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這句廣告台詞可能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而喝水的確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水喝太多,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反效果。Hello健康將帶大家了解喝太多水可能造成的傷害,若發現身體有以下這些狀況,代表可能要控制一下喝水的習慣了。

1. 上廁所次數過多與夜間頻尿

一般來說,一個人一天排尿的次數大約6~8次,假如您上廁所的次數遠大於這個數字,代表您可能喝下的水太多了,如果在白天還好,但是如果在夜間需要爬起來上廁所2次以上,對於一般人來說相當痛苦。

想好好地睡上一覺就是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和茶,因為咖啡因除了利尿外,也會讓精神亢奮,變得不想睡覺。建議有晚上頻尿問題的人,可以嘗試減少晚上或睡前喝水的量,若是情況依然沒有改善,請尋求醫師的協助。

2. 頭痛與反胃

為什麼喝水過多會造成頭痛?身體水分過多時,代表腎臟正忙的不可開交,這些來不及被代謝的水分,除了會累積在身體內,也會造成細胞生長膨脹,導致身體裡的內臟體積也跟著變大。由於頭骨包圍著大腦,當大腦膨脹時,便可能會壓迫到頭骨,使您感到頭痛、噁心或想吐。 3. 尿液顏色接近透明

尿液是最容易判斷喝水多寡的指標,當喝水過少時,尿液顏色就愈深;反之,當喝水過多時,尿液很可能會變得有些透明,甚至幾乎沒有黃色的感覺,這時最好慢慢減少喝水量,讓尿液維持在淡黃色的情況,才是最佳的身體狀態。 4. 肌肉痙攣或抽筋

喝水過多可能會造成體內的電解質水平降低,使得肌肉更容易抽筋,體內電解質過低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補充一些運動飲料來提升體內電解質的濃度。

5. 身體疲倦

當您攝取的水分過多時,腎臟就像在血汗工廠的員工一樣,需要不停的工作來排出身體內多餘的水分,而代價就是身體的疲勞會增加,這就像我們長時間的工作或是思考後,不只身體會覺得疲累,肚子也會餓得更快的道理。 6.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喝太多水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水中毒,通常發生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而導致低血鈉症。鈉在人體中最重要的功用是維持體液的平衡,當血液中的鈉含量過低時,就會發生水進入細胞內使得細胞膨脹。

如果大腦內細胞產生膨脹,便可能導致大腦受到壓迫,產生頭痛或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水中毒情況,可能導致昏迷、中樞系統損傷,甚至死亡。

對一般人來說,要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並不是那麼容易。根據統計,馬拉松或是鐵人三項的運動員出現低血鈉的狀況較高,原因可能來自這些耐力運動所造成的大量出汗,使得運動員容易在短時間內補充過多的水分。

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日的飲水量大約在1500~2000 c.c,在運動前2~3小時內,先補充500c.c的水量,而在運動中,最好每隔10~20分鐘飲水200~300c.c,以免在運動中都沒喝水,等到運動結束後,才一次喝下一大堆水導致引發水中毒。

反式脂肪是什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都有它的份

傳統早餐店的燒餅油條,以及麵包店裡剛出爐的餅乾、麵包,總是帶著誘人的香氣和金黃色澤,吸引許多顧客上門。但你知道這些美味的食物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Trans fat)嗎?究竟反式脂肪有哪些壞處?含反式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本文將帶你從頭了解。 反式脂肪是什麼?

首先,讓我們先來釐清令人混淆的脂肪和脂肪酸。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組合而成的,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必須從膳食中攝取。脂肪酸主要有兩種: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與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而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天然的不飽和脂肪酸,大多以「順式」鍵結存在,稱之為「順式脂肪」,容易因氧化而變質、不耐久炸。而反式脂肪是一種不飽和脂肪,是將植物油經過部分氫化(Hydrogenated)方式加工使結構更穩定,多用來添加在食品中,延長保存期限和增添口感。(延伸閱讀:別再妖魔化脂肪!破除脂肪攝取6迷思安心吃油

反式脂肪的壞處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規定,自2018年7月1日起製造的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部分氫化油),因為它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而反式脂肪便是部分氫化的產物。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反式脂肪會提高罹患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若攝取過多,會提高體內的壞膽固醇 (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降低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更糟糕的是,人體代謝反式脂肪的速度,相較於攝取速度,其實十分緩慢,這些無法立即被代謝、排出人體的反式脂肪,會讓更多壞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導致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危害心血管健康,並使身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含反式脂肪食物有哪些?

