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流感病毒分為A、B、C、D等四型,其中只有A型和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且又以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率最高,因為病毒變異性大、症狀也最為嚴重;究竟A型流感病毒是什麼?會引發哪些症狀?感染後多久會好?《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A型流感病毒是什麼?

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禽、豬、馬及其他動物,但野生水禽是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A型流感病毒依紅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酶(NA)等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可分為數十種亞型,其中感染人類的主要型別為:

  • H1N1
  • H3N2

A型流感病毒症狀有哪些?

A型流感的主要症狀包括:

相較於感冒,流感症狀通常來得又快又猛,病患可能連續高燒3~4天,少數情況下,還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或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

A型流感、B型流感的差異?

A型流感的症狀較嚴重,多數流感併發重症的病例,皆以A型流感為主。

B型流感的症狀較輕微,較常有腹瀉、肌肉酸痛等症狀;感染後,通常只有年長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才容易發生嚴重併發症。

流感和感冒的差異?

流感一般感冒
致病原流感病毒約有200多種病毒可引起,常見的有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或腺病毒等
影響範圍全身性呼吸道局部症狀為主
發病速度突發性突發/漸進性
主要症狀發燒、咳嗽、肌肉酸痛、倦怠、流鼻水、喉嚨痛喉嚨痛、打噴嚏、鼻塞、流鼻水
發燒高燒3~4天少發燒,僅體溫些微升高
病情嚴重,難以工作或上課較輕微
病程約1~2週約2~5天
併發症肺炎、心肌炎、腦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雷氏症候群)等少見(中耳炎或肺炎)
傳染性高傳染性傳染性不一
流感和感冒的差異

A型流感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

感染A型流感後,通常須1~2週才會完全恢復。

由於流感病程演變迅速,症狀嚴重,所以一旦覺得自己或親友疑似感染流感,最好立即戴口罩赴鄰近診所就醫,並依照醫生指示服藥,避免病情惡化,產生嚴重併發症。

若出現以下危險徵兆,請盡速(或轉診)至大醫院,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 呼吸急促
  • 呼吸困難
  • 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
  • 血痰
  • 胸痛
  • 意識改變
  • 血壓低

A型流感會傳染嗎?傳染途徑有哪些?

A型流感的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為1~4天,平均為2天。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流感的傳染力最強是在症狀出現後3~4天內;此外,研究發現,成人感染後在發病前1~2天就開始排放病毒,雖然量較低,病毒排放高峰為發病後1~3天,並持續至發病後第5天。

若為免疫不全者,排放病毒的期間可能達數週或數月;兒童也很早就開始排放病毒,且量多、時間久,最長可達21天。

A型流感的主要傳染途徑,為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因此在密閉空間或人多、擁擠狹窄處,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另外,接觸病患的口沫或鼻涕等分泌物後,再碰觸自身的口、鼻或眼睛,也可能造成感染。

感染A型流感要隔離嗎?隔離幾天?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規定,A型流感屬於第四類傳染病,只有須進加護病房的重症或併發症患者須通報,因此一般感染者無須通報或隔離。

然而,由於A型流感傳染力強,容易產生大規模流行,因此一旦確診,最好暫時待在家中休息,直到燒退後24小時,再視症狀嚴重性判斷是否如期上班或上學。

2024最新5款熱門瑪卡推薦!瑪卡功效、怎麼吃?3大挑選重點一次看

男性保健食品除了常見的鋅、鐵等維生素外,近年來含有瑪卡成分的產品,在市場上愈來愈多,究竟什麼是瑪卡?有哪些功效?以及挑選時該考量哪些重點?《Hello健康》為您詳細解答,推薦5款熱門瑪卡產品供您參考。

瑪卡是什麼?有那些種類?

瑪卡(MACA)屬十字花科植物,又稱「秘魯人蔘」或「印加蘿蔔」,原產地在秘魯海拔約4000到4500公尺的安第斯山脈,也是當地居民的食品與營養補充品。

瑪卡的種類以外觀顏色做區分,從白色到黑色共13種,所含營養價值各有不同。最常見的三種為黃色、紅色與黑色。其中,研究顯示,黑色的營養成分較高。

瑪卡功效有哪些?

瑪卡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脂肪酸,維他命C,也有鐵、、銅、鋅和鉀等礦物,以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從2000年開始,許多針對瑪卡的功效所進行的研究陸續發表,得出的相關結論如下。

  • 提升體力、緩解疲勞:2009年研究發現,使用瑪卡補充劑14天後,可改善受訓自行車員在比賽時的表現。
  • 調節生理機能、加強代謝:瑪卡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包含胺基酸與礦物質等,可補充身體所需,調節生理機能。
  • 幫助學習與記憶: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補充黑色瑪卡有助提升記憶力。

誰適合吃瑪卡?推薦什麼時候吃瑪卡?

內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因此,不分性別都適合吃瑪卡。此外,特別推薦以下族群食用:

  • 想提升表現與魅力的男性
  • 體力不佳或從事體力工作的族群
  • 專業運動員與追求運動表現的族群
  • 想提高記憶與學習能力者

飯前或飯後都適合補充瑪卡,但若在飯後補充,可更完整吸收營養;建議應穩定且持續食用,當補足身體營養素,並被吸收利用後,才能感受到各種營養素所帶來的幫助。

吃瑪卡有哪些注意事項?有副作用嗎?

