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對多數人來說,玩遊戲是小孩才會有的特性,且隨著年紀增長、擔負的責任愈來愈重,我們忙於工作、家庭,以及每日的固定行程,漸漸就把玩樂的時間犧牲掉。有的人甚至會把玩遊戲看作不成熟的行為,不知道遊戲對長大後的生活也很重要,以下舉出遊戲人生的4大好處與方法,保有童心也許會更健康!

1. 遊戲互動加深情感

想要讓關係和情感保持新鮮嗎?其實並不用花大錢出國旅行,或是精心策畫充滿驚喜的行程,只要彼此能一起遊戲,即使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感情也會升溫。在遊戲的互動過程中,學習信賴其他的玩家,這種信任感能讓彼此同心協力,克服新的挑戰,並建立親密與安全感。

小時候經由玩樂學會的社交技巧,長大後也需要持續練習,它所運用的情緒和行為都能帶給人正面的影響,像是團隊合作與樂於分享,如果覺得沒有安全感,看見其他玩家的積極正向,或許就會變得較樂觀了。

玩樂和笑聲是建立健康關係的不可或缺要素,藉由互動中加入好玩幽默的元素,不僅能帶來歡樂和活力,還可以淡化過去的忿恨及傷害,鞏固之間的關係。在新的感情上,幽默感能解開害羞與尷尬,也更容易提升在異性眼中的好感度,這也就說明了為何多數女生喜歡幽默的男生,至於長期的情感,它則能幫助化解日日積累的壓力和不安,同時加深彼此的親密度。

2. 工作懂得放鬆更有創意

工作的成就感,絕對不是來自工時的長短,而是在於效率,這也與幸福感有大大的關係。給自己「充電」的時間很重要,才能讓我們的職涯人生走得更長遠。好消息是,現在已有不少公司已承認其必要性,他們知道只有提升員工的工作滿足感和團隊的士氣,公司的營運才會步步高陞,例如Google就是一個知名的例子,他們的工作環境加入了創意好玩的休閒娛樂設施,包含像是射飛鏢、夾娃娃機、手足球檯、桌球、零食吧和咖啡機等,甚至還會不定時舉辦派對,或開放報名藝術或瑜伽等等課成。若您的公司也有提供這些設施,請珍惜和享受這些可貴的福利,但如果沒有,您也能創造專屬自己的玩樂時間,即使是跟同事聊天,都是很好的放鬆,讓無聊的工作增添一點趣味。

當我們在玩遊戲時,就會活用負責管理創意思考的右腦,因此往往會想到很新鮮的解決方法,亦是所謂的「靈光一閃」,這一種創新的思考模式可以喚醒精神疲憊的身心,讓我們在壓力中仍然有力量前進。而身為老闆,如果想要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是營造一個輕鬆的工作環境,像是鼓勵員工有短暫的休息,在辦公室擺放益智玩具等等。 3. 親子一起玩

千萬別小看您趴在地板上跟孩子的親密互動,這些遊戲都是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不但使其認知、情感、社交、身體得到健全發展,還能拉近和堅固彼此的情感關係。

小孩需要有自己玩的時間,但也需要父母與他們一起玩的時間,過程中請注意要儘量配合孩子的高度和限度,當他開心地大聲說話時,可以用開心的心情大聲回應他,但也要留意周遭的安全,畢竟孩子還小,很容易因為不注意而受傷。第一次教小孩玩遊戲時,我們可以先玩一遍給他們看,且可能要重複幾次,等到孩子準備好想嘗試了,大人可以到旁邊觀察。

有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主導遊戲,一邊陪著小孩玩一邊問問題,您會發現跟孩子的相處時光非常美好,同時也讓他們覺得被尊重。建議挑一個固定的時間玩,並移開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像是手機和電視,而如果他開始覺得累,或失去興趣了,也許是時候換個遊戲了。