多數具有「香、酥、脆」口感的食品,皆含反式脂肪,例如常見的中西式糕點,如蛋黃酥或小西餅等,多半都含有酥油(Shortening),是一種含有反式脂肪的氫化油。另外舉凡人造奶油(Margarine)、加在咖啡、紅茶裡的奶精,或是爆米花等,皆可見反式脂肪的蹤影。

然而,反式脂肪卻不只出現在加工食物當中。由於牛羊等反芻動物的消化系統中的細菌,會將牧草發酵合成部分的反式脂肪酸,因此其實肉類和乳製品中也可能存有反式脂肪,不過動物性的反式脂肪中還含「共軛亞麻油酸」(CLA),適量攝取有益身體健康。

總而言之,雖然天然食物比起加工食品更健康,但動物性脂肪屬於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取會提高血中膽固醇值,造成血管硬化,仍應適量、避免攝取過度。(推薦閱讀:遠離壞膽固醇防心臟病!政府禁止食品添加反式脂肪) 如何避開反式脂肪?

詳閱成分標示:購買食品時,請先查看食品標籤上標示的反式脂肪含量,但即使標記為0克,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反式脂肪,因為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目前的規定,每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食品,只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就可以標示為0。因此不妨查看成分內容欄,避開含有「氫化 Hydrogenated」、「部分氫化油 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植物乳化油 Vegetable shortening」等內容物的商品。 選擇新鮮肉類、白肉優先:肉類選擇上,一般新鮮的肉類食材來源,皆可避開不健康的反式脂肪,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建議,每週至少2次以海鮮如鮭魚和鯖魚等,取代紅肉,可以獲得健康的ω-3脂肪酸,並且將分量控制在113~170公克左右,重點是烹調方式,請以清炒、烘烤方式取代油炸。一般肉類請選擇瘦肉和去皮的家禽。 不飽和脂肪優先:盡量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如堅果)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例如大豆油葡萄籽油、葵花油魚油等)的油,來代替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性油脂、棕櫚油與椰子油等),並且避免購買廉價人造奶油。

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因為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選項,再加上長期的藥物治療,相信很多都會額外補充一些糖尿病營養品,但是,哪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多補充的,及糖尿病營養補充品又該怎麼選擇,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幫助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營養素。

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有哪些? 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又稱維生素B7,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它能與人體內的胰島素產生協同效應,並單獨增加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的活性。葡萄糖激酶主要作用於葡萄糖利用過程的前期,是非常重要的物質。

葡萄糖激酶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可能濃度極低,而補充生物素對於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患者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來說,對控制血糖值可能都有明顯的效果。

肉鹼

肉鹼(Carnitine)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可以幫助身體利用體內脂肪產生能量,它源自親水性胺基酸(Hydrophilic amino acids),是種天然物質。研究指出,肉鹼可能可以幫助改善空腹血糖,和具有降血脂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補充肉鹼,可能有助快速降低血液中的高血脂(含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因為肉鹼可幫助分解脂肪中的脂肪酸,所以也被認為對預防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鉻

鉻(Chromium)是對抗糖尿病的重要營養素,可以幫助促進人體葡萄糖耐量(提升調節血糖濃度的能力)。不僅可能可以降低空腹血糖水平,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同時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除了吃營養補充品,透過運動也可增加肌肉組織中鉻的濃度,研究發現,胰島素與鉻共同作用時能穩定控制血糖,如果人體缺乏鉻,血糖值就不易控制,間接提高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輔酶Q10

輔酶 Q10(Coenzyme Q10)是體內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有助於代謝碳水化合物。研究指出,輔酶Q10會使血液充氧,所以在某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所幫助。另外,也有研究指出,輔酶Q10可能有益血糖控制及幫助胰臟中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 ALA 和 GLA

