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智力又防癌!餵母乳11大驚人好處

提高智力又防癌!餵母乳11大驚人好處

大家應該都聽過餵母乳比餵配方奶更好,且無論是對媽媽或寶寶都有好處,媽媽們除了出門不需攜帶奶瓶或一堆器具之外,還可幫助產後排出惡露(子宮內的分泌物),並加速恢復身材等。對寶寶來說,喝母奶除了可隨時喝到最適當的溫度,也能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以下介紹餵母乳對寶寶的11點好處:

較不易罹病:喝母奶的寶寶更不容易感染肺炎(Pneumonia)、感冒和病毒,也不容易出現腹瀉等腸胃道問題。 降低慢性病的風險:如果您親餵寶寶,寶寶得慢性疾病的風險較低,如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乳糜瀉(Celiac disease),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發炎性腸道疾病)。 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的風險:嬰兒猝死症候群通常是由於不明原因而使寶寶突然死亡,但若餵母奶可以降低一半的機率。 降低罹癌機率:餵母奶可以預防寶寶在童年時期罹患某些癌症,也會降低媽媽罹患停經前乳癌(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和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機率。 獲得最有效的疫苗:研究表示,母奶裡含有大量的抗體(Antibodies),喝母奶的寶寶免疫力表現,通常會比餵配方奶的更好。 更平靜與穩定:寶寶不哭鬧時,就像個小天使一樣,而母奶被證明含有能撫慰寶寶,並幫助他們睡得更香甜的物質。 更多安全感:餵母奶的時機大多都是媽媽們用身體接觸寶寶,透過親密的肌膚接觸,可以培養更親近的關係,讓寶寶獲得更多安全感。 降低肥胖風險:因為配方奶具有幫助嬰兒增加體重的效果,但這同時也可能會使他們體重增加過多,若餵母奶的話,則較能使寶寶體重保持在健康範圍內。 幫助提高智力:餵母奶可使寶寶在兒童時期,具有較高的智商表現,雖然目前仍未有足夠研究佐證其因果關係,但此因素仍值得參考。 漂亮的牙齒:餵母乳可減少寶寶罹患蛀牙或未來得蛀牙的機率,並且也可能減少長大後需要戴牙套的機會。 降低女孩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若您的寶寶是女孩,那麼您餵母乳可降低25%未來她罹患乳癌的機率。

葛鬱金是什麼?養出健康寶寶的好選擇

如果孩子有一天需要戒母奶時,有什麼營養又美味的東西能取代母乳?答案是竹芋(Arrowroot),又稱為粉薯,學名為葛鬱金(Maranta arundinaceae)。這個植物能帶給寶寶什麼健康的好處,其中的效用又是什麼,跟著本文的介紹,一起發掘葛鬱金能為寶寶的健康帶來什麼好處吧!

葛鬱金的產品是什麼?

葛鬱金最好的製成品類型是葛粉,也就是磨成粉末的形式,這種澱粉是從葛鬱金的根部抽取出來的產物。

為什麼該給寶寶吃葛鬱金?

因為葛鬱金的營養價值很高,所以對寶寶很好,而且是做為增稠劑很棒的材料。可以用竹芋來讓配方奶或其他寶寶的食品更濃稠。竹芋是維生素B,例如硫胺素(Thiamine)、吡哆醇(Pyridoxine)、核黃素(Riboflavin)、菸鹼酸(Niacin)以及泛酸(Pantothenic acid)的重要來源。B群對寶寶的身體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來說很重要。

葛鬱金常會和天然葉酸(Folate)一起包裝,而天然葉酸能支撐細胞分裂,及DNA合成,葛鬱金富含鉀,這個成分對調節寶寶的心律很有幫助。此外,葛鬱金還含有鐵、鎂、鋅以及其他礦物質,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很有幫助。葛鬱金不會引起過敏反應,因為它不含麩質(Glutluten)。此外,葛鬱金好消化,很適合寶寶剛開始吃固體食物的時候。 葛鬱金的其他3項好處 幫助寶寶擁有健康的消化系統。 能用來治療泌尿道感染。 一種好的緩和劑,能減少因傷口引起的不適,也能緩解牙齦疼痛或灼熱感。

怎麼為寶寶準備葛鬱金?