4. 不管年齡只要享受當下

「這麼大了還玩」我們可能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但老了真的就不能玩嗎?年齡不該成為我們玩遊戲的阻礙,大人往往會將遊戲和幼稚畫上等號,倘若一個人無法享受玩樂,甚至會覺得玩遊戲有罪惡感,可能是因為他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拒絕與嘲笑。

對此,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應用心理學教授凱瑟琳塔米斯勒蒙達(Catherine Tamis LeMonda)表示,遊戲關乎享受當下,小孩不會顧慮目標或未來,他們玩樂只為玩樂,某種層面來看,這就是正念(Mindfulness)的真諦。

「玩」的定義不一定要是種身體運動或嗜好興趣,它可以是任何一件能讓您放鬆的事情,好比說,和家裡的小狗說話,當然牠可能只會歪頭盯著您手上的食物。另外,有一個訣竅,別把玩樂看作例行公事,儘量使它變得有趣,建議挑幾個遊戲替代著玩,或是跟著好動的人一起,因為他們往往會帶給您不一樣的驚喜,和家人相聚、單單在旁看著小孩玩,也都是不錯的方法。

情傷該如何放手?剖析心理因素和方法

該如何放下傷心的回憶,相信這是每個人生命當中的難題,不論是親人離世,或離婚分居,它都需要能跨越傷痛的毅力和勇氣,而且一生之中,可能會有幾次需要面對這樣的困難的機會。當面臨如此情境時,人本能都會選擇逃避,但這並不會讓我們好過一點,只有坦承面對自己,讓情緒有個出口,才得以從情傷中走出來,以下介紹情傷的心理因素,以及撫平傷痛的方法。

走不出傷痛 因為雙方都不願認錯

走不出傷痛的人之所以會痛苦,因為他們的內在情緒沒辦法釋放,換句話說,受傷者不願承認自己受了傷,反而將傷害怪罪於對方,若遇到雙方都不肯妥協的情況,就可能會讓負面情緒加重在自己身上。

此外,有的人會把過去的傷害當作自己身分認同的一部分,使放手變得更加困難,尤其這常見於情感糾紛和分手,因為彼此相處的回憶已深深烙印在心裡,人與人的感情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割捨掉的,它甚至也會影響跟其他人的互動。

放手關乎接納事實 並原諒自己

事實上,放手不意味著當作從來沒發生過,這恐怕不太可能,正確的做法應是讓這個慘痛經驗成為我們的教訓和提醒,才能從中學習及成長。以分手為例,不管提出分手的是哪一方,都不應該去追究或在乎自己在這段情感中付出了多少,或是誰受的傷比較深,最重要的是放下這些過往,讓內心不再如此傷痛。

畢竟我們都不是聖人,建議大家暫時不去想該如何原諒對方,而是認清並接納事實的發生,允許自己有一段恢復的時間,不對自己過分嚴苛,這才是原諒自己、走出情緒傷痛的正確步驟。

心裡空缺要填補 讓時間慢慢療傷

在經歷情感中的割捨和放手後,內心可能頓時會出現一個空缺,因為曾經擁有的情感連結突然消失了。如果放著不管,孤獨和恐懼可能就會趁虛而入,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中。有的人為了逃避這樣空虛感,甚至會用各種方式麻痺自己,或又回到過去受傷的關係中,反而對自己造成二度傷害。

若要從情傷中走出來,我們需要勇敢地去接受它,但是最好盡可能地,暫時將會喚醒傷痛回憶的東西收起來,避免在日常的視線範圍內,例如對方用過的東西等等。同時,也可利用空閒的時間充實自己,並和家人朋友互動,陪伴您一起面對,並用時間慢慢療傷,直到內心的傷口癒合。 療傷需要時間 調整心態認識自己

治療傷痛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幾乎沒有人能夠在分手隔天就復原。透過調整好心態,或許我們會因此而更認識和了解自己,例如對人的包容能力、讓自己生氣的原因,或是感受被愛的方式等等。

另外,放下不好的經驗,也代表著向前邁進的決心,犯錯和失敗不算什麼,別讓過去定義您未來的生活,好好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吧!

