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過敏須知:早期接觸降低機率

兒童過敏須知:早期接觸降低機率

很多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有過敏問題,而自行採取一些措施,對此,醫師們常提醒為人父母者,不要為了降低孩子未來過敏的風險,就提早限制他們攝取一些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因為有些研究報告發現,這種做法其實會導致反效果。

早期攝取致敏性食物 可降低過敏風險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The McMaster University in Hamilton)的健康科學研究生馬克斯韋爾特蘭(Maxwell Tran),曾主導一項實驗,找了約1,400名兒童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食用各種食物,結果發現,在1歲前就食用花生、雞蛋或牛奶的小孩,日後反而比較不會對這些食物過敏。

跟上述同一所大學的麥爾坎西爾斯教授(Malcolm Sears)則表示,兒童比較不會對那些在他們早期就食用過的食物產生過敏,但請記住,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就不會發生過敏。上述的研究也引起了美國聖約翰醫院和醫療中心(St. John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的過敏和免疫學主任珍妮佛阿普雅德(Dr. Jennifer Appleyard)的擔憂,因為小孩在3歲以前,免疫系統還很弱,如果太早接觸過敏原,反而容易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

針對兒童過敏的研究,有很多都還在進行中,目前看來,在早期的兒童飲食中加入各項致敏食品,似乎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為了安全起見,最好還是先與您的醫師討論。

如何得知孩子是不是過敏?

兒童的常見過敏症狀如下:

眼睛淚汪汪,以及眼睛癢、紅、腫 眼瞼內沙沙刺刺的、眼睛下有黑眼圈 打噴嚏、鼻涕流不停、鼻涕倒流、鼻子癢、鼻塞 喉嚨痛、乾咳 嘴唇、舌頭腫又癢 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呼吸困難 胃痛、胃酸逆流、噁心想吐 便祕、腹瀉 發育不好、生長遲緩 喪失嗅覺及味覺 濕疹、紅疹、皮膚癢 血管性水腫

兒童的第一個過敏原,通常是經由母乳傳遞。如果孩子出現上述任何一項或幾項過敏症狀,就應考慮是過敏反應,最好對寶寶進行過敏檢測,常見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如下:

雞蛋 花生和牛奶 黃豆類食品 堅果(胡桃、核桃及腰果)和小麥類產品 魚和甲殼類海鮮(螃蟹、龍蝦、小龍蝦及蝦子)

遺傳是兒童過敏的另一個因素,過往已有許多例子,孩子與父母的過敏原相同,會對相同的東西產生過敏反應,爸爸媽媽在生育前,應該對自己的過敏原做個紀錄,注意這些過敏原對孩子的影響。不過,有過敏體質的爸爸媽媽,生下的孩子不一定都會過敏,生活環境對過敏也有很大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要提早發現、提早診斷、提早治療,這樣才能盡量減少對孩子日常生活的影響。

讓孩子夢想不設限!父母請做這3件事

我們常聽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但隨著年紀增長,當我們漸漸得到社會和團體的認同,責任和影響力也愈來愈大時,膽子反而愈來愈小,不知不覺,小時候的夢想就這樣被丟進垃圾筒裡,或被埋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現代的孩子身上,愈來愈多的小孩不敢再追求夢想,而身為父母和老師,建議可參考做到以下3點,幫助孩子們重拾信心和夢想,翻轉自己的人生!

1. 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第一件事就是,父母要學習並做到真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與這個世界,包括喜好、興趣、才能等等,訣竅就是讓孩子不設限地多方面嘗試,允許孩子在失敗中學習爬起來,讓孩子有犯錯和掙扎的機會,父母需要做的僅僅就是簡單的陪伴。東方的父母往往因為過於保護孩子,且不忍心看見孩子受傷,導致他們一直等到長大後,甚至是高中或大學畢業離開家之後,才開始學習「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這門功課。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語非常關鍵,建議父母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像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潛力。另外,請一定要避免提及家庭經濟的缺乏,或是一些消極負面的話,因為如此會打擊到孩子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此外,還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這麼做不但能提升他的表達能力和對自我的信心,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2. 不強迫且尊重孩子自己的夢想