餵寶寶吃葛鬱金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例如: 將葛粉和奶(母乳或配方奶皆可)加在一起,混和成濃稠的食物來餵寶寶。 將葛粉加入蔬菜泥中:蔬菜泥可以是甜菜、地瓜、豌豆或紅蘿蔔,還可以加入一點點鹽及奶油來調味。 將葛鬱金加入粥或果凍中。多虧了這些外型可愛的食物,寶寶會愛上這樣吃東西。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青少年隱私問題!父母這樣做給予幫助

如果您的孩子是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不太願意跟大人們談論自己的隱私,或是跟家長說話的時候有所顧慮,那最好讓您的孩子跟專業醫師談談,讓醫師給您的孩子一些專業的建議和協助。本文將為您介紹,醫師對青少年的影響,並且能在之中代替父母發揮什麼樣的功能。

與青少年談話的過程中醫師有這4功能

尊重青少年的隱私。 能解答所有青少年的各類型問題。 由於本身是專業醫療人員,醫師會詢問青少年個人健康狀況相關問題,並幫助他們做出有益身心健康的決定。 能協助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找出適當方法與父母,或是他們信任的人溝通、談話。

關於青少年隱私的一些問題

若您的孩子已經決定要與醫師談話,那麼恭喜您已經成功了一大步;不過,由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仍然會有許多顧慮,因此,下列常見的3種問題,建議家長可以先有所準備,以方便模擬孩子的心理狀況,並給予適當的協助。

問題1:我跟醫師單獨會面時,該如何提到關於我隱私問題?

答:直接詢問醫師!每次看診時,醫師都會預留時間,單獨與您討論。

問題2:跟醫師諮詢、討論時,我應該問什麼問題?

答:任何的事、所有事情,您都應該、也要告訴您的醫師,甚至跟診間的護理師說也可以。有時候,醫師會問您關於學校、朋友、家人的問題,與其他私人問題,如:您的感受,喜歡從事的休閒娛樂。您的醫師對您了解愈多,愈能有效回答您的問題、顧慮。

問題3:醫師會告知我的父母,我們的談話內容嗎?

答:您的醫師會將談話的詳細內容保密,只有在有人會傷害你,或是您想傷害自己、其他人情況下,您的隱私才不會被保留。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有任何人可能受到傷害,醫師必需提供相關資訊。如果情況真的如此,您跟您的醫師討論後,要將訊息提供給相關單位,以確保每個人都是安全的。 回診時請您記得下列4件事

詢問醫師哪些事情會被保密。 跟醫師確認,你們之間討論的內容,有哪些可以分享給父母知道。 詢問醫師,誰可以存取您的病歷記錄,您的病歷是否列為機密。 如果您已經事先用電子郵件或電話跟醫師談過,請當面跟醫師說明您對隱私的相關顧慮。

若是自己尋求醫療協助的青少年,或許會有以下的顧慮,這時,請各位有勇氣踏出第一步的孩子不要擔心,因為所有的疑慮都可以被解決,也可以透過下列可能的模擬問題及解答解決您心中的疑問。

問題:如果我自己去看醫師,父母什麼時候會收到看診的診療費帳單?

答:取決於您的醫療保險是否涵蓋相關看診費用,請跟您的醫師確認。請您記得要詢問醫師,如果您的看診記錄需要提供給保險公司,或其他專業醫療照護人員,有哪些措拖可以保護您個人的資訊。 給家長的重要訊息

當您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後,身體、情感都不斷在改變,與孩子保持密切關係是很重要的。這同時意謂要多多鼓勵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孩子看診時,可以讓他們單獨與醫師談談。這樣有助於孩子多認識自己,並且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培養他們做出健康的決定。當然,醫師也會囑咐孩子,與父母分享談話訊息,然而孩子有時候可能只想要告訴醫師,而不願意讓家長知道,其實這樣的情況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孩子其實是想要向專業醫師,請教他們的個人問題而已。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小心陌生人!9步驟提升兒童安全意識

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陌生人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以及當有人帶著不安好意的心態接近孩子時,孩子該怎麼應對。下列為各位家長列出9個小撇步,讓您的孩子在外面遊玩時也能保持安全。

1. 身體安全最重要

在與2~3歲的孩子開始聊有關陌生人的概念時,先談談一般安全概念。例如:出門時,要他們跟緊一點。另外,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學習關於自己的生殖器的正確用語,請各位父母要教他們不能讓隨便讓其他人摸私密處,儘管是平常認識的親戚都不行!

