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又降血壓!得舒飲食5大好處全公開!

減重又降血壓!得舒飲食5大好處全公開!

近幾年台灣的高血壓(Hypertension)人口快速攀升,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20歲以上的成人有高達25.6%有高血壓,是10年前的3倍!為了控制血壓,大多數的高血壓病人都要長期服藥,除了靠吃藥穩定血壓,也可以靠「得舒飲食」(DASH diet: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方式來降血壓,什麼是得舒飲食?以下帶你一起來認識這種飲食方式的驚人好處吧!

什麼是得舒飲食?

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的2018年最佳飲食中,並列第一。台灣人對得舒飲食可能不熟悉,但它在西方已是用來控制血壓的一種知名且全方位的飲食方式,不只能降血壓,對健康也有許多幫助,甚至可降低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的機率。

得舒飲食由美國國家心肺暨血液研究所(NHLBI)研發,特色為高鉀、高鎂、高、高膳食纖維,少飽和脂肪、少反式脂肪和膽固醇。內容主要為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家禽(如雞鴨鵝等白肉)、魚肉、豆類和堅果等,少吃紅肉、肥肉以及含糖食品。其中,控制鈉含量的攝取非常重要,因為鈉攝取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每日建議的鈉攝取量,一般人為1天少於1茶匙的鹽(約6公克,相當於2300毫克的鈉),而高血壓患者則因人而異,建議1天最多3/4茶匙的鹽(約4.5公克,相當於約1500毫克的鈉)。(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得舒飲食除了可幫助高血壓患者控制病情,還有其他已被研究證實的好處如下: 減輕體重:因為減少了大量高脂、含糖的食物,攝取的熱量也跟著自動減少,幫助減重。(延伸閱讀:旅行大解放也吃不胖!掌握 5 關鍵享受美食不怕胖) 降低罹癌風險:研究指出,能降低罹患如大腸癌(Colon cancer)、乳癌(Breast cancer)等癌症的風險。 降低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風險:不少研究指出,得舒飲食可減少81%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降低糖尿病(Diabetes)風險:得舒飲食可幫助降低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風險,也有些研究指出,它可改善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延伸閱讀:零食點心不能碰?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3低零食不NG) 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風險:根據一群女性受試者的研究發現,可幫助減少20%的心臟病風險,和29%的中風(Stroke)風險。(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得舒飲食之所以有這麼多好處,是因為多吃天然蔬果有助於降低罹病風險,再加上少鹽、少糖和少膽固醇的飲食方式,更有助身體健康。

除了能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之外,研究還發現,它能幫助減少憂鬱症。根據美國神經內科醫學學會(AAN)的研究指出,飲食與憂鬱症的關聯很大。由於老年人特別容易憂鬱,因此美國若許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曾針對9百多名81歲老年人做研究,探討飲食是否能降低憂鬱症的機率。

研究將受試者分組後搭配不同的飲食型態,如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較多橄欖油、魚和穀物)、傳統西方飲食(較多紅肉、奶油和精緻澱粉)等等。追蹤6年多的結果發現,遵循得舒飲食的人最不易罹患憂鬱症,而遵循傳統西方飲食的人,患憂鬱症的風險最高。(延伸閱讀: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至於得舒飲食如何影響情緒,該研究員謝里安(Cherian)表示,能促進心血管健康的飲食型態,同樣也可提升大腦健康,並減少整體疾病的發生。

別再妖魔化脂肪!破除脂肪攝取6迷思安心吃油

聽到脂肪2個字,應該不少人都會感到害怕,通常是因為害怕吃油會補油,造成身上的脂肪囤積,肥肉越來越多,也因此不少人都會避開脂肪的攝取,不過其實脂肪有不少被妖魔化的地方,以下將簡單介紹飲食中的4大類脂肪,並破除6種對脂肪常見的迷思。

脂肪4大分類

許多人都認為要少吃含脂肪的食物,認為脂肪對身體有害,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的飲食營養比例建議,碳水化合物為50~60%、蛋白質為10~20%、脂肪為20~30%,可見飲食中的脂肪是很重要的熱量來源。

脂肪有分成下列4種,哪些可以適量攝取,哪些要少吃就接著往下看:

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在室溫下會呈固態,最常見於紅肉,例如:豬油或牛油,乳製品和椰子油也是屬於飽和脂肪。不過飽和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內,讓心血管疾病機率大大增加,因此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不宜過多。 單元不飽合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這類脂肪多存在於酪梨、橄欖油和堅果等食物。 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多存在於葵花油、玉米、芥花籽油、亞麻籽或大豆油等植物油,我們常聽到的Omega-3和Omega-6,也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Trans fat):反式脂肪是加工過的食物油,許多加工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民眾應盡量避免攝取。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攝取哪種油品,通常都是這幾種脂肪的組合,例如橄欖油雖然是很好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但是其實其中也含有14%的飽和脂肪、11%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約有73%才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仍然建議適量攝取即可。 脂肪的6大迷思 1. 脂肪攝取越少越好

