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新手爸媽不免都會對幫寶寶洗澡感到緊張,但其實只要掌握好訣竅,很快就會上手了。因為新生兒寶寶們的皮膚很脆弱,身體也不會有什麼髒汙,不需要天天洗澡或用清潔用品,除非寶寶流很多汗,那麼可適當清潔就好。以下告訴新手爸媽如何幫新生兒寶寶洗澡。

寶寶洗澡前的準備

請先將雙手洗乾淨,確認指甲已剪短並修整齊了,準備好以下物品:

小澡盆 紗布澡巾 浴巾 換洗的衣物 尿布

關於寶寶的洗澡水溫,專家的說法眾說紛紜,因為寶寶的皮膚很敏感脆弱,有些醫師建議攝氏 28 至 32 度,但有些則認為 37 至 38 度最佳。建議大家在開始洗澡前,請先用手測試水溫,避免過熱或過冷。除了洗澡水溫要注意之外,也記得要將空間的室溫調暖,以免寶寶離開溫水時著涼。

新生寶寶的洗澡流程

1. 將寶寶放在更衣墊子上,脫下所有衣服,只保留尿布,然後用浴巾包裹身體。

2. 將澡巾浸濕,擰掉些許水分後,從寶寶的鼻子向外擦拭眼睛,並一次到底,不可來回擦,另一隻眼睛則用澡巾其他的部分擦,避免有細菌交互傳染的機會。接著像額頭、臉頰等部位,也都是由內往外、由上往下的方式擦,在清潔耳朵時,注意不要擦到耳道內。

3. 接著要讓寶寶的下半身浸入澡盆內,先用一手的手掌,托住寶寶的頭和肩頸,另一手托著屁屁,以讓寶寶輕靠著您的方式抱起來,建議讓屁屁先浸水,可使寶寶適應水溫。

4. 用大拇指及中指壓住寶寶兩耳,以防止水跑進耳朵,再用澡巾擦洗寶寶的頭髮,注意別讓太多水流過臉部。身體的部分可用手指頭來擦洗,如手肘窩和屁股溝等皺褶處,較易藏垢,記得搓洗乾淨。身體正面洗淨後,再換洗背面。幫寶寶翻面時,用手扶著腋下並撐著寶寶的軀幹,不需用力只要輕輕轉過來就好。

5. 洗好後將寶寶抱出澡盆,用乾淨的浴巾擦乾身體,連皮膚皺褶處也都要擦乾,最後換上乾淨的尿布和衣服,就完成囉! 幫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

洗澡時間最好不要在剛餵完奶,或是餵奶前,且洗澡過程中,都要用手扶著寶寶的頭和頸部,絕對不能讓寶寶獨自留在澡盆中。當寶寶覺得緊張不安時,不妨多對他們說話或唱歌,可幫助寶寶放鬆。

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為了安撫哭泣的寶寶,很多新手爸媽半夜都要醒來好幾次,造成自己睡眠不足,並為此感到頭痛不已。如果這是您面臨的情況,不妨試試睡眠訓練,讓寶寶哭到累後自己睡著。您可能會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它會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有興趣進行睡面訓練的爸媽,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睡眠訓練就是讓寶寶自己睡著

睡眠訓練就是當寶寶在夜間哭泣醒來時,爸媽讓寶寶獨自哭累睡著,以讓自己保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兒童睡眠專家吉兒.斯派瓦克(Jill Spivack)認為,爸媽應該帶4~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讓臥室保持安靜、昏暗,並當寶寶一出現睏意就把他抱進房間,且盡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挑剔的睡眠習慣,例如一定要聽搖籃曲,或需要被拍撫搖動才能睡著,不然一旦這些東西消失,他們就會哭得很厲害。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訓練中有罪惡感還是要堅持

育兒顧問專家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認為,爸媽應該堅持睡眠訓練。過程中,寶寶會用哭泣來表達不悅、恐懼、不適、寂寞或疼痛等情緒,對新手媽媽或許會像是一場酷刑,但請持續進行訓練,不要放棄。不過,雖然進行睡眠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寶寶自己停下哭鬧,並再度入睡,爸媽晚上仍應偷偷察看寶寶幾次,以確認寶寶安全無恙。