孩子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個體,當然會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您不應該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讓您用來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父母的職責只是幫助孩子找出他們的興趣與夢想,並陪伴他們長大,讓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換句話說,醫師的孩子不一定要學醫,藝術家的孩子不一定要學藝,決定權在於孩子,因為父母只是陪伴者,請不要剝奪孩子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力。

每個人擅長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孩子亦是如此,家族事業有人繼承當然好,但若沒有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能夠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出人頭地,父母就該感到驕傲與欣慰。

3. 夢想要搭配品格教育才美麗

與追求夢想同等重要的,就是品格教育,若少了品格和性格的塑造,夢想再美好,也都會逐漸走偏,最後可能毀了整個人生。因此,父母不管多忙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可以趁週末有空的時間,挑一本心靈勵志的書或電影,和孩子一起觀賞,再一起分享觀後心得,透過仿效故事中的好角色,以及避免做出不好的行為,這些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教育素材。

此外,建議在家時多跟子分享激勵人心的好領袖特質,或是歷代偉人的道德價值觀,讓孩子熟悉這種正面的價值觀與氛圍,進而培養孩子們成為一位好領袖。信仰宗教也是另一種方式,藉由追求真善美,也能同時建立好的品格特質,教導孩子不能只是完全照著自己的夢想活,也要懂得照顧別人的需求,體現出愛與包容的真諦,這樣的夢想才美麗!

教育小孩~5大黃金守則學起來

親子教養守則數以萬計、無以計數,其中許多觀點是相互衝突矛盾的,常讓父母們困惑不已,無所適從。其實,建立親子之間的緊密連結、擁有穩固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考量,不需要過於依賴權威,或想要操縱孩子的一切。以下為5個黃金教養守則可供參考:

1. 每天花時間陪小孩

給每個孩子(如果您的小孩不只一個)一段屬於他個人的陪伴時間,灌注您所有的注意力在他身上,關掉您的手機。可以讓孩子作主,選擇他想做的事,或只是講話聊天,什麼也不做也行,您和孩子可以輪流決定。

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且專屬於自己的陪伴活動或方式,孩子之間不會互相比較,彼此干涉。除此之外,切記陪伴的目的,是與孩子建立連結,唯有讓您的孩子感覺您是基於愛與關心,他們才會心甘情願,接受您的糾正及教誨。 2. 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冷靜

不論是面對很爛的考試成績、亂發脾氣的小鬼,或是不肯好好吃飯的磨人精,父母都請切記,務必保持冷靜。在您開口之前,一定要克制住情緒,先冷靜下來。當牽涉到自己的孩子時,每件事都像十萬火急,人命關天般極度重要,其實事後想想,也沒什麼,幾乎沒有一件事值得您大呼小叫、理智斷線、火冒三丈。您只需要提醒自己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當您完全平靜之後,再回來面對。 3. 孩子也需要宣洩情緒

閉嘴!不要吵!不准哭!是許多父母面臨孩子又哭又鬧時,第一個直接反應,然而這是不對的。身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憤怒、生氣、傷心、感覺受傷害,是可以被接受的情緒表現。幫助孩子讓他們感到安心、安全及被接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地在您的懷抱中哭泣。

4. 避免對峙

傳統教育中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發號施令的一方,而孩子就應該是聽話、遵從的另一方,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的親子對峙,永遠是雙輸的局面。如果您的孩子不餓、不想吃飯,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實話,姑且別吃吧!少吃一頓飯,地球一樣轉,世界也不會毀滅,不是嗎?

