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會抖!半數老人睡覺腳一直動睡不好,5招改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越老越會抖!半數老人睡覺腳一直動睡不好,5招改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醫生,為什麼我睡覺時腳會一直抖?明明白天都沒事,但一到晚上腳就一直動,害我每天都睡不好,只能吞安眠藥。」

上述情形為典型「週期性肢體抽動症」,患者的四肢會在睡覺時不受控制地一直抖動,每晚可能抖數次至數百次,導致睡眠品質大受影響。

究竟何謂週期性肢體抽動症?《Hello健康》將為你說明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的病因、常見症狀及改善方法。 什麼是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症狀有哪些?

週期性肢體抽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LMD)屬於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的四肢(大多為腿部)會在睡眠期間發生不自主抽動,且僅於睡覺時發作,白天則無任何症狀。

患者腳部每次抽動時間為0.5~2秒,每5~90秒便可能抽動1次。若每小時抽動超過15次以上,即可確定患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然而,有些患者每晚可能只會抽動數十次,其他時間皆為正常狀態,但也有患者整晚抽動數百次,導致睡眠過程頻頻中斷、淺眠,使白天精神不濟、疲累及嗜睡,長期下來逐漸出現失眠問題。

不僅如此,頻繁的腳部抽動也會嚴重干擾床伴的睡眠品質,多數時候患者赴醫院求診,皆是因為枕邊人長期受抖動影響而無法正常睡覺。

週期性肢體抽動症常見的抖動症狀及部位如下: 腳掌大拇指內縮或外彎 腳背、腳踝內縮或外彎 膝關節(動作類似踢腿)

有時患者的臀部及手臂也會出現抖動、彎曲的動作。在尚未接受醫師診斷、得知診斷結果之前,諸如淺眠、睡覺時很常腳抽筋、踢被子,或抖動及晃動身體,皆可能為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的疑似病徵。

何時該就醫?要看哪一科?

若你符合上述症狀,建議赴神經內科尋求專業治療,若經診斷為週期性肢體抽動症,醫師可能會藉由肌肉鬆弛劑、安眠藥、褪黑激素及多巴胺促動劑等藥物,改善你的睡眠品質及緩解腿部抽動的症狀。

為什麼會出現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導致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的成因眾多,可能是原發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繼發性疾病(由其他疾病所導致)。

一般而言,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就愈高。研究顯示,近半數老人患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症,但小孩及其他年齡層的成年人亦可能出現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常見的致病原因包括: 遺傳:有家族病史者出現週期性肢體抽動的風險較高。 鐵質不足:大腦缺乏鐵質而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可能引起肢體不自主抽動,而由於年長者較易發生貧血、鐵質不足的問題,罹患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的風險也較高。(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藥物影響:抗憂鬱劑、三環抗憂鬱劑、鋰及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等藥物,皆可能引起肢體抽動。 不寧腿症候群:近8成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合併患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症,但兩者並非相同疾病,因為不寧腿症候群可能於白天發作,且腿部會出現刺痛及酸麻感。 其他睡眠疾病:如嗜睡症、快速眼動期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5大方法讓腳乖乖聽話,睡覺不要一直動

若週期性肢體抽動症是由其它疾病引發,病患的腿部抽動症狀通常會於其它疾病獲得治療後,逐漸好轉。

但若週期性肢體抽動症屬於原發性,是因遺傳、生活及年齡所導致,則需透過調整生活及藥物治療來改善病症。

以下提供5點改善建議,幫助你脫離睡覺腳一直動的惱人生活: 補充鐵質:缺鐵為週期性肢體抽動的成因之一,建議多攝取肉類、海鮮,或紫菜及菠菜等鐵質含量豐富之食物。 規律運動:運動及泡腳有助於讓腿部肌肉放鬆,建議每週運動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並於睡覺前泡腳來放鬆肌肉。(延伸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避免攝取咖啡因及酒精:咖啡因及酒精除了會影響睡眠,亦可能導致週期性肢體抽動。 適度舒壓:壓力過大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或引起焦慮,降低睡眠品質,建議可在睡前45分鐘聆聽舒緩心情的輕音樂,有助於大腦分泌多巴胺,並讓身體充分放鬆,改善入睡困難,享有一夜好眠。 睡眠充足:維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如固定時間起床及睡覺、每天睡足7~9小時,並在睡前30分鐘不使用3C產品。(推薦閱讀: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割包皮可降低性病風險!醫師:3狀況建議割包皮

在筆者在儀隊服役時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除了感冒之外,不外乎就是幾乎每個男人都有的包皮(除了小時無知被爸媽抓去切掉的),本文將帶你一起來了解什麼時候該割包皮、步驟以及有什麼好處。

割包皮3步驟

先來介紹一下割包皮的切除術式,簡單來說就是3個步驟:

1. 把多餘的皮做記號,規劃一顆完美的頭型。

2. 把多餘的部分切掉。

3. 將剩下的皮縫回去固定好。

(除了傳統包皮環切術之外,你還可以參考:割包皮要不要用包皮槍? 專家幫你分析手術優缺點

什麼時候該割包皮?