好想家怎麼辦...遊子們心態調整5方法

思念是一種病,不管是到外地求學,或在異地工作,當您長期離開家、沒辦法常跟家人以及熟悉的朋友聯繫時,這種思鄉情愁,可能會漸漸發展成極度想家的「思鄉病」(Homesickness)。以下列出5個遊子們可以做的心態調整和方法,只要願意坦誠面對它,每一次的離家就不會只是憂傷而已,因為您會期待下一次的回家!

1. 承認想家並觀察記錄生活的變化

想家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傷心,但請記得這只是暫時性的,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及適應新環境,只有坦誠接納內心的感受,負面情緒才會漸漸淡化。在進入一個新環境後,可以觀察自己生活的變化,再試著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步調,這能減輕因對環境不熟悉而產生的衝擊。

此外,寫日記是很好的選擇,透過文字把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待回家後就可以將這一篇篇的故事,分享給家人和朋友。

2. 用興趣拓展圈子認識新朋友

即使換了環境,生活也要保持充實,積極地結交新朋友,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約書亞克萊波(Joshua C. Klapow)表示,當一個人專心在一件事上時,就不會有心思想其他事情,因為他正在塑造新的生活模式。

人往往因為只想跟家人或老朋友分享,所以很容易又掉入思鄉病的負面情緒中,建議可以去當義工,透過實際地幫助他人,能讓自己忘卻想家的悲傷。另外,也可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像是運動或唱歌,興趣不僅能喚醒我們的快樂,還有機會拓展新的生活圈子。

3. 減少使用社群多參與新活動

每當遇到問題時,您第一時間想找誰?不管此人是家人,或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我們都需要這樣一位聆聽者,因為知道他絕對值得信任,並且會支持、幫助您。如果您很習慣關注家人和老朋友的社群動態,很容易就會陷入「想家模式」,因此需要減少使用社群的時間,避免這些會激起自己極度想家的因素,並積極地參與新的朋友圈及社區活動,建立新的歸屬感。 4. 主動聯繫家人但一週兩次就好

當然,您也可以主動聯繫家人,現代科技已經讓距離不再是問題,不管是打電話或網路視訊,只要雙方有手機和網路,隨時隨地都能聯絡。但是,不建議每天打電話,這樣反而會更想念家人,頻率約一星期一至兩次即可。另外,訂閱家鄉的報紙或雜誌,也能幫助減輕離家的傷感。

5. 樂觀正面享受獨處的生活

思鄉病常伴隨著很多負面的感受,但即使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也要記得保持樂觀正面,別讓傷心及不舒適感控制了思想。此外,可以趁這機會享受獨處的生活,像是跑步或玩樂器,而聽自己喜歡的歌,更能舒緩心中的悲傷。

工作總是做不完!拖延症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您是否曾發現自己想做報告、家事、運動或拜訪朋友,但是到最後卻沒有一項完成?有時候拖延是誤事的藉口,但如果這個現象長期發生,且讓您工作總是做不完,那或許事出另有因。

以下《Hello健康》為您整理5個導致拖延症的可能因素,幫助您克服拖延症,擺脫總是被事情追著跑的苦境。 1. 壓力

當您必須完成並不想做的事情時,便容易產生壓力,拖延是讓您獲得暫時紓解的方式,但您遲早仍需面對此事,而同時您也會覺得煩躁,且有罪惡感。這些情緒也會加重您的壓力。當壓力潰堤時,身體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以避免您去面對那些應該完成的事情:

睡眠障礙 腦中思緒不斷 感覺疲倦、難以專心 頭痛或肌肉緊繃

若您出現上述狀況時,建議可透過運動、戒酒、減少咖啡因,或提早上床,以獲得充足睡眠來改善問題,當然您也可以詢求朋友或醫師的意見。

2.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可能會影響您的行為,ADHD患者會發現自己難以做決定,或無法按表操課,有些患者甚至會因為周遭的狀態而無法專心,有些人則對於規劃任務有困難且容易動怒。

