痤瘡,也就是俗稱的青春痘。 3. 成人期(Adulthood)

您的體內荷爾蒙會隨著月經週期、懷孕或某些荷爾蒙療法而產生變化。青春痘可能在月經週期前幾天出現,結束之後就會消失。而某些女性在暫停服用避孕藥之後會冒出青春痘。(延伸閱讀:長痘痘怎麼辦?教你4招跟滿臉青春痘說再見!

4. 藥物副作用

服用某些藥物會讓您長青春痘。譬如治療癲癇(Epilepsy)、憂鬰症(Depression)的藥物,或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及一些巴比妥類(Barbiturates)或含有鋰鹽(Lithium)成分的藥物,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導致您長出青春痘。 5. 家族遺傳

家族遺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若您的父母會長青春痘,那您也會有相同的遺傳基因,就像是遺傳到父母長青春痘的體值。 6. 化妝品或刺激性物質

使用不適合您膚質的油性面霜、乳液或粉底等化妝品,會導致您的油脂可能阻塞毛囊,誘發青春痘。不合適的頭髮護理產品也會讓頭髮中的細菌有機會轉移侵犯到您的皮膚,使您的頭皮長出青春痘。 7. 壓力

有些研究已經證實,壓力會導致青春痘的生長,甚至狀況會比荷爾蒙所導致的青春痘,症狀更加嚴重。

8. 環境

如果您在化學工廠或油膩的廚房工作,您可能會容易長青春痘。而天氣炎熱,潮濕或太過乾燥的也是引發您長青春痘的誘因之一。 9. 皮膚受到壓迫或摩擦

上衣、內衣肩帶,頭盔,或墊肩會使您的皮膚因為摩擦而長出青春痘。演奏小提琴時,夾住小提琴的臉頰和肩膀皮膚也會因摩擦而受到傷害。(延伸閱讀:粉瘤粉刺差在哪、手術可根治?告別粉瘤先注意這些

青春痘護理6方法

除了生成青春痘的成因之外,《Hello健康》也將為你介紹能夠在家護理青春痘的方法,讓各位能抗痘沒煩惱喔! 注意飲食:避免食用巧克力、油炸物、辛辣食物、乳製品等,部分飲食因人而異。 睡眠充足:睡眠不足會使得青春痘惡化,建議平時精神充足,並保持睡眠規律。 清潔臉部:每天應定時清洗臉龐,洗去皮脂以及灰塵,以不刺激皮膚的溫水及中性肥皂,能有效護理皮膚。 切勿擠壓:勿用手觸碰或是擠壓痘痘,以免造成感染或是痘疤。 減少化妝:化妝會導致痘痘不透氣,回家應卸妝徹底,並確實清潔臉部。 諮詢醫師:若要治療青春痘,請向皮膚科醫師就診,並按照指示定期定量用藥。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痤瘡是什麽?亂擠反而長更多!了解常見的痤瘡種類、原因及治療方式

幾乎每個人都有長過痤瘡(Acne)的經驗,每次照鏡子看見長了痘痘的臉龐,就會不禁讓人感到超鬱悶!然而,痤瘡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青春痘」,好發於12~24歲之青少年,通常是因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孔阻塞,加上飲食習慣不佳或作息不正常,而造成痘痘長不停的情形發生。

究竟痤瘡有哪些種類?有哪些原因會引發痤瘡?又該如何治療與預防?《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你介紹關於青春痘的大小事! 痤瘡5大種類

痤瘡屬於一種毛囊皮脂發炎的疾病,當毛囊開口過度角質化,加上皮脂腺分泌旺盛,就容易導致過多的皮脂堆積在毛孔,若又伴隨細菌大量繁殖,就會促使毛囊發炎,形成痤瘡。而痤瘡大多會出現在臉部、頸部、耳朵、胸部、背部或肩部,主要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 1. 粉刺型痤瘡(Comedones)

粉刺型痤瘡,就是所謂的黑頭粉刺與白頭粉刺。基本上粉刺就是尚未感染、最原始型態的痘痘,而會形成粉刺主要是因為油脂和死皮細胞混合,並阻塞毛孔所致。粉刺尚未冒出皮膚時白色的樣子稱為白頭粉刺,也叫做閉鎖型粉刺。若粉刺冒出皮膚,油脂與空氣發生氧化,變成黑色,則為黑頭粉刺或開放性粉刺。請注意,汙垢不是造成黑頭粉刺顏色的原因。 2. 丘疹型(Papules)

