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是好發於幼童身上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水痘病毒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因接觸水痘液體而被傳染,感染後身上出現紅疹、水泡、發癢及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皮膚感染、疤痕或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自民國93年1月1日起,便將水痘疫苗納入嬰幼兒常規預防接種項目。究竟施打水痘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接種後應該注意什麼事項?未接種者需要補打嗎?《Hello健康》將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開始為您一一說明。

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

我國提供滿12個月之幼童公費水痘疫苗接種1劑。若未曾接種過水痘疫苗或想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可採自費方式接種,適用人群如下: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延伸閱讀: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各家醫院自費水痘疫苗價格普遍多為1800元,但實際仍以各家醫院現場收費為主。 5種人接種水痘疫苗前先等等 過去接種水痘疫苗或對水痘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水痘疫苗有以下2種: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施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由水痘病毒減毒製成,能有效避免嚴重水痘症狀,但施打過後可能會造成以下副作用: 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 輕微發燒,少數接種者可能出現高燒或抽搐之現象。 接種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會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

提醒民眾,若出現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發燒、抽搐等不良反應,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水痘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接種前24小時內曾接受特定抗病毒藥物者(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應於接種後間隔14天再重新開始服用這些藥物。 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接種後皮膚出現紅疹者,應避免接觸嚴重免疫不全者。 18歲以下兒童接種水痘疫苗後6週內宜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品(Salicylates)。

與其他活性減毒疫苗(例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如未同時接種,應間隔至少28天以上。

水痘疫苗需要補打?打2劑保護力可上升98%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兒童若施打1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大約有86%,但打1劑疫苗只能減少預防水痘感染造成的重症,並減少感染水痘的機率約8~9成,仍有少數人會得到水痘。

若不幸於在接種第2劑前就接觸到了水痘病人的孩童,可考慮在接觸後72小時之內趕快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避免水痘發病。

另外呂醫師也表示,在台灣過去10年施打水痘疫苗後仍感染水痘的比例約有2.8%;打2劑水痘疫苗者,保護力則可上升至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僅打1劑水痘疫苗者減少95%。有鑑於此,補打水痘疫苗可說是預防水痘感染的最佳方法。(同場加映:「皮蛇」上身OMG!要打帶狀皰疹疫苗嗎?預防皮蛇看過來!)

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台灣自99年3月1日起,將五合一疫苗納入幼兒常規公費疫苗接種項目,以落實預防多種幼兒傳染病。

Hello健康》請到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帶各位新手父母了解五合一疫苗的預防病症、常見副作用,以及接種後的注意事項,幫助父母掌握接種時程,及早為孩子建立保護力!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這5種傳染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為一種注射式的不活化疫苗,接種此種疫苗後,可同時預防下列5種幼兒傳染病: 白喉:為白喉棒狀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致病菌主要會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及鼻腔,被侵犯的部位因組織壞死,會形成灰白色膜,並伴隨發炎現象。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感染所引致,會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成因包括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預防接種不完全,其中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會透過飛沫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好發於6個月以下嬰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如打噴嚏、輕微發燒及咳嗽。 小兒麻痺:小兒麻痺的感染來源多為接觸患者之糞便或口咽分泌物,感染後潛伏期約7~10天,病情輕微時可能會有發燒、頭痛、腸胃障礙,甚至頸背僵硬等症狀,重則造成肢體麻痺、終身殘障。 b型嗜血桿菌: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致病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腦膜炎威脅性最大。好發於3個月至3歲之嬰幼兒。此外,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者亦為高危險群,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症、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骨髓移植、先天或後天性無脾臟病症、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等病患。

五合一疫苗應於何時接種?

各位爸媽應於下列時間,帶寶寶前往醫院施打公費五合一疫苗,總共應施打4劑: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五合一疫苗到哪裡接種?需要帶什麼證件? 可至全國各地衛生所(台北市為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各縣市預防接種合約醫院診所接種。各縣市五合一疫苗的合約院所,可向各地衛生局(所)洽詢。 接種時請攜帶您與寶寶的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內含預防接種紀錄卡)。

五合一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五合一疫苗有以下2種類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施打五合一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黃斯煒醫師表示,幼兒接種五合一疫苗後3天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酸痛,或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疫苗反應」,但不是每個孩子接種後都會發生以上一項或多項症狀。因此家長們也不必過度緊張,以上症狀通常可於接種後3天內自行緩解。(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但若寶寶出現高燒不退、嚴重過敏、昏睡、痙攣或無法安撫的哭鬧狀況,則應盡速就醫接受診治。

另外,為預防並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後應於醫療院所觀察至少30分鐘,無任何不適症狀後再離開。