睡眠訓練無效是常態

如果睡眠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也不用擔心,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84%的小還在出生3年後,仍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專家對睡眠訓練的影響意見不一

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Sleep Center at CHOP)副主任喬迪明德爾醫師(Jodi Mindell)表示,目前就短期內的影響 ,並沒有研究指出睡眠訓練對寶寶有害,反而對寶寶有很多優點。反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esity)精神病學的助理教授邁可.科姆斯 (Michael Commons)則認為,讓寶寶過早獨立可能會增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風險,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過早的嚴苛訓練可能會對日後留下不良影響。

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早期習得的口說表達和語言技巧,對寶寶未來的閱讀、寫作及人際溝通技巧發展影響很大。但若寶寶遲遲不開口,父母肯定會有點心慌慌,不過不用緊張,以下將列出鼓勵寶寶開口說話的方法。

鼓勵寶寶學說話的方法

微笑並給予注意:時常對寶寶微笑,並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當寶寶發出咕咕聲、咯咯聲或笑聲的時候,要將注意力分給他,並對他微笑,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試著解讀寶寶的聲音時要有耐心,寶寶出聲可能是開心,也可能是挫折的徵兆,因此就算很忙,也要試著花時間和寶寶交流。(同場加映: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模仿寶寶:當寶寶試圖溝通的時候,可以模仿他,假裝在來回對話,為他示範成人談話時的訊息交換過程。就算不知道寶寶在說什麼,還是盡可能回應他,因為這樣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度。

常對寶寶說話:專家表示,愈常跟寶寶說話,寶寶的說話和語言技巧就會愈好。而且寶寶也喜歡聽到有人跟他講話,因此可以盡量用溫柔及開心的語氣,或特殊的語調和浮誇的表情,來跟他對話。在餵食、移動,或穿衣洗澡時對寶寶說話,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語言聽力。每天重複幾個單字,幫助寶寶記憶,就可以讓他有更多機會學習語言。(同場同應: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閱讀和聽音樂:一般認為,這兩個方式都能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可以買一些彩繪本,每晚讀給寶寶聽,或是一起聽些柔和輕快的音樂。(同場加映: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不開口的話何時該看醫師?

若發現寶寶有說話或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就要儘快就醫,讓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需要治療的健康問題。(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很多寶寶有時候會嘔吐,一天甚至會吐好幾次。但是嘔吐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或伴隨其他症狀,嘔吐可能是因為酸液回流引起,又稱作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一般常認為只有成人才會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嬰幼兒也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常見的症狀包含: 時常嘔吐 持續咳嗽 胃口喪失或有飲食問題 吃飯時或飯後會哭泣 心灼熱、脹氣或肚子痛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當胃中的食物及胃酸回流到食道時,就稱為酸液回流。大多有這種情況的小寶寶都很健康,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他們的消化管道還不成熟。小朋友一出生就伴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對比較大的小孩來說,胃食道逆流的根源和嬰兒及成人不同,很多案例都是胃和食道間肌肉的瓣膜放鬆或是瓣膜底下的壓力過大。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一般而言,醫師會依照家長描述以及兒童疾病史來診斷酸液逆流的狀況,特別是如果這樣的症狀一再發生,而且已經造成不適。小朋友有時候會需要更多測試,例如服用鋇劑(Barium swallow)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pH探針法或上腸胃道內視鏡等。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

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能幫助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小孩,當然別忘了先諮詢小兒科醫師。 嬰兒: 讓嬰兒的頭高於嬰兒床或搖籃。 餵食完後直立抱著他們約三十分鐘。 調整餵食的模式。 至於是否可以在奶瓶裡加入麥片等食材,或提供固體食物,需經由小兒科醫師同意。

較大的兒童:

讓頭部比床高。 吃完飯後保持直立至少2小時。 讓孩子一天少量多餐,而不是吃3次大餐。 限制會讓酸液回流惡化的飲食攝取。 鼓勵孩子定時運動。

若狀況很嚴重或是沒有改善,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如舒胃錠(Simethicone)以及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等制酸劑。醫師可能也會開立讓胃部分泌較少胃酸的藥物。