人體內有許多器官都擁有脂肪,因此適量攝取脂肪對人體健康是有幫助的,例如:大腦約有60%的組成是脂肪,是組成人體很重要的元素。

此外,脂肪能提供身體無法製造的脂肪酸,對於荷爾蒙的調節、體溫調適、免疫功能、生殖功能和營養吸收都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另外,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更需依類油脂,才能被充分吸收。 2. 低脂甚至無脂飲食減重最好

很多人都會利用低脂飲食來減重,不過脂肪其實是身體重要的熱量來源,也是細胞成長必需的營養,所以不論是在減重或減脂,都還是要攝取脂肪。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辦公室(ODPHP)公布的飲食指南,建議多攝取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取代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3. 脂肪會讓血糖升高

攝取油脂並不會直接影響血糖值,但是可以藉由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或多元不飽和脂肪,來取代碳水化合物或飽和脂肪,藉此改善胰島素阻抗和糖化血色素,均衡攝取營養也會有助於血糖的控制。 4. 脂肪只會讓膽固醇升高

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的濃度應是愈高愈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則應該愈低愈好,而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並不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相反地,他們能幫助增加好膽固醇,並同時降低壞膽固醇;反式脂肪則會讓壞膽固醇上升,應避免攝取。

至於飽和脂肪酸,則仍有爭議,根據英國廣播電視台(BBC)的營養專欄也提到,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關係相當複雜,有許多因素都會交互影響,不過,各國政府仍然建議民眾,應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避免整體膽固醇的上升。 5. 脂肪會讓人發胖

油脂轉換的熱量確實比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高,但並不會直接變成體脂肪囤積,因為不論是3大營養素的哪一種,只要是多餘的熱量就有機會轉換成身體的脂肪,而油脂的攝取不僅能讓消化速度變慢,也會增加飽足感。

因此有研究顯示,吃高脂飲食或是適量油脂攝取的人,瘦身成果比起只吃低脂飲食的人還好。 6. 減脂體重一定會下降

減肥的人看到體重計數字沒有變,可能會覺得很絕望,甚至就此放棄。不過,有時候減脂成功不代表體重會跟著下降,減去腹部的脂肪比起減重意義更大,因為也意謂這些有害的內臟脂肪,已經減去一部份。 攝取好脂肪要吃這些食物

其實,不論在台灣或是多數中高收入國家,通常攝取的脂肪量都過多,尤其是一般認為較不健康的飽和脂肪或是經高溫油炸的油脂。因此,專家建議脂肪的攝取最好由堅果種子類、魚類、酪梨、雞蛋或橄欖油等富含好油的天然食物中取得。 從酪梨、堅果類食物中攝取好油才不會對身體帶來太多負擔。

甩開體脂減肥!6招吃喝睡事半功倍

拚命運動但體脂肪卻還是降不下來?只靠運動減脂可能還不夠,同時要配合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來幫助減脂(歡迎閱讀另一篇Hello健康的好文:甩開體脂減肥!4招運動事半功倍)。以下是經過科學證實有助減脂的妙招,學起來更有利於甩開脂肪!

1. 多攝取蛋白質

攝取更多蛋白質可有效減少食慾和燃燒更多脂肪,另有多項研究發現,它還可減少腹部脂肪的生成。高蛋白飲食有助於在減肥期間,保持肌肉量和維持新陳代謝,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如肉類、海鮮、雞蛋、豆類和乳製品等。

一般無腎臟病的成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公式為「每公斤體重 × 1公克蛋白質」,也就是說,體重70公斤的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70公克,但也因個人運動量多寡而不同,運動量大的人,則是每公斤體重乘以1.2~1.5克蛋白質不等。

2. 睡眠充足

睡眠充足可以促進脂肪燃燒,和防止體重增加。一項針對6萬多名女性的研究表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的人,比那些每晚睡眠時間超過7小時的人,更容易發胖。另一項為期半年的研究發現,每晚睡滿7小時的人,減肥成功機率可增加33%。儘管睡眠時數因人而異,但大多研究認為,睡滿7小時能有助於減重。 3. 減少精緻澱粉

精緻穀物因為已被剝去麩皮和胚芽,因此纖維和營養成分已降低。吃下精製澱粉後,血糖會快速上升和下降,反而更易感覺飢餓。研究發現,吃較多精緻澱粉者的腹部脂肪,比吃全穀類者的腹部脂肪來得多。建議用全麥、藜麥、蕎麥、大麥和燕麥等全穀物,來代替白米、白麵條、糕點、加工食品等精緻澱粉。

