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定義:幾週生產算早產?早產兒後遺症有哪些?

早產兒定義:幾週生產算早產?早產兒後遺症有哪些?

在台灣,新生兒早產兒的機率約8~10%,每年約2萬多名早產兒出生。早產是新生兒死亡最常見的直接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更須對早產兒有正確認識。《Hello健康》向你說明早產兒的定義,教你計算早產兒的矯正年齡,並介紹早產兒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早產兒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早產兒有明確定義,在孕期20週~37週前生產,屬於「早產」;在20週前生產,由於胎兒存活率低,視為「流產」,而滿37週生產則稱為「足月」。

而早產依據週數不同,又可分為不同階段: 未滿28週:極早期早產兒 28~32週:早期早產兒 32~34週:中期早產兒 34~36週:晚期早產兒

由上可知,即使新生兒至36週才出生,仍屬於早產兒,只是胎兒成熟度較其他階段高。此外,早產兒也可依體重區分:

出生體重<2500克:低體重早產兒 出生體重<1500克:極低體重早產兒

基本上體重愈低、週數愈早,早產兒的健康狀況愈差。依據江婦產科的衛教資料,半數以上極低體重早產兒須仰賴呼吸器呼吸,並有呼吸窘迫、壞死性腸胃炎、視網膜病變等後遺症。而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則進一步說明,22週前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很低,須滿23週存活率才會提高;而滿28週後出生的嬰兒死亡率會顯著下降。若新生兒在23~26週出生,每安胎成功1天,存活率就會提高3%。(延伸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早產兒要算矯正年齡

由於早產兒在母親體內時間不足,身體機能未完全成熟,因此早產兒2歲前的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以及認知發展或副食品添加時間等,都須採用「矯正年齡」評量,待嬰兒滿2~3歲後,就能使用實際年齡評量。(延伸閱讀: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矯正年齡的計算方式:「現在日期」-「預產日期」=「矯正年齡」

舉例來說,若母親預產期是9/1,到10/1時,矯正年齡就是1個月,11/1時矯正年齡就是2個月,以此類推。無論早產兒實際年齡為何,在2~3歲前,父母都須將矯正年齡加上去,評量各個生長指標。

例如7/1出生,預產期9/1,到12/1時,寶寶實際年齡雖為5個月,但矯正年齡有3個月,因此寶寶須視為2個月大來看待與照護。

早產兒後遺症與併發症

早產兒出生後,首要遇到的通常是呼吸問題,因為正常胎兒的肺部功能通常34~36週才會發展完成。其他問題則包括大腦、心臟、腸胃、眼睛等各器官發展不全所導致的疾病,以下分別說明: 呼吸窘迫與慢性肺疾病:肺部發育不成熟造成呼吸窘迫,若極端不全,則可能演變為慢性肺部疾病。 呼吸暫停:因腦部呼吸中樞未成熟所致,會隨著早產兒成長而逐漸改善。 開放性動脈導管:足月嬰兒的動脈導管通常會於出生後自然關閉。若未關閉,則會造成過多血液流向肺部,使腦部、腸胃道或腎臟等器官缺血。 腦部出血:由腦部血管發育不全所致,通常輕度出血影響程度低,但若重度出血則會影響神經功能,甚至死亡。 腦室旁白質軟化症:由於腦部血流異常,導致大腦缺氧、白質損壞,屬於嚴重併發症,可能會影響嬰兒智力與肢體活動能力。 腸胃功能不良與壞死性腸炎:因早產而導致消化功能不佳,多數極低體重早產兒須接受胃管餵食,嚴重者則會發生壞死性腸胃炎。 視網膜病變:因視網膜發育不成熟,出血而導致視網膜痂瘢化。通常愈早產、體重愈輕,發生率愈高。 聽力障礙:除早產、發育不成熟等因素外,因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感染或服用藥物都可能造成聽力障礙。 疝氣:好發於極早期早產兒,通常會出現單側或雙側腹股溝疝氣,須接受手術治療。

寶寶吃什麼調整好體質?3大營養成分提升抵抗力、減緩過敏、對抗流感!

每年流感高峰期總讓父母擔心,特別是嬰兒出生6個月以後,來自母體的保護力逐漸下降,若能在寶寶3歲前建立好體質,將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

提升寶寶免疫力有許多做法,包括打疫苗、餵母乳、攝取營養均衡的天然食物及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等;《Hello健康》也為您整理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3大成份:β-葡聚糖、益菌生及Omega-3,與您一起守護寶寶的健康。

骨齡是什麼?骨齡落後、超前長不高?認識骨齡的功用、檢查方法

近年愈來愈多父母會帶孩子去照骨齡,想知道兒童身高成長是正常、還是落後。究竟骨齡是什麼?為何能預測兒童身高?骨齡超前、落後又代表哪些意思?《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骨齡是什麼?

醫學上,判斷兒童的發育狀況有2大標準,一是兒童的實際年齡,二是骨齡。骨齡(Bone age)顧名思義指骨骼的年齡,也就是骨骼發展的成熟度,通常用來與兒童的實際年齡做比較,評估以下項目:

影響生長發育的疾病 生長激素不足 性早熟 甲狀腺亢進或低下 營養不良

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 初經時間點 身高成長狀況

為什麼骨齡能判斷兒童發育狀況?