五合一疫苗接種後1-3天可能會有食慾不振或嘔吐等副作用 4種人不適合接種五合一疫苗 超過7歲的孩童及成人不建議施打。因為疫苗中的喉類毒素及百日咳抗原容易造成注射部位較嚴重的紅腫、疼痛,且發燒不適感較強 出生未滿6週之幼兒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法患者 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相關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儘管愈來愈多人了解,發燒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之一,不必過度擔心,但是當自己的小孩發燒時,父母仍然會相當緊張,擔心會併發更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發燒對增強免疫力來說是必要的,所以堅持不讓小孩吃退燒藥,不過這個觀念當然也不全然正確。以下整理關於小孩發燒的8大迷思,讓我們帶大家一一破解。

迷思1:只要發燒都不好

這是很傳統的觀念,現代人大多都能理解,發燒其實是免疫系統的啟動,能幫助身體對抗感染。因此一般介於37.8~40°C的發燒,其實對身體抵抗病毒是有幫助的。 迷思2: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

通常燒到39~39.5°C時,雖然還是介於能幫助抵抗病毒範圍,一般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小孩感到很不舒服,可以考慮用退燒藥來暫時舒緩。 迷思3:吃退燒藥就沒事

多數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會持續2~3天,所以藥效沒了之後,還是可能繼續發燒。如有需要,可以考慮繼續服藥,體溫通常會在第3或第4天恢復正常。

迷思4:若沒治療體溫會愈燒愈高

大腦知道體溫到什麼程度會過高,因此多數感染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39.5~40°C,超過40.6~41.1°C的案例更是少見。而且即便體溫如此之高,通常也是無害的。 迷思5:發燒超過40°C會燒壞腦袋

發燒一般是不會燒壞腦袋的,只有體溫超過42°C才可能造成傷害。而且身體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也很難,通常要在氣溫或環境相當炎熱、悶熱的地方,才有可能發生,例如把小孩留在悶熱的車裡。 迷思6:冷水澡或酒精擦澡可退燒

雖然看似很合理,但無論是洗冷水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身體,都會因為體表溫度下降,反而使身體發抖,製造更多熱能,讓體溫不降反升。 迷思7:發燒代表寶寶在長牙

一份長達7個月的研究顯示,長牙並不會導致發燒。會有這個迷思的原因,推測是因為小孩的長牙期間,約4個月到2歲時,他們較易因感染而發燒,因此讓很多人有長牙會導致發燒的錯誤印象。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這個迷思,而忽略小孩真正的病因。 迷思8:發燒若熱痙攣會傷腦

小孩發燒的症狀通常不會太嚴重,不過6個月到6歲的小孩,仍有3%的機率會出現熱痙攣(Febrile convulsion)。發作時,小孩通常會失去意識,出現肌肉僵硬的症狀,並開始抽搐。雖然發生時看起來會很嚴重,不過熱痙攣並不會造成任何大腦損傷,而且幾乎不會對小孩產生任何傷害。

如果小孩因發燒出現熱痙攣,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將孩子放到柔軟的表面,讓他側躺或平躺,並觀察、記錄痙攣情形以及持續時間,以便跟醫師描述病況。

小孩熱痙攣時,切記不能讓他洗冷水澡,也不要嘗試阻止抽搐,不然會導致小孩受傷。熱痙攣發生時,家長只能靜待發作結束,但若有以下情形,應儘速就醫: 痙攣發作後無法呼吸。 痙攣發作1次後,馬上接著又再發作1次。 痙攣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這是小孩第1次痙攣發作。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5~10分鐘以上。

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新生兒視力要到6歲才達成人水準,在此之前,孩子的視力都處於發展階段。從出生、滿月、2~6個月以及滿周歲,每階段的視力程度都不一樣。

Hello健康》依照嬰兒年紀,說明各階段的嬰兒視力及可看見的東西,並告訴您應注意哪些行為、眼睛狀態,確保新生兒的視力正常發展。 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階段說明

嬰兒視力:新生兒剛出生時 範圍:18~25公分 顏色:無法區分顏色 焦點:無法定焦,容易斜視 形體:只能看見模糊影像 嬰兒視力:1~2個月大

範圍:20~30公分 顏色:只能看見明暗或黑白 焦點:可注視,眼睛會隨物體移動,但無法持久。雙眼協調尚未一致,容易斜視。 形體:隱約看見光線和簡單形象

寶寶的行為特色

寶寶開始注意自己的手 與父母有目光接觸 雙眼會跟隨燈光、臉孔與物體移動 面對旁人微笑時,似乎跟著微笑回應

嬰兒視力:3~5個月大 範圍:200~350公分 顏色:對於紅、藍和綠等強烈顏色較敏感,中間色例如灰色或淡色仍看不清楚 焦點:能聚焦也能穩定追焦 形體:能辨識人臉與物體輪廓