4. 多吃健康的油

因油脂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減緩胃排空的速度,而達到減少食慾維持飽足感的效果。健康的油脂像是橄欖油、椰子油、酪梨、堅果和種子等,而不健康的油脂如反式脂肪,會增加體脂、腰圍和腹部脂肪,需要避免。一項研究指出,每天服用2湯匙(30毫升)的椰子油,比起喝大豆油的人,能減去更多的腹部脂肪。但請記得,健康的油脂仍然是高熱量食物,並非「額外補充」的健康油脂,而是將原本飲食中的不健康油脂,「換成」健康的油而已。 5. 不喝含糖飲料&酒

研究發現,喝含糖飲料和酒,都會促使腹部脂肪生成。建議多喝開水,很多時候,大腦的飢餓感和口渴的信號很相似,以為餓了但其實是身體缺水。若還是想喝有味道的飲品,可以選擇無糖的綠茶或是花草茶等等。綠茶含有咖啡因並富含抗氧化劑,或是來杯黑咖啡也很有幫助,其內含的咖啡因,可以增加脂肪燃燒和促進新陳代謝。

6. 來點醋吧

醋除了可維護心臟健康和控制血糖之外,還有助於促進脂肪燃燒、增強飽足感且能降低食慾。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1~2湯匙(15~30毫升)的醋,12週可減少腹部脂肪。可以試著用蘋果醋加水稀釋來喝,如果怕太酸不敢直接喝,也可以用醋作為調味料、沾醬或醃醬。

健康和美味都兼顧~調味就「醬」吃

許多人吃東西習慣沾醬料,而很多家庭也會備有番茄醬、美乃滋等等醬料,的確,大多數食物加上醬就會變好吃,但是,市售的調味醬通常都添加了許多鹽、糖和油,並不適合吃太多,例如番茄醬通常會添加大量的鹽,吃多了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而美乃滋這種多油脂的醬料,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肥胖的風險,甚至市售的調味醬料,為了保存方便,會添加防腐劑或是其他非天然的成分,對人體健康可能又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

雖然醬料吃多對身體不好,並不代表想要健康就只能吃平淡無味的實物。其實健康和美味是可以兼顧的,只要不要過量攝取,都很適合拿來代替不健康的醬料。以下介紹10種有益健康的醬料,可以作為健康餐點的沾醬或佐料。

1. 特級初榨橄欖油

特級初榨橄欖油是橄欖在第1次壓榨時所取得的油,所以經過加工過程最少,也保留最多營養價值。許多研究都指出,橄欖油能促進心臟健康和減少身體發炎(Inflammation),且其中豐富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幫助減少對人體細胞的傷害。而初榨橄欖油很適合用在不需要加熱或煮太久的食物上,例如淋在已經煮好的義大利麵或是生菜沙拉上等等。

2. 麻油

麻油是用烘烤過後的芝麻所製成的,它比一般的芝麻油更有香氣和味道,而麻油已被證實具有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的功效。另外,有研究表示,麻油可能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又稱壞膽固醇)。

3. 堅果醬

常見的堅果醬,如花生醬或杏仁醬都適合當作許多種食物的佐醬。堅果醬富含蛋白質和鎂(Magnesium),每32克(g,約2湯匙)的堅果醬,大約含7克的蛋白質,且還能滿足25%每日成人鎂的參考膳食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 RDI)。 4. 生蜂蜜

與一般市售蜂蜜不同,生蜂蜜未經巴氏殺菌(Unpasteurized),而且沒有經過繁複的加工程序,保留了許多有益健康的好處,也適合當作健康的調味醬。生蜂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自由基(Free radical)對人體細胞造成傷害,包含抗發炎和抗菌(Antibacterial)等化合物。生蜂蜜或小農在地自產的蜂蜜,通常會比市售蜂蜜還有更多的抗菌和抗氧化效果,但是,蜂蜜還是只能適量攝取,因為蜂蜜也是醣類,醣吃過量可能就會影響健康。

5. 無糖希臘優格

希臘優格是非常有益健康的理想醬料,尤其選擇不加糖的希臘優格更好。希臘優格不僅富含質(Calcium),蛋白質含量也非常高,每份100克的低脂希臘優格,就約含10克的蛋白質,不僅可以幫助減少飢餓感,還能幫助長肌肉。(推薦閱讀:吃優格好處多!自製優格5步驟超簡單) 6. 芥末醬

最常在美式餐廳看見的黃色芥末醬,大多是由芥末籽、蒸餾醋、大蒜粉、薑黃檸檬汁和鹽所做成,它的熱量並不高,約10克(2茶匙)的芥末醬,大約只有6卡路里的熱量。此外,大多數芥末醬含有薑黃素,它是從黃(Turmeric)中萃取出的1種化合物,黃來自薑黃(Curcuma longa,又稱鬱金)的根部,屬於開花植物薑科家族的一種,許多研究指出,薑黃具有強大的抗發炎功效。