人們食用瑪卡已超過數百年之久,研究指出,人類每日攝取量500~3000 mg是安全的劑量;但根據過去的統計,仍可能出現腸絞痛、胃炎、血壓升高等副作用,建議仍應注意每日攝取量建議值及身體狀況,若有身體不適等情況,應儘速就醫。

此外,針對以下特殊族群,建議在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 懷孕或哺乳期的婦女
  • 未成年的兒童
  • 服用特殊藥物者
  • 曾罹患性激素相關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子宮癌與子宮肌瘤者

瑪卡保健食品怎麼挑?

坊間瑪卡營養補充品種類多元,瑪卡含量也不相同。建議民眾選擇時掌握以下3大重點。

1.足量的各色瑪卡且經糊化處理

瑪卡顏色代表不同的營養價值,建議可選擇同時包含多色瑪卡的萃取產品。

新鮮的瑪卡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當腸胃消化功能較弱時,食用後容易出現脹氣;若瑪卡經糊化處理,透過濃縮可一次吃進較多量的營養價值,也可減少消化不良的狀況。有研究指出,若要達到調理身體的效果,建議每日補充糊化過的瑪卡達2500mg以上。

糊化(Gelatinized)

食品經乾燥及研磨後,以適當的壓力加壓,去除澱粉的過程。

2.搭配足量精胺酸2500mg

瑪卡本身即具有豐富的營養素,如想將體能發揮到更好的成效,除了有足量精胺酸外,還可選擇有複方的成份,像是添加鋅、刺五加、透納葉、蛹蟲草等,補足身體所需之營養,調節生理機能。

3.清楚標示原料、大廠來源、第三方認證等

挑選產品時,須確認原料是否合格且清楚標示來源與成分及製造廠是否值得信賴?以及產品是否有通過國內、外,公正第三方的認證?以確保品質的安全性。

5款熱門瑪卡推薦品牌 

瑪卡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精氣神瑪卡粉包

特色

  • 原料來自美國TERRASOUL®原廠濃縮瑪卡,100%秘魯安第斯山脈高原種植
  • 黃金比例配方,快速滋補強身
  • 濃縮6倍瑪卡,足量的瑪卡與精胺酸,幫助新陳代謝

瑪卡種類:黑色(深色、紫色)、紅色、黃色

瑪卡添加量:2500mg(份)

產品認證:通過SGS檢驗,通過重金屬污染指標、污染物指標、農藥污染指標、鋅足量指標檢驗

瑪卡推薦品牌2.日本味王 戰起來瑪卡

特色:

  • 純黑瑪卡搭配100%精胺酸與高純度牛磺酸
  • 加入日本專利起陽草

瑪卡種類:黑色

瑪卡添加量:未標示

產品認證:無特殊專利與認證     

瑪卡推薦品牌3.三得利 御瑪卡

特色 :

  • 6大活力成分。瑪卡、精胺酸、鋅、牡蠣萃取物、多胺、高麗人參萃取物

瑪卡種類 :未標示

瑪卡添加量:240mg(份)

產品認證 :產品經 SGS檢驗合格

瑪卡推薦品牌4.DHC 馬卡

特色 :

  • 除瑪卡成分,添加瓜拿納萃取粉末、冬蟲夏草、硒等食材

瑪卡種類:未標示

瑪卡添加量:405mg(份)

產品認證:無特殊專利與認證

瑪卡推薦品牌5.LAC 利維喜 威伍士膠囊

特色 :

  • 含5大強健成分,燕麥麩、蕁麻葉、瑪卡、人參、沙棘

瑪卡種類:未標示

瑪卡添加量:100mg(份)

產品認證:通過塑化劑、重金屬、微生物衛生指標,共3項SGS檢驗認證

口腔潰瘍怎麼辦?5大原因害你「嘴巴破洞」這4招加速痊癒!

俗稱的火氣大嘴破、嘴巴破洞,其實正式名稱是口瘡(Canker sores),是一種在嘴巴裡面淺而小的口腔潰瘍(Aphthous ulcer)。嘴破時,進食或說話都很不舒服。一般嘴破有兩種類型,較常見為第一種,這種嘴破多為外力影響,例如:吃東西咬破嘴皮、或是矯正器刮破口腔,一般每年會出現 3~4 次,每次持續 1 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會發生;另一種嘴破,則因為身體狀況,導致口腔自然生成口瘡,在曾長過的人身上則更容易復發。

嘴巴破洞5大原因

造成嘴破的原因非常多,常見5類原因如下:

  • 壓力過大
  • 口腔內黏膜受損等
  • 牙科用的器具也可能引發口瘡,如牙套或不合適的假牙。
  • 酸性或堅硬食物刺激口腔:柑橘或其他酸性水果,如檸檬鳳梨蘋果、番茄或草莓等,以及表面堅硬的食物,都可能刺激口腔潰瘍或使症狀惡化。
  • 潛在的健康狀況而引起的口瘡:免疫系統受損、荷爾蒙波動、維生素或礦物質的缺乏,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鋅、鐵、等,或胃腸道疾病,如乳糜瀉等。

口瘡vs唇皰疹

有些人會把口瘡與唇皰疹(Cold sores)搞混,這兩者是不同的。 唇皰疹又稱為「發熱性水皰」或「第一型單純疱疹」,由病毒引起,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但口瘡不具傳染性;唇皰疹通常出現在口腔外,如人中、嘴唇周圍或下巴,而口瘡是長在口腔內。

嘴破的症狀:嘴巴破洞白色是什麼?

