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法

落枕: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法

落枕定義

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落枕,也就是頸部僵硬或脖子痛。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小心在運動、活動或工作時拉傷,造成頸部肌肉僵硬緊繃。有些健康狀況也會造成落枕,但它幾乎不會是重大疾病的症狀。 落枕有多常見?

落枕相當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但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想了解其治療方法,可諮詢醫師。 落枕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落枕症狀: 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情況加劇,例如開車或在電腦前工作 肌肉緊繃和痙攣 頭部移動幅度受限 頭痛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請聯繫醫師: 嚴重疼痛 疼痛持續數天,且沒有緩解的跡象 疼痛向下擴散至手臂及腿部 伴隨頭痛、麻木、虛弱或刺痛 落枕原因

頸部疼痛的原因包含: 肌肉緊繃和僵硬:長時間姿勢不良,例如使用電腦、滑手機,甚至是枕頭太高或太低。 汽車追撞常造成揮鞭式頸部創傷(Whiplash injury),那是因為突然地加速或減速,造成頸部如鞭子般前後抽動,而造成的頸部軟組織傷害。 關節磨損:關節炎(Arthritis)裡例如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會造成骨骼間(椎骨)有緩衝作用使關節能活動自如的軟墊(軟骨) 磨損形成骨刺,影響關節活動並引發疼痛。 神經壓迫: 頸椎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s)和骨刺(Bone spurs),會壓迫從脊髓分支出來的神經。 疾病: 某些特定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腦膜炎(Meningitis)、流感(Flu)或壓力,皆可能引發落枕。

落枕的風險因素

什麼會造成落枕的風險增加?

諸多因素皆會造成落枕,例如: 就如同身體其他關節一樣,頸關節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磨損。 壞習慣,例如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工作,完全沒有改變姿勢,或是睡覺時頸部姿勢不良。 瞬間的傷害,例如在車禍、運動中拉傷。 如何診斷落枕?

一開始,醫師會記錄下病史並安排檢查,為了得到更清楚的結果及疼痛原因,可能會開立醫學影像檢查,如X光、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 醫學影像是進一步詳細檢查最好的輔助方法。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懷疑頸部疼痛與神經壓迫有關,若是這種情形,可能會建議安排做肌電圖(EMG)。有時也會抽血確認是否有可能為發炎或感染導致的疼痛。 如何治療落枕?

經過簡單的自我照護,常見輕度至中度的落枕,2~3週便會痊癒。如果疼痛持續存在,醫師可能會建議其他治療方法,例如物理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牽引療法、手術或開立藥物,包含類固醇注射劑(Steroid injections)、三環類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s)或止痛藥。

落枕的自我舒緩與居家療法 哪些生活上的調整或居家療法,可幫助舒緩落枕?

下列生活上的調整和居家療法,可能對落枕的情形有所幫助: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 最初的幾天先冰敷,之後熱敷,可使用熱敷墊、熱水袋或洗熱水澡。 居家運動,每天動動脖子,但不宜過度。 經常起來活動,並維持良好的姿勢。

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各位讀者們,您聽過女僕膝(Housemaid’s knee)或礦工膝(Miner’s knee)嗎?其實它的正式名稱為膝蓋骨前滑囊炎(Prepatellar bursitis,或稱髕前滑囊炎),女僕膝是一種常見的膝蓋傷害,主要來自於長時間屈膝或經常重複性運動膝蓋,導致髕骨前囊(Prepatellar bursa)發炎,本文將帶您了解女僕膝引發原因和治療方法。

滑囊有潤滑功用 反覆摩擦易發炎

人的膝關節各有4個滑囊,它們最主要的功能是作為骨頭和細胞組織間的潤滑劑,避免皮膚、肌肉、肌腱和韌帶直接摩擦骨頭,而產生疼痛或受損。然而在反覆摩擦和壓力下,這些滑囊就會分泌更多的黏液,以保護骨頭關節,但同時卻會造成其它部位紅腫及疼痛。當關節中滑囊(Bursa)經反覆磨損,引發腫脹和發炎,就是所謂的滑囊炎(Bursitis),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滑囊炎。