不過,雖然芥末醬的熱量不高,還是要顧慮它的鈉含量,不同品牌的芥末醬,鈉含量可能會不太一樣,通常1茶匙的芥末醬,鈉含量介於30~125毫克之間,建議大家在挑選時,最好選每茶匙鈉含量不超過65毫克的芥末醬。 7. 酪梨醬

酪梨醬是將酪梨醬、洋蔥大蒜檸檬汁和鹽混合做成的,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美式餐廳或速食漢堡店,都有推出加酪梨醬的漢堡或三明治,酪梨帶有奶油般質地,但富含纖維、好的油脂和許多營養素,光是半顆的酪梨,就含5克的纖維及豐富的葉酸(Folate)。 8. 蘋果醋

蘋果醋是由發酵的蘋果汁所做成的,而用醋來當調味料,可以幫助穩定飯後的血糖,所以也很適合糖尿病(Diabetes)患者。根據功能性食品雜誌(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在2018年的研究,指出在限制卡路里的飲食中,搭配蘋果醋可以幫助減少內臟脂肪。

9. 莎莎醬

莎莎醬可以是低熱量的醬料,約30毫升(2湯匙)的莎莎醬,熱量只有10卡路里。在選購沙沙醬的時候,盡量選擇鈉含量低、不加糖的莎莎醬,比較健康。 10. 松子青醬

松子青醬經常使用在義大利麵料理中,可做成青醬義大利麵,它是由用新鮮的羅勒葉(Basil leaves)、橄欖油、帕瑪森起司(Parmesan cheese)和松子所做成的醬,而青醬富含鋅(Zinc),可以提升免疫力(Immune),幫助傷口癒合和成長發育。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不是全部塞冰箱~蔬果正確保存這樣做

新鮮食材買回家沒過幾天就壞了?即使放進冰箱了,蔬菜水果還是難逃爛掉或過熟的命運,這是因為有的水果會分泌大量的乙烯(Ethylene,一種催熟劑),進而破壞放置在一旁的蔬菜或其他水果,以下是正確的新鮮蔬果保存方法,以及該注意的安全守則。

蔬菜和水果的處理方式

蔬菜:買回來後,請先移除橡皮筋,剪掉鬚根,並且讓蔬菜呈現鬆散的狀態,因為被束緊的蔬菜很快就會爛掉,另外,袋子外面要有小孔,以確保空氣能流通。另外,綠色蔬菜可以先浸泡水,再瀝乾保存;香草和菇類則於料理前水洗即可。 水果:非櫻桃果實類的水果,無須放進冰箱,只要放在室內環境即可,包括番茄、蘋果、芒果、梨、甜瓜,以及酪梨。相反的,有的水果必須放入冰箱保存,不然很快就會腐壞,像是葡萄、柑橘類、漿果類。值得一提的還有香蕉,它需要個別地區分開來,因為它很快熟,並且會影響到附近其他的蔬果,若不想讓香蕉那麼快熟,可用塑膠或保鮮膜包住其莖部,這能停止香蕉的乙烯分泌出來。

常見蔬果3種保存分類法

本文按照蔬果所分泌的乙烯程度,挑選了較常看到的蔬菜和水果,大致分成以下3類:需個別區分開、可以放在一起(但要避開高乙烯量的水果),以及置放在一般室內環境即可。

需個別區分開:高麗菜、萵苣、菇類、洋蔥、茄子、番茄、蘋果、芒果、酪梨、梨子、甜瓜、南瓜、熟香蕉、梅子、桃子、油桃。 可放在一起:馬鈴薯、番薯、花椰菜、蘿蔔、蘆筍、秋葵、抱子甘藍、葡萄、筍瓜、西瓜。 放在室內環境即可:小黃瓜、甜椒、芥藍、柑橘類(檸檬、青檸等)、漿果類(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鳳梨(仍會分泌些微乙烯)。

(想知道更詳細的保存方式,請看: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吃蟲營養勝過吃肉!4個昆蟲飲食驚人真相

你敢吃昆蟲嗎?在某些地方,蟲子是當地居民的家常菜,這種特殊飲食習慣也叫做食蟲性(Entomophagy),常見的食物包括有白蟻、蜜蜂、蟋蟀、蝗蟲、蟬、毛蟲,以及甲蟲。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研究,全球約有20億人將蟲類作為食物,尤其在熱帶國家更是見怪不怪。

本文將帶你了解昆蟲飲食的4個驚人真相,以防有一天人類面對食物和資源嚴重缺乏時,我們仍不至於餓死,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把它放進嘴巴的勇氣。 1. 我們可能都曾吃過昆蟲

