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剛出生的嬰兒皮膚非常細嫩,但是他們的皮膚可能會隨著時間,漸漸地出現一些問題。通常這些症狀只要配合妥善治療,就會逐漸消失。以下介紹各種嬰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

1. 胎記

有些寶寶的胎記,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但有些則會一輩子留著。常見的胎記類型包含如下:

蒙古斑:90% 以上的亞裔、美洲原住民、非裔和西班牙裔寶寶,都有蒙古斑,外觀為類似瘀青的藍色且扁平,主要在寶寶的背部或臀部,通常會在2年內褪色。 鮭魚色斑:外觀為扁平的粉紅色胎記,可能會出現在鼻樑上、眼瞼下或脖子後面,通常在數週至數個月內就會消失。 嬰兒血管瘤:例如草莓色痣等,因微血管增生所致,這些胎記會隨著時間,使其大小和高度增加。通常在寶寶第2~4週時開始出現,若不治療,可能要8年之久才會消失。

2. 汗疹(Miliaria)

又稱為痱子,常出現在嬰兒的背部、胸部或腋下,外觀似含液體(或膿)的小水泡或囊腫,是由皮膚上的汗腺管堵塞所致,通常好發在炎熱潮濕的天氣,或是寶寶穿太多衣服時。

3. 粟丘疹(Milia)

通常因為皮膚腺體的分泌失調,使得寶寶臉上會長出一些白色或黃色的小囊腫,裡面充滿角蛋白和皮脂,有時也會長在牙齦上。這通常在幾天或幾週內就會自行復原,若塗油和乳膏,可能反而會使情況惡化。 4.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Cradle cap)

又稱搖籃帽或乳痂,因為過多的皮脂堆積,導致和表皮細胞黏在一起,無法正常讓表皮細胞脫落,導致寶寶頭皮上出現油膩的黃色斑塊。 5. 新生兒痤瘡(Newborn acne)

大約30%的嬰兒會在出生後4個月內,長紅色或白色的粉刺(多數在2週後開始)。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媽媽傳給寶寶的激素所致,而這類情況會自行消失,不用塗油或乳膏,否則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6. 毒性紅斑(Erythema toxicum)

毒性紅斑的外觀是紅色斑點的皮疹,有些可能中心為黃白色的小腫包,通常出現在寶寶的背部、臉、胸部或手臂。但好險這些對健康無害,在幾個月內就會消失。

學步期小孩和寵物!安全共處必知要點

寶寶和毛小孩在同個屋簷下相處時,有些安全上的要點需留意,畢竟狗狗仍是有獸性的動物,再和善都還是可能會咬人。以下介紹家中的小孩和寵物相處時需注意的細節,以及如何教導調皮好動,正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1~3歲學步期兒童,與寵物安全互動的方式。

讓毛小孩熟悉新成員

若是養狗狗的家庭,在寶寶出生前,多讓狗狗去嬰兒房認識新環境,在寶寶出生後、回家前的幾天,將帶有寶寶味道的毛巾,鋪在狗狗的休息環境讓牠熟悉味道。寶寶接回家後,讓牠們先聞寶寶身上的味道,來熟悉這個新成員,同時給狗狗零食當獎勵,未來只要狗狗對寶寶表示友好時,也都要給狗狗點心,讓牠們認為寶寶是可親近的朋友,並非敵人。 與寵物保持距離

通常獨留小孩和狗狗相處時,很容易發生咬傷意外,所以當狗狗和小孩不在您的視線範圍內時,必須確保兩者已隔離開了,而平時當毛小孩出現以下行為時,請讓寶寶與牠們保持適當距離:

睡覺時:提供寵物安靜的地方休息,別讓小孩打擾牠們。 吃飯時:千萬不可讓小孩在寵物用餐時接近牠們,更不可拿走寵物的碗。 被栓著時:如果為了懲罰狗狗而牽制牠們的行動時,可能會讓牠們心情不好,這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生病或受傷時:當毛小孩疼痛或不適時,可能會更易暴躁和衝動。 毛小孩和牠的寶寶互動時:當毛小孩和牠們的寶寶在一起睡覺或餵奶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叼走小孩玩具時:請告訴小孩,若玩具或食物被狗狗搶走時,請不可擅自去跟牠們搶。