寶寶的行為特色

向物體或臉伸手 用他的手抓住物體(延伸閱讀:嬰兒愛吃手該阻止嗎?) 視線能在不同的人或物體間移動 雙眼正常直視且任一眼睛不會經常漂移或轉向

嬰兒視力:6~8個月大

視力:0.1~0.2 顏色:可辨識的顏色變多 焦點:能長期固視 形體:不只大型物體的輪廓和細節,連小東西例如硬幣、玩具都能看見

寶寶的行為特色

能夠認人,對熟人與陌生人有辨識能力 會注意他人說話的表情 能夠看到及伸手去拿硬幣大小的小物體 若此時寶寶仍無法以雙眼筆直望向焦點的正視,請赴醫檢查確認是否有斜視或鬥雞眼

嬰兒視力:9~12個月大

此階段寶寶的視力已達一定程度,無論顏色、視野和清晰度都很成熟。此時的成長重點在於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嬰兒會積極爬行,伸手摸索環境,抓東西並將東西扔出,學習判斷事物之間的距離。(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寶寶的行為特色

可用手指向書中的圖片 可尋找掉進容器或玩具的物品

9方法促進嬰兒視力發展

依據美國驗光協會(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的資料,整理出9個促進嬰兒視力發展的方法,幫助提升寶寶視力、確保眼睛的正常發展:

嬰兒出生至6個月大

在嬰兒房使用夜燈或昏暗燈光,讓嬰兒夜間醒來也可額外練習用眼。 經常改變嬰兒床的位置或嬰兒睡的方向,使其感受不同方向的光線。 在嬰兒的注意力範圍內(約20公分)掛會晃的玩具或健力架。 適時在房內邊走動邊與嬰兒說話,讓嬰兒練習追焦。 餵奶或換尿布時,不固定同側,讓嬰兒平均使用雙眼。 嬰兒睡醒時,抱著在房間走動並指向物品,說出物品名稱。

 

嬰兒6~12個月大

給寶寶足夠時間在安全的地面爬行和摸索。 提供安全無毒的玩具,在陪同的情況下讓寶寶自行玩耍或丟撿。 平時或玩遊戲時,邊用嬰兒的手指向物品,邊說出其名稱。

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有些父母常覺得小孩很脆弱,有時孩子一發燒,就緊張地想趕快帶去看醫生;其實,小孩沒有想像中脆弱,發燒也可能只是身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疾病的正常反應。衛生福利部曾提醒:「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小孩體溫高不一定是發燒

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小孩體溫偏高,像是大哭、玩得太激烈、剛起床或是天氣太熱,此時孩子身體可能只是在散熱,通常在 20 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此外,如果小孩剛注射疫苗,24 小時內體溫偏高也算正常;至於3個月到3歲間的小孩,即使有時體溫高達 39.5°C ,仍可能是身體對抗疾病的正常反應。(同場加映: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如何判斷小孩發燒?

如果小孩看起來不舒服,體溫也偏高,就很可能是真的發燒,這時可以用溫度計測量準確的體溫,並依以下的發燒標準判斷: 肛溫:38.0°C 以上才算發燒 口溫:37.8°C 以上才算發燒 腋溫:37.2°C 以上才算發燒

小朋友發燒6大處理方法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小兒科醫師大衛宏尼克(David Hornick, MD)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退燒的治療會影響免疫反應,所以如果發燒很難受,就放心接受退燒治療,讓小孩感覺舒服點!」要注意的是,如果小孩發燒時睡得很熟,就不必刻意叫醒他起來吃退燒藥。此外,以下提供幾個舒緩發燒不適的方法: 經常更換衣物和床單。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可以讓六個月以上的小孩喝大量的水,補充因為流汗、嘔吐或腹瀉所流失的水分,也可以適度補充電解質。 應保持透氣,避免蓋太厚的棉被,或穿太厚的衣物。 避免使用電暖爐或電毯等,防止體溫持續升高。 用溫度接近體溫的溫水泡澡或擦澡。

小孩常發燒?免疫力是關鍵 母乳成分最適合寶寶

母乳營養成分豐富,其中含有大量維生素、礦物質、母乳寡糖HMO、母乳益菌、乳糖、母乳蛋白及母乳生物活性因子,最適合寶寶吸收與消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純餵母乳;因為母乳中含有的完整營養和成分,對於小孩的免疫力建立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成分1.母乳益菌:可分泌抗菌物質,消滅病菌