事實上,我們平常攝取的食物中多少有些昆蟲,只是含量步高。依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要確保製造的食品完全不受昆蟲及其他天然夾雜物沾汙是不合理的,因此擬定了一套「食品缺陷行動水平」(Food Defect Action Levels),方便業者做好食物安全處理,任何食品未達水平標準即評為不合格。

即便食品製造過程中即使有昆蟲碎屑混入,只要它符合食品缺陷的安全水平,其並不會造成人身體的傷害,甚至還可能比會傳播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tic disease)的動物肉來得安全,不過,建議食品仍要煮熟再食用,以殺死其上的細菌和病原體。

舉例來說,100克的冷凍花椰菜可能藏有60隻蚜蟲(Aphid)、薊馬(Thrip,又稱牧草蟲),或蟎(Mite);每100克巧克力也可能含有60片昆蟲碎屑和1根囓齒類毛髮。

2. 昆蟲營養價值勝過肉類

昆蟲的營養價值可能超乎你的想像。以麵包蟲(Mealworm)為例,其蛋白質量能媲美牛肉,因為100克中就含24克蛋白質,接近男性每日建議蛋白值攝取量的一半,同份量的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也只有約20克蛋白質而已。

此外,帝王蛾幼蟲(Mopane caterpillar)含有充足的礦物質、紅火蟻(Red ant)含鐵量高、黑水虻幼蟲(Soldier fly larvae)則富含質,只吃100公克就能滿足每日建議攝取量。若以100克的份量計算,其他昆蟲的蛋白質含量如下: 毛蟲:7克 紅火蟻:14克 蟋蟀或蝗蟲:14~28克 青銅金龜(June Beetle)13克 巨型水蟲(Giant Water Bugs)20克 亞洲棕櫚象鼻蟲(Palmworm beetle)36克

(同場加映:素食者補蛋白質!4種必吃的肉替代品)

3. 富含多種營養 脂肪含量低

我們經常透過營養品補給維生素,但其實吃蟲也是不錯的維生素攝取管道。事實上,蟑螂、白蟻和蟋蟀都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2。此外,義大利泰拉莫大學生物科學與農業、食品與環境科技的研究發現,蠶、蟋蟀、蝗蟲體內的水溶性萃取物擁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而且蝗蟲、麵包蟲、黑螞蟻的多酚類含量也很高。

考量到多數民眾無法接受吃蟲這檔事,已有廠商研發出昆蟲粉末和餅乾,讓外觀或是口感「去蟲化」,提高市場接受度。此外,昆蟲食品的脂肪偏低,有減重需求者不妨考慮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蟋蟀粉(Cricket powder)中的甲殼素(Chitin,昆蟲體內的纖維)有望能幫助人體益生菌的成長,並減少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簡稱TNF-α,為發炎型細胞激素),提升腸道健康。雖然甲殼素對人體有益,它仍有微量的抗營養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簡稱ANF),影響人體吸收它體內的蛋白質。(同場加映:甲殼素助減肥防蛀牙?研究結果這樣說) 4. 吃蟲小心細菌與過敏

當然,由於蟲類身上還是有些細菌,吃蟲除了補蛋白質,還可能帶來身體傷害。舉例來說,棲息在田野農場中的昆蟲,恐有殺蟲藥的風險;而有的昆蟲為了防禦天敵,可能本身帶有毒素,一旦誤食恐導致中毒。最後,跟甲殼類動物一樣,昆蟲也可能引發過敏,因此對甲殼類過敏的人,建議還是「遠觀」即可,不吃為妙。

吃籽超營養!4 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過去我們曾介紹過堅果的好處,這次要介紹的是堅果種子類中的「種子」,以下將列舉四種超級健康的種子類食物,包括奇亞籽、南瓜子、亞麻籽、葵瓜子,並介紹這些「超級種子」的潛在營養功效和健康好處。(推薦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堅果種子的定義

有營養師指出,台灣在食物分類上,會將堅果種子類歸為同一類,除了一般常見的杏仁、核桃等堅果的分類,一般廚房中常見的重要種子有三類: 米、麥等穀物 豆莢類 堅果類

我國六大類食物的區分,主要根據食物的營養成分和性質,一般作為主食的穀物和豆類,不歸於種子類。堅果種子類幾乎都有著滿滿的營養元素,也常被稱為「超級食物」。(同場加映:堅果種類這麼多你挑對了嗎?一次搞懂品質與分級) 1. 奇亞籽的好處和營養

奇亞籽是鼠尾草的種子,源於中美洲但在北美及南美,奇亞籽不僅好消化、熱量低,也富含許多營養,除了蛋白質和纖維,也包含其他營養素,如鎂、、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多種抗氧化物、微量元素 Omega-3等必需脂肪酸。 奇亞籽的潛在功效

