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掀起一股冥想風潮,尤其是西方,其中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裡更是風行,例如推特(Twitter)的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透露,自己每天都清晨5點起床,打坐冥想半小時,以維持他的高效率。

Hello健康》帶您深入了解冥想是什麼、有何功效,並實際手把手帶你練習冥想。 冥想是一種身心平衡

冥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身心鍛鍊,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冥想能使心情平靜、放鬆身體,並達到身心平衡,進而增進整體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覺察」(Awareness,或稱靜觀),也就是專注地觀察當下的自己,包括想法和感受,以及周遭的一切。

冥想最常做的就是觀察呼吸,也就是觀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觀息冥想是指呼吸時,同時注意身體的反應及感覺,盡量排除其他的雜念,此方式其實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種,因此有許多共同的效果,像是減壓、抗焦慮和增加專注力。

正念冥想則是指透過觀察此時此刻發生的事,讓注意力回到「現在」,而不執著於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專注的對象不論是自身或環境,都不去做任何評斷,就是單純地觀察,所以任何時候都能做。(同場加映: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練習冥想10分鐘 放鬆有感

了解上述的觀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後,立刻透過練習來理解冥想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從專注觀察一件事開始練習冥想。 請在椅子上坐挺,閉上眼睛、全身放鬆。(記得讀完流程再閉眼睛練習哦!) 緩緩吸氣…同時觀察自己吸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緩緩吐氣…同時觀察自己吐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重複第2、第3的動作數次,持續觀察。 若發現心思已經飄向遠方,沒關係,請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好,重複數次,至少練習10分鐘。

多數人很快就會發現很難專注在呼吸上,腦中總是有雜念干擾、想東想西,例如:等下要吃什麼?剛剛好像有什麼事忘了做。明天有什麼要帶去上班嗎?不過這樣的狀況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就是我們心智的運作模式,使我們一再地分心。

正確的作法是,只要一觀察到自己出現雜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時,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是觀息練習中最重要、卻也相當困難的一環。

透過短暫的練習,許多人可能馬上就有放鬆的感覺了。每天不斷地練習,就會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思緒,不僅變得更專注、心情也會更平靜,進而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冷靜地面對各種問題。冥想既免費又如此有效,也難怪許多大老闆特別將冥想排入每天固定的行程,趕緊跟上這股冥想風潮,讓身心都更健康!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從無形的事物,例如怕黑、怕獨處,一直到怕蛇、昆蟲或懼高症等。

恐懼感在我們日常生活很普遍,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或情況不嚴重,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相反地,如果情況嚴重,就成了恐懼症,以下《Hello健康》將詳細介紹恐懼症的類型、成因、症狀與治療。 恐懼症的3大類型

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根據懼怕的事物或情況,可分為以下3種主要類別。

特定、單一恐懼症(Specific/Simple Phobia):這是最常見的恐懼症,包括懼怕特定事物,例如:動物或人物,或害怕小丑、看牙醫等;怕黑或怕打雷等環境因素;甚至是某種情境,例如:怕坐飛機或幽閉恐懼症等。某些特定恐懼症似乎跟遺傳相關,整個家庭的人都懼怕同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面對人群,或和他人交流,患者也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在公共場所吃飯,較害羞或孤僻的小孩,或小時候有過負面的社交經驗,都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症。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Palpitation)的情形。

長期恐懼症多在成年形成

小孩的恐懼症,通常發生在5~9歲之間,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長期的恐懼症都較晚發生,尤其是在20多歲間形成。跟小孩相比,成人的恐懼症會持續較多年,而且較難自我痊癒,恐懼症可能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其他類型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on)或毒品濫用。 恐懼症的4種典型症狀

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後,會出現持續、且源源不絕的恐懼感或焦慮, 對特定事物,產生誇張、不合理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若是野狗衝上來,害怕是合理的,不過若是繫了牽繩、溫馴的家犬經過,卻極度的害怕或是逃跑,那就是恐懼症的症狀。 患者會明顯避開特定事物、行為或情形, 出現和焦慮症相關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悸、冒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症狀。