與毛小孩的互動須知

小孩無意間的動作都可能激怒寵物,所以當孩子與狗狗互動時,最好與狗狗保持約一隻手臂的距離,以便在意外發生時,可立刻介入處理。平時主人們也要多找時間來陪伴寵物,別讓寵物感覺因為小孩的關係,所以自己被冷落了。以下幾點小提醒供參考: 對小孩示範撫摸毛小孩的方式,以狗狗為例,請從頸部往尾巴方向來撫摸背部,不可拍打和撫摸頭部和屁股的部位。 請小孩平緩地走向寵物,不可跑向牠們,也不能對牠們大聲喊叫。 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平時溫柔善待動物,孩子也會模仿您的態度來對待牠們,此外,偶爾讓小孩嘗試給毛小孩獎勵,讓牠們認為小孩是友善的小主人。 避免直視陌生動物或是他人寵物的眼睛,請保持安靜、不能尖叫,維持站立的姿勢。

如果發現毛小孩和孩子的互動緊張,或是寵物出現狂吠和攻擊行為時,請立刻隔離牠們,並向寵物訓練師尋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隨和害羞還是活潑?辨別小孩個性特徵

從小孩出生到現在,或許您已經觀察到他的一些性格特徵了,許多研究也列出一些供家長觀察、判斷小孩個性的指標。以下介紹3種不同個性的小孩,您家的寶貝是屬於哪一種呢?

1. 隨和好帶的小孩

大概有一半的小孩天生個性都很隨和,他們通常喜歡嘗試新事物、不容易生氣、什麼都吃,且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接受度都很高。隨和的小孩很好帶,不像其他小孩需要很多關注。然而,這類小孩的缺點是不突出、沒有特色,或可能因為大人要忙著照顧其他小孩,而不小心被冷落。如果家裡有很多小孩,就算好帶的小孩不需要您多費心,也請爸媽不要忘了他們的存在。

2. 害羞慢熟的小孩

大概15%以上的小孩個性屬於慢熟、容易害羞的類型,而且這些特徵在小孩只有9個月大時,就觀察得出來。例如隨和的小孩看到陌生人的時候會笑,但害羞的小孩就會皺眉頭,或想把臉遮起來。害羞的小孩對陌生環境也比其他人敏感,他們不會馬上融入,而是會先從旁觀察,需要花較久的時間才能適應。

害羞小孩的優點是在學東西時會比較投入跟細心,做事情也比較會三思而後行。但面對批評時,他們可能較容易受傷,也會耿耿於懷很久,尤其是當他們在還小的時候,有不被家人或社會接受的經驗時。如果您的小孩個性害羞,面對變化時,家長務必要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習慣。

3. 活潑外向的小孩

活潑外向的小孩總是看起來很開心、很有活力、很衝動、喜歡頂撞、激動,和很愛搞笑。他們想笑就大笑,想哭就大哭。有這樣的小孩,父母除了要讓他們自由表達,也要教他們健康抒發情緒的方法,或多讓他們去戶外玩,消耗他們的體力。如果他們常常講不聽,父母也要很有耐心且很堅定地教導他們。

看完以上3種個性,無論您發現自己的小孩是隨和、害羞還是活潑,都請記得沒有哪種個性是比較好的,也請不要嘗試改變他們。認真了解他們,教他們如何擁抱自己個性的優點,並面對自己的個性的缺點,才能讓小孩成為一個愛自己,勇於追求快樂的人。

小孩是沙發馬鈴薯!幫他找朋友動起來

最近有一項的重大研究發現,每10位兒童,只有1位達到每天所需的運動量。換句話說,有90%的小孩屬於「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若您家中寶貝有這樣子的現象,各位父母要特別留意!因為懶惰的小孩,成年後可能會肥胖(Obesity)或患有心臟疾病(Heart diseases)。那麼,如果您的小孩碰巧常常久坐,應該怎麼辦?本文將告訴各位父母,如何把小孩拉開沙發,成為一位頭好壯壯的可愛青年。

找出發懶的原因很重要

小孩成為沙發馬鈴薯有多種原因,下列3種是最常見的:

當小孩發展出個人主義和開始獨立時,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些人甚至會全神貫注於學習,以至於不想離開自己的私人空間去運動。 體育可能不是一個硬性規定參加的活動,讓小孩有機會拒絕從是自己缺乏技能的活動。 進行體育活動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可能會阻礙某些家庭的小孩去運動的機會。

缺乏運動可能導致的後果

成為沙發馬鈴薯等於缺乏運動,是引發致命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過早死亡,或罹患慢性病、焦慮症(Anxiety)、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偏頭痛(Migraines)、乳癌(Breast cancer)、結腸癌(Colon cancer)、憂鬱症(Depression)、糖尿病(Diabetes)、痛風(Gout)和高血壓(Hypertension)等。 小孩久坐的解決方案