α-次亞麻油酸(以下簡稱 ALA)是一種多功能的抗氧化劑,可幫助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和減少體內自由基。有些研究指出,A​​LA可幫助改善胰島素阻抗,進而控制血糖。GLA(Gamma- Linolenic Acid)被稱為γ次亞麻油酸,是存在於月見草油黑醋栗籽油中的另一種天然抗氧化劑,也有助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 錳

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錳,有些專家學者甚至認為錳是導致糖尿病的一部分。錳可能是體內酵素處理葡萄糖代謝的關鍵輔助因素,它可以影響胰島細胞的酵素活性,進而影響胰島素的合成及葡萄糖利用率。 鎂

糖尿病患者通常體內的鎂(Magnesium)都偏低,而患有嚴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的患者可能更少。低血鎂會中斷胰島素的分泌,並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適量補充鎂,可能有助降低胰島素的使用量。

糖尿病患者透過飲食補充鉀,可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研究發現,發現身體缺鉀與胰臟中的β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及胰島素釋放減少有關。一項研究請葡萄糖耐量受損的受試者們補充了鉀之後,原本高血糖無法刺激胰島素釋放的缺陷就被改善了,由此可推測缺鉀可能是造成高血糖的原因。(高鉀蔬菜在這:吃茼蒿5大營養好處!認識火鍋必吃打某菜) 牛磺酸

牛磺酸(Taurine)在蛋白質合成中並不需要,但是它普遍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牛磺酸通常很低,這會影響血液的濃度並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如果適度補充牛磺酸,可能有助改善血液黏度。 維生素B6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高血糖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嚴重損害,而這可能與缺乏維生素B6有關,適量補充維生素B6可能能夠改善葡萄糖耐量,特別是對於妊娠糖尿病患者,或因避孕藥而影響葡萄糖耐量的患者。此外,維生素 B6 也可幫助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維生素B12

在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時,維生素B12 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細胞正常運作的必要維生素之一,因此補充維生素B12可能有助減少神經性糖尿病引起的損傷。 維生素C

維生素C是十分常見的營養品,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維生素C含量通常偏低,透過增加血液中維生素C,可降低山梨糖醇(Sorbitol)。山梨糖醇在體內累積時是有害健康的糖,可能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和腎臟病變)的風險增加。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維生素C可幫助降血糖。澳洲非營利獨立醫療機構NPS MedicineWise指出,有項採用27位受試者的研究中,在補充維生素C的4個月後,這些受試者的餐後血糖的表現明顯低於未服用維生素C的組別。除了餐後血糖,平均血糖及血壓也都比未補充維生素C時更低。

體內缺乏鋅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經常缺乏鋅。鋅可能是胰島素代謝中的關鍵元素,可以幫助人體預防病毒感染的威脅,還可以保護胰臟的 β 細胞免於遭到破壞。在一些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研究中,發現足夠的鋅有助於降低血糖。(延伸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保健食品

目前並沒有可以直接幫助改善糖尿病的保健食品,雖然有多項研究指出,保健食品能幫助管理糖尿病,但並無明確證據顯示能幫助改善病況。因此建議糖尿病病友,僅在有營養不良等臨床需求情況下,再考慮服用保健食品。某些情況下,保健食品甚至可能會有副作用或是對藥物出現不良反應。 服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這些幫助穩定糖尿病的營養素或降血糖保健食品,型態很多種,包括片劑、膠囊、粉劑或液體。型態之外,種類也很多,舉凡上述所介紹的維生素、礦物質,另外像是胺基酸、脂肪酸、纖維、消化酵素等,也都需要注意使用劑量。

最好在選購和服用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且留意包裝上的使用劑量和方式,避免發生副作用或與當前正在服用的藥物發生交互作用。

同時也要注意: 閱讀可靠之營養補給品訊息。 注意效果太好的營養補給品,例如聲稱可「治療或治癒疾病」的產品。 避免以營養補給品代替處方藥。 避免服用超出建議劑量。 若出現副作用,請立即停止服用。