健康的嬰兒腸道菌叢是由母乳中的母乳益菌與母乳寡糖HMO所建立,例如長雙歧桿菌、鼠李糖桿菌、羅伊氏菌等等,其中,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分泌抗菌物質,防止病毒與細菌攻擊益生菌,還能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舒緩腸絞痛,减少寶寶夜哭不適的問題。

 一項在托嬰中心的研究發現,6~36月大的嬰兒補充羅伊氏菌後,發燒天數平均降低57%、呼吸道感染次數降低51%、呼吸道感染天數降低34%,及缺席托嬰中心的天數降低44%。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感染諾羅病毒的寶寶在補充 羅伊氏菌後,第二天的不舒服率較未補充者下降31%。 成分2.母乳寡醣 HMO:做為誘餌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7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人體消化道中,因此健康的腸胃是奠定免疫力的關鍵;母乳寡醣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可幫助維持腸道健康,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更因為特殊的構造可以做為誘餌,困住病菌,將病菌帶離寶寶體外,降低嬰兒拉肚子等腸道不適的發生機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築起強大保護層

母乳中的蛋白質有兩種成分:60%乳清蛋白(Whey)、40%酪蛋白(Caesin),母乳蛋白中的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牛奶蛋白質比例為20%乳清蛋白、80%酪蛋白。母乳中蛋白的比例可以營造健康的腸道環境,幫助腸道好菌生長,讓好菌形成厚實的保護膜,阻止病菌入侵。

乳清蛋白包含乳鐵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透過黏附在胃腸道黏膜表面,阻止細菌的侵襲。以下為乳清蛋白的成分介紹: 乳鐵蛋白:發育中的小朋友對鐵的需求較大,乳鐵蛋白可進行鐵質運輸,減少寶寶腸胃道的壞菌,降低多種生活常見細菌的感染風險。 免疫球蛋白:寶寶出生頭3個月重要的免疫來源,可提升寶寶吸收力並減緩腹瀉狀況。 溶菌酶:具有溶解細菌細胞壁的效果。

母乳哺育是嬰兒餵食的黃金標準,可減少嬰幼兒期的急慢性疾病,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為確保孩子仍能攝取到與母乳最接近的成分,可挑選適合銜接母乳的配方奶粉,兼顧添加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營養素,以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一般來說,除非小孩有不吃不喝、食慾不振等異狀,否則持續5天以內的發燒,並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確定小孩發燒,且符合以下狀況,請務必前往醫院就診。 小孩持續發燒5天以上,應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原因。 發燒超過 40°C,且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後2小時後都沒有退燒。 3個月以下的小孩發燒,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 比較小的小孩發燒,且一天尿濕尿布的次數少於3次;或大一點的小孩發燒,且 8~12 小時內都沒有排尿。 小孩注射疫苗後,體溫超過 39°C,或是發燒持續 24 小時以上。

餵母乳還是配方奶?母奶營養成分解析、配方奶挑選重點公開

要餵母乳還是配方奶?為什麼母乳對寶寶最好? 配方奶有辦法滿足寶寶的需求嗎?這些都是嬰兒餵奶的常見問題,尤其嬰幼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是發展快速的階段,要讓寶寶長得頭好壯壯,各種營養素可不能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建議,出生後6個月內的嬰兒,應盡量哺餵母乳,最長建議持續餵到2歲,因為母乳富含嬰兒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然而,有時因為工作、健康或其他因素,母親可能無法天天餵母乳,此時就必須考慮使用配方奶。

究竟母乳營養成分為何?餵母乳有哪些好處?若無法親餵,家長們該如何挑選合適的配方奶?《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析母乳的營養成分,及挑選配方奶時須注意的3大重點。 母乳營養好處多!3大重點成分解析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含有母乳蛋白、母乳益菌、母乳寡糖、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及生物活性因子等各種營養成分,其中又以母乳蛋白、母乳寡糖HMO及母乳益菌,對寶寶成長與免疫系統的發展特別重要:

母乳蛋白:指母乳所含之蛋白質,通常分成「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兩類,兩者佔比約6:4,前者不但營養,而且較易被寶寶尚未成熟的腸胃消化與吸收,且佔比較高,所以喝母乳的寶寶相對容易有飢餓感,糞便也常呈水狀;而且可以營造健康的腸道環境和最適的酸鹼值,有助於腸道好菌的發展,可以為寶寶稚嫩的腸道形成厚實的保護膜。 母乳寡糖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由多種短鏈複合碳水化合物所組成,是母乳中含量前三名的固體營養成分,其中是以2′-岩藻糖基乳糖(2′-FL HMO,2′-Fucosyllactose)含量最多,除了可提供腸道好菌生長所需的營養,增強寶寶免疫力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母乳寡糖還可作為病菌的誘餌,能黏附病毒和細菌,將其排出體外,並提供大量的唾液酸,促進寶寶腦部及認知發展。 母乳益菌:母乳本身就含有多種母乳益菌,有助調節免疫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及腸胃道疾病,並促進腸道發育;其中更有些特殊的母乳益菌可以直接分泌殺菌素,第一時間消滅要入侵寶寶體內的病菌,其中的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在進入寶寶腸道後,會分泌抗菌物質,抑制腸道壞菌滋生,進一步改善腸道健康,減少腸絞痛等腸道疾病的風險。