嬰兒剛出生時,身體的許多骨頭都會以軟骨的形式存在,但隨著小孩的年紀漸漸增加,骨頭的密度逐漸上升、變硬,開始在X光上顯示骨頭的輪廓與形狀。由於人類的骨骼變化,能透過年紀進行預測,例如幾歲時骨骼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通常呈何種樣子,因此骨齡就成為評估發育狀況的良好依據。

依據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黃世綱醫師在兒童成長候診室網站指出,醫師使用X光照片判斷骨齡時,主要藉由以下3個重點評估: 骨骼出現的時間與位置 骨骼形狀與大小的變化 與周邊骨頭的關聯性

骨齡X光怎麼照?誰來照?

測骨齡通常會使用兒童的「左手掌」,其原因有3: 手骨數量多,能得到豐富的參考依據。 左手通常是非慣用手,較不容易因受傷而影響判讀。 手離身體重要器官較遠,受到的輻射影響較少。

骨齡X光與一般X光無異,同樣由醫院放射科醫師負責,其步驟如下:

取下兒童左手與左手腕的配戴物品,將袖子拉過手腕。 為兒童與陪同者的生殖器與甲狀腺做適當防護 將兒童左手平放在X光片上,手指呈扇狀,中指與手臂呈直線,手掌和手腕則與X光片完整平貼。 放射科醫師拍攝手掌X光。

照完X光後,若在大型醫院受檢,放射科醫師會先做初步判讀,並撰寫報告,隨後兒科醫師則可能再對照骨齡圖譜或使用AI人性系統輔助判讀。

測骨齡看哪科?

照骨齡可掛小兒內分泌科(兒童內分泌科)。

什麼時候需要照骨齡?

有鑑於骨齡可評估兒童身高發育狀況、預測未來的身高,許多特別在意身高的父母,只要覺得小孩比別人矮,或是希望小孩可以長更高,就會帶小孩去測骨齡,但並不是所有小孩都需要照骨齡,骨齡落後也未必代表兒童長不高。(延伸閱讀:肥胖使女生青春期提早~原因與預防

通常以下2種情況才需要照骨齡:

發育太慢 女孩13歲仍未出現第二性徵 男孩14歲仍未出現第二性徵 青春期前,身高每年未長足4~6公分 在生長曲線圖中,身高百分比位於第97位之後

發育太快 女孩未滿8歲就出現第二性徵 男孩未滿9歲就出現第二性徵 青春期前,身高一年長超過6公分 在生長曲線圖中,身高百分比位於第3位之前

骨齡落後、超前未必矮,生長曲線更重要!

男生通常較女生較晚進入青春期,所以除了骨齡、生長曲線外,醫師還會用第二性徵來評估生長狀況。不少男生國中時期比同儕矮,骨齡和青春期也比較晚,但到了高中仍持續長高。這種情況用骨齡判斷就會不準,應綜合考量青春期進展、青春期前每年身高是否有長足4~6公分。

相反地,骨齡超前也不代表小孩長不高。許多女孩都會出現性早熟與骨齡超前,但不一定要視為嚴重的問題,例如若有女孩胸部9歲發育或骨齡超前半年或1年,若在青春期前每年身高都有長足4~6公分,對未來身高就影響不大,僅需持續追蹤檢查即可。

兒童身高發展的參考重點,主要還是看成長速度是否穩定及生長曲線有無偏離正常軌道,相較之下,骨齡可視為輔助的參考工具。

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嬰幼兒正常體溫範圍、正確測體溫方法

掌握正確量測寶寶體溫的方法,才能判斷寶寶是否發燒。寶寶紅通通的臉頰總是惹人喜愛,伸手一摸,「咦?怎麼熱熱的?」許多家長對於寶寶體溫的變化比孩子還敏感,發現嬰兒體溫偏高,便擔心是發燒。《Hello健康》將解說寶寶體溫的正常範圍、量測方法,並教導家長該如何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頻率。

寶寶體溫幾度才正常?搞懂嬰幼兒體溫正常範圍

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功能仍未發育完全,外界溫度變化可能讓他們的體溫降到36℃以下,因此剛呱呱墜地的嬰兒需要放到保溫箱內,讓身體保持恆溫狀態。

出生一段時間後,新生兒的體溫會漸漸地上升到37℃以上,有時候甚至會忽然高達37.5℃,讓家長擔心寶寶是否發燒了,而新生兒體溫之所以會上升,是由於寶寶大腦中負責調節體溫的下視丘功能還未成熟所致。

另外,寶寶體溫偏高也跟新陳代謝有關,因為寶寶的代謝速度快、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身體的熱量容易透過皮膚傳遞到表面,導致大人經常感覺寶寶體溫偏高。

寶寶體溫升高,家長難免擔心,此時家長可多加關注寶寶體溫變化,若嬰兒的平均體溫大約於肛溫36.2°C~37.8°C、腋溫36°C~37°C之間,都屬正常範圍。 寶寶平時體溫過高怎麼辦?怎麼降溫比較好?