膝蓋明顯腫脹疼痛是主要症狀

如同其名字的由來,造成女僕膝的最大原因就是重複性的跪膝動作,使得膝蓋骨及滑囊的受壓和發炎,導致蹲下和走路變得困難,由於家庭主婦、幫傭和工地人員時常進行這類動作,因此如果發現膝蓋明顯腫脹和疼痛時,很有可能已有滑囊發炎症狀。此外,跌倒或任何會帶給膝蓋衝擊的活動也可能提高女僕膝風險。

另一類女僕膝的高風險患者,則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的人,這類發炎性疾病(Inflammatory disease)患者往往會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滑囊發炎機率。另外,痛風(Gout)或假性痛風(Pseudogout)病人若沒法排出尿酸(Uric acid),而讓其積聚在關節中,可能也會導致女僕膝。

其實不只是成人,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也當小心,就連小孩也會有女僕膝的風險,這通常會發生在小孩膝蓋受傷的時候,如果不即時做清潔和消毒,細菌就會透過傷口侵入,造成滑囊感染,可能導致發燒等症狀。

女僕膝通常只需輔助治療

根據膝蓋滑囊的受傷狀況,女僕膝的治療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只要經過幾週的輔助治療,膝蓋痛自然就會痊癒了。平時在家您也可以嘗試冰敷、用護膝和枴杖幫助走路,或者按照護理治療師的指示,做輕微的拉筋,這些方法都可以減輕膝蓋的不適,但請避免做會帶給膝蓋負擔的動作。

在藥物使用方面,為減緩滑囊炎的疼痛,醫生可能會先給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如布洛芬(Ibuprofen),以減輕發炎症狀。若症狀較嚴重,可能會考慮進行類固醇注射(Steroid Injection),而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醫生可能會透過手術將滑囊切除,多數病人的膝蓋在術後不久即能正常運動,出現長期或明顯副作用的機率不高。

脊椎側彎手術:風險、術前、術後須知

脊椎側彎(Scoliosis)是一種脊椎問題,是因為脊椎異常彎曲,進而引發疼痛、呼吸困難。幸好,脊椎側彎大多數的案例都沒有很嚴重,不需要動手術。不過,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就得開刀,但請不用擔心,因為脊椎開刀手術通常都很安全,而且很有效。

脊椎側彎手術是在做什麼呢?

脊椎手術是用來治療脊椎側彎,改善脊椎嚴重彎曲變形的狀況。這種手術並無法完全讓脊椎變直,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脊椎重新維持平衡,以防側彎變得更嚴重。手術過程中,醫師會用固定桿支撐脊隨,然後將骨頭排組在一起,如此一來,脊椎才會穩固,且在未來不會再彎曲惡化。不過,固定桿可能會讓背部不太舒服,但不會因此而拿掉固定桿。

手術可能會有什麼風險?

癱瘓(Palsy)

脊椎手術的風險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癱瘓,但是癱瘓的情況其實是很少見的,大概每一千到一萬人才會出現一個案例。為了避免癱瘓,在手術中會用一些方法監控脊髓,例如下列2種方式:

體感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和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輕微電擊腿部,然後監控腦部的訊號是否有變慢。 史達諾拉喚醒測試(Stagnara wake up test):醫療團隊會在手術過程中叫醒病患,要病患移動雙腳。病患並不會感受到疼痛,手術後也不會記得自己有被叫醒。若脊髓出現異常狀況,醫師會立即停止手術。但是別擔心,突發狀況很少發生。

流血

流血一直都是手術可能會有的風險。在手術中與手術後,病患都會流失血液,但是只要處理得好,流血量就可以控制。雖然很少會需要輸血,但是手術前可能會要求病患先輸出一些血,以防之後需要。在手術過程中,醫師也可能將流出來的血輸回你的體內。

其他可能的風險與併發症

固定桿斷裂。 感染。 脊椎未排組好。 手術後,脊椎側彎還是持續惡化。

術後護理

在手術後的2~3天內,你就可以開始稍微移動身體。依照術後狀況與復原速度,通常可能得住院4~7天。在2~4週後就可恢復日常生活,但是在尚未完全復原前,不可做太多需要體力的事。也應該盡量避免身體彎曲扭動或抬東西。