ADHD的症狀另包括白日夢、分心、焦慮、易疏忽或從事風險行為等等。若您患有ADHD,請務必接受醫師的藥物治療或行為認知治療。

3. 焦慮

當大腦對於樂觀事物反應過度時,您就會變得焦慮,會總是把不值得害怕的事情想得很糟。

焦慮會使您花很多精力在煩惱家人、財務、健康或日常瑣事。您也會感覺疲倦、睡眠不足、易怒、肌肉緊繃。建議可在焦慮發作時,把呼吸放慢,試著深呼吸,讓正面思緒取代負面想法。另外,也要多休息、保持規律睡眠及運動習慣,並攝取均衡營養且定時用餐。

4. 憂鬱症

憂鬱症不只是一種情緒狀態,也會改變您腦內的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質)。

當憂鬱症發作時,做任何事情人都會覺得疲倦,即使是從事自己的興趣或最愛的活動也會覺得累,也可能會感受到極度悲傷。

您還可能會喪失食慾、體重減輕或變得易怒,某些憂鬱症患者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 5. 疲倦

若您的睡眠不足(少於6小時),注意力會降低、記憶力也會受影響,因此您無法記得該做的事。若您出現看電影或看書看到睡著、脾氣暴躁、早上很難起床等這些症狀,建議增加睡眠時間,並保持規律的睡眠作息。

減痛降壓緩情緒~聽音樂原來好處多多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曾經因為聽到某首歌而在腦海浮現某段特別的回憶,或因為音樂而感到快樂、平靜或活力滿滿呢?因為人類的大腦有不同的路徑可以處理不同的音調、旋律和節奏喲!

人類自從有文明後,就已開始用音樂來放鬆身心,古希臘哲學家甚至還將音樂用於治療上。近代的音樂治療約在二戰後興起,當時大量士兵因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許多社區音樂家開始造訪各醫院,利用詩歌旋律治療士兵,醫護人員因此注意到患者的身體和情緒,都有大幅改善,此後醫院便開始僱用音樂家。

其實當人們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大腦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可使心情愉悅。目前已有研究指出,音樂可改善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感。今天就一同來看看音樂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吧! 1. 改善情緒與焦慮症狀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幫助調節情緒,帶來快樂並使身心放鬆、減輕壓力。特別是慢速、低音且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減少人的壓力和焦慮,很適合給準備要接受手術的人。甚至在國外,有許多在進行心臟手術時播放音樂的案例,心臟病患者的心率和血壓可被降低,減少與手術相關的壓力、焦慮和疼痛感。 2. 提高健身表現

由於交感神經系統可幫助我們的心臟收縮,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可減緩心律並幫助放鬆,而音樂可以自然地影響這兩大神經系統,改變心臟的自主平衡。所以練瑜伽時,適合播放輕音樂使身心放鬆,而健身時可以播放律動音樂來幫助提升運動效果。 3. 增強記憶力與改善認知

節奏和旋律的重複模式有助於大腦增強記憶。在某個對於中風倖存者的研究中,聽音樂可幫助他們容易記下語句及提升集中注意力。此外,另有研究顯示音樂可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回想,甚至有助於維持一些心理功能。

4. 緩解疼痛

某項對術後患者恢復的研究中,術前到術後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所感受的疼痛更少。另有研究指出,有聽音樂的冠心病患者比沒有聽音樂的患者,較少發生輕微的心臟疼痛。音樂甚至可以減輕癌症患者的不適和失戀者的痛苦。 5. 降低血壓與維持免疫力

研究表示,高血壓患者也可以透過播放平靜和放鬆的音樂,使呼吸更深而讓血壓降低。此外,聽音樂可減少釋放與壓力有關的激素如皮質醇,維持免疫系統健康。

6. 協助情緒釋放

音樂治療可以透過音樂來幫助患者學會溝通、表達情感與增進人際關係,像是幫助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或臨終的人,來釋放他們的恐懼、孤獨和憤怒。另有一項研究顯示,患有自閉症光譜障礙(ASD)的兒童,接受音樂治療後的社交、溝通技巧和注意力,都有所提高。

