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不舉機率高出3倍!高血糖與神經病變導致性功能障礙

糖尿病患不舉機率高出3倍!高血糖與神經病變導致性功能障礙

儘管糖尿病(Diabetes)患者在性行為方面發生問題的機率偏高,但根據糖尿病護理雜誌(Diabetes Care)在2010年做的研究發現,只有約50%男性糖尿病患和19%女性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會跟醫師提及有性方面的問題。

Hello健康》建議糖友,面對醫師的問診,病人對於自己所有的健康問題,包括性行為、性功能等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和醫師諮詢,不必害羞。

糖尿病患常見性功能問題

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和神經,這種損害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性生活的問題,因此將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是防止血管和神經受損的重要方法,以下介紹糖尿病患可能出現的性功能障礙與相關性生活問題。 男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勃起功能障礙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也稱為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可能會損害生殖器或泌尿道等部位,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可能比一般男性,提早10~15年發生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也稱不舉、陽痿)。糖尿病男患者面臨的性問題,主要是以勃起功能障礙為主,在統計上,有勃起障礙的糖尿病男患者比例從20%~75%不等,是一般男性的2~3倍。(推薦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逆行性射精

糖尿病男患者可能會有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的情況,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精液在射精期間,都會逆行進膀胱而不是排出陰莖外,這是因為括約肌的內部肌肉沒有正常運作;逆行射精的精液進入膀胱後,會在排尿時一起被排出,並不會傷害到膀胱。 佩洛尼氏病

糖尿病男患者是佩洛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的高風險群,這是因為陰莖內的疤痕組織,導致勃起彎曲和疼痛的症狀。陰莖形狀有小改變和彎曲,都不是大問題,但患佩洛尼氏症的人,陰莖的彎曲或低垂,都會讓勃起與性愛這件事變得困難且痛苦。 睪固酮低下沒性慾

睪固酮(Testosterone),也就是男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逐漸下降,並可能導致一些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情緒低落、疲累等症狀,患糖尿病的男性更容易受睪固酮低下的影響,特別是年紀愈大或體重過重的人。

一些研究顯示,控制好糖尿病的病情,再搭配睪固酮低下的治療,性生活的問題可以緩解男性的性問題,不過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有些風險,並不是用於每位男性,建議充分諮詢醫師後再做治療。(推薦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生育問題

一些研究指出,男性糖尿病患可能會有生育能力的問題,精子的活動力可能會較差、導致無法讓卵子確實受精;醫師有可能會針對逆行射精的症狀來治療,建議尋求不孕門診的協助,或是擁有不孕症專長的泌尿科醫師,也可嘗試人工生殖的方法。 糖尿病女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糖尿病女患者易有的出血問題,原因可能是神經或血管損傷,而這些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使血液難進入陰道和陰蒂,限制血液流向生殖器和陰道組織,產生大多數的性問題。 沒有性高潮

雖說女性本來就比男性難達到性高潮,但糖尿病女患者想體驗高潮更是難上加難。據婦產科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需注射胰島素的中年糖尿病患,有8成的機率有性高潮障礙;至於男性病患若因糖尿病導致神經血管受損而使血流不足,也可能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難以達到性高潮。 陰道乾燥、性交疼痛

糖尿病女患者在性行為中遇到的疼痛問題,陰道乾燥是主因之一,造成陰道乾燥的原因除了是更年期等原因,糖尿病女患者容易得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和黴菌性陰道炎(Vaginal Yeast Infections)的風險也更高,這也會導致性愛時疼痛,嚴重影響性生活品質甚至是伴侶關係的維持。

為維護高品質性生活所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即使妳覺得害羞,仍應鼓起勇氣跟醫生討論性行為疼痛的問題,以便盡早對症下藥,尋回快樂性生活。(推薦閱讀:從沒高潮過?女生6個難啟齒的性愛煩惱) 性慾低下

性慾低下是每個人可能都會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不過在糖尿病患身上更為常見,經歷過性慾低的糖尿病患,常常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糖尿病才有此症狀。(推薦閱讀:沒性慾怎麼辦?10招找回活力免吃藥

根據性功能障礙的程度,可透過控制血糖來改善,這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減少壓力。良好的性生活有益健康,而健康會帶來更好的性生活,所以現在就開始改變,重新

鉀離子過低過高都不好!鉀離子的功效、10大高鉀食物吃這些

鉀離子是人體必備的礦物質之一,能夠幫助人體穩定神經以及細胞作用,平時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然而,由於現代人飲食不均衡,常導致出現高血鉀、或是低血鉀等情形,使身體出現各種病症。平常應該要如何健康攝取充足且不過量的鉀離子呢?