醫師可能會建議你穿戴背部支撐架,好讓骨頭在排組時固定好脊椎。而且也不建議在術後6~12個月內做運動。術後的1~2年內,需要用X光監控脊椎狀況。等到骨頭穩固後,就不需要再接受任何治療了。患者如果是女性,也不用擔心,手術後還是可以懷孕、自然生產。

手肘疼痛難耐?不運動也可能得網球肘!一文了解網球肘症狀、原因與預防

慢跑、自行車、重量訓練、網球,哪項是您喜愛的運動呢?如果您喜歡打網球,一定聽過網球肘這個症狀,不過,即使完全沒有打過網球或不喜歡運動的人,也可能罹患網球肘!本文將帶您了解網球肘成因、症狀及相關治療或避免方式。

產生網球肘的原因

所謂網球肘,其實是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的俗稱;肱骨指的從肩膀到手肘的這一塊骨頭,網球肘其名來自打網球時,因頻繁揮拍動作,施加大量壓力於手肘,導致手肘出現痠痛和發炎等症狀。

不過,除了網球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工作或事物,都需要手肘的「一臂」之力,像是家庭主婦便是網球肘常見患者之一,原因可能來自炒菜翻動鍋具,或採買時提重物等;又或是上班族,經常使用不正常的姿勢使用滑鼠,這些經常施加壓力在手肘的動作,都可能引發網球肘。

網球肘的症狀

常見的網球肘症狀主要是手肘感到痠痛、紅腫和發炎,有些網球肘的患者,甚至連平常沒有使用到手肘時,同樣會出現疼痛感;由於手肘是上手臂與前手臂的連接點,一旦出現網球肘症狀,就算刻意避免需要屈伸手臂的動作,可能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疼痛感;特別是不可能整天完全不彎曲手臂使用電腦、手機或騎車等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嚴重的網球肘症狀不僅可能限制手肘活動度,更可能因使用頻繁程度,造成惡性循環,讓病情愈發嚴重。 3方法避免網球肘

買菜或是購物時,如果您預估自己購買量可能不小,最好改用推車代替提袋,可以大大減少手肘的負擔。 在進行打網球這種對手肘壓力較大的運動時,確保做好暖身,以減少身體因為突然間激烈的運動,造成網球肘或引發其他的運動傷害。 如果運動後發現手肘有痠痛或紅腫的情形,請冰敷讓患處降溫,不過究竟要冰敷多久呢?曾提出RICE運動傷害處理流程的蓋伯.米爾金博士(Dr. Gabe Mirkin),曾於2015年發表的文章提到,在受傷後6小時內,每次冰敷10分鐘,便休息20分鐘,重複1~2次,除了不會影響傷口的恢復速度外,也可以有效降低疼痛感。 網球肘的4種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主要是以緩解疼痛症狀,減輕發炎反應為主。以下為4種治療網球肘的方式

消炎藥:如果您選擇就診,醫師通常會先選擇開非類固醇消炎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改善患部發炎。一般來說,輕度的網球肘症狀只要吃消炎藥加上休息,不久便可痊癒。 衝擊波療法:將高能量的衝擊波從皮膚傳導到患處,能達到止痛效果。它的好處在於方便且安全,通常不需要麻醉,不過有可能造成瘀青或局部皮膚泛紅等副作用。 注射類固醇:若常用治療方式未獲得明顯改善,或是症狀相當嚴重,才會使用此方式治療;透過將類固醇直接注射於患部,可以快速抑制發炎情況。 復健:在發炎情況減輕後,便可以透過一些伸展和拉伸的動作,提高肘部的活動度;建議可前往醫院復健科或復健診所進行治療,或者自行嘗試以下的動作,加快恢復網球肘的症狀:

抓握訓練:網球肘經常造成握力下降,您可以將前手臂置於桌上,手掌朝上,出力握住捲起的毛巾或是握力球,持續10秒後放鬆,再次進行重複的抓握動作10次,有助於恢復握力。 手腕旋轉:以左手為例,將手肘放置於大腿或桌邊,手握一個1公斤的啞鈴,或是拿一個裝滿水的寶特瓶,接著手握其中一端,從手掌朝上的狀態,轉變成手掌往下,以180度順時鐘方式旋轉;之後,再改以逆時鐘方式,回復手掌朝上的姿勢,並重複進行此動作20次;如果您是右手疼痛,只要將順逆方向交換即可。 扭毛巾:首先先找一條毛巾,並找一張椅子坐下,肩膀放鬆,將毛巾兩頭用雙手握住,平舉於胸前,用擰乾濕毛巾的方式,扭轉手中的乾毛巾,若改用濕毛巾也行;重複擰毛巾動作10次後,再更換擰動方向,例如:本來是右手向前、左手向後,改換為右手向後、左手向前。

徐若瑄右肩肌腱撕裂!旋轉肌撕裂5大高危險族群,辦公族姿勢不良要小心

女星徐若瑄為準備演唱會表演,在臉書自爆旋轉肌撕裂,只要練舞就會痛,必須接受治療。

旋轉肌拉傷或撕裂是常見的肩膀傷害,多數人受傷後,自認過一段時間就會復原,徐若瑄也是一樣;她在發文前個月前跌倒、肩膀受傷時,也未就醫,僅嘗試抹藥和貼藥膏。但要特別小心的是,若旋轉肌受傷後不立即治療,傷口恐隨時間惡化、產生劇痛,並增加後期治療難度。

究竟旋轉肌是什麼、旋轉肌撕裂的原因為何?《Hello健康》向你深入說明,介紹旋轉肌撕裂的5大高危險族群,以及旋轉肌撕裂的症狀及治療方式。 旋轉肌是什麼?

肩膀為人體活動度最高的關節,由內、外等2層肌肉所組成,內層的旋轉肌群(又稱旋轉肌袖,Rotator cuff muscle)較靠近骨頭,容易因過度使用而摩擦受損,造成肌腱撕裂。

肩膀肌肉組成

外層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 內層肌肉: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

旋轉肌撕裂5大原因

年齡因素:肌腱會隨年齡增長有微小撕裂、化、纖維血管增生等現象,故年長者較容易出現肌腱撕裂。 職業傷害、過度使用:不斷使用旋轉肌做重複動作,或將重物高舉過頭部,例如投擲棒球、舉重。 長期姿勢不良:久坐辦公族若長期圓肩,前胸肌會失衡並導致肩夾擠症候群,進而使肌腱磨損破裂。 肩膀肌肉鬆弛:平時若未鍛鍊肩部肌群,在日常生活中施力過猛、舉重物也易導致旋轉肌受傷。 家族史:家族基因具有肌肉缺陷,易導致肌腱拉傷或撕裂。

旋轉肌撕裂5大高危險族群 運動選手:舉重、排球、游泳等運動皆須將手高舉過肩膀,並用力施力。 舞蹈表演者:許多舞蹈表演皆含有繁複的肩膀動作,特別是須舉人的高難度動作。 物流業者:物流業司機、搬家工人由於須長期高舉重物,容易導致旋轉肌撕裂。 久坐辦公族:長期姿勢不良、圓肩易導致肩夾擠症候群,使肌腱日漸磨損斷裂。 車禍受傷者:車禍受傷易導致肩膀拉傷,傷者當下可能不自知,但日後肩膀疼痛症狀不見改善,便會發現是旋轉肌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症狀特色:舉手特痛、睡覺不動也痛 

旋轉肌撕裂所造成的疼痛主要位於肩膀外側或上臂三角肌區域,疼痛性質為鈍痛或隱隱作痛,尤其當手臂抬高60~120度時。

旋轉肌撕裂的症狀特點如下: 手臂高舉過頭時,肩膀三角肌會疼痛。 夜晚睡覺時無論擠壓與否,肩膀都會有疼痛、腫脹或無力感,甚至因此痛醒失眠。 手臂側舉時會突然疼痛無力,無法舉起。