研究發現,父母在鼓勵小孩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對小孩的影響不大。研究人員將此歸咎於體育運動本身的關係,畢竟這是小孩個人生活的活動,而不是家庭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可能好說歹說,小孩還是興致缺缺。但是,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讓小孩離開沙發,請參考下列5種方法,鼓勵小孩動動身體。

選擇一項可以與他們一起玩的運動,小孩起初可能會感到不自在,但是至少您正在與他們共享這個經驗,一起活動。或者,您可以選擇一些可以在家練習的動作,例如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 密切注意小孩,並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鼓勵他們。 重新調整小孩的食物比例,並在必要時減少攝取的分量。 給小孩找個一起運動的朋友 減少小孩在電視或電腦前花費的時間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父母應學傾聽引導~陪女兒度過青春期

每個人畢生都會經歷過一次青春期,而對女生來說,由於她們的大腦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受壓力和兩極化的情緒影響,青春期對她們來說可能會特別難度過。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就是,若青春期的女兒跟同儕起衝突,父母應該採取的態度。

傾聽女兒的心聲

女兒跟朋友產生衝突時,她可能會感到受傷和孤立,並很需要父母的關心。父母不應在這時數落她們的人格,而是應該跟她們坐下來好好聊聊,聽聽女兒對衝突事件的觀點。

不要受到女兒的遷怒影響

如果女兒跟別人起衝突,卻遷怒把氣出在家人身上,與其跟她們爭論,還不如退一步給雙方一點冷靜的空間,等可以心平氣和地談話時再討論事情爆發的原因為何。

引導女兒解決問題

女兒遇到衝突時,父母可以向她們詢問事情的原委,藉此了解她們的困難所在。如果女兒被別人錯怪,父母要教她們相信自己;但若女兒犯了錯,父母就要教她們道歉。此外,父母也可以給女兒解決問題的建議,並引導她們冷靜思考。 鼓勵女兒把事發經過寫下來

如果女兒不想開口談論心事,父母可以鼓勵女兒把生活裡發生的不順記錄下來。如果發現女兒被霸凌,父母可以尋求學校輔導老師的幫助。但如果發現自己的女兒會霸凌別人,父母應想辦法勸阻。而當父母發現女兒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傾向,如經常哭泣、孤立自己、拒絕上學等,應盡快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協助。

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除了食物的營養夠不夠,家長也不可忽略食品的安全。以下從食材挑選、烹煮到保存,我們將帶大家了解自製副食品時,應該注意的衛生要點有哪些。

品質從挑選食材開始把關

副食品的品質,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使用的食材,挑選時請參考下列事項,以確保食品的安全:

了解蔬果的來源、供應商和有效期限。挑選當季並且當地種植的蔬果,少了長途的運輸過程,不僅較營養、新鮮,通常也比較便宜、容易取得。如果可行,也可以自己種。像番茄、高麗菜、香菜、豆芽菜等小型蔬果,都很適合用盆栽栽種,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和力氣就可收成。 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地方購買肉類、魚類和蛋類生鮮,並盡量挑選包裝和標示完整的食材。 自製副食品時,請勿使用以下食材:生的或未經過高溫殺菌的奶製品、蜂蜜、自製的罐頭食品,以及包裝有凹洞、生鏽、內容物外漏、標示不完整的食品。

 烹煮器具和過程都要乾淨

在烹煮副食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和調理方式,都請遵照下列衛生要點進行: 製作副使品前,請確保廚房和烹飪器具,包括欲使用的鍋碗瓢盆、刀具、砧板、攪拌機等,都有經抗菌清潔劑或洗碗精清洗過,不能只用清水沖一沖了事。 開始製作副食品之前,應仔細清洗雙手,若指甲很長也要記得修剪。摸過生肉或生蛋之後,也都要再洗一次手。 生肉購買後要盡速冷藏,以避免孳生過多細菌。 開始料理前,請徹底清洗過所有食材,並仔細檢查寶寶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頭、籽等等,是否都已處理。 不同的食材請用不同的砧板,以防交叉汙染,特別是生肉,最好不要和蔬果共用砧板。 冷凍肉可移至冰箱冷藏區隔夜解凍,或用微波爐當天解凍,但就是不可在放在室溫解凍,而且解凍的肉不可再次冷凍。 請確保所有的食材都有煮熟,特別是肉和蛋。食物中心至少要加熱75°C,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可以用料理溫度計確認是否達標。