恐懼症的2種治療方法

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懼症都能成功痊癒,藥物較少用於治療恐懼症,若是醫師有開藥,通常是為了降低病患嚴重的焦慮感,以下為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特定恐懼症治療:透過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刻意讓患者逐漸接觸懼怕的事物,漸漸降低恐懼感。 廣場、社交恐懼症: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並且需要專業協助,像是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等。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隨著與正念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 人們發現正念有相當多好處,若充分運用在生活中,能幫助人們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放鬆身心、活得更快樂。在更深入了解什麼是正念前,先讓我們利用簡單的深呼吸,體驗一下什麼是正念。

「首先,請放下手邊的事情,閉上眼睛。」(請先閱讀完步驟再閉眼哦!)

「讓我們慢慢深吸一口氣……」

「慢慢吐盡……」

「慢慢吸……」

「吐……」

「請再持續重複幾次。」

不曉得您在深呼吸時,是否注意到吸氣時肚皮會隆起?還有空氣進入鼻孔時,與皮膚接觸的感覺?有的話很好,沒有注意到上述感受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在吸吐氣過程中,肯定清空了思緒,也專注在當下的呼吸。透過觀察呼吸,能快速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並放下多餘的念頭與煩惱。其實,這就是正念的概念。

在這資訊轟炸、匆忙的時代,正念是個能讓自己立即放鬆的好方法,以下將介紹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十大好處。 什麼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包括自己身體的感覺,到整個環境的變化。而在中文裡,「正」代表正在進行式,也有專注的意思,例如:我現在正在看Hello健康的文章;而「念」則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

其實正念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論是外在的干擾、自身的想法或慾望,總是讓人們分心,無法專注地活在當下,而正念就是幫我們找回初心的最佳工具。

如何進行正念?

正念的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覺察」,也就是觀察、同時保持好奇心,不要有任何評斷批判的心態,觀察並接納自己所有的念頭。

在「學會正念飲食!享受美食不罪惡」 一文中,我們提及,應該要專注、用心地品嚐每一口食物,即便是垃圾食物,也可一視同仁,無需特別感到罪惡,只要享受當下美味的感受,即便有罪惡感的想法,也不要緊,就任由所有念頭自然地升起、自然地消逝,因為這些都是練習正念的一部分。 正念和冥想一樣嗎?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定義,正念是指不帶立場、不批判地,去觀察當下的自己。因此正念屬於一種狀態,雖然冥想會運用到正念的技巧,但並不等同於正念。(同場加映: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正念10大好處

儘管和冥想不同,但冥想的確常使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許多冥想的益處,其實和正念非常相似,以下為您整理正念的十個好處: 正念能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時,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透過練習,有助於人們遠離負面思考的輪迴(例如:反芻性思考)。 練習正念讓人們有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看待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不加以評判。 正念能幫助人們對抗焦慮、甚至憂鬱等負面情緒。 對事情能有更多不同感受,能更深刻地去體會當下發生的事。 在關係中運用正念,能幫助人們聆聽彼此、更有同情心,更能幫助人際間的相處。 研究指出,正念能有助於提升注意力。 利用正念甚至可能減輕疼痛的感覺。 練習正念幫助人們控制衝動的念頭。 維持正念狀態,可能有助於人們增加抗壓力。(同場加映: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1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爭執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脫口而出,某某人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有時我們也會出現有人要加害的念頭,不過一般來說,偶爾出現這種情形是正常的,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但若情況十分嚴重,那便有可能是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其中一種,通常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發作,以下《Hello健康》為您介紹被害妄想症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被害妄想症的症狀

被害妄想症患者經常覺得有人在監視或想傷害自己,甚至常覺得遭人跟蹤而報警,但一切卻只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就算親友解釋實際情形,患者通常仍會堅持己見,以下是其可能述說的話:

「鄰居晚上偷闖進我的房間,偷走我的衣服。」

「警察在跟蹤我,而且想要審問我。」

「同事偷在我的茶裡下毒,所以味道很奇怪。」

「街上有人在監視我,而且想偷走我的東西。」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時,可能會表達地很模糊,像是:「他們要來抓我了。」但卻說不清楚他們是誰;有時患者會到警局報案,在警方證實安全後,他們仍認為是政府的陰謀,藉此說服自己;此外,患者也常覺得孤立無援,沒有人相信或幫助自己,甚至對於親友的無作為而生氣。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和徵兆

童年的創傷跟精神疾病的產生有很大關係,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仍不確定有哪些特定原因,會引起被害妄想的症狀,不過患者通常會有以下情形: 過度擔憂和反芻思考(Ruminations):總是擔心東擔心西,是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不少研究都發現,妄想症患者擔憂的頻率與焦慮症不相上下,長期的擔心很可能會引發被害妄想症,因此,減輕焦慮可能可以預防妄想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沒自信、內心負面:容易妄想的人,通常都覺得自己很脆弱、無法融入人群,或者低人一等。學者發現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對自己負面想法,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被害妄想症,另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容易對自己太過挑剔。 人際敏感度太高:學者發現被害妄想症患者的人際敏感度通常較高,代表他們在面對批評或拒絕時,容易看得太重,甚至在一般的相處,也容易過度解讀,認為其他人有惡意。焦慮和憂鬱程度愈高,人際敏感度也愈高。 有失眠問題:研究指出失眠者發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3倍,因此治療失眠和改善睡眠品質,可能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點。 不理性且擅下斷論:根據2014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刊登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狀的人,較武斷和衝動,容易擅下斷論,例如:看見路人拿起手機,就以為是在拍自己的照片;或看見一群人在笑,就以為在笑自己。研究也指出,這類人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表現較差、智力下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如何治療被害妄想

許多精神疾病可能都有妄想症狀,所以治療方式會依不同疾病而不同,不過,若曾有創傷或者失眠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另外,減輕患者的焦慮也有助於病情,因此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或其他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也是一種選擇。

此外,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能有效減輕焦慮和反芻思考的症狀,進而降低被害妄想的發生機率。

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專人協助才能正常生活,但是,有時候妄想症患者會不信任專業人士,會讓治療難上加難,因此有時候妄想症患者需要住院照護。 同理被害妄想症,協助分辨真假

照顧有被害妄想症的病人相當辛苦,因為即使知道不是真的,還是得聆聽病人敘述整個受迫害的過程,有時候,病人還會認為你也想傷害他。所以有時候,雖然很想告訴親人真相,並告訴他這些都只是幻想,但是可能也只是有害無益,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陪伴病人,並嘗試同理他,以關心的口吻表達:「我知道你壓力很大…」,進而達到同理的目的。

建議照護者可以諮詢專業人士,學習如何替病人執行現實測驗(Reality testing),幫病人練習分辨事物的真假,並分析病人妄想內容給他聽,關於哪部分是真實、哪些是想像出來的,協助病人慢慢恢復對現實的判斷力。

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定義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又稱作飲食失調,是一種會讓人飲食習慣失常,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困擾,以及對自己的體重與身材產生極大憂慮的疾病。

最常見的飲食障礙症種類有: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後會催吐或吃瀉藥),以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後不會催吐或吃瀉藥)。

飲食障礙症對健康有很多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例如吃太少導致營養不良。飲食障礙症愈嚴重,置之不理愈久,患者就愈有可能併發以下嚴重問題: 嚴重醫療問題 憂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產生自殺想法和行為(延伸閱讀: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成長發育受阻 社交和人際關係受阻 物質濫用 工作和學業困難 死亡