交友App玩咖多?5招揪出愛情騙子

您或許聽過這種說法:現代人忙到連交友和交往的時間都要省,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求快、求方便的高科技時代,甚至現在只要透過交友軟體(App)和網站 ,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決定婚姻的對象了。但是,線上交友的使用者,並不都抱有單純認識或交往的心態,根據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揭露,約會網站有多達10%的假帳號,甚至有些約會網站平均每天要刪除600多個假帳號。

辨識詐騙者並自我保護

不只在歐美,線上交友近幾年在台灣也很盛行,甚至連很多專業的社群網站也「淪陷」了,有不少人利用社群網站加好友,進而設局詐騙。對於想認真經營長期關係的人而言,更要謹慎考量,避免遇到玩咖、玩完走人或腳踏多條船等狀況,嚴重些的還可能被騙財騙色,這些都是在線上交友或使用交友軟體時,要先打好的預防針與心理建設。

利用怕寂寞與渴望被愛的人性,使得線上交友的詐騙案例,從過去至今仍層出不窮,因此,如何偵測以及知道對方是否真心想投入感情,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以下提供5個方法供參考,讓您可以透過這些線索去察覺,並保護自己。

1. 一「見」鍾情長篇情詩

還沒真的「見」過面,光憑檔案照片以及線上聊了幾句,就說自己愛上你了,這是愛情騙子一貫的技倆。他們擅長用花言巧語擄走受害者的心,一開聊就長篇情詩,其實只要一拷貝那些情話,上網一查就會發現都是抄來的。

以西方的情況為例,為塑造良好背景與深情形象,這些騙子大多自稱來自英、美等國,職業清一色是醫師、將軍或油井工程師等,更瞎的是,他們都在中東工作,然後另一半都過世了,都有孩子,都想幫孩子找個媽,想藉此激起女性的母愛。把這些模式串起來,就覺得比扯鈴還扯。當他的故事得到您的信任後,他們就會開始用各種名目與方式,跟您要錢或要信用卡資料。

2. 照片=照騙?核對身分很重要

確認對方的身分很重要,若發現對方的頭貼照片、背景資料,不但高富帥且像專業模特兒,很可能對方不是他所宣稱的人,這些人的檔案一般有以下特徵:長相迷人、中等身高、中年、工程師(男)或學生(女),以及高收入族群。

現在只要滑鼠一點,不僅可以用名字去查尋,連照片也能下載,之後再上傳至反向圖像搜索網站,做身分的核對,寧願花點時間做好功課,也不要浪費在一個騙局上。

3. 以不暴露私人資料為準則

當遇到總是想跟您要私人通訊方式來聯繫,而非網站或交友軟體來傳訊息者,就要提高警覺了。請切記別暴露私人的資料給對方,包括手機和其他聯繫方式,有些會不斷地詢問您的住家地址,有的則會慫恿您使用其他的網站,並升級成為會員。

4. 邀請對方視訊或見面

如果您不喜歡打字,而邀請對方視訊或約時間碰面,通常這些騙子都會拒絕,或是要您幫忙付交通費,很明顯大多是網路詐騙。另外,約會的地點請務必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而不要選擇私密的地方,像是對方的住處或不安全的場所,特別是在第一次見面時,一定要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

5. 讓關心您的人知道

如果您正在使用交友軟體,請至少讓關心您的朋友或家人知道,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助並在身邊陪伴您,同時您也能避免吃不必要的苦頭,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邊有人給予建議和協助,總比一個人面對來得好。

網路交友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非交友的唯一選擇,別急著想馬上就收割成果,當遇到假帳號或被詐騙的情況,一定要記得舉報,除了保護自己,也避免更多人受害,更重要的是,當您找到對的那個人,請用心並耐心經營這段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