餵母乳5大好處

親餵母乳除能提供寶寶更完整的營養成分,幫助嬰兒提升免疫力之外,也有以下5大好處: 加深與母親的情感連結:哺乳時,母親與和寶寶的親密接觸,能強化母嬰間的情感連結。 減少產後出血:寶寶含吸乳房,有助於刺激催產素,加速子宮收縮與恢復,減少產後出血。 加速恢復體態:孕期間儲備的脂肪為乳汁製造的原料,因此餵母乳能加速體態恢復。 減少母親罹癌風險:親餵母乳能減少母親罹患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的風險。  有助寶寶銜接副食品:母乳會隨著母親所吃的食物而改變味道,有助於嬰兒提早習慣其他食物的味道。

配方奶挑選重點一次看

母乳雖然是寶寶營養來源的最佳選擇,可減少嬰兒的急慢性疾病,但因生活型態的改變,有些家長選擇使用配方奶,以兼顧省時、方便的好處;由於母親餵哺母乳的心情和狀態,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所以若母乳真的分泌不足,或因媽媽的身心和工作生活狀況而必須選擇配方奶時,配方奶粉也是一種餵食方式。

在挑選配方奶粉時,建議選擇同時含有上述多種營養成分的產品,讓母乳的營養銜接不中斷,包括: 母乳蛋白:含有母乳蛋白的配方奶,具備母乳好營養、好消化、高吸收的特點,可幫助強化寶寶抵抗外在病菌的能力。 母乳寡糖 HMO:許多研究指出,母乳寡糖有助降低寶寶生病、腹瀉的風險,並能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寶寶的營養吸收。 母乳益菌: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有助給予寶寶近似母乳的營養與幫助,特別是羅伊氏菌;不過,在挑選含有益生菌的配方奶產品時,建議選擇具有專利益生菌的產品,專利代表菌種經過研究與檢驗,也表示該益生菌其來有自,而非來路或功效不明確的其他菌種。

在無法餵母乳時,提供寶寶含有3大重點營養成分的配方奶,能幫助寶寶綜合補充各方面所需營養,建構全方位的保護力與免疫力,維持好氣色、好食慾,活動成長更健康!

若父母選擇母乳與配方奶粉有所疑慮,可上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了解更多嬰兒餵食相關資訊,包含哺餵母乳的正確知識與技巧,以及沖調嬰兒奶粉等資訊,供父母親參考。另外,也可撥打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870870,由專人提供純母乳與非純母乳哺育產婦有關嬰兒正確餵食方面之指導、諮詢及協助。

性早熟定義?小朋友性早熟原因?性早熟症狀、治療一次看

近年受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改變的影響,台灣發生性早熟徵狀的兒童愈來愈多;其中又以女生佔大宗,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孩的5-10倍。在兒童內分泌科門診,不少家長帶著7、8歲,胸部已發育的女孩,急著問醫師怎麼辦?小朋友提早發育,會不會長不高?

Hello健康》向您說明性早熟的定義、性早熟的各種可能原因,並闡述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如性早熟就不會長高?性早熟是否需要治療? 性早熟定義?小朋友性早熟原因分2種

女生約在8~13歲進入青春期,男生則是9~14歲;飲食與環境的改變,女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提前了1~2年,可能6~7歲就開始發育乳房,男生較不一致。

性早熟的定義:指兒童出現第二性徵的年齡過早 女生:乳房在8歲前發育或初經在10歲前到來 男生:睪丸在9歲前發育

性早熟依原因又可分為以下2種: 中樞型性早熟:又稱真性性早熟,指非腦部疾病所致,而是下視丘、腦下垂體及性腺軸因不明原因提早被活化,使性腺激素異常亢進所引起 週邊型性早熟:為週邊荷爾蒙腺體分泌異常所引發,可能的疾病包括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及睪丸腫瘤等

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孩的5~10倍,其中超過9成為無原因的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而中樞型性早熟的男孩中,約有25~75%可發現腦部腫瘤或腦部感染等病理性原因。

性早熟可能原因?