家長若發現寶寶的肛溫超過38°C(腋溫超過37.5°C)時也別著急,建議家長先解開寶寶身上的衣服,並以溫水澡讓寶寶冷靜後,處理後30分鐘到1小時後再量一次肛溫,確認寶寶體溫有沒有下降。

若寶寶溫度恢復到正常範圍的36.5~37.5℃之間,精神和食慾都很正常、也沒有發出不舒服的呻吟聲,那家長就可以放心了。(延伸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寶寶若體溫過高,難免讓家長擔心其緣由,但值得一提的是,新手父母親或家中長輩幫寶寶包裹太多棉被,或是衣物穿得太厚重,也是寶寶體溫上升的常見原因,若寶寶因此而哭鬧,體溫也會更加上升。因此仍建議應視環境溫度幫寶貝穿衣服,避免大熱天還把寶寶包得密不透風。

此外,除了觀察衣物是否穿太多之外,醫師也建議新手爸媽可觀察寶寶喝奶量是否減少,若無上述情況但體溫仍然過高時,確實可能為發燒跡象,家長即應考慮帶寶寶就診。此外,未滿3個月大的寶寶發燒有較高的腦膜炎風險,因此若有發燒跡象應盡速就醫。(點此了解更多嬰兒發燒的就醫時機)

寶寶的體質不像成人穩定,平常容易一接觸到外在病菌就引發發燒症狀,家長除了多加測量寶寶的體溫、觀察寶寶體溫變化狀況,平時更應著重在調整寶寶的體質,讓寶寶藉由攝取日常飲食培養免疫力,才能讓寶寶免於外在病毒的侵襲。

激活免疫力,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機會

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一旦接觸到外界病毒,極有可能罹患感冒或出現發燒症狀,因為對寶寶而言,任何輕微的感冒症狀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若家長希望從根本減少寶寶生病發燒頻率,應從提升寶寶免疫力為出發點,以「母乳哺餵」的方式溫和刺激、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但考量每位媽媽的身體及其他外在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需要選擇銜接母乳的配方奶時,亦可考慮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藉由母乳成分激活自我免疫力。

母乳中富含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包含gsMO、sn-2 PA、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寡糖等,可幫助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其中MOS的結構更接近母乳,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在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是保護寶寶的關鍵營養。

家長若想時時守護寶寶的身體健康,可藉由調整飲食的方式加強寶寶免疫力,再搭配寶寶日常體溫測量,有助於時時觀察出寶寶的身體變化,而測量寶寶體溫不能只靠家長的體感,以下將教導家長如何正確地測量嬰兒體溫。 如何正確測量嬰幼兒體溫?

寶寶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在接觸外在環境時感染病毒,引起發燒症狀,若家長感覺寶寶體溫偏高,可先幫寶寶量體溫,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發燒。目前市售的體溫計類型眾多,口溫、腋溫、肛溫、背溫、額溫等電子體溫計,都可用於測量寶寶體溫。

不同年齡的寶寶適合的量測方式也不同,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建議,肛溫最接近身體的中心體溫,而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是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較無關聯。因此建議1~3個月嬰兒可量腋溫或肛溫;1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至於一般成人常使用的耳溫槍雖然方便,但因為需對準耳膜測量,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道尚未發育完全,恐怕不適合使用耳溫槍量測體溫。也因耳溫槍需要定期校正,提醒在長期使用後若忽略校準,反而致使溫度誤差愈來愈大而誤判,需務必小心。 幫寶寶量體溫的方式建議如下:

腋溫:先將寶寶輕放在膝蓋上,再將溫度計置於寶寶腋下,並不妨固定嬰兒手臂避免亂動。測量時間約為3~10分鐘。 肛溫:幫寶寶量肛溫前,建議在溫度計末端抹上些許凡士林後,讓寶寶以腹部向下的姿勢俯臥於成人膝上或床上,再將肛溫計放入肛門內約2.5公分。測量時間約1~3分鐘。 背溫:將嬰兒平放床上後,體溫計可置於寶寶背部上三分之一處,測量時間約10~15分鐘。

換奶粉怎麼換?挑選配方奶及換奶的注意事項

相信家裡有小朋友的都知道,寶寶的健康成長總是爸爸媽媽最掛念的事,尤其在歷經三年多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後,除了重視免疫力、保護好自己,也該保護好家中的小寶貝。對於寶寶來說,母乳絕對是成長與免疫力的最好的來源,不過如果沒辦法持續餵母乳,那麼想銜接母乳營養,在配方奶的挑選就要多用點心了!

此外,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也很常遇到需要換奶的時候,這時候除了挑選合適奶粉外,奶粉要怎麼換才不會讓寶寶排斥、更快適應呢?以下將提供關於配方奶挑選及換奶粉的建議與方法。

關於挑選配方奶

在選擇母乳替代品時,最常見、也能顧及寶寶營養需求的選擇就是配方奶,現今市面上的配方奶都經過嚴格審核,民眾大可放心挑選,但可選購的產品琳瑯滿目,有些寶寶喝了不喜歡、有些餵完發現寶寶更常哭鬧,到底奶粉該怎麼挑,想換奶粉卻不知道怎麼換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推薦閱讀:維生素 D 比母乳多!配方奶的8大好處) 純母乳哺育難以達成