大致來說,制酸劑和抑制排氣的藥物都很安全。不過如果使用很高的劑量,制酸劑可能會導致拉肚子等副作用。若小孩長期服用高劑量制酸劑,他們會有很大的可能發生骨頭變得軟脆的狀況(如:礦物質化 Mineralization或佝僂症 Rickets)或維生素B12缺乏等病症。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手術

多數的小孩不需要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然而如果小朋友已經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見效,或是有呼吸問題、肺炎或因為胃食道逆流引發嚴重的問題,則手術可能對您的孩子有幫助。但就如同任何手術,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也有風險,應和醫師討論。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寶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點無庸置疑,有時候他們會發出有趣的小聲響,想嘗試與大人溝通,牙牙學語的樣子總是融化大家的心,不過你是否也曾好奇寶寶都在說些什麼、想表達什麼呢?以下我們列出了寶寶在不同階段學說話的進度,以及幫助大人聽懂寶寶在說什麼的方法。

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根據專家研究,每個嬰兒都有自己學說話的時間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或和別的寶寶比較。一般來說,嬰兒 12 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說幾個字,但也有一些寶寶要到 18 個月大才開始說話。不過寶寶學語言的過程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微笑(1~ 3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能理解大人的語調,會在大人說話時時透過微笑、笑聲或興奮地揮舞小手臂,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寶寶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出一些帶有母音的咕咕聲。 牙牙學語(4 ~ 7 個月):這個時期,寶寶牙牙學語的能力會愈來愈厲害,並且會等大人對他們做出反應。寶寶還會開始提高或降低語調等,像在問問題一樣,並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一聲媽媽爸爸(8~12 個月):家長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或「爸爸」,或「嘎嘎」、「噠噠」和「巴巴」等聲音。

【同場加映: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這樣聽懂寶寶在說什麼

寶寶的牙牙學語,就是他們在試圖溝通、表達需求和慾望的方式。以下我們將針對各種寶寶可能發出的聲音,為大家一一解密。

尖叫:大人可能常常會聽到寶寶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這代表寶寶很開心或很興奮。寶寶尖叫時,大人可以用會讓他興奮的東西回應、鼓勵他,刺激他的語言發展;寶寶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大人在說什麼,但是他會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當然,如果寶寶不停尖叫,就要確認他是不是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有什麼需求。 咕噥:寶寶排便的時候常常會咕噥幾聲,這個聲音可能代表挫折或無聊。隨著寶寶成長,他可能會用這個聲音來表達他大部分的需求,所以如果大人能觀察並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了解語言和行為的關係。 低吼:低吼聲是像哭泣或咯咯笑一樣的反射動作,雖然不像其他聲音那麼常聽到,不過有的寶寶在前六個月時,會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寶寶有時候會用低吼表達不悅,有時也會因為喜歡喉嚨發出這種聲音的感覺,而不停低吼。(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輕笑: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發出笑聲。當大人做讓寶寶覺得好笑的事時,寶寶就會出現這個反應。(推薦閱讀: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嘆息:寶寶幾週大時,就會開始發出嘆息聲,可能表示他現在很放鬆。 牙牙學語:在寶寶 4~6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這是他們開始使用單字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踏踏」、「吧吧」。

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寶寶細緻軟嫩的皮膚,常令許多父母忍不住想親一口,但是其實他們的皮膚很敏感與脆弱,最好避免這樣的行為喔!寶寶的皮膚在子宮內,需要將近9個月的時間來發育,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痘痘,那是因為媽媽荷爾蒙的關係所致,並不需太擔心。但像寶寶這樣吹彈可破的皮膚,到底該如何保養和照顧呢?以下帶您一起認識。

如何治療寶寶的痘痘?

其實治療方法很簡單,只要保持乾爽和清潔,避免長出粉刺即可,並不需額外塗抹藥品便會漸漸恢復。但若症狀持續存在或更嚴重時,最好尋求醫師治療,因為可能會是其他皮膚病,如濕疹(Eczema)等。 寶寶的產品真的安全嗎?