Hello健康》將會介紹鉀離子對人體的功效為何,介紹若是出現高血鉀或是多血鉀的症狀,應該如何透過飲食,調整體內的鉀離子。

鉀離子對人體的功效

鉀離子一般以「K」表示,又被稱為電解質,其主要功能是與鈉離子相互作用,維持細胞的滲透壓,並幫助神經以及肌肉穩定作動,故運動過後,由於電解質被汗水帶出,若不即時補充鈉、鉀離子,便有可能導致抽筋。除此之外,充足的鉀離子,能幫助人們抵抗疾病,降低罹患以下3種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飲食中的鈉和鉀和血壓有關,而國人飲食大多為高鈉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充足的鉀離子能放鬆血管,並排除鈉離子,將血壓降低,減少患病可能。 骨質疏鬆:部分實驗指出,鉀離子在人體當中能合成出碳酸氫鹽化合物。此化學物質能減少體內質流出,增強骨頭密度,預防骨折及維持骨骼健康。 (延伸閱讀:預防更年期骨鬆怎麼吃?2款超強食材保骨本、名中醫私傳好骨力!) 腎結石:離子進入尿液中,會增加尿液結石的風險。充足的鉀離子能降低鈣離子流失、進入尿液的可能,預防罹患腎結石、尿道結石。

國人每日應攝取鉀離子建議量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推薦,國人每日應攝取每天鉀攝入量為3500毫克,維持血鉀濃度為3.4~4.7mmol/L,能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降至最低。

低血鉀恐導致心律不整,透過10種高鉀食物補充

血鉀濃度低於3.47mmol/L,則可能導致低血鉀,出現疲勞、噁心、嘔吐,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肌肉麻痺、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症狀。醫生會依照低血鉀原因,開立藥物補充血中鉀離子濃度。民眾也能透過平常飲食補充鉀離子。以下是10種含有豐富鉀離子的食物: 全脂或脫脂牛奶 黃豆 毛豆 南瓜 山藥 蓮藕 番茄 鮪魚 白鯧 鰻魚

蔬菜以及水果富含鉀離子,只要依循天天五蔬果(3份蔬菜+2份水果),再將部分主食、肉類,替換為高鉀蔬食,便能滿足每日鉀離子的需求。

高血鉀恐引發心律不整,腎臟病患者需留意

血鉀濃度高於4.8 mmol/L,會出現高血鉀,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麻痺、若是高於6mmol/L,則會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狀。由於腎臟病患者排泄能力較弱,無法將多餘鉀離子排出體外,故好發於腎臟病患者。(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建議病患除按照醫師指示服藥、治療外,平時應注意飲食,避免攝取過多鉀離子,以下是高鉀飲食5原則:

1.由於蔬菜含有較高鉀離子,建議先以開水川燙3~5分鐘,將鉀離子溶入水中,清炒扮過再行食用。 2.鉀離子易溶於水中,湯頭富含鉀離子,腎臟病患者切勿飲用。 3.建議食用低鉀蔬果,如香蕉、芭樂,1天不超過2顆拳頭的量。促進排便,能排除多餘鉀離子。 4.避免食用高鉀食材,包括:咖啡、罐頭食品、醃製食品、生魚片、茶、番茄……等等。而部分中藥材也富含鉀離子,食用前應向醫師討論。楊桃則含神經毒素,以導致腎臟病患者出現抽搐症狀。 5.切勿使用低鈉鹽以及薄鹽醬油,選擇腎臟病患者專門使用的食鹽。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加速傷口癒合吃什麼?3大營養素補對好得快

受傷時,我們得妥善照護傷口才能減緩疼痛以及受傷帶來的症狀。不過除了擦藥膏外,還有多吃某些健康的食物才能加速傷口的癒合。若沒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或是飲食不均衡,都會連帶影響到傷口的癒合速度,以下就讓《Hello健康》為大家介紹要吃哪些食物才能加速傷口癒合。

加速傷口癒合吃「這些」 補足熱量、養好傷口

沒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會降低傷口的癒合速度,甚至讓傷口愈來愈嚴重,有哪些營養能幫助傷口加速癒合?以下這幾種一定要補充:

蛋白質:

蛋白質是協助人體發展,以及修補身體組織最重要的元素,同時維持體內血液、肌肉、酵素與水分的平衡。若沒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將讓傷口持續惡化,也會流失肌肉。想要讓傷口復原速度加快,需要補充優良的蛋白質,如雞胸肉、海鮮、豆漿、豆腐等,每天約攝取5~6份。

