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非攝取纖維就好!胃癌末期飲食原則這樣做

便祕非攝取纖維就好!胃癌末期飲食原則這樣做

對正接受胃癌治療的患者來說,胃癌本身或其治療都可能會影響食慾、飲食習慣,包含吸收和消化食物的過程,並引發噁心、嘔吐、腹瀉、便祕、體重減輕、容易飽等腸胃問題。即使進食感到疲累或不適,均衡營養仍是治療效果的關鍵,本文將探討在治療期間與末期的胃癌飲食原則,患者不必太擔心,癌症治療團隊會同營養師幫助調整飲食問題,讓症狀慢慢消退。

胃癌飲食諮詢重要事項

有專業營養師的協助,胃癌患者就能避免攝取會干擾其治療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對此,美國非營利組織胃癌基金會(Gastric Cancer Foundation)建議,患者或家屬可以先諮詢營養師這三個問題: 胃癌手術後的食物選擇 胃癌飲食禁忌 如何避免胃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指吞嚥的食物太快到小腸而引致腸胃的症狀) 如何吃得對、吃得好

胃癌飲食守則

較理想的情況,當然還是維持均衡飲食,這包含適當做些營養調整,像是吃軟質、低纖維的水果、煮熟的蔬菜,以及少纖維的優質蛋白質,好比說,以雞蛋取代肉排、魚類取代蝦蟹等甲殼類,或平滑堅果醬取代生堅果。此外,也應少吃辛辣食物、添加糖含量高的加工類食物,包括糖果、零食、蘇打水,以及含糖飲料。

胃癌患者的飲食方式需遵循醫囑,大致飲食原則如下: 攝取優質、足量的蛋白食物:每日攝取 4~8 份的優質蛋白質,能幫助身體修復細胞組織,同時強化免疫系統機能。例:雞蛋、瘦肉(雞和魚)、豆類、大豆製品、堅果和堅果醬、乳品類(牛奶、優格、起司)。但要留意,胃切除手術或會引發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可藉調整乳製品的攝取,再看身體的反應。 避免精緻高糖飲食,選煮軟的全穀雜糧類:治療期間避免攝取對腸道的刺激性,選煮軟的全榖雜糧類為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來源,幫助供給身體能量。例:燕麥、糙米、全麥麵包和麵食。 多樣化搭配,攝取各種蔬果:提供身體抗氧化劑抗癌,建議選各種顏色的蔬果種類,並以每天吃五份蔬果為目標。 食物烹調軟爛,搭配好油脂來源:避吃多炸物和油脂食物,可改用水煮。好油脂包括:酪梨、橄欖油、堅果及種子。 飲食乾溼分離,先選固態食物:乾溼分離的飲食原則,先吃固態水份少的食物,再選擇飲食中的液體,如湯、水等,或是在兩餐中間飲用,能避免造成小腸大量負擔,或加重傾食症候群等不適症狀。

(同場加映: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胃癌飲食建議少量多餐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提醒,胃癌治療期間切勿節食,倘若發現有進食困難,或體重減輕了,請還是盡可能地吃,趁有食慾的時候吃,吃讓你覺得有食慾的食物。另外,亦可採少量多餐,約每兩到三小時就進食一次,可從一天三餐改為一天六餐,同時確保攝取足夠的卡路里和食物營養,這能減低治療的副作用,以及胃傾食症。

有的醫師也會建議患者在進食後保持站立,其他方法還有做成奶昔、果汁或冰沙。至於胃傾食症,除了少量多餐、少吃甜食甜飲,先於餐前或餐後喝液體,這或有助於舒緩其症狀,任何問題請向醫療照護人員諮詢。

有的胃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吃喝的問題,但藉由靜脈輸液營養,亦可直接將維生素和礦物質補給品直接注入身體。較罕見的病例,則要依賴臨時餵食管做營養補給,其可分為腸造口(Jejunostomy tube,簡稱 J-tube)和胃造口(Gastrostomy tube,簡稱 G-tube)兩種,前者屬較常見,其藉由手術於腹部開個小口,讓營養直接注入小腸中。 胃癌末期飲食建議

於胃癌末期,患者的飲食問題通常會惡化,而胃癌治療目的乃為控制營養相關的症狀,幫助維持健康生活品質。以下舉出四個胃癌末期飲食原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提醒,胃癌末期飲食問題和其治療副作用並不同,以下做逐一解釋。 腸胃阻塞採靜脈注射

當發生完全腸胃阻塞,醫師會要求患者住院,並停止進食,改用靜脈注射,補充身體所需的水份和營養。此外,可能也需要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簡稱 NG tube)治療,其會從鼻子直通往胃部引流胃部內容物,如胃液、氣體、 水,舒緩患者的不適,同時讓腸道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候,適當的休息能使腫脹的腸道消退,進而解決胃腸阻塞問題。

對有些人來說,減低飲食中攝取的纖維有助緩解腸胃阻塞症狀,但這也會減少糞便的量。低纖維飲食包括有:燕麥、麵包和麵粉、飯和麵食、馬鈴薯、蛋糕和餅乾、蔬菜、水果、肉類和魚、奶類和乳製品等等。

便祕不是攝取纖維就好

患者請留意,便祕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羞恥,或難以開口,但仍要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置之不理只會造成更多健康問題。在飲食調整上,可加入含纖維的食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必要時,醫師或會給予瀉藥,但是,若患者除了便祕還有嚴重腹痛及嘔吐等症狀,則可能有腸胃阻塞的現象,攝取過多纖維只會惡化症狀,應儘速求醫。(同場加映:為什麼會便祕?總是大不出來的5原因和預防方法) 脫水要避免請多補水

胃癌末期患者或不想吃和喝,往往會使身體容易脫水,因此,請盡可能於每一到兩小時補充水份,即使是喝一口。其他方法還有像調整飲食,醫師或也會給予特別的流液,但此飲食方法在胃癌末期不一定最有效。 惡病體質者能吃就多吃

又稱消耗症候群(Wasting syndrome)或厭食性惡病質症候群(Anorexia-cachexia syndrome),多數胃癌末期患者都會有這一病症。於胃癌末期發作的惡病體質絕不只是沒食慾,患者也會感到很沮喪和無力,目前為止,醫療上只能暫時性改善其症狀。所以,若能吃,就請儘量吃,雖然吃無法解決惡病體質,但至少能幫助穩定體重減輕問題,進而提升情緒和能量,使生活品質更好。

脫單很難?教你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現代人賺錢不易、買房不易,連「脫單(脫離單身)」也是難上加難。內政部公佈2021年人口資料,結婚對數為11萬4,606對,結婚率千分之4.88,創11年來的新低,但仍有多人期盼進入婚姻,因此才會有這麼大的「婚配市場」,包括聯誼、相親、交友網站或是軟體等。

聯誼總是很緊張?不知道要跟對方說什麼?參加無數聯誼但都沒有遇到適合對象?《Hello健康》邀請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向你說明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聯誼、相親過時了?