市面上有許多標記「嬰兒肌適用」的護理產品,其實還是可能含有刺激物。雖然有些寶寶使用後並無過敏反應,但仍可能對有些寶寶是刺激的,特別是含有對羥苯甲酸酯類(Parabens)和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等添加劑,如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等成分,都需要注意。研究指出,接觸這些物質可能會影響人體的荷爾蒙水平,進而影響發育,雖然這類研究是用動物實驗,但也沒有足夠證據證實這些產品的安全性。 如何為寶寶挑選產品?

其實寶寶不需要大量的肥皂和洗髮精,用成分單純的肥皂和清水就夠了,且出生不久的寶寶,不需要經常洗澡,大約每週2~3次即可,若經常洗澡則可能會使皮膚乾燥。記得挑選成分天然、植物油的產品,雖然並非所有的天然成分都適合敏感性皮膚,有些仍會引起過敏反應,但至少對寶寶的皮膚來說,是更安全的選擇。最後,請記得要看產品成分,愈簡單愈好,可以幫助減少寶寶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手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上的聯繫或是跟朋友聯絡,都脫離不了手機的掌控,也因為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們,常常都年紀小小就開始使用手機,甚至有手機成癮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了解,小孩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造成的5個影響。

1. 影響親子的感情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或是其他原因,當小孩想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會選擇用平板或手機來當成小孩的保母,的確,小孩拿到手機或平板後,多半會安靜下來,但同時,這也代表手機剝奪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另外,如果習慣用手機打發小孩,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視力退步或其他問題時,想減少小孩使用手機的時間,孩子可能早已對手機成癮,無法脫離手機的掌控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家長對手機成癮,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會減少,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與不受關愛,逐漸不再跟父母溝通,有心事或是困難,比起告訴父母,孩子反而會選擇跟同儕或是網友討論,時間一久,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想補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補不回來。

2. 傷害小孩的視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小孩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1歲,約9成的兒童有自己的社群帳號,衛福部的調查也指出,幼稚園學童下課後使用手機的比例,竟然高達44.9%,也難怪台灣的近視人口居高不下。而且,手機發射的藍光,除了容易使眼睛疲勞不適外,也讓孩子的眼睛提前老化,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3. 影響孩子的睡眠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過低會讓人較難感覺到「愛睏」,孩子如果養成在睡前滑手機的習慣,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課精神渙散的惡性循環,缺乏睡眠也會減緩孩子的發育,所以如果想要孩子長高長壯的家長們,別再讓孩子晚睡和睡前滑手機了!

4. 造成孩子的姿勢不良

相信讀者們應該都知道「低頭族」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這些負面影響加諸在還在成長的孩子身體上,會有多大的危害,包括脊椎側彎、駝背、頸部痠痛等毛病,都可能因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不良姿勢,而一一找上門來。因此,除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外,也要特別叮嚀孩子,要以正確的姿勢來使用手機。 5. 減少孩子出門的機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的研究指出,現在的青少年走出戶外,進行社交活動或工作的頻率減少,包括:跟朋友聚餐、約會、旅行、打工等,手機裡的社交App,讓孩子不必出門也能夠跟朋友聯絡,而各式各樣的手機遊戲,以及YouTube上的影片,也讓更多孩子寧願待在舒適的家中,懶得出門活動。

此外,即便孩子在戶外活動,依然有相當高的機率使用手機,就像現在搭捷運時,幾乎8成的人都在滑手機,人們已經習慣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來跟人群保持距離,而孩子若早早就養成這種習慣,很可能會缺乏社交能力,懼怕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接觸。

焦慮是小孩成長必經~教他面對不逃避

跟成年人一樣,小孩有時候也會對事情感到厭煩和焦慮,但如果焦慮的情況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狀況,那他們可能就需要一些協助,以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問題,而幫助他們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了解可能造成焦慮的原因、焦慮後可能產生的表徵,以及應對安撫的方法。