 時間長短是熟食的儲存關鍵

食物做好如果不馬上吃,或是只吃一半,沒有收好都會孳生細菌,請參考下列方法安全保存:

煮好的肉和蛋類食品,最久只能在冰箱冷藏24小時;蔬果類則能儲存48小時。但若將副食品冷凍,就能保存1~6個月,不過味道和營養可能會不如新鮮時。 寶寶吃剩的食物,就算有冰過也可能孳生細菌,因此不可再次給寶寶食用,除非可將食物中心加熱至74°C。 煮過的食物不可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手心出汗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會面臨到的困擾,這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慢性疾病,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所導致。而當孩子處在靜止狀態,身體卻出現異常性的排汗,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症狀。因此,以下舉出3種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不過必要時,仍要找專業醫師協助,一起幫助孩子擺脫皮膚黏黏的困擾!

1. 止汗劑於皮膚乾爽時使用最佳

為了減低汗水的分泌,可以使用止汗劑(Antiperspirants)或抗膽鹼劑(Anticholinergic),這能阻塞汗腺的神經,並且降低排汗。不過,父母要注意,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請先確保孩子的皮膚處於乾爽的狀態,好讓其成分能滲透進皮膚,而且睡前使用的效果更佳。

不過,這種治療方法並不一定行得通,因為其藥物成分很難滲透皮膚裡面,以及每個人能吸收的效果也不同,使用前務必找專業醫師商量。另外,口服抗副交感神經雖然有相同的效用,但卻有副作用,像是口乾、視線模糊、心跳加速、排尿困難,以及便祕。 2. 勤換衣物並保持身體清潔

多汗體質的小孩要勤換衣物,除了是確保身體清潔,更重要的是避免細菌滋長,因為若長時間穿著充滿汗水的衣物,不但會破壞衣服的材質,更會招來痤瘡(Acne)、香港腳(Athlete’s Foot)、臭汗症(Bromidrosis)等病菌感染疾病。

若在外運動,建議穿上透氣性好的衣服,像是棉質或亞麻布的布料,配上吸水性佳的襪子,例如:美麗諾羊或芯吸性較好的運動襪,且只要常換洗衣物,保持身體的衛生,細菌就不會來了。此外,把自己的汗水狀況紀錄下來,更能幫助去理解出汗的原因,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關心孩子,讓他了解多汗症不是一種病,並懂得正確地看待自己。

3. 肉毒桿菌和電滲法屬高風險治療

醫師有時會建議較高風險的治療方法,例如:離子電滲法(Iontophoresis),這是一種低壓電療,病患需要將手或腳放進水中,並讓電流透過水接觸肌膚,干擾汗腺的功能,一次療程約20~30分鐘,且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此治療方式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仍會有副作用,包括乾皮及脫皮。

多數針對腋下的治療,會使用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或稱Botox),這是透過針孔注射在皮膚上,並干擾汗腺的神經線的一種療程。雖然聽起來很痛,但其副作用相較很低,像是痠痛和淤血。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病患會需要手術將導致異常排汗的神經線切斷,這就是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簡稱ETS),這是一場大手術,因為切斷的神經不會再重新生長,而且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神經受損。

小孩拔乳牙了!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每次拔乳牙,就代表小孩就又長大了一些。然而,小孩因為年幼,因此還是需要父母幫忙維持口腔健康。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家長如何面對小孩每次拔牙後的照護。

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請將小孩頭保持抬高,並避免讓小孩做劇烈運動。 拔牙後為了止血,請將一塊無菌紗布折好、放在拔牙的地方。拔牙處會持續流血一段時間,大約45分鐘,咬著無菌紗布的目的是要更快止血。 若醫師有開止痛藥或其他處方藥,請在一旁監督,以確保小孩有正確依照指示劑量和時間服用。 拔牙後的24小時內,請盡量不要讓小孩漱口。拔完牙24小時過後,請準備1杯溫水和1匙半的鹽混合均勻,讓小孩輕輕漱口後吐掉,然後再刷牙。記得要提醒小孩,刷牙時要特別小心拔牙處。用軟毛的牙刷,比較不會戳到或刺激拔牙處。 一般來說,拔牙的第1天應該要吃軟的食物,例如湯或粥,之後才能吃硬的食物。但1天過後,若小孩不想吃硬的食物,或吃了會痛,就不要強迫。也請注意,拔完牙的第1天,不要讓小孩喝太燙的水等飲料。 小孩拔牙後張嘴會痛,是正常的。若疼痛難耐,請用冰塊或冷凍蔬果冰敷下巴,以緩解疼痛和腫脹。 而為了避免感染,請提醒小孩要保持口腔清潔。 若拔牙後,口腔出現異常腫脹的現象,請馬上去看牙醫或小兒科,以迅速處理、治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錯!破除親餵母乳常見的4大迷思