5. 不要莫名地反擊、處罰孩子

即使問題不出在您,孩子還是會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您身上,對著您耍賴哭泣、無理取鬧。您要能分辨,這是孩子在表達不安、不知所措的一種方式,而不要將其視為對您個人不滿的攻擊,更不要因此而反擊、處罰孩子。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試著引導孩子,將他們生氣或傷心沮喪的原因說出來,表現出同理心,教導他們正確的面對與處理事情的方式。

不做恐同父母!8點建議了解支持孩子

對多數人來說,家無疑是最堅固的避風港,但對同性戀者來說,可能並非如此,甚至有些家人有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又稱恐同症)。當孩子告知父母自己是同性戀時,請父母要特別注意當下的表情和反應,因為您的一個眼神,或許就會影響到孩子願不願意敞開心說真話。

同性戀是天生?影響的因素不只一種

關於同性戀是不是天生,正反兩方都各有說法,至今仍無確切的科學研究能證明或否定同性戀基因的存在。對此,美國北岸大學醫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行為遺傳學科主任艾倫桑德斯(Alan Sanders)及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中指出,確實有幾種基因會構成同性戀,但其中仍存在其他影響的因素,包括教育與環境,且人體不會只有一種決定性的基因,它一定是由不同種類的基因特質所組成。

父母請謹記,不管孩子是不是同性戀,他們仍是您的孩子,所以,當孩子勇敢開口向您坦誠自己的性取向時,代表他打從心底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且信任父母,因此雖然父母也需要時間去冷靜和思考,但千萬不要當下就冷漠絕情地直接否定孩子。

8點建議面對同性戀親友

面對同性戀的家人和朋友,我們能給予的幫助很有限,但如果您願意,可繼續支持與陪伴他們,試著理解他們遇到的種種困難,不要去踩對方的痛處。針對一些可能會冒犯到同性戀者的行為,以下8點建議供參考: 不要隨便相信外界對同志團體的批判和刻板印象。 不要使用負面和具攻擊性的詞語形容同志團體。 注意平常對話的用詞,別說出帶有輕視同性戀者的言論。 去了解關於同志團體的資訊。 請理解同性戀只是個人的一部分而已。 尊重同性戀者的出櫃決定。 對同性戀者和非同性戀者,保持相同的態度。 當同性戀者被恥笑或被霸凌時,適當地為他們發聲。

不敢嚐新食物?趁幼時矯正食物恐新症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當有食物恐新症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或是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以下介紹食物恐新症的特徵、疾病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或預防。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 食物恐新症可能導致慢性病

目前,科學界針對食物恐新症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並不多,不過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以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針對了食物恐新症,對飲食品質、生活、疾病等影響結果,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可能會使飲食的品質下降,並造成使飲食中的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攝取不足,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鹽的攝取量偏高。此外,研究也發現,食物恐新症與體內有害的脂肪酸增加、血液發炎指數升高,都有明顯的關聯性,並可能會增加慢性病的疾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大家可能會認為,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多多少少還是和體重有關,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無論體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別或居住地為何,食物恐新症造成的影響,都能獨立成立。 遺傳性的食物恐新症:早期教育很重要

研究證實,食物恐新症具有遺傳性,其中,在兒童和老人族群中特別常見,目前很少有關於成人的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的研究教授馬庫斯佩羅拉(Markus Perola)表示,這些研究可強化大家對多樣化飲食和健康飲食的重視。

如果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飲食異常行為,可以及早被發現和治療,也有助於及早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遺傳因素和我們的基因型(Genotype),只會決定我們有食物恐新症的傾向,藉由早期的幼兒教育和護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導,都能幫助飲食多樣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2月齡寶寶:跨出第一步 會說話認字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恭喜寶寶滿周歲囉!您正式通過育兒第一年的考驗。大部分的小孩在9~12月大時,會踏出他人生的第一步,14~15個月大時,就可以單獨行走,從跨出第一步後,您的孩子將變得更加獨立。假如您的寶寶還得扶著茶几才能行走,也別擔心,15~16個月大的寶寶立甚至更晚,才學會獨步行走,也很常見。

經過幾個月的牙牙學語,您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認得一些字了。語言發展並非一蹴可及,也會因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寶寶知道的,絕對比他能說的多更多。 如何照顧寶寶?