性與愛真的能分離?男女觀念大不同

社會上常用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認為男人把所有事與性做連結;而在兩性關係裡,男人是否真的把性優先於感情、女人真的都性愛不可分離嗎?本文將探討男女雙方的感情觀念,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之外,也可以從不同性別的角度進行思考。

男女感情觀差異

根據瑞士心理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男性對於性行為的重視程度高於女性,在一段感情關係裡,男性因為與伴侶間的床事不合,或是因為宗教信仰、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抗拒發生性行為,而提出分手的機率較女性高。女性則更加注重感情層面的因素,例如:價值觀、興趣或人生規劃等,在一段感情裡,與男方日常生活相處不是很愉快,在床上時卻很契合的這個理由,比較難成為支持女方維持這段關係的動力。

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情觀

前述研究點出的現象,也只是大部分男女所持有的感情態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根據國家、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的不同,在不同環境下成長或生活的人,對於男女床事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即便是一個原本只尋求單純肉體關係的男人,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對床伴產生了情感,也就是常說的「暈船」。而女人當然也能拋開傳統社會所給的道德包袱,享受排除情感在外的性愛關係,一切都取決於您自身的想法,在2019年,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化的年代,若還因旁人的眼光或是社會的觀感而限縮自己的感情選擇,不覺得太落伍了嗎?

從傷痛中成長

若想了解愛情,不談一段感情怎麼能知道愛情是什麼模樣。同樣地,性愛分離的這個課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來,也只有嘗試過後才知道;若在一頭栽入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斬斷關係、正視錯誤並進行修正雖然痛苦,卻也是必要的。因為您會更加了解自己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這段療傷的期間,最重要的是建立並保有自己的自信心,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批判就像一把把的利劍,強健的自信心可以成為您的盾牌,幫助您走出屬於自己的感情路。

摯愛離世後~走出悲傷做到這5點

我們都知道:生與死,是人生無法逃避的課題。但真的有一天失去生命中摯愛的人,相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一時之間,震驚、難過、沮喪、愧疚,甚至憤怒,種種交雜的情緒令人難以承受;有些人相隔多年回想起這些往事,仍然會默默流下眼淚。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處理失去摯親好友後的情緒,讓人生能漸漸走出陰霾,不再被悲痛揪著心走。

1. 誠實面對悲傷

悲傷是對損失的自然反應。當您愛的某個人被帶走時,您會感受到情感上的痛苦,損失越大,您的悲傷就越強烈。想哭就哭出來吧!千萬別為了面子而強顏歡笑,也不必因為掉眼淚就感覺愧疚,每個人終究要面對自己,以及親友的生老病死,您只是需要多些時間來接受失去的傷痛,或許您仍然會思念他們,但內心傷痛會隨時間慢慢癒合,成為您生命的歷練。

2. 勇敢地承認脆弱

發現了嗎?大多數人聽聞噩耗時,常順口安慰當事人:節哀順變!還好嗎?別哭了喔!但很多時候,當事人沒被安慰到,反而要裝作沒事來回應朋友的關心。這時,不妨大方承認自己的「脆弱」,和朋友傾瀉您的感情,分享與亡者的過往點滴,誠實面對內心的傷痛,反而更能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3. 來場異地旅行

如果失去愛人的痛讓你茶飯不思、對任何事情都打不起勁,建議您來場旅行吧!最好去一個從沒到過的地方,好好感受當地的文化與美景,提醒自己太陽依舊東升西落,世界還有太多美好的桃花源等著您去發現,或許,在旅途上巧遇的人事物,也能啟發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幫助您度過悲傷的時間。 4. 留時間給自己療傷

走出傷痛的過程很煎熬,卻也急不得,不妨空出一些時間緩衝,別逼自己要很快走出來。空閒時,出外健身運動、和三五好友看電影,都是很好的選擇;下班找找喜歡的書籍、聽聽音樂會,不僅豐富自己的生活,也會幫助原本紊亂的生活節奏,慢慢走回正常軌道。 5. 幫助更多悲傷的人