旋轉肌撕裂與肩夾擠症候群兩者雖皆會造成肩膀疼痛,但前者無論用肩與否,肩膀都會有疼痛情形,後者則通常在活動肩膀時才出現疼痛。

旋轉肌撕裂的治療:先用藥和復健,好不了再手術

旋轉肌撕裂會造成生活許多不便,諸多日常小事如梳頭、晾衣服、炒菜或舉手拿東西都可能造成疼痛,更遑論仰賴肩膀工作的物流業者、運動選手或表演者。

旋轉肌撕裂的治療可分為急性期、恢復期、維持期、手術修復等4階段: 急性期:重點在於緩解疼痛、發炎,預防肌肉萎縮。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局部藥物注射,或冰敷、電療、熱療、震波等復健物理治療。 恢復期:目標在於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正常從事日常活動或工作而不感到疼痛。醫師會藉輕度的藥物或復健改善症狀,傷者則須從事肩關節肌耐力的訓練活動,提升肩膀的活動性。 維持期:傷者持續執行肌耐力訓練,並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小心執行肩膀動作,預防旋轉肌再次受損或撕裂。 手術修復期:若歷經4~6個月的保守療法無法改善或旋轉肌撕裂過於嚴重,則須以外科手術進行修補。目前多採用傷口小、復原時間較快的關節鏡進行手術。

整骨有風險!整脊好處與安全須知

你也許曾經看過,脊骨神經治療師(俗稱:整脊師、整骨師)在矯正病患脊柱關節時,會發出「啪啪」的聲響,雖然聽起來嚇人,但只要經專業過評估和診斷,是相對低風險的治療。這種一般通稱「整骨」、「整脊」的脊骨神經學(Chiropractic)治療,是藉由快速精準的動作,將錯位的肌肉骨頭調整,以確保受傷的細胞組織能自行痊癒,改善肌肉軟組織的活動性。以下整理整脊治療的好處,以及應注意的安全守則,供各位民眾參考。

整脊整骨助舒緩身體疼痛和壓力

俗稱的整骨又叫脊椎徒手推拿治療(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簡稱SMT),其最大的優點亦是不需承擔任何藥物或手術風險,就能恢復關節活動性,特別是脊椎的部分。此外,整脊也常用來舒緩因創傷組織傷害、長時間呈不正確坐姿、頸背痠痛和偏頭痛等情況造成的緩肌肉、骨頭及結締組織的疼痛,減低免疫系統的壓力。(推薦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多數人經過整脊後,身體會頓然覺得很「鬆」,這是因為錯誤的關節排位導致的脊椎壓力被除去了,使脊椎上的神經細胞恢復原本的效率,人當然也就充滿活力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承受大大小小的壓力及疼痛,是你我所不會意識到的,長期下來就會衍生肌肉痠痛等問題,所以人才會變得很容易疲倦。

脊椎器官相互依賴 整脊保障健康

一個強壯的免疫系統,即代表一個健康的神經系統,要知道脊椎上的神經細胞與身體各別器官是緊緊相連的,倘若細胞組織出現失調,它就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舉例來說,當胸椎和中頸椎部位走錯位,就可能會引致肺部異常,像是氣喘(Asthma);若連接胃部的脊椎位置有偏差,恐怕會影響胃酸分泌,造成肚子不舒服。但相對的,脊椎關節若在正確的位置上,身體系統的運作就能發揮得力。

至於孕婦,整脊或許還能幫助生產的順利,因為女人的身體在妊娠期會經歷些許變化,像是體重增加、骨盆韌帶鬆弛。溫馨提醒,在進行整脊前,請務必先跟醫師報備你的疾病史和生活日常,以確保身體不會因此而受傷。 骨質弱別整骨 中風風險高

另外,有的人並不適合做整脊,包括患有關節炎(Arthritis)、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脊髓壓迫,以及正在接受血液稀釋(Blood-thinning)藥物治療的病人。而對癌症病人來說,則需先得到主治醫師的同意才行,其它要避免整脊的情況還有像手腳刺痛或無力、高風險的中風症狀、頸部上端骨頭異常。

雖然整脊相較於手術和藥物的副作用來得更安全,但這不代表它沒有風險。根據英國全脊骨療法組織皇家脊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Chiropractors,簡稱RCC)的研究,頭痛和頸部問題都是很常見的整脊短期影響與風險,嚴重則恐造成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簡稱CES)、中風,以及椎動脈剝離(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簡稱VAD)。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也曾提醒,頸部整脊是有可能導致椎頸動脈剝離(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簡稱CAD),並造成中風等問題。