卵巢癌患者這樣吃!6個健康飲食小撇步

若你被確診罹患卵巢癌,飲食及營養攝取必須特別注意,身體可能也需要更大量的能量來維持健康,以下六項撇步是給身為卵巢癌患者的飲食建議,特別是當正在對抗卵巢癌的療程中,記住吃得健康也是一種有效治療。

1. 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癌症化學治療的過程會影響您的味蕾,因此選擇新鮮且挑選適合的食材對就變得很重要。研究顯示,接受化療中的病人可能不想吃肉、不想喝水,若您沒有吃肉的胃口,您可以在飲食中加入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蛋、低脂牛奶、豆類和魚。如果連喝白開水讓您索然無味,您可以改喝不同風味的礦泉水,或在飲用水中加一片檸檬增加入口性。(同場加映:蜂蜜檸檬水夯什麼?5大好處你不可不知) 2. 不吃純粹的含糖食物

一般建議卵巢癌患者應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由於碳水化合物會轉換為血糖,造成患者血糖升高且感受不適;因此減糖會降低血糖及血壓,而當您血中的血糖愈低,您的身體會感覺較佳。 3. 寫下飲食及症狀日記

您應該為每餐吃的食物及經歷的症狀寫下日記,以便日後追蹤。記錄下哪些是您可以吃的食物,以及哪些會造成噁心、便祕或腹瀉,您的醫師也能依據您的飲食日記提供適當的飲食建議,並在症狀惡化前給予所需的藥物。

4. 時時補充水分

隨時留意自己的水分攝取,因為化療後產生的腹瀉和嘔吐症狀,都會造成身體脫水。常見的脫水症狀包含嘴巴乾黏、眼睛凹陷、尿量少及眼睛因缺乏淚液滋潤而乾澀,因此為了避免脫水,請隨時補充水分。 5. 多吃蔬菜

研究指出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蔬菜攝取量可降低卵巢癌惡化的機率,每日食用蔬菜更可以降低 10% 卵巢癌惡化的風險,營養專家建議,卵巢癌患者的餐點需有一半左右的蔬菜,甚至您也可以試試全素。

6. 每餐來一杯新鮮果汁

另一種讓身體攝取更多水分的方式是喝果汁,在飲食中加入果汁可以幫助您保持水分,尤其當您有便祕及腸阻塞的症狀時更有幫助。,如果想增加纖維攝取,建議不要把渣過濾。

另外,接受化療等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常導致食慾不振,建議參考這篇文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不過請記得一樣要遵循醫師指示,避開油脂高等禁忌飲食。

重拾性生活!子宮頸癌後的親密關係

罹患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後的性生活,是一個很重要,卻很少被討論到的議題。患者在歷經子宮頸癌的治療後,在親密關係方面,無論生理或心理都會受到挑戰。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子宮頸癌患者度過這些挑戰。癌症療程結束,不代表性生活也要一併結束。

子宮頸癌對性生活的影響

子宮頸癌因為發生在生殖器官,罹患和治療過後,患者的性能力和性生活多少會被影響。

放射線治療可能會讓陰道變乾,或在從事性行為時,更容易因過度刺激而產生不適和疼痛。 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讓陰道變短、變窄,讓患者在性交時感到疼痛。(同場加映:愛愛後出血別擔心!5 種常見的出血原因) 化療本身不會影響患者的性功能,但其副作用如噁心、腹瀉,會使患者的性慾降低。 子宮頸癌的療程,有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自尊和身體意象(Body image),進而讓患者有困難達到高潮,或感到性興奮。(推薦閱讀: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體外放射線治療過後,或當卵巢被移除時,患者有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進而引發一些更年期的性功能問題,如陰道乾澀。(推薦閱讀:太乾進不去?陰道乾燥原因多、不只更年期才有

