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腫臭快就醫!佛尼爾氏壞死症致死率達8成,症狀、原因一次了解

會陰腫臭快就醫!佛尼爾氏壞死症致死率達8成,症狀、原因一次了解

80多歲的曾奶奶近日會陰附近有點腫痛,經過幾天後腫痛感加劇,身體虛弱無力及發燒;送醫檢查後,醫師診斷為「佛尼爾氏壞死症」;究竟什麼是佛尼爾氏壞死症?佛尼爾氏壞死症的原因為何?有哪些症狀?讓《Hello健康》為你揭開佛尼爾氏壞死症的神秘面紗!

佛尼爾氏壞死症(Fournier’s gangrene)是什麼?

尚恩.阿爾弗雷德佛尼爾(Jean-Alfred Fournier)是一名巴黎的性病學家,在19世紀末時發現數名年輕男性在陰囊及陰莖附近出現壞疽,且感染進展迅速,隨後便命名為佛尼爾氏壞死症(Fournier’s gangrene)。

佛尼爾氏壞死症好發於男性,但女性也可能罹患,男女患者比例約10:1,是一種壞死性筋膜炎,主要是因皮膚損傷、泌尿道或肛門遭細菌感染等因素,導致會陰部、生殖器、肛門周圍的皮膚或皮下軟組織潰瘍及壞死。

佛尼爾氏壞死症的3大原因

罹患佛尼爾氏壞死症大多是受細菌感染所致,常見的3種原因如下:

泌尿道、肛門、會陰處膿傷:當肛門附近的腺體被糞便或細菌堵住,例如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便會導致細菌快速增生,形成膿傷,引發佛尼爾氏壞死症。 皮膚外傷:若會陰、肛門、生殖器附近的皮膚產生外傷,細菌容易從傷口進入,並不斷增生,因而造成感染。 腸胃道疾病:少數佛尼爾氏症病人屬於腸胃道疾病所引起的,如大腸癌、大腸破洞等,使排泄物與細菌藏匿在肛門附近,導致佛尼爾氏壞死症。

佛尼爾氏壞死症的症狀:輕忽致死率達8成!

佛尼爾氏症初期,患者生殖器或會陰部表皮可能會出現發紅、腫脹等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隨著感染範圍擴散,則會發燒、產生較為強烈的疼痛感,其疼痛還可能會延著筋膜、陰囊、會陰、肛門,甚至一直延伸至腹壁。

當細菌侵犯到一定程度後,患者以手指按壓病灶,可聽見如同按壓氣泡紙時「啵啵啵」的聲音,並伴隨明顯的腫痛感與發燒。當病灶嚴重壞死時,還可能會散發惡臭味及流出分泌物。

一般而言,佛尼爾氏壞死症病情進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容易引發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等全身性疾病,致死率近80%。(你也想知道:尿液顏色異樣變濁要小心!4大男性常見泌尿道感染原因、症狀,5招預防這樣做) 佛尼爾氏壞死症何時應就診?

一旦會陰部或是生殖器官附近有腫脹與疼痛、壞死等現象,以及若有小傷口都需特別注意,建議要立即就醫尋求協助,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佛尼爾氏壞死症的治療方法

佛尼爾氏壞死症侵犯的細菌種類不一,在治療上醫師除了會依照患者所感染的細菌種類施打不同的抗生素外,還會儘速安排手術清除壞死的組織,通常清創手術不只一次,會反覆進行數次,直到確認病灶處已無新細菌侵犯時,才會將傷口縫合。此外,醫師可能還會搭配高壓氧治療,防止患者病灶細菌孳生及流出分泌物。

3招預防佛尼爾氏壞死症

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生殖器和會陰部清潔與通風,可降低罹患佛尼爾壞死症的風險。此外,在剃鬚時,也應使用乾淨的剃須刀,以防止會陰部遭到傷害。 避免傷口感染:當生殖器、會陰部等部位出現傷口時,應妥善處理,才能避免讓小傷口變成細菌入侵身體的入口。 控制體重:建議過度肥胖者可透過減重的方式,有效控制體重,避免因肥胖而使免疫力下降,進而罹患佛尼爾氏壞死症及其他疾病。

就靠這3招!判斷您腸道蠕動是否健康

想知道您的身體健康狀況嗎?從您的腸道蠕動情況來觀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或許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但卻是千真萬確。研究發現,腸道裡有不少多元化的細菌,並且與腸道蠕動具有關連性。因此,您不可不知關於腸道蠕動的3件事:頻率、健康狀態、大便顏色。

1. 腸道蠕動的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正常的腸道蠕動頻率是每天1次,但並不是人人如此。因為,腸道蠕動的頻率標準範圍是,每天3次且每週3次。有些人的腸道蠕動是每天2~3次,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有較多有益的細菌幫助消化,或是吃的食物多寡導致。

腸道蠕動的頻率也取決於您的身體健康狀況,患有腹瀉(Diarrhea)的人,每天可能會有3次的腸道蠕動,而有便祕(Constipation)的人,1星期內腸道蠕動的次數則可能少於3次。對身體而言,腸道蠕動是排除體內毒素(Toxin)、酸(Acid)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腸道最好每天都能蠕動。 2. 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