多數家長對於兒童發生性早熟常將重點放在飲食,但飲食只是性早熟的眾多原因之一,如環境荷爾蒙就是父母時常忽略的一環。

環境荷爾蒙係指環境中,會干擾人體荷爾蒙的物質,例如:塑化劑、雙酚A或防腐劑等。環境荷爾蒙可能以各種形式進入人體,例如農藥、殺蟲劑、化妝品、塑膠餐具、保麗龍餐具及家用清潔劑等,特定的食物例如速食、炸物也較容易含有環境荷爾蒙。

以下兒童為性早熟的可能原因: 遺傳 營養 肥胖 疾病,例如腦部病變或腫瘤 環境荷爾蒙 早熟動物及禽肉 成分不明的藥物或補品

性早熟症狀與影響

性早熟表示兒童的青春期提早,即第2性徵過早出現;在心理方面,性早熟易使小孩對身體感到疑惑,產生心理壓力,或因為身體與其他同儕的差異而被取笑;在生理方面,性早熟也較容易影響身高,日後發生代謝性疾病(例如三高)及性腺疾病(胸部、卵巢或攝護腺問題)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 小朋友性早熟,身高就一定很矮?

人的身高發展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出生身長 生長板關閉前每年長高的公分數

生長板關閉的時間點及每年長高的公分數,是影響兒童身高的主要因素。性早熟兒童的骨齡通常會超前,意即生長板提前關閉,壓縮骨骼生長的時間。若骨骼生長時間不足,便容易影響身高。

但若孩子性早熟,骨齡卻未超前,或骨齡雖然超前,但每年成長的公分數十分足夠,就不一定會影響身高。

性早熟要治療嗎?治療3重點一次看

性早熟未必需要治療,但需定期追蹤孩子的生長狀況。以下為性早熟是否需要治療的3大重點: 疾病嚴重度: 疾病嚴重度係指是否受潛在病理因素所致,例如腫瘤、身高的發展狀況,以及診斷當下對年齡與青春期的影響。若為其他疾病所致,便需積極處理,如安排骨齡檢查,預測未來身高是否不盡理想;若兒童接受骨齡及荷爾蒙檢查,發現性早熟過於提早,就要接受治療。 疾病發展速度: 若疾病發展快速,確定會影響身高或初經時間過早,可接受治療以減緩青春期的進展;反之,發展速度緩慢,僅需定期追蹤檢查。 兒童與家長的意願: 性早熟為一種慢性問題,需要長期治療,而台灣治療中樞型性早熟的第一線藥物為定期注射「性釋素類似劑」(GnRHanalogue),此藥物在臨床上已使用約20年,副作用小,可能的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皮膚搔癢或腸胃不適等,平均治療療程為1年以上。目前僅有針劑,有多數病童不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因此父母需承擔大筆的治療費用,這些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治療的決定。

包皮垢是什麼?怎麼洗才乾淨?嬰兒包皮正確推開與清洗方法

有小男孩的家長們大多遇過小男孩包皮底下有一塊硬硬的東西,就像是汙垢。而把包皮推開後,那白白黃黃的汙垢看似像膿且味道難聞,這並非孩子生病了,有經驗的家長就知道是「包皮垢」。

包皮底下的白色物質是包皮垢,也是人體自然產生的汙垢之一,不僅小孩有,連成年男人也會有。究竟包皮垢是什麼?包皮垢是否會對泌尿系統造成影響?幼童的包皮又該如何正確清洗?讓《Hello健康》來解答。 包皮垢是什麼?

包皮垢是由包皮內面皮脂腺的分泌物,以及包皮的死皮細胞累積而成,顏色多為白色或黃色,質地多呈硬塊或黏稠狀且包皮垢氣味難聞而易使新手爸媽恐慌,誤以為寶貝患病。

嬰幼兒因包皮無完全褪下,或長期包皮因清潔不完全的習慣下,就會產生包皮垢。 包皮垢對健康會造成影響嗎?

包皮垢因有個「垢」字,使人誤認為是不潔、亟需清洗的壞東西;也常有謠言表示,包皮垢會造成幼童尿道感染,或造成另一半罹患子宮頸癌等對包皮垢的指控。

針對此論述,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訊之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泌尿科醫師王大民表示,造成幼童尿道感染是多重因素導致,例如衛生習慣或泌尿問題等。

根據包皮垢的相關研究,發現包皮長短決定一人是否易有包皮垢,而僅有1/4具有包皮垢的受檢者帶有導致尿道感染的細菌。同理,北歐男性普遍沒割包皮,但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卻未因此較高,亦說明包皮垢並非致病主因,而取決於個人衛生習慣問題。