其實比起了解割包皮的術式,更重要應該是了解適應症,也就是什麼時候該做割包皮手術,比如以下這些狀況: 1. 包莖

包莖(Phimosis)就是包皮無法往後退下,直到露出龜頭完整地露出。正常狀況下,若上了小學包皮還只能退下一部分,可經醫師評估後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每天多退一點,不必急著馬上動手術。

另外,包莖也可能導致性交時陰莖疼痛,若你發現有這種情形,為了你與另一半的幸福,請不要猶豫到泌尿科諮詢。(延伸閱讀:隨著年齡老化~陰莖會有哪些改變?) 2. 嵌頓性包莖

嵌頓性包莖(Paraphimosis)屬於泌尿科急症,指的是包皮已經退下沒有及時復位,過緊的包皮把龜頭嵌住,導致組織水腫,結果包皮就會變得像束得很緊的橡皮筋,時間過久會進展成龜頭壞死。

為了避免這種憾事發生,這時需趕緊行徒手復位,但通常患者都會拖了一陣子才來就診(筆者就曾遇過拖了兩天的)這時徒手復位已有難度,必須請泌尿科醫師做個簡單的劃開手術釋放壓力(Dorsal slit),通常包皮切除會在稍後進行(如果病人願意的話)。

3. 包皮炎或龜頭炎

包皮炎(Posthitis)或龜頭炎(Balanitis)通常都出現在沒有仔細清潔包皮的的人身上(小朋友和年長者居多),通常第一次發生是沒有關係的,但對於反覆發生的患者,大多會建議切除。 術後好處

割包皮可能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手術後卻有以下這些好處: 1. 減少泌尿道感染

以成年男性來說,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簡稱 UTI)的機會很低,通常能得到益處的是新生兒或年長者,比方說有割包皮的新生兒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就比沒割的少了10倍左右。

因此如果新生兒有反覆泌尿道感染,或是自我衛生照顧不佳的又有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都可以考慮割包皮,但同時也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因素引起泌尿道感染。 2. 減少性傳染病

性傳染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簡稱 STD)可能是不少男性關注的重點。(延伸閱讀:禍從口入!口交也會感染HPV這樣預防

研究結果的確顯示不論是在梅毒(Syphilis)、菜花或陰莖癌(HPV)、愛滋病(HIV)的感染上,都比未切除者中標的機率來的低,但是並不代表割過包皮的人不會得到,只是機會低了一點點而已,不要以為頂著光頭就無敵了,想要防範性傳染病還是保險套比較可靠!(延伸閱讀:不是性病啦!易被誤認菜花的福代斯斑點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肝癌3大禁忌食物!罹肝癌這些食物不要碰

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分享的資訊,肝癌病人的飲食原則相當單純,主要以均衡為基礎,注意新鮮、清淡、天然,並應隨著病情不同做調整,對於熱量、營養素和水分的攝取必須適量並慎選來源,才能幫助肝臟維持最佳狀態,減緩併發症的發生,本篇將介紹罹患肝癌後應避免吃的食物。關於更詳細肝癌的飲食原則可以參考:【肝癌飲食計畫:蔬果、蛋白質、全榖這樣吃護肝】。

肝癌 4 大飲食禁忌

忌高鹽防發炎

日常生活的飲食常會有高鹽高油的食物,罹患肝癌表示你必須減少鹽的使用,因為含鹽量高的食物會引發並加重肝臟發炎,讓肝癌症狀更嚴重。根據美國線上醫藥網站(Medline Plus)指出,鹽會讓身體吸收更多水分,積留水分造成水腫,也會增加肝臟的積水,進而發生腫脹。除了避免在食物中使用鹽,也要留意鹽的來源,例如包裝過與加工過的產品、罐頭湯、冷凍餐,以及市售的餅乾、蛋糕和派。

遠離高蛋白食物

肝癌也會影響身體吸收蛋白質, 因為蛋白質需要大量的處理過程,才能完全消化並分解成所需的營養素。 然而,當肝臟受損時,這個過程就會難上加難。進食太多的蛋白質也是造成肝臟和身體囤積有毒廢物的原因之一,不但會損害肝臟,還會讓症狀更嚴重,但適度地攝取蛋白質是有幫助的。

在蛋白質的攝取上,應選擇較容易消化的植物性蛋白,例如豆製品、豆類和豆莢,如此不但能減輕肝臟的負擔,同時又能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因為也不能完全不吃蛋白質。至於難以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乳製品、肉類、家禽、魚和蛋,則要避免。

一般來說,還要限制加工過的肉類。 根據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報告總結,食用大量加工肉類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

避開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

肝臟平時要處理食物以及應付肝癌的治療,已是充滿壓力了,如果食用過多的高脂食物會更加重肝臟的負擔,還會導致脂肪肝,建議你適度食用脂肪,吃得更清淡和精簡,若吃高熱量食物如精製糖和動物脂肪,一定要少量,以避免肥胖。其他高脂食物如炸洋蔥圈、炸薯條和洋芋片,以及市售的餅乾、蛋糕和派,也都要限量。 限制飲酒並戒菸

避免抽菸和喝酒是最重要的健康決定之一, 因為飲酒量愈多、經常性飲酒的時間愈久,罹患乳房、大腸、肺、腎、肝等各種癌症的風險就愈高,對於罹癌的患者更是不利。

抽菸是最大的致癌風險因素,它導致了全球約 20% 的癌症死亡。 不管哪種煙草都會增加任何類型的癌症風險,抽菸與各類型的癌症都有關係,更別說其他的疾病了。即使你不抽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也可能增加罹肺癌的風險。

肝癌也會導致許多不舒服的副作用,例如體重減輕、腹痛、嘔吐、噁心和食慾不振,避免上述的這些食物,才能幫助肝臟完全康復!

