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癌症

認識癌症

癌症的定義

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2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16.0人,下降1.8%;依年齡觀察,2022年有8成7的癌症死亡數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 台灣十大癌症:台灣癌症排名與發生率

癌症為國人第一大死因,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2023/2/1最新公布癌症登記資料,依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序如下: 台灣癌症排名1. 乳癌 人數15,259 人 發生率:128.36(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82.10 女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乳癌:乳癌風險、成因、症狀與預防 台灣癌症排名2. 大腸癌​

人數:16,829 人 發生率:71.4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40.52 男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大腸癌 台灣癌症排名3. 肺癌、支氣管及氣管 人數:16,370 人 發生率:69.48(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9.09   死亡率最高!看更多:認識肺癌 台灣癌症排名4. 攝護腺癌 人數:7,178 人 發生率:61.49(每10萬男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4.89 看更多: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5. 肝癌及肝內膽管 人數:10,982 人 發生率:46.61(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6.14 看更多:肝癌症狀 台灣癌症排名6. 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人數:8,277人 發生率:35.1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1.79 看更多:沒吃檳榔也會得!病從口入口腔癌、5大飲食地雷小心吃出病

台灣癌症排名7. 子宮體癌 人數:3,032 人 發生率:25.51(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6.30 看更多:認識子宮頸癌:患者9成曾染HPV、早期存活率逾9成 台灣癌症排名8. 甲狀腺癌 人數:4,932 人 發生率:20.9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5.70 看更多:《寄生上流》朴素丹、方季惟皆患甲狀腺癌!女性發生率高3倍!這6大前兆別輕忽 台灣癌症排名9. 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 人數:1,824 人 發生率:15.34(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0.66 看更多:認識卵巢癌:死亡率高、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10. 胃癌 人數:4,257 人 粗發生率:18.07(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9.90

十大癌症死亡率

根據衛福部「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 癌症死亡率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人數:10,053人 死亡率:43.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21.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2. 肝和肝內膽管癌 人數:7,781人 死亡率:33.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人數:6,853人 死亡率:29.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4.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4. 女性乳癌 人數:2,834人 死亡率:24.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3.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5. 前列腺(攝護腺)癌 人數:1,830人 死亡率:15.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6. 口腔癌 人數:3,479人 死亡率:14.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7. 胰臟癌 人數:2,769人 死亡率:11.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6.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8. 胃癌 人數:2,277人 死亡率:9.8(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9(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9. 食道癌 人數:1,980人 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10. 卵巢癌 人數:765人 死亡率:6.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3.7(每10萬人口)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以2022年與2021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進行比較,癌症及心臟疾病同樣位居前2名;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長期觀察,前列腺癌、胰臟癌、卵巢癌排名往前,胃癌排名往後。

罹癌慢性病化:事前做好預備,抗癌更全面

由於多數癌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發現時往往都是癌症末期,對此國際抗癌聯盟(Leading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ancer , UICC)指出,透過癌症篩檢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數癌症可被治療,且多數癌症初期是可被治癒的。

為了增加民眾篩檢的意願,衛福部國健署自2010年起針對4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提供預防保健免費補助篩檢,凡符合條件,免掛號、免收費,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定期篩檢。

國健署指出,癌症是「慢性病」而非絕症,然而因「癌症慢性病化」趨勢,罹癌後可能須經歷多次復發或移轉,使得癌症治療、後續追蹤檢查時間拉長,加上患者因治療無法工作的損失,都成為癌友家庭經濟上不小的負擔。

減輕罹癌風險及後續治療與照護的負擔,除了定期安排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外,適時規劃合適的癌症相關保險,以降低可能的額外開銷,也是確保獲得完善治療與照護的方法。有別於常見的「一次給付」型癌症保單,罹癌後領完一筆錢,保險保障就終止,近期有業者推出涵蓋罹癌後的標靶治療,以及監控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基因檢測服務的醫療險。【點此了解更多】

癌症與腫瘤

認識癌症必須先了解腫瘤是什麼?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而腫瘤通常分為以下兩種。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癌症分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惡性肉瘤(Sarcoma) 白血病(Leukemia) 淋巴癌(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黑色素瘤(Mela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類癌(Carcinoid tumors)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的成因與致癌物 癌症成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年紀 病菌感染 飲食、肥胖 酒精、煙草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紫外線、游離輻射 慢性發炎、慢性病 荷爾蒙、激素、免疫抑制

(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癌症的症狀

癌症的症狀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許多不同的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體重劇烈變化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篩檢與預防

避免環境致癌因子是基本的預防方式;而癌症篩檢也能夠發現早期癌症,大幅提高存活率,因此政府提供四大癌症(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的篩檢補助,民眾可以前往各大醫院篩檢,詳細資格請參考:【癌症篩檢:定期篩檢4大癌症效果佳】。

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抹片 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 癌症的診斷

癌症早期症狀多不明顯,篩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也能阻止癌前病變細胞發展為癌症。

如果篩檢為陽性,或者是出現許多前述症狀、久未改善,就需進一步診斷,癌症診斷方式包括三大類: 血液、尿液檢查 影像學檢查 X光 核醫掃描 超音波掃瞄 CT電腦斷層掃描 PET正子斷層掃描 MRI磁振造影掃描 活體切片檢查 內視鏡篩檢 活體針吸檢查 外科活體切除

確診為癌症後就要進一步做癌症屬於哪一期之分期檢查,觀察是否有轉移,並定期追蹤以免癌症復發,以便醫師擬定治療方向。(延伸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的分期及存活率

癌症分期有許多方式,不同癌症會有不同種分期方式,最常見的是 TNM 分期系統(Tumor, Node, Metastasis,腫瘤、淋巴、轉移),醫師會再根據 TNM 分期做治療依據,並依嚴重程度,分為第零期(原位癌)到第四期(癌症末期)向民眾解釋。 癌症存活率

癌症的存活率,會因腫瘤長的位置、大小、數目及癌症的分期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根據統計,發現許多癌症零期(原位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不過存活率會隨著期別愈晚而降低。(延伸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癌症的治療

準確的癌症分期與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相當重要,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確立治療目標,主要目標則可分為治癒癌症、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及安寧療護四大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項。 外科切除手術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荷爾蒙療法 免疫療法 骨髓移植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癌症疼痛管理和安寧照護

癌症治療會有許多後遺症,過程十分不易,因此治療後的照顧相當重要,包括疼痛控制、改善食慾、心理調適等,需要不同醫療團隊的合作,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給癌友的提醒

癌症的療程不短,不少病人會不斷更換治療方式或醫師,但一般建議盡量遵循醫師的處方完成療程,切勿使用偏方或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最重要的是,透過現代發達醫療技術,進行妥善治療並持續追蹤,在罹癌後5年的黃金治療期間,有效監控追蹤治療成效,有機會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不過,民眾務必要注意,癌症治療與後續追蹤費用昂貴,若治療期間無法工作,不僅損失收入,龐大支出也可能對家中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特別是4、50歲的家庭支柱,更應提早做好準備。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例如防癌險,可提供癌症標靶藥物治療的給付,同時善用罹癌基因檢測服務,即可進一步監控癌症治療效果,完成癌後追蹤照護的完整保障。【點此了解更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