足量的維生素:

維生素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其中以維生素A和維生素C最為重要。 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的完整與活化免疫功能,維生素A可以從魚肝油、肝臟、深綠色蔬菜、黃色蔬果補充,如花椰菜、菠菜、胡蘿蔔、雞蛋、芒果、地瓜。 維生素C:可以參與膠原帶白的合成,幫助傷口癒合,具有抗氧化、淡化斑點的功效。想要補充維生素可以多吃番石榴、柑橘類、奇異果、鳳梨

適量的礦物質:

礦物質也是傷口癒合時重要的功臣,以下4種礦物質皆不可或缺: 鎂:鎂可以幫助蛋白質與膠質的生成,也是生長酵素的輔助礦物質之一。此外,鎂能夠調節焦慮的情緒,穩定神經系統。常見食物如堅果類、深綠色蔬菜、乳製品。(延伸閱讀:鎂的功效與作用: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鋅:鋅則是能量代謝以及合成蛋白質的輔助因子,促進傷口癒合。深綠色蔬菜、黃紅色蔬果、甲殼類海鮮、堅果皆能補充鋅,例如橘子、檸檬、番石榴、青椒、牡蠣等。(推薦閱讀:男人必備營養素「鋅」!6大營養功效、補鋅吃這些準沒錯) 鉀:鉀有助於人體細胞組織的正常運作,具有調節血壓的功能。常見的食物有香蕉、瓜類、馬鈴薯。 鐵:可以補足較大傷口所流失的血液,幫助身體進行造血功能,常見食物如豬肝、海鮮、深綠色蔬菜。(同場加映: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血清素補起來!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功效、含血清素食物大公開

情緒起伏和飲食脫不了關係,有些食物能幫助我們放鬆心情、舒緩壓力,而這些食物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有俗稱快樂荷爾蒙的血清素。為什麼血清素對人體那麼重要?血清素有哪些功效?而吃哪些食物可以充分補足血清素?《Hello健康》為你一次解密大公開!

血清素是什麼?血清素的4大功效

血清素(Seretonin)是單胺類神經傳導元素,存在於神經系統、消化道,以及血小板裡,能控制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神經的傳遞、腸胃蠕動、止血、收縮血管、食慾的功能等。此外,血清素還具有下列的功效: 提升睡眠品質:血清素能進一步讓人體分泌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能有效提升睡眠品質。(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減肥:血清素有助於大腦抑制神經元,以降低食慾,達到減肥的作用。 改善心情:當體內血清素濃度平衡時,可以穩定情緒,改善憂鬱、焦慮的問題。 改善偏頭痛:血清素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當體內血清素足夠時,能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率。(同場加映:偏頭痛原因仍然是個謎!3 種主要偏頭痛種類

由於血清素無法由身體自行製造,需要1種前驅物質—色胺酸(L-Tryptophan)來輔助合成。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有足夠的血清素不只是需要色胺酸的幫助,還需要搭配其他營養素,才能更有效幫助體內合成血清素: 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有助於安定情緒、減少焦慮。 葉酸:葉酸促進血清素的分泌,讓情緒更加穩定。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有助於提升血清素的濃度,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能幫助人體恢復腦力、提升休息的效率。 血清素不足:體重上升、憂鬱、失眠通通來

當特定腦部區域的代謝過快,或是血清素的合成量減少時,可能會引發下列的問題: 憂鬱、焦慮:血清素濃度與情緒的調節有關,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容易引發憂鬱、焦慮的情緒。 睡眠障礙:當血清素不足時,便會減少分泌褪黑激素,當褪黑激素量少時,則不容易入睡,或是無法熟睡等睡眠問題。 體重上升:血清素濃度不足時,將無法抑制食慾的神經元,造成食慾上升,導致體重不減反增。

3大含血清素食物:補足血清素

前面有提及,血清素需要色胺酸的合成,而色胺酸無法由人體製造,因此下列的食物是含有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而非血清素:

牛奶:含有大量的色胺酸,睡前來杯熱牛奶能有效提升睡眠。 香蕉:具有色胺酸、維生素B6、碳水化合物,能加速人體合成血清素,有助於減少失眠和憂鬱。想要趕走憂鬱的情緒,不妨來根香蕉試試看。 巧克力:具有色胺酸、維生素B6,以及鎂等各種礦物質,不僅能加速血清素的合成,更有助於減輕經前症候群。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腎臟除具代謝廢物與調節血壓功能,亦能維持身體各方面平衡,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然而,若平時未能好好保養腎臟,養成許多有害腎臟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便可能會罹患腎臟相關疾病。