要確認您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可以使用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分類法: 第1型:大便一顆顆、分開來,堅硬得像顆小球。 第2型:大便一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香腸的形狀。 第3型:大便像香腸的形狀,表面有裂縫。 第4型:大便形狀像香腸或蛇,表面光滑、柔軟。 第5型:大便是柔軟的塊狀,斷面清楚,且大便容易通過腸道。 第6型:大便邊緣破碎、鬆軟,呈現糊狀。 第7型:大便是液體狀,無固體塊狀、無法成型,完全成水狀。

如果您的腸道蠕動屬於第4型,那恭喜您擁有健康的腸道蠕動。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1型,那您可能有便秘;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7型,那您可能有腹瀉。而這也比較難對付和治療,且腹瀉會導致身體對食物的養分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3. 大便的顏色

信不信由你,大便的顏色是很重要的!大便最理想的顏色是適中到暗黑的棕色,就好像是牛奶巧克的顏色一樣。大便的顏色會因為您吃的食物受到影響,如:您吃了甜菜(Beet),大便可能會是紅色的、葉菜類會讓大便成綠色、有些特定的藥物,會讓大便呈現白色或泥土色。但是您絕對要留意大便是否是烏黑的顏色,因為這可能是上腸胃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流血的徵兆。

啤酒肚又經常腹脹?小心你的肝臟已發出警訊

鮮少有人會注意自己的肝臟健康,但肝臟卻是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儲存了身體所需的重要物質,如肝醣、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也是處理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來自食物和藥物的各種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臟需要我們的細心照料。事實上,肝臟的健康受到威脅時,也會導致人體出現相關症狀。以下介紹5個重要的肝臟求救警訊,協助您自我檢視健康狀況,若有任何疑慮或擔憂,請盡早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1. 皮膚出現脂肪塊

製造膽汁是肝臟的職責之一,膽汁有助人體消化脂肪,當脂肪順利消化後,人體才能從中獲取脂溶性維生素 ,如維生素D等,此類維生素對於骨骼的生長、修復與骨質密度相關。然而,若選擇長期處於高脂肪的飲食方式,肝臟就必須消化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可能導致皮膚出現脂肪塊,或因此導致體重增加,提高罹患其他慢性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強化肝功能!補充這4種維生素礦物質

需要注意的是,若你想藉由減重恢復健康的身材並減少肝臟的負擔,請勿未經醫師指示購買任何宣稱具「肝臟排毒」或「減肥功效」的減肥藥品,以免因藥物副作用而產生更大的危害。

一般建議,透過調整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優質蛋白質,避開高糖、高脂食物,加上規律運動,有助降低毒素攝取量並提高代謝效率,不僅能幫助減肥,也能達到「肝臟排毒」效果。(延伸閱讀:12種排毒食物助抗癌!有益肝臟食物看這篇) 2. 有腹脹感

腹脹可能是由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引起的,此種症狀會導致肝臟變得肥胖、腫脹並產生疤痕。別忘了肝臟佔據腹部空間甚大,如果肝臟發炎,很容易出現腹脹感。

3. 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

當你已經減少熱量攝取同時也運動了,卻仍無法減輕體重時,可能是肝出問題了。肝臟是很重要的代謝調節器官,當肝功能不正常時,我們會感覺無精打采。當肝臟無法對胰島素(Insulin)有反應來分解脂肪和調節血糖時,就很難消耗熱量和脂肪,也就無法減重。而且過重會導致骨質密度流失,對骨骼有害。 4. 不喝酒也有啤酒肚

當肝腫脹或肝功能失調時,身材會出現類似啤酒肚的狀況。與一般腹部脂肪相比,肝臟引起的腹部脂肪堆積往往位於上腹部,較一般腹部脂肪堆積的位置為高。

5. 老覺得熱或容易流汗

這是因為肝功能不正常,而引起荷爾蒙失調所導致。肝臟與下視丘(Hypothalamus,為體溫調節中樞)之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透過釋放激素,下視丘可調節破壞骨骼的皮質醇,在骨骼健康中發揮關鍵作用。(延伸閱讀:怕熱原因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為何婦女容易尿失禁?4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牢記3大預防與治療方法

尿失禁是不由自主的漏尿行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40歲以上女性中,有19.2%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由於國人觀念保守,加上認為尿失禁不是致命疾病,以致常不去就醫,反而導致身體不適或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Hello健康》帶您了解,為何女性容易有尿失禁?危險族群為何?3大治療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婦女容易尿失禁?

尿失禁多為骨盆肌肉鬆弛、尿道括約肌漸漸沒有彈性導致,一旦出現以上問題,有時大笑、打噴嚏時,有可能會不小心漏尿。

全球大約有1/3的女性患有尿失禁,患者不敢長時間出門或是旅遊,除了怕找不到廁所之外,也怕尿騷味影響到其他人,再加上許多患者覺得難以啟齒,根據新光醫院數據顯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尋求尿失禁治療者僅約10%。

為何女性較容易有尿失禁?主要還是男女生理構造有別;因男性尿道較長且狹窄,不易有漏尿的問題;相較之下,女性尿道較短、閉鎖壓力小,特別在進入更年期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導致泌尿道黏膜跟著萎縮,彈性不如以往,更容易造成尿失禁。

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也影響個人衛生及社交生活,例如,婦女出門時便會考慮是否要少喝點水,避免半途急著找廁所,甚至因此不敢出門;即使使用護墊,也會擔心是否有異味。 婦女尿失禁分類主要有3種

應力性尿失禁:是更年期婦女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因尿道括約肌、骨盆肌肉鬆弛,患者會不由自主漏尿,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時,就會發生漏尿的情形。(延伸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急迫性尿失禁:又稱膀胱過動症,患者突然間感到強烈的尿急感,隨後不由自主的排尿。這是由於膀胱神經退化,想尿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發生漏尿的情形。 混合性尿失禁:應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同時出現。 尿失禁4大高危險族群

除了停經婦女有較高機率患有尿失禁外,以下族群也需要特別注意: 吸菸 經常做勞力粗重的工作 多次生產的女性 反覆性泌尿道感染

婦女尿失禁治療方法有哪些?