大家都知道母乳好處多多,但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母乳哺育數據顯示,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不到五成,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寶寶的營養來自於配方奶粉。顯然,對於辛苦的在職媽媽們,要持續親餵母乳真的不容易,不過媽媽們也不必感到挫折,因為配方奶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成份上與母乳也愈趨相近,能讓配方奶寶寶擁有像母乳寶寶的免疫力及各種好處,一樣可以幫助寶寶頭好壯壯地成長。 配方奶的進化

母乳除了可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之外,其中所含的天然抗體更是幫助寶寶建構免疫力、鞏固腸道健康的關鍵,這也是很多配方奶缺乏的部分。

腸道與免疫力的發展

為什麼寶寶的免疫力跟腸胃有關係呢?這是因為寶寶的腸胃機能仍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刺激而產生不適,進而影響到寶寶喝奶的意願。此外,如果寶寶的腸道菌相不佳,好菌偏少,壞菌過多,也會對腸胃蠕動和消化吸收造成影響,甚至還可能因腸道壞菌而發生感染。(推薦閱讀: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銜接母乳新成分 – HMO 母乳寡糖

不過無法餵母乳的媽咪也不必擔心,現在的配方奶配方愈來愈進步,像是近期發現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 HMO 母乳寡糖,除了是母乳寶寶免疫力好的關鍵,也可以添加至配方奶粉當中,對於不知道如何挑選配方奶的家長,這些銜接母乳的成分都是很重要的挑選要點。

經研究證實,HMO 本身可以跟腸道壞菌結合,避免病原菌黏附於腸道;也有研究發現,喝 HMO 配方奶的寶寶,發生腸絞痛相關症狀的機率出現較低,寶寶較少哭鬧的情形。相信我們可以仍期待配方奶能持續的進步,讓非母乳寶寶也能夠營養不失分,健康成長。 為什麼需要「換奶」?

家長在餵奶時,肯定會遇到換奶的煩惱。換奶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讓寶寶逐漸適應,另一個則是為了改善寶寶的腸胃不適。不過,在了解換奶的方法之前,先來看一下配方奶主要有哪些種類吧! 配方奶的類別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配方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製程: 牛奶蛋白:絕大多數的配方奶都是以牛奶作為基底原料,進一步改良成與母乳相近的成分,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不過如果寶寶有牛奶蛋白過敏,可能就不適合這種配方奶 大豆蛋白:這種配方奶不含動物蛋白也不含乳糖。使用大豆配方奶來取代牛奶蛋白為基底的配方奶,適應症有:半乳糖血症患者、乳糖酶缺乏症病患,或是素食偏好族群。 水解蛋白:透過水解作用將牛奶蛋白水解成小分子,又分為部份水解及完全水解蛋白。如果寶寶對牛奶和大豆蛋白都有過敏的狀況,那麼可以考慮選擇水解蛋白奶粉。(推薦閱讀: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寶寶換奶該怎麼換?

可能有一些因素使得父母想幫寶寶換奶,像是在 4~6 個月大時的生理性厭奶期、寶寶便祕、拉肚子或是父母想要更換成長階段奶粉。當爸爸媽媽覺得原來的奶粉不適合寶寶,想要換奶,換奶的方式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先交由醫師判斷,根據寶寶情況決定,最好不要自行換奶。挑選新的配方奶時,可以選擇與母乳成分較相近的奶粉。

為了避免寶寶腸胃不適,有些媽媽可能採取一半母奶一半配方奶,寶寶就較能接受,也有些寶寶腸胃適應力良好,直接換過去一點問題沒有,因此怎樣的換奶方式適合你家寶貝,需要依賴自己的觀察和嘗試。 其他換奶方式

另外也有些人建議以一匙一匙增加新的配方奶,讓寶寶適應,例如: 第一天:舊奶粉三匙、新奶粉一匙 第二天:舊奶粉兩匙、新奶粉兩匙

如果順利的話,第四天可以換奶完成。爸爸媽媽可以從換奶後奶量是否增加或減少、換奶後有無一些身體症狀以及生長曲線圖是否上升或下降來判別寶寶是否適應新奶。如果寶寶出現腹瀉、過敏現象或是生長不好等,記得帶寶寶去給醫師檢查唷!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健康》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母親為高傳染性B型肝炎帶原者(e抗原陽性):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儘速接種1劑公費 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不論e抗原是陽性或陰性):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儘速接種1劑公費 4.卡介苗 公費卡介苗種類

台灣目前所使用之卡介苗皆為國產卡介苗。 公費卡介苗施打對象 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8個月) 長住高發生率地區或即將前往結核病高盛行國家之家屬

5.五合一疫苗 公費五合一疫苗種類

公費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與b型嗜血桿菌所引起之腦膜炎等疾病。目前可供接種之五合一疫苗如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公費五合一疫苗施打對象

五合一疫苗應接種4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6.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種類

目前台灣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使用惠式沛兒肺炎鍊球菌13價結合性疫苗。 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對象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應接種3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12~15個月 7.水痘疫苗 公費水痘疫苗種類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公費水痘疫苗施打對象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 8.日本腦炎疫苗 公費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公費日本腦炎疫苗皆使用賽諾菲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公費日本腦炎施打對象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應接種3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因自106年5月22日開始,台灣改以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取代舊有的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因此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之幼童,依下列原則接續完成: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至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