原因可能是驚嚇或壓力

小孩在不童的年齡會對不同事物會感到焦慮,很多焦慮情況也是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以8個月大~3歲之間的幼兒而言,他們會黏著父母,所以如果跟父母分開,他們可能會嚎啕大哭,不過在大約2~3歲時,情況會慢慢緩和。學齡前的小孩也可能會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例如怕動物、怕蟲、怕打雷、怕高、怕水、或怕黑,不過這些害怕的感覺一樣會隨著小孩長大慢慢消失。很多小孩上學、考試前、換新環境也會覺得很有壓力,尤其是內向害羞的孩子,需要家長多給予鼓勵、支持。

(同場加映:孩子上學第一天~紓解離別焦慮看3重點) 孩子處於焦慮狀態的表徵

小孩不會每次處於焦慮狀態時都告訴大人,所以家長應留意下列情形: 看得出來小孩很煩躁、難過,或是特別想黏著父母。 出現睡眠方面有問題,例如在夜晚時保持清醒或不睡覺。 尿床或做惡夢。

(同場加映:小孩也會失眠…6方法幫助睡好覺)

年紀較大的小孩可能還會: 沒有信心嘗試新事物,或是每天簡單基本的事情也無法做好。 很難集中注意力。 睡覺或吃東西變得有困難。 生氣時很容易暴怒。 心中充滿負面想法,或是不斷認為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開始避免參加每天必要的活動,如跟朋友見面,去戶外走走,或去上學。

幫小孩走出焦慮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是跟小孩談談讓他感到焦慮、煩惱的事情是什麼,並跟他保證在您的保護下他是安全的,還有讓他知道您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您的孩子夠大,您可以試著跟他解釋什麼是焦慮,以及它對身體會造成的影響。其他能幫助孩子妥善處理焦慮的方法有: 教孩子認識焦慮的徵兆,並懂得適時尋求協助。 任何年齡的小孩對固定的作息都會感到安心,因此請幫助孩子維持固定的作息。 如果孩子的焦慮是因為分離或失去某樣東西,請您找些書籍或電影讓他們看完後可以重新整理情緒,恢復正常。 如果家裡有些改變,如搬家,請完整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搬家,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所以與其避免讓他陷入焦慮,您應該教他如何面對和克服焦慮。 跟孩子一起練習放鬆的方法,例如一起進行緩慢、深沉的呼吸。 對較小的孩子而言,分散注意力是很有用的方法,如果他對上學感到焦慮,不妨在路上讓他玩玩具,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寫下令他感到焦慮的事物,並把這些字條集中在盒子裡,然後可以每天睡覺前,或1星期1次,陪孩子看這些字條,一起討論引起他焦慮的事情。

(同場加映:想讓小孩敞開心房~父母請別語帶批判

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一般來說,學步期小孩踮著腳尖走路屬正常,父母無需過於擔心,因為這個階段他們還在學習走路,尤其是 12~14 個月大的孩子,再過三到六個月,大多已經能平腳踩地行走活動了。若發現小孩滿三歲仍是踮著腳走路,爸爸媽媽就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健康隱患,以下列出其可能原因與改善方法。

跟腱過短是踮腳主因

寶寶的腳跟和腳趾因為長期縮在母胎中,所以造成連結小腿後肌和腳跟骨頭的跟腱變得很緊,在寶寶出生之後,為使雙腳能平踏在地上,並正常地走路,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活動與拉筋,來幫助肌腱完整成長。在極少數情況下,肌腱可能沒有發展完全,導致孩子跟腱過短、腳跟沒辦法碰到地板,便需要踮腳尖以利行走。

另外,早產兒也有踮腳走路的風險,因為早產兒容易發生腦神經損傷,間接影響肌肉運作,造成畸形足(Club foot)、跟骨骨骺炎(Sever’s disease)等足部病變。如果再加上腦出血,則可能導致腦性麻痺,其中痙攣性腦性麻痺更會造成嚴重的肌肉僵硬,使走路變得困難,有的症狀也會過度拉緊跟腱,引致痙攣性半身麻痺(Spastic Hemiplegia)。

健康小孩也會習慣踮腳

有些孩童雖然可以腳掌平踩在地上走路,但卻習慣把腳尖踮起來,通常這些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 ASD)的行為特徵,像是語言和社交能力遲緩。