食用奇亞籽有益心臟健康,因為奇亞籽含有抗大量氧化物、膳食纖維和最重要的 Omega-3 脂肪酸(次亞麻油酸),其Omega-3含量甚至比鮭魚還要多。 國人膳食纖維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 25~35 克,而每100克的奇亞籽就含30克的膳食纖維,幾乎比所有蔬菜都來得高。充足的膳食纖維能夠幫助排便、減少便祕,更有類似益菌生(Prebiotic)的功效,幫助腸道好菌生長,除了促進腸胃道健康,膳食纖維提供的飽足感,也能幫助穩定血糖和減重。 根據《肌力與體能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一篇研究指出,在超過90分鐘的運動中,攝取奇亞籽能和含糖運動飲料同樣提升運動表現,但是糖分的攝取量卻可以遠低於運動飲料。 2. 南瓜子的好處和營養

南瓜子富含鎂和鋅,國人每日建議攝取350毫克的鎂、15毫克的鋅,而每100克的去殼南瓜子,就含有633毫克的鎂和9毫克的鋅,是絕佳的補鎂選擇。適量補充鎂能幫助身體維持正常運作和代謝,鋅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及抗發炎物質。(同場加映:神經肌肉都要它!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南瓜子的功效

另外,選擇原味的南瓜子,能夠保留更多營養價值,那麼南瓜子的功效有這些: 初步研究顯示南瓜子能夠幫助控制血糖。(推薦閱讀:控制血糖不用藥!睡眠運動4招有效) 南瓜子有助降低某些癌症罹患率,例如乳癌。 動物實驗發現南瓜子油能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市售的南瓜子多數都有經過加工,且含有較多的鹽分,所以從南瓜果肉中直接取出種子會是較健康的選擇,或是挑選低鹽或無調味的南瓜子,才能攝取到最多的營養,又不造成身體負擔。 3. 亞麻籽好處和營養

說到富含營養的超級食物,一定得提到亞麻籽,人們最早從六千年前就開始種植亞麻籽作為食物,亞麻籽是膳食纖維攝取的絕佳來源,除了含有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素,Omega-3 脂肪酸的含量相當高,特別是當中的 α次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而亞麻籽中的木質素(Lignans)更是所有飲食中含量最高的食物。

亞痲籽的潛在功效

根據研究,亞麻籽可能有以下潛在功效: 亞麻籽含有木質素,研究顯示木質素能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 亞麻籽富含的 α次亞麻油酸有助身體抵抗發炎、降低心臟病風險,研究顯示次亞麻油酸有抑制乳癌和子宮頸的癌細胞,不過因為是試管實驗,針對對其他癌症的效果仍待進一步的研究。 和奇亞籽同樣富含膳食纖維,光 100 克的亞麻籽就可滿足一日的纖維攝取量,而亞麻籽所含的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預防高血脂症。 亞麻籽除了高纖低碳水,能幫助控制血糖,此外,亞麻籽還是無麩質的作物,有些人對穀物消化不良,常是因為麩質的關係,因此亞麻籽適合患乳糜症(Celiac Disease)和麩質不耐症(Gluten Intolerance)的人食用。 根據《臨床營養學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連續12週攝取亞麻籽的受試者,血壓明顯有下降,但是靠補充亞麻籽油和亞麻籽萃取物就沒有相同的降血壓效果,因此建議食用亞麻仁籽或亞麻籽粉。

4. 葵瓜子的好處和營養

葵花子俗稱葵瓜子,一直都是民眾喜愛的熱門零食,大家可能都忽略了葵花子的營養也相當豐富: 葵花子含硒(Selenium),硒元素除了被稱為抗癌之王,更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 葵花子幾乎是所有堅果種子類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含量最高的一種,這個成分能抑制動物性膽固醇的吸收,進而降低心臟病風險。

另外,曾有傳言指出吃葵花子會致癌,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不過民眾在嗑瓜子時,確實要注意以下幾點: 食用葵花子選擇原味、份量剛好不過量。一般市面上的瓜子調味多,容易因為涮嘴一次吃下太多,攝取過多熱量,同時造成鈉過量攝取,可能會影響血壓、骨質和腎臟。 葵花子富含Omega-6脂肪酸,不過要注意大部份人Omega-6都攝取過多,如果Omega-6與身體中抗發炎的Omega-3失衡會促進發炎反應進行。