9.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種類 默沙東:M-M-R II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葛蘭素:PRIORIX派立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施打對象 出生滿12個月:應接種1劑。 滿5歲至入學前:應接種1劑。 未能於滿1歲後完成接種2劑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補接種。 本國籍育齡婦女:60年8月以前出生未曾感染過蕁麻疹者,可接種1劑;60年9月以後出生者,出示德國麻疹抗體陰性之證明者,可接種1劑。若為德國麻疹抗體陰性育齡婦女,於準備懷孕前應先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應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避免懷孕。此外,婦女於懷孕期間如經檢測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應避免前往麻疹或德國麻疹流行地區,並於產後儘速持德國麻疹抗體陰性證明,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若外籍配偶無德國麻疹相關疫苗接種證明或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出具證明者,可接種1劑。(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有差!麻疹傳染性強,疫苗可預防) 10.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公費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種類

我國於106年10月後開始使用含全量百日咳成分之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以增加幼童對於百日咳的免疫力。目前可供公費接種之疫苗為賽諾菲的Tetraxim巴斯德四合一疫苗(DTaP-IPV)。 公費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施打對象

因應五合一疫苗保護力下降,兒童滿5歲至入學前應接種1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

現代人飲食少攝取蔬果、壓力大,容易造成排便不順;若長期便祕,造成肛門周圍靜脈曲張,可能形成惱人的痔瘡,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嬰兒或新生兒攝取食物與成人不同,是否也會便祕呢?新生兒若一天沒大便,是否應該擔憂呢?

新生兒的便秘問題總讓父母感到擔心,若家長希望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應讓寶寶從小吸收母乳營養,若媽媽無法親自哺餵孩子,可考慮讓寶寶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皮膚過敏、腸胃不適的問題。     

Hello健康》邀請兒科醫師羅佳怡,帶您了解嬰兒便祕症狀、原因、解決方法與就醫時機。

嬰兒便祕的症狀與診斷

醫師建議,家長若想知道寶寶有無便祕,除了觀察寶寶的大便週期之外,嬰兒排便時的表現與形狀,也是判斷有無便祕的關鍵: 嬰兒排便時看來很費力甚至有哭泣反應 嬰兒的大便質地是否過於乾燥、堅硬 嬰兒大便是否因過硬,導致寶寶肛門裂傷而流血

另外,臨床上對於兒童有無便祕已經有相關原則,例如羅馬準則第3版(Rome III criteria)便列出4歲以下兒童,若有出現以下2項以上的症狀長達1個月,就會歸類為功能性便祕。

家長可以參考下列準則,對照一下家中的嬰兒是否也有以下症狀:

每週解便不超過2次 學會上廁所的技巧後,仍會大便失禁每週至少1次。 曾發生過便祕 曾有排便困難或疼痛 直腸內有大量糞便 曾發生糞便粗大到可阻塞馬桶的狀況 其他伴隨症狀包括躁動、胃口變差、只吃一點點就飽了,而這些症狀在大量糞便排出後就會立刻消失。 想減少寶寶便祕問題,父母可將高纖蔬果製成副食品,以降低寶寶發生便祕的機率。 嬰兒便祕的原因為何?

寶寶喝配方奶或母乳,是否與嬰兒便祕有關?以下將為您簡單比較母乳、配方奶的差異: 配方奶:通常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較容易排便不順,這是因為配方奶大多由牛奶製成,酪蛋白比例較高,使得寶寶腸道的吸收效率與蠕動頻率較低;尤其是尚未接觸副食品的寶寶,此時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不足,就容易發生便祕。 母乳:根據研究證實,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gsMO、類母乳寡糖MOS及活性益菌B.L.等,能讓寶寶較好消化與吸收。

不過家長可能會發現,喝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反而較少,羅佳怡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母乳較好消化與吸收,喝母乳的寶寶完全吸收母乳中的營養,有的寶寶甚至才可能10~14天才大便1次;家長觀察嬰兒排便時,若未感覺寶寶需特別費力或因此流血情況,且糞便質地不會過於乾硬,就毋須過於憂心嬰兒是否有便祕。

羅佳怡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較容易有腸胃問題,建議媽媽可哺餵母乳給寶寶;若有無法哺餵寶寶母乳的情況,亦可考慮讓寶寶改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嬰兒1週大便幾次才算正常?

羅佳怡醫師解釋,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為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1天可能會排便1~7次,尤其寶寶在喝奶時,因吸吮的動作會引發腸胃蠕動的反射,所以寶寶在喝奶當下或喝完就會排便,很少會有便祕問題。

待嬰兒滿月後,排便次數則會逐漸減少;通常6個月以上的嬰兒,排便次數從1天3次到1週2次皆屬正常範圍。

然而,部分新手家長因缺乏經驗,若寶寶一天沒大便,就開始懷疑寶寶便祕,建議家長將觀察期拉長,持續觀察寶寶的排便狀況至少1週以上。若家長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1週大便不到2次,那寶寶有便祕問題的可能性極高,此時家長便應開始逐步改善寶寶的日常飲食方式,或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全面解決寶寶腸胃問題。 水解奶粉添加母乳成分,全面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羅佳怡醫師指出,母乳是寶寶的最佳營養源,而為何母乳成分對寶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等,都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關鍵營養,除此之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的活性益菌B.L.,可幫助寶寶腸道黏膜成熟,有助於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母乳安全、低敏,提供給寶寶抗體,但倘若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限制以致無法哺餵母乳,建議可讓寶寶改喝具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激活寶寶的自我免疫力,全面解決寶寶過敏、腸胃問題。若家長做了上述努力,卻發現寶寶的便秘問題仍未獲得顯著改善時,就應該要諮詢醫生、尋求更專業的協助,以下段落將詳述可能會影響寶寶排便問題的病症有哪些。

哪些病症會阻礙嬰兒正常排便?     