聯誼、相親到底是不是老掉牙的活動?這讓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流行文化來回答吧! 2019 年熱播的神劇「俗女養成記」就有相親的情節,更不用說日劇、韓劇時不時出現聯誼的橋段。連美劇「聯誼會(GRΣΣK)」都在探討大學生在兄弟會(Fraternity)、姐妹會(Sorority)交際、認識朋友的故事。可見,線上的交流的確變多了,但是實體的活動也沒有完全消失。

聯誼必勝的5大成功心態 1. 聯誼其實和玩交友軟體差不多

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在受訪時表示,如果在單身聯誼、相親前覺得緊張,不妨這樣思考 – 如果使用過交友APP或交友網站,就表示你對相親、聯誼的「經驗十足」。試想,在手機上按一按,就可以把對方的資訊都看得一清二楚,這跟單身聯誼、相親前拿到的一堆「身家調查」後的個人資料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你如果熱衷網路交友,相親、聯誼對你來說其實一點也不陌生。

不過實際上跟對方碰面,的確有更大的挑戰,林醫師也給了以下的綜合建議:   2. 要瞭解別人,必需先瞭解自己

林醫師提醒道,在日本有「婚活」(發音:Konkatsu)一詞,就是「結婚活動」的縮寫,代表未婚男女積極參與各種能夠有助於成家的活動。其實婚活是從日文「就活」(發音:Shukatsu),也就是「就職活動」演變而來。就活對日本大學生可是重要非凡,在畢業前就要拼命面試,拿到未來公司的內定才行。婚活的概念像是求職一般,要花時間、要很拚、很競爭,才能尋覓到未來的人生伴侶。 

所以林醫師建議,在聯誼、相親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個看似「認識新朋友」的過程,其實跟面試很像。在求職的時候,對自己的強項、弱項有所掌控的話,能夠發揮優點、縮小缺點,更容易找到工作。在聯誼時,也要對自己預想的表現聊若指掌,也更容易脫穎而出。

以同樣的比喻來說,找工作時我們會設定符合自己標準的公司、單位來投履歷,也會掂掂自己的斤兩,試想自己最好與最差會投身在何處。那麼參加聯誼,一樣要給自己訂定心儀的對象要符合什麼條件,跟自身的特質有無對應,過高與過低都有損配對成功的可能。

3. 聯誼第一印象決定80%的分數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真的不是老生常談。第一次見面,的確要花點心思在穿搭上面。並非要一擲千金,而是延續上述對自己了解,做出符合自己身材的打扮。舉例來說,如果覺得自己的小腿太粗,就不應該穿短褲、短裙。 4. 聯誼不要陷入「比較 — 競爭 — 評論」的循環

畢竟單身聯誼活動也是群體活動,當你發現旁人看似更有「市場」的時候,心情一定會受到影響,隨之也會更想表現自己,而內心也會不停為潛在對象打分數。所以一定要給自己心理建設為先,畢竟「人比人,氣死人」心情不好,臉色難看,也很難認識新朋友。 5. 聯誼或多或少都會帶點討好的成份

在心儀的對象面前,的確很難「不動如山」,但是更有可能「亂了陣腳」。如果發現自己為了贏得芳心或是想要讓男方多跟你講一句話,卻開始「插科打諢」說些讓場面尷尬的冷笑話。也許你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但請你放輕鬆,別太過苛責。為了討好而失去自己,也算是是擇偶時期的一種常態。

林醫師也說,我們在特定的場合,反射性地要去討好那個環境裡的其他人,會順應著社交禮儀戴上「無形的面具」而言不由衷。所以在聯誼、相親時,無論自己還是對方都無法展示真實的自己。不過這樣的狀態無法長期維持,而看見對方的真正的樣貌,以及讓對方看見自己真正的樣貌,其實更加重要! 聯誼、相親之下的省思

日本社會學家,東京工業大學的名譽教授橋爪大三郎便指出:「……婚活……如今卻像包裝好的套餐商品,似乎要把風險降到最低……選結婚對象就像是在從衣櫥裡頭挑選衣服似的……是真的相愛嗎?彼此的腦中只剩下算計,完全沒有戀愛兩個字可言……」

相對於日本,台灣市場上為數頗多的聯誼活動,總是設下重重限制。年齡、財力、外貌幾乎都成了關卡,無法達標的人也無法參與未婚男女的活動。但是婚姻的媒合若只是條件的評比而已,那真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國內的研究也顯示:社群網站上的使用者若是比較心態愈高,他的負面情緒與寂寞感也隨之提升。在虛擬的網路世界看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的貼文、照片、按讚數就能讓我們夠鬱悶了,那麼實際參加聯誼活動時遇見條件出眾的競爭者把自己心儀的對象給追走了,心情一定更是淒慘!

在漢人社會裡,婚姻,還是帶著一點「買賣」的現實意味。不然怎麼會有聘金、嫁妝這種類似交易的儀式?但是我們好不容易進入自由戀愛的時代,要體會一個人的好,最好別僅僅是把他的生命歷程歸納為幾組數字而已。

每天疫情新聞看不停?疫情愈嚴重愈想看?小心你可能對負面新聞上癮了!

隨著疫情持續延燒,每天大家都不停地滑手機、看新聞,深怕漏掉任何資訊。不過在短時間內大量汲取壞消息,對我們真的是利大於弊嗎?