部分腎臟病患者,甚至會合併出現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若想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就應在平時好好保養腎臟,戒除不良習慣。

Hello健康》將於本文介紹容易罹患腎臟病的7大族群,並提供3大腎臟保養必備的飲食秘訣與運動方法,幫助你遠離腎臟病,免於洗腎之苦。 腎臟病7大高危險族群

肥胖者: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就屬肥胖,肥胖者有較高機率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若未接受妥善治療與控制,亦可能引發腎臟病變。(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因此高齡者容易出現腎功能退化的狀況。 有高血壓者:成年人正常的血壓應

如何保養腎臟?3招護腎大法報你知

以下提供3種保養腎臟的飲食習慣與運動方法: 1. 少鹽、均衡飲食是護腎的不二法門

不只老年人會有高血壓,許多年輕人因長期食用外食,常期鈉攝取量超標,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男、女性,每日鈉攝取量分別超過建議值1.7及1.3倍,且超過3成男性已屬高血壓前期,但仍有許多人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的狀況。

由於鹽分攝取過多,容易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是腎臟病的高風險因子,因此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納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食鹽)。倘若高血壓患者能將每日鹽分攝取量控制在6公克以內,血壓平均則可下降2~8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

建議民眾若想要保護腎臟,平時就需調整日常飲食,遠離含有高納的(超)加工食品、調味料,以減少腎臟負擔。(推薦閱讀: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除此之外,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適量攝取多種顏色的新鮮蔬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堅果等食物,且使用橄欖油、芥花油,搭配清蒸、涼拌、川燙的方式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預防三高,還能降低罹患腎臟病的風險。

2. 保養腎臟:5大謹「腎」用藥法則

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患者除了應多注意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外,也需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而傷害腎臟。以下為保護腎臟必知的5大用藥法則: 避免濫用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不要亂吃來路不明(如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中藥及偏方。 服用慢性病藥物,宜按照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減藥或調藥。 若須服用藥物或保健食品,需請教醫師,避免自行購藥服用。 切勿相信密醫或偏方,若想服用中藥,應另找擁有合格證照的中醫師,請其開立處方。

3. 規律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

規律運動不僅能幫助肥胖者控制體重,對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具有不錯的效果,建議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以維持基本體能與身材。

若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每週則應進行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建議可加入高強度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提高減重、燃脂效果,以及搭配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肌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以防肥胖所致的腎臟病找上你。

認識泌尿系統:功能構造與常見泌尿疾病

泌尿系統的定義

泌尿系統的涵蓋範圍或許比你想得廣,當聽到「泌尿系統」,可別覺得只有膀胱和尿道,事實上,還包括了腎臟、輸尿管等器官。泌尿器官主要負責將體內的多餘水分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另外還扮演平衡人體電解質、造血、骨質代謝、內分泌調節、血壓控制等角色。 泌尿系統的構造

泌尿系統包括左右兩顆腎臟、左右兩條輸尿管、膀胱、內外兩道括約肌、尿道。在分類上,泌尿系統又分成上泌尿道的腎臟和輸尿管,以及下泌尿道的膀胱和尿道。

腎臟

腎臟的外觀與蠶豆相似,位於脊椎兩側,左右各1個,可製造尿液及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簡稱 EPO)。腎臟外圍有脂肪層保護,每顆腎臟約有100萬個過濾單位,稱為腎元,由1個腎絲球(球狀的微血管團,負責過濾)和1條迂迴曲折的腎小管(負責再吸收、分泌及運送形成的尿液)所組成。 輸尿管

輸送尿液至膀胱的管子稱作輸尿管,長約25公分;尿液匯集在腎臟的腎盂後,便通過輸尿管流向膀胱。輸尿管壁的平滑肌(不隨意肌)會蠕動,將尿液往下推送,每10~15秒就有一小段尿液進入膀胱。膀胱和輸尿管之間有防止尿液逆流的功能,所以尿液進入膀胱後不會流回輸尿管。 膀胱

主要功能為儲存尿液。(推薦閱讀:認識膀胱:位置、構造、功能、保養照顧) 尿道

尿道自膀胱底直通體外,尿液由此排出體外,女性尿道約長8公分,男性尿道約長20公分。

泌尿系統的功能

泌尿系統負責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推薦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 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人體內的腎臟負責製造尿液,再經由腎盂收縮將尿液擠進輸尿管,輸尿管蠕動後便會將尿液排入膀胱內。