包皮垢怎麼洗?依年紀和包莖狀況而定

包皮垢雖非泌尿道感染的致病原因,但仍為影響因素之一,如同汗水本身無害,卻提供細菌滋長的環境。所以,包皮垢是否需要徹底清除,也直接影響著生殖器的衛生情況。以下依據年紀與包皮成長狀況,提供3大階段清潔包皮垢的相關建議: 0~5歲嬰幼兒:包皮強行推開恐受傷

5歲前的嬰幼兒生殖器大多處於包莖狀態,由於包皮垢在幼兒期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且考量嬰幼兒的包皮若強行拉下清洗,可能導致包皮受傷撕裂。若是包皮受傷反而容易造成感染、使包皮結痂緊縮,讓包莖變得更嚴重。因此5歲前嬰幼兒通常毋須清洗包皮垢。

5歲以上兒童:適時推開清洗

多數嬰幼兒滿5歲之後,包皮會漸漸褪下,此時可適度清洗包皮垢,但仍毋須強求。因部分5歲以上嬰幼兒的包皮仍處於無法完全褪下,若強行拉扯恐有受傷疑慮,並造成小孩疼痛害怕。

建議父母可諮詢醫師,瞭解正確的包皮清潔方式與健康狀況。以下提供3種包皮問題的處置方法: 若正常包莖狀態並無感染,建議洗澡時輕輕用手拉下,加快包皮褪下進度。 若包皮過長,可看診並依醫師指示塗抹低劑量類固醇,加速包皮鬆開, 若嚴重包莖或陰莖反覆發生感染,建議看診並接受包皮割除手術。

包皮完全褪下的兒童或成人:每天洗澡定期清洗

若小孩仍有包莖現象,包皮垢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若包皮已可褪下,細菌便容易趁此侵入包皮與包皮垢中,若未固定清洗包皮、除去包皮垢,就可能使生殖器感染、發炎、紅腫,甚至出現疼痛或流膿情形,更遑論異味或影響伴侶出現泌尿道感染。

而任何包皮可完全褪下之兒童與成人,都建議應每日清洗包皮內側,同時將細菌、病毒、汗水及包皮垢等清潔去除,避免造成尿道感染或龜頭炎等疾病。

乳腺炎症狀前兆?會自己好嗎?哺乳期乳腺炎處理方法、原因

哺乳期乳腺炎是什麼?

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al mastitis)是一種乳房感染的現象,指在哺乳時發生疼痛、發紅、發燒、肌肉疼痛、全身無力等症狀,最常於產後6週發生。 哺乳期乳腺炎症狀:發燒、乳頭發炎

常見的哺乳期乳腺炎症狀如下: 碰觸乳房時會刺痛或發熱 感到不適(或全身無力) 乳房腫脹 哺乳時感到疼痛或燒灼感;或是持續感到疼痛或有燒灼感 皮膚發紅,大多呈現楔型紋路 發燒達攝氏38.3度以上

雖然乳腺炎一般是發生在開始哺乳的頭幾週,但是其實哺乳的任何期間都有可能發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只會影響其中一邊的乳房。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於上列,若有疑慮請諮詢醫師。

哺乳期乳腺炎原因?

哺乳技巧需要後天學習,技術不佳可能會導致母乳無法從乳房流出,也就是乳腺炎的主因,其他原因包括: 乳管堵塞

若乳房未在哺乳期間完全排空,其中1條乳管可能便會阻塞,造成乳汁回堵,引發乳房感染。 當細菌進入乳房時

皮膚和寶寶嘴巴的細菌可能會透過乳頭的裂縫或在乳管張開時進入乳腺內部。若沒有完全排空,滯留在乳房中的乳汁也可能成為細菌成長的溫床。母乳所含抗菌成分有助保護寶寶免於感染。 哺乳期乳腺炎如何診斷?

醫師會依據健康檢查結果,將發燒、發冷以及乳房疼痛等徵兆及症狀列入參考。另外一個明顯徵兆是乳房上出現楔型泛紅區域,尖端指向乳頭,而且按壓會刺痛。

醫師會確認您沒有乳房膿腫(Breast abscess),若沒有妥善治療乳腺炎,便可能發生乳房膿腫這種併發症。為您的乳汁進行細菌培養,能幫助醫師決定哪一種抗生素最適合您,特別是感染很嚴重的時候。

乳癌其中一種罕見類型:發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同樣會導致紅腫,一開始可能會和乳腺炎混淆。醫師可能會建議乳房攝影診斷(Mammogram)。若完成抗生素療程後徵兆和症狀依然持續,可能要進行病理切片治療,確定不是乳癌。