Hello健康》向你說明人為何會習慣一直看新聞,以及該如何適時地克制自己,不要頻繁看新聞或被新聞的負面消息影響。

人類天生被壞消息吸引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老祖宗其實已經把現代新聞的精隨定調好了。標題越聳動、可怕、悲慘、嚴重,越是能抓住眾人的目光,我們也聽過很多倡議人士希望能促成「媒體自律」,但是真的只能責怪電視台與報社用嚇人的標題搏眼球嗎?

其實,就算媒體刻意推廣「好消息」,我們也不見得會買單。這是因為人類有所謂「負向認知偏誤(Negativity bias)」的傾向。負向認知偏誤促使我們對負面新聞的興趣大過於「好消息」。研究指出,負面的資訊比起正向的訊息,在我們的大腦裡會被更徹底地審核、吸收。

試想我們在面對讚美與批評時,絕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他人負面的評論必定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從演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祖先一定會對負面訊息更有警覺心,不漏掉可能會引發「惡果」的風吹草動,才能在野獸環伺、氣候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

對正面的事物不加留心並不會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如果我們的老祖宗對一些「狀況不妙」的訊息掉以輕心,早就被獅子、老虎抓去打牙祭了!人類也早就絕種了!

所以這一波疫情會讓我們的「本性爆發」,更想了解與追蹤肺炎的最新發展,就算染疫的人數攀升,我們看了心驚膽顫,還是想要知道更多,直覺上深怕漏了什麼重要資訊,會傷害的自身與家人的安危。但是同時,我們卻也壓縮大腦接收了好消息的空間,像是外國疫苗慢慢購入、國產疫苗研發中、雙北陽性快篩率降低、簡訊實聯制上線等等議題,都無形中被我們忽略。

透過看新聞、囤積日用品,追求確定性與安全感

當大環境的狀況不甚明朗的時候,我們更想要追求一個確定性。接收疫情相關的新聞,以為自己更了解現在的局勢,但這並沒有辦幫助我們拿回對生命的主控權,反而讓我們的警覺心與焦慮感「大量噴發」。這股擔憂隨著新聞的播報流竄到大賣場與超市裡,當民生日用品都被搶購一空時,也反映出民眾的不安。

更雪上加霜的是,人類還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傾向,表示我們會一昧地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信任站在自己這一邊的資訊,簡而言之,民眾寧願照單全收同溫層的新聞,而不想了解另一個陣營的想法。不過這次的同溫層已非對立的政黨,而是被感染的恐懼,所以反而更容易陷入不斷關心壞消息的惡性循環裡。 如何斷開 COVID-19 的負面報導 

我們要如何走出被負面新聞困住的泥淖之中?既然媒體是個問題,那麼必須由媒體下手,有專家建議,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啟了新聞推播,殊不知這是需要慎選的,而非以及時、方便為前提。如果近期疫情的新聞使我們心情「鬱卒」,就應該暫時把這項功能關掉,讓惱人的資訊不再佔據自己的螢幕。

同時也要意識到如果在網路上的搜尋越多以疫情為主的新聞,經過演算法的分析,與肺炎相關的訊息和廣告也會自動推送到眼前,源源不絕且無法逃避。在關心防疫之餘,多多搜尋其他的議題,也能夠有助於降低手機、電腦、平板被負面新聞綁架。(延伸閱讀:網路成癮了?4方法「社群排毒」一下) 轉發疫情相關消息前,切記停、看、查

當我們看到壞消息時,還會出現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要「轉傳出去」。這當然是人之常情,可怕的新聞不通報給親朋好友,難道要大家一起遭殃嗎?双悅診所的身心科林宏醫師於訪問中表示,這樣的「分享衝動」在疫情之下可能會適得其反。

這是因為一再地傳播負面的消息,只會讓親友倍感資訊爆炸,好意可能就成了壓力。而如果轉傳的消息與現有的新聞內容上有衝突、對立,或是訊息支離破碎不完整,更容易造成親友的困惑,還可能加深混亂的心情。所以親友間話題,還是以傳遞正向訊息最好。

要小心的是,想要轉傳訊息到最後卻轉發了假訊息,那麼真的是「覆水難收」,還會被罰錢!謠言止於智者,面對各式各樣的訊息如果無法確定真偽,先上衛福部疾管署的假訊息查證管道再說,千萬不要被資訊內容嚇到就急著發出去了! 不要為了壞消息與親友撕破臉

負面訊息除了帶給我們壞心情之外,還引發與親友間的衝突。疫情之下,大家的情緒都非常緊繃。林醫師表示,許多人在網路上因為對疫情的政策、發展等等有不同的意見,跟其他人因此大吵特吵,用以發洩怒氣。但是查核假訊息,並非拿來跟別人「冤家」的,應該是用來穩定自己的情緒。(延伸閱讀:總是莫名暴怒生氣?檢視4種憤怒原因

看到親友竟然在轉傳負面的新聞或是未經證實的訊息,我們的情緒一定也會受到影響。林醫師建議,對親友先別想要開導或是指責,要知道對方「攝取」過量的壞消息,其實只是表示她/他很焦慮。我們最好是以關懷取代批評,從真誠的噓寒問暖開始。對方如果很執著未經證實的訊息,我們可以適時切入,提供不同觀點的資訊就好,減少雙方起爭執的可能。 如何在疫情之下養出好心情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嚴重,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出擊,翻轉自己的心情不美麗。當人類面對生命的挑戰時,如果擁有一定的「韌性(Resilience,又譯復原力)」,便能安然渡過。心理學家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也許能有助於發展我們的韌性去應對這次的疫情。這個理論強調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與關係感(Relatedness),其實都能與防疫連結。 勝任感

定義:個體感到自身在環境中是有能力的,能夠發揮效用。 應用:戴口罩、勤洗手、宅在家等等動作都不難,人人皆可為之,但是卻能夠有效防堵疫情的擴散。所以如果我們實踐了看似微小且日常的防疫的相關行為,都要好好嘉獎自己,因為我們也可以為防疫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自主感 定義: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主的意願以及自己的選擇。 應用:我們要認清,防疫是出於我們守護自己與家人的決心。政府公佈了種種規定,若只是半推半就地遵守,卻沒有在意疫情的嚴重性,那就表示沒有真心想要抵抗新冠肺炎的入侵,更有可能因此僥倖而被感染。我們一定要拿回自己的健康自主權,才能更堅定地防疫。