  1. 舌頭、軟顎(口腔後部)或臉頰內側,出現疼痛感
  2. 在口瘡出現之前,有刺痛感或灼熱感
  3. 口瘡:白色或灰色圓形,帶有紅色邊緣
  4. 嚴重者,可能有身體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現象

嘴破怎麼辦?4 招加速痊癒

嘴破的疼痛感通常在 7~10 天內就會減輕,且 1~2 週內就會自然癒合,嚴重的口瘡可能需要長達 6 週才能癒合。雖然一般嘴破只能等待自然癒合又有復發的可能,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加速癒合:

  1. 少吃刺激口腔的食物,包括柑橘類水果、酸性蔬果和辛辣食物
  2. 避免時常咀嚼口香糖引起刺激
  3. 記得飯後刷牙用軟毛牙刷,並且每天用牙線清潔,防止細菌感染
  4. 喝牛奶,吃優格或冰淇淋,可以幫助減輕疼痛

出現嘴巴破洞後,若發現它異常地大、不斷蔓延、持續 3 週或更長時間,難以喝水或伴隨高燒等情況,就必須去找牙醫治療,或前往醫療院所檢查是否有其他潛在疾病。

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過勞症狀有哪些?

多年前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過勞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1.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2.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3.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4.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5.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6.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7.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勞的定義:加班超過100小時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一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1. 不規律的工作者
  2. 工時長的工作者
  3. 經常出差者
  4.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5.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6.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 工作效率降低
  •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每個人對正常排便次數的理解都不同,有些人認為每天大便一次最健康,有些則覺得一週內大便兩、三次都算正常,只要沒有便秘就好;究竟一天大便幾次才是正常?排便次數超過多少算頻繁、低於幾次是便秘?《Hello健康》帶您了解關於大便次數的秘密。

一天大便好幾次?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

醫學上,排便次數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飲食習慣及進食量都不一樣,大便次數自然也不同。

下列因素皆會影響一個人的排便次數:

進食量:吃進身體的食物愈多,大便次數也會增加。 飲食內容:吃愈多蔬菜和水果,攝取的纖維量愈多,排便次數也會變多;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則會增加消化時間,並且容易讓大便變黏、排便時大不乾淨,反而減少排便次數。 飲水量:喝水能刺激腸胃蠕動,水分能幫助水溶性纖維通過腸道,讓大便膨脹、變軟,促進排便。 食物的咀嚼程度:食物咀嚼得愈徹底,腸胃消化的速度愈快;反之,若每次吃飯都狼吞虎嚥,沒咬幾口就吞下,腸胃就會花較長時間處理食物。 腸胃消化能力:腸胃的消化能力會受年齡、生活作息、運動及壓力等因素影響;此外,有脹氣、腹痛、便秘或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者,也較容易腹瀉或便秘。 藥物:部分藥物,例如止痛藥、降血壓藥、第一代抗組織胺、精神病藥及胃藥,容易引發便秘。 疾病:腸躁症、大腸炎或大腸息肉和腫瘤,皆可能引起慢性腹瀉或便秘;腸沾黏、巨結腸症、糖尿病、甲狀腺低下及肛門疾病,也會導致便秘。

吃下去的東西多久會排出來?食物消化時間解說

一般來說,用餐後食物會在胃停留40~120分鐘,進行消化,接著送往小腸,在小腸繼續停留40~120分鐘,進行第二階段的消化、吸收養分。

在食物通過胃及小腸後,剩餘的殘渣就會送往大腸,在大腸形成糞便;此階段所需的時間約36小時,但若腸胃消化能力佳、飲食中攝取大量纖維與水分,消化與糞便形成的時間就會縮短,最快10小時就會完成整個過程。

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

正常情況下,一天大便三次或三天大便一次皆為合理範圍,只要排便時間規律、大便形狀和顏色都很健康,就沒有問題。

排便規律:固定每天同一個時間大便一次,或每兩天至三天大便一次。 大便形狀:長條型,類似香腸狀,質地不會過硬、變成顆粒狀或表面佈滿裂痕,也不會過軟、形狀偏糊。 大便顏色:呈棕色或深棕色。

若上述三點有其一有異,就代表近日飲食或腸胃有些問題;若問題持續超過1~2週,建議就醫檢查,例如每天原本固定大便一次,突然一個禮拜都沒有大便,或是大便質地連續2週突然變很稀,看不到完整成型的大便。

在醫學臨床診斷上,通常超過三天沒大便,或一週大便少於三次,就是便祕,建議可多吃纖維、多喝水,規律運動且作息正常,促進排便。

若平時就固定每三、四天大便一次,每次大便的硬度都很適中、排便量也足夠,這種情形就不算便秘,只是個人排便習慣不同。

注意肛門清潔,尤其是常便秘者

多數人都習慣使用衛生紙擦屁股,但若擦拭次數過多、衛生紙質地粗糙,很容易對肛門皮膚造成傷害,引發刺痛、搔癢等症狀;而且,若原本就有因便秘而引起的肛裂,用衛生紙擦拭更可能造成二次傷害,使症狀惡化。

正確清潔肛門的方式是先水洗或濕擦,水洗指的是用水清洗,在家可用蓮蓬頭,在外則可尋找有免治馬桶的廁所,但水洗較為麻煩,出門在外也無法隨處找到免治馬桶,因此,建議可考慮以濕式衛生紙作為主要的清潔方式。

濕式衛生紙具備水洗與一般衛生紙的優點,它清潔力高,擦拭觸感溫和舒適,不易對肛門造成過度刺激,而且也方便攜帶與存放,無論是家中或公司都可準備一包,外出也可放在包包中,隨時做好肛門清潔,避免造成衛生及皮膚問題。

使用濕式衛生紙時,要注意別使用有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產品,避免刺激肛門;此外,擦拭後,建議再用一般衛生紙吸除多餘水分,保持屁屁乾爽。