膀胱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儲存尿液,可以裝下300~500毫升的尿液,膀胱壁的適應力極佳,容易被拉長也容易復原,且膀胱的壓力不會隨儲尿體積直線上升,可以保持在10毫升水柱的低壓力。膀胱的另一功能是排尿,排尿時,尿道擴約肌會放鬆,加上膀胱的連續收縮,以每秒20毫升左右的速度將尿液完全排出。

尿道擴約肌負責確保蓄尿階段不會漏尿,當膀胱裡尿液很多壓力上升,或者咳嗽、運動、腹部用力壓迫膀胱時,尿道擴約肌會適時的收縮以防止尿液滲漏。(延伸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排尿系統的功能

排尿系統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儲存尿液,二是排空尿液。尿液的儲存最主要依賴膀胱良好的穩定性及適應性;尿液的排空則需要1個完全通暢的尿道,以及膀胱逼尿肌有力的收縮,才能在儲尿階段把尿液儲存在膀胱裡面,然後在能上廁所的地方把尿液排空。

排尿是個複雜的生理動作,由大腦到膀胱的任何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的病變,都可能會影響膀胱的排尿動作。整個過程牽扯到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和體神經等3大神經系統一起支配下的尿路系統。

副交感神經負責支配膀胱收縮;交感神經則是加入骨盆神經叢,支配膀胱頸及內括約肌;體神經支配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底肌肉群,負責尿道外括約肌及周遭連動肌群的收縮與放鬆。

泌尿系統的疾病

泌尿道感染雖大多不致命,但卻影響個人社交活動及全家人生活品質,常見的泌尿系統的疾病包含: 腎臟疾病 膀胱疾病 攝護腺疾病(延伸閱讀: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泌尿道癌症 尿路結石 尿失禁 泌尿道(尿道)感染(推薦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泌尿系統的初步檢驗 1. 測餘尿

觀察、評估解尿是否乾淨。 2. 泌尿系統超音波

觀察腎臟有無水腎、結石、膀胱結石情形。 3. 腹部 X 光

檢查腎臟、輸尿管、膀胱內是否有結石,也可以察看骨骼結構及腸氣分布。 4. 抽血檢驗

可檢查腎功能、攝護腺特異抗原、白血球、發炎指數等。

5. 尿液檢驗

可檢查尿潛血、尿蛋白、發炎細胞、紅血球等。(推薦閱讀:驗尿:原因、流程、前後須知、尿液檢查結果) 泌尿系統的進階檢查 1. 尿路動力學檢查

檢查膀胱的壓力及尿道括約肌收縮的情形。 2. 腎臟核醫顯影

可得知兩側腎臟各別之功能,並觀察有無阻塞性腎病變。 3. 24 小時尿液收集

檢查腎臟代謝是否正常。

4. 靜脈注射腎盂照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簡稱 IVP)

觀察腎盂、腎臟、輸尿管的形狀、評估腎臟過濾功能、有無腎臟及輸尿管結石情形。 5. 膀胱尿道攝影

觀察膀胱及輸尿管有無逆流情形、膀胱之外形及尿道有無阻塞。 6. 膀胱鏡檢查

檢查是否有膀胱病變,如結石、膀胱癌等。 7.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

進一步檢查泌尿系統結構及其周遭部位可能的變化。 泌尿道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泌尿道感染可說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門診的病患中,約有 20~25% 的病例是泌尿道感染。女性病患常見的泌尿道感染是膀胱炎;男性病患則主要是攝護腺炎或附睪炎。(推薦閱讀:預防泌尿道感染:膀胱炎與尿道炎的原因與症狀)

有些人因為工作不能隨時上廁所、習慣憋尿等,都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例如司機、股市營業員、老師、護理師、穿無塵衣的工人等。除了工作因素,其他泌尿道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如下: 一般女性(懷孕或更年期會提高風險) 孩童 老年人 經常便祕者(同場加映:便祕的原因與預防:總是大不出來的 5 大原因和解決方式) 長期臥床病人 先天性泌尿路畸形患者 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泌尿道結石患者 腎臟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有益泌尿系統的營養補充品

要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及結石形成,最重要的方式是攝取足量的水分,除了因腎臟或心臟病需要限制水分攝取量的患者外,一般建議每日尿量應達到1,500毫升左右。

此外,可以藉由保健食品或輔助藥物的療效,來預防泌尿系統疾病的復發,常見的營養補充品有以下3種: 蔓越莓

蔓越莓的果汁、果乾、萃取物製成之錠劑、細粒包、膠囊等等,都被廣泛的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但糖尿病患者,或是需要尿管留置、神經性膀胱等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族群並不適合。 維生素C

維生素C能有效減少人體內的細菌量,例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葡萄球菌。(延伸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維持腸道內菌叢生態和正常酸鹼值,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延伸閱讀:膳食纖維護腸道~補充β-葡聚醣好處多)

趕快找本書來看!閱讀可防失智、減壓,還能改善憂鬱症!