醫師提醒,以下疾病都可能阻礙嬰兒正常排便,因此當家長發現嬰兒有長期排便困難的跡象,建議仍應就診與醫師諮詢,尋求更專業的檢查協助發現問題:

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便祕需要看醫生嗎?

原則上,家長可先觀察寶寶疑似便祕的狀況,是否經常發生或持續存在;若多數時間都正常、只是偶爾大便偏硬的話,那就毋需治療。(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另外,父母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年紀,做出相對應的飲食調整來改善便祕;對於喝配方奶的嬰兒,父母可經醫師建議後,考慮讓寶寶改喝有添加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改善寶寶皮膚過敏、腸道易敏的問題,幫助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若嬰兒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則可適量加入富含纖維的蔬果食物,以促進腸胃蠕動。至於6個月後的嬰兒,除了喝奶之外,建議還需要適量喝水幫助排便,但如果寶寶的便祕情況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快就診諮詢。 家長可多加觀察寶寶大便頻率,若寶寶1週大便不滿2次,就很可能有便祕情形。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新生兒大便次數過多?了解嬰兒拉肚子原因與就醫時機

嬰兒拉肚子是新手爸媽常遇到的難題之一,究竟新生兒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寶寶大便水水的、有黏液怎麼辦?《Hello健康》為你說明嬰兒急性腹瀉的定義、寶寶拉肚子的原因、解決方法及就醫時機。

新生兒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嬰兒急性腹瀉的定義

急性腹瀉的定義為1天超過3次以上的鬆軟或糊便,若頻繁的解便但是大便是成形的,則不算是腹瀉。然而母乳哺餵的寶寶在頭幾個月通常有稀水便,因為胃直腸反射,通常一吃就解,這是正常現象。

滿月後,胃直腸反射逐漸消失,同時也因為母奶較好消化及吸收,產生的殘渣很少,便便量自然減少,會好幾天才解便一次。如果餵食及精神活動力好和體重增加正常,就不需煩惱,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現象。(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嬰兒拉肚子的原因分3種

寶寶拉肚子的常見原因有以下3點:

牛奶蛋白過敏(延伸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乳糖不耐症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原因、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細菌或病毒感染性腸胃炎:

細菌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最常見,盛行於夏季。另外,還有志賀氏菌、曲狀桿菌等。 病毒感染:輪狀病毒(Rotavirus)感染最常見,盛行於秋季及冬季。另外還有諾羅病毒(Norovirus)及腺病毒(Adenovirus ) 引起的腸胃炎。 嬰兒拉肚子解決方法:透過母乳建立寶寶健康腸道菌叢

由於新生兒腸道尚未發展完全,容易引發拉肚子症狀,此時家長可以持續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適時搭配調整寶寶飲食的方式,改善寶寶拉肚子問題。

若要藉由飲食調整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醫師建議媽媽可以藉由母乳哺餵或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等方式,讓母乳成分溫和激活寶寶的免疫力發展。根據研究指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可以促進寶寶營養吸收及器官發育,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建構健康的腸道菌叢生態。

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對改善寶寶體質有重要幫助,而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分包含HMO母乳寡糖,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促進寶寶的免疫發展,其他成分像是sn-2 PA、gsMO、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等,幫助寶寶吸收關鍵營養,並阻擋病原體入侵腸道,減少寶寶腸道不適機率。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對寶寶的腸道發育、免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隨著現今銜接母乳科技日益發達,近日醫學更研究出一種成分「類母乳寡醣MOS」,MOS寡醣的結構近似母乳,可幫助寶寶維持腸道健康,同時亦可增加寶寶體內活性抗體(slgA)高達兩倍,全方位幫助寶寶建立出良好的腸道菌叢。 嬰兒腹瀉什麼時候該就醫?

發現嬰幼兒腹瀉後,第一步要先觀察一下寶寶精神、活動力及食慾是否下降。如果精神、活動力及食慾都有下降,要小心腹瀉引起嚴重併發症「脫水」的可能性,建議盡快就醫治療。

另外,若嬰兒出現以下症狀: 嚴重腹瀉 嘔吐 糞便中有血絲及黏液 持續的腹脹 腹痛 哭鬧不安 持續高燒不退 活動力差 意識不清

建議也可先赴兒科專科醫師評估診治。(延伸閱讀:換奶粉哭鬧怎麼辦?換奶粉重點、注意事項,6招改善嬰兒換奶粉哭鬧!