整脊風險難預料 民眾應多留意

民眾請注意,整脊副作用可能於數小時之後出現,也可能過幾週後才顯現。其中,若是因此椎動脈剝離造成中風,警示症狀包含:頭或頸部疼痛、暈眩、口齒不清、感覺喪失、一邊的肢體鈍拙、走路困難等,倘若出現這些症狀,務必馬上送急診,切勿當作沒事。(同場加映:慢性疲勞、失眠、頭痛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若尊照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和安全進行,整脊是相對安全的,有的整脊師也會因為安全考量,避免調整頸部,因此整脊後的不適頂多是輕微的痠痛和僵硬;儘管如此,也建議民眾先做好功課,包括預約身體檢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此除了避免風險,也能獲得最完善的整脊治療效果。最後,整脊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如果經幾週治療仍不見有效,或許你可以考慮別的治療方法並作近一步的診斷和檢查。

編按:不少人習慣找國術館等傳統整復手法,感覺被「咖咖」一下痠痛緊繃就好了,雖然輕微的症狀可能相當有感,但牽涉到整脊手法,有一定風險,請民眾在肌肉骨骼上有任何問題、疼痛時,建議先前往復健科或骨科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若仍有需求,可攜帶診斷證明前往自費物理治療所接受治療。

跟骨骨刺有別於足底筋膜炎!醫師建議保守治療為主

大家可能都聽過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但是對跟骨骨刺(Heel spur)的認識相對少很多,其實約有 50% 罹患足底經膜炎的病人受跟骨骨刺所擾。由於人的體重長期由腳跟肩負,在反覆摩擦與刺激之下,容易造成腳跟附近的軟組織及脂肪墊磨損,日積月累之下,會在跟骨下方化,最終變成骨刺。(同場加映:走路好痛?足底筋膜炎這樣做復原快

跟骨骨刺一定要開刀嗎?

很多人非常容易把「骨刺」與「疼痛」做連結,而解決方法似乎唯有開刀一途;不過只有 5% 的患者會因為跟骨骨刺產生痛感。事實上,跟骨骨刺大多是偶然在照 X 光的時候才被發現的,早期的醫生會把跟骨骨刺當成足底筋膜炎的痛感成因,還要大費周章動刀來移除;而現在的醫師不會以手術處理,畢竟跟骨骨刺與足底筋膜炎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但若醫師懷疑跟骨骨刺的位置會壓迫到神經時,就得另外評估了。

成大醫院骨科部的林啟禎醫師曾發表文章指出,某位足跟痛的病友聽信其他診所醫生的建議,認為她右腳有跟骨骨刺,就一定需要切除;但是林醫師打了個比方:在台灣,近 15% 的人會在足部產生「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也就是多長一塊小骨頭,但大部份的人不會因此有任何的症狀或痛感。按照上述其他診所醫生「多長什麼,就多切什麼」的邏輯,難道要給這些人全部動手術嗎?答案顯而易見。 跟骨骨刺以保守治療為主

足底筋膜炎與跟骨骨刺都會造成「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Subcalcaneal pain syndrome),而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臨床上來說,仍以保守治療為優先,例如復健運動、熱敷、足弓鞋墊,或是使用體外震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也就是由儀器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產生強大的能量脈衝,傳送到受傷的組織,破壞軟組織的化現象,促進筋膜癒合。(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不論是罹患足底筋膜炎,或是有跟骨骨刺,面對要不要動刀的決定,Hello健康團隊建議你,還是要多方諮詢,才能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膝蓋外側痛!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聽過「跑者膝」嗎?跑步雖然是老少咸宜的運動,但慢跑屬於長時間的反覆動作,其實會提高膝蓋受傷的風險,而膝蓋外側還有一條很厚的筋膜,它從大腿一直往下延伸到脛骨(Tibia),叫做髂脛束(Iliotibial band,簡稱IT band)。當我們長期重複性地運動膝蓋時,會造成髂脛束持續緊繃,倘若沒有適當的休息和放鬆,就會導致其發炎、造成膝蓋外側痛,醫學上稱之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簡稱ITBS),本文將帶你了解跑者膝的原因及症狀。