有些人認為年紀大了自然有尿失禁,因此不去醫院就診,其實這是錯誤的,尿失禁可以透過手術或藥物治療,還能做些小運動來加強骨盆肌肉,讓尿失禁不再找上你。治療尿失禁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3種方法: 凱格爾運動:

症狀較輕的尿失禁患者,可以透過凱格爾運動,以主動式收縮肛門、尿道旁的肌肉,達到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的強度。日常生活中,便可經常練習凱格爾運動:

平躺與地板上,雙腳拱起呈現90度,並張開至與肩同寬 抬起臀部至頂點約5秒,之後再回至原點約5秒 以上動作每天可以做15~20次

除了做運動之外,避免攝取過多水分和咖啡因,都有助於減輕膀胱的負擔。(推薦閱讀: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藥物治療:

若你是急迫性的尿失禁患者可以接受藥物治療,而藥物分為下列2種: 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能夠放鬆膀胱,改善頻尿狀況,較容易有便祕、口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切忌勿服用此藥物。 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Beta 3-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不同於抗膽鹼藥物,屬於新型的藥物,較不會有便秘、口乾等副作用。(你也想知道: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手術治療:

常見的尿失禁手術分為下列幾種: 尿失禁尿道吊帶手術:針對容易因打噴嚏、咳嗽就會漏尿的壓力型尿失禁患者。方法為使用1個大約40公分×1公分的尿帶,放置在尿道下方以此讓尿道被托高。這樣就不需要更換護墊或尿布,手術成功率可達9成以上。 膀胱擴大手術:膀胱擴大術又可分為麻醉下水擴張以及腸道膀胱擴大手術。麻醉下水擴張是將膀胱容量脹大,通常使用於間質性膀胱炎患者,但治療效果有限;腸道膀胱擴大手術則是取一段大約40公分的迴腸,切開腸子後,做成類似蓋的樣子,並接在原來的膀胱上面,變成新的膀胱。此手術雖然繁雜,但對於有動過骨盆手術或是因脊椎損傷所導致的尿失禁相當有效。

預防婦女尿失禁3大方法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只要採行下列3種方法,即可幫助婦女擺脫尿失禁的困擾: 生活規律與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的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或憋尿 建立適當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建議每小時飲用100-150cc或是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飲水量最好達到1500-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凱格爾運動及尋求專業治療;如上述治療方法,透過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另外,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現代外科手術治療。

穿鞋挑襪也要注意!糖尿病足4大護理方式及7大護足重點

糖尿病(Diabetes)患者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併發神經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瘍等各種問題,稱為糖尿病足;可能因傷口感染且不易癒合,得面臨截肢,甚至因感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其實,良好的足部護理可幫助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Hello健康》帶您了解如何做好糖尿病足護理,以及從穿鞋、挑襪了解7大護足方式。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務必小心的致命併發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降低,就可能疏於照護傷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卻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遭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甚至需要截肢或因此喪命。

預防糖尿病足4大足部護理方式

患有糖尿病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照護自己的腳,特別是在腳的頂部和底部。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乾燥。 尋找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水泡,雞眼和老繭。 如果你有水泡,應用繃帶包紮,避免直接弄破水泡。 雞眼或硬皮應該去找足科醫師就診。(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觸摸任何腳部區域時,請檢查是否有紅腫或觸痛感。 妥善照顧腳趾甲,建議在洗澡後腳趾甲較軟化時剪趾甲,但不要磨掉腳的角質層。

(同場加映: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患必看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患者不應該赤腳走路,特別是在花園或海灘上,要避免割傷、擦傷、瘀青,或地面上的任何凸出物。

穿上鞋子或靴子來保護雙腳,免於受到天氣變化所影響。 避免翹二郎腿、盤腿坐著,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選購尺寸適合的鞋子,切勿勉強穿上不合腳的鞋子,以致摩擦到雙腳。 勿穿著新鞋太久,每次不要穿超過1小時。 避免穿高跟鞋和尖頭鞋,因為會對腳趾帶來壓力;不建議穿著露趾鞋或涼鞋,因為腳趾容易受傷和受到感染。 定期更換襪子,並使用天然織布的襪子,幫助排除腳部皮膚上多餘的汗水。 若醫師建議的話,糖尿病患者應該穿著特殊鞋子。

戒菸有助預防糖尿病足

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戒菸就顯得更重要。 因為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足部和腿部問題。

當腳上有開放性潰瘍時,糖尿病患者應該要更加地小心。 要避免活動或任何運動,一直到潰瘍癒合為止。也請不要試著自己治療雞眼、老繭或任何腳部的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並遵照醫師的指導來治療腳部受傷或感染等問題。

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栓塞!靜脈血栓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搞懂

上班族經常因公務忙碌而久坐,但長時間坐著不動的話,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嚴重的話還可能會造成血栓!有案例顯示,長期久坐或服用避孕藥物,導致下肢逐漸腫脹、凹陷性水腫甚至皮膚潰爛的狀況,可能是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

究竟深層靜脈血栓是什麼,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和危害?就讓現任吳慶南內科診所所長(曾為台大醫院、和平醫院內科主任,並為少數具心臟內科專業的醫師)為讀者進一步說明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預防和治療方式。 深層靜脈栓塞是什麼?