造成嬰兒拉肚子的其他原因

前面提到,寶寶拉肚子無非過敏、乳糖不耐或感染性腸胃炎,不過有些寶寶換奶也會出現拉肚子的狀況,該如何改善呢?

一般來說,換奶造成的拉肚子比較容易找出原因,寶寶本來喝得好好的,一換奶粉就拉,那八九不離十是奶粉的問題,這時只要換回去原本的奶粉通常就會改善。基本上,寶寶如果目前的配方奶喝得沒問題,就不建議更換奶粉。

有時候拉肚子也可能跟過敏有關,而這並非是母乳寶寶就不會發生。原則上,如果媽媽懷疑自己吃某些食物,可能引發寶寶的過敏反應,可以試著停吃看看寶寶症狀有無改善。

許多人不知道加工食品也是誘發寶寶過敏的元兇之一,因此建議媽媽們,在懷疑是天然食物導致寶寶過敏前,先把加工食物戒了吧!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寶寶確診有牛奶蛋白過敏,那麼可能需要選擇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推薦閱讀:認識水解蛋白奶粉:預防寶寶牛奶、奶粉過敏)

寶寶的急性腸胃炎症狀通常會持續3~5天,可能發燒,嘔吐或腹瀉頻繁及合併其他不適。這時需要如何幫助寶寶補充水分,避免頻繁腹瀉而造成脫水呢?。

接下來,Hello健康會進一步介紹寶寶拉肚子的緩解方式、預防方法,以及常見疑問,例如:要不要停止餵奶、禁食?(請看: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了解嬰兒鼻塞原因,3招舒緩寶寶鼻塞

病毒容易在低溫環境生存和傳播,使得冬季成為感冒的好發季節。當嬰兒感冒時會出現鼻塞的症狀,導致睡覺時呼吸聲明顯,令不少家長相當憂心。究竟嬰兒鼻塞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舒緩寶寶鼻塞?《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教你如何改善、解決新生兒鼻塞問題。

為什麼嬰兒會鼻塞?新生兒鼻塞正常嗎?

嬰兒鼻塞通常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鼻道及呼吸道的口徑小,鼻竇尚未發育完全,而且鼻腔及呼吸道黏膜在平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泌物。當分泌物堆積、鼻黏膜受刺激後輕微腫脹,或是小小的鼻屎,都可能讓寶寶產生類似鼻塞的聲音。

鼻塞可能會造成食慾不佳,晚上也睡不好,讓家長既著急又心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毋須過度緊張,只要適時清除外鼻孔附近的鼻屎或分泌物,就能緩和症狀。不過需注意的是,切勿拿棉花棒深入嬰兒的鼻腔反覆深挖或抽吸鼻涕,容易造成寶寶的鼻黏膜受損、出血。

若寶寶睡覺有呼嚕呼嚕的呼吸音,但發育正常,也無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家長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持續觀察、並待鼻塞情況慢慢減緩即可,也不需刻意替寶寶抽吸鼻涕。

嬰兒鼻塞原因

造成嬰兒鼻塞的原因眾多,可能因鼻腔分泌物、鼻痂堵塞狹窄的鼻道或是異物阻塞而導致,或者與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炎增大的腺樣體有關。此外,過敏、先天性疾病也是嬰兒鼻塞的可能成因。

嬰兒鼻塞原因1:過敏

過敏引起的鼻塞通常可能伴隨連續性噴嚏、流鼻水、鼻子、眼睛和喉嚨搔癢的症狀,而原因可能與天氣、濕度、環境中的過敏原有關,若能適度控制濕度並去除可能的過敏原,有助改善鼻塞情形。 嬰兒鼻塞原因2:先天性疾病 後鼻孔閉鎖: 是鼻子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嬰幼兒出生時如果出現嚴重鼻塞,可能跟後鼻孔閉鎖有關,嚴重可能會危及嬰兒的呼吸及生命。 梨狀孔狹窄: 患有這種前鼻孔骨性異常的嬰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嚴重的鼻塞,導致呼吸窘迫。

除了上述所列,其他鼻部腫瘤也可能導致寶寶鼻塞,影響寶寶的安危,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以手術治療改善。

3方法改善嬰兒鼻塞

嬰兒剛出生時只會用鼻子呼吸,口腔呼吸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所以鼻塞時寶寶呼吸會比較難受。心疼寶貝無止盡的鼻塞,到底該怎麼辦呢? 除了就醫尋求兒科醫師的幫助之外,不妨試試一些簡單的小撇步,幫助舒緩寶寶的不適。 改善房間溫溼度:可在嬰兒睡覺的房間內放碗溫水、控制濕度,讓房間的濕度適度提升,寶寶鼻腔內的黏液分泌狀況也能改善。 利用熱蒸氣:和上述原理相同,但可在為寶寶洗澡時,透過淋浴時的熱水製造出蒸氣效果,疏通寶寶的鼻腔,藉以改善鼻塞與流鼻水的不適。 使用吸鼻器:若寶寶的鼻塞已影響到生活作息,經醫師診斷建議後可用吸鼻器。但吸鼻器需小心使用,應適時調整吸力大小,才不會傷到寶寶脆弱的鼻黏膜,造成二度傷害。(推薦閱讀:寶寶流鼻涕了,該用哪一款吸鼻器?各類吸鼻器功效、優缺點介紹) 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嬰兒鼻塞問題