重拾親密關係的建議

有伴侶者:想重拾性生活,就不得不進行一些深入的的溝通。或許你的伴侶在你的治療期間,擔任了一陣子照護者的角色,現在療程結束,要突然恢復以往的互動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伴侶之間可能會存有一些恐懼、悲傷、寂寞,甚至憤怒的情緒,所以在試圖重拾親密關係的過程中,互相讓對方了解這些情緒是有必要的。 單身者:如過現為單身,告訴未來新對象你曾經罹癌,或正在治療,可能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有些人會很公開談論自己的罹癌故事,有些人則選擇只向少數人透露。無論如何,和誰分享自己的健康史是每個人的自由。如果不希望自己被癌症病患這個標籤框住,可以不告訴剛認識的人你有罹癌,但當兩人考慮深入交往時,還是要讓對方知道。 荷爾蒙補充療法:如果子宮頸癌手術讓你提早進入更年期,可以考慮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為身體補充缺乏的性荷爾蒙。但若採取的子宮頸癌療程為放射線治療,此療法可能就無法為你改善陰道乾澀的問題。 尋求專業諮詢: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主動向為你提供治療和照護的醫師、護理師尋求意見。(延伸閱讀:房事不順有解!性治療減壓找回性福) 使用保濕劑或潤滑液:可以善用潤滑液,或詢問醫師關於陰道保濕劑之類的產品,改善陰道乾澀的問題。(請注意:陰道保濕劑與陰道潤滑劑是不同的。)

子宮頸癌的原因與風險:注意性生活與生活習慣

子宮頸癌為女性常見的癌症,雖然從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每天仍有約四人被診斷為子宮頸癌、也有近兩人因子宮頸癌死亡,因此民眾不應掉以輕心,認識導致子宮頸癌原因和風險因子,就能加以預防。

子宮頸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 DNA 的突變(基因缺陷),活化了致癌基因、並抑制了抑癌基因的功能,導致身體細胞的異常生長,成為了癌症(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的發生也是如此。(推薦閱讀:認識癌症) HPV 感染為主因、長期感染可能致癌

目前已證實子宮頸癌型的原因,與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 HPV)息息相關,HPV 病毒擁有兩組蛋白質 E6、E7,會使抑癌基因(P53、Rb)的功能喪失,導致子宮頸內壁的細胞失控地增生,進而有機會發展成子宮頸癌。

HPV 通常經由性行為、肌膚接觸傳染。很多子宮頸癌案例都是因為HPV所致,也是為什麼感染HPV,是最值得關注的子宮頸癌風險因素之一。HPV 包括了 150 多種病毒,有些低危險種類的病毒只會使人長疣,有些屬於高危險種類的病毒,則與子宮頸、外陰部、陰道、肛門、口腔和喉嚨部位的癌症有密切的關連。而 HPV 感染相當常見,雖然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都有辦法將之從體內清除,但當病毒持續留在體內,長期感染就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也因此安全性行為能有效降低風險。(同場加映:子宮頸癌疫苗越早施打效果越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子宮頸癌的風險因子

雖然目前已證實子宮頸癌的主因為 HPV 病毒感染,但多數感染 HPV 病毒的女性並沒有子宮頸癌,因為 HPV 病毒並非唯一因素,如果伴隨其他的危險因子,如:吸菸或感染 HIV 病毒,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會更高,以下將介紹會增加子宮頸癌風險的因素。 生活習慣

符合以下生活習慣的人,會有較高的子宮頸癌罹患機率。 性經驗:18 歲以前有性經驗,或有多重、不固定性伴侶的女性,因較容易感染 HPV,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吸菸習慣:肺部會吸收香菸和二手菸所產生的致癌物質,並透過血液輸送至全身。研究認為這些物質會損害子宮頸細胞的 DNA,並提高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服用避孕藥:服用口服避孕藥超過五年的女性,會有更高的子宮頸癌罹患率,但停藥後,幾年之內子宮頸癌罹患率就會恢復正常。 飲食:少吃蔬果的人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較高。

其他因素

體重過重:有研究顯示 BMI>29 的女性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遺傳和家族病史:若母親或姊妹有子宮頸癌相關病史,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會增加 2~3 倍。 懷孕次數或過早懷孕:研究顯示懷孕三次以上(不含墮胎或流產)會提高 HPV 感染的風險;首次懷孕年齡低於 20 歲的女性,相對於 25 歲以上才初次懷孕的女性,罹癌率較高。 免疫力:若身體免疫系統良好,身體可以在 12~18 個月內自行消滅 HPV 病毒,進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相對的,若免疫系統受損,如得愛滋病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人,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就會提高。 披衣菌感染:披衣菌(Chlamydia)是種常見的細菌,會經由性行為傳播,容易導致子宮頸和骨盆腔發炎,甚至不孕,而曾經感染過披衣菌的女性,會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然而,大多感染披衣菌的人不會有任何症狀,需進行抹片和驗尿等檢查才能檢測出。