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52歲的張小姐早上起床照了鏡子,竟發現眼皮上方出現黃色斑塊,原本沒有特別在意,但因為斑塊愈來愈大,而且戴上口罩後反而更加明顯,讓她十分困擾,所以決定就醫處理,經醫師診斷後為「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不僅會影響美觀,也是血脂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之一,就連蔡英文總統也曾因上眼瞼出現黃斑瘤就醫治療。究竟何種原因會導致眼瞼黃斑瘤生成?又能透過哪些方法將眼瞼黃斑瘤去除?就讓《Hello健康》於本文為你一次解惑!

什麼是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Xanthelasma palpebrarum)屬於黃斑瘤中最常見的種類,是由單核或多核巨噬細胞中的脂肪堆積後,所引發的皮膚病變,通常會生長在上眼皮或下眼皮,其中又以上眼皮居多,約半數患者會於雙側眼皮同時出現黃斑瘤。

另外,眼瞼黃斑瘤好發於40~50歲中年女性,外觀多呈現黃色不規則形狀的斑塊,隨時間逐漸擴大且增厚。

眼瞼黃斑瘤7大高風險因子

眼瞼黃斑瘤與膽固醇沉積在眼皮、皮下脂肪甚至肌肉層有關,約5成患者有血脂肪異常的情形,如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或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等。

以下為引發眼瞼黃斑瘤的7大高風險因子: 肥胖 飲酒過量 嗜食高油脂食物 高血脂症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

眼瞼黃斑瘤的常見症狀

眼瞼黃斑瘤的特徵為黃色、呈斑塊、丘疹或結節狀,質地偏軟,但也可能因病況惡化,而使質地變硬,甚至從上眼皮延伸至下眼皮,導致上下眼瞼黃斑瘤相連而嚴重影響眼部外觀。 眼瞼黃斑瘤看哪一科才對?如何診斷眼瞼黃斑瘤?

若眼瞼黃斑瘤體積龐大,已嚴重影響外觀,建議及早至皮膚科掛號,但也因近半眼瞼黃斑瘤患者多半可能合併有高膽固醇、高血脂的問題,所以也可至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一般內科或家醫科抽血檢查血脂協助醫師進行診斷。(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眼瞼黃斑瘤治療:雷射、冷凍、開刀切除

若眼瞼黃斑瘤範圍較小,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雷射治療、冷凍治療、化學性藥水燒灼等方法,去除眼瞼黃斑瘤。

如果黃斑瘤較大、隆起明顯,即可考慮透過黃斑瘤切除手術,再合併眼整形手術,將眼瞼黃斑瘤去除,並降低其復發機率,還可避免切除後造成眼瞼變形或留下明顯疤痕。 調整生活型態降血脂 預防黃斑瘤上眼

建議民眾平時應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提升好膽固醇( HDL),預防肥胖。

在飲食選擇上,應少吃動物內臟、紅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烹飪時應以橄欖油及蔬菜油,取代豬油等動物性油脂為佳。

已有眼瞼黃斑瘤的患者更應參考上述建議調整飲食與運動型態,除有助阻止黃斑瘤惡化,也可減少治療痊癒後二度復發的機率,並降低罹患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懷孕第19週:懷孕失眠怎麼辦?孕婦必知安眠藥風險

寶寶第19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9週,寶寶從頭部到臀部長度約為15.3公分,跟一顆牛番茄的大小差不多,體重約240克,大概同兩片鮭魚排重。此時的胎兒愈長愈大,乳牙的牙胚也開始化,但想看到胎兒的第一顆乳牙長出,仍需等到新生兒滿6個月大之後才比較有機會。 懷孕第19週的身體變化與症狀

來到懷孕第19週後,準媽媽可能因肚子變大而變得行動不靈活,容易感覺疲倦,卻可能有失眠問題。其他可能出現的孕期不適與生理變化還有:

妊娠紋 倦怠 失眠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19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懷孕失眠好困擾!

懷孕是對準媽媽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考驗,統計指出,孕婦有睡眠障礙的比例高至70%以上,而且隨著預產期的接近可能更加嚴重。若準媽媽在懷孕末期睡眠品質不佳,生產的過程可能會拉長、剖腹產的機率也會增高。然而,究竟導致孕期睡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孕婦為何睡不好? 內分泌變化

準媽媽於孕期會大量分泌雌激素(Estrogen)、黃體酮(Progesterone,又稱黃體素)、催乳素(Prolactin)等,很可能讓基礎體溫升高,使準媽媽因燥熱而輾轉難眠。而黃體酮的攀升也會影響膀胱收縮,使得孕婦睡眠容易被尿意打斷。 膀胱與腸道受壓迫

隨著胎兒的成長,準媽媽的子宮容易壓迫膀胱或腸道.除導致腰酸背痛之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頻尿、尿失禁或胃食道逆流,造成孕婦夜間難以入眠。 隨著孕期的進展,不斷變大的肚子容易壓迫其它器官,導致準媽媽難以入睡。

橫膈膜被頂住

子宮的擴張不僅影響到準媽媽的膀胱、胃部,也可能會壓迫位於腹部上方的橫隔膜,使得孕婦呼吸變得短促,尤其當成臥姿時,孕婦的呼吸次數會提高,以獲取足夠氧氣,導致睡眠品質受到影響。 情緒起伏

懷孕時內分泌的變化不只影響身體,也會影響心情。除準媽媽的情緒容易有高低起伏之外,對未來的焦慮、擔憂更會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甚至引發失眠等睡眠障礙。(延伸閱讀:懷孕第9週:留心產前憂鬱,旁人要支持) 做惡夢

準媽媽可能會做一些與嬰兒和生產相關的惡夢,若因此而心情「鬱卒」,請找信賴的親友、師長、枕邊人,或是心理師、醫師諮詢,千萬別悶在心裡。(另可參考懷孕第5週以呼吸練習面對心情起伏的章節) 懷孕可使用安眠藥嗎?