新生兒的免疫力不像成人般健全,特別是因鼻腔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出現鼻塞問題,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感冒或其他症狀。

建議家長要從根本減少寶寶鼻塞的頻率,除了日常照護不可少外,亦可從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的角度為出發點,讓寶寶藉由充足睡眠、飲食調整等方式,獲取足夠的免疫力。

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母乳哺餵」的方式給予寶寶抗體,讓寶寶藉由母乳全面調節體質;若孩子已到可喝配方奶的階段,亦可改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為支持寶寶生長發育的關鍵營養。

為何母乳成分對於寶寶如此重要?因為研究發現,母乳中包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在寶寶免疫力成長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成分像是sn-2 PA、α-蛋白、核苷酸、gsMO、HMO、IgA及IgM免疫球蛋白等,可全面幫助寶寶體內好菌增生,減少壞菌生成,讓寶寶藉由自身免疫力抵禦外在病毒,從根本解決鼻塞症狀。

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一種結構近似母乳的「MOS乳源寡醣」,可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此外,目前國外研究發現,若讓寶寶攝取含有MOS成分的飲食,其體內活性抗體(slgA)較未攝取該成分的寶寶來得高,可全面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免疫發展。

嬰兒咳嗽怎麼辦?寶寶常見咳嗽原因有3個,若出現5症狀請盡速就醫

咳嗽是常見的生理反應,成人通常都知道自身咳嗽的原因及不適程度,但嬰兒不同,嬰兒無法告知咳嗽原因、嚴重程度,也因如此,多數新手父母發現嬰兒咳嗽時多十分緊張、害怕嬰兒生病,擔心是否需要馬上就醫。

Hello健康》帶你瞭解嬰兒咳嗽3個常見原因,以及當嬰兒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迅速就醫。

嬰兒咳嗽常見3大原因

由於嬰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小小的病毒感染即可能就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嚴重時更需住院治療。

寶寶急性咳嗽的原因可能與感染、嗆奶和吞食異物有關,若反覆咳嗽或咳嗽很長一段時間(咳嗽超過4週即為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Asthma)、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呼吸道結構異常,或是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所引起。

當家裡的寶寶咳嗽時,建議爸媽除尋找兒科專科醫師就診外,也可透過以下幾個角度觀察,判斷寶寶咳嗽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不同的病毒感染會引發不同症狀,但共同病徵大多包含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鼻塞、喉嚨發炎等,也有可能伴隨發燒。咳嗽屬於特別常見的症狀,且症狀通常會持續5~7天。然而,病毒感染有時也會造成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肺炎或誘發氣喘,若出現喘的症狀或久咳不癒,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檢查。 氣喘:氣喘是兒童出現反覆性、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引發過敏的原因眾多,例如天氣變化、食物、寵物毛髮及氣味等,都有機會引發咳嗽。此類咳嗽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好發於早晨或是夜晚。除就醫尋求醫療協助或接受過敏原檢測(建議滿2歲再做),父母平時可透過日常觀察找出過敏原,並盡可能避免寶寶接觸。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造成咳嗽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主要源於食道的迷走神經受到逆流的酸性物質刺激,誘發支氣管攣縮而引起咳嗽。胃食道逆流常見於6個月大的嬰幼兒,並常於1歲大時緩解。(推薦閱讀: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為何會咳嗽?

咳嗽能夠清除呼吸道的多餘分泌物,是人體面對外來物的防衛機制。當我們接觸到病菌、灰塵或冷空氣時,體內神經末梢的咳嗽受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引發咳嗽將塵粒、病菌、分泌物排出。

母乳營養激活寶寶免疫力,減少嬰兒咳嗽

新生兒的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可能因接觸外界病毒引發咳嗽或容易感冒;若要讓孩子健康長大,醫師建議「哺餵母乳」是最有效的方式,若因內、外在環境限制或受個人因素影響,以致無法哺乳,可改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因為母乳成分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抗體,以及寶寶成長期間所需的關鍵營養。

母乳成分中包含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如HMO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生成;gsMO可幫助吸附寶寶體內病原體、增加免疫;sn-2 PA則可減少皂生成,讓寶寶排便順暢。

除了上述提及的成分,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更包含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醣等成分,皆屬於對寶寶免疫力發展有重要幫助的母乳營養,可讓寶寶藉此激活自我免疫力,健康平安長大。

嬰兒咳嗽會有危險嗎?需要看醫生嗎?

嬰兒咳嗽常是一些嚴重疾病的症狀表現,若寶寶出現以下5種症狀,建議父母立即帶孩子就醫: 呼吸困難或是十分費力 嘴唇、臉部、舌頭呈現藍色或是黑紫色,是發紺(缺氧)的徵兆 嬰幼兒連續咳嗽超過幾個小時或合併發燒症狀 咳嗽時會發出「咻咻」聲或吸氣時發出喘鳴聲 無精打采、活動力降低或異常煩躁難安撫

每位家長都希望家中寶寶健康長大,若咳嗽真的持續不止或是有以上情況時,務必立即請醫生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間。(延伸閱讀: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寶)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