9招居家療法~舒緩子宮頸癌的不適

罹患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和罹患任何癌症(Cancer)一樣,身體在生病及治療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承受許多疼痛和不適。以下介紹9種居家療法,不妨嘗試試看,或許可以暫時改善、舒緩不舒服的感覺,讓日常生活好過一些。

用針灸刺激身體釋放舒緩物

對有些人來說,針灸會讓身體釋放有助於舒緩的物質,能減緩子宮頸癌造成的肌肉和骨頭疼痛,甚至能減緩肌肉痙攣。

茶或咀嚼

薑茶是有效緩解疼痛的天然配方,不但沒有副作用,還可以改善疾病的狀況。除了泡薑茶,也可以咀嚼薑片,達到舒緩的效果。

看好笑的東西大笑放鬆

子宮頸癌一痛起來,不只不舒服,還會讓人一直想到生病這件事。試著看些喜劇、搞笑影片或和家人朋友聊天吧,大笑可以舒緩情緒,減少焦慮和緊張。

保持運動習慣和健康飲食

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力,也可能減緩子宮頸癌及其治療帶來的疼痛和疲倦。另外, 多吃新鮮蔬果,也可以增強免疫力,以及提升身體的修復能力。

適時吃一點止痛藥

如欲使用止痛藥,請記得遵從醫師的服藥指示,以及產品的使用說明。切勿服用過量,或隨意使用他人的止痛藥物。可以在運動前30分鐘服用止痛藥,避免運動帶來的疼痛。

不怕辣可試試辣椒水

不怕辣的話可以試試食用0.5克的印度鬼椒,這是一種極辣的辣椒,有研究就相信,一天服用3~4次這種辣椒,可以減輕80%子宮頸癌對女性造成的疼痛。

補維生素B2抑制癌細胞

維生素B2是種水溶性維生素,可以阻止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修復受損的子宮頸組織,和降低子宮頸和生殖系統的發炎反應。若子宮頸癌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維生素B2也有助於消滅其存在於體內的病毒。好的維生素B2來源有動物肝臟、蘑菇、雞蛋、杏仁、牛奶和沙丁魚。

靜坐冥想重建能量流

冥想可以助人舒緩不適,而不需依賴藥物。不同的冥想技巧有不同的效果,也對改善各種身心問題有幫助。冥想時,試著將食指和中指指尖的能量聚集在身體中心,這麼做會促進並重建良好的能量流,幫助疼痛消除。

薑黃減緩發炎反映

薑黃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機能、減緩生殖系統的發炎反應、幫助身體消滅人類乳突病毒、限制癌細胞病變及擴散,並減少子宮頸癌的症狀,如嚴重的出血和骨盆疼痛。

乳癌復發:必知的症狀與各部位轉移

乳癌(Breast cancer)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是腺泡細胞,經由不正常分裂、繁殖,所形成之惡性腫瘤;乳癌的治療,主要為移除所有的癌細胞,然而,有些癌細胞沒有被完全移除也沒被發現,進一步繁殖後,又成了癌症,因此乳癌治癒後仍有 10~20% 的機率復發。初次治療後,乳癌仍可能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復發,而乳癌的復發可分為局部復發(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 LRR)或遠端轉移(Distant metastasis),復發若是源於同一個腫瘤,或出現在同一個位置,則為局部復發。癌細胞也可能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如淋巴結、骨髓或肺部,這是所謂的遠端轉移。

乳癌復發的症狀

症狀包括乳房出現新腫瘤、乳房硬塊、乳房發炎或紅腫、乳頭扁平甚至凹陷,乳頭出血、流膿或其他不正常變化。(推薦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乳癌腦轉移

乳癌腦轉移的症狀包括頭痛,屬於遠端轉移,症狀比一般頭痛嚴重,持續時間較長,頻率也較高。根據醫學專家意見,這些症狀也是視覺障礙和肌肉無力的徵兆。若乳癌病人感受到嚴重頭痛或其他神經性症狀,應盡早就醫,進行治療。