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飲食障礙症的症狀會隨著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各位整理出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就算體重極度不足,仍處於長期節食的狀態。 體重會突然上升或下降,產生急遽變化。 容易疲勞、頭暈或昏倒。 頭髮較為稀疏。 對食物的熱量和脂肪成分過度執著。 有奇怪的飲食習慣,例如一定要把食物切成很多小塊才吃、一定要單獨進食或會把食物藏起來。 對食物和烹調方式很有堅持。 願意為他人烹煮精緻的料理,但自己卻不願意吃。 飯後經常上廁所。 罹患憂鬱症或嗜睡。 躲避社交聚會場合,刻意孤立自己。 在過度進食和節食兩者之間不斷循環。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許多飲食障礙症患者,都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若身邊的親友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可多鼓勵其就醫檢查。

除了飲食習慣,也要注意他是否懷有可能危害健康的想法;同儕壓力也有可能引發飲食障礙症。以下是飲食障礙症的警訊,出現時建議就醫: 會故意少吃一餐,或找藉口不吃東西。 規定自己遵守過於嚴格的素食原則。 過度鑽研健康飲食。 就算家裡有煮,還是會另外為自己做吃的,不跟大家吃。 逃避從事正常的社交活動。 不斷擔心、抱怨自己太胖,或需要減肥。 不斷照鏡子,只為了揪出自己的缺點。 一直吃很多甜食或高油脂的食物。 用營養補充品、瀉藥,或中藥減肥。 過度運動。 指關節因為用手指催吐而長繭。 琺瑯質受損,有可能是因經常催吐造成的。 常吃飯吃到一半就跑去廁所。 吃正餐或點心時,吃得比一般正常分量還多。 對自己的飲食習慣表達出憂鬱、反感、羞愧或罪惡的情緒。

若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飲食障礙症的原因

造成飲食失調症的確切原因不明,但和其他心理問題一樣,有可能如下: 基因:特別是1等親當中,如兄弟姊妹或父母,也有飲食失調的人。 心理和情緒問題:例如自尊心低、完美主義、行為衝動,或人際關係有難。 文化:在主流社會裡,成功和價值往往與纖瘦的身材畫上等號。同儕壓力和主流媒體,也會不斷加深「瘦等於美」、「瘦才有人愛」之類的想法。

飲食障礙症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會增加罹患飲食障礙症的風險: 女性:飲食障礙症好發於年輕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10。 年齡:患者年齡通常約10~30歲。。 家族史:手足或父母有飲食障礙症的人,自己會更容易得病。 心理疾病:例如有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OCD)。 減肥後變受歡迎的人:不少人常因減肥成功、外觀改變,而得到許多人的讚美。有些人可能會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實施更激進的減肥方式,久而久之就變成飲食失調症。 從事特殊活動:許多舞者或運動員,都會因為需要維持特殊體型,而在節食的過程中不小心罹患此病。 壓力

飲食障礙症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飲食障礙症? 體檢:透過體檢可確認患者目前的飲食狀況,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精神鑑定:醫師會針對患者的想法、感覺和飲食習慣進行詢問,病患可能也會被要求填寫問卷。 其他:醫師可能會進行其他檢測,以檢查病患有無飲食失調症相關的併發症及確認患者的營養狀況。

如何治療飲食障礙症? 認知行為治療或家庭治療:有助於患者學習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住院:若有嚴重健康狀況,例如:由厭食症導致的嚴重營養不良,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藥物治療:飲食障礙症經常與憂鬱症和焦慮症有關,若屬此情形,醫師便會開立抗憂鬱藥和抗焦慮藥,替患者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方法或許有助於對抗飲食障礙症: 遵守和醫師訂定的飲食計畫,並不從任一諮商課程缺席。 若營養不良,可以向醫師索取適合的營養補充劑。 若身邊有理解您的人對您表達關心,請盡量不要迴避他們。 可以和醫師討論適合您的運動方式以及運動量。 閱讀有助於改善飲食障礙症的文章或書籍,並嘗試裡面的建議。 抵抗經常想要量體重或照鏡子的慾望,因為這麼做只會帶來更多影響飲食的負面情緒。若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