跑者膝的原因:不是跑者才會得

事實上,造成跑者膝的原因不只有跑步,任何人都可能因為髂脛束摩擦到附近的細胞組織,進而刺激骨頭、肌腱或黏液囊(Bursa),導致疼痛。雖然確切發生原因仍然不明,但有可能是因為跑者跑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或是身體在下山過程處在傾斜狀態活動,使得膝蓋受到較大的衝擊,以上狀況都容易造成髂脛束緊繃。

其他會可能引發髂脛束症候群的高風險活動還有:騎腳踏車、踢足球、滑雪、划船、反覆上下樓梯、穿高跟鞋,以及屈膝久坐。 新手運動勿過量,小心跑者膝上身

另外,運動新手也要注意,不當的姿勢或訓練方式也會提高其風險,像是沒做好暖身、重訓中間沒休息、運動過度、鞋子破或不合腳和運動姿勢錯誤等等。有的人因身體構造因素,髂脛束發炎的症狀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常出現,如髂脛束曾受過傷、扁平足、弓形腿(Bowed leg)、膝蓋關節炎(Knee arthritis)、長短腳(Leg Length Discrepancy,簡稱LLD)、走路或跑步時腳部往內彎,以及腹部或臀部肌群較弱的人。

跑者膝症狀:膝蓋外圍痠痛是徵兆、休息6週會慢慢痊癒

說到跑者膝最明顯的症狀,莫過於膝蓋關節外圍帶有灼熱感的痠痛,若仍持續進行運動,疼痛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因為重複性的動作會導致髂脛束不斷摩擦,甚至有些人在停止運動後,仍然感覺疼痛並未消退。跑者膝有時只發生在一支腳,有時卻會讓雙腳都痛,此外,也有疼痛擴散到大腿和臀部的狀況,若發現有膝蓋或屁股痛的症狀、或是久未痊癒,建議可以向專業醫師詢問。

但民眾不必過於擔心,多數情況下,只要避免會刺激疼痛的動作和運動,利用冰敷和按摩幫助舒緩疼痛,或者按照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做輕微的拉筋幫助暖身,加上足夠的休息,症狀通常在六週內就會慢慢消退。若跑者膝症狀並未改善,則可能需要考慮皮質類固醇注射(Corticosteroid injection)或手術,請和專業醫師討論及溝通。

熱療還是冷療?治肌肉痠痛、傷痛不一樣

肌肉痠痛或肌痛症的原因有肌肉僵硬、肌肉用力過度或肌肉傷害。除了適當的休息和非處方的止痛藥外,熱療或冷療也是有效、安全且居家又經濟實惠的舒緩方法。本文帶您了解何時和如何正確應用冷敷和熱敷療法,好幫助緩解症狀和預防未來並發症。

熱療治肌肉痠痛

作用方式:熱氣可以舒緩肌肉,消除疼痛和僵硬,同時能也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消除乳酸堆積。非發炎性肌肉痠痛像是過度勞累、肌肉抽筋和痙攣都很適合做熱療。熱療也對舒緩肌肉僵硬和關節發炎很有效。

方法:熱療的使用方式有加熱墊、熱蠟石療法、泡熱水澡、沖熱水澡或在疼痛部位熱敷。透過一定時間的療程,熱療可以達到最佳效果。15至20分鐘的熱療可以幫助舒緩肌肉僵硬和張力。中度到高度疼痛可以透過泡熱水澡30分鐘至兩個小時來舒緩肌肉。

注意事項:進行熱療時要小心,避免燙到,並避免和發熱膏一起使用。發炎、瘀青或腫脹請選擇使用冷療代替。有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膚炎、深層靜脈栓塞和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等問題者,請勿使用熱療法。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若想使用熱療法,責請先詢問您的醫師。

冷療治肌肉傷痛

作用方式:冷療減緩血液流動到受傷部位,減少肌肉腫脹的疼痛和減少發炎,它也減緩神經傳輸疼痛的訊息到大腦,能夠麻痹受傷的部位。這對於治療新傷很有效。當肌肉組織受到物理損傷,過幾天受傷區域會開始發炎。皮膚上呈現紅色、腫脹,碰觸它會感到熱痛代表那個部位發炎了。就這例子來說,冷療相對熱療有效,熱療可能導致反效果。