2. 討論陌生人的定義

4歲左右的孩子通常就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開始先問:「你知道陌生人是什麼嗎?」如果您的孩子不太清楚,告訴他們陌生人就是他們不認識的人。為了不嚇到孩子,您得強調陌生人不一定是好人或壞人,陌生人只是不認識的人。 3. 找到能信任的大人

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找哪些大人尋求協助,如可以信賴的其他家長、學校老師,社區警衛,或者警察等,這樣孩子就會知道需要協助時可以找誰幫忙。 4. 制定外出安全守則

建立與陌生人應對的規則,父母應該告訴較大的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們,他們應該直接走向與他們一起外出的大人。學齡期的孩子應該明白他們可以向靠過來的陌生人打招呼,但是他們沒有必要與陌生人交談,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時,更不應該。清楚告訴孩子,他們不應該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5. 建立上網安全規則

把電腦放在開放空間,您才能監督孩子在網路上做了些什麼,尤其不要讓年紀較輕的孩子加入奇怪的聊天論壇。10歲不到的小孩容易成為網路上有心人士的目標,請家長告訴孩子絕對不要在網路上提供自己的個人資訊、回答問題或填寫任何的表單。

6. 使用公廁要小心

孩子6歲時,大多已準備好自行使用公共廁所,但是要小心,您可以站在廁所門外,告訴孩子有需要就呼叫父母。如果有其他人提供協助,孩子要知道怎麼婉拒,例如:「不用,謝謝,我可以自己來。」或「不用,謝謝,我爸媽會幫我。」

7. 孩子獨自在家也知所進退

告訴孩子如果門口有人,不要直接開門,而是應該要說:「我的父母現在沒辦法過來門口。」如果來訪者帶著包裏,孩子應該請那人放下包裏,或改天再來。

如果您家裡有裝設有線電話,您應該決定孩子是否可以接電話。如果您打算在外出時經常打電話回家,使用來電顯示可以讓孩子知道打過來的是父母親。 8. 角色扮演來實地演練

角色扮演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如何處理棘手的狀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獨自在公園裡,有人接近他們時應該怎麼做。舉例來說,如果有個男人開著車靠過來,問最近的雜貨店在哪裡時,您要教孩子先往後退一步再指路。不過,如果他下了車,走近孩子的話,孩子應該要知道往後退好幾步、轉身、進屋子或進學校尋找大人協助。

9. 叮嚀永遠不嫌多

沒有需要過度反應,只需要在合適的場合如萬聖節、放假期間或孩子要前往任何可能會遇到陌生人的地方時,再次強調以上所提的安全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壓力大是根源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所以不少青少年都會因為學校壓力大,而常常表現得憤怒或疲勞。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抑並無從發洩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衍生成心理疾病(又稱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心理疾病的基本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是了解自己、應對一般日常壓力,以及對社會產生正向貢獻的能力。而心理疾病,是一種會讓人出現思想、情緒和行為模式改變的健康狀況,通常都跟壓力有關,且會影響人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 兒童心理疾病在台灣的統計

根據衛福部2003年統計,台灣有77.62%的少年偶爾或經常會感受到壓力或困擾,並會因此出現生悶氣和憂鬱的情緒。另外,衛福部於2017年,委託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的全國兒少調查也發現,台灣有近1/3的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並且是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的。

心理疾病的種類

以下是最常見的一些心理疾病: 焦慮症(Anxiety),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強迫症(OCD) 情緒疾患(Mood disorder),包括憂鬱症(Depression)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包括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包括暴食症(Bulimia)和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發展疾患(Developmental disorder),包括過動症(ADHD) 行為疾患(Behavior disorder),包括對立性反抗疾患(ODD)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心理疾病的症狀

心理疾病的症狀可能會突然出現,亦可能隨時間慢慢顯現。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症狀:

社交退縮,不再對跟他人互動感到興趣,或退出原本很喜歡的運動 有困難專心、用邏輯思考或表達,以及記憶力變差,在學校成績可能會退步,或喪失原本很熟悉的技能 喪失與自我和周遭的連結 自尊變低 感到恐懼、猜疑、焦慮 出現反常的行為 睡眠和飲食習慣出現巨大的變化,衛生習慣也可能突然變很差 體重莫名減輕,且變得沒有食慾 情緒經常起伏不定

心理疾病的治療

如果小孩被診斷出有心理疾病,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就會給予諮商或藥物治療。小於6歲的小孩,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對他們來說會很強烈,因此使用過程需被嚴密監控。至於心理諮商和認知行為治療,則適合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小孩改正他們的行為。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小孩變了~青春期前後的各方差別

儘管小孩青春期前後還是同一個人,但跨入不同年齡層,小孩在思考模式、感受、外觀與行為舉止上,還是會有很明顯的差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春期會對小孩造成什麼變化!