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說到心理諮商,大部分浮現的畫面皆為病患和諮商師面對面坐著,或者是諮商師仔細聆聽患者的困擾等,但當其想法與情感無法透過言語清楚表達時,藝術治療(Art psychotherapy)便能夠派上用場。

究竟藝術治療是什麼?如何從中分析創作者的心理狀態?《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您詳細介紹藝術治療的定義與適合的對象,並分享其可能帶來的好處。

藝術治療重視創作過程與分享

你可能在某些電影或是影集中看過類似的場景:治療師拿著某個人的作品,指著畫面上的圖來解釋作畫者的心理狀態,這是影視中常見的一種藝術治療。

不過,正式的藝術治療可不只畫圖而已,廣泛的藝術治療還包含著色、畫圖、創意寫字、黏土、拼貼畫、雕刻等各種手作藝術,診療室會擺放各式各樣的工具,讓患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藝術治療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和結束後的分享。創作過程中,病患多半會降低防禦心,專心一意在創作上,並藉此抒發情緒,而諮商師便能從患者用心完成的作品中,察覺不少蛛絲馬跡,並依照成品去解釋其心理狀態,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藝術治療無關美術能力

有些人會認為「藝術治療」只適合有美術天分的患者,但是這種治療方式跟美術能力沒有關係,比起「藝術」本身,它更像是一種溝通的橋樑。下列為6種適合進行藝術治療的對象:

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孩,或是喪失語言能力者。 任何類型的精神病患者。(延伸閱讀:認識精神病疾患)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者。 具有學習或社交發展障礙的人。 被施暴,或是被性侵的被害者。 患有失智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症狀的病人。

除了上述各類型的病人之外,能受到藝術治療幫助的對象十分廣泛,一般人不論什麼年齡,透過個人或是多人進行也都可以。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藝術治療,下面舉個經典的藝術治療題材,與它的解析方式。

從繪畫的內容分析創作者心理

「雨中人」是心理諮商一個很有名的繪畫主題,它可以衡量受試者的壓力狀態、心理防禦機制、焦慮程度等。其方法是讓受試者畫下「自己在雨中」的場景,治療師可根據以下6點進行重點分析: 雨具:雨具代表受試者的「保護措施」,有畫出雨具的人代表面對壓力可以有效處理;沒有畫出雨具的人則代表受試者現在很無助、缺乏安全感。 人物對象:如果受試者畫出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這些人則代表受試者面對壓力時會尋求抒發出口。 雨的大小:雨滴大小和雨量都代表環境壓力的嚴重性,雨滴愈大愈多,代表壓力愈大。 鈕扣數量:如果人的衣服上畫有鈕扣,鈕扣數量愈多代表受試者愈需要依賴別人。 畫面的大小:畫面大代表受試者有虛榮心、需要認可;畫面小則代表受試者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人物的面對方向:畫面中的人物面對正前方代表面對壓力的能力;面對側面代表渴望避免兩難的情況;背對的人物則代表不想要被關注。

藝術治療也可幫助人格發展

除了正式的治療、復健之外,藝術治療也有助於人格發展、刺激創作潛能;即使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些藝術相關的小活動來放鬆心情,例如幾年前曾在全世界颳起一陣「曼陀羅著色本」旋風,市面上擺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著色本,很多人說上了色之後覺得「很療癒」,這是因為著色後的成品可以帶給他們成就感,放鬆心情之餘還能刺激創造力。(同場加映: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

研究更指出,雖然自己在家從事藝術相關活動算不上正式的藝術治療,但閒暇之餘,或是壓力大、心情煩躁時,都可以有效的幫助心情緩和,也具備自我療癒的功效。

最好的安慰者是自己!3方法自我安慰,走出悲傷與焦慮困境

我們都該學習享受和自己對話,在現實生活中,無人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因此在面臨困境時學會自我安慰十分重要。

Hello健康》向你介紹3個自我安慰的方法,幫助你擁抱與接受職場、人際關係或學業上的任何問題,並且從中學習與成長,進而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成為更好的自己。 1. 找時間獨處,練習感恩