方法: 冷療可以透過泡冷水澡、製作冰敷包或敷一包冷凍的蔬菜、化學製冷袋或冷水洗過的布料。請勿直接冰敷,以毛巾包裹冰敷之物再使用。切勿長時間冰敷,一天內多次短暫冰敷效果最佳,每次不可超過20分鐘,好避免神經、組織和皮膚受傷。

注意事項:冷療時應只能皮膚接觸10至20分鐘,皮膚變紫色代表皮膚過度冰冷。 有感覺失調症狀者,例如糖尿病的人不應該在家裡使用冷療,以免療法使用過度。肌肉僵硬或關節僵硬和血液循環差的人也應避免使用冷療。 熱療和冷療何者最有效?

正確的使用熱療和冷療都很有效果,不僅便宜、簡單又安全。若你在決定該使用熱療或冷療時,可要考量受傷種類和位置。舉例來說,若你是肌肉傷害,前幾天最好使用冷療來減少發炎症狀,接著再用熱療來舒緩疼痛。 若你有關節炎,熱療能治療關節僵硬而冷療較適合治療腫脹和急性疼痛。根據關節炎基金會(Arthritis Foundation)熱療或冷療對關節炎都有幫助。

兩種療法的效果其實差不多。根據隨機對照比較中,每個測驗者皆服用400毫克的布洛芬,接著再將病人分成兩組,各使用半小時的加熱墊或冰敷袋。結果顯示,熱和冷療對都能輕微改善疼痛,兩種療法加上布洛芬的使用並不會改變結果。學者們因此建議可依個人的喜好選擇熱療或冷療。

儘管肌肉痠痛可以透過居家療法舒緩,系統性肌肉痠痛可能代表著身體出現狀況,必須盡快就醫。若疼痛非常嚴重,也請諮詢您的醫師,切勿拖延就醫。

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動!4類保養運動

大家都明白運動對日常保健大有助益,但或許很少人知道,患有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人更要運動嗎?近期研究指出,過去認為骨關節炎患者應儘量避免活動的這個想法,是錯的!研究人員相信,適度的運動,維持肌肉和關節的機能,才是對抗骨關節炎的關鍵。參考以下的運動建議,無論是膝蓋還是髖部罹患骨關節炎,都能得到改善。

1. 有氧運動搭配重訓最好

健走、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對患有骨關節炎的人來說很好,因為這些運動可以訓練心肺、維持身體的活動性,並能緩解疼痛。不過游泳時建議選擇溫水游泳池,因為冷水可能會對患有關節炎的部位有害。此外,儘管上述的心肺運動很好,但並無法像重量訓練一樣可以延緩骨質流失。所以除非身體狀況無法進行重訓,不然也應該同時進行。

2. 各種伸展運動都有幫助

伸展運動能增進身體的延展性、柔軟度和平衡感,有助於降低骨關節炎患者跌倒的風險。例如太極拳、瑜伽,都是屬於需要伸展的運動,對骨關節炎患者很有幫助。 3. 針對髖部的伸展運動 甩腿運動:甩腿運動也很更適合在水裡練習,因為水有阻力,需要出更多力才能甩動,可以藉此加強鍛鍊。 腿部伸展:可以嘗試拉伸髖部和腿部的肌肉,但若您的髖部肌肉太緊,強迫腿部肌肉伸展可能會傷到背部,或造成其他運動傷害,因此建議尋求專業教練的指導。

4. 針對膝蓋的伸展運動

滾膝運動:單腳跪姿,跪著的膝蓋可以跪在軟墊上,上半身保持直立,並輕柔緩慢地將身體前後擺動。這個動作可以伸展膝蓋前側,但做的時候不要讓膝蓋超過腳趾,以免拉傷。 俯臥腿彎舉:趴在堅硬的表面上,慢慢將腳跟彎向臀部,同時不要讓髖骨離開地面。做的時候注意不要讓太多重量壓在患部的關節和肌肉上,否則可能會使病況惡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