關係感 定義:期待自己與他者維持有意義的連結,並感到自己身為團體的一份子。 應用:有些國民可能與心愛的人分隔兩地,還好網路與通訊軟體的發達,讓我們還是能在螢幕的另一端相見。不過這樣的犧牲,真的不只是小情小愛而已,反而是為整個台灣的福祉,甚至是為了全世界的疫情得到控制而奉獻。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便,其實能促使人類更加安全的時候,我們應當為自己感到驕傲。

同一件事情,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就會給我們不同的能量。這次「全民抗疫」其實也可以從看似麻煩,變成對地球的貢獻,而且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用以消弭負面新聞的資訊爆炸,而好心情也一定會隨之降臨。Hello健康團隊祝大家在防疫的路上,毫不鬆懈!

Hello健康提醒您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 14 條:散播有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63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

逼小孩讀書有用嗎?小心學業焦慮讓孩子成績愈差

學生時代的國文課本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說是人人必背的金句。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培養憂患意識,不止要提醒我們台灣國際地位的風雨飄搖,更要注意自己的成績,誰知道下次考試會否栽了個觔斗,掉出應有的排名之外?

學校老師及家長也不斷地告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面對課業的準備,需仔細謹慎才行,因此大部份的學生深怕考不好,達不到師長的期望,經常對讀書產生焦慮感。

究竟學業焦慮是讓我們更有競爭力,還是只是火上加油,讓滿江紅的成績單更難看?逼小孩讀書,成績真的能變好?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同探討學業焦慮,可能為小孩帶來的影響吧! 學業焦慮對得高分無益 

研究表示,學業焦慮(Academic anxiety)通常被定義為感覺緊張、困難、或害怕,而這種負面情緒,非常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舉例來說,對於數學或科學有較高焦慮感的學生,並不會自知有所不足而努力研讀,反而會更加逃避學習數學或科學。

美國的研究就指出,對數學焦慮感較高的學生,在高中、大學盡量不會去修習數學相關的課程,就算他們最終還是去上課了,學業成績也表現不佳。(同場加映:女生數學比較差?環境影響才是關鍵

學業焦慮影響信心與就業選擇

印度的研究也指出:學業焦慮越高,成績表現越低,反之亦然。雖然適度的學業焦慮有助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也對考高分至關重要,但是較高的學業焦慮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表現,因為焦慮感會影響學生在學習時的心智歷程(Mental process),也是所謂「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業焦慮會產生持續性高的負面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信心、學習動機,甚至影響未來就業選擇的方向。對於數學有高度焦慮感的學生,從事數學相關工作的意願也會降低。

適度放鬆平衡學業焦慮

最後要提醒的是,莘莘學子在各科測驗、評量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考試焦慮」是正常現象,幾乎與學業成績的好壞無關。家長與老師要注意的,應該是學生對於特定科目的焦慮感。

成績對於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台灣社會太過重要了。前陣子在網路上瘋傳一則軼事,描述一位國中男生因為考不上明星高中,被父親逼著上街頭發500張傳單給路人,宣告自己落榜。雖然這篇網路論壇上的文章尚未被證實其內容的真假,但是大家聽來應該都心有戚戚焉,也明白升學壓力正是學習焦慮的來源。

我們不可能抹去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是當孩子有學業焦慮的困難時,並不能輕鬆以待,一廂情願地以為焦慮會促使孩子的成績進步,其實這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加逃避。在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環境裡,我們都需要在「努力、拼命」與「放鬆、慢慢來」之間取得平衡。(同場加映:教小孩正念技巧~了解自己提升學習力)

害怕小孩變成過敏兒?教你如何預防嬰兒過敏、準備低敏副食品

過敏有極高機率因遺傳造成,若父母當中有1人為過敏體質,嬰兒有1/3機率患有過敏,若父母雙方皆為過敏體質,嬰兒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則提高至2/3。

然而,受台灣的暖濕氣候與空汙影響,即便父母雙方皆無過敏,嬰兒仍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究竟有何方式可避免寶寶成為過敏兒?

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如何採取合適措施,透過改善環境、選擇低致敏性副食品等方式,預防或降低嬰兒過敏的風險。

預防孩子過敏從懷孕開始!

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遺傳性過敏發炎體質,而所有遺傳性體質皆須受到環境因素的不良作用才會造成發病。

研究發現,在母親懷孕、受精卵形成後,避免任何可能的致敏因子,如食物、菸或塵蟎等,可降低孩童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以下分成懷孕期間、出生後6個月、出生後9個月等3階段,提供你預防嬰兒過敏的相關建議。 1. 懷孕期間:避免接觸過敏原,建立健康抗敏體質

遠離過敏原:避免暴露於塵蟎、貓狗等有毛寵物、灰塵及空氣汙染物等過敏原中。(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避免吸菸:包含二手菸及三手菸,孕婦抽菸會降低胎兒氧氣供給量,有害寶寶的智力發展及成長發育。 避免飲酒:酒精會傷害胎兒的腦部發展,且會加劇過敏現象,引發母體不適。 均衡飲食:確保胎兒健康發育,並補充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深色蔬菜、水果和全穀類,以及有助於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產生的魚油及小型深海魚類等含有DHA、Omega-3的食物。 若嬰兒的1等親,如父母或兄弟姊妹等已有過敏症狀,懷孕4個月後建議避免食用令其他家人過敏的食物。

2. 出生後6個月內:持續哺餵母乳,提升免疫系統耐受性 若能力與時間允許,建議媽媽們可持續哺乳至寶寶6個月大;初乳所含之IgA抗體,可幫助中和外來致敏抗原,且母乳的豐富營養素及蛋白質,亦可提升嬰兒免疫系統的耐受性,進而降低過敏機率。 母親持續避免食用任何會造成家族成員過敏之食物 若無法餵食母乳,可餵食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避免牛奶蛋白等過敏原刺激。此外,部分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也有助減少嬰幼兒濕疹及喘鳴的發生率。 一般而言,嬰兒可於4個月大後添加副食品,但具高過敏體質遺傳風險的嬰兒則建議於6個月大後再餵食副食品。若欲訓練吞曣、咀嚼、咬合等生理能力,可餵食低過敏性的嬰兒米粉。 3. 出生後9個月內:添加低過敏性副食品