成長速度與變化的差別

小孩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因人而異,有的小孩可能早在10歲就進入青春期。從快進入青春期之前的頭幾年開始,小孩的生理、心理會快速地變化。另一方面,青春期快結束後,直到20多歲後的幾年裡,小孩的成長會變得較為緩慢、穩定。小孩的變化、成長速度,就是小孩在青春期前後最明顯的差別。

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差別

對青春期之前的小孩而言,要好好調適、控制情緒,是件很困難的事,有時候他們能表現得成熟穩重,但有時候就跟一般的小孩一樣。小孩進入青春期時跟小時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已經能慢慢發現父母的弱點和缺點,並意識到父母不是永遠都是對的,然後慢慢習慣這些發現帶來的改變,情緒也會慢慢更加穩定。 無論何時  小孩都渴望獨立自主

青春期之前與青春期的小孩,都渴望能獨立自主。然而大多數處於青春期之前的小孩,除了很想要獨立外,同時也需要父母引導、協助。但是,父母如果過度介入小孩的事,尤其是在公開場合,或他們有朋友在場時,會讓小孩覺得很不自在。如果是青春期的小孩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很可能會挑戰父母的權威。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小孩,通常比以前對自己更有自信,也比較容易受同儕壓力困擾的緣故。

網路使用行為的差別

過去大家都認為,小孩的網路使用習慣,在青春期前後都一樣,不過近期的研究顯示,現在已經不同了。現在小孩的網路使用習慣是,青春期之前的小孩大多都在玩線上遊戲,而進入青春期的小孩,則較專注使用社群媒體。這是因為當小孩進入青春期後,會對社交活動愈來愈重視、感興趣的緣故。 腦部發展的差別

小孩的心智發展在青春期前後,是一定有差異的。專家指出,小孩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大腦的額葉皮質會有一段快速成長期,大腦會不斷製造新的細胞、r建立神經元路徑,是腦部發育最快的時候。進入青春期後,有些之前建立的神經元路徑會逐漸消失,大腦也會減緩成長,並慢慢成熟,完成發育。因此如果家長能在小孩青春期之前,多鼓勵他們表現積極的行為,對他們大腦未來的發展,會有正面的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孩子想約會好擔心?父母先搞懂這些事

拉拔孩子長大可以分成很多個階段,而這也是身為父母一輩子的責任,但除了與孩子相處時的幸福,和成就感外,當然也會產生不安全感。作為青少年的父母,當孩子準備與心儀的對象約會時,相信內心會忐忑不安;畢竟我們所有人永遠都會覺得孩子還太小,深怕放手後孩子會受到傷害,但是,讓孩子約會真的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嗎?孩子到幾歲父母才可以放心地讓孩子面對人生的課題呢?本文將為您介紹,當孩子開始約會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到底幾歲才適合約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的身心都會發生許多變化,例如:荷爾蒙、社交行為,或表達自我等,都是一些常見的變化,這些改變會導致您的孩子超出您為他設立的安全區域。隨著年紀逐漸變大,孩子們將會有不同的需求和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至於真的要為約會設下一個年齡範圍,到目前為止專家仍然沒有一定的規範。

約會關鍵在於觀念

約會與年齡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您的工作是幫助他們弄清楚他們是否準備好。當您開始和孩子談論約會的話題時,他們的回答能讓您去推敲,孩子目前對感情關係的了解程度,同時,父母也能藉機教育孩子,給予正確的觀念。

總之,若孩子對約會有足夠自信,並願意承擔責任和壓力。基本上不需要硬性去限制,若父母仍感到擔心,請與他們談談您的感受,以便他們了解您的支持和關心。如果他們能分享約會的想法並得到您的指導,他們長大後永遠不會忘記,父母是多麽支持他們的選擇,以及對他們的教誨。

父母要做孩子約會的後盾

現在很多孩子都渴望能約會,或在同儕間談論約會的話題,但是,對於還在小學的孩子或尚未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真的了解約會的意義嗎?您的5年級男孩可能已經有女朋友,但在這個年齡,您的小朋友可能會把男朋友或女友理解為平常玩在一起,打鬧的人。他們的大多數的約會都是在團體間進行,之所以使用這個詞,是因為他們看到某個比他們大的人用了這2個字,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實際了解這是2個人因為親密吸引力而產生的行為。