現代人不習慣獨處時光(Me Time),每天充斥於忙碌生活之中,不管是在家或在外,都不停接收各種資訊,也正因如此,你我更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讓身心靈好好地放鬆。

在獨處過程中,練習自我慈悲(Self compassion)與自我反省(Self reflection),藉由這些行為提醒我們心懷感恩,並擁抱自己的性格及看似「不完美」的外表,深刻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美的定義不能只憑外貌來判斷。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UC)心理學系所的研究,感恩和慈悲除能提升幸福感,還能幫助克服障礙與困難。 2. 透過冥想和正念解答內心疑惑

人的一生中,不論我們追求再多物質享受,到了某個階段,我們會漸漸發現生活中缺少了些什麼,且開始自問生命意義、生活目標。

要解答諸如此類的哲理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你」是誰,當一個人懂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或許心中就會有答案了,而冥想(Meditation)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藉由在腦中想像一幅讓您放鬆的畫面,好比說夕陽、海景,或是家人的擁抱,再配合深呼吸,一邊將自己設身其境,一邊感受身體的運作,然後重複幾次。

此外,正念(Mindfulness)也是不錯的方法,美國健康心理學家達琳米寧尼(Darlene Mininni)說,只要專注在您正在做的一件事,它就是正念了,並不一定要禪坐,但建議找一個重複性活動做,舉例來說,洗碗的時候,您可以專注於流水聲,接著自問內心的感覺,這有助於察覺身體感受。

如果要挑戰更高難度的正念,可以找個環境安靜的地方,排除所有干擾源,包括電視、手機、電腦、音樂、書籍,然後閉上雙眼,或看著空牆,設定時間讓思想自由放空。一開始可以先從5分鐘著手,慢慢加長時間,當陷入艱難的問題難以釋懷時,不妨拉開時間點,問自己1年後、5年後,甚至10年後,眼前的煩惱仍會造成自己困擾嗎? 3. 興趣和戶外運動助社群排毒

一個人不等同孤單,因為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當我們可以享受在自己的興趣中時,才是真正地活出自我,像是聽歌和烹飪。

另外,除了室內活動之外,趁週末策畫輕旅行、找個美食餐廳大吃一頓、悠閒地泡在咖啡廳、走走附近公園、看電影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關鍵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期待!

多數現在的人起床第一件事,已不再是刷牙洗臉了,而是滑手機追動態,我們的生活皆在不知不覺中被社群網路給「綁架」了。這不是說科技不好,但若是偶爾能社群排毒,到戶外走走或運動,即使是拉拉筋、加入義工行列,都能給身心帶來益處。

最後提醒,有時上述方法未必能快速趕走悲傷和孤獨感,切記不要因負面情緒而自責,或覺得非得要馬上看見治療效果。天氣變化無常,人的心情也一樣,我們有開心的時候,也有難過的時候,但只要能坦承面對自己的內心情緒,就能從中瞭解自我、學習及成長。

另一半有亞斯伯格症?相處做到這5點,戀愛、生活沒問題!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這個名稱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曉得與亞斯伯格症相處並不容易。除了台北市長柯文哲外,熱門台劇《誰是被害者》中,知名男星張孝全也在劇中飾演一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人員。

亞斯伯格症者會聚焦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但不代表他們對其他事物都不關心,他們只是不擅用表情或肢體表達。此外,有亞斯伯格症的人也常受同儕欺負,在戀愛關係中也經常被誤解。

Hello健康》將為您介紹亞斯伯格症患者4大特質,並分享與亞斯伯格症患者相處的5大重點。 亞斯伯格症4大特質

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症狀差不多,因此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將亞斯伯格症歸類到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或稱自閉症光譜障礙之中,然而在2013年更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內,則將對亞斯伯格症的症狀診斷從手冊內移除,因為其症狀已被包含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眾多症狀當中。

亞斯伯格症並不是疾病,沒有辦法以單一測驗來「診斷」,而是以特質來判斷,常見4大特質包含:

與人社交時有困難 重複的行為和固定的興趣 思考時會原地不動 只專注在常規和慣例上 (同場加映: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與亞斯伯格症者相處的5大重點

雖然亞斯伯格症者會有社交障礙,但他們也渴望與人交談、相愛,以文章前面提到《誰是被害者》中的張孝全所飾演的角色方毅任為例,有妻女的他,沒辦法和正常人一樣與他人相處,認為自己的特質總是一再傷害老婆和女兒的心,因此如果伴侶有亞斯伯格症,或是具有相似特質的對象,請記得下列5點: 1. 不要把錯都怪在對方身上

情侶之間相處總會有摩擦,需要彼此溝通和理解,也許是對方達不到你的期待,也許是自己無法理解對方,而具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他們無法讀懂別人的臉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或是無法確切體會別人的感受,他們在交談時,會避免眼神接觸,或是講話語調單一、面無表情,請記得這些特質並不是針對你。 2. 多了解亞斯伯格症

如果不夠了解對方,就會容易誤解對方的意思,亞斯伯格症患者不擅長語言以外的溝通方式,如表情、肢體溝通等,他們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一般人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在乎。多了解亞斯伯格症的特質,也能較有效減少兩人相處的摩擦。(推薦閱讀:認識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是種特質不是病

3. 重新了解另一半的行為

也許我們會誤以為對方明明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卻故意忽略我們的需求,但是一旦我們這麼認定,兩人之間就會有更多摩擦,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列清單的方式,了解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為什麼會這樣跟你相處。應該包含特定的場景或是對方的行為,或是這些情境給您的感受,以及對方真正的想法。 4. 具體說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都會覺得另一半應該要夠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但事實上,除非另一半能通靈,否則沒辦法猜中你的想法,更不用說有社交困難的另一半,你需要教導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他們怎麼和你相處,比方說,你可能認為每天道早安晚安、情人節一定要送花等等才是在乎你的表現,就把這些行為列為兩個人的「規定」,個人化的清單,告訴他們什麼時候、什麼時間做這些,也不用硬要求他們「完全理解」這麼做的原因。 5. 告訴他們你希望彼此有更多交流

因為你和另一半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情感上的交流當然也會比較困難。不妨拿起紙筆,寫下兩人想如何增進彼此交流,寫下彼此希望對方做些什麼,或是怎麼做可以讓對方覺得你們有交流,之後交換彼此列出的清單,照著對方希望的方式互動,這會許能夠增強你們之間的情感連結。(延伸閱讀:情緒反覆難相處!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典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不只小孩會過動!成人ADHD過動4症狀

曾經發生過工作時很難維持專注力、情緒波動大、衝動行事、焦慮的狀況嗎?這些狀況雖然多多少少在每個人生活中都可能會發生,但是當它組合在一起並且已經持續好一段時間,對您的生活和工作還是會造成困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不止好發在小孩身上,也有機會影響成人。本文將為您介紹成人ADHD的成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成人ADHD的原因與相關疾病

關於產生ADHD的原因目前仍沒有定論,主要還是環繞在基因遺傳與環境的交互影響。雖然ADHD通常會在年紀還小時就被檢測出來,但也有少部分的情況是,患者直到成年之後,才發現自己有ADHD的症狀。ADHD發生在成人比起發生在兒童身上來得難以檢測的原因,因為成人身上較少出現「肢體過動」的症狀,取而代之的是容易衝動、不耐煩、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生氣、不安等等的非外顯心理症狀。

此外,成人ADHD患者經常同時患有其他心理疾病,例如: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或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雖然ADHD並非引發這些心理疾病的原因,但是ADHD對生活和工作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連帶的加劇其他心理疾病症狀,也因此成人的ADHD檢測較為困難,因為一個症狀可能同時包含多個心理疾病,需要更多的觀察與了解才能正確診斷病情。 成人ADHD的4症狀