多鼓勵寶寶扶著家具走,或獨立自己走,儘量避免太常抱他或攙扶他。如果您的孩子嘗試蹣跚步行,讓他抓住您的一隻手指,可以增強他的安全感。在這個時期,全脂牛奶會是寶寶最好的飲料,在學步階段,小孩需要燃燒脂肪,來提供足夠的熱量維持活動力,及促進發育。但若您本身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或您家族中有肥胖、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病史,則另當別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食用低脂牛奶。

學步時期的小孩,已經會觀察您的行為模式,並模仿身邊的人,尤其父母親是他們最基本的行為學習榜樣,也請記得移開所有可能傷到寶寶的危險物品。

寶寶的健康須知

建議在寶寶12個月大時,安排一次小兒科的全面健康檢查,在檢查前,您可預先準備以下醫師可能詢問的問題: 寶寶晚間及白天的睡眠時間? 寶寶目前吃的固體食物或副食品?食慾如何? 是否喜歡您提供給他的小點心? 已經長了幾顆牙齒? 寶寶是否已經很會爬行?可以撐著東西站起來了嗎?會扶著家具行走探索環境,或已經可以獨立行走?是否會用手指指著他想要的東西?會和人有眼神接觸?叫他的名字時,是否有反應? 是否有頻繁眨眼或會揉眼睛?是否會想要抓取靠近他的玩具跟書本?或觀察到其他視覺方面的問題? 是否對聲音有反應,會找尋聲源?(或其他可能是聽力方面的問題) 寶寶是否會模仿聲音、牙牙學語,或已經會說一些單字?

上述預先準備的答案,可以協助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的睡眠習慣、視力、生理發展或行為發展程度。如果寶寶有皮膚癢或任何可能是過敏的情形,也請告知醫師。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小兒科會診時,醫師會先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及頭圍,並將前述數據,登錄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上,圖表雖然看起來複雜,但仍請耐心學習如何看懂圖表,別擔心,醫師會協助您解讀圖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12月齡寶寶的平均身高、體重及頭圍如下:

男孩:10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6 公分(頭圍) 女孩:5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5公分(頭圍)

以上資訊是以第50個百分位數為準,也就是,若您的寶寶剛好符合以上的數值,就表示有50%滿周歲的小孩,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數值,大於或剛好和您的寶寶相同,而另外50%的寶寶,則比您家的寶寶嬌小。 若您的小孩落在第25個百分位數,也不代表您的寶寶有發育異常的問題,因為他可能很快就急速長大,或他的生長曲線並非平緩的。醫師比較在意的是生長率的動向,而非實際測量的數值,如果孩子生長停滯,或體重減輕,才是嚴重問題的前兆,所以務必留意生長率的劇烈變化。 新手爸媽小提醒

有兩項必須特別留意的如下:

1. 寶寶的視力

嬰幼兒無法察覺自己的視力問題,因此家長必須對潛在的視力問題提高警覺,寶寶如果有以下現象,請務必求診您的醫師: 經常瞇著眼睛或頻繁眨眼 歪頭斜視 (例如看著圖像或電視的時候) 不睏卻一直揉眼睛 看東西有困難 行為笨拙

若寶寶有一直流淚、紅眼、眼睛痛、畏光或眼睛有膿,或乾掉變硬的分泌物等症狀時,表示可能罹患淚管阻塞、眼球外傷,或感染傳染性結膜炎(Pinkeye),務必請小兒科醫師進行眼部檢查。

2. 鉛中毒

1~2歲的小孩,是鉛中毒的高危險群,因為小朋友常在地上爬行,或經常將手放進嘴裡,即使其他年齡的小孩,曝露在含鉛的環境下,也可能會鉛中毒。但由於寶寶身體發育尚未成熟,比大人容易罹患鉛中毒,在某些準媽媽血液裡的鉛含量超標時,也可能經過血液傳染,導致新生兒罹患鉛中毒。