不過升上高中後,您的孩子可能會開始與他人發展戀愛關係,如果您發現他們之間開始建立了認真的戀愛關係,請不要刻意阻止,要讓孩子了解,身為家長的我們始終支持他們的決定。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童年遭遇霸凌,不論是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都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很不幸的是,許多大人總認為那只是兒戲,覺得霸凌無關緊要,因此經常漠視霸凌事件。然而,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恰恰相反。童年的霸凌事件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永久性影響,更明確的說,在兒童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有精神疾病的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竟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為了研究霸凌是否會造成精神病(Psychosis),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共同合作,針對4,700個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涵蓋從他們出生到滿18歲。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與沒有受過霸凌的人相比較,童年時有被同儕加害(Peer victimization)的人,長大後會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許多。

研究結果詳細指出,受霸凌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2倍;但更驚呀的是,霸凌他人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竟大幅攀升5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經歷慢性、長期,甚至極端霸凌等情況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是嚴重。

小孩間的霸凌事件比你想得多

另一份刊載於英國精神病學檔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也佐證,霸凌與心理健康兩者有相關性的結論。這是由心理學教授迪特渥克(Dieter Wolke)主持,針對至少6,400位兒童,從出生到13歲之間的心路歷程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年都會與研究人員見面,進行檢測;兒童的家長,也會完成關於孩子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的問卷調查。當兒童滿13歲時,研究人員會對孩子進行最後面談、檢測,以確認是否曾經被霸凌,或是霸凌過別人,以及在滿13歲之前的6個月裡,是否有任何精神疾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與他們曾經歷過的創傷性記憶,包括霸凌,有顯著關聯。介於8~10歲的兒童,有47%說他們曾經是霸凌受害者,男孩大多是蓄意、公開霸凌(身體、語言騷擾)的受害者,而女孩則大多是關係霸凌(由於負面謠言而受到排斥、忽視)的受害者。13歲的兒童當中,有5%的人被診斷患有輕度到中度的精神病,而有超過11%的人,顯示有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衍生精神疾病

在童年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雙方都蒙受身心煎熬,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幻覺(Hallucinations):會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妄想(Delusion)或極度猜忌:認為他們自己被監視,或自己是被暗殺的對象。 思考模式會中斷:精神病患者,會在說話說到一半時中斷句子,或無意識、不自知的,將目前談話主題,轉換成另一個主題。 憂鬱、焦慮,與社會疏遠:這是幻覺、妄想造成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情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孩子不吃飯?原來是這4種原因作祟

孩子出生後學會的第一項技能就是吃東西,儘管他們還沒辦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但他們已經可以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以及甚麼食物不想吃下肚。因此,當他們已經開始對食物有喜好時,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畢竟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很新鮮,有可能這星期只愛某種食物,下週又換另一種。但若是孩子完全不想吃飯,那麼事情就有點大條了,本文將帶您了解孩子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孩子不吃東西的4種原因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否有吃下足夠的食物,以及這些食物是否對他們的身體有幫助,但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吃少一點、挑食,或不想吃飯,都是很常見的狀況。會有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下列4點所造成:

身體不斷持續成長,以及活動方式改變造成食慾變化。 身體成長速度不像剛出生時那麼快,因此他們不需要吃太多東西。 與其坐在餐桌吃飯,他們寧願選擇動起來玩遊戲。 他們的肚子比成人還小,因此感到飽足的時間也比較快。

小孩不吃飯6招搞定

培養孩子自主吃飯的能力:如此一來,他們也可以養成獨立的個性,而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在背後催促吃飯。 別威脅孩子或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會使吃飯時間變成了一種權力鬥爭,反而搞得更複雜。如果您想讓孩子吃得自然健康,請讓吃飯成為一種正向的體驗。另外,請各位家長不要使用糖果作為獎勵。 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當孩子們看著您或他們的兄弟姐妹吃健康的食物時,他們因為會想要模仿而一起進食。 不要馬上滿足挑食行為:孩子們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接受新的口味和不同食物。例如:若是他們第1次接觸綠豆,馬上表示不喜歡,請嘗試在下週再試1次,因為您的孩子可能下週就會喜歡這種口感了。 考慮孩子的液體攝入量:喝太多牛奶或果汁會降低食慾。因此,您可能需要在2餐之間才給孩子們喝牛奶,並且每天將果汁限制為不超過1/2~3/4杯。牛奶和天然果汁可以提供重要的營養,但是若是在吃正餐前喝下太多液體,那麼他們的食慾可以也會一蹶不振。 讓孩子遠離垃圾食物:成長中的身體需要健康飲食所提供的營養,而不是那些空有卡路里的食物。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