經歷至親好友的離世,體會過那種悲痛,或許您可以透過自身經驗,幫助同樣身心煎熬的朋友,互相加油打氣,走出陰霾;過程中,給予對方肯定的眼神和微笑,並且誠摯傾聽心聲,讓對方備感溫暖,彼此也能有傾訴的管道。

如果您出現複雜悲傷或臨床抑鬱的症狀,請立即洽詢心理健康專家。如果不及時治療,複雜的悲傷和憂鬱,會導致嚴重的情緒損害,甚至危及生命。但治療可以幫助您變得更好。如果您有下列情況,請務必聯繫專業醫師:

感覺生活不值得過 希望和所愛的人一起死去 責備自己為何無法阻止它 感覺麻木並且與他人脫節超過幾週 因為損失而難以信任他人 無法執行正常的日常活動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社交恐懼症有解!認識並勇敢擊退它

您有沒有與人相處的困擾呢?每次到人多的地方,即使是平凡到不行的家族聚會,您仍會滿臉通紅、心臟狂跳,別人一開口寒暄,您就汗水噗噗狂冒,浸濕腋下,全身好不自在,導致尷尬發作,連忙呼嚨幾句,就趕著稱病回家了。但其實您心裡很願意與人為伍,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善這種狀況,或許您可以先了解什麼是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Social Phobia,也稱社交焦慮症),並善用以下方式,幫助您交際自如。

社交恐懼症有兩種

1. 特定性社交恐懼(Specific Social Phobia)

這類患者或許可以應付大部分社交活動,但遇到特定社交場合,像發表公眾演說、在別人面前吃飯等,他們會緊張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內心不時上演小劇場,擔心一舉一動都會被大家審視,在擔心犯錯的心理包袱下,自然顯得惴惴不安。

2. 廣泛性社交恐懼(General Social Phobia)

這類患者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有人靠近,無形中就會覺得自己是他人的目光焦點,感到被全身打量的焦慮,往往形成心理沉重壓力。而這種內心焦慮,導致他們自然地閃避社交場合,長期下來,便很難與任何人維繫良好關係。

社交恐懼症症狀

1. 生理徵兆

流汗、心悸(心跳不規律或過快)、口乾舌燥、臉紅、顫抖,這些都是焦慮的明顯反應。此外,患者也可能感到呼吸困難,嚴重者或許會恐慌發作(Panic Attack),併發更多像是呼吸短促、胸痛,以及暈眩等生理不適。

2. 心理徵兆

面對社交場合,患者不自覺地擔心過多,也許會不斷想起過去的社交經驗,在內心鞭笞自己;或許患者早已發覺這些徵兆,但每每身臨社交活動,仍傾向逃避,或是訴諸酒精舒緩焦慮,但漸漸地這些習慣會衍生出更多麻煩。

為何您有社交恐懼?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目前在研究上沒有一致的答案,總體來說,可能來自遺傳、環境或社會因素(例如文化的影響)等,也可以歸咎過去不好的社交經驗(例如在學校被霸凌),以及後天和親友相處方式的緣故,引發成社交恐懼。

改善社交恐懼,可思考以下幾點 仔細思考、觀察是哪一種社交場合、想到什麼事情會讓你焦慮? 正面思考,別總把事情想到最壞。 別人偶然看您一眼不代表什麼,別想太多。 嘗試踏出家門,社交沒您想得難;如果你遲遲無法下定決心,不妨從有興趣的主題著手,如果喜歡電影,就從參加電影分享會開始,先聽別人分享,一開始不需要逼自己發言,漸漸地,自己也能掌握與人相處的節奏。

另外,針對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社交技巧教學、藥物控制,以及團體治療等,建議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醫師才能確切掌握患者病情,加以治療,絕大多數都能有效改善狀況,重建正常社交的自信心。

Exit mobile version