吃花椰菜有學問!多做這步驟加倍抗癌

綠花椰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一員,其他包括羽衣甘藍、白花椰菜、小白菜和高麗菜等,這類蔬菜不僅熱量極低,還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而且,常常聽人說綠花椰菜是最佳抗癌蔬菜,不過你知道花椰菜的抗癌物質,還要經過一道手續才更有效嗎?以下將介紹花椰菜中的抗癌物質,並教你要怎麼吃才能讓抗癌力滿分。

蘿蔔硫素是神奇的抗癌物質

花椰菜可提供人體大量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這個成分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並且有抗癌的潛在效果,也因此,現在市面上甚至出現花椰菜錠等保健食品,但是研究指出,吃保健食品的效果,不如吃花椰菜本身來的有效。

蘿蔔硫素是十字花科蔬菜有苦味的主因,卻也讓這類蔬菜有抗癌效果,研究發現,蘿蔔硫素能抑制癌症中的關鍵酵素-組蛋白去乙醯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因此,蘿蔔硫素在未來可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元素,而目前在針對黑色素瘤(Melanoma)、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和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中,都顯示有延緩癌症進程的效果。(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花椰菜被破壞過後才更營養

比較特別的是,蘿蔔硫素並不是直接存在於花椰菜中,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另外兩種物質,硫化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和黑芥子酶(Myrosinase)才是關鍵,經過酵素作用,硫配糖體會轉化為蘿蔔硫素,而為了讓黑界籽酶作用,花椰菜必須先經過破壞,才能促使酵素反應。

然而,根據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刊登的研究顯示,不論是水煮或微波,都會大幅減少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的含量,就算只加熱幾分鐘也會流失。

烹調前靜置抗癌力增2.8倍

雖然想要攝取豐富的蘿蔔硫素,看來剩下的選擇只有生吃,但是這並不符合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所以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最佳的烹調方式是,將花椰菜切好後,靜置 90 分鐘再烹調,因為這時候的硫配糖體是最豐富的,比起一切好就馬上炒的花椰菜,整整多了 2.8 倍。學者最後提到,雖然沒有經過實驗,但靜置 30 分鐘也會有相當的效果。 服用抗凝血劑勿食用花椰菜

如果你因血栓等問題,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例如:華法林(Warfarin),請特別注意,應避免攝取綠花椰菜,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 K,若病人突然改變維生素 K 的攝取量,可能會造成危險。

最後,還是提醒民眾,均衡飲食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維持身體健康、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不要因為某些食物很健康,就只單獨吃那樣食物,攝取多樣化的食物,才有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在吃麵時,習慣發出「嘖嘖嘖」的啜食聲,藉此表達對餐點很滿意,但對多數外國人來說,這樣的飲食文化讓他們難以接受,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客人的用餐心情。在網路社群上,此行為還被稱為麵騷擾(Noodle harassment,日文縮稱為ヌーハラ),以下為您揭開日本人吃麵發出聲音的真相,喜歡去日本玩的旅客,更要細讀本文了解詳情。

吸出聲音才是蕎麥麵正確吃法

日本是一個重視禮儀的社會,單從見面鞠躬和問候語分輩份就可以看出了,但為什麼卻在吃麵食會如此「不雅」,尤其在吃蕎麥麵(Soba,日文為そば)和拉麵時,更是像交響樂般的「嘖嘖聲」不斷。對此,更科堀井蕎麥麵老店(Sarashina Horii soba)第9代掌門人梅原堀井(Yoshinori Horii)解釋,蕎麥麵的獨特香氣來自於料理的過程,若使用的是竹蒸籠,其蒸氣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會更加濃厚。可是當蕎麥麵煮好上桌後,它的味道反而很淡,即使貼近聞也很難聞到。所以,吃蕎麥麵時,不能單靠鼻前通路(Orthonasal olfaction)用鼻子嗅,而是要加上鼻後通路(Retronasal olfaction),透過嘴巴鎖住麵的香氣,才能讓味道直接往鼻腔內散播。

以吃冷蕎麥麵(Zaru-soba,又稱Mori-soba)為例,因為它是冷面,不會有蒸氣,所以建議要把麵條「吸」出聲音,才能感受到香氣在嘴中「炸」開的滿足感,沒錯,這就是正確的蕎麥麵吃法。

蕎麥比米飯營養 麩質過敏也可吃

另外,蕎麥麵的歷史可追溯到早期江戶時代(Edo period)的日本東京,由於它比米飯更快煮熟、更有營養價值,所以非常受當地人的喜愛,成為很重要的地方名產。純正的蕎麥麵是用100%的蕎麥粉製作,雖然蕎麥屬於準穀物(Pseudocereal),不是真的榖粒(Cereal grain),但兩者的營養卻很相似。

其中最讓人心動的,是蕎麥的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高離胺酸(Lysine,一種胺基酸),以及能幫助降低膽固醇的芸香苷(Rutin,也稱蘆丁)。且由於它不含麵筋(Gluten),所以對麩質過敏者可以安心食用,但請民眾購買時,注意商品成分有無參雜麵粉,因為多數廠商為節省成本,並使其更有嚼勁,會加入少許麵粉。