有時候,毛孔受到刺激後,會導致粉刺發炎,因此會出現更大、更嚴重的紅色丘疹。擠破後可能會在癒合時產生痘疤。

3. 膿皰型(Pustules)

膿皰也是發炎狀態的粉刺,基部為紅色,表面則為白色,裡面充滿膿液。擠膿會導致皮膚深層的疤痕產生,並使您的皮膚變得粗糙。 4. 結節型(Nodules)

結節是比較嚴重的痤瘡,是因為粉刺在皮膚下持續發炎。結節型的痤瘡,可能會導致疼痛,並且在痤瘡消失後會留下深色或紅色的疤痕。 5. 囊腫型(Cyst acne)

囊腫型的痤瘡與結節型類似,但更大顆,主要是因為粉刺生長在皮膚的深處,並且充滿膿液。囊腫型痤瘡質地軟、也較疼痛,可能會在青春痘消失後留下疤痕。長囊腫型痤瘡時,您可能一點也不想出門見人。

長痤瘡的4大原因 毛囊角化異常:在正常情況下,死亡的皮膚細胞會不斷從皮膚表面剝落,但是若位於深層皮質腺管的角化細胞異常,則不斷脫落的死細胞無法排出,最後就會成為栓子阻塞毛孔,形成所謂的粉刺。 皮脂腺分泌增加:一般而言,容易產生青春痘的人通常都有皮脂分泌活性過高之困擾,一旦皮脂分泌腺管角質化,皮脂質更容易堵塞毛囊,而形成粉刺。 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過度繁殖:痤瘡桿菌會分泌酵素,把皮脂腺所產生的中性脂肪酸分解成游離脂肪酸,而這些游離脂肪酸會滲入真皮層引起發炎反應,使痤瘡惡化。 荷爾蒙失常:皮脂囊對雄性激素相當敏感,當雄性激素增加時(例如女性月經期間或是動情期),會刺激毛囊角化,且皮脂的分泌也會增加,若再加上上述幾種因素,很容易就形成青春痘。 痤瘡的治療方式

醫師可能會依據痤瘡的嚴重程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下將痤瘡分成輕、中/中重、重度分別介紹: 1. 輕度痤瘡

輕度痤瘡包含黑頭粉刺、白頭粉刺及小丘疹。這些情形可用下列方式治療:

每天用溫水清洗皮膚兩次,洗掉多餘的油脂、死皮細胞與汙垢,建議使用非處方的洗面乳就好,不然皮膚可能會過度乾燥。 塗抹含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成分的藥膏在皮膚上,減少過多的油脂分泌。 使用水楊酸(Salicylic acid)及硫磺(Sulfur)來治療白頭與黑頭粉刺。 若使用8週後仍未改善,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醫師可能會開立其他藥物。

2. 中度至中重度的痤瘡

中度至中重度的痤瘡包含黑頭粉刺、白頭粉刺、丘疹型與結節型,會大範圍生長於臉部或身體部位。此類的痤瘡情形較為複雜,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含局部抗生素、A酸(Retinoic acid)的乳液或藥膏。A酸會幫助預防皮膚上的黑頭與白頭粉刺的生長。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不過,若您有在服用避孕藥,有可能影響抗生素的藥效。請向醫師諮詢其他的避孕方式。使用抗生素的話,您的皮膚會比以前更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請務必使用防曬乳及穿著長袖來保護皮膚。 3. 嚴重的痤瘡 嚴重的痤瘡包含深層的囊腫,這種情形需要最複雜的治療手段。 嚴重的痤瘡會使皮膚受傷、發紅與腫脹。若家庭療法無效,皮膚科醫師能提供協助,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生素。注射藥物可使囊腫縮小。 若其他藥物都沒效,可使用強效藥物羅可坦(Roaccutane),但要小心服用過量或錯過劑量,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囊腫型痤瘡的膿皰應該讓它自然排出,不要刻意摳或擠痤瘡。若自行處理可能會使情況更糟,產生疤痕或感染。請找皮膚科醫師處理,醫師會使用工具安全地幫您擠膿。 若6~8週不見改善,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皮膚科醫師。