一般而言,有睡眠障礙的準媽媽通常優先以非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以避免藥物副作用對腹內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但若無辦法睡得安穩,甚至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準媽媽們應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接受藥物治療的必要性。

針對孕婦使用安眠藥物的安全性,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 列出了A、B、C、D、X分級,排名愈後對於孕婦的風險愈高。以下列出常見安眠藥對孕婦與胎兒的影響: 苯二氮平類 

多數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安眠藥屬於D級(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傷害),甚至有部分為X級。因此懷孕婦女應嚴格禁止使用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以免胎兒可能出現: 唇裂 疝氣 幽門狹窄 心臟缺陷 發育遲緩 顏面缺陷 智能受損 孕婦應先諮詢醫師後再考慮使用安眠藥,以免對胎兒造成危害。 非苯二氮平類

常見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安眠藥主要有2種,但皆不建議作為孕婦的第一線失眠用藥:

佐沛眠(Zolpidem):屬於C級藥物,雖然經動物實驗發現可能導致胚胎畸形,但仍無法得知是否在人類身上有相同結果。 Zopiclone:屬於C級藥物,可能會影響新生兒的體重與,但是對於孕婦的用藥安全之研究資料仍然不足。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

相較於上述的安眠藥物,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中的Diphenhydramine是相對安全的孕婦用藥。Diphenhydramine屬於副效型安眠藥,藉由其導致嗜睡的副作用,達到改善失眠的效果,但由於效果不如主效型安眠藥,因此在懷孕前應減少使用,以免藥效不佳。

上述的安眠藥對準媽媽與寶寶的不良影響相對闕如,懷孕期間若有任何用藥問題,一定要諮詢醫師再決定是否要服用,讓孕婦與胎兒都安全。 懷孕失眠並不一定要使用藥物治療

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服用佐沛眠或者Eszopiclone等安眠藥的受測者,與服用安慰劑的受測者相比,其實只快了8~20分鐘入眠。與其完全依賴安眠藥的幫助,準媽媽們不妨也可嘗試非藥物的助眠方式,例如按摩、改變睡姿、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等。(推薦閱讀:懷孕失眠真惱人…改善與預防方法) 孕婦建議睡姿

對於懷孕19週的準媽媽來說,無論採取何種睡姿,只要感覺舒適、較無壓迫感,都有助加快孕婦進入睡眠狀態。若有腰痠或其他不舒服的狀況,不妨使用小枕頭墊在腰後或雙腿間,幫忙分擔壓力。

當到了懷孕後期,仰睡很可能因肚子壓迫而難以入睡,因此建議準媽媽們可改以「左側臥的睡姿」為主。此睡姿不但可以減少對孕婦心臟的壓迫,也可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導致下半身的靜脈無法順利回流,降低胎兒死亡的風險。另有研究指出,側睡有助提高寶寶出生時的體重。

【上一週:懷孕第18週】

【下一週:懷孕第20週】

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26歲的小柔最近剛加入新公司,每天情緒緊繃,常常在床上躺了1~2個小時都無法入睡,白天則因為失眠,腦袋昏昏沉沉、身體提不起勁。

因害怕工作表現失常,小柔每天都擔心自己能否順利睡著,甚至對於睡覺感到畏懼及焦慮,考慮服用安眠藥。

焦慮是導致失眠的主因之一,有些人因性格敏感、特定事情而焦慮,有些人則因失眠而焦慮,且失眠也會加劇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究竟該如何改善焦慮、失眠的問題?《Hello健康》將簡述焦慮症的常見徵兆,說明焦慮對睡眠的影響,幫助您及早就醫診斷,逃離無盡失眠的夢靨。

焦慮很正常,但你是否患有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因恐懼及壓力而產生的擔心及不安感,也是十分正常的心理感受,但若一個人受到的外在壓力過大、壓力耐受性較低、性格異常敏感或患有某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焦慮便會演進至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焦慮症患者容易感到極度緊張、焦慮及畏懼,渴望逃避特定事物,且在面對焦慮及恐懼的情況時,可能出現以下生理症狀:

心悸 身體發熱、盜汗 胸悶 肌肉痠痛 腹瀉、便祕 失眠 過度換氣 頭暈 注意力不足 思緒混亂

焦慮與失眠可說是息息相關,過半焦慮症患者擁有睡眠問題,經常因心情不佳、過度擔憂、緊張及焦慮,導致閉眼躺下後,腦袋卻停不下來思考而難以入睡,即便睡著也常有多夢的現象。

焦慮會導致失眠,失眠則會加劇焦慮問題

焦慮與失眠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顆輪子,焦慮會讓人失眠,而失眠則讓焦慮加劇,使輪子愈轉愈快、愈發失控。

當人處於焦慮狀態下,大腦神經會過度活躍,導致精神難以放鬆、入睡,以致對睡眠感到焦慮、壓力大,產生更多恐懼、緊張及不安感,從而對生、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改善焦慮及失眠的問題?