乳癌肝轉移

遠端轉移可能發生在乳癌手術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體內其他器官,而沒有被移除。乳癌遠端轉移主要出現在肝臟,病人經會常有食慾改變、不合理體重減輕等症狀。若您有這些症狀,應盡速檢查是否有肝轉移的現象。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肝功能衰竭、肝癌(Liver cancer)等嚴重疾病。 乳癌肺轉移

肺部也可能受到乳癌細胞轉移的影響。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血痰等。乳癌復發經常發生在治療後的病人身上,因此術後恢復相當重要,請留意癌症復發的跡象,並把握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同場加映: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乳癌轉移像是一種二度懲罰,當初罹癌患病的折磨、療程的痛苦和副作用,一切都必須再承受一次。這種時候,負面情緒是難免的。 乳癌轉移的情緒與心情

乳癌轉移後,之前抗癌的種種又要全部重新來過,可能會讓患者產生害怕、生氣、焦慮和憂慮的情緒,並愈來愈擔心療程是否有用。患者也可能會對醫師、醫療人員,甚至自己感到生氣,質疑醫師為何沒有想像中優秀,或責怪自己為何無法戰勝癌症。患者可能也會很不甘心地問自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必須受苦兩次?」每個人的反應和感覺不同,沒有誰對誰錯,只有情緒和處理方式上的差異。 負面情緒可以怎麼處理?

乳癌復發後,有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是正常的,但若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更大的負擔,並帶來更多的憂鬱和恐懼。以下幾點,或許有助於患者處理情緒問題:

心理諮商:再安靜、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進行,諮商師會幫助患者探索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以及處理它們的方法。過程中盡量表達自己,不要害羞,諮商師才能更了解換題所在,並協助解決。若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好轉,或造成其他問題,像食慾不振、不開心、對事情都興致缺缺、失眠、無法專心等,請盡速去就醫,以尋求更多專業協助。 放鬆:停止思考、睡覺、按摩、洗熱水澡、運動或瑜伽等,都是不錯的放鬆方式。(同場加映:10 分鐘就有感!冥想 8 大好處減壓健腦) 正念:把心專注在目前擁有的事物上,日常生活中吃飯、走路時多注意身邊的小細節,打開感官,把注意力集中在嗅覺、味覺、聽覺與觸覺,或許就會發現生命中還是有很多美的事物。(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

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拜醫療與科技發達之賜,人愈來愈長壽,邁入老年後要怎麼活得健康,其重要性不可輕忽。衛福部 2017 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就指出,每 100 位 65 歲以上的老人當中,就有 8 位曾在過去一年內因為跌倒受傷而就醫,而且之後還是有很高的機率會再次跌倒。這樣傷得不只是健康,還有荷包。統計下來,跌傷的長輩平均要花 9 到 13 萬不等的金額住院!最可怕的是因為跌傷而臥床一久,所有的病痛都來了,不止失去了行動力,搞不好連命都賠上了。

「長輩防跌」除了要小心,避免不安全的環境之外,更關鍵的是增加自己的肌耐力、平衡感,還有柔軟度,不過台灣一向都不是個運動風氣興盛的國家,許多長輩年輕時忙著為家人打拼,很可能沒有機會培養運動習慣。針對想要預防跌傷的銀髮族,或是為了激勵父母、祖父母動起來的年輕讀者,可以參考以下四點,讓運動融入生活。

(不要覺得動很累人,流汗總比肌肉流失來的好,對銀髮族來說更是如此,快快來讀讀這篇: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1. 循序漸進

對於要重拾運動樂趣的長輩來說,剛起步就挑戰需要高度肌耐力的重訓類型的運動,很容易就把他們健康樂活的「雄心壯志」給嚇跑了。運動的習慣的養成要慢慢來,一點一滴的累積比風風火火地開始來得重要。(不知道哪些運動適合銀髮族嗎?請看:有氧 肌力 平衡~這3種運動適合老人) 2. 設立短期目標