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腫大的定義?什麼是淋巴結腫大

當淋巴結大於一公分以上就可定義為淋巴結腫大(Swollen glands, Lymphadenopathy)。淋巴結主要集中在下巴、頸部、腋下或腹股溝(鼠蹊)的人體表層,存在著大小不一、約 0.5 ~ 1 公分的正常淋巴結,平時雖不易察覺,不過一旦觀察到這些淋巴結所在位置逐漸腫大時,就得注意其大小變化及相關症狀,如疼痛、發燒、發炎、體重減輕等。

在人體表層的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發現及診斷的一種,例如日常生活中,常因感冒而發現頸部兩側有突起的結節,且觸壓時會痛,這就是淋巴結為了抵禦感冒病毒,啟動免疫反應所造成的淋巴發炎現象,不必過度擔心;不過另一種是位於內臟層、無法觸摸到的淋巴結腫大,不僅不容易診斷,還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檢查。

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淋巴結腫大的主要原因有三大類:

1. 感染性疾病:一般的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結核病或愛滋病都是常見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2. 惡性腫瘤(癌症):淋巴結也是癌症最容易轉移的組織之一,而惡性淋巴瘤(淋巴癌)則是直接從淋巴結長出的惡性腫瘤,兩種狀況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3. 免疫性疾病:當體內免疫系統被過度活化,會刺激淋巴結腫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結締組織疾病皆有可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實際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可能有很多,最常見的是一些輕微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以下列舉常見的幾種原因:

感冒
扁桃腺炎(Tonsillitis)
淋巴腺熱(Glandular fever)
喉嚨感染(咽喉炎等)
耳朵感染
牙膿瘍(Dental abscess)
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
德國麻疹(Rubella):感染德國麻疹病毒,導致出現全身性不規則紅色小丘疹。
麻疹(Measles):感染性極強的病毒型傳染病,會引起特殊的紅色或褐色皮疹。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經由唾液、尿液等體液傳染的常見病毒型傳染病。
肺結核(Tuberculosis, TB):會引起持續性咳嗽的細菌型傳染病。
梅毒(Syphilis):一種細菌型的性感染疾病。
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一種被貓抓傷感染的細菌型感染疾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病毒,會攻擊自體免疫系統並弱化抵抗力,若不治療會發展成愛滋病(AIDS)。
全身性紅斑狼瘡(Lupus):患病後免疫系統會開始攻擊關節、皮膚、血球及器官,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開始攻擊關節內組織,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或稱結節病,會使身體器官長出微小的紅色肉芽腫。
癌細胞:因腫瘤、癌細胞造成的淋巴結腫大,會出現腫大數週痊癒緩慢、甚至持續變大、淋巴結觸摸時堅硬無痛,會有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

淋巴結腫大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最常見的淋巴結腫大是身體正在對抗發炎的徵兆,表示身體正在產生免疫反應,此時受感染而發炎的淋巴結會突然腫大、疼痛,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喉嚨痛、咳嗽或發燒等症狀,雖然腫塊可能會有典型的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造成患者相當不適,但這種由病菌感染的淋巴結腫大(如感冒),通常會在 2~3 週內自行復原。

摸起來不痛的淋巴結腫大更可怕

另一種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是癌症的轉移或惡性淋巴瘤,此時淋巴結會腫大,但卻沒有紅腫熱痛的症狀,容易被忽視,但腫瘤仍會不斷地成長,因此若發現有可疑的腫塊,請盡速前往醫院評估診斷。(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淋巴結腫大:惡性腫瘤 v.s. 一般感染

惡性淋巴結腫大與感染造成淋巴結腫大的區別在於,

惡性淋巴結腫大:腫大速度較慢,但腫瘤會逐漸成長、不會自行消腫,早期不會有明顯的疼痛,腫塊的觸感也較硬,容易固著於周邊組織而不易滑動
感染造成的淋巴結腫大:通常會有明顯的觸痛感、腫大速度較快,但感染康復後,腫塊也會隨之消失,此外,腫塊的質地較軟,觸診時容易在皮下滑動。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診斷仍需有經驗的醫師做臨床觸診;因為以上雖為常見特徵,但仍常有例外,不應將其作為診斷惡性淋巴結的依據,有任何的可疑的腫塊或是淋巴結腫大,應盡速就醫。

惡性淋巴結腫大自我檢查

在頸部、腋下與鼠蹊部是淺層淋巴結的位置,也是發生淋巴結腫大時,民眾能自行警覺的地方。平時可以時常自我檢查,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或硬塊發生。檢查頸部淋巴結時,應該包括雙側耳後、鎖骨上方、胸骨上方;而腋下淋巴結檢查可搭配乳房檢查,即使是男性也需要自我檢查。

頭頸部:惡性淋巴結腫大也和原發腫瘤位置息息相關,例如:口腔癌、舌癌、鼻咽癌的腫瘤,常常轉移至頸部的淋巴結,因此,如有發生口腔潰瘍許久不能癒合、容易流鼻血、張口困難等症狀,合併頸部淋巴結腫大時,就有可能是頭頸部的癌症合併淋巴轉移。
乳房及腋下:乳癌經常合併腋下淋巴結的轉移,因此在自我乳房檢查時,除了檢查雙側乳房外,雙側的腋下也應該一併仔細自我檢查。(推薦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骨盆:腹骨盆腔的腫瘤如子宮頸癌、攝護腺癌,可能會轉移至鼠蹊部的淋巴結。

淋巴結腫大的診斷與治療

淋巴結腫大的病人大多數是因為良性的淋巴結增生所造成,所以不必過度擔心,交由醫師的專業檢查,多數患者均可獲得完善的診治,如有需求,可能需要配合長期的追蹤觀察變化,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染的情況復原,腫大的淋巴結就會恢復原樣,一般來說,小於兩公分的淋巴結,或會痛的淋巴結(較可能是感染所致),可能比較無害;不過,如果淋巴結伴隨以下狀況,建議盡速就醫:

持續變大或存在已超過兩週
沒有明顯的原因就出現腫大的淋巴結
伴隨有喉嚨痛、吞嚥困難或呼吸困難等
壓起來很硬或類似橡膠硬度,或不會移動
伴隨有持續發燒、夜間盜汗、體重莫名減輕等症狀

如何診斷淋巴結腫大?