若你的焦慮及失眠情況並不嚴重,只是偶爾發生,其實不必太過緊張,僅需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運動及均衡飲食確保每天的睡眠時間充足(7~9小時),避免於午後飲用咖啡因飲料,遠離菸酒,則焦慮及失眠的狀況應不致明顯干擾日常生活。(延伸閱讀: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然而,若你符合上述多項焦慮症狀,且已失眠超過數週,即應考慮就醫,採用以下3種治療方法,改善焦慮及失眠: 藥物治療:服用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恢復正常運作,改善情緒及精神狀況,但若患者未按時服藥及定期回診,將拉長治療期間、甚至導致病情惡化。 認知治療:認知治療著重於調適焦慮症患者內在思考,是透過一連串問句檢驗並找出其想法的負面及不合邏輯之處,並以替代性的正面想法取代,如一天睡不好沒關係、失眠不是太大的問題,幫助患者放鬆精神、釋放壓力。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抒發因害怕某些特定事物,而產生的焦慮及恐懼心理,減緩因焦慮而造成的思考及行為混亂,同時協助患者培養覺察自我需求與調適的能力。

小蘇打、椰子油竟可去屑?10種頭皮屑天然療法一次報你知

當您和另一半結束了浪漫的燭光晚餐,準備在長椅上互相依偎時,卻發現對方肩上鋪著1層頭皮屑,這種情節並非只會出現在電視上,而且肩上有頭皮屑的人,也未必是別人,可能就是您。究竟有哪些原因會造成頭皮屑生成?又該如何避免此種尷尬的情形發生?

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你介紹頭皮屑原因,以及10種有助於去除頭皮屑的日常用品,讓你不必花大錢、跑醫院,就可輕鬆在家實行頭皮屑居家療法! 引發頭皮屑的原因繁多

頭皮屑(Dandruff)是頭皮的皮膚問題,主要是因皮膚生長及脫落的過程,比正常情況來的快速所致。不少人都會認為頭皮屑是由於衛生習慣不佳所致,其實不然。

因為還有許多原因會引發頭皮屑生成,諸如不常洗頭、乾性頭皮、頭皮遭到馬拉色真菌(Malassezia)感染或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等,皆可能導致頭皮屑。一般而言,頭皮屑的生成不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但可能會為生活帶來不便。(推薦閱讀:頭髮每天洗為何還是狂出油?教你3撇步改善頭皮出油)

有頭皮屑怎麼辦?頭皮屑10大居家療法一次看

以下為10種簡易的居家療法,讓你可以在家簡單去屑: 椰子油:具有抗真菌特性,有助於消除頭皮上的任何真菌反應,並同時提供水分。洗髮前先在頭皮上塗抹3~5湯匙椰子油,靜候1小時左右再洗髮,或是直接使用已經含有椰子油成分的洗髮精,皆可有效改善頭皮屑的問題。 蘋果醋蘋果醋對頭皮有益,當中所含有的醋酸可促進代謝老廢角質,維持頭皮酸鹼值的平衡,減少真菌增生。將蘋果醋與水以 1:1 的比例調和後噴灑在頭皮上,蓋上毛巾等待15分鐘,接著依照正常程序洗髮,每週重複2次。(延伸閱讀:吃醋8大好處,喝醋不當小心胃潰瘍又牙痛!) 小蘇打:小蘇打是一種溫和的洗劑,具備抗菌效果,可去除頭皮老廢角質和污垢,減緩發癢狀況。使用小蘇打清潔頭皮前,需先將頭髮沖濕,隨後將其敷在頭皮上靜候幾分鐘,接著進行沖洗即可。 蘆薈蘆薈本身即是皮膚藥膏與保養品的常見成分,具有抗菌保濕的效果,有助於減緩頭皮發癢、發炎及掉屑的情形,建議可在洗髮前用蘆薈按摩頭皮。 大蒜大蒜具備殺菌效果。使用前,需先將大蒜碾碎,混合蜂蜜以中和氣味,隨後塗抹於頭皮上,再進行日常清洗即可。 橄欖油:多數洗髮精所含的潤膚劑成分與橄欖油相似。橄欖油性質中和,且有助於皮膚保濕。建議可將適量橄欖油塗抹於頭皮上,戴浴帽睡覺,隔日之後再洗髮,或是直接使用含有橄欖油成分的洗髮精。 檸檬:跟蘋果醋一樣,檸檬酸有助中和頭皮的酸鹼值。取2茶匙的檸檬汁按摩頭皮、沖洗,接著取1茶匙檸檬汁加水稀釋洗髮,每日持續直到頭皮屑情況改善。 茶樹油:茶樹油經常用於治療痤瘡、皮膚癬等疾病。除有天然香氣之外,茶樹油本身亦有抗菌、消炎的療效,因此在洗髮時使用幾滴茶樹油,有助於改善頭皮屑。 阿斯匹靈(Aspirin):多數去屑洗髮精皆含有阿斯匹靈的水楊酸(Salicylic acid)成分。將2片阿斯匹靈直接壓碎,接著與洗髮精混合抹至頭皮,靜置幾分鐘後進行沖洗,隨後再用一般洗髮精清洗,即可協助清理頭皮,避免頭皮屑生成。 希臘草 (Fenugreek,又稱葫蘆巴):由於希臘草具有抗真菌及舒緩皮膚的特性,因此有助於控制頭皮屑。建議可取2~3湯匙香草加水浸泡隔夜,次日將希臘草研磨成粉,並將所有材料均勻攪拌後,塗抹在頭皮上靜置數小時,再像平常一樣將頭皮洗淨,每週重複2次即可。