在嬰兒滿4~6個月後,即可開始添加副食品,此時應優先選擇低過敏性副食品,並避免高過敏性食物。

此外,父母應避免嬰兒處在充滿灰塵、塵蟎及菸等過敏原的環境,妥善照料寶寶,以預防寶寶發生呼吸道感染,如呼吸道融合病毒、百日咳感染等,而遭誘發過敏體質。

下表列出常見低過敏性食物與高過敏性食物:

低過敏性食物 奶類:母乳、水解蛋白配方(延伸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縠類:米 蔬菜:菠菜、高麗菜、紅蘿蔔、花椰菜、南瓜、蘿蔔、地瓜、萵苣 水果:香蕉、梨子葡萄、櫻桃、棗子、蓮霧、蘋果

高過敏性食物 奶類:一般配方奶、鮮奶、各式奶製品 穀類:玉米、小麥、全麥類 蔬菜:韭菜、芹菜、芥菜、茄子、竹筍香菇、磨菇、木耳 肉蛋豆類:蛋白、大豆、豌豆、黃豆製品、花生 海鮮類:有殼海鮮類,如蝦、龍蝦、蟹、牡蠣及貝類等,以及不新鮮的魚 水果:柳丁、橘子、葡萄柚草莓、奇異果、芒果、番茄、桃子、木瓜 其他:堅果類,如核桃、腰果、杏仁、胡桃、栗子、開心果及薏仁等,以及巧克力、可可與咖啡

嬰兒食物過敏怎麼辦?

嬰兒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為「抓大放小」,若嬰兒因吃了某食物而臉上出現小紅點,可讓嬰兒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嬰兒進食後出現全身性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避免再次餵食該食物。

若之後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便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建議爸媽1次只餵予嬰兒1種新食物,並給予4~7天觀察期以確立過敏原,每個月添加1類新食物,從味道較淡,較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建議添加順序為: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黃>魚類。(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腋毛、鬍子愈刮愈粗?專家:這才是毛髮變粗的主因!

不少人認為經常刮除或修剪身上的毛髮,之後長出來的毛髮會更粗,甚至更濃密,而且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相信這個說法。

因此許多女性會透過拔除或是雷射的方式來取代刮毛,甚至有母親為讓寶寶的眼睫毛長得又長又濃密,趁寶寶睡覺時,偷偷修剪他們的眼睫毛。究竟體毛是否會愈剪愈粗,或愈長愈多呢?以下《Hello健康》就用科學研究及專家解釋來為大家解惑。 100年前就被打破的古老迷思

其實早在1920年,就已經有專家想了解毛髮是否會愈剪愈長,並對此進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刮除或修剪毛髮並不會對體毛的生長產生任何影響。

事隔50年後,醫學界在1970年再度發表另一個相關研究,研究採用5位男性作為觀察對象,要求他們為期一個月,只刮某一隻腳的腿毛,另一隻則保留腿毛,一個月後,發現有刮腿毛的腳,和沒刮腿毛的腳,上面的腳毛沒有任何的差異。 專家:粗細和顏色的關鍵是這2個

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醫學院皮膚科助理教授表示,刮除毛髮並不會使毛色更深,或是讓毛髮更粗,因為長出來的頭髮已經是死的,並不會影響位於皮膚深處還有活性的毛囊。當頭髮自然長出時,因為頂端是自然尖尖的,所以看起來比較細和稀疏,但如果刮除毛髮或是修剪之後,會使頭髮頂端變鈍鈍的,看起來就會比較粗。實際上,決定體毛粗度的,是毛囊的大小,而給予頭髮和皮膚色素(Pigment)的黑色素細胞,才是決定毛色深淺的關鍵。

一般的健康毛髮,應該整根都是均勻的粗度,如果接近毛髮的根部部分比較細的話,可能是代表許多問題的徵兆。毛髮的生長週期分為3個階段,包含生長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又稱退化期)和休止期(Telogen,又稱靜止期),不論在哪個階段刮毛,都不會影響頭髮的生長。 刮毛不會讓皮膚暗沉,過度摩擦才會

除毛無非就是為了視覺上更雅觀;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刮毛不會讓毛髮更粗更濃密了,但是有些人可能會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否反覆刮毛會讓該部位的膚色更暗沉?

對此,研究毛髮超過30年的生物學家Kurt Stenn認為,刮毛不會讓皮膚變黑,他認為視覺上皮膚看起來更黑,可能是因為刮除之後留下來的毛渣,並不是因為除毛本身的問題。

不過,腋下或腹股溝(Groin)等大家定期除毛的區塊,之所以會變黑,可能是因為皮膚受到持續的摩擦所導致的,當皮膚紅腫、發炎或被刺激時,就會讓該部位的顏色變深。同理,如果您經常除毛,但用來除毛的工具或使用方式不對,而讓皮膚受到大力摩擦的話,也可能讓膚色暗沈。以下就提供大家正確、理想的刮毛方式,達到乾淨又清爽的效果。 乾淨又清爽,除毛3妙招! 使用鋒利和乾淨的除毛刀:每當除毛刀的刀片變鈍,或發現生鏽時,都應該要更換再用。 搭配除毛用的潤滑凝膠:不妨在刮毛之前,在除毛部位塗一些保濕凝膠或乳霜,會比較滑順好刮。 除毛後記得保濕:除毛之後,使用乳液保濕肌膚,能幫助皮膚保持軟嫩光滑。

最後,如果您發現臉上或身體的毛髮突然增加,可能是藥物副作用,或是有潛在疾病的跡象,請盡快諮詢專業醫師。

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忙碌一整天回到家,有時真的沒力氣洗澡,好不容易洗完澡後,又得再花個5~10分鐘把頭髮吹乾,若頭髮很長或天氣炎熱,有時還會吹到滿頭大汗,彷彿又洗了一次頭。

您是否時不時會興起,乾脆不要用吹風機,只用毛巾擦乾頭髮就好的想法呢?不過長輩時常告誡頭髮沒吹乾很容易感冒,是真有其事嗎?《Hello健康》將為您說明頭髮不吹乾直接睡覺會對健康有何影響。 頭髮濕覺得冷,是不是感冒了?