醫師將視需要為患者安排血液檢查、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及活體組織切片,以協助確診。

超音波導引切片:通常用於淺層的淋巴結,可以利用超音波找到該淋巴結,進行切片。
電腦斷層導引下切片:通常適用於較深部的病灶,利用電腦斷層定位可疑的淋巴結,進行切片檢查。
外科手術切片:依病情的需要,可以請外科醫師直接進行手術,將整顆淋巴結取下進行檢查,如果電腦斷層或超音波仍無法取得檢體時,也會考慮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取得檢體。

如何治療淋巴結腫大?

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通常會自己痊癒,治療淋巴結腫大的方式,會依上述三種不同成因有所不同。

以最常見的病菌感染來說,感染源清除後,淋巴結會自癒消腫,如有需要,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藥,如:乙醯胺酚(Paracetamol)或布洛芬(Ibuprofen)止痛,但請勿讓 16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

若經診斷是由癌症造成的淋巴結腫大,就需以癌症治療為主,需要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其他的癌症治療方式。

一些民眾可以自己注意的保養或舒緩方式包括:

補充充足的水分
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服用止痛消炎等非處方藥
使用溫熱毛巾熱敷腫塊區域

扁桃腺發炎: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什麼是扁桃腺發炎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發炎(Tonsillitis)通常是因為扁桃腺受到感染,導致淋巴組織的腫脹或發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如果反覆感染即可能成為慢性扁桃腺炎。有趣的是,一般民眾常說的扁「條」線,其實是錯誤讀音,由於扁桃腺形狀像扁「桃」,故得稱。 扁桃腺發炎有多常見?

扁桃腺發炎的情形很普遍,每年影響數百萬人。儘管會造成身體的不適,但對一般人而言,扁桃腺炎並不是特別嚴重的健康問題 。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扁桃腺炎,但最常見於學齡前的幼兒,一直到青少年中期的階段。如果想獲得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扁桃腺發炎症狀

扁桃腺發炎常見的症狀有: 嚴重的喉嚨痛 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會痛 發出沙沙聲 咳嗽 口臭 發燒 缺乏食慾 頭痛 脖子僵硬 因為淋巴結浮腫,導致下顎和脖子變得柔軟 扁桃腺出現白色或黃色的點 張開嘴巴有困難 疲勞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下列症狀時,請儘快找醫師: 發燒超過39.5°C 肌肉無力 脖子僵硬 嚴重疼痛和吞嚥困難 無法張開嘴巴 呼吸困難

扁桃腺炎一般又分做急性與慢性,詳細內容可點擊以下連結閱讀更多資訊: 急性扁桃腺炎 慢性扁桃腺炎

另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有上述症狀或其他問題,建議實際諮詢醫師。(同場加映:喉嚨痛好不了?常吃這類食物小心慢性咽喉炎!6大症狀別輕忽) 扁桃腺發炎的原因

扁桃腺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鏈球菌感染: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AAFP)指出,估計約有 15%~30% 的扁桃腺炎案例,是由細菌造成的。 病毒感染。如: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疱疹(Herpes)、流行性感冒(Influenza)、腸病毒(Enterovirus),病毒感染是造成扁桃腺炎最普遍的原因。

扁桃腺發炎的風險因素

造成扁桃腺炎的風險因子,可能包括下列幾點:  年紀較輕:由細菌造成的扁桃腺炎,最常發生於 5~15 歲的孩子身上。  暴露在細菌環境裡:學齡期的孩子因為與同儕有密切接觸,經常暴露在有多種病毒和細菌的環境裡。 扁桃腺炎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患有扁桃腺炎?

為了要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扁桃腺發炎,醫師可能會快速地進行鏈球菌屬檢測,或是在您的喉嚨底部,用棉花棒輕刮取得檢體後,進行細菌培養。抽血檢驗的結果,也可以作為感染的證據。 如何治療扁桃腺炎?

較輕微的扁桃腺炎,並不需要醫療的介入。但如果情況嚴重,就需要下列的治療: 抗生素:如果您的扁桃腺炎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的,處方藥是抗生素。在服用抗生素幾天後,症狀會獲得改善。很重要的一點是,您必須服用完所有的抗生素藥物,以完成整個療程,以免扁桃腺炎復發,同時避免身體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手術:如果您的扁桃腺炎是慢性、重複發生,對其他治療方法沒反應且造成併發症,就要進行扁桃體切除術,切除扁桃腺。

改善扁桃腺炎的生活調整

下列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有助改善扁桃腺發炎的狀況: 喝大量的水 充分休息 每天多次用微溫的鹹水漱口 服用喉嚨口含錠 使用增濕器讓家裡的空氣更濕潤 避免抽菸

紅麴功效好處多,3大挑選重點公開!5大紅麴膠囊推薦

古人利用紅麴製成發酵食品,由來已久,《本草綱目》也記載「麴」之功效;近年紅麴產品更成為熱門保健食品之一,各式廣告隨處可見。但紅麴製作過程稍有不慎,即可能產生有害人體的毒素,因此慎選有品質的產品更形重要。究竟紅麴是什麼?有哪些功效?該如何挑選安全無虞、低負擔的紅麴保健食品?《Hello健康》一次為您解答,推薦您5款熱門紅麴產品,說明產品特點及價錢,提供您作為選擇紅麴相關產品的參考。

紅麴是什麼?