吳慶南醫師表示,當體內的一條或多條深層靜脈,形成血凝塊或血栓時,就會造成深層靜脈栓塞。這種症狀可能發生在手臂、腿部或其他部位;而多數人則好發於腿部,導致下肢疼痛或腫脹,或也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延伸閱讀: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然而,吳慶南醫師指出:「需特別注意的是,深層靜脈栓塞並不只影響腿部,靜脈中的血液凝塊可能會破碎,並順著血液流動進入肺部,進而阻塞肺部血流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情況嚴重者即可能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亦是血栓發生時最常討論到的病症之一。

下肢靜脈栓塞症狀

部分深層靜脈血栓患者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有些則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單腿腫脹,較少雙腿一起腫脹 通常從小腿開始,感覺像抽筋或呈痠痛的疼痛感 腿部皮膚變色或轉為紅色 腿部有熱熱的感覺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的腿部可能出現痠脹與熱痛感。 下肢靜脈栓塞何時該就診?

當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疑似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千萬不要輕忽,應盡早前往醫院檢查。尤其當因肺栓塞而出現嚴重不適時,則務必需立即就醫。而肺栓塞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突然呼吸急促 深呼吸或咳嗽時,感覺胸痛或更不舒服 感覺頭痛、頭暈或昏厥 脈搏加快 咳血 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和高危險群

根據 Virchow triad(Virchow氏三合症),導致深層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3大機制:

血管受傷 血液滯流 血液高凝狀態

吳慶南醫師指出,依據2020年最新之「歐洲心臟學會ESC指引」,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等級可再分級為以下3種: 1. 高度風險 下肢骨折 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頭3個月內)(推薦閱讀:心房顫動合併中風風險評估) 髖或膝關節置換手術 重大創傷 心肌梗塞(頭3個月內) 曾患深層靜脈血栓者 脊椎受傷 2. 中度風險 化療 鬱血性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 口服避孕藥 荷爾蒙替代療法 感染:特別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癌症(好發於轉移性癌症) 血栓形成體質(Thrombophilia):如遺傳性血栓體質

3. 低度風險 臥床:達3天以上 久坐:如飛機經濟艙症候群、坐車或辦公 糖尿病、高血壓 年紀大 肥胖 懷孕 靜脈曲張(延伸閱讀:靜脈曲張手術)

深層靜脈栓塞的併發症 肺栓塞:在有症狀的靜脈血栓栓塞(VTE)中肺栓塞占1/3。一旦患有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比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死亡率還高。 栓塞後症候群(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指深層靜脈血栓(DVT)後因長期合併症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包括患側腿有痛、癢、腫、沉重感、靜脈曲張,皮膚有褐或紅變色,甚至潰瘍。

如何知道自己有深層靜脈血栓?

醫師可以藉由問診與理學檢查,觀察患部有無腫脹、變色或壓痛的狀況。此外,醫師還可能會使用以下方式做進一步的診斷: 超音波:超音波可以穿透組織,反射回來後經過機器運算呈現出影像,以判斷栓塞位置。但因新形成的血栓較軟,在超音波下不易被察覺。所以深層靜脈血栓的診斷特別必須使用壓迫超音波(Compression ultrasound)法。在正常情況下,靜脈經輕壓會扁掉,但如果有血栓存在則靜脈將不會被壓扁。 抽血檢查:D-dimer具有高度的負向指標價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如果發現血液中的D-dimer數值上升,代表患者可能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如果D-dimer正常則幾乎可以排除靜脈血栓的可能性,因錯誤診斷率僅有1%。 靜脈血管攝影(Venography/phlebography):從腹股溝置入導管進入股動脈,注射含碘顯影劑進入血管當中,再利用X光找出靜脈栓塞的位置。(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拍攝更多切面的X光照片,主要用於診斷肺栓塞。 核磁共振掃描(MRI):利用射頻與與磁場建構影像。由於沒有輻射的疑慮,適合孕婦作為檢查的選擇。 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方法

吳慶南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重點在於防止栓塞擴大、破裂,並預防未來血栓再度形成的風險。而治療方法則分為以下幾種:

使用抗凝血劑:降低血液凝結能力,以預防血栓形成。例如肝素(Heparin)、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華法林(Warfarin)以及新型抗凝血劑(Novel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 NOAC)。總體而言,新型抗凝血劑的療效幾可比美華法林,又可減低出血風險。而且使用方便,不受食物影響療效。 血栓溶解藥物(Thrombolytics):如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將纖溶酶原(Plasminogen)活化成纖溶酶(Plasmin),進而將纖維(fibrin)溶解。這種將纖維溶解的過程稱為纖溶作用(Fibrinolysis)。 彈性襪:給予腿部壓力,增強血液循環,改善腿部靜脈曲張並預防血栓產生。 下腔靜脈過濾器(IVC filter):為避免血液凝塊剝落,流到肺部引起肺栓塞,醫師可能會置放過濾器於下腔靜脈。當患者不宜使用抗凝血劑時,或使用抗凝血劑仍然反覆發作者,則適用下腔靜脈過濾器。 血栓移除手術:利用切除、抽取或震波等方式,搭配溶栓劑將血栓移除。 深層靜脈血栓的預防方法

透過以下方法,可有效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避免久坐、久臥:每隔一段時間應起身活動幾分鐘,久坐時則不應翹腳。(延伸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當環境需久坐且不便站起活動時(如搭乘飛機),請盡量適度伸展、收縮腿部肌肉與四肢。 戒菸 規律運動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 保持標準體重(延伸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多喝水

吳慶南醫師提醒,孕婦同樣為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考量到母親及胎兒的健康狀況,診斷時宜使用D-dimer、壓迫超音波及MRI等檢驗方式,避免帶給胎兒負面影響。此外,肝素及華法林存有畸胎風險,不宜於懷孕時作為治療方式。

劇烈胸痛要小心!解析主動脈剝離原因、先兆及症狀,掌握4招有效預防

近年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趨勢,如知名藝人小鬼與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皆因主動脈剝離而離世,因此年輕人也應多留意自己與身邊親友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以免主動脈剝離找上門。

究竟主動脈剝離是什麼?除了胸痛,還有哪些症狀?《Hello健康》將為你解釋主動脈剝離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幫助你判斷主動脈剝離前兆,把握關鍵就醫時機。

為什麼會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構造及功能說明

了解什麼是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之前,得先從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說起。血液循環系統從心臟出發,收縮後將帶氧的血液行經位於胸腔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再穿過腹腔後,分成2個支流到下肢後,就能完成血液的運輸。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其結構有內、中、外層構成的「三層結締組織」。在正常狀態下,主動脈內壁應保持平滑且富有彈性,才能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然而,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會讓血管壁發炎,導致血管壁失去彈性而硬化,即成為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破裂便很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或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臟病症狀。(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主動脈剝離的原因

主動脈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維持生理機能,而主動脈剝離意即動脈內層破裂,血流會跑到中層以及外層,將主動脈撕裂成「假腔」和「真腔」2個腔室。

假腔會壓迫到真腔,讓血液無法供應至全身,造成缺血的現象,再加上假腔外圍沒有完整的結締組織,容易破裂並大出血導致休克、腦部缺血、下肢壞死。當主動脈剝離出現時,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每拖延1小時,死亡率便增加1%。(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劇烈胸痛是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 主動脈剝離的先兆與症狀:出現劇烈胸痛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來得急促兇猛又危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劇烈、有如刀割般且無法緩解的胸痛,有時疼痛感會從前胸轉移至上背、頸部、肩部。而除了胸痛外,主動脈剝離患者還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高血壓:有60%的病人會合併高血壓症狀。 心包膜填塞:體液聚集在心包內讓心臟無法跳動。 中風、心肌梗塞、休克:因血管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導致器官缺乏血液供應而逐步喪失正常機能。(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除了上述症狀,也會出現全身性合併狀況,如臉色蒼白、呼吸困難、頭暈、聲音沙啞。 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過去主動脈剝離多被認為好發於老年人身上,不過隨著現代人工作與飲食習慣的轉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成趨勢。以下是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高血壓 高血脂 高血糖 長期抽菸或喝酒(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生活壓力大 缺乏運動 飲食長期不均衡 先天性馬凡氏症候群(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先天心臟缺陷可能造成缺氧發紺)

主動脈剝離分A、B兩種,治療要先釐清

主動脈剝離患者需要做急救處置,治療可以分為內科藥物以及外科手術治療,但主動脈剝離仍有分2種類型,應先釐清再擬定治療方針: A型主動脈剝離

A型主動脈剝離為發生於升主動脈與由升主動脈延伸之剝離現象。根據臨床統計,約50~60%的主動脈剝離患者為A型剝離。

由於A型主動脈剝離所形成的假腔容易滲出大量血液,引發「心包膜填塞」使心臟停止跳動,屬於主動脈剝離中較危險的類型,應立即安排患者以外科手術搶救。醫師則依據病況來阻斷主動脈剝離的缺口,以便進行人工血管置換或修補主動脈瓣。(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B型主動脈剝離

若主動脈剝離患者的升主動脈未有剝離現象,即屬B型主動脈剝離。B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長者,在無併發症的狀況下,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控制患者血壓並減緩疼痛,同時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並定期追蹤主動脈的健康狀況。

然而,若B型主動脈剝離患者因產生假腔破裂導致血胸,或因壓迫降主動脈阻礙血流,而損害腸胃、肝臟、腦部或腎臟機能。便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利用套膜支架封住主動脈的裂口,讓血液不再流入裂縫。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 4方法預防主動脈剝離

要預防主動脈剝離其實不難,養成以下4大日常習慣,將讓你有效遠離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定期測量並保持血壓穩定: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平時應養成以定期血壓計自行在家量測血壓的習慣,掌握血壓變化,以便於發現血壓異常時,能盡早就診檢查,降低罹患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少油鹽:建議自己下廚,選擇高纖、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有助於保持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於健康水平。若必須外食,則應盡量避免口味過重、添加物過多或油炸的料理。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日運動30分鐘,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促進新陳代謝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的濃度,有益心血管健康。 遠離菸酒:香菸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升高,也會促使膽固醇沉積於動脈內壁,導致動脈硬化;飲酒過量則會導致血壓升高與三酸甘油脂上升,因此強烈建議飲酒應適量並即刻戒菸,保護心血管與親友的健康。

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父母必看的蕁麻疹症狀、治療與照顧方式

蕁麻疹發作時,不僅皮膚會出現紅色或粉紅色、大小不一的膨疹,還會有紅腫、灼熱感甚感到刺痛,大人都難以忍受,更別說寶寶了!但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Hello健康》為您說明,一解寶寶蕁麻疹的疑惑。

為何寶寶會有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大約有20%的人有蕁麻疹的困擾,患者也不分年齡層,從寶寶到成年人都有可能會遇到這個問題。當蕁麻疹發作時,皮膚表面會有大小不一的紅疹,表面呈現突起狀,並伴隨發紅腫、癢及刺痛灼熱感。

一般而言,膨疹約1天內會自行消失,如同中醫所稱「風疹」,即取其「來無影、去無蹤」的特點;歐洲曾有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曾有歐洲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蕁麻疹的病因如下: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40% 藥物:9% 食物:1% 原因不明:50%。

若蕁麻疹發作,又一直抓癢,消退時間須更久,發生在寶寶身上,肯定讓父母心疼與焦急。依蕁麻疹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可分為下列2種:

急性蕁麻疹:持續時間不超過6週。 慢性蕁麻疹:6週內至少發作過2次,且非接觸特定過敏原所造成。

這2者的發病原因不一樣,若家裡的寶寶是慢性蕁麻疹時,可以進一步到醫院求診。此外,蕁麻疹也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症狀,若是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緊縮、劇烈腹痛將近昏迷等情形,需立即就醫。

寶寶得了蕁麻疹要怎麼治療?

誘發蕁麻疹的原因眾多,當寶寶第1次發作蕁麻疹時,父母可先回想近日飲食狀況,是否有接觸藥物或平常較少吃的食物,萬一反覆發作,較容易找到過敏原;若為急性蕁麻疹時,醫師會給予藥物治療,最常見為抗組織胺藥物;有時也會給予病患使用短暫的類固醇藥物,或止癢膏降低局部過敏處的搔癢感。 蕁麻疹寶寶應該如何照顧?

當家裡有蕁麻疹寶寶時,爸媽們可以注意下列居家照護:

紀錄蕁麻疹發作時間以及近日的飲食狀況及是否有接觸藥物。 避免讓寶寶接觸灰塵多的地方 地毯、棉被要時常清潔保持空氣流通 若對花粉過敏者,勿在家裡種花、插花 幫寶寶洗澡時,盡量少用熱水,因熱水容易讓膨疹發作得更厲害

以食物來看,若是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原可分為下列幾種: 食物:魚、蝦、雞蛋、牛奶、堅果類。 藥物:所有藥物都有可能,其中以盤尼西林最為常見。 昆蟲:蜜蜂、胡蜂、大黃蜂的毒液可能會引起蕁麻疹。 接觸性過敏:乳膠、花粉、動物唾液。 輸血反應:輸血、使用血液製品、或使用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 病毒感染:寄生蟲、黴菌的感染有可能會導致蕁麻疹的發作。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蕁麻疹會不會傳染?

當家裡有不只1個寶貝時,爸媽最擔心的就是蕁麻疹是不是會接連傳染給其他寶寶,不過慶幸的是,不論是急性或慢性的蕁麻疹都不會傳染給其他寶寶。

吃懂降血壓藥!8種高血壓藥的功效、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當季節交替,帶來的不僅只是氣溫驟降的不適,還有因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的心血管疾病隱憂;根據衛福部調查報告指出,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排名的首位,讓高血壓如同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因此當面對高血壓病患時,醫師會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決定使用哪些高血壓藥物來治療。不過既然是藥物,就一定會有副作用。此外,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可不慎,以免影響療效、甚至造成危險。本文彙整出以下9大常見的高血壓藥物,並分別說明這些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副作用,以及使用高血壓藥物的注意事項。 高血壓藥物一:利尿劑(Diuretic)

當患者血液中鈉含量過多,血液的含水量也會增加以降低鈉濃度。這使得心臟的泵血壓力增加,造成血壓上升,而體液量增加,也可能讓患者出現水腫的情形。因此透過以利尿劑增加尿量、幫助腎臟排出多餘的水分,即可消除水腫並降低血壓,屬於高血壓的一線用藥。(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利尿劑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以利尿劑加速身體排出水分,可能造成頻尿、脫水、低血鈉、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等症狀。 單獨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利尿劑之一)或同時服用地高辛(Digoxin,又稱毛地黃)藥物,有機會導致鉀離子流失、血鉀過低。可能需補充葡萄、香蕉、哈密瓜等高鉀水果(但請先詢問醫師有無必要)。 晚上服藥將導致夜間頻尿而影響睡眠,建議提早幾小時用藥避免睡眠品質下降。

高血壓藥物二:硝酸鹽(Nitrate)

在硝酸鹽類藥物中,硝化甘油(Niglycerin trinitrate, NTG)是最常聽到的高血壓藥物類型之一。主要用於心絞痛以減輕心室前負荷(Preload),讓心臟收縮時,心室肌肉所受的壓力較低外,同時擴張血管,讓冠狀動脈血液灌流增加,避免心肌梗塞發生(Myocardial infarction)。(推薦閱讀:既是炸彈也是救命藥!硝化甘油舌下錠作用、使用須知、迷思)

除了NTG之外,也有長效型的硝酸鹽藥物,同樣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並有固定的服藥時間,卻不像NTG激烈。主要用於預防心絞痛發生,較少單純作為改善高血壓之用。 硝酸鹽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硝化甘油片可能造成血壓急遽降低。 副作用包含頭痛、頭暈、心跳加快、噁心、嘔吐、姿態性低血壓等。 突然停藥可能引發心絞痛。 勿與威而剛等壯陽藥合併使用,以免降壓過度。 高血壓藥物三:離子通道阻斷劑(CCB)

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主要用於抑制鈣離子進入肌肉細胞,幫助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減低心肌收縮以降低血壓。CCB 藥物可分為二氫吡啶類(Dihydropyridine)與非二氫吡啶類(Non-dihydropyridine)2種,作用卻略有差異。

Dihydropyridine:阻斷周邊血管的鈣離子通道,進而達到血管擴張的作用。 Non-dihydropyridine:阻斷心臟的鈣離子通道以降低心跳速率。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不可吃葡萄柚或喝葡萄柚汁。 副作用包括頭痛、便祕、水腫、頭暈、疲倦、噁心、嘔吐等。 有收縮性心衰竭、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不可使用。 非二氫吡啶類(Non-DHP)CBB 通常不建議與乙型阻斷劑(β-blocker)併用,以免心跳過慢或心臟傳導過度抑制。

高血壓藥物四: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主要是透過抑制血管收縮素I轉換為血管收縮素II,以避免血壓上升;另一個功用則是避免血管收縮素催化緩激肽(Bradykinin)的水解作用,使得緩激肽數量增加,以促進血管擴張。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懷孕、腎動脈狹窄者禁止使用。 不建議與ARB合併使用,容易傷害腎臟並提高其他副作用的發生機率。 副作用包括起疹、乾咳、失去味覺、腎衰竭、血管性水腫等。 併用保鉀利尿劑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鉀。 高血壓藥物五: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

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簡稱 ARB)作用與ACEI 類似,但 ARB 是透過阻斷血管收縮素II與AT1受體結合,達到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懷孕、腎動脈狹窄者禁止使用。 不建議與ACEI合併使用,易傷害腎臟並促使其他副作用發生。 副作用包含乾咳、低血壓、頭暈、鼻塞、腹瀉、消化不良等。 乾咳的發生機率比 ACEI 低。 併用保鉀利尿劑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鉀。

高血壓藥物六: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透過阻斷交感神經上的腎上腺素β受體,阻止腎上腺素作用,使心跳速率減緩、血壓降低。由於有其他效果更佳的降血藥選擇,一般不會優先考慮用乙型阻斷劑治療高血壓,除非患者有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但可能會視情況與其他藥物併用。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呼吸困難、手腳冰冷、疲倦、噁心、頭暈、心跳變慢或不規則等。 對於糖尿病患者,乙型阻斷劑可能抑制交感神經反應,導致如心悸、手部顫抖等低血糖症狀被掩蓋,或者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使得血糖容易上升。(延伸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其他高血壓藥物

以下藥物也有降血壓效果,但由於藥物機轉與副作用等緣故,通常為治療高血壓的次要選擇。 七、甲型阻斷劑(α-blocker)

阻斷α腎上腺素受體,使末梢血管擴張,達到降壓效果。由於甲型阻斷劑可減少膀胱及輸尿管之排尿阻力,因此多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而非高血壓。(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可靠吃藥改善?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藥物介紹)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姿勢性低血壓、逆行性射精。 不適合收縮性心衰竭患者使用。 八、直接血管擴張劑(Direct Vasodilator)

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一樣可鬆弛血管平滑肌,幫助血管擴張、減少末梢血管的阻力,使血壓下降。不過血管擴張劑是直接在血管壁作用,不須經由中樞神經系統。可考慮用於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危急患者。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體重增加、頭暈、頭痛、畏寒、多毛。 可能造成血管過度舒張而導致心跳加快,視情況可能會與β-blocker併用。

九、α-2交感神經作用劑(α-2 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

能夠作用在腦幹上的心臟血管統合中樞,而活化神經突觸前腎上腺素α-2受體,達到抑制交感神經,讓血管放鬆、降低心跳速率,讓血壓降低。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噁心、嘔吐、頭痛、鎮靜、口乾等。 其他注意事項

使用高血壓藥物前的用藥須知不少,建議先行確認以下用藥須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事先告知:有些藥物可能會使血壓上升,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避孕藥、鼻噴劑等,若患者同時正服用其他藥物或有其他疾病,請務必告知醫師。 遵循醫囑:請勿擅自停藥、更改藥量或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免血壓在停藥後發生反彈,或是因藥物交互作用造成危險。 量血壓:每天規律量血壓並記錄下來,可於回診時給醫師參考。 吞藥請喝水:避免藥物與飲料產生交互作用。 服用降血壓藥後,在3小時內應避免洗熱水澡、過量飲酒或大量耗費體力的運動。 補吃藥看情況:忘記服藥時應立即補吃。若接近下一次服藥時間,則直接服用下次的劑量即可,但不可一次服用雙倍藥量,以免造成血壓過低。(推薦閱讀: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告知懷孕:若有懷孕打算或已經懷孕,請在開藥前告知醫師。服藥期間若懷孕,也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

無聲殺手!膽囊癌末期致死率高 症狀、高風險族群及治療方式

膽囊癌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但初期因病灶小、病徵不明顯,常因其他疾病或篩檢時才發現,且末期致死率高,堪稱無聲無息的殺手。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不明,《Hello健康》帶您一同了解膽囊癌症狀為何?哪些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以及如何治療?

什麼是膽囊癌?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主要擔任肝臟所分泌膽汁的儲存庫;當食物進入胃腸後,膽囊會收縮,使膽汁進入總膽管,再流入十二指腸中,幫助脂肪消化。

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以腺癌約占 90%最常見,其他少數可能為表皮樣癌、淋巴瘤或肉瘤等;原發性膽囊癌早期多無臨床症狀及表徵,若有症狀也以膽結石、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甚至膽蓄膿表現,因此膽囊癌的早期篩檢率極低,僅不到百分之十。 膽囊癌為何早期難以發現?

早期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無絲毫臨床症狀及表徵;根據統計,三分之二的膽囊癌罹患者的臨床症狀及表徵,或許與膽結石以及慢性膽囊炎極為相似,因此常被誤診為「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

由於膽囊癌本身也常上述疾病症狀表現出來後,經檢查才發現,但此時其癌細胞可能已浸潤到膽囊臂,甚至早期即轉移到鄰近的淋巴結或器官如胰臟、肝臟,甚或侵犯到膽囊管,因此等發現病情後的預後較差。 膽囊癌症狀有哪些?

如上述所提到,膽囊癌的症狀不具特異性,當病人出現症狀時,大部分都被當成膽結石、慢性膽囊炎做治療,若你有下列症狀時,建議仍應注意一下: 上腹部持續疼痛 食慾不振 消化不良 腹瀉 噁心 體重持續降低 黃疸 右上腹部有腫塊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膽囊癌局限於黏膜層或肌肉層,很少有症狀發生;但末期時,病人會出現黃疸、血性腹水及膽囊腫大,此時可能已是膽囊癌末期了,因此死亡率極高,5年存活率可能不到1成。 膽囊癌的高風險族群為何?

膽囊癌被視為老年人的疾病,以55至70歲間最多;因確切成因不明,因此,建議若您是以下族群,仍須特別注意罹患膽囊癌的風險: 中高年齡族群(70~75歲) 中年婦女(大於45歲) 吸菸者 體重較重、肥胖者 有10年膽結石(尤其是結石直徑大於3公分以上)並合併慢性膽囊炎的病史者 持續性無法忍受的上腹部疼痛症狀者 右上腹疼痛及腹脹而合併腫塊甚至貧血者 超音波掃描影像呈現膽囊壁增厚(正常在3釐米內)而表面不規則者 腹部X光攝影檢查發現膽囊呈現

如何診斷膽囊癌?

臨床上,醫師若觸診發現右上腹或右肋骨下緣有腫塊或不明原因的淋巴結,就得考慮是否罹患膽道系統疾病;若患者出現黃疸,且合併有發燒症狀,更要留意肝膽疾病。

至於一般的抽血檢查,可能要等到病灶影響膽管、侵犯腹腔或引致阻塞造成黃疸、發燒等,才會檢查出異常。其他如膽紅素及鹼性磷酸酵素上升,因其他疾病也會有雷同的異常,特異性不高,並不能做為膽囊癌唯一的證據。

前面提及膽囊癌較難診斷或經常誤判,因此, 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最佳工具,多數情況都可清楚觀察到膽囊的變化。電腦斷層掃描也可以觀察膽囊內之低緻密度腫瘤。 為何膽囊癌的存活率偏低?

若晚期才發現膽囊癌,癌細胞已經由淋巴擴散轉移至肝臟或其它器官,不僅難以透過手術切除,更可能因腫瘤過大,阻礙膽汁排房,併發嚴重黃疸症狀。即使進行手術,預後情況不佳,術

後 5 年存活率僅 5%左右。治療膽囊癌可以分成下列2種方法: 手術治療:以切除膽囊為主,對於早期就發現的病人來說,預後效果較佳。若腫瘤已經侵犯到肝臟、膽道或是附近淋巴,則需要考慮將這些器官部分切除,此類的病人通常都是末期,術後的存活率偏低。 化學治療:對於無法動手術者或是手術無法根除的腫瘤組織,可以利用化學療法來治療,不過,對於膽囊癌的治療功效有限。有效比例僅約10-20%。

有辦法預防膽囊癌嗎?

膽囊癌看似無聲無息,等發現症狀後,手術後存活率也偏低,那究竟有無方法可以預防?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發現以下疾病時,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膽囊: 膽囊炎 膽結石 磁化膽囊 膽胰管合流異常

此外,若是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應定期以超音波掃描追蹤;若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更應定期追蹤檢查。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