染髮風險要注意!快跟著染髮5撇步,用天然染髮劑安心自己來

您有染髮的習慣嗎?染髮確實可以讓髮色更加多變、亮眼,但不少染髮劑中內含化學成分,使用多了對身體可能造成危害。英國有位女生曾在自行用染髮劑染髮後,感到頭皮癢、有炙熱感、起水泡,之後頭腫了將近2倍大,不得不就醫治療。因此,建議於染髮前應選用天然染髮劑,還須遵守5個健康染髮的小撇步,才能有效避免染髮所帶來的風險。

究竟染髮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威脅?該如何才能健康染髮?又有哪些天然染髮劑值得選擇?就讓《Hello健康》於本文為大家一次介紹!

女性染髮恐患膀胱癌!染髮風險要小心

不僅是染髮劑本身的成分,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每個人本身的體質和狀態,也和染髮對身體的影響程度有關。另外,愈常使用染髮劑,罹癌的風險就愈高。研究指出,女性若每個月至少使用1次永久性染髮劑,持續1年以上的話,罹患膀胱癌(Bladder cancer)的機率就會增加1倍。

此外,身體的基因對此也有關聯,在染髮的過程中,皮膚會吸收氨,衍生成芳香胺(Arylamines),若女性身上的基因,是會較慢排出芳香胺的話,罹患膀胱癌的機率可能增為3倍。而常接觸染髮劑的髮型設計師,風險自然也較一般人高。

另一項研究顯示,女性若每年使用深色的永久性染髮劑8次以上,持續超過25年的話,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機率,也會增加1倍。 健康染髮5撇步快Follow

若想健康染髮,衛福部食藥署提供民眾以下5步驟,幫助民眾能將染髮傷害降至最低: 染前選:購買染髮劑時,應注意外包裝是否有衛生福利部核准之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如:衛部(署)粧製字第○○○○○○號、衛部(署)粧輸字第○○○○○○號及衛部(署)粧陸輸字第○○○○○○號。 髮健康:注意頭皮以及髮質是否健康,若有傷口切勿染髮。 要看明:看清產品使用指示以及注意事項。 安全染:依照指示,正確安全塗抹染髮劑,不可用洗頭髮時搓揉的方式上色,並注意避免接觸頭皮。 全注意:細心注意染後頭皮膚質,並間隔至少3個月再度染髮。

此外,也建議在染髮前48小時進行過敏測試,可先在手腕內側或耳後沾10元硬幣大小的染髮劑,確認皮膚沒有紅腫、痛、癢,甚至出疹子、水泡等症狀後再使用染髮劑為佳。

染髮後,記得務必將頭髮上殘留的染劑,用清水沖洗乾淨,最後再用洗髮精連同頭皮一起洗淨,才可避免含有化學成分的染劑殘留在頭皮。

懷孕時不要過度染髮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指出,在懷孕期間染髮,皮膚吸收染髮劑的量是很小的,對於媽媽和胎兒來說,可能不會造成太大危害,但美國南加大的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助理教授曼努拉蓋戈多明哥(Manuela Gago-Dominguez)表示,懷孕的婦女染髮時,尤其是使用到含煤焦油的染髮劑時,仍要三思,因為永久性染髮劑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有這2項警訊請暫停染髮

雖然稍微染髮對身體暫時不會有太大影響,可是一旦身體出現一些狀況時,代表身體已經在向您抗議了,此時就要暫停使用染髮劑,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頭髮變得乾燥和敏感時:美國皮膚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的梅麗莎皮里安醫師(Dr. Melissa Piliang)表示,頭髮纖維外層有1層表皮,就像屋頂一樣保護房子,當您染頭髮時,那層表皮便會磨損,使頭髮變得像稻草一樣乾燥、脆弱,出現這現象時,就要暫停使用染髮劑。 覺得頭皮癢或刺激時:皮里安還指出,若頭皮莫名出現癢、疼痛、甚至分泌出奇怪的東西時,表示您可能對染髮劑過敏,因為很多人對染髮劑裡的對苯二胺(PPD)會過敏,但因剛開始使用時,症狀不會很明顯,所以不容易察覺。

深色染髮劑風險高!染髮劑3大常見類型一次看

不同的染髮劑類型,帶來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訊,染髮劑內含有超過5千種化學物質。染髮劑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暫時型:暫時型的染髮劑含有水、有機溶劑和其他化學溶劑,這類染劑會覆蓋毛幹(在皮膚外可見的毛髮,若在皮膚內的則是毛根),但不會穿透毛幹,染完後,通常洗了1、2次頭髮後,就會褪掉了。 半永久型:半永久型染髮劑可以加深髮色,但不會增強頭髮的光亮度,通常含有過氧化物。 永久型:許多大品牌都有永久型染髮劑,80%的消費者會使用永久型的,因為效果較長久,但它含有多種化學物質,例如:對苯二胺、煤焦油、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氨(Ammonia),其中的對苯二胺,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資料,它會使動物罹癌。