頭髮沒吹乾會導致感冒的感覺,可能來自於我們對體溫感知的誤解。

當我們感冒時,身體的恆定體溫將升高,使我們更容易感到寒冷,但是這並不表示就會造成感冒;然而,由於我們對感冒的印象總是跟身體虛冷掛勾,因此當身體感到寒冷時,我們就會有要感冒的感覺。事實上,感冒產生的原因源自感冒病毒入侵體內,身體覺得寒冷跟病毒入侵並沒有直接關聯,只要病毒沒有進到您的身體裡,不管有沒有吹頭髮、被風吹或是被雨淋,都不會引發感冒。 頭髮濕睡覺,小心頭皮細菌大爆表

大家都知道,潮濕又溫暖的環境是細菌生長的溫床,當您沒吹頭髮便躺床準備入睡,細菌便有一個完美的生長環境。

馬拉色菌(Malassezia)是最常在頭皮生長的細菌,您可能對它的名字有些陌生,不過您可能對它的所造成症狀感到熟悉,如頭皮屑和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此2種皮膚問題皆由它引起。

根據過敏期刊報導,1顆枕頭上可能有4~16種菌叢,假如沒有經常更換枕頭套和清洗枕頭的習慣,枕頭上所累積的細菌量可能相當可觀,若再加上濕漉漉的頭髮所提供的潮濕環境,造成細菌繁殖,並提高感染脂漏性皮膚炎,造成頭皮發癢或出油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推薦閱讀:頭髮濕濕可梳嗎?梳頭髮的好處看這邊) 頭髮濕容易斷裂、增加隔日整理難度

睡覺的時候,總免不了翻來覆去,不過在頭髮沒吹乾的情況下,可能會提高頭髮斷裂的機會,有些朋友可能會將長頭髮綁成馬尾或包包頭,並免潮濕的頭髮在睡覺的時候,一直觸碰到臉造成不適,但是這樣做反而會加劇頭髮受損的機會。(推薦閱讀: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這樣做對付少年白)

除此之外,如果您很討厭早上花費大把的時間整理頭髮,那最好還是把頭髮吹乾再睡覺。帶著水分的頭髮,在您睡覺的時候,會經由枕頭的「巧手」,讓您在早晨梳洗的時候,能夠見識到出人意料的抽象髮型。頭髮經常亂翹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頭髮的雜亂超出一個程度時,那就不是用手沾沾水壓平能夠處理的小事了,在繁忙的上班日,亂翹的頭髮不僅可能讓您遲到,更可能打壞了一天的好心情。

頭髮不吹乾?這3件事你一定要做!

有時候實在太過勞累,不想把頭髮吹乾也是人之常情,您不妨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折衷方式,取得休息與保護頭髮之間的平衡點。 護髮:使用護髮產品如:護髮乳、潤髮乳或髮膜,可以幫助頭髮的毛鱗片閉合、減少頭髮因摩擦或拉扯而斷裂或是在早上的時候糾結成一團的機會。另外,也有人會使用椰子油進行護髮,其實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推薦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使用絲質枕套:這種材質的枕頭套比起一般的枕套來得更加滑順,除了可以讓頭髮比較不容易打結之外,低摩擦力也比較不容易刺激臉部肌膚。 加減吹一點:雖然聽起來有些廢話,但是盡量讓頭髮殘留的水分減少,的確可以減少前面所提狀況發生的機會。建議用毛巾將大多數的水分吸乾後,再使用吹風機,如果要選擇吹得半乾,建議先把頭皮和頭髮根部的地方吹乾,因為這些地方最容易產生細菌,剩餘的部分就讓它自然乾吧!

秋葵4大功效公開!2道簡易秋葵料理,滿滿健康好處吃下肚

秋葵脆嫩多汁,滑潤不膩,近年已成為了家家戶戶必吃的蔬菜之一,而秋葵內含多種營養成分,不僅可以幫助消化,並且還能有助於控制血糖。究竟秋葵富含哪些營養素?能對人體產生何種功效?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秋葵的大小事!

秋葵營養成分知多少?

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又可稱作黃秋葵,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資料庫,每100公克秋葵(約8~9根)的熱量為36大卡,其中更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2.1公克、碳水化合物7.5公克、膳食纖維3.7公克、鈉9毫克、鉀203毫克、94毫克、鎂50毫克、磷53毫克、維生素A2258I.U.、β-胡蘿蔔素1355微克、維生素C11.3毫克等。 秋葵4大功效與好處

秋葵營養豐富,能對人體帶來不少好處,以下為大家列出4種秋葵的功效: 1. 含量高可防骨鬆

每100公克秋葵的鈣含量就有94毫克,跟等重的牛奶不相上下,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不過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5~6成,甚至比牛奶更佳。對於素食者、發育中的小朋友,或是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是相當優秀的鈣質來源。(延伸閱讀:吃素、不喝牛奶怎麼補鈣?6種素食高鈣食物快筆記

另外,對於邁入更年期的婦女而言,體內的鈣質流失速度會隨著年齡而加快,因此為了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可以適量攝取秋葵,來補足身體所需的鈣質。 2. 維生素A有助於護眼

秋葵富含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能改善視力,並協助製造視紫質,預防夜盲症及黃斑部病變等眼疾,進而達到護眼的功效。

3. 高膳食纖維控血糖、血脂

秋葵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大多數皆能被腸道細菌分解,並結合水份形成黏稠的水漾層,以延緩胃排空,並降低碳水化合物及油脂等營養素的吸收,同時可增加糞便含水量,進而減少熱量攝取並延緩血糖上升,有助控制血糖及血脂。(推薦閱讀:美麗紅寶石:洛神花!降血脂又防癌,你必知的4大洛神花功效) 4. 助消化

秋葵所含的大量水溶性膳食纖維,以及其標誌性的黏稠汁液中具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皆可幫助腸胃道消化,且攝取後身體易有飽足感,可限制熱量攝取達到減重功效。 挑選秋葵及保存妙招

