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好發於15至35歲年輕男性,初期患者單側睪丸會出現無痛硬塊,有些患者因平時鮮少觸摸睪丸,未發現硬塊,或發現異常但認為年紀輕不至於患病,反讓癌細胞惡化、擴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與其他癌症相比,睪丸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成功率有9成,自我檢查睪丸有無硬塊,是最容易及早發現的方式。《Hello健康》為您整理睪丸癌5大危險因子、種類、分期、症狀及治療方法。 睪丸癌5大危險因子
如同多數癌症一樣,睪丸癌致病成因複雜,難以查明,但若有以下危險因子,將大幅增加罹患睪丸癌機率: 隱睪症 家族史 單側睪丸曾患睪丸癌 不孕症 睪丸因外傷、感染而導致萎縮
其中,隱睪症患者未正常降落或異位的睪丸,罹癌機率為常人的3至15倍,而且對側正常睪丸罹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若患者在青春期前就接受睪丸固定術的話,罹癌風險就會顯著下降。
睪丸癌分2類:生殖細胞癌、非生殖細胞癌
依據組織病理型態,也就是病變之細胞類型,睪丸癌可分為生殖細胞癌與非生殖細胞癌2類,其中生殖細胞癌佔絕大多數,約95%:相較之下,非生殖細胞癌僅約5%。以下分別說明常見睪丸癌種類: 生殖細胞癌
精細胞癌:最為常見,發生年齡較廣,15至50歲皆可能發病。 混合癌:混合2種以上類型,僅次精細胞癌,為第二常見的生殖細胞癌。 胚胎細胞癌:分為嬰幼兒型、成人型等二類,前者多出現於2歲以前,後者則常混合其它組織癌變。 畸胎瘤:病變範圍廣泛,包含骨骼、軟骨、肌肉、脂肪、神經組織及皮膚等多個組織。 絨毛膜癌:病灶雖小,但容易造成出血,早期就會發生血液轉移現象,屬於惡性腫瘤。(推薦閱讀:尿液顏色異樣變濁要小心!4大男性常見泌尿道感染原因、症狀,5招預防這樣做) 非生殖細胞癌 Sertoli氏細胞癌 Leyding氏細胞癌 性腺母細胞癌
上述生殖細胞癌中,除絨毛膜癌會經由血液轉移外,多數睪丸癌皆透過淋巴系統轉移至後腹腔淋巴結,因此,若懷疑有睪丸癌,患者需安排胸部X光檢查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以判斷睪丸癌的擴散程度。
睪丸癌的分期種類很多,依據癌細胞的擴散程度,主要可分為以下3期: 睪丸癌第1期:癌細胞僅存於睪丸內。 睪丸癌第2期:癌細胞侵犯到後腹膜腔的淋巴結。 睪丸癌第3期:癌細胞侵犯到橫膈膜上的淋巴結,或轉移至肺臟、肝臟等其他器官。
睪丸癌初期無症狀:定期「自摸」才安心
睪丸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僅單側睪丸會出現不規則狀且無痛的硬塊,若要遠離搞皚皚,最好的方式就是平時定期自我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伸閱讀: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除出現硬塊外,睪丸癌患者可能因硬塊過於腫大而導致下列症狀: 陰囊有沉重感、悶痛感 下腹部或鼠蹊有疼痛感 陰囊積水 男性女乳化(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乳腺增大) 睪丸急性疼痛(睪丸內部出血或梗塞所致)
若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患者可能有以下症狀:
背痛 咳嗽 咳血 骨頭痛 下肢浮腫
睪丸癌的治療首重根除癌細胞,因此,臨床上大多先切除癌變睪丸,再依據腫瘤類型與侵犯程度安排放射或化學治療。若早期發現,通常僅需切除單側睪丸,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若對側睪丸功能正常,通常不會影響生育功能。
以最為常見的精細胞癌為例,治療方式大多會先切除睪丸,再輔以腹膜放射線治療,治癒率高達95%。若經放射線治療後有復發情形,需再配合化學治療。即使是晚期的精細胞癌,若直接切除與接受化療,治癒成效同樣可高達90%。(你也想知道:「蛋疼」不是開玩笑!5大睪丸扭轉症狀,6小時治療還有救!)
對於早期的非精細胞癌,除切除睪丸外,醫師會依癌細胞轉移程度,決定是否合併施行後腹腔淋巴腺摘除術,若治療後有復發情形,將考慮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或化學治療。晚期的非精細胞癌則直接切除睪丸與安排化療,避免加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