另外,根據研究顯示,染髮劑顏色愈深,重金屬含量越高,且相較於其他顏色,黑色與深褐色的染劑中含有較多的對苯二胺與間苯二胺,對於健康危害性較高,所以建議染髮可以選擇比原本髮色還淡的顏色,才能讓自己染得安心。 如何染髮才健康?6種天然染髮劑報你知

使用含化學物質的染髮劑,對人體健康有風險,改用天然物質來當作染髮劑,較不影響健康,以下介紹6類天然染髮劑供參考:

咖啡:若想讓髮色更深點,可選擇使用咖啡。方式是煮濃一點的咖啡,待冷卻後,將1杯咖啡和幾杯的免沖洗護髮液,加上2大匙的咖啡渣混合,將混合物沾在頭髮上,停留約1小時,再用蘋果醋沖洗,有助於讓髮色持續更長的時間。 茶:茶有助於讓原本的髮色變深,反而不容易改變顏色。方式是將3~5個茶包,以2杯水來泡茶,等茶冷卻後直接拿來染,或和免沖洗護髮液混合後使用;若想遮住白髮,可加一些新鮮或乾燥的鼠尾草。 草藥:不同的草藥可將頭髮染成不同顏色,想染紅色,可用金盞花、萬壽菊、玫瑰果或木槿。染黑或深色,可選迷迭香、蕁麻或鼠尾草。染成金色可試金盞花和萬壽菊,番紅花或向日葵的花瓣也可。方式都是將草藥以水慢煮約30分鐘,等冷卻後過濾,用噴的、倒的,或用刷子刷在頭髮上,等約1小時。 指甲花:將指甲花的葉子磨成粉後,將1杯指甲花粉末和2杯檸檬汁混合,可加1茶匙的醋,讓指甲花的顏色更釋放出來,等4~6小時讓混合的液體更濃,再擦到頭髮上,用梳子梳一梳,以塑膠膜包住頭髮,等2~3小時後清洗。 檸檬汁:把現擠的檸檬汁,用噴的或刷到頭髮上,靜待幾小時,如果待在太陽下曬乾頭髮,髮色會更明亮。 核桃殼:核桃殼有助於把頭髮染成深棕色,先將核桃殼打碎,用水煮約半小時,待冷卻後過濾,再抹到頭髮上。想省時間的人,也可以用核桃粉,抹完頭髮後至少等1小時後再清洗,洗頭時請用溫水,可讓髮色更持久。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大腸癌分期:TNM分期法0~4期、取決癌細胞擴散程度

癌細胞發生擴散和轉移,這可說是患者和醫師最為關心的,而大腸癌細胞擴散之過程共分為五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皆有相對合適的治療方法。以下會將大腸癌分成五期,而各項分期中則會使用T、N、M 分別代表腫瘤的各項生長情況。T 代表腫瘤侵犯深度、N 代表周邊淋巴轉移、M 代表遠處器官轉移。

大腸癌分期

大腸癌 0 期

癌症處於最早階段,此階段也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或黏膜內癌(Intramucosal carcinoma,Tis),它尚未長出結腸或直腸的內層(黏膜)。 大腸癌 1 期

癌症已經通過肌層黏膜(Muscularis mucosa)生長到黏膜下層(Submucosa,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Muscularis propria,T2),它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大腸癌 2 期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此分期可再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分期 2A: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但尚未穿過它們(T3)。

分期 2B: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但尚未擴散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T4a)。

分期 2C: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並附著在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或已經生長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T4b)。(大腸癌治療,因癌細胞分期和位置、病人狀況而異,詳情請見: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 大腸癌 3 期

癌症尚未傳播到遠處器官(M0),此分期再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考量的因素包含大腸層壁的癌細胞擴散程度,以及淋巴結被攻擊的數量。

1. 大腸癌 3A 癌症已經通過黏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T2),它已經擴散到一到三個附近的淋巴結(N1)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但沒有擴散到淋巴結本身(N1c)。 癌症已經通過粘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 它已經擴散到4至6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2. 大腸癌 3B

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或穿過內臟腹膜(T4a),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它已經擴散到一到三個附近的淋巴結(N1a 或 N1b)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N1c)。 癌症已經發展至固有肌層(T2)或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 它已經擴散到四到六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癌症已經通過黏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T2),它已經擴散到七個或更多附近的淋巴結(N2b)。

3. 大腸癌 3C 癌症已經通過結腸或直腸壁(包括內臟腹膜)生長,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T4a),它已經擴散到四到六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或穿過內臟腹膜(T4a),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它已經擴散到七個或更多附近的淋巴結(N2b)。 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並附著在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或已經生長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T4b),它已經擴散到至少一個附近的淋巴結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N1 或 N2)。(同場加映: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大腸癌 4 期

癌症可能已經或可能沒有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任何 T),它可能已經擴散或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任何 N),可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大腸癌 4A:癌症已經擴散到一個遠處的器官(例如肝或肺)或遠處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到腹膜(M1a)。 大腸癌 4B:癌症已經擴散到超過一個的遠處器官(例如肝或肺)或遠處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到腹膜(M1b)。 大腸癌 4C:癌症已經擴散到腹膜,並且可能已經擴散或者可能沒有擴散到遠端器官或淋巴結(M1c)。(推薦閱讀: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電圖是用來檢測心律的常見檢測方式,透過在受測者身上黏貼電極貼片,心電圖儀器可以顯示出心臟的電位變化。但你了解螢幕上高低起伏的波形,代表的心跳狀況是什麼嗎?《Hello健康》將解析心電圖波形的判讀、心電圖的檢查流程,並舉例適用狀況與對應的心臟症狀。