挑選秋葵時,應以長度偏短、約5~10公分(約大拇指的長度)為佳,也可輕輕捏一下測試其軟硬度,盡量選擇不硬但帶有韌度、脊上有毛且表面飽滿鮮豔的品項,新鮮度與口感較佳。

另外,因秋葵極易受到擦傷,擦傷後很快就會變黑,所以不論是在挑選還是儲存時,盡量平排躺置,不能擠壓,也應避免使用銅或鐵製器皿烹飪或盛裝,否則秋葵極易變色。

2道秋葵料理簡單上手 1. 蝦仁秋葵莢

蝦仁秋葵莢所需食材包含秋葵10根、白蝦10尾、芥末少許、米酒1大匙、蔥1根、2片,並準備竹籤10根,以下為料理作法: 步驟1:秋葵洗淨汆燙後過冷開水,蔥切成段備用。 步驟2:以竹籤從白蝦頭穿至尾部,避免汆燙時蝦肉捲曲,再將蝦子放入滾水汆燙。 步驟3:另起一鍋滾水,續放入米酒、片、蔥段,將步驟2的蝦一同放入 步驟4:蝦熟後撈起過冷開水,再將竹籤取出,蝦子去殼去頭留尾。 步驟5:把步驟1的秋葵從中間縱切但不要切斷,取出籽後將步驟3的蝦子放入秋葵中,擠上少許芥末即可擺盤。

2. 日式秋葵沾麵

日式秋葵沾麵所需食材包括秋葵數根、麵2份、水適量、鹽少許、日式柴魚濃縮沾醬適量,製作方法非常簡單,不妨跟著以下步驟一起做看看,享受秋葵絕妙的滋味: 步驟1:撒上鹽巴,用手搓揉秋葵外部。 步驟2:去除秋葵絨毛並沖洗掉鹽巴。 步驟3:放入熱水汆燙約1分鐘,再立刻放入冰水降溫備用。 步驟4:將麵放入滾水中煮熟後,立刻泡冰水降溫。 步驟5:撈起麵條及秋葵稍微瀝乾,將麵盛盤,再把秋葵去蒂後切成塊狀。 步驟6:把切好的秋葵擺放至麵條上,再另取小碟子裝入日式柴魚沾醬,即可完成。

眾神的食物!可可粉防失智中風真行,可可粉6大功效、食用禁忌介紹

可可豆的特殊苦味,擄獲了許多人的味蕾,製成可可粉所作成的甜點、料理,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喜愛。可可粉也蘊含相當高的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能幫助人抗氧化、防失智、顧胃又能保護心血管,是健康食療的優秀食材。

Hello健康》以下將會為大家介紹可可能帶來的6大功效與好處,以及食用前的注意事項。

可可豆台灣也有種!常見3品種介紹

可可(Cocoa),又被稱為眾神的食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委內瑞拉,為熱帶植物,種植於南北緯20度以內的赤道範圍,在台灣屏東也有種植。而目前可可豆大致可分為3個品種:Criollo、Forastero、Trinitario。

Criollo:最早從委內瑞拉運送至歐洲的可可品種,克里歐羅又有「國產」含義,其香味細膩特別,容易受蟲害,產量佔全世界可可豆僅3~5%,為最頂級的可可豆品種。 Forastero:味苦而濃郁,產量佔全世界可可豆約85%,是最常見的可可豆品種。 Trinitario:由Riollo及Forastero的可可豆混雜交配而成,揉合2者特徵。

盤點可可粉的6種好處與功效

可可粉的食療功效已經被許多實驗證實,能為人體帶來許多益處,以下歸納出6種功效: 防止失智:可可粉中含類黃酮物質,能幫助刺激腦部,增加腦部血流量,而類黃酮中的「黃烷醇」更可幫助大腦去除有毒蛋白質,降低失智與中風風險;多酚類則能保護腦部神經。(推薦閱讀:推薦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保護皮膚遭日曬:研究指出,可可中的黃烷醇能保護肌膚降低陽光日曬。研究指出,受試者服用高濃度黃烷醇的巧克力12週,皮膚抵抗陽光曬紅的功效上升1倍。 保護心血管:可可所含的黃烷醇能有效降低刺激血管分泌一氧化氮,使得血管放鬆、舒張,進而降低血壓,預防血栓及中風。另外可可也含可可脂,能夠提升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降低體內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研究指出,可可在15年內,降低受試者們平均50%心臟病死亡風險。 抗發炎:可可富含多酚能抑制人體釋放促炎性細胞因子,協助改善及預防發炎。 改善貧血:可可蘊含豐富的鎂、鐵、鋅、錳等礦物質,能有效幫助人體造血,改善貧血症狀。(延伸閱讀:讓你補血精神好,鐵質功效多!鐵質食物排行一次看!) 舒緩情緒:可可含有一種稱為「阿南酰胺」的物質,能使人放鬆心情,放鬆焦慮。

然而,由於市面所售巧克力,經過加工處理,部分營養價值遭受高溫破壞,且添加許多化學成分,因此建議民眾可購買無糖可可粉,方能較無負擔地補充營養。

可可粉易造成腸胃不適!兒童、孕婦也不建議食用

可可雖對人體有益,但過量食用對健康仍有風險,以下是可可對人體可能的潛在危害: 腸胃不適:部分研究指出,可可會促使食道括約肌放鬆,容易導致胃酸上湧,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美國胃腸病學會也將巧克力認定為「可能導致胃食道逆流」的食物。(吃甜食、胃酸多讓你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快吃這3款食物、5大地雷快閃開) 偏頭痛:可可當中蘊含的苯乙胺可能會導致人體過敏,並引發偏頭痛。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可當中所含的咖啡因、可可鹼,都可能導致孩童出現ADHD。 腎病患者:可可粉含有大量的鉀和磷,腎臟病患者無法有效代謝,則可能會導致高血鉀及高血磷,導致身體出現相關併發症,故腎臟病患者須多加注意食用量,建議先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食用量。

小提醒:高血鉀會出現手指、嘴唇麻木,失去知覺,心律不整,嚴重時心跳停止;高血磷會導致血壓降低、心律不整、嚴重時會有心室纖維顫動、心跳停止。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卵磷脂功效:降膽固醇防失智!富含卵磷脂食物有這些

ㄑ你聽過「卵磷脂」嗎?許多人對它的印象可能來自於疏通乳腺,避免乳腺炎等好處,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它跟心血管疾病也所關聯。事實上,關於卵磷脂的研究仍有許多爭議,《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你介紹卵磷脂的功效、食物來源,以及相關的好處及風險。

什麼是卵磷脂?