痤瘡的種類不只1種,且每種類型的痤瘡都有特定的治療方式。確認治療手段前請先確定痤瘡的種類,建議您諮詢皮膚科醫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及治療。

痘痘長不停怎麼辦?預防痤瘡的方法一次get 適當清潔皮膚:每天可使用2~3次(早、晚及運動後)中性洗面乳、洗面皂洗臉,預防毛細孔阻塞,但不建議頻繁的洗臉或擦洗,由於頻繁清潔皮膚易造成表面脂質減少,反而分泌更多油脂,導致已阻塞的毛囊皮脂腺形成粉刺或加重損傷。 補充足夠水分:建議每日補充2,000毫升的水分,以減少皮脂腺分泌,進而形成痤瘡。 避免高脂肪、高熱量及刺激性的食物:應避免攝取巧克力、汽水、辣椒、洋芋片等食物,建議以蔬果、新鮮水果為主,才可有效預防皮膚長出青春痘。 睡眠充足:每晚睡足8小時,才能讓肌膚有充分休息的時間,以預防痤瘡生成。 慎選皮膚與頭髮相關產品:在選用化妝品、防曬乳和面霜等產品時,應選用適合自己的且使用化妝品後每日應確實執行卸妝程序,以免髒汙聚積於毛孔,進而感染。

另外,如果痤瘡已形成,應避免用手去摳或擠壓痤瘡,造成皮膚損壞或疤痕產生,或使痤瘡的感染情況加重。

PA、SPF、UVA?一次搞懂防曬乳指標

夏天的陽光毒辣辣,需做好防曬來保護皮膚不被曬傷,然而市面上防曬乳百百種,包裝上的各種英文縮寫的指標眼花撩亂,例如SPF、PA、UVA、UVB等,它們所代表的意思、功效為何?

Hello健康》將透過本文,為各位一一說明SPF、PA、UVA、UVB的涵義,並透過這些指標,應該如何挑選適當的防曬產品。

防曬乳常見的4種指標

UV是光線中紫外線(Ultraviolet)的縮寫,可依波長大致分為UVC、UVB、UVA,其中UVC輻射因無法穿透臭氧層,目前並不易受其影響,而UVA和UVB的波長較長,會直接傷害皮膚,除了使皮膚變紅、黑或曬傷之外,還會導致老化或甚至是皮膚癌(Skin cancer)。以下介紹4種最常見的防曬產品指標與其意義:

UVA(Ultraviolet Radiation A):波長為320 ~ 400 nm,約有95%的UVA能抵達地球表面,因波長較長所以穿透力強,可直達真皮層。UVA是導致皮膚曬黑、長皺紋和肌膚老化的主因,並會提高罹患皮膚癌的機率,但也較容易防護。 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280 ~ 320 nm,雖然波長和穿透力不及UVA,只能到皮膚表皮層,但能量卻比UVA來的強,UVB可使皮膚曬紅和曬傷,促使皮膚老化,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延伸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又稱為防曬係數,是對UVB的防曬指標,是指擦了防曬乳的皮膚,可延長不被曬紅曬傷的時間。簡單來說,SPF值愈高的產品,可延緩皮膚被曬紅曬傷的時間愈長。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 rays):指對UVA防禦能力的標準,防曬乳上一般都以+號表示防禦能力的強度,+號越多,代表對UVA的防護效果愈佳,最高指標到4個+號,也就是PA++++。這是日本所用的衡量方法,主要是依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防護指標)指數而定,以擦了和沒擦防曬乳的兩種肌膚,在光線照射後,24小時仍持續變黑的時間比值。

怎麼挑防曬乳?