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何謂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這個用語起源於青少年,一開始就是用來形容自己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無時無刻都盤旋在孩子的頭上方。這個詞後來變得超夯和普及,以致於在2011年被收進了字典裡,正式成為一個公眾認可的名詞。類似的字眼還包括割草機父母、過度溺愛的父母,或推土機父母。直升機父母指的是,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們經常擔負了過多的責任,將孩子的成功、失敗,都攬在自己身上,把孩子的經歷當成自己的。

這個詞最常被用來形容高中生或大學生的父母,這些父母經常搶著去完成理該由孩子獨力完成的工作,例如打電話給教授,理論孩子成績不佳的事、替孩子選課、替孩子決定運動項目等,這種管教方式,其實也存在於各種年齡層的孩子身上。

在幼兒園階段,直升機父母可能會不斷地要求小孩,照著爸媽認可的方式玩耍,或不斷指正孩子的行為,不讓小孩有自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在小學階段,直升機父母的行為包括替孩子選老師、千方百計要將孩子編到特定老師的班上,或只願意接受特定教練的指導,還會替孩子選擇朋友、替孩子決定參加的活動、直接幫孩子寫作業,或幫忙完成孩子的校外教學報告等等。 直升機父母所為何來?

促成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因素包括害怕孩子遇上壞事、自身的焦慮、補償心態,以及來自其他父母的同儕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後果

許多直升機父母本意都是好的、良善的,想照顧並積極參與小孩的成長,對孩子有許多好處,例如他們的孩子會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感覺被接納,愛及接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面對世界的信心。

問題在於,一旦父母害怕壞事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且擔心孩子可能會失敗時,就更憂心若不在孩子身旁下指導棋,孩子會很難記住或學不到東西,這些父母很可能變成時刻盤旋在孩子身旁,不敢放手的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式教育的缺點,包含如下:

小孩缺乏自信和自尊 小孩缺乏處理事情的技巧 小孩感到憂鬱 小孩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

到底要如何愛和照顧孩子,才能夠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呢?前提是不能妨礙孩子學習處理事情的技巧,以及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身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無極限,要衡量如何照顧疼愛孩子,才算剛剛好而不會超過,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事實生活中,這代表著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們為了生活、課業、愛情、事業,自己去掙扎、去品嚐失望和失敗的滋味。當孩子失敗時,爸媽只能從旁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父母應該允許您的孩子,去完成符合他們體能及精神上能負擔的工作,例如幫3歲大的孩子鋪床,並不會讓您變成直升機父母,但幫13歲的孩子鋪床,就不適合了。

請記住,退一步站在孩子身後,不插手,讓孩子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將幫助您培養出獨立自主,不依賴、有自信的孩子。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陪小孩演戲練習~學尊重個人空間隱私

我們都曉得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並保持適當距離,但是這種概念並非與生俱來的,尤其是注意力不足、有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ADHD),或有學習障礙的小孩,更需要大人用耐心和特殊技巧,來教導他們尊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道理。以下提供5種方法,幫助家長家導小孩和人互動的道理:

1. 用實例教導抽象概念

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是尊重隱私的第一步。不過小孩都很喜歡和人親近,就算這麼告訴小孩,他們也不見得能馬上理解。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為小孩提供一些實際的原則,幫助他們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例如對年紀較小的小孩,可以說:「手插腰的時候,如果手肘碰到別人,就是靠別人太近囉!」若小孩年紀較長,就可以教他們和別人之間,應該要保持約半公尺以上的距離。教導後,可以先讓小孩在家中練習,他們在外和別人互動時,就知道要如何保持友善的距離。

2. 用演戲模擬練習

有些小孩可能不太能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這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來幫助他們學習。例如請家人假裝排隊等公車,並要求小孩加入隊伍,同時告訴他們什麼才是適當的距離。或是請小孩幫忙拿東西,如電視遙控;等小孩拿來時,先在適當的距離請他停下來,再請他把東西交給你。在進行這些練習的同時,記得要一邊說明與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原因。 3. 用音量教小孩辨別對話隱私