設立短期目標對長輩來說是激發運動動機的良方。給予了目標,就像是給予了方向,讓運動的概念不再只讓人聯想到「汗流浹背」或是「疲累不堪」,而是有新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設定諸如「一個月內減三公斤」的目標,因為這會帶給長輩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澆熄運動的意願。建議以「減壓」或「增加精力」等為目標更加合適。

3. 一切從簡

長輩最怕麻煩了。若希望他們好好運動,最大的前提即是簡單、好上手,所以動作不能太有挑戰性,最好是長輩本來就不陌生的運動。器材也不能太複雜,而運動場所離家愈近愈好,例如巷口的社區運動中心、樓下的公園、附近的河堤等,可能都遠遠勝過設備精良,但是長輩無法靠走路抵達的高檔健身房。

4. 多元又多人才有趣

若只能做單一運動,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動力繼續下去。建議長輩可以多多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或是在運動時增加其他有趣的元素。像是跳舞的時候配上悅耳的音樂、慢跑的時候戴起耳機收聽喜歡的節目等。當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長輩與好友或是好鄰居一同運動,大家相互陪伴,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連結,對長輩的心理健康也非常加分。

最後提醒大家,安全第一!天雨路滑時,請長輩盡量避免在戶外運動。身體有任何不適,就算是輕微的頭暈、喘氣、心悸也不能輕忽,應馬上暫停運動。若對健康有疑慮,或是擔心筋骨受傷而不願運動,建議向醫事專業人員諮詢。(長輩如果對運動還是沒什麼興趣的話,也許可以跟他們聊聊動起來的好處: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即便是銀髮族也很勤快保養、保持行動力和活力。然而,當糖尿病找上阿公阿嬤時,日常生活中就潛藏各種糖尿病地雷。究竟有哪些禁忌老人要避開,阿公阿嬤最常誤觸的糖尿病地雷又有哪些?《Hello健康》邀來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為大家說分明,一起為家中的阿公阿嬤健康把關,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下半場!

常見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所謂的添加糖即「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例如白糖、黑糖、蔗糖、糖霜、砂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但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原本存在水果食物內的糖。

黃南豪醫師表示,由上述規範可知,若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或手搖飲,其添加糖的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建議上限參考值。對於多數健康已大不如前、同時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輩而言,當一有不慎,就會影響身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甚至引起視網膜、腎臟、神經、血管與足部等相關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已有糖尿病徵兆或已確診的老人患者,黃南豪醫師並歸納出3大糖尿病地雷,提醒老人家和親友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小心避開。(推薦閱讀:糖尿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銀髮族糖尿地雷1:少肌力多澱粉

黃南豪醫師表示,多數銀髮族糖尿病患雖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維持飲食均衡,但經常被忽略的「維持肌肉量」,則是比起減重或少吃更常見的大地雷,尤其好發於老人家的「肌肉缺少症」,是老人糖尿病中發生率極高的合併症狀,當肌力不足,行走、登階或提取物品時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所以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來說,「節食」不是重點,而要維持好的「肌肉量」,適度運動增加肌力,只要不要吃太多澱粉致使糖份超標,並確認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遵守「少澱粉保肌力」的原則即可。(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

銀髮族糖尿地雷2:不控血壓有害健康

黃南豪醫師表示:「『控制血壓』保健康,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血壓是隨時浮動的參考數值而非一成不變,適時的放鬆心情、控制情緒不要大幅起落也很重要,而非對數字斤斤計較,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血壓上升。」

銀髮族糖尿地雷3:亂信偏方成負擔

許多市售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琅滿目且部分常誇大療效,甚至常有老人聽信來路不明的廣告偏方,宣稱比按時吃藥還更能控制糖尿病。黃南豪醫師就提醒,這些健康食品是食品並非藥物,所以只能作為輔助,而不應視為藥物治療的替代品,若食用上有相關疑慮,也應該先請教專業醫師,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才能有效管理糖尿病,以免因偏方不慎誘發嚴重的併發症,更加得不償失。

而對於老人家面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時常不知從何著手、感到迷惘的窘境,黃南豪醫師則建議,只要遵循醫囑,不採信無醫學根據的鄰坊傳說,接受正規治療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大哉問一次解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