卵磷脂(Lecithin)又稱為磷脂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簡稱PC),是一種磷脂質(Phospholipid),1846年從雞蛋中發現,因此才得名「卵」磷脂,其成分包含磷酸、膽鹼、脂肪酸、甘油、磷脂、糖脂與三酸甘油脂。

在嚴格定義下,卵磷脂只單指PC,但磷脂質底下還包含腦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簡稱PE)、磷脂醯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等不同種類的磷脂。在一般提及卵磷脂時,有時候會將包含PC以外的磷脂質一概而論,但本文主要針對PC作討論。 富含卵磷脂食物有哪些?

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卵磷脂,例如:

蛋黃 大豆或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 肉類(雞肉、牛肉、豬肉、羊肉、魚肉) 牛奶 綠色蔬菜(青花菜、抱子甘藍) 動物內臟 小麥胚芽 花生

不過,一般用於製成營養補充品的卵磷脂,則大多來自於大豆或向日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看到大豆卵磷脂的原因。 卵磷脂好處有哪些? 血管清道夫——卵磷脂可助膽固醇代謝

眾所周知,膽固醇(Cholesterol)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關鍵罪魁禍首之一。在膽固醇的種類當中,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iprotein,簡稱LDL)也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濃度過高,將加劇血管硬化、狹窄的狀況,提高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卵磷脂就像乳化劑一樣,可幫助脂肪與血液混和,讓膽固醇更容易代謝,血液黏稠度下降了,改善血栓或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也會降低,故有「人體清道夫」之稱。 (還不知道膽固醇是什麼嗎?快來看: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卵磷脂暢通乳腺待證實

卵磷脂其實是母乳的成分之一,許多媽媽們可能聽過卵磷脂有助暢通乳腺、預防乳腺炎。這項說法來自加拿大的傑克.紐曼醫師(Dr. Jack Newman),他認為有乳腺阻塞的媽媽們,可以透過攝取卵磷脂,提高乳汁內的不飽和脂肪酸,降低母乳黏性,以避免乳汁結塊。

的確,單從卵磷脂的乳化效果來看,同時具有疏水性和親油性的卵磷脂,對於降低乳汁黏性應該有所幫助,但事實上,目前仍未有實驗能夠證明,卵磷脂能幫助暢通乳腺。

在針對改善乳腺阻塞的問題上,加拿大母乳哺育協會(Canadian Breastfeeding Foundation)建議有乳腺堵塞困擾的媽媽們,每日可以分成4次攝取總共4,800毫克卵磷脂,一次1,200毫克約等於一粒卵磷脂補充錠。 卵磷脂可保護神經 助預防精神疾病發展

自胚胎時期開始,獲取充足養分便是腦細胞發展的關鍵,一直到2~4歲都是大腦的快速發展期。但除此之外,提高養分的獲取效率也同樣重要。

養分需透過細胞膜才能為細胞所利用,而卵磷脂則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如果細胞缺乏卵磷脂,則不論在結構與發育上都會受到影響。想像一下,用小吸管喝珍珠奶茶是不是特別困難?少了卵磷脂的幫忙,細胞獲取營養的管道也會跟小吸管一般。

一項雙盲實驗研究發現,懷孕期間服用高劑量口服磷脂膽鹼的母親,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幼兒在40個月大時,出現社交退縮或注意力問題的機率更低。因為母親於懷孕期間服用卵磷脂,可以活化胎兒的a7尼古丁乙醯膽鹼受體(α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gene),對孩子行為發展產生影響。由於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這個時期也會於出現類似缺陷,因此卵磷脂推測可能有助於預防精神病。不過真正的功效如何,仍需要更多大型研究才能證明。

此外,a7尼古丁乙醯膽鹼受體也被認為與思覺失調症、自閉症(Autism)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有關連性。

卵磷脂有望改善失智症

卵磷脂中的膽鹼是構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重要成分。若是缺乏乙醯膽鹼,就會出現記憶力與注意力下滑等現象,而缺乏乙醯膽鹼也是目前醫學界認定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論之一。

此外,研究顯示,大豆卵磷脂(磷脂質)所包含的磷脂醯絲胺酸(PS )和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簡稱PA),對老年人的記憶、情緒和認知都有正向幫助,而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來說,則能穩定日常生活機能的執行與情緒狀態。不過在預防失智症上,沒有研究證實卵磷脂能達到此功效。(該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請看: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恐致脹氣、腹瀉!卵磷脂的副作用有這些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卵磷脂與腸道菌群的作用,會產生名為氫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簡稱TMAO)的代謝產物,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影響的範圍包括抑制人體的膽固醇回收路徑、加強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以及促使巨噬細胞堆積於血管壁等,使得動脈粥狀硬化或血栓的發生機率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還提到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氫化三甲胺的產生,但在長期使用下,菌群會逐漸產生耐藥性,降低抑制效果。

此外,發布於歐洲心臟雜誌的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肉鹼、膽鹼與卵磷脂一樣,皆會提高氫化三甲胺的產量,而在不吃紅肉4個禮拜後,血漿中的氫化三甲胺便會降低。(同場加映: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話雖如此,卵磷脂仍是脂質代謝和建構細胞膜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我們仍需攝取足夠的卵磷脂,以維持健康的人體機能。但在食物的攝取上,仍應減少飽和脂肪食物(內臟、紅肉),替換白肉、魚肉、蔬菜等,有助降低心血管風險。

由於台灣並未訂出卵磷脂的建議攝取量,若考慮購買營養補充品,則應根據商品說明攝取,避免過量,或者先諮詢醫師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以下列出攝取卵磷脂營養補充品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腹瀉 噁心 腹痛 脹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