紅麴是一種發酵食品,作法是將米蒸熟、接種紅麴菌,使其逐漸發酵後製成;在台灣最早用於釀酒,後來則普遍作為食物的天然色素;近十年來,經實驗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成分具有保健功效,一躍而成熱門的保健食品。 紅麴功效有哪些?

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紅麴菌素;在紅麴菌素中,以Monacolin K的活性最強,最廣為使用;此成分與降血脂藥史達汀(Statin)的成分相似,經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但有較多使用限制。

另一種紅麴成分為Ankasin 568-R,由Ankaflavin和Monascin等2種成分組成,經實驗證實也具有調節血脂及其他健康功效,且使用限制較少。

紅麴的其它代謝產物,例如γ-胺基丁酸(簡稱GABA),也被發現具有抑制血壓上升、調節血壓的作用。

此外,也有諸多研究指出,紅麴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效果,並可抑制自由基生成,減少肝臟、血管的損傷。 紅麴食用有限制,你吃對了嗎?

紅麴雖好處眾多,但若使用方式不對,或購買未經檢驗的合格產品,也可能補身不成反傷身。

以Monacolin K為例,因該成分對人體有顯著好處功效,市售紅麴保健產品普遍都採用該成分,但使用Monacolin K時,須同時注意許多事項,包括: 不可與降血脂藥物(如史達汀)同時使用:Monacolin K因成分與史達汀相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能過高,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肝、腎損傷。 不可與柚子、葡萄柚同時食用:這類水果會讓血液中降血脂藥物的有效成分提高5~20倍,因此也可能造成藥物過量。 不可與抗黴菌藥物、類抗生素、抗凝血藥物同時使用:與抗黴菌藥物或類抗生素同時使用,會提高降血脂藥物的濃度;與抗凝血藥物一同服用,則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受阻。 須額外補充輔酶Q10:根據研究指出,Monacolin K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購買紅麴膠囊產品的使用者,可能都有血脂偏高的問題,甚至已患有高血脂症,須服用降血脂藥;此時,若再使用含Monacolin K成分的產品,可能在服藥及日常飲食有較多限制,若未嚴加注意,也可能影響健康。

此外,紅麴在發酵過程中,若處理不當,也可能產生橘黴毒素(Citrinin),這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若不小心服用,可能會危害肝、腎;因此,了解如何挑選經過檢驗且獲得的認證的紅麴產品,更顯重要。

以下為說明如何挑選安全、低負擔且功效確實的紅麴保健食品。 紅麴膠囊3大挑選重點

1.選成分:Ankascin 568-R vs. Monacolin K

由上可知,Monacolin K有很多使用限制,但市面上除了Monacolin K之外,還有另一種紅麴成分,稱為「Ankascin 568-R(中文為安可信心)」,相關研究也獲得科學實驗證實。

Ankascin 568-R由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領銜研發,製法與一般紅麴不同,是將純化特定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NTU 568),接種於山藥或經特殊處理的米後,經過獨家固態發酵技術所得;其成分同樣具備健康功效,但較無限制,包括: 無他汀類藥物(包含史達汀)之副作用 不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Ankascin 568-R為市場上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FDA)新膳食原料(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核可之紅麴成分。有別於Monacolin K(與Statin類藥物有相同結構),若與降血脂等藥物併用,可能有損害肝、腎等風險。目前美國禁止販售任何含有Monacolin K成分的膳食補充品。

我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紅麴健康食品規格」規定,取得認證則須符合每日攝取量所含之Monacolin K達4.8毫克,且未超過15毫克。 2.看研究:功效經科學研究證實,獲專利與認證

在選購時,建議也須注意產品功效是否有經過充分研究證實,曾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專利與健康食品認證。

以「Ankascin 568-R」為例,它的功效(如下)經過百篇科學期刊證實,且獲得多國專利、美國FDA新膳食原料核可,以及我國健康食品認證。

調節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 降低三酸甘油酯 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壞膽固醇) 有助於提升血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

調節血糖 對於禁食血糖偏高者,具有輔助調節血糖作用

此外,Ankascin 568-R經證實也有助於延緩衰老。 3.挑認證:認證差異大,選這種更有保障

市售紅麴膠囊「健康食品」產品標榜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可,具備保健功效且獲得認證的,但其中的認證,可是大有學問。

「健康食品」的小綠人認證主要分成兩種:

第一軌 審查認證 需時較長、門檻較高 功效經過動物或人類實驗認證 產品經過安定性實驗認證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字 第A000XXX號

第二軌 規格審查 需時較短、門檻較低 功效藉分析成分,由學理所得,非由實驗確認 若能提供符合公告規格之檢驗文件,無需進行安全性與安定性試驗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規字 第000XXX號

由此可知,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其功效與安定性都須經過更嚴格的實驗認證,安全性與效果都更有保障,因此,在購買時,可將此做為主要的考量重點之一。

此外,產品明確標示產地,具備研發專利及文獻報告也很重要。近期日本傳出紅麴致死事件,國內也有超過200家廠商使用該日本廠商的原料,目前已全數回收下架,但不少民眾知聞後,也不免擔心是否可能購買到使用不良原料的紅麴產品;對此,建議就可選擇由台灣團隊研發、在台製造,並且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 紅麴膠囊5大推薦 紅麴推薦品牌1:娘家大紅麴