閱讀除了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生活壓力,也可以改善健康、為生活帶來幸福及充實感。其實書籍是很棒的休閒娛樂,每本書都有獨特的故事,也不必擔心如3C產品般受電量限制。

此外,閱讀亦具有平靜心情的效果,能清除心理的負面想法,有助於改善憂鬱症(Depression)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甚至降低失智症的發作風險,以下《Hello健康》為你整理5個閱讀所帶來的好處。 1. 減輕壓力

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力高達60%,當壓力過大時,中風風險會提高50%、心臟病風險會提高40%。當然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但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方式來減輕壓力,避免讓它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閱讀就是其中一項好選擇。(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根據英國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研究發現,閱讀可以降低68%的壓力值,甚至比聽音樂或散步的效果更好。神經心理學家大衛劉易斯博士(Dr.David Lewis)發現,只需6分鐘閱讀時間,無論是報紙或書籍,都可使心率減慢和緩解肌肉緊張。

2. 讓人變聰明

閱讀可以增加腦中的詞彙量,促進智力發展。研究發現,年紀愈小的小孩,若閱讀能力愈強,則可能愈聰明。

一項2014年發表於兒童發展雜誌(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發現,7歲時閱讀能力較強的兒童,在智商測驗中的得分高於閱讀力較弱的兒童。

3. 減少焦慮

閱讀可減少負面思想,讓人不易感到焦慮及憂鬱,並對大腦有撫慰作用。當人透過書中角色在故事穿梭時,便會不自主地遠離負面及焦慮想法。

此外,閱讀還可減少與他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幫助治療如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推薦閱讀:焦慮症是什麼?6大類型你可能都聽過)

4. 更有同理心與社交技巧

2013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常閱讀小說的人,更能理解人們的信仰、慾望和想法與自己的不同,也就是更有同理心。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的研究作者基思.奧特利(Keith Oatley)認為,小說會使讀者與書中角色連結起來,讓讀者容易對現實中的人產生更多共鳴,進而發展人際關係。

5. 減緩認知能力的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腦部功能會逐漸退化,但部分研究指出,閱讀除了可幫助減緩並預防認知能力衰退,還有助於避免更嚴重的認知障礙,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美國若許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於2013年在神經病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發表研究指出閱讀和其他刺激心智的活動,可能會減緩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發生,該研究針對294名平均年齡89歲的年長者,在他們死亡前約6年開始調查研究,並分析他們的大腦,發現在早年與晚年有閱讀及寫作習慣,或其他心智刺激活動者,他們的大腦較少出現失智症患者常有的病變與斑塊。

3招養成運動習慣!設立簡單目標,規律運動好處多

現代人的工作型態經常久坐,若能每天抽出時間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亦能降低肥胖與慢性病的風險。然而,儘管規律運動好處多多,對於習慣下班後回家追劇、當沙發馬鈴薯的人而言,要建立固定運動的習慣實非易事。

究竟該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三分鐘熱度?不妨嘗試看看《Hello健康》將提供的3個小訣竅,幫助你找到運動的樂趣,以便持之以恆的享有運動帶來的好處。 設立目標循序漸進,養成運動好習慣

若無固定運動習慣者,在下定決心開始運動時,應避免追求太過遙遠的目標,以免因難以達成而氣餒,甚至就此放棄。舉例而言,若想開始練習慢跑,與其先設定自己一定要跑完5公里,不妨可先要求自己持續慢跑20分鐘開始,再根據自己的表現修正,訂定一個務實、可達成的目標。

若發現目標很輕易就達成,那麼便可以再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提高慢跑時間、增加慢跑距離或提高跑速,每次略為提高設定的難度,不僅可提供自己挑戰的動力,每當達成目標時亦可感受到豐富的成就感,支持自己繼續保持運動習慣。(延伸閱讀:跑步好處多!9 撇步幫助養成晨跑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應至少進行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或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次運動至少10分鐘,相關運動類型舉例如下: 高強度運動:跑步、游泳、球類運動、快速騎腳踏車 中強度運動:快走、跳舞、園藝、家務

除了有氧運動外,亦建議搭配重量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肌肉量,降低未來因老化而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運動要擇己所愛,養成習慣並不難