哺乳期乳腺炎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

乳腺炎治療通常需要: 按摩乳房、疏通乳腺:若為輕度乳腺炎,通常只要乳腺疏通,症狀就會在數天內逐漸改善,建議可休息、持續按摩乳房。 接受抗生素療程:若為細菌感染所致的乳腺炎,通常須10~14天的抗生素療程。開始使用抗生素24~48小時候可能感覺會好轉,但是吃完所有的藥物來降低復發機會非常重要。 服用止痛藥:醫師可能會建議您使用止痛藥,例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泰諾林Tylenol)或布洛芬(Ibuprofen ,商品名安舒疼Advil、商品名莫痛寧止痛膠原錠Motrin IB等) 。 調整哺乳技巧:確認有哺乳時有完全排空乳房,且寶寶有正確含乳。醫師會與您一起審視您的哺乳技巧。

6招處理哺乳期乳腺炎

下列方法有助改善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狀: 哺乳時將乳汁完全排出乳房 哺乳時讓寶寶先吃完一邊乳房的乳汁再換到另一邊 換另一邊哺乳時改變姿勢 確認寶寶有正確含乳 只要寶寶還餓就持續哺乳 哺乳或擠奶前可熱敷、按摩乳房或沖熱水澡,以疏通乳腺

患有乳腺炎後,持續哺乳很安全,且有助於改善症狀。若罹患乳腺炎的那一側乳房太過疼痛,或是寶寶不想從該側乳房吸吮乳汁,可試著用擠乳器或手壓出乳汁。 哺乳期乳腺炎預防5重點 避免乳頭受傷,或受傷後須立即擦藥與照護。 避免哺乳時維持同一個姿勢,造成身體堅硬。 避免穿著緊身內衣或衣物,以免壓迫乳房阻塞乳腺。 多休息、多喝水 維持飲食營養均衡

登革熱兒童症狀「出現這狀況」要注意!恐是重症快就醫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熱帶病,蚊子則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情況都不是很嚴重,差不多一星期之後,症狀都會自行消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警訊,身為家長的您,若能對登革熱多加了解,將更能有效及時處理孩子的病情,以下介紹登革熱的症狀與照顧方法。

兒童登革熱的5種症狀

過去,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Breakbone fever),當您聽到這樣的病名時,或許腦海裡馬上浮現一些聯想的症狀。不過不管怎樣,骨頭並不會真的斷裂,只是它的疼痛程度,劇烈到感覺像骨頭斷了一樣。

當孩子感染登革熱時,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與症狀:

孩子可能會發高燒,體溫可能會高達40°C。 鼻子或牙齦可能會有輕微的流血。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頭痛感到不舒服。 眼睛、關節、肌肉或骨頭,會感到疼痛。 身體多處地方出現疹子。

一般而言,幼童與年紀較小的兒童第一次感染登革熱時,症狀會比較輕微。若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年紀稍大的兒童與成人,症狀可能會趨向中等到嚴重的程度。 兒童感染登革熱診斷方法

看診時,醫師會問一些與症狀有關的問題,如孩子最近去過哪裡?

是否感染登革熱可以透過快篩或由醫院抽血送驗確認,不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從外觀診斷即可判斷孩子是否患登革熱,但經由抽血檢驗體內是否有登革熱病毒,仍是比較慎重的做法。

由於登革熱病毒會影響血小板,為了確認體內受登革熱病毒侵擾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建議孩子進行完整的血球計數(Blood count)檢查。如果您懷疑孩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因為登革熱造成的,請立即聯絡醫師。

兒童登革熱治療4種方法

一般而言,登革熱會自行消退,目前也沒有可以快速治療登革熱的特定藥物。如果孩子的登革熱病情較嚴重,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醫師會謹慎追蹤孩子的血壓、血球情況,固定的時間間隔一到,也會進行抽血檢查。治療兒童感染登革熱的重點是,避免孩子缺少水分,另外也要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下列各項是兒童感染登革熱時,做好照護的4個小撇步:

提供孩子營養豐富的餐點,富含各類健康食物,以及能強化孩子免疫系統的完整飲食。由於蛋、魚、乳製品含有豐富蛋白質,請多添加這些食物在孩子的膳食裡,以加快他們痊癒的速度。請記得提醒孩子,隨時補充大量溫開水。 確保孩子不要因為功課或玩耍過度消耗體力,他們需要多休息,而且是充分的休息。 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Paracetamol)給孩子服用,讓發燒降下來。不過傳統將濕毛巾放在額頭上降溫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 為了避免脫水,您可以讓孩子服用電解質(Electrolyte)液/口服脫水補充液(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 兒童登革熱多久會好?

兒童登革熱症狀通常大多在3~5天內即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而且發燒退了1、2天之後,狀況突然變壞又出現症狀,就可能感染了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這是登革熱重症的狀況,需立刻送急診就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