為什麼要進行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一種方便、快速的心臟檢測方法,且不需額外自費。基本的心臟資訊如心跳速度、心臟電位變化等,都能由心電圖結果得知。一般來說,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會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

胸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呼吸困難 心悸 虛弱 頭暈、頭昏眼花 暈厥

說到電位變化,有些人可能認為心電圖只跟心律不整(Arrhythmia)有關係,不過像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是可以由心電圖判斷,因為脂肪斑塊堵住血管,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到心律狀況,甚至能從異常波形判斷是冠狀動脈的哪個區域堵塞。其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的心臟問題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心肌缺氧等等。

另外,心電圖檢查也會作為手術前的心臟健康狀況評估、查看心律調節器的運作情形,或是了解某些心臟藥物的功效。(延伸閱讀:乙型阻斷劑

而靜態心電圖無法顯現出患者在壓力下或長時間內的心律狀況,也因此心電圖還有如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等不同類型。透過不同項目,心電圖能幫助患者在早期檢查出重大心臟疾病。(延伸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電圖怎麼看?從波型判讀 PQRST波

首先我們先以下面這張圖作為範例:

這是一次完整的心臟跳動會產生的電位變化,一般我們看心電圖通常會由將波形分成P、Q、R、S、T這幾個部分,幫助判斷心律狀況。以下為它們各自所代表的意義:

P波:在1次完整的心臟電位變化中,出現的第一個偏離即稱為P波。這時心房會發生去極化造成心房收縮。 PR段:指的是P波到發生QRS波中間的時間段。 QRS波組:QRS並非固定的排序,在命名上,波組中第一個向下偏轉的波形稱為Q波,若向上則稱為R波,而接續R波之後的負向偏轉稱為S波。值得注意的是,QRS並非3者必然同時存在,也可能出現只有QR 、QS ,或甚至只有R波的可能性。 ST段:QRS波與T波中間的時間段。 T波:心室再極化造成心室舒張。 QT間隔:指的是心臟收縮到舒張結束的所需時間長度。有一種「長QT症候群」便是指QT間隔過長造成的心臟症狀。 心電圖的3種異常波形

由於波形種類變化十分多樣,以下只列舉其中3種常見的異常波形作為範例:

Q波大幅下探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Q波通常只會出現小小的下探,如果Q下探很深,可能代表有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狀況。

R波大幅上升

如果心電圖結果出現異常高大的R波,可能代表有左心室肥大而引起波形放大。(延伸閱讀:心臟肥大|定義、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T波倒置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T波通常呈現正向偏轉,如果T發生負向偏轉,則可能代表心臟有缺血或曾發生或心肌梗塞的狀況。

心電圖儀器介紹

一般心電圖檢查多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受測者須在胸口和四肢貼上10個電極貼片,連接到心電圖儀器才能顯示出心律波形。

「等等,為什麼十二導程只有10個電極貼片啊?」

這就得先了解這些電極貼片與導程的涵義了。心電圖的原理是透過電極貼片,建構導程(Lead),以記錄不同方向的電位變化。藉由10個黏貼於不同部位的電極貼片,心電圖便可以呈現不同方向、角度的電位變化,以便更精確的判讀心臟的哪個部位發生了問題。以下為十二導程各自的名稱與分類:

標準肢導程 第一肢導程:左手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二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三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左手為負極 加強肢導程

AVL導程:左手為正極 AVR導程:右手為正極 AVF導程:左腳為正極 胸導程 V1:胸骨右方的第四肋間 V2:胸骨左方的第四肋間 V3:V2和V4連線之中點 V4: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五肋間 V5:V4和V6連線之中點 V6:左腋窩下方的第五肋間 心電圖的檢查流程

心電圖檢查非常安全,無觸電疑慮且僅需數分鐘便可測量完畢,但受測者需注意不要在檢測前1小時內抽菸、喝咖啡或濃茶等刺激性飲料,也不可在檢測前進行激烈運動。以下為心電圖檢查流程:

1. 去除影響電流傳導的物品

手錶、金屬飾品、絲襪、褲襪等,會影響電流的傳導。 2. 脫掉上衣或露出胸口,然後平躺

受測者將上衣脫掉或上拉至露出胸口,平躺在病床上。

3. 濕棉球塗抹胸前與四肢

檢查者用沾濕的棉球,塗抹受測者的胸前與四肢。 4. 胸前和四肢共連接10個電極貼片

檢查者將心電圖貼片貼在受測者身上,分別是胸前6個胸導程電極貼片、四肢的6個肢導程(四肢各1個貼片),總共10個貼片需連接導線至儀器。

5. 安靜平躺,避免發抖影響測量準確性

請受測者不要移動或說話,保持正常呼吸的平躺姿勢。檢查者同時注意受測者是否因寒冷而發抖,以免影響測量準確性。 6. 取下電極貼片,皮膚拭淨後穿上衣物

檢查完成後,檢查者取下電極貼片,將受測者皮膚拭淨並協助其穿上衣物。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