內容量:30粒(3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通過國家第一軌審查,全台唯一獲得3個「衛署健食字號(簡稱健字號)」認證之紅麴 採用全球唯一通過美國FDA食藥署核可之「Ankascin 568-R」紅麴成分 功效3降1升1調節:有效調節血脂、血糖,促進新陳代謝 幫助延緩衰老

挑選指南:使用專利成分「Ankascin 568-R」,產品標示SGS檢驗報告、國際期刊研究報告、美國FDA新膳食原料核可,以及我國3健字號認證(第一軌審查認證)。 紅麴推薦品牌2:威德 納豆紅麴

內容量:120粒(6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添加納豆激酶活性3,000 FU / 份 每份添加Monacolin K 7mg 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發酵

挑選指南:主成分為Monacolin K,產品僅標示SGS檢驗報告。 紅麴膠囊品牌3:信東 紅麴膠囊

內容量:120粒(6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通過第二軌審查,獲國家健康食品認證 每粒含有紅麴粉末200毫克,採植物性膠囊,全素可食 未檢出有害人體的橘黴素

挑選指南:主成分為Monacolin K,產品僅標示1個健字號認證(第二軌規格審查)。 紅麴推薦品牌4:統一健康 3D紅麴苦瓜錠

內容量:90粒(30天份) 劑型:錠劑 特色:

連續15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術授權,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 「紅麴+苦瓜+綠藻」強化複方提升,代謝看得見

挑選指南:未標示紅麴成分,產品標示專利、SGS檢驗報告,以及雙健字號認證(第一軌審查認證)。 紅麴推薦品牌5:LAC 活性納麴Q10膠囊

內容量:60粒(3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納豆+紅麴+大豆+Q10」維持好循環的4合1全效配方 採用納豆激酶與Monacolin K紅麴素,搭配大豆異黃酮 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健康加分!

挑選指南:主成分為Monacolin K,產品僅標示1個健字號認證(第一軌審查認證)。

產品最終售價請依各電商平台價格為主。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不曉得你是否也有同樣經驗,明明尿布換了、肚子也不餓,為什麼寶寶就是自顧自地哭個不停?其實這不是你的錯,這是讓許多家長頭痛的腸絞痛。

Hello健康》將詳細介紹腸絞痛(Colic)症狀,說明新生兒的啼哭期(The peroid of PURPLE crying),讓你更了解寶寶不受控的哭泣行為,掌握腸絞痛的應對方法;同時邀請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張佑豪為您說明,如何幫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增強免疫力。

什麼是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常見於親餵及瓶餵的寶寶,盛行率約20%,不過目前仍無法確定真正的原因為何。

「什麼?腸絞痛不是就字面意思,指寶寶腸子蠕動有問題,發生疼痛的狀況嗎?」沒錯,寶寶腸絞痛時,可能是對奶粉中的奶蛋白質過敏、有乳糖不耐症,或是餵食不足、過度吞入過多空氣。此外,寶寶腸絞痛也可能起因於嬰兒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或對環境刺激較為敏感所引起。

嬰兒腸絞痛的症狀有哪些?

羅納德・巴爾醫師(Dr. Ronald Barr)提出新生兒啼哭期(又稱紫色啼哭期)的概念,以六大判斷原則列出新生兒腸絞痛常見的症狀與行為,像是大哭長達數小時、經常在傍晚或是晚上哭鬧等,各取首字母合在一起便成為 PURPLE——紫色的含義。

腸絞痛是疾病嗎?

腸絞痛並非疾病,醫師在下此診斷前,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後,而寶寶仍在半夜哭鬧不休,這時才會診斷為「嬰兒腸絞痛」。腸絞痛是寶寶發展歷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一般會在寶寶兩週到三週大的時候開始出現,並在六週時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寶寶三到四個月大左右,少數會持續到五至六個月大才會停止。 333法則判斷嬰兒腸絞痛

很多家長的疑問是,不確定小朋友是不是因腸絞痛而哭鬧,可以參考333法則幫助判斷: 每天哭鬧超過三小時。 每週超過三天。 症狀持續超過三週。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

目前對於腸絞痛沒有特定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嬰兒腸絞痛的原因更是眾說紛紜,因此爸媽需要透過觀察來了解如何緩解寶寶肚子絞痛的問題;若難以判斷時,建議直接諮詢小兒科醫師。

張佑豪醫師建議,嬰兒若有腸絞痛症狀,建議媽媽以親餵母乳的方式,提供寶寶全面的母乳營養,若寶寶一歲以上,媽媽因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影響哺餵母乳,亦可讓孩子改喝含有母乳及益菌成分、且有標靶切斷水解科技的水解奶粉。

藉由母乳中的成分(如sn-2、HMO、葉黃素、核苷酸)及B.L.活性益菌+FOS益菌生、牛磺酸、半乳寡糖等成分,改變腸道菌叢生態,而標靶水解科技亦可切斷蛋白質中的刺激因素,對寶寶腸胃更為溫和,盡量避免誘發嬰兒腸胃過敏問題,也有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 減少可能的過敏風險,全面解決寶寶腸絞痛

由於新生兒的腸胃機能仍在發展當中,寶寶的腸胃非常敏感且脆弱,有些寶寶可能會有乳糖消化不良或牛奶過敏的狀況。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最好可以母乳哺餵寶寶,不僅可避免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而且母乳中重要的sn-2、HMO、葉黃素等成分,都是幫助寶寶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培養寶寶自體免疫力的重要關鍵。

不過媽媽在哺乳時須謹記,若媽媽平時有食用乳製品、帶殼海鮮、堅果等常見過敏原食物的話,可能會讓過敏的成分經由乳汁被寶寶吸收,讓寶寶引發腸絞痛的狀況,故建議媽媽哺餵母乳時,應適時調整自身的飲食。