小孩年紀較大之後,可能會開始喜歡待在大人身邊,嘗試參與大人的活動,甚至喜歡去聽大人在說什麼。這時家長必須教導他們,如果別人刻意壓低聲音講話,就代表他們不想讓其他人聽到。而即便別人在以正常的音量講話,要聽別人說話時,也應先尋求他們的同意,這樣才是尊重的行為。

4. 鼓勵小孩先詢問再動作

如果沒有特別叮嚀,通常小朋友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二話不說拿了就走。因此教導小孩區分,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相當重要。家長要讓小孩知道,如果對別人的東西很好奇,應該要先詢求對方同意,才能拿去使用。包括進別人房門時也是,應該要先敲門,對方同意了才可以進去。 5. 爸媽自己要學會尊重小孩

要幫助小孩理解隱私、個人空間等這些複雜的概念,爸媽自己就要先懂得尊重小孩的身體自主權。例如父母擁抱或親吻小孩時,可以詢問:「我這樣子親你可以接受嗎?會不會讓你不舒服?」幫他們提書包前,也可以先尋求他們同意,再幫他們提。還有爸媽進小孩房間前,也應該要先敲門,並得到小孩同意後再進入。

小孩長大後,也會漸漸發現自己需要更多隱私。身為父母,應該要給予尊重,並讓小孩保有自己適當的空間。小孩非常會觀察父母,也很容易有樣學樣。當小孩發現自己是被尊重對待時,就能用同理心去理解個人空間和隱私的重要。這類觀念愈早教導,小孩就愈能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嬰兒第22週:寶寶5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寶寶這時可能開始會表現出第一種情緒,就是對陌生人感到恐懼。若被陌生人包圍,寶寶會往你的身上靠,如果陌生人突然碰寶寶,寶寶可能會大哭。然而,雖然寶寶會怕陌生人,這時候反而應該讓寶寶多跟人群接觸才是有益的,避免只讓寶寶跟你、另一半或家人相處。請謹記,我們需要給寶寶足夠的耐心與理解,才能讓寶寶跨出這一步。

在第 22 週,寶寶能夠做到下列事項:

負重 朝一個方向翻滾 說出母音與子音組合(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發出笑聲的時候噴口水 臉會朝向有聲音的方向

如何照顧寶寶?

建議多利用與家人一起用餐的時間來跟寶寶溝通,寶寶除了喜歡看著你吃飯,還可能因此吃得更多。在接下來幾個月,寶寶能夠較輕鬆地坐起來,並用手抓取食物,這代表寶寶吃飯的能力,又進一步了。(同場加映:寶寶喝的奶怎麼搭配?母乳與奶粉的交接與交替)

目前,寶寶可能學會從臥姿坐起來,並揮舞兩隻小手,建議可以在旁邊協助,或是放一個軟墊以免他摔跤,因為寶寶可能會對直挺挺地坐著或翻滾失去興趣。

若寶寶給別人抱一下就哭了,不要因此感到丟臉或尷尬,只要讓寶寶靠近你,抱著他安撫就行了,並告訴朋友與家人,抱寶寶時要輕柔、慢慢來。 寶寶的健康須知

大部分的醫師在這個階段不會安排檢查,因為一般代表沒什麼大問題;不過,也因為這段時間沒有檢查,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成長的狀況,因此建議父母先準備好問題,在下個月回診時詢問醫師,若有問題急著詢問,也請立即就診。 嬰兒的需求與發展

以下情形可加以注意:

1. 嬰兒便祕

寶寶排便的頻率,取決於時間、進食的內容、活動程度,以及寶寶的消化速度。大便一直停留在寶寶腸道,或者是寶寶試著忍便,就會造成便祕,若發現下列症狀,代表寶寶可能便祕了。 寶寶的大便又乾又硬,且帶血。 寶寶排便時,看起來很不舒服。 寶寶上一次排便,已經是三天或更久以前的事。