無論從事任何行為,保持熱忱總是讓其持之以恆的動力來源。以運動為例,即便有許多朋友推薦你嘗試慢跑,若你在跑步過程中感到十分無聊或痛苦,其實無須勉強自己。

運動百百種,總有一種適合你,若對運動毫無頭緒,建議可先從許多人從事的運動開始,例如慢跑、游泳、打籃球等,或者也能嘗試比較冷門的運動,如拳擊、跳舞、舉重等,在過程中逐漸摸索,試著找出一項你真心喜歡的運動,有助於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

習慣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時間」是放棄運動最常見的藉口,但其實這是把運動當成可捨棄的選項。若以食物為例,不管你每天選擇要吃哪些東西,內容總不脫各種主食、肉類與蔬菜水果,但調味料的添加卻是可有可無。對於把運動當成調味料者,自然難以養成運動習慣。

若能改變心態,將運動和吃飯視為同等重要,每個人都能在一天中挪出時間運動,或是盡量增加活動量,例如盡量走樓梯而不搭電梯,或盡量站而不坐;很多休息耍廢的時間,其實也都可以拿來運動。

雖然養成運動習慣並不容易,但一旦成功,你將會享有運動的諸多好處,如增強體力、紓解壓力、保持樂觀、預防肥胖與慢性病等,因此,現在就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吧!

手腫起來怎麼辦?運動後手指腫脹,3方法幫助手指消腫

運動後除了神清氣爽、改善心情之外,有時也會造成身體不適,如在運動過程中不小心發生輕微撞傷或扭傷、在炎熱環境運動而流汗過多導致頭暈或脫水,亦有許多人出現運動後手指腫脹的症狀,握拳時無法完全握緊。

究竟為何運動後手指會腫脹?《Hello健康》將為你說明運動後手腫的3大原因,並提供4個預防小撇步,降低手指腫脹的發生機率。 運動後手指腫脹3原因

運動手腫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原因可能有下列3種:

1. 與血液循環相關

運動時,身體各器官與肌肉對於能量的需求提高,使人體大部分血液必須流至這些部位,導致末梢部位,如手指的血液流入量減少且溫度降低,進而引發手指血管擴張,以便讓更多血液流入,使溫度提升。

此外,身體為了排出運動時所產生的大量熱能,亦會驅使血液流向接近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以加快身體散熱速度,因此手指腫脹也可能合併出汗增加發生。

2. 手部缺乏活動

由於手指腫脹經常發生於長時間行走或散步後,因此有一派說法認為,走路時因雙手皆低於心臟,且未使用手部肌肉,導致血液回流量減少,使得血液積聚在雙手,引起腫脹,雖然雙腳距離心臟更遠,但因走路過程需仰賴兩腳肌肉協同運作,因此較不會發生腳部腫脹。(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消水腫?喝紅豆水有效嗎?5種消水腫食物大公開) 3. 電解質失衡

人體體液當中含有鈉、鉀和等電解質,當這些電解質不足或過多時,便可能產生電解質失衡,導致水腫(Edema)。

眾所皆知,鹽分是電解質的重要來源,一旦吃太多重口味、過鹹的食物,便易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鈉)過高,而引發水腫。

然而在運動時,人體不僅會大量出汗,促進鹽分排出,亦需不斷補水來補充喔流失的體液,反而可能導致血液中的鈉量過低(電解質過低),使手部出現浮腫的現象,其中又特別好發於運動時間愈長、流汗劇烈的運動。

舉例而言,馬拉松跑者就有較高機率出現低血鈉症(Hyponatremia),因為他們得在短時間補充大量水分,當血中鈉量過低時,水可能會進入細胞,引發水腫,也可以說是「水中毒」而引起。

嚴重的低血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昏迷、中樞系統損傷與死亡。

簡單4撇步,預防運動後手指腫脹

大部分運動後手指腫脹的情況,通常可於半個小時內自行消腫,並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但若腫脹情況遲遲不退,建議就診詢問醫師,了解是否有痛風或關節炎等症狀,以下提供預防運動手腫的4個小技巧: 注意鹽分和水分的補充:建議在運動前、中、後,皆應適度補充水分,避免在短時間內牛飲,引發水中毒。此外,長時間的慢跑或是出汗量較大的人,亦可考慮補充運動飲料,以免身體鹽分流失過多而引發水腫。(同場加映:運動就該喝運動飲料?視運動程度而定)