ADHD也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學習情況與人際交往,注意力不足的狀況下,學習新的事物需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才能上手;而情緒波動及衝動的個性對維持友誼也有不良的影響。以下為其他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能造成的症狀,如果在您的生活中,這些症狀經常發生,最好找醫師了解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ADHD的受害者: 組織管理能力不佳:對於工作的優先程度及重要性認知不足,無法妥善的安排或運用時間來完成事務。 沒耐心:對待成人ADHD患者可能是個不小的折磨,這個症狀尤其以在駕駛座的時候更加嚴重,複雜紊亂的交通狀況,容易使患者動怒、破口大罵,傾向違反交通規則駕駛。 衝動與情緒化:與人交往難免有摩擦爭執,通常不到最後關頭,一般人都會盡量避免衝突發生;但是成人ADHD的患者比較衝動,容易把「小事化大」,對於社交活動有不利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的心理狀態,也不利於維持友誼,喜怒不定的情緒使得身邊的人不知道該怎麼跟患者相處,害怕不小心就引爆它的憤怒。 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的時候常常分心做其他不重要的事、念書的時候才翻幾頁就想要滑手機、環境中吵雜的噪音如電話聲、同事交談聲和車聲等,都可能讓成人ADHD患者難以專注於手上的工作。也因為注意力不佳的的緣故,多工處理對於成人ADHD患者簡直是個折磨,往往落得兩頭空的情況。

成人ADHD的治療3方法

心理治療:藉由心理諮商、認知治療(Behavioral therapy)、行為治療(Cognitive therapy)或是放鬆訓練等方式,來幫助改善ADHD的症狀。 中樞神經興奮劑(CNS stimulants):因為多數ADHD患者體內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量較低,含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藥物如:利他能(Ritalin),可以幫助提高多巴胺這類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的濃度,改善ADHD的症狀。 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含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的藥物,例如思銳(Strattera),適合因健康問題不能服用興奮劑,或是興奮劑療效不佳的ADHD患者使用。

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下)

人們對於批評的第一直覺往往是反擊,人性也很自然地對批評感到恐懼,無論是負評或有建設性的批評都會帶給我們被指責的感受。雖然您可能無法掌控他人對您的想法或說的話,但您可以選擇要如何看待和應對那些批評的方式。

別再試圖取悅每個人

如果您已經花了大量時間思考那些批評內容,但仍舊對它敬謝不敏,那麼或許忽略它對您會是最好的做法。取悅所有人或讓每個人都愛您那是不可能的。若您只想著如何取悅別人,那您永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有時,您只需要朝著那些正確的直覺前進。一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明白「憤世嫉俗的人看什麼都不順眼」的道理,所以何必執著於眼前的這些人身上呢?

優雅地回覆批評者

經驗法則建議「忽略那些破壞性的批評。」傷人的電子郵件?誰也沒從中獲得好處對吧?那為什麼不乾脆直接刪除掉就好,讓自己停止陷入那些負面事件裡。對於當面地批評您也可如法炮製,就先謝謝他們的指教,然後優雅地帶過。至於有建設性的批評,等當您準備好的時候,在帶著尊重地好好回覆它。就如應付破壞性批評一樣,從感謝對方開始,差別只在於這次您必須告訴對方,哪些部分是您同意的、哪些又是您不贊同的,然後說明您的理由,試著將這個尷尬的局面,轉換成一種充滿學習價值並能讓雙方深入探討的契機。

保持您的自信

批評確實會對您的自尊心留下傷疤,即使從外在來看您已處理得很好。保護自尊與自信不受批評傷害是很重要的。不公平的批評會留下深刻的傷痕,明顯錯誤的批評則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當批評者根本就不了解您的實際情況。不公平的批評顯示了批評者的無知,而非您方面的問題,僵持在這些不公平的情境裡是無用的,所以就放下它吧!提醒您自己,批評者如果對您有充分的了解就不會說那些話了,而且在您的人生中或許您也可能犯同樣的錯,所以就放下吧,原諒對方。但更重要的是別讓那些不公平的批評一直影響著您,那些並不是您需要承擔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