目前市售的防曬乳,幾乎都有阻擋UVA和UVB的功能,但沒有任何防曬產品可完全阻絕光線傷害,對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任何低於SPF15的防曬產品,都要在包裝上加註僅能防曬傷,不能預防皮膚老化或皮膚癌。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SPF愈高的愈好,但當SPF愈高,產品質地也會愈厚重,使肌膚不易透氣,產生粉刺、過敏等問題。根據美國外科腫瘤學家柯莉特帕梅耶(Colette Pameijer)博士建議,平時最好使用至少SPF30的防曬產品,但最高不要超過SPF55。

而比起選擇高SPF的產品,不如重視多次補充防曬,最好出門前15分鐘就使用防曬乳,每2小時塗抹一次,若有流汗或游泳則需要更頻繁地補充,才能發揮最佳防曬效果。另外,若為敏感性肌膚,建議挑選瓶身標示適宜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之產品。(延伸閱讀: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不勝其癢!了解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與改善方法

出門約會前,「洗斗」了髮型、搭配好了服裝,最後在鏡子面前照了照,覺得自己果然是天生麗質,卻沒想到在與對方相談甚歡的時候,總覺得對方的眼神好像不停的飄向自己的肩膀,在談話的空檔去了洗手間,才發現「天啊!我的肩膀上怎麼散佈著雪花。」您知道其實頭皮屑跟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嗎?《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你介紹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脂漏性皮膚炎產生的原因與症狀

在我們的直覺聯想中,頭皮屑的產生會跟頭皮過於乾燥產生連結,因為當我們的手部或臉部皮膚過於乾燥時,也會產生脫皮的情況。這種說法沒錯,但其實只是眾多造成頭皮屑原因的冰山一角,其中脂漏性皮膚炎更是頭皮屑掉不停的主要成因之一。

脂漏性皮膚炎經常發生在皮膚容易出油且敏感的人身上,其症狀不只會提高頭皮屑的出現機率,也可能造成耳後、臉頰、鼻翼、胸口、腋下或眉毛等地方的皮膚產生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引起脂漏性皮膚炎的罪魁禍首,稱做馬拉色菌(Malassezia),它需要油脂來幫助其生長,特別容易發生在頭皮、耳後,這些容易清潔不乾淨,但油脂腺又多的地方。(推薦閱讀:頭皮屑不要怕~了解5原因與療法)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馬拉色菌,一般情況下,它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您最近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又或是減少了洗頭的次數,這些行為都會使皮膚的油脂分泌增加,而這些油脂可以讓馬拉色菌飽餐一頓,並加快繁殖的速度,最終產生頭皮屑或脂漏性皮膚炎。紅腫、發癢和脫皮除了是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外,濕疹(Eczema)和乾癬(Psoriasis)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因此可能有誤判的情況產生。另外,如果幼童罹患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會在頭上產生乾乾、一塊一塊黃色乳痂(Cradle Cap,又稱搖籃帽)。

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輕微的脂漏性皮膚炎,有時候會自行痊癒,但症狀也有可能持續很久,以下7種為可能改善與治療脂漏性皮膚炎的方法:

洗髮乳:如果發炎的部位在頭部,建議可以購買含有焦油(Coal tar)、酮康唑(Ketoconazole)、水楊酸(Salicylic acid)、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或吡硫鎓鋅(Zinc pyrithione)的洗髮乳使用,讓您在改善發炎症狀的同時,也能減少頭皮屑的產生。(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提高衛生要求:如果您知道自己是容易出油又出汗的體質,可能就沒辦法像乾性皮膚的人一樣,2~3天才洗1次頭。為了避免汗垢和油垢堆積,最好還是保持每天洗頭洗澡的習慣。另外,針對耳後、腋下、眼皮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清洗,也可以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 抗真菌藥物:如果您去看皮膚科的話,醫師可能會以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所含的酮康唑和環吡酮(Ciclopirox)有抑制黴菌生長的效果。 蘆薈:許多人會在皮膚曬傷的時候,抹上一點蘆薈來幫助降低疼痛感。但您沒想到的是,它也能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 避免衣物刺激:如果是胸口或腋下等區域出現發炎症狀,最好避免穿著過緊以及材質粗糙的衣物,以純棉的衣物為主。 減少使用造型品:太過頻繁的使用髮蠟、髮油或定型噴霧等造型品,會讓頭皮更加沒有辦法透氣,被造型品堵住的毛囊,可能會因此分泌更多的油脂,使得紅腫和發癢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茶樹油:使用茶樹油有助於減緩頭皮發癢的症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