(推薦使用小工具:便便照比一比:從寶寶大便顏色型態看健康)

如果寶寶只喝母奶,便祕的機率非常低。寶寶的大便若是很硬、乾,或是有腹痛的情形,請跟醫師談談。若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噁心、腹部膨脹,寶寶可能還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如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

只喝奶粉的寶寶也有可能出現便祕情形,常見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奶粉,並不適合寶寶,建議可以詢問醫師該給寶寶換什麼品牌。(同場加映: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若有餵寶寶米精(Rice cereal),那這很可能就是便祕的罪魁禍首,因為米精中纖維較少,建議可以加一點梨子泥、李子泥、菜泥拌穀物,也可以加一些燕麥片或大麥穀物。

缺水也可能造成便祕,可以考慮補充一些水分以緩解便祕;若寶寶還在斷奶階段,可以試著讓寶寶喝李子汁或梨子汁;此外,也可以把 30 毫升的稀釋果汁,混入 30 毫升的水、母奶或配方奶裡。(推薦閱讀: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除了改變寶寶的飲食,以下還有一些小撇步,來幫助寶寶變得更健康: 寶寶躺著時,抓著寶寶的腳,輕輕做出踩踏的動作。 在肚臍下方輕輕地按摩,若覺得寶寶的肚子很硬,在那個位置持續按久一點。 若發現寶寶上大號時很緊繃,讓寶寶泡在溫水裡使肌肉放鬆。

你可以使用甘油球(Glycerin anal suppository)或肛溫計抹潤滑油,來刺激直腸,當作暫時的解決方案,不過應該經醫師同意。便祕的情形若沒有改善的話,醫師可能會建議讓寶寶服用瀉藥。

2. 寶寶假裝咳嗽

從第五週起,很多寶寶就意識到這世界是個大舞台,而你也是台下的忠實粉絲,所以,當寶寶發現只要稍微咳嗽就會得到別人的關注時,寶寶就會常常使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不過只要寶寶健康狀況良好,咳嗽的聲音聽起來也沒有不對勁,就可以不用太在意,因為哪天寶寶覺得無聊了,可能就會自動放棄假裝咳嗽。 新手爸媽小提醒

1. 寶寶的飲食

寶寶的飲食中,應該含有下列成分: 水 蛋白質 多種蔬果 高脂食物(同場加映: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含鐵食物 含鹽食物 含食物 含維生素 C 食物 含純澱粉和複雜碳水化合物的種子類食物(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 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綠葉蔬菜、水果、黃色的水果 保健食品與維生素補充劑

2. 睡眠時間

即使寶寶已經五個月大了,每天仍需要三到四段持續一小時左右的睡眠,有些嬰兒一次睡 20 分鐘而已,有些則只睡兩次,但每次都要 1.5~3 小時。不管如何,寶寶睡眠的次數與長度,並不重要,五個月大的平均時間,是一天睡 14 小時 30 分鐘。寶寶睡眠時間愈長,代表你有更多自由時間。

再者,白天經常睡覺的孩子,晚上也會睡覺。你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讓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 給寶寶舒適的睡眠空間,若寶寶趴在你的肩膀上,不僅你難受,寶寶也無法熟睡。 保持室內溫度舒爽,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要確保孩子的衣著適當。 準時睡覺。不要在吃飯前,肚子還空空時讓寶寶睡覺,也不要在該換尿布時哄小孩入睡,因為尿布濕濕的情況下睡不久。有客人或噪音時更不要,因為這會讓寶寶難以維持睡眠。

雖然很多孩子都能夠自行調整睡眠,沒睡飽的話,自己就會多睡一會,不過,若寶寶顯得暴躁易怒,可能就是睡眠不足。若寶寶睡得不多,但精神與情緒都很好,你就要接受這個事實,那就是你家的寶寶,不需要大量睡眠。若還有任何疑問,請聯繫醫師。

你已經過完 22 週了,別太擔心,你不是孤軍奮戰,我們下週還會繼續陪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