(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同場加映:孩子有自閉症類群障礙?4招改善溝通

話雖如此,健康的小孩也有可能有踮腳走路的情形,這被稱為自發性踮腳尖(Idiopathic toe walking),其原因仍有待研究,但往往是因為習慣或家族遺傳所影響,根據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約有 5% 的小孩在六歲前是踮著腳行走的。 訓練小腿肌告別踮腳

要糾正孩子的走路姿勢,主要著重在伸展小腿後側肌肉,以及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就能有效幫助腳掌正確觸地。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練習從座位上站起、坐下,此動作適合未滿六歲的孩童,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坐在椅子上,然後雙手穩穩地抓住孩子的雙腳,確保他的腳根貼在地板上,接著請孩子進行站立與坐下的動作。

至於六歲以上的小孩,可以讓他自己用雙手壓住牆做小腿拉筋。首先,在身體直立且腳掌貼地的正常站立姿勢下,將其中一隻腳往前踏出,此時,另一隻腳的小腿肌肉如果出現輕微的緊繃或拉扯感,就代表動作正確。請維持這個動作持續 15~30 秒,然後再換腳進行,一隻腳反覆練習十次即可。其他矯正方法還有深蹲和腳跟走路等等。

(同場加映:孩子有發育性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掌摑病是什麼?會透過病毒傳染要小心

掌摑病(Slapped cheek syndrome)是一種叫由人類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又被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該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會使患者臉頰呈現紅色,並且出現紅疹,是一種輕微的感染疾病。掌摑病通常會在1~3週內自動痊癒,一旦感染過後就會終身免疫。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疾病各年齡層也都可能被傳染,而且對部分的人而言,症狀可能更加嚴重,例如:孕婦。因此當有罹患血液方面的疾病或免疫力不佳而已遭到病毒感染時,建議您儘速就醫治療。下列將為您詳細介紹什麼是掌摑病。

掌摑病的症狀

接觸病毒傳染後,掌摑病會在4~14天內出現症狀,有時也可能到第21天才發病。掌摑病初期的症狀容易被忽視。而且,在初期症狀的期間,掌摑病就已具備傳染性,成人患者可能出現身體僵硬、關節痛等症狀,且在其他症狀出現後數週甚至數個月都不會消失。大部分的人會出現以下症狀持續數天:

接近攝氏38度的高燒。 流鼻水(Runny nose)。 反胃(Churning stomach)。 頭痛(Headache)。 喉嚨痛(Painful throat)。 疲倦(Feeling of fatigue)。

掌摑病紅疹(Slapped cheek rash)

發病後數天,患者兩頰可能出現明顯鮮紅色紅疹,不過這個症狀通常不會出現在成人身上,發過這些紅疹後,患者就不再具備傳染力。再經過數天後,淡紅色紅疹可能出現在兩頰、手臂、大腿和腹部上,紅疹可能會癢,且外觀看起來像蕾絲緞帶。除了臉上的紅疹會在1週至數天內變淡外,身體的紅疹通常會在感染痊癒後數週反覆出現。運動、焦慮不安、身體過熱或壓力都可能引起紅疹短期內復發。 何時該就醫治療

掌摑病通常會自行痊癒,所以一般狀況下如果判斷只是掌摑病並不需要去看家庭醫師,但若在以下狀況感染掌摑病時,建議您儘速就醫: 懷孕中:當您在孕期中感染掌摑病病毒,尤其是在懷孕初期,可能導致死胎、流產或其他併發症,不過發生的風險並不高,且大部分的孕婦也早就已經免疫。 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或免疫系統較差:掌摑病感染可能誘發嚴重貧血(Anemia)而入院治療。 嚴重貧血症狀:貧血併發症如臉色蒼白、嚴重呼吸短促、疲倦或頭暈。

若有以上狀況,醫師可能會幫您安排血液檢查來確認您對掌摑病病毒是否免疫,如果血檢無免疫反應,醫師會密切觀察以免更多問題衍生,因為若掌摑病引起嚴重貧血,您可能會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接受輸血來替換已經受損的紅血球細胞。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