若家中一歲以上寶寶已開始喝配方奶,卻出現腸絞痛症狀,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替寶寶換奶,改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採標靶切斷水解科技的水解蛋白奶粉或是低乳糖奶粉,幫助寶寶溫和調整體質。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台灣人有多愛吃海鮮?根據漁業署資料顯示,台灣海鮮進口量逐年上升,光是108年就進口4400多公斤的海鮮。儘管民眾熱愛吃海鮮,但不少人也深知海鮮膽固醇含量不低。

究竟哪些海鮮膽固醇含量比較高?除了膽固醇,這些海鮮還有哪些營養?《Hello健康》整理海鮮膽固醇排行榜,讓您一次了解所有的高膽固醇食物。

膽固醇過高將提高慢性疾病風險

膽固醇(Cholesterol)是脂肪的一種,可從食物獲得(膳食膽固醇),亦可由人體自行合成,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或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即是高膽固醇血症。許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高膽固醇血症會加速動脈硬化,並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同時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因此想預防慢性病風險,務必控制好膽固醇。 吃海鮮膽固醇過高?高糖、高飽和脂肪酸才可怕!

衛生福利部表示,許多民眾看到健檢報告中的膽固醇指數紅字,就怕得不敢吃海鮮、蛋黃等食物,其實更應該避免的是「飽和脂肪酸」以及高糖飲食,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烹調用豬油;此外過多的添加糖、含糖飲料或甜點,也是造成高膽固醇的主因之一,建議民眾應避免上述食物,並多攝取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以促進膽固醇的代謝。

海鮮飽和脂肪低,適量吃沒問題

雖然海鮮膳食膽固醇含量較高,但飽和脂肪通常很低,相較於一碗豬油拌飯或一杯珍珠奶茶,吃海鮮所造成膽固醇上升的影響反而很小。

8種海鮮膽固醇高 適量攝取營養更加分

根據長庚醫院所提供的膽固醇食物含量對照表,為大家從中選出幾種常見的海鮮,分別說明其每100公克的膽固醇含量及營養成分。 高膽固醇食物1. 小魚乾:669毫克

小魚乾內含、鎂、鐵、維生素D及DHA等營養成分,其膽固醇含量雖然在這10種海鮮中,位居第1名,但如果適當食用仍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依據衛生署公布的食物含量比例表,平均每100公克中,小魚乾就擁有2213毫克的豐富鈣質,比牛奶高了20倍。不僅如此,小魚乾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延伸閱讀:想補鈣別亂吃!主攻這4類食物就對了)

衛福部也建議成人每日只要吃約45克的小魚乾,就能補足充分的鈣質;其中所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如DHA、EPA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膽固醇食物2. 蝦米:645毫克

位居膽固醇含量第2名的蝦米,不但能夠維持視力、幫助減重,還富含大量的鎂元素,而鎂元素對於心臟活動有相當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保護心血管系統、預防高血壓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產生。 高膽固醇食物3. 鮭魚卵:479毫克

鮭魚卵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D、E、B6、B12等營養素,不過鮭魚卵每100公克就約有480毫克的膽固醇,建議平時吃鮭魚卵,每次份量都應控制在25克左右,才能避免攝取過多膳食膽固醇。(同場加映: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高膽固醇食物4. 花枝:348毫克

花枝又稱為墨魚或烏賊,屬於鎖管類,不但有豐富維生素B3(菸鹼素),可以幫助維持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含可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的EPA、DHA,以及具抗氧化能力的維生素E和牛磺酸,這些營養成分在心臟血管保護上佔有一席之地。儘管花枝對人體好處不少,但攝取過多仍容易導致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超標,尤其已有高血脂症患者或家族有高血脂病史者,更應控制花枝攝取量,以防慢性疾病上身。

高膽固醇食物5. 蝦子:223毫克

蝦子內含豐富礦物質,如硒、碘、鐵、鋅、鎂,以及維生素B12、菸鹼酸、蝦紅素等營養素。值得一提的是,蝦子含有牛磺酸,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管系統,防止動脈硬化;鋅和鐵則可以強化心臟。(延伸閱讀: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隻白蝦的膽固醇含量,約等於1顆雞蛋,因此民眾在蝦子攝取量可有些彈性。 高膽固醇食物6. 鰻魚:189毫克

鰻魚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B12、E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根據衛福部食品成分資料庫,100克鰻魚維生素A含量達6705IU,有助視力保健,預防乾眼症和夜盲症。另外,鰻魚的還含大量維生素B12,可改善因缺乏B12所引起的貧血、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一般而言,國人日常生活攝取鰻魚的頻率較低,因此民眾較毋須擔心因過量食用而導致高血脂的症狀。

高膽固醇食物7. 魩仔魚:95毫克

魩仔魚的營養成分高,含有高鈣、高蛋白,非常適合小孩食用。此外,也富含EPA和DHA、磷、鐵及各種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

小知識:根據農委會的說明,台灣民眾常吃的魩仔魚種類為魩鱙主要為刺公鯷、日本鯷、異葉公鯷之仔稚魚。然而,若大量捕撈時,有可能混進其他魚種的幼苗,即為「混獲」,可能連帶混入其他魚種之魚苗,因此不少民眾為避免剝奪魚苗長大的機會,搶走食物鏈中其他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因而選擇不吃魩仔魚。 高膽固醇食物8. 蛤蠣:39毫克

蛤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其中的鐵質與牛磺酸,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等效果,對於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不過,蛤蠣的普林值高,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最好少吃。(推薦閱讀:痛風怎麼吃?內臟海鮮普林偏高應少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