相較其他撫育寶寶的階段,餵母乳對大部分的新手爸媽來說,是個簡單平常的活動,但這件理所當然的事,也會因為道聽途說而犯下大錯,讓我們來看看哪些新手爸媽必須釐清的4個常見迷思:

1. 小胸部乳量少:錯

研究指出,乳房大小與產出母乳量並無關聯,所以別管胸部罩杯大小了,若您的身體健康且常餵母乳,您就一定有足夠的母乳量,來餵飽您的寶寶。

2. 乳腺炎不要親餵母乳:錯

對所有正在餵母乳的媽媽們來說,事實剛好相反,乳腺炎(乳房發炎)常見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乳汁堵塞乳管而發炎,因此無論餵母乳多麽痛,仍請用集乳器或親餵寶寶,將乳汁適時適量地排出,以減緩發炎症狀,乳腺炎並不會感染母乳,即使有少數細菌感染母乳的狀況發生,寶寶的胃酸也能輕易地消滅細菌。 3. 如果親餵母乳超過1年會更難斷奶:錯

母乳不只含有寶寶所需的完整營養,也含有寶寶免疫系統所需的抗體,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取代母乳的好處,因此強烈建議儘量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直到寶寶已經不再想喝母乳的時候。

4. 親餵母乳是有效的避孕方式:錯

答案是不置可否。親餵母乳會改變您的荷爾蒙,並延遲月經週期,而達到避孕的效果,但這個方法只有生產後幾個月內有效(不超過6個月),此外,只有您大量且在不提供寶寶任何水及其他食物的狀況下,純餵母乳時才有效,因此並不建議爸媽將餵母乳當作唯一避孕的方式,畢竟在產後第一個月經來前,媽媽可能已經又開始排卵了。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不要再說我挑食!5點兒童嚴重消化問題

若您的孩子無法吃完盤子裡的食物,請您不要一口咬定他們挑食。因為,若孩子對食物出現不尋常的表現,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消化系統出問題。但是要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找兒科醫師呢?

雖然有各種千奇百怪原因會導致兒童的消化問題,如:病毒感染、食物過敏、便盆訓練壓力等。不過,若您判斷為輕微的肚子不舒服,那麼您可以在家治療,不需要透過醫師;但是,若您發現您的小孩有下列症狀,請立刻諮詢您的兒科醫師。

1. 腹瀉

水樣稀便。 血便。 24小時內腹瀉超過5次。 腹瀉超過3天。

2. 便祕 血便。 一週排便低於3次。 便祕伴隨嘔吐、發燒、體重減輕或腹部腫脹。

3. 嘔吐 嘔吐物中含血或膽汁。 嘔吐伴隨腹瀉、發燒或嚴重腹部不適。 寶寶不到1歲,且嘔吐超過1天。 嬰幼兒嘔吐超過3天。

4. 腹部疼痛 疼痛劇烈、突然且持久。 超過14天。 只在特定區域感到疼痛。 固定時間發作。

5. 胃食道逆流

若您的孩子停止吃某些特定食物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通常會消失,如巧克力、薄荷或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若孩子出現下列嚴重胃食道逆流的徵兆,請聯繫您的醫師。

體重不再增加。 呼吸問題。 吃完東西吐出綠色或黃色液體。 胃痛或胸痛。 長期咳嗽。 吞嚥困難。 較少見的兒童消化問題

嘔吐、胃痙攣、便祕、腹瀉可能是您的孩子某些健康狀況的症狀,如: 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s)或過敏:常見的病症包含乳糖不耐症、麩質過敏和組胺過敏(貝類和可可)。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長期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乳糜瀉(Celiac disease):乳糜瀉不是食物不耐症,也不是過敏,而是一種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攝入麩質後會造成小腸內部受損,也稱做麩質敏感性腸疾(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腸阻塞:小腸或大腸內阻塞。 大腸激躁症(IBS):一種胃腸道疾病,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係。研究發現,每10位腸躁症患者中,有8位缺乏維生素D。 胰腺炎:胰腺發炎。 尿道感染:女性比男性常見。 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和直腸發炎。 肝炎:肝臟發炎。 先天性腸道或肝臟疾病。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