要料理蕎麥麵,其實只要用沸水燙約7分鐘,接著用冷水沖,即可食用,通常會以冷麵的方式處理,並依照個人喜好沾醬和配小菜一起吃。在日本,一般會在吃完正餐後,把湯倒進還留有沾醬的杯子裡喝,因此叫做蕎麥湯(Sobayu)。 東京生活步調快 吸麵成一種習慣

東京是一個生活步調很快的都市,人們奔波忙碌,一方面想縮短吃飯的時間,一方面也想吃得健康,因此,蕎麥麵麵攤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漸漸地,到處都可見庶民百姓坐在攤位前,一口接一口快樂地「吸麵」。或許就是這樣的攤販文化,影響了日本人吃麵的習慣,但這不意味著不重視用餐禮儀,而是說,與其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更懂得珍惜和擁抱自己的身分。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入境隨俗,但若沒辦法接受,也不應給予任何批評,這才是健康的文化交流,畢竟最重要的不是吃的方式,乃是吃出感恩的心。

間歇性斷食安全嗎?太餓受不了怎麼辦?別放棄多喝水是秘訣

不論是為了減肥,還是為了健康,間歇性斷食都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潮流,有別於傳統飲食作息,它提供了一個新的飲食選擇。還不太瞭解斷食的人,建議先閱讀《什麼是斷食?間歇斷食如何吃?認識 4 種間歇性斷食法輕鬆減肥》以理解間歇斷食法的概念;另一篇《斷食好處竟然這麼多!不只助減肥還防老降血糖》說明了間歇斷食對身體的好處。本篇將告訴你,斷食的原理、以及身體在執行間歇性斷食時的反應,教你如何應對斷食可能遇到的障礙,並告訴你哪些族群不適合斷食。

斷食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斷食約八小時後,身體的肝醣幾乎用盡,在沒有碳水化合物的狀況下,人體會開始出現「糖質新生」作用,也就是將非碳水化合物的物質,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研究顯示,糖質新生會增加熱量消耗,身體轉為消耗脂肪為主,將其轉化為葡萄糖,如果持續斷食,身體最終會進入飢餓狀態,有生命危險。不過要達到飢餓狀態,必須在連續好幾天、甚至幾週都沒進食的狀況下,才會發生,因此,除非身體有其他健康狀況,一般斷食 24 小時是相對安全的。 斷食的身體反應:多喝水降低飢餓感

一些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除了能幫助減肥,還能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甚至有預防癌症及延長壽命的可能。除此之外,斷食也會引起許多身體反應,尤其剛開始斷食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不少障礙和困難,以下為常見的狀況: 口渴:許多人因為少了從食物中攝取的水分,會覺得口渴,因此,請記得適當補充水分。 飢餓感:剛開始斷食會容易覺得餓,甚至肚子開始咕嚕作響,此時建議可喝水或茶類來舒緩,若還是感到飢餓,就趕緊吃東西,別過於勉強自己,循序漸進地增加斷食時間,避免身體不適或是餓過頭的情形。另外,應減少食物氣味或視覺的刺激,因為看見或聞到食物,都會導致胃酸分泌,更增加飢餓感。 情緒不穩:加拿大學者哈沃德(Howard Steiger)指出,影響心情和食慾的機制是雷同的,食物會影響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活躍度,所以飲食失調或肚子餓時,可能造成情緒較不穩定、甚至容易發脾氣,因此斷食也要吃得飽、注意營養均衡。此外,睡眠充足也能幫助維持好心情。 暴飲暴食:因為斷食了一長段時間,許多人會渴望口味重、較不健康的食物,也容易過度飲食,除了會造成腸胃不適,還可能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反而變胖。 疲累、睡眠障礙:斷食時,因為攝取較少熱量,容易感到疲累是正常的。斷食也會對身體產生壓力,導致有些人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的症狀,如有以上情形,建議嘗試冥想或瑜伽等紓壓活動來改善。

孕婦與營養不良者請勿斷食

斷食並不是人人都適用,像是孕婦、哺乳期媽媽、糖尿病患或是患有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者,都不應該嘗試斷食,發育期的小孩、較虛弱的老人、營養不良或有服用藥物者,也不建議自行斷食,因此民眾若想嘗試任何形式的斷食前,請衡量身體狀況,並諮詢醫師。

雖然不少研究指出,除了減肥,間歇性斷食還能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但間歇性斷食對人體的長期影響(例如是否會復胖等疑慮),仍需要更多長期、規模更大的研究。因此,無論採取什麼飲食方式,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運動仍是不變的健康守則。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