不定時活動雙手:民眾在散步時,不妨可採雙手不時前後畫圓,或是緊握再放鬆等方式,適度活動雙手肌肉,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不要戴戒指:配戴戒指或是較緊的手套等,可能會加劇手指腫脹的不適感,尤其戒指在手腫時,可能難以拔出,亦可能於運動過程造成他人受傷,如打籃球時刮傷手臂或臉頰。 涼爽場地優先:天氣愈熱,運動後手指腫脹的機率也愈高,因此建議民眾避免於正中午進行戶外運動,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應優先選擇室內運動場地,不僅有助降低手腫與中暑的風險,也可避免曝曬於過量紫外線下,減少曬傷或皮膚癌的罹患風險。(延伸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如何辨別包莖、包皮過長?4情況應割包皮,擺脫包莖束縛

正確清潔男性外生殖器,可有效降低私處異味與感染風險,但若有包皮過長或包莖的問題,則有可能導致陰莖清潔不易,導致罹患龜頭炎等病症。

然而,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包莖?若有包莖情形,一定需要動手術將包皮割除嗎?

Hello健康》與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會在文章中介紹如何分辨包皮過長與包莖,並提供包莖的改善與治療方法,讓龜頭重見天日。

包皮是什麼?有何用途?

包皮是包裹著龜頭的皮膚,自男嬰胚胎仍在母親腹中發育時,包皮便會生成並連同陰莖一起生長,具保護龜頭的作用。

若是男性須進行尿道下裂手術或燙傷時,包皮也能作為良好的醫療材料,幫助重建尿道或進行植皮手術。 包莖VS包皮過長 包皮過長(Redundant prepuce)

包皮過長意指包皮長到覆蓋整個龜頭的狀況,但若可將包皮向後推至冠狀溝後並進行清潔,便無大礙。

倘若只能褪下部分包皮,露出部分龜頭,或是包皮與龜頭緊緊相黏,難以向後推,便屬於包莖。 包莖(Phimosis)

包莖指的是包皮前端狹窄或包皮和龜頭相黏,導致包皮無法順利推到陰莖冠狀溝,露出完整龜頭。包莖可細分為生理性包莖以及病態性包莖:

生理性包莖:約95%新生男嬰無法完全顯露龜頭,但隨著年齡漸長,包皮便會慢慢褪下,使龜頭露出。10歲以上的生理性包莖者約10%,直至青春期會下降至僅1%左右。

(家長勿硬性幫孩子剝離包皮,以免造成外傷、發炎,引發病態性包莖,若擔心孩子有包莖情形,建議先諮詢泌尿科醫師,以確認是否須進行手術或可持續觀察。)

病態性包莖:指包皮因外傷、發炎、結痂,而無法退至冠狀溝,而引發尿騷味、小便疼痛、細尿、包皮水球狀鼓起等症狀。

什麼是嵌頓性包莖?

嵌頓性包莖好發於包莖或包皮過長者,因包皮開口狹窄,導致包皮推至冠狀溝後卡住,無法向上推回,造成包皮緊勒龜頭而引發龜頭缺血、腫脹及發紫的症狀。

嵌頓性包莖屬泌尿科急症,若患者未立即就醫,龜頭缺血過久甚至會造成龜頭壞死。

包莖可用類固醇治療!嚴重包莖者須割包皮

由於包莖清潔不易,也可能在性行為時引發疼痛或提高感染風險,傳統上建議包莖者皆須割除包皮,降低尿道炎及龜頭炎的風險。(延伸閱讀:割包皮要不要用包皮槍? 專家幫你分析手術優缺點

然而,考量到新生男嬰接受包皮手術的風險性,近年則建議可使用類固醇藥膏輔助包莖者將包皮褪下。

類固醇藥膏可幫助包皮皮膚變薄,讓包皮較易向後退下,通常須持續塗抹患部2~4週才會有明顯改善。

什麼情形應該進行割包皮手術

若是出現以下症狀,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割包皮手術: 經常有包皮炎、龜頭搔癢、紅腫、疼痛、分泌物或包皮垢。 小便時因包莖受阻,導致包皮鼓起或排尿困難。 包皮末端過度閉合,形成錐形,已無法翻開清洗。 經藥物治療無效。

4類人不建議割包皮

包皮環切術能夠有效改善包莖症狀,但患者若是有以下症狀,則不建議進行手術: 尿道下裂 隱匿性陰莖 包皮炎急性期 凝血功能異常

吳振宇醫師表示,包皮環切術雖不是大手術,但仍可能在術後出現感染、包皮壞死、包皮切太多或不及的風險,且包皮是可供部分手術所使用的珍貴醫材,故目前醫師皆不會在沒有符合手術適應症時,建議動刀割包皮。

若有包皮過長或包莖困擾,建議先就診評估是否有割包皮的必要,再進一步討論手術方式。(延伸閱讀:割包皮手術怎麼選?包皮槍VS